九龙山滨海旅游区怎么样

九龙山滨海旅游区怎么样,第1张

九龙山滨海旅游区属于嘉兴人文景观的著名景点。

九龙山滨海旅游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距上海、杭州90公里,沪杭快速通道穿境而过。风景区集山、海、岛屿、沙滩为一体,系省级旅游度假区。区内有森林公园、海滨浴场、金海洋城海滨度假村、外蒲山岛等。其中九龙山森林公园系国家级森林公园,近看山上松木苍郁,飞鸟自在;远望碧波长空,渔帆点点,海天寥廓。

西沙湾为浙江唯一的大陆架海滨浴场,沙质洁净、坚硬,史称铁板沙,每年盛夏,沪,杭、嘉、苏各地游客纷纷涌而至,最多时一天接待2万多游泳者,因此《人民日报》称其为"南方的北戴河"。其侧有南湾炮台,天妃宫炮台、弘一法师纪念亭文涛亭和纪念《红楼梦》由此出海200年而建造的海红亭等。

九龙山风景区位于平湖市,即杭州湾出口处,乍浦东方大港东侧,南临大海,北连平原,山海有致,兼蓄山青、海阔、林幽、境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具有山、海、岛、滩齐全,天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间,现代工程和历史遗迹并存的特色,旧时曾有乍浦八景、雅山十景、陈山八景之说,今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九龙山所在的乍浦镇相传还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今尚存部分遗迹。

「台州之邑」的仙居,原名乐安、永安,北宋真宗时因王温得道,一家「鸡犬升天」,真宗赵恒便「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将永安县改名为仙居。仙居南临括苍山,又因有一括苍洞被列为道家第十洞天,相传东汉至北宋曾有徐来勒,王方平、葛玄、蔡经、太慈、羊□、广成子等12位真人在此修炼成仙。

仙居从东晋立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余年了,这里历史上曾出过四位武状元,进士、举人和秀才则不可计数,中国最后的一位秀才张任天就是仙居人。之所以称张任天为中国最后的秀才,是因为直到1995年109岁的张任天在杭州去世,中国再也没有在世的秀才了。

在这个「神仙」居住的浙东小县里盘桓了数日,发现这里知道张任天的人还真不少,虽然他的后半生都是在省城杭州度过的。可是知道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去世的秀才的人并不多,知道他是清末数学家的就更少了。人们大都将他列为辛亥革命党人、同盟会的元老和报业老人相看待。

经人引见拜访了张任天的侄子张子正先生,张任天在世时对他疼爱有加。张子正现年62岁,初中毕业后曾考上江西体育学院,因历史原因没有上成大学,至今独身一人在仙居生活;当时,子正因家庭成分不好,初中毕业后不能考高中,子正说他家最多算个中农,成分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大概是因为张家在仙居名气太大的原因吧!于是三叔张任天让他住在杭州指导他功课,并让他直接考大学,子正当时的理想是考文科,以后像三叔一样做个报人,结果阴差阳错地考上了体育专业,但终究连体育也没读成。子正始终是个「自由人」,于是就有许多机会和时间去杭州看三叔,特别是「文革」开始后,张任天的妻儿老小都被清离了他身边,倒是子正在三叔身边的日子多一些。

清代数学家

张任天原名张家福,字图南,自号万竹居士。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仙居县城关万竹居旧址补过轩,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父亲张培棣,是一个开明人士,曾于上海读书经商,1904年(光绪三十年)取消科举,张培棣就在仙居办了一所「安洲小学」,当时在全国亦属先驱。之所以取名安洲小学,是因宋末元初仙居杰出的教育家、诗人翁森曾创办著名的「安洲书院」。张培棣后来又在仙居办了两所学校:育英小学堂和育英女子学堂。他还致力于实业救国,引外资开了个铅锡矿厂,但好景不长,战乱接踵而至。

秀才

有着如此好的家教氛围,加上天资聪颖,1901年14岁的张任天便中了秀才,这位身高仅145米左右的得志少年或许受仙居「地气」的影响,曾在台州府八仙岩上洞天攻读诗书,习武练剑,许是这短短大半截的「修炼」造就了他今后一生的胆气吧!第二年便只身一人到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读书。父亲张培棣因通算术被乡人诩为「精勾股」,张任天大概秉承了父亲的基因,于1904年东渡扶桑,进入了早稻田大学攻读数学。后又转入日本明治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他引入「非欧几何学」的思想,译着有《几何原理研究》等,1957年他还发表过论文《赫列斯的克》。1912年编纂的《中国名人大辞典》和李俨编撰的《中国算学史》都将他列为清代数学家。他还步先父后尘,自办北京人天数学专科学校和杭州吴山数学院,从事教育工作。

革命党人

关于他与同盟会、辛亥革命和南洋报业先驱的历史,还得从他东渡日本求学开始。

20世纪初期的旧中国现状,是每一个热血青年所不堪容忍的。初到扶桑,张任天满怀救国救民的热忱,由蔡元培介绍参加了革命团体--光复会,1905年7月,他以光复会会员的身份参加了同盟会在东京召开的筹备会议,8月,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由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了中国同盟会。张任天后来在《我与中山先生的交往》中谈到,「1905年7月31日,在日本东京赤阪区桧町三会地黑龙会,我第一次见了中山先生。……先生是中国革命杰出的组织者和宣传者,我的思想受先生宣传的影响,开始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入集体主义之中……」从此,他便积极地投身于民主革命,宣传孙中山的思想,矢志不渝地追随着孙中山。

1911年,张任天从外电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便马上通知了驻上海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陶成章就派他会同杭州的革命党人临海县人王文庆,发动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响应。是年11月4日,浙江革命党人攻入浙江巡抚衙门,光复了杭州。其间为了光复南京,浙江军政府决定组建援宁浙军支队,便委派张任天以台州军分府参谋的身份同仙居县一同盟会会员朱一清回家乡招募义军千余人(一说为二百余人)参加浙军,为攻克南京作出了贡献。 1916年4月,袁世凯复辟。11日,张任天便会同临海的王文庆、天台的张翅等革命党人在杭州起义,宣布浙江独立,参加护国运动。后来张任天曾短期担任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省长公署秘书一职。

张任天同孙中山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4年11月19日,在上海的莫利哀路29号。

张任天曾回忆过当时的情形:1924年11月10日先生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他强调中国以后能否统一,能否和平统一,就在于这个国民会议能否和平开成。……我受命宣传《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我想先生有五大弟子,廖仲凯长我10岁,胡汉民长我8岁,汪精卫长我4岁,朱执信长我2岁,只有戴季陶小我3岁,在国内不必我参加宣传……

于是孙中山就派他到华侨众多的南洋去进行宣传。1924年除夕,张任天带着孙中山亲笔写的介绍信,乘「日本丸」到了南洋,先在《光华日报》任翻译,1925年转到新加坡《新国民日报》任主笔,1926年又转到荷属苏门答腊《南洋日报》任总编辑。《南洋日报》每日出版七大张,在众多华侨中影响颇大,后因荷属总督怀疑张任天是国际党人,奉荷兰女王特电「可以不问法律如何,立即驱逐出境」。1927年张任天回到祖国,令他遗憾的是「国民会议」终未召开,盖因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了。1928年,孙中山遗体由北京迁葬南京,南京各界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张任天担任该会宣传部副部长兼徵审主任,主持编印「总理遗嘱释义」十万本,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张陈之交

秀才

1929年至1936年,张任天应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陈布雷邀请,出任浙江省教育厅督学。1931年,出任全国惟一的民众教育实验县新登县县长。

提到张任天与陈布雷的交往,要追溯到1905年,这年张任天自东京回国,进浙江高等学堂,陈布雷是1906年与郑晓沧以插班生进入浙江高等学堂预科。张任天长陈二三岁,共处一堂,二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说,大至国内外形势,小至个人琐事,有时夜话达旦。1948年陈布雷自杀前两个月,曾从上海打电话给张任天说有事面谈,张任天深感意外,乘当晚火车赶到上海陈布雷家中,发现陈面容憔悴,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同张任天的谈话也是语无伦次。张任天以为他终日政务劳顿、压力太大,而且陈无心从政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张任天便为他念了《诗经.民劳五章》的两句诗:「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意思是劝陈早日摆脱身心不能两全的尴尬境地。谈话就这样没头没尾地结束了,没想到两个月后张任天却在报上读到了陈自杀的消息。陈后来葬于杭州九溪十八涧的徐村,当时张任天参加了送灵的行列。

逍遥晚年

张任天晚年一直寓于杭州,居无定所,历次搬迁。仙居也只是在1954年和1980年回去过两次。1954年回去是因为前妻去世。1980年回去那次,据侄子张子正回想,90多岁的张任天,一人乘火车到义乌,又乘汽车到了仙居,只在仙居盘桓了两三日,去看了看父亲的坟,便又只身返杭。据张子正说,晚年的张任天,子女8人都不在身边,老伴跟着成都的儿子一起生活。从「文革」开始老人就一人独自生活,张子正每次去看他,老人都十分开心。他生活得很自由,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写回忆录,然后一天中其余的时间大都是沿着西湖或在周围的山林间漫步,饿了就随便在路上买点儿吃。但是每年的清明、冬至两天,老人必定沿着西湖一直走到上天竺、下天竺,走龙井、穿九溪,再到六合塔,沿途凭吊一下过去的同志、老友的墓地,其中必去徐村陈布雷的墓前,看看这个始终自称一介书生、却挣扎在宦海中并始终未能摆脱的老朋友…… 1995年,一个柳絮飘飞的下午,这位身高仅145米左右、留着雪染般长髯的老者,这个历经了清末、民国、新中国的清末秀才张任天,终于走完了他109年的人生。

厉良玉

厉良玉(1865年~1940年),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官员,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篆刻家、书画家。

厉良玉是西泠印社创立发起人之一,中日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的先驱,对日本近现代印学和书法影响颇深,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其所作百寿图享誉海内外。他是近代金石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融合皖浙两派的大师”,与吴昌硕、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著有毛笔双钩四册《文秘阁》、《种榆仙馆印谱》、《补罗迦室印谱》、《古今印存》等。厉良玉是清代文豪厉鹗之后。

中文名:厉良玉

外文名:LiLiangyu

别名:厉韫山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865年

逝世日期:1940年

职业:清朝官员、学者、教育家、篆刻家

毕业院校:清代贡生

主要成就:晚清篆刻书画大家

主要成就: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新浙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百寿图》等

别称:樊榭后人

字号:字韫山,又作蕴山、蕴珊、韵珊

所处时代:晚清

儿子:厉麟似、厉绥之、厉尔康

孙子女:厉声教、厉_华

曾孙:厉振羽

人物生平

据《广印人传》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厉良玉,(一八六五至一九四零),字韫山,又作蕴山、蕴珊、韵珊,别署樊榭后人,杭州人。清贡生,性耿直和易,博于文辞,风度潇洒。曾游温、处两州知府文幕,因其地产青田佳石,遂从事篆刻,追摹秦、汉,兼擅南北两派。章法匀正,刀法峭拔,尤喜刻楷书长跋。所作百寿图著名于时。卒年七十六。

据《中国美术》杂志、《杭州日报》等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厉良玉与吴隐、丁仁、王福庵、叶为铭等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

1940年,厉良玉因数代家传的书画珍品和集聚自己毕生心血的金石篆刻作品在战乱中被抢掠殆尽,锥心刺骨,悲愤至极,突发脑溢血,在上海法租界内的茂名南路寓所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六岁。

主要成就

据《广印人传》、《中国美术》杂志等,厉良玉兼擅南北两派,章法匀正,刀法峭拔,尤喜刻楷书长跋,为“融合皖浙两派的大师级人物”,与吴昌硕、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

作为中国书画史上的名家,厉良玉的生平事迹广泛载于各类美术经典文献、艺术辞书等,分别被《广印人传》、《姜丹书稿》、《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书画艺术辞典》、《浙江书画名家录》、《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国古代名人录》、《中华名人库》、《宋元明清印事编年(下)》、《篆刻年历1051-1911》等收录。

厉良玉曾参与创办著名金石篆刻研究学术社团西泠印社,是该社的创立发起人之一,也是西泠印社最早的一批社员。他所作的百寿图享誉海内外,被世界各地藏家所争相收藏。

世代书香的学问浸*和善本珍藏的品味陶养,令厉良玉年纪轻轻即已先成为了一名浩博渊雅的鉴赏家。

人物评价

《论厉良玉书家》中对厉良玉评价曰:“性耿直肠风度好,篆刻青田佳石妙。南北两派专数年,所作百寿笔底老。”

知名文化学者厉振羽以两首藏头七绝对厉良玉进行了评述,曰:“良辰美景浑如梦,玉碎徒留鬓满霜。金阙荒凉空余恨,石殷碧血渡扶桑。留燕青青箭道桑,贻书脉脉古香堂。后园曲径听松回,世上难得满庭芳。”

晚清著名诗人、书画家顾印愚曾书对联赠厉良玉,曰:“酒后剧谭犹激烈,花前归思自飞翻。”款识为“旧集东坡句书寄韫山仁弟同年清赏。光绪戊戍初夏,涿州客舍,时过涿访心庄也。兄顾印愚所持并记。”该对联1982年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评价厉良玉为“融合皖浙两派的大师级人物”。

中国网:厉良玉先生是清末的一位重要的金石学家和篆刻大师。作为近代金石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集大成者之一,他未及完成毕集其一生心血的印谱,即悄然离去,对于金石印学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后世研究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损失。厉良玉先生晚年的悲惨遭遇,以及他那些本应作为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或进入博物馆以供国民品赏的金石作品的不幸遭遇,从不同角度折射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

史籍记载

《广印人传》

《姜丹书稿》

《宋元明清印事编年(下)》

《篆刻年历1051-1911》

轶事典故

贻书听松

晚年的厉良玉在家中素日寂静无声,生活中家人很少听见他讲话。厉良玉生活十分规律有序。每日,他黎明即起,穿着竹布长衫,经外园小径,越过万松岭的山道,直走到长桥柳浪闻莺一带的西湖边上,再走回来。这样一段长距离的晨间散步之后,他往往独自在“敬修堂”用早粥,用毕就走到遍地成排放满一行行印石的“古香堂”左翼,即他的书房,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他或是坐在周围摆满印石的书桌旁,静心读书;或是潜心设计他的印章篆刻稿样,反复篆写;或是伫立在青石砌成的前庭边的立几旁,打磨印石或刀具;有时还用他购来的朱砂和夫人自制的丝绵棉絮等材料亲自配制他理想的印泥。他认为自制的印泥更为鲜艳持久。如今备受藏家宝爱的一幅幅百寿图,便都是如此这般,由厉良玉先生独自一人在古香堂内裁纸、排印、沾印泥、施印,最后再审定而完成的,是他深厚修养,精湛技艺和严谨态度的珍贵结晶。

除了终日孜孜不倦于学问和篆刻,偶尔,厉良玉也会到园内一角,给他手植的牡丹和金橘浇水施肥,享受片刻闲暇。

克勤克俭

晚年的厉良玉平时生活十分俭朴。他很少参与全家的用膳,饮食相当简单,常亲自用一个小小的瓦罐来烧煮。每逢傍晚时分,他便到自家菜园里挖两棵翠绿的嫩油菜,自己洗切后,放入用他在家中收藏起来的火腿皮煨制的汤,作为一道唯一的菜肴,独自下饭吃。食物如此简素,他却每每还在餐后自赞好吃,真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实际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厉良玉收入尚可,但他生活却十分简朴,穿的袜子都是夫人亲手用白布缝制的,日常衣物不过是一双布鞋或套鞋,几件长衫而已。他自己节俭,待人却十分大方。他给自己订立标准,每月自己个人的开销不得超过四个银元,给家里的佣人都是每月两个银元,且对他们十分宽厚。当时一个银元可以买一百斤大米。而他给自己一个孙子买书就用掉五个银元。可见其舐犊情深及对子孙教育的重视。

厉良玉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但在搜集印石等与金石研究有关的投入方面却毫不吝惜。他在《百寿图印谱自序》中提到,自己利用游幕外阜的机会,在当地大量购买了物美价廉,品种繁多的青田石等优质石材,用于创作篆刻作品。这大概是他自己一生中唯一一个比较费钱的开销了。厉良玉就这样无欲无求,终年孜孜于金石研究与篆刻。

白头玉碎

随着日寇铁骑逼近杭州,厉良玉安宁平静的生活,从此一去不返了。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12月24日,杭州沦陷。日军入城后,屠杀杭州市区平民4000多人,血流成河。厉良玉不得不举家仓皇逃难,以避兵火,幸有其三子厉家祯随侍护送,辗转经温州海路,最后避居上海英美租界的四子厉麟似家中,方才得以安身。一家人虽然性命得脱,然而,杭州厉家老宅,却因日军入侵,惨遭烧杀劫掠,历代收藏的名家法帖,绘画珍本,以及汇聚了厉良玉先生一生心血的金石篆刻作品,全部被洗劫一空,荡然无存。厉家老宅,自此衰落。

闻此噩耗,年逾七旬的厉良玉肝肠寸断。他因为数代家传的书画珍品和集聚自己毕生心血的金石篆刻作品在战乱中被抢掠殆尽,锥心刺骨,悲愤至极,于1940年春季的一天,突发脑溢血,在上海法租界内的茂名南路寓所溘然长逝。

家族成员

厉良玉是清代文豪、浙西词派代表人物厉鹗之后。

厉良玉的父亲和祖父(厉自治)皆为清代举人。他的长子、次子和季子分别是中国近现代名医厉绥之,民国高级将领厉尔康和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厉麟似;半子是民国开国名将施承志;孙子是当代著名外交家厉声教;孙女是中国儿科医学开拓者厉_华;曾孙为著名学者厉振羽。

厉良玉出身于杭州厉氏家族,其家族一直沿袭着严格正统的辈字传统,清代立有“得申自齐良,家声振景阳”十个字辈。厉良玉即是“良”字辈,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厉鹗号樊榭)。自清代至今,杭州厉家一直作为樊榭后人,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在保存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厉良玉的祖父厉自治是杭州厉家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对厉良玉有着很深的影响。厉自治平生收藏书画十分丰富,其中不仅有历代状元书写的对联和文幅,还有明代画家仇英的山水作品等珍品。厉自治因在雨中走上箭道附近当年中河上的上仓桥跌伤而逝,享年九十六岁。

据史料载,厉良玉的先祖为周朝开国名相姜子牙。

个人作品

据厉良玉之孙、著名外交家厉声教透露,大量厉良玉的作品今已流散于日本。日军1937年12月占领杭州后,大肆搜刮厉良玉的作品,并将其悉数运往了日本,以至于其生平创作作品虽多,但现留存于国内收藏市场上的数量却很有限。又据《浙江书画名家录》载,厉良玉生平所拓印存甚富,作品流传颇多,但散佚于抗战期间。

作为书法家,厉良玉著有毛笔双钩四册《文秘阁》(庚戌(1910)夏月)、《种榆仙馆印谱》(乙卯(1915)仲春)、《补罗迦室印谱》(丁未(1907)冬月)、《古今印存》(戊午(1918)冬月)等。

厉良玉还摹有《双钩集古印萃》、《双钩名人印存》等作品。《双钩集古印萃》为厉良玉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所作。是谱摹古人印存六百二十三方,每页摹印一至九方,内收渔洋山人印、项子京印、翁方纲印等前人印记。《双钩名人印存》为厉良玉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所作。是谱为厉韫山早期所摹,收名人印存五百八十二方,每页摹印一至十一方,内收孙承泽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印、董其昌印、曾国藩印等诸多名人印存,藏家当_之。

篆刻作品《青田石闲章二方》为厉良玉1918年所作。印文一为“花酒藏风雅”,印文二为“谢迹人寰屏除俗虑”。边款一原文为:“余性好吉金乐石,恬淡寡营,屏除俗虑。于居室外有小轩焉,园中树石参差,广罗奇石,多种名花。每有嘉宾坐花醉月,或弄柔翰,或_古印,藏修息游行于其间,不愿闻尘俗事。虽不敢自谓风雅,而放翁之花,刘伶之酒,米芾之石”;边款二原文为:“尘寰寄迹,俗虑扰心,超出其间者能有几人哉?余友孔君子香自泰山归,极道天门之胜境。峰峦竞秀,严壑争奇,千状万态,目不暇给。余聆其言,恨不能同登游览以结山水之缘,遂烟霞之癖耳。甚矣!名利之累人而欲谢红尘追仙迹捐俗务屏世虑不亦难乎?我亦自嘲未能免俗耳。”

《厉良玉刻印金石百寿印屏》:此四条屏钤拓长寿印文共百方,初为厉良玉为其祖父九十大寿所作。后又拓成此四轴以赠常云湄。识文:忆甲辰岁,家大父九秩,开筵重闱祝嘏。玉欢承燕侍,学愧虫雕,曾作是图悬之椿庭以代莱舞。光阴易逝,忽忽二十馀年。近友人每见而爱之,拓此以公同好,非敢期寿世耳。爰志数言,奉贻云湄先生清赏并乞教正。中华民国二十年春,泉唐厉良玉识于寿椿堂。钤印:泉塘厉良玉字韫山作(白)樊榭后人(朱)。

厉良玉先生《百寿图印谱自序》

良玉幼承祖训,不自暇逸。占毕劬余,留意金石。齿稍长,游幕括苍印石之区,价廉而种夥,得悉采收,而肆意镌刻。尔时学虽_,复识未扩、趣未博也。永嘉叶墨卿鸿翰,以铁笔名。当时玉适应吕少良别驾聘至瓯,与之遇为忘年交,尽发其藏庋而钻研之。于篆籀之源流、诸家之宗派,稍稍窥见管豹矣。

二弟辅臣亦客瓯,启玉曰,昔袁简斋太史称汤老人,年百有_。曾于纯庙南巡仰邀宸翰,以“古□□庋”四字旌其门。朱紫云先生为辑寿言,刻石章符其寿数。吾家大父寿臻六耆,兄盍亦刻画金石、集百寿已为遐龄祝乎?

玉韪其言,以馆课鲜暇,未能猝偿之。

□□□岁庚子,吕公量移定海,玉偕之来,乃获遴石百方,圆长方椭,各随形质,以成章法。博稽往籍,上窥赢刘,下迄今兹。__奏刀,寒暑再历,始蒇事,厘为两册。自维虫技,奚之当万家一粲。然藉此以志斗庭之庆,当莱衣之舞,博重闱之欢,且以纪熙朝人瑞焉。亦或不为当世锲家所摈乎?

光绪廿有八年,岁在壬寅,百花生日,泉唐厉良玉志于定海_署之双桂堂。

西湖: 西湖为杭州最著名的景区,它位于杭州西面湖岸周长1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天生丽质。西湖的美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历代先人的杰作。西湖的景致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春天的“苏堤春晓”,夏季的“曲院风荷”,秋季的“平湖秋月”,冬季的“断桥残雪”,都令人叹为观止。古人尝将西湖概括为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北宋一代大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他是这样描绘西湖的美“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十景 古人尝将西湖分为十景,它们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西湖的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1089年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筑起这一条横贯西湖南北,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车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堤旁遍种花木,春季枫红柳绿,景色尤佳。游客漫步其中,近看雾中西湖,新柳如烟,远眺湖光山色,意境动人,美不胜收! 曲院风荷 在西湖西北角,即灵隐路侧,分作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密林、郭庄六大部分,其中风荷是全园之精华。在熏风阁、波95亭、风微亭等处倚栏赏荷,荷95漫溢,熏风入怀。 西湖荷花的栽培由来已久,早在唐代,西湖已有“绕郭荷花三十里”之说。荷花花期可过两个多月。花开季节,清95四溢,具有高雅的风姿,同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性更给人以品性的陶治。 平湖秋月 西湖十景之首,位于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北靠孤山。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前人有诗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年间,在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浏览面积仅一千多平方米,如今的园地已扩大到6000平方米,亭、台、楼、阁等建筑一应具全,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这里是西湖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景观。 断桥残雪 断桥,民间传说中的许仙与白娘子邂逅之处。西湖风光绝色,在断桥赏雪,更是令人倾倒。古人曾这样描绘断桥赏雪的情形: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敝薛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柳浪闻莺 在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南宋时,这里为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轻风摇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行人驻足而听,故名柳浪闻莺。1956年,此地扩建成公园,内有聚景园,闻莺馆等,全园广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区为一片樱花和海棠。沿湖地带,柳荫夹道,是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别具特色。阳春之际,繁花满枝,灿若云霞,亭廊相接,曲折有致,一幅生机勃勃的景像。 花港观鱼 花港位于苏堤映波桥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其间有一水地,凿池养鱼,被称为“花港观鱼”。今花港已扩建成公园,公园采取自然式布局,园中有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密林、花港等景区,观鱼的最佳地点在红鱼池,池中红鱼成群嬉戏,怡然自乐,游人在池旁投饵人池,欢声笑语不断,可谓鱼乐人更乐。 雷峰夕照 雷峰塔建于宋代,明代被毁,旧日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1924年因塔基损毁而倒塌。关于雷峰塔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在雷峰山下凭吊怀旧,留给人们一份深思和怀念。 白堤 原称白沙堤,白堤连接杭州市区与风景区,全长1公里,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命名。白堤两侧花繁树茂,绚丽多姿。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漾碧,如在画中游。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双峰插云 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两峰”为“双峰”。双峰指的是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5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黄昏时更美。 南屏晚钟 南屏山上的净慈寺为西湖四大丛林之一,历史悠久。夕阳西下之际,南屏山中暮色苍茫,但闻山麓传来悠扬钟声,余韵四荡。此时此景,叫人暇思无限。近年来,“绝响万年,山谷皆应”的南屏晚钟,又以新年鸣钟的形式,吸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加净慈寺吉祥钟声的活动。 三潭印月 三潭,即西湖湖中三座瓶形石塔,塔腹中空,每塔各有五个孔眼内外相通,一到月光明媚之夜,在塔孔中点明蜡烛,但见月光、烛光、湖光相融,令人心醉神怡。

参考: travel10k/big5/travel/scenery/Hangzhou/xihu/stcx这纲

介绍著名的西湖十景仲有埋相片和相关的典故

去看看la!

西湖为杭州最著名的景区,它位于杭州西面湖岸周长1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天生丽质。西湖的美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历代先人的杰作。西湖的景致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春天的“苏堤春晓”,夏季的“曲院风荷”,秋季的“平湖秋月”,冬季的“断桥残雪”,都令人叹为观止。古人尝将西湖概括为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北宋一代大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他是这样描绘西湖的美“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曲院风荷 在西湖西北角,即灵隐路侧,分作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密林、郭庄六大部分,其中风荷是全园之精华。在熏风阁、波95亭、风微亭等处倚栏赏荷,荷95漫溢,熏风入怀。 西湖荷花的栽培由来已久,早在唐代,西湖已有“绕郭荷花三十里”之说。荷花花期可过两个多月。花开季节,清95四溢,具有高雅的风姿,同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性更给人以品性的陶治。 雷峰夕照 雷峰塔建于宋代,明代被毁,旧日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1924年因塔基损毁而倒塌。关于雷峰塔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在雷峰山下凭吊怀旧,留给人们一份深思和怀念。 三潭印月 三潭,即西湖湖中三座瓶形石塔,塔腹中空,每塔各有五个孔眼内外相通,一到月光明媚之夜,在塔孔中点明蜡烛,但见月光、烛光、湖光相融,令人心醉神怡。 花港观鱼 花港位于苏堤映波桥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其间有一水地,凿池养鱼,被称为“花港观鱼”。今花港已扩建成公园,公园采取自然式布局,园中有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密林、花港等景区,观鱼的最佳地点在红鱼池,池中红鱼成群嬉戏,怡然自乐,游人在池旁投饵人池,欢声笑语不断,可谓鱼乐人更乐。 平湖秋月 西湖十景之首,位于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北靠孤山。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前人有诗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年间,在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浏览面积仅一千多平方米,如今的园地已扩大到6000平方米,亭、台、楼、阁等建筑一应具全,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这里是西湖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景观。 柳浪闻莺 在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南宋时,这里为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轻风摇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行人驻足而听,故名柳浪闻莺。1956年,此地扩建成公园,内有聚景园,闻莺馆等,全园广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区为一片樱花和海棠。沿湖地带,柳荫夹道,是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别具特色。阳春之际,繁花满枝,灿若云霞,亭廊相接,曲折有致,一幅生机勃勃的景像。 南屏晚钟 南屏山上的净慈寺为西湖四大丛林之一,历史悠久。夕阳西下之际,南屏山中暮色苍茫,但闻山麓传来悠扬钟声,余韵四荡。此时此景,叫人暇思无限。近年来,“绝响万年,山谷皆应”的南屏晚钟,又以新年鸣钟的形式,吸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加净慈寺吉祥钟声的活动。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西湖的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1089年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筑起这一条横贯西湖南北,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车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堤旁遍种花木,春季枫红柳绿,景色尤佳。游客漫步其中,近看雾中西湖,新柳如烟,远眺湖光山色,意境动人,美不胜收! 断桥残雪 断桥,民间传说中的许仙与白娘子邂逅之处。西湖风光绝色,在断桥赏雪,更是令人倾倒。古人曾这样描绘断桥赏雪的情形: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敝薛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白堤 原称白沙堤,白堤连接杭州市区与风景区,全长1公里,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命名。白堤两侧花繁树茂,绚丽多姿。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漾碧,如在画中游。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新西湖十景 又称西湖新十景。分别为云栖竹径 满陇桂雨 虎跑梦泉 龙井问茶 九溪烟树 吴山天风 阮墩环碧 黄龙吐翠 玉皇飞云 宝石流霞 新十景在1984年由《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五家单位发起,于1985年9月22日正式公布。新十景得到了许多肯定,但在影响上,仍不及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深远。 2007-03-14 21:50:26 补充: 云栖竹径于西湖之西南,五云山云栖坞里。龙井问茶于风篁岭山。传说 「下有万古蛟龙渊」,名龙井。玉皇飞云于西湖之南,五代时吴越王迎明州阿育王寺佛舍利于此供奉。阮墩环碧旧名阮公墩,嘉庆初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后利用葑泥堆成。吴山天风于西湖东南。由延绵的宝月、娥眉、浅山、 等小山而成。满陇桂雨于西湖之西南,南高峰与白鹤峰夹峙下的自然村落中。九溪烟树即「九溪十八涧」于西湖西边群山中的鸡冠垅下。黄龙吐翠黄龙洞在栖霞岭北麓,又名无门洞、飞龙洞,原称「护国仁王院」。虎跑梦泉「虎跑」即虎跑泉,在大慈山定慧禅寺内。「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宝石流霞面对西湖,是西湖北面的天然屏障,初名石姥山。

1 苏堤春晓  2 曲院风荷 3 平湖秋月  4 断桥残雪  5 柳浪闻莺  6 花港观鱼  7 雷峰夕照 8 双峰插云 9 南屏晚钟 10 三潭印月 详细介绍: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发西湖,取湖底淤泥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古朴美观。苏堤的美丽不仅在于它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还因为堤上种满了形态优美的香樟树及其他各种植物,是一条全年都常绿的长堤,特别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开,树发新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曲院风荷 在西湖苏堤的跨虹桥畔,宋代时为酿官酒的曲院,院中栽荷,花开时香风四起,取名“曲院荷风”。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临湖建碑亭、迎薰阁、望春楼及曲径走廊,环亭植荷,曾极一时之胜,为“西湖十景”之一。后建筑坍损,现经扩建,占地284万平方公尺,为环湖绿地中面积最大,以夏日观荷为主题的名胜公园,有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湖滨密林区5个景区,主景区以亭、台、楼、阁、榭、桥和曲廊等组合成名副其实原“曲院”,并辟荷池,园内融建筑于自然,突出荷花及山水的自然情趣,成为“芙渠万斛香”的游览胜地。 平湖秋月 从断桥由东向西走过一公里长的白堤,堤的那一头就是孤山最东端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每年农历8月14日-16日,这里都将举办“月是西湖明”中秋赏月晚会。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断桥残雪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的南山路侧,从涌金门至清波门,是一座以春花为主景的大花园。沿湖柳荫夹道,轻风吹拂,春日黄莺鸣转其间,欣赏“三面环山,一湖秀水”的绝佳去处。 花港观鱼 著名观鱼赏花胜地,江南园林艺术与西洋园林艺术巧妙结合的大型公园,坐落于苏堤之西,在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南宋时,苏堤第三桥与西岸第四桥相对,其间有一水,名为花港。花家山,山下有卢园,凿池养鱼,故"西湖十景"中有"花港观鱼"名目。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的历史经过了三个阶段,吴越王钱傅椒于西元975年建八面七层楼阁式塔,后遭雷击损毁,南宋初重修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明嘉靖年间,塔的木檐毁于兵戎,仅存砖质塔芯。1924年,塔芯倒塌,雷峰塔仅存遗址,现今重建的雷峰塔塔形为砖身带飞檐、平座的五层楼阁式,风格基本与南宋画家李嵩《西湖图》中的雷峰塔相似。使“雷峰夕照”重现西子湖畔,成为杭州的又一标志性景观﹔美丽的“西湖十景”将名副其实,不再残缺。 双峰插云 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两峰”为“双峰”。双峰指的是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5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黄昏时更美。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意境是指夜幕降临时,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响彻西湖上空,山谷共鸣之景致。位于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楼内。现有的青铜大梵钟高3公尺,重10余吨,钟上铸有6万8千余字的《妙法莲华经》。净慈寺创建于西元954年,是吴越王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传说济公和尚曾修行于此,当时僧众多达数百人。寺内“运木古井”是传说中济公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建造净慈寺后留下的,故又称“神运井”。 小瀛洲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位于小赢州上,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这里的最大特色。小瀛洲呈“田”字状,外圈和内十字有岛桥相连,亭台轩榭,点缀其间,内部被岛桥自然分割成四个湖,中心绿洲的“竹径通幽”艺术墙充满诗情画意。岛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可观赏三潭印月胜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个小月亮。此时,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参考: ^^

西湖旧十景 1苏堤春晓 2曲苑风荷 3平湖秋月 4断桥残雪 5花港观鱼 6柳浪闻莺 7三潭印月 8双峰插云 9南屏晚钟 10雷峰夕照 西湖新十景 1云栖竹径 2满陇桂雨 3虎跑梦泉 4龙井问茶 5九溪烟树 6吴山天风 7阮墩环碧 8黄龙吐翠 9玉皇飞云 10宝石流霞

参考: gotohz/jdjq/showclassesjspclassname=%CE%F7%BA%FE%CA%AE%BE%B0

西湖十景 指分布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十个有代表性的景点。通常是指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花港观鱼 南屏晚钟 双峰插云 雷峰夕照 三潭印月 柳浪闻莺这十个景点。西湖十景最早称呼于南宋,后随朝代的替换,景点的名称,位置也有所更换。而到清朝时则增加到十八景,甚至是二十四景。但其中仍以南宋所传的十景最为著名。1985年,杭州市多家单位重新评选了西湖十景,并将新评选的西湖十景命名为「新西湖十景」。而南宋时的西湖十景,则相对的被称为「西湖老十景」 [编辑] 南宋时的西湖十景 南宋时的十景位置基本靠近西湖或就在湖中。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当时的西湖十景为 平湖秋月、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西湖十景的称呼虽然起源于南宋,但在当时却并不是很公认。而十景的名称多出现在有关西湖山水画的题名中,或是南宋后期的一些诗词的名目中。 [编辑] 元代的西湖十景 元朝时的西湖十景有别于南宋。部分景点的位置已超出了西湖的范围。元代西湖十景分别是: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西湖夜月。元朝初期,因为战争巨大的破坏,西湖十景一度相当冷落。但在元朝中后期时,又有所恢复。 [编辑] 明代西湖十景 明张岱作《西湖梦寻》中《西湖十景诗》沿用南宋的十景,另有冷泉猿啸、韬光观海、天竺香市、西溪探海、蕉石鸣琴、凤岭松涛、灵石樵歌、九里云松。 [编辑] 清朝时期的西湖景点 [编辑] 康熙年间 清朝时期,西湖十景延续南宋西湖十景的称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至杭,游览十景后,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康熙为十景题字后,浙江地方官吏先后将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于此,西湖十景从只书上有所记载,转为十景所在景点标志。 [编辑] 雍正年间 清雍正年间,浙江总督节卫疏浚西湖,西湖十景转成为「西湖十八景」

十八景分别是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和南宋时的十景几乎无一景类同。 [编辑] 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乾隆南巡杭州时,曾为延续的十景各赋诗一首,刻于景碑碑石阴面,这使西湖十景景名开始广为人知。于此,西湖十景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 清乾隆后期,乾隆南巡时在杭州的品题赋诗被列为了杭州二十四景。二十四景中,有十三景是取自雍正年间西湖十八景

二十四景分别为湖山春社、宝石凤亭、玉带晴虹、吴山大观、梅林归鹤、湖心平眺、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天竺香市、韬光观海、云栖梵径、西溪探梅、小有天园、漪园湖亭、留余山居、篁岭卷阿、吟香别业、瑞石古洞、黄龙积翠、香台普观、澄观台、六和塔、述古堂 [编辑] 新西湖十景 又称西湖新十景。分别为云栖竹径 满陇桂雨 虎跑梦泉 龙井问茶 九溪烟树 吴山天风 阮墩环碧 黄龙吐翠 玉皇飞云 宝石流霞 新十景在1984年由《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五家单位发起,于1985年9月22日正式公布。新十景得到了许多肯定,但在影响上,仍不及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深远。

参考: zh /w/indextitle=%E8%A5%BF%E6%B9%96%E5%8D%81%E6%99%AF&variant=zh-

西湖为杭州最著名的景区,它位于杭州西面湖岸周长1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天生丽质。西湖的美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历代先人的杰作。西湖的景致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春天的“苏堤春晓”,夏季的“曲院风荷”,秋季的“平湖秋月”,冬季的“断桥残雪”,都令人叹为观止。古人尝将西湖概括为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北宋一代大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他是这样描绘西湖的美“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 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 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发西湖,取湖底淤泥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古朴美观。苏堤的美丽不仅在于它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还因为堤上种满了形态优美的香樟树及其他各种植物,是一条全年都常绿的长堤,特别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开,树发新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曲院风荷 在西湖苏堤的跨虹桥畔,宋代时为酿官酒的曲院,院中栽荷,花开时香风四起,取名“曲院荷风”。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临湖建碑亭、迎薰阁、望春楼及曲径走廊,环亭植荷,曾极一时之胜,为“西湖十景”之一。后建筑坍损,现经扩建,占地284万平方公尺,为环湖绿地中面积最大,以夏日观荷为主题的名胜公园,有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湖滨密林区5个景区,主景区以亭、台、楼、阁、榭、桥和曲廊等组合成名副其实原“曲院”,并辟荷池,园内融建筑于自然,突出荷花及山水的自然情趣,成为“芙渠万斛香”的游览胜地。 平湖秋月 从断桥由东向西走过一公里长的白堤,堤的那一头就是孤山最东端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每年农历8月14日-16日,这里都将举办“月是西湖明”中秋赏月晚会。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断桥残雪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的南山路侧,从涌金门至清波门,是一座以春花为主景的大花园。沿湖柳荫夹道,轻风吹拂,春日黄莺鸣转其间,欣赏“三面环山,一湖秀水”的绝佳去处。 花港观鱼 著名观鱼赏花胜地,江南园林艺术与西洋园林艺术巧妙结合的大型公园,坐落于苏堤之西,在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南宋时,苏堤第三桥与西岸第四桥相对,其间有一水,名为花港。花家山,山下有卢园,凿池养鱼,故"西湖十景"中有"花港观鱼"名目。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的历史经过了三个阶段,吴越王钱傅椒于西元975年建八面七层楼阁式塔,后遭雷击损毁,南宋初重修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明嘉靖年间,塔的木檐毁于兵戎,仅存砖质塔芯。1924年,塔芯倒塌,雷峰塔仅存遗址,现今重建的雷峰塔塔形为砖身带飞檐、平座的五层楼阁式,风格基本与南宋画家李嵩《西湖图》中的雷峰塔相似。使“雷峰夕照”重现西子湖畔,成为杭州的又一标志性景观﹔美丽的“西湖十景”将名副其实,不再残缺。 双峰插云 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两峰”为“双峰”。双峰指的是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5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黄昏时更美。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意境是指夜幕降临时,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响彻西湖上空,山谷共鸣之景致。位于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楼内。现有的青铜大梵钟高3 公尺,重10余吨,钟上铸有6万8千余字的《妙法莲华经》。净慈寺创建于西元954年,是吴越王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传说济公和尚曾修行于此,当时僧众多达数百人。寺内“运木古井”是传说中济公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建造净慈寺后留下的,故又称“神运井”。 小瀛洲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位于小赢州上,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这里的最大特色。小瀛洲呈“田”字状,外圈和内十字有岛桥相连,亭台轩榭,点缀其间,内部被岛桥自然分割成四个湖,中心绿洲的“竹径通幽”艺术墙充满诗情画意。岛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可观赏三潭印月胜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个小月亮。此时,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吴越

吴越 ,原名吴佩珏,曾用笔名王玉。男,1932年5月12日出生,浙江省缙云县人。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参加中国青年文艺研究会,任嘉兴分会会长,主编《青年文艺》周刊。1949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大三分校新闻系,毕业后在重庆军管会任接管工作员、西南空军司令部通信参谋及文化干事等职。1952年7月转业到地方,任上海市行政干部学校教育干事。1954年7月调北京,任《光明日报•文字改革》专刊编辑。1956年7月参与创办文字改革出版社(今语文出版社),负责编辑《拼音》月刊、各种拼音课本、《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1957年10月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后先后任科学普及出版社科学文艺编辑(创办《科幻世界》)、中国戏剧出版社副编审。1992年年底离休后,出任中国科协《金秋科苑》月刊总编辑,受聘为联想集团顾问。是民盟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荣誉委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

主要贡献:建国前在嘉兴、杭州、金华的报刊上发表长篇连载一部、中短篇小说、诗歌、杂文共二百多篇。建国后创作的文学作品共29本约1000万字,已经出版的计有: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三卷五册200万字,长篇纪实小说《蒋介石的绝密王牌》一卷30万字、《特殊少将的特殊使命》一卷28万字,长篇通俗小说《凤鸣复仇记》(与孙凤忱合作)一卷34万字, 长篇风土小说《泰国十日谈》一卷34万字,长篇法制小说《人的一半是野兽》两卷50万字、《烟花王国的浮沉》一卷36万字、《坠入罗网的猎手》一卷13万字;清末方言小说普通话改写本《海上花列传》两卷43万字、《花国春秋》两卷50万字、《江南浪子》两卷60万字、《水浒传(少年版)》三卷36万字;科幻小说《古尸复活记》一卷6万字,长篇叙事诗《岷江三爪龙》一卷三千三百多行;正在写作中的有:《吴越评水浒》两卷90万字。另有电脑教材《21世纪最新电脑实用教程》(4册)、《青少年实用电脑知识丛书》(20册)、《中小学信息技术实用课本》(中小学各6册)、《家用电脑实用详解》(3册)、《电脑打字无师自通》及《娃娃的电脑世界》、《家用电脑常用外设》、《电脑小游戏详解丛书》(一套10册,已出3册)等共55本约1000万字;杂著《怎样打麻将》一卷12万字。获奖的中篇小说计有:《凤归何处》获《人民文学》杂志首届“银杉”文学奖,《城隍娶妻记》获《山海经》杂志优秀文学奖,《婺女深仇》获《艺术馆》杂志优秀文学奖,《阳光下的罪恶》获《热河》杂志“神笔”奖,《我的舅舅是神偷》获《章回小说》第四届“当代优秀章回小说”大奖。包含全部文学作品的《吴越文集》电子书光盘版,已经由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于2003年出版;《吴越文集》(网络版)已经有国内外16家网站先后上载。

已经定稿而未曾出版的小说有:《二劳改和女人们》一卷34万字,《魔鬼与天使》一卷34万字,《九死还魂草》四卷80万字、《艳遇与奇遇》一卷34万字、《新编济公传》两卷60万字、《秦淮风月》两卷80万字、新编“三言二拍”五卷150万字;正在写作中的有长篇小说《悲欢岁月》三卷150万字(与戴春合作,已完成一二两卷100万字);学术著作有:《浙江缙云方言初探》40万字,《汉语世界语大词典》80万字。中短篇小说、杂文及语文评论等共约100万字,尚未结集出版。

主要政治见解,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封建专制主义余毒比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专制主义和奴隶主义至今没有肃清,阻碍并影响社会进步,因此所有作品大都以反封建专制为主题。一生追求朴实无华尽量口语化的白描文风,晚年作品小有成就。

---------------------------------------------------------

可谓出生书香门弟,其父吴颐人是上海著名老艺术家。北京青年演员,曾在《和平年代》、《口红》等电视剧中大放异彩,吴越还因**《菊花茶》获得2001年大学生**节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吴越从出道开始,她在北京比上海待得时间多,认识的人也多。吴越说她成熟比较晚,学会下小饭馆吃饭、泡吧都是来北京以后的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开始于北京”。

中学时代,吴越读寄宿学校,这里培养了她的独立性,老师除了功课其他管得很少,吴越称自己为“野孩子”。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进上戏表演系,上大学的第一天晚上她就特别兴奋:以前都是晚上9点半熄灯,大学可以玩到11点半。

吴越说自己的成长从大学开始,真正独立生活。一星期回一次家,父母很相信她会自己保护自己。

大学四年,吴越从来没拍过广告,没挣过相对比较容易的零用钱。第一个走出校园接的戏就在北京,第二个还是在北京,如此众多的机遇让吴越觉得北京人更会赏识自己。即使是40集的戏,她试了一下镜就定了。吴越无疑属于很顺的演员,从来没有像一般演员被导演挑来挑去。

毕业以后,吴越分到上海人艺,也跑过龙套,她说自己受不了坐两个小时汽车到剧院排10分钟戏的工作,就辞职了。

现在,父母在上海,她哪里有戏在哪儿,其他时间一般待在北京。每次回上海,自己很安静,而到北京,感觉是到了一块沸腾的地方,有生命力,有很多高兴的事情产生,还有热情的朋友。

关于吴越的八句话

我想三十岁之前是偶像派,三十岁后是实力派。

我最好拍好点的剧本,剧本好、能打动我的是我最想演的。

没有想过做歌手。我是个专业演员。我的任务是好好演戏。

人不能心态不平衡,那样会影响生活状态,进而影响事业状态。

在这个圈子里,我绝对不相信什么怀才不遇。

你只有比一般人更懂得生活、贴近普通的人,才能真正接触到百姓。戏 演得好的人,生活中不做作,有亲和力,像人们熟悉的那些真正的表演艺术家,我向往这样的生活状态。

感情是需要保护的,不应该赤裸裸……

我每天都在很努力地抓住今天,我想我的明天不会很差。

女演员吴越个人档案(个人资料):

中文名: 吴越

性 别: 女

小档案:

生日:1976年05月23日

生肖:龙

身高:176公分

体重:70kg

血型:B型

星座:金牛座

籍贯:河北

家庭成员:父母同住,为独生爱子

爱好:兴趣广泛;最爱看影碟、听音乐、唱歌、阅读历史性书籍

专长:武术、话剧表演、骑术、滑板、网球

最开心的事:每次拍完一部戏将酬劳交给母亲的时候

最讨厌的事:碰上尴尬的事

最喜欢的演员:艾尔帕西诺

最喜欢的歌手:后街男孩、张学友、刘德华、刘欢

最喜欢的食物:肉类

最喜欢的颜色:蓝色、白色、黑色、红色、棕色

最喜欢的季节:夏天

最喜欢的动物:狗、龙、马

最喜欢的花卉:百合、万年青

最喜欢的国家或城市:罗马、夏威夷、巴黎、南非

圈内好友:赵文卓、夏雨、于荣光、何中华、王绘春、宁静、郝蕾、袁泉、陈昭荣

------------------------------------------------------------------

在安徽省安庆市西门外平头山畔,矗立着一座烈士陵园。这里安放着9位辛亥烈士的遗骸。孙中山先生亲题“皖江烈士墓”,并亲撰祭文。文中有“爰有吴君,奋力一掷”句,就是颂扬著名烈士吴越为揭穿清廷“预备立宪”骗局,在北京车站谋炸清廷五大臣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壮举。

办学图强

吴越,字孟侠,一作孟霞,安徽桐城县高甸人,出生于1878年,其父是一位塾师,家境清贫。吴越8岁丧母后,随父就读。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了见义勇为的品质。吴越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所以进步很快。时值戊戌变法前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维新派办的一些杂志,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和光绪帝颁发的一些变法谕旨。虽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很快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势力镇压下去,但在一段时间内,吴越把康梁主张看成是黑暗中的一线曙光。

吴越年岁稍长后,曾一度在清苑县支应局担任司事。不久由吴汝纶推荐,进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读书。

吴汝纶是清末的一个著名学者,桐城派后期作家,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他是吴越的堂兄,对吴越的影响很深,特别是他的教育思想,深为吴越所推崇。吴汝纶曾经对吴越说:我们国家所以如此落后、贫穷,不如西方国家,主要是没有新式教育,培养不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材。他告诉吴越:创办新式教育,是救国强民之道。

吴越在高等学堂读书时非常刻苦、认真,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堂曾叫他充任学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并发给“品端学粹”的牌示,以资鼓励。他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按照吴汝纶的教诲,用很大的气力来创办两江公学。 当时,两江(指清初的江南省和江西省,那时安徽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后安徽虽独立建省,但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总督仍称两江总督)在保定的子弟不少,人们酝酿成立—所两江公学。吴越同保定高等师范学堂的几个同学积极参与学校的筹备工作,并不遗余力地为之奔波劳碌。

办学的校舍定在两江会馆。但会馆为当地驻军所盘踞,而且态度蛮横。吴越找到直隶布政司杨士骧(安徽泗县人),经吴越恳切陈词,杨始出面交涉,又花了不少钱,才设法把驻军从两江会馆迁出。校舍落实后,吴越起早摸黑地筹募基金,修葺房屋,添置教具、图书、桌椅。一次,几个同学来访,吴越正在粉刷房屋,满头、满身都是石灰,大家笑着说吴越成了个“粉人”了。经过紧张的筹建,两江公学开学了,百余名学生得到了就读的机会。

两江公学开学后,吴越和几位同学分别担任了国文、数学、地理、历史等教学任务。吴越搬进公学,朝夕与学生相处,以全副精力管理好学校。他还同一位叫金慰农的同学共同主办了《直隶白话报》,用以传播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影响。在两江公学的影响下,保定私立学校发展很快。当时人们评论说:庚子(1900年)以后全国学风日盛,保定一直走在前面,保定办学又自两江公学为发端。

从维新到革命

吴越在戊戌变法时曾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以后一直信奉康梁学说。进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以后,他阅读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许多著述和论文,思想起了很大变化。

他后来在《暗杀时代》一文中谈到自己思想转变过程时说:看到立宪派主办的《清议报》后,受到立宪派的影响,盼望早日实现立宪。有人对康梁非议,他还站出来为其辩护。他读了许多革命者的著述,如:《中国白话报》、《警世钟》、《自由血》、《黄帝魂》、《广长舌》、《攘书》、《近世中国秘史》等,认识到救国图存,必须首先坚决推翻清政府,中国再不能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因而深恨康梁之说误国害人。

在两江公学宿舍里,每天深夜,一灯如豆,吴越埋头书案,用心阅读鼓吹革命、强烈反清的图书报刊。《嘉定屠城记》、《扬州十日记》详尽具体地记载了清军入侵时在嘉定和扬州两地所施行的令人发指的暴行。清军在攻占扬州后,10天内屠杀人民达80万人。吴越读后拍案而起,发誓要推翻建筑在千百万人尸骨基础上的清政府。《革命军》的青年作者邹容,在这部震撼华夏的巨著中怀着满腔悲愤,无情揭露清廷罪行,沉痛陈述“十年灭国,百年灭种”的危险,大声疾呼地号召亿万民众不惜掷头颅,洒热血,与清廷决一死战,“把中国大陆变成干净的土地,达到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的目的”。邹容的这些话使吴越革命激情汹涌澎湃,他深深叹服这位年轻作者的革命胆略和绝顶才华,又为清廷勾结帝国主义将他瘐死狱中而切齿痛恨。《猛回头》作者陈天华,为了抗议清廷勾结日本政府压制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愤而投海自杀,以唤醒国人的壮举,使吴越激动不已。他决心以邹容、陈天华为榜样,必要时以身殉国来唤醒民众。

会晤革命志士赵声

吴越革命思想的萌生和发展,除得助于进步书刊的引导外,著名革命志士赵声对他的影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赵声,字伯先,江苏丹徒人,早年赴日本考察军事,结交了黄兴等革命党人,加入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开展活动。

1911年4月参与领导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赵声悲愤成疾,病逝于香港。民国成立后追赠赵声为上将军。

1904年赵声北上保定,投新军从事革命活动,经革命党人潘赞化的介绍,得以会晤吴越。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食则同桌,卧则同榻,推心置腹地倾心相谈了几个昼夜。赵声的到来,使吴越眼界开阔,革命志向更加坚定。赵声也为吴越的气概所感动,两人很快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并以兄弟相称。他们在一起谈论得较多的是革命道路问题。他们都认为康梁的保皇立宪主张是一种误国误民的反动主张,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才可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在具体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吴越主张暗杀,就是以突击的方式杀掉清廷反动统治阶级的头面人物,如慈禧、铁良等,藉以达到革命目的。赵声则主张采用发动武装起义的办法来实现革命目的。他恳切地劝告吴越:纵然冒着生命的危险,杀掉了一两个满清贵族,还会有其他的人来代替,所以暗杀并不能解决革命的根本问题。吴越虽然觉得赵声说得有理,但他认为在当时政治气氛沉闷的情况下,暗杀与革命比,暗杀易,革命难。他对赵声说:今后我从其易,你为其难,我搞暗杀,你搞武装。至于说到进行暗杀会遭致杀身之祸时,吴越慨然地说:我已将此身许国救民,为革命事业即使是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今后提大军北上为我报仇雪恨的,必定是你。赵声虽然不同意暗杀主张,却为吴越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当下两人挥泪告别。

赵声到达天津之后,赋诗寄赠吴越:

淮南自古多英杰,山水而今尚有灵。相见尘襟一潇洒,晚风吹雨太行青。

双擎白眼看天下,偶遇知音一放歌。杯酒发挥豪气露,笑声如带哭声多。

一腔热血千行泪,慷慨淋漓为我言。大好头颅拼一掷,太空追攫国民魂。

临歧握手莫咨嗟,小别千年一刹那。再见却知何处是,茫茫血海怒翻花。

建立北方暗杀团

赵声辞别吴越在回南京时,绕道北京,找到革命党人杨守仁,将吴越情况向他作了介绍,希望他能去保定帮助吴越建立革命组织“北方暗杀团”。杨守仁也主张进行暗杀活动,在日本横滨留学时学会了制造炸弹的技术(革命党人能制造炸弹,从杨守仁开始)。杨守仁遵照赵声的嘱托,专程从北京秘密赶到保定,找到吴越。他们商定,第一批参加的有吴越、金慰农、杨醒余、马鸿亮、金燕生、张啸岑等6人。

第二天的深夜,在两江公学翠竹轩内举行了庄严的歃血入盟仪式,杨守仁对大家说:今天我应赵伯先、吴梦霞两位的邀请前来保定,为大家主盟,成立“北方暗杀团”。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建立民主政治的国家。参加组织的成员都要忠贞不渝地为我们的宗旨努力奋斗,不泄密、不叛变,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问大家:“能做到吗”6人齐声回答:“能!”声音虽然很轻,但语调沉着而坚定,反映了6位革命者为革命贡献一切的坚强决心。在举行入盟仪式的次日,杨守仁就秘密地回到了北京。

从此,吴越经常同北方暗杀团的同志研究如何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分析:慈禧深处内宫,奕勖深居简出,暗杀不易得手,唯有铁良掌握兵权,又经常外出,防范也较松,所以他们决定把铁良作为主要暗杀对象。吴越购买了一支日本产的小型手枪,又购买了一张铁良的画像。挂在翠竹轩里,早晚把他当作靶子练习瞄准。这一时期吴越还把自己的革命思想随时记录下来,汇集成一篇万言书《暗杀时代》,其中包括《暗杀主义》、《复仇主义》,《革命主义》、《揭铁良之罪状》、《杀铁良之原因》、《预计杀铁良的效果》、《敬告我同志》、《敬告我同胞》、《复妻书》、《与章太炎书》、《与同志某君》等12篇。在这些著述里,吴越表达了他为国锄奸、舍身取义的耿耿丹心和铮铮铁骨。吴越壮烈殉国后,《民报》的增刊《天讨》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

试验土制炸弹

当吴越等人正在积极准备进行暗杀活动的时候,杨守仁再次从北京来到保定。吴越向他汇报了准备的情况。杨守仁问:你们打算刺杀铁良,用什么武器来进行呢吴越出示日本制造的小手枪。杨守仁看了微笑说:这是东洋货,用它来打狗,尚且打不死,何况是要刺杀警卫森严的铁良他说着从包里取出一个大纸包,对大家说:我带来了一件利器,比手枪厉害万倍。他打开报纸,露出一个铜的圆罐,直径约3寸,四周固封,像一个食品罐头。大家都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杨守仁说,这是我自制的炸弹,明天到郊外试验,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威力。

次日,杨守仁、吴越和北方暗杀团的成员来到保定城外数里的一个山谷中,这里树密草深,乱石嶙峋。他们安排两个人坐在高处山石上望哨,其他人在一块巨石下面刨了一个洞,把土制炸弹埋在洞里,将炸弹引线牵出来,又找来一些易燃的枯枝,摆成几米长的一条导火线。并同炸弹引线相联结,而后让大家在安全的地方隐蔽好。杨守仁和吴越点燃枯枝后迅速跳到附近的一个土坑里。枯枝在燃烧,眼看就要烧到引线了,但奇怪的是炸弹并未引爆。又等了一会,还是无声无息。于是吴越、杨守仁奋身跃出坑外,跑到埋炸弹的地方察看,原来枯枝在中途熄灭了。他们赶快将枯枝重新点燃,迅速转身跃进土坑,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土石飞扬,浓烟弥漫,炸弹成功地爆炸了。炸弹周围的石头被炸成碎片,飞向四边,弹坑旁边的树枝也被弹片削去很多。

土制炸弹的引爆成功,给暗杀团成员以很大的鼓舞,吴越尤为高兴。他向杨守仁及北方暗杀团请求了暗杀铁良的任务,离开保定,来到北京,寄居桐城试馆,经常怀揣炸弹,寻找铁良。然而铁良曾在一次遇刺中几乎丧命,因而经常居家不出,而且防范甚严,以致无隙可乘,吴越只好滞留京城。

喋血正阳门车站

1905年,当时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维新舆论遍及朝野。清廷为了缓和革命气氛,愚弄人民群众,放出“预备立宪”的空气,并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廷的这一骗局,容易蒙蔽群众,松懈斗志,影响革命运动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杨守仁同吴越进行了商讨。杨守仁说:如果清廷的骗局麻痹了民众,清廷的反动统治就可能继续下去,我们的国家恐怕就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了。吴越听了心情也十分沉重,他思索片刻后慨然地说:我用你制造的炸弹去把五大臣炸死、,以此唤醒民众,粉碎清廷阴谋。杨守仁听了心中为之一震。因为当时土制的炸弹没有电器装置,引爆的线头又不能过长,点燃后来不及掷出去就可能爆炸,投弹人就会首先牺牲。杨守仁十分为难,觉得那样太危险了。吴越急切地说,现在事情迫在眉睫,顾不了许多了,只要我能炸死五大臣,使清廷立宪骗局破产,使天下志士和百姓坚定倒清信念,我虽死无憾。杨守仁为他这种舍身取义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吴越的意见,并就如何接应吴越行动作了具体部署。

1905年9月24日,这天是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的日子。天刚亮吴越就起身,打扮成仆人的模样,怀揣炸弹来到正阳门车站。这里岗哨林立,警戒森严。吴越夹在仆人中间大模大样地混进了车站,走上站台,踏上了五大臣乘坐的高级包厢,急急地向车厢里走去。这时一个卫兵拦住他问:你是跟哪个大人的吴越回答是跟“泽爷”(即载泽)的。恰好这个卫兵是载泽的侍卫,觉得面生,顿生怀疑。又问:你是几时跟泽爷的吴越说:最近才跟的,边说边往里走,这个卫兵拦住了他说:且慢,待我问过泽爷。吴越恐怕事情败露,急忙从怀中取出炸弹,用火柴燃着引信,他正要把炸弹向车厢内掷去,不料列车已经发动,车厢砰然相撞,随着一阵剧烈震动,炸弹被震落在他的脚下,并且迅速猛烈爆炸,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烟雾弥漫,车穿地陷。吴越壮烈牺牲,盘问他的卫兵身受重伤,五大臣中的绍英伤了右股,端方、戴鸿慈受了轻伤,载泽在慌乱躲藏时擦破了头皮。当时正阳门人喊马嘶,一片混乱,各大臣官吏魂飞魄散,狼奔豕突,五大臣被吓破了胆,逃回府邸后龟缩不出,哪还敢去出洋考察连慈禧得知正阳门消息后也惶惶不安,一度躲进地下密窖。

吴越这次英雄壮举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北方暗杀团”成员、吴越好友马鸿亮事后撰文写道:这次事件“虽荆轲之匕,力士之锥,未能命中,然已夺祖龙之魄,振志士之气,声闻全国,名震环球。徐烈士锡麟、熊烈士成基,相继起于皖,黄花岗诸烈士发于粤,武昌举义遂覆清祚,皆此一弹首发其难,有以速之成也。”

吴越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南京,赵声痛哭失声,几天茶饭不进,发誓要为吴越报仇雪恨。消息传到东京,著名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了《吊吴烈士越》的诗一首,诗中有:

皖中志士名吴越,百炼刚肠如火烈。报仇直以酬祖宗,杀贼计先除羽翼。

爆裂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可怜懵懵天竟瞽,致使英雄志未伸。

电传噩耗风潮耸,同志相顾皆色动。打破从前奴隶关,惊回大地繁华梦。

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5月26日,在北京桐城试馆的礼堂里隆重举行了追悼吴越的大会,著名革命活动家徐谦、章太炎、蔡元培等讲了话。吴越的遗体被送回安庆,举行了隆重的葬仪。同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时牺牲的8位烈士一起安葬于“皖江烈士墓”。 1929年安庆市将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吴越街。在吴越的故乡桐城县,建立了吴越祠,办了吴越中学、吴越小学。吴越的名字将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

吴越国名,是指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都杭州;自西纪895年立国至978年归宋,共立国84年,三世五王。开国王钱镠。

市外自驾:

1、适用于杭州方向游客:常台高速(G15W、上三高速)—天台出口下—国道104线(天台-临海)—省道35线(临海-仙居)—在永丰镇根据路标行驶—括苍镇—括苍山景区—山门—沿碎石路上山—11号风车—到达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纪念碑

2、适用于温州方向游客:沈海高速(G15、甬台温高速)—临海北出口下—临海大道—临海市区—国道104线(天台-临海)—省道35线(临海-仙居)—在永丰镇根据路标行驶—括苍镇—括苍山景区—山门—沿碎石路上山—11号风车—到达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纪念碑

3、金华、衢州方向游客:台金高速(S28)—临海白水洋出口下—括苍镇—括苍山景区—山门—沿碎石路上山—11号风车—到达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纪念碑

4、从仙居下各车站可坐车前往山脚,徒步上山,大概3~4小时

市内交通:

临海市客运中心或洪池路口乘公共汽车到括苍镇,徒步上山。

铁路:

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游客均可乘动车至临海站,转坐211路公交,至临海市区,再可在客运中心或洪池路口乘公共汽车到括苍镇,徒步上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传世名篇

游山西村

题解

见《剑南诗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极力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挤,自降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罢官归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时写的。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厚情谊。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扣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题解

见《剑南诗稿》。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境》是入蜀孔道,又是历史名胜,历代诗人题咏甚多。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赴成都途经此地,即吟此诗。关于其诗索解,或认为作者终生志在恢复,这时是从汉中前线调往后方成都担任闲官,故诗里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作者并非向往当个诗人,而是不甘心于只当个诗人,内涵深婉,意在言外。剑门,山名。

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舍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病起书怀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是时,游在成都,被人攻讦而遭弹劾罢官,遂躬于田亩。春末夏秋之际,作者生病,虽生活愈加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于是病愈即写《病起书怀》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爱国情。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关山月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成都,距宋、金达成“隆兴和议”近十五年。诗中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将军们“朱门沉沉按歌舞”的荒*享乐,抒写士兵们以死报国的“壮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愤,和“遗民忍死望恢复”的迫切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求和苟安政策的愤怒谴责。《关山月》,原为汉乐府《横吹曲》篇名。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沈沈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士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夜泊水村

题解

此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此诗为即景之作。

原文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书愤

题解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作者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六年。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题解

见《剑南诗稿》。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严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见。此诗描写作者暂客临安时的闲散无聊生活,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其二)

题解

见《剑南诗稿》。绍熙三年(1192)初秋作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诗中抒发了对金人占领区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无力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题解

选自《剑南诗稿》。写于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梦言志的名作之一。

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沈园(二首)

题解

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者旧续闻》和刘克庄《后村诗话》载,游二十岁与其表妹唐琬婚,然琬为陆母厌,只得改嫁,十多年后,游与琬邂逅于沈园,共叙旧情。游痛以作《钗头凤》词,琬亦作同调之作,以诉其情。沈园会后,琬不久便离开人世。游于庄元五年(1199),作二绝句以记之。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原文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示儿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作者临终前,是诗人的绝笔和遗嘱。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终身抱负、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爱国深情。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卜算子

咏梅

题解

陆游一生钟情于梅花。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还写了四首咏梅词,词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诗人品格的写照。《卜算子·咏梅》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夜游宫

记构寄师伯浑

题解

此词选自《渭南文集》,系一首记梦之作,而这梦境正是其生活的重现,词中又绘写了梦醒后的感慨,洋溢着慷慨昂扬的爱国激情,迸射出浪漫的火花。

原文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诉衷情

题解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词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

原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题解

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原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钗头凤

题解

这首词大约是陆游三十岁左右时的作品。据《齐东野语》记载,词中描绘的是陆游与唐琬的一段爱情悲剧。

原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游小孤山记

题解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钯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称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罕松县,有戌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地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澎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发。万立庙门,有迅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支:“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揽。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璧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548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