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有何茶缘

苏轼的一生有何茶缘,第1张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诗云: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精品厌凡泉”。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苏轼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诗人烹茶的水,还是亲自在钓石边(不是在泥土旁)从深处汲来的,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的。南宋胡仔赞叹《汲江煎茶》诗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烹茶之劳,诗人又常常亲自操作,不放心托付于僮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宋人曾有“候汤最难”之说。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亲自栽种过茶。贬诵黄州时,他经济拮据,生活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云:“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可见诗人于躬耕间深谙茶树习性。

  苏轼喝茶、爱茶,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苏轼《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他说:“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茶与苏轼生活之密切,苏轼对茶功之运用,由此可见。

  苏轼在饮茶品茗之际,常把茶农之苦辛悬于心头,“悲歌为黎元”。《荔枝吧》指斥了贵族官僚们,昔日贡荔枝,今日又贡茶、贡花,争新买宠的可耻行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并直言:“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有(原字有“病”字头)”。充分表现出他同情茶农,抨击对茶农的苛征重敛。

  苏轼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写照。《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篇,正是咏茶之作。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继而边咏边叹:“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名茶既能给人充分的享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又不免悲叹名茶辱没:“团风与葵花,赋(原字左为“石”旁)砆杂鱼目”,“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里,诗人用历史人物的性格来比拟不同的茶味:“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扩。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借茶味而褒扬“戆”“猛”之士,贬斥“妖“顽”之辈,嬉笑怒驾,皆成妙句。诗最后云;“收藏爱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讥之以好茶钻营权门的小人。

  苏轼之多才多艺,于我国茶艺的贡献亦是“一多”。

『壹』 关于苏轼的故事

苏轼(1037年1月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贰』 苏轼有深意的故事,能启发人的

1、苏东坡一天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苏东坡问:“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嗅,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2、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3、坡一日打坐,佛印说:“好象一尊佛。”印问:“我如何”坡说:“好象一团屎。”坡自得。归家后与其妹说起。其妹说:“佛因看众生皆有佛性故其才能成佛。你心不净故有此说。”

另一版本: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他有个好朋友是个有道的高僧,名字叫佛印。一天,苏东坡突发奇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屎。”……

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把这件事说给了他那聪明绝顶的妹妹苏小妹,并说我以前盘道老输给佛印,这次总算挣回了点面子。

苏小妹听了皱皱眉,对哥哥说:“这次你又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就都有佛的影子。一个人要是心里装着牛屎,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像牛屎……”

4、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当年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地方出任闲职。据说当年他在瓜州的时候,经常和长江对面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参禅论道,甚是得益。有一天苏东坡觉得灵光闪现,得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说明一下,所谓的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遇,人在这些境遇之前,往往不能稳守心道,情由所动。当时东坡居士很得意自己这首诗,于是满心欢喜地派人送到佛印处求印证。佛印看到诗后,只批了两个字“放屁”就叫人将诗送了回去。苏大学士一看这两个字的评语,火起无名,立马过江到金山寺,要当面和佛印禅师论道。于是佛印就问苏东坡,既然八风吹不动,为什么一个屁字就让你渡江而来

『叁』 苏轼的故事

1、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肆』 苏轼的故事

1、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2、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3、美食大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

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4、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

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伍』 苏东坡的人生故事读后感200

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但更多时候还是自由自在,而不完全是身不由己;东坡先内生的仕途容颇有坎坷,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并非几乎没受到重用;东坡先生两次受贬,起因都是王安石一党的迫害。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

『陆』 关于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柒』 我和苏轼的故事 作文

给你个题材。

你从小到大读过苏轼的诗。

从而给你的启发。

生活中遇到的困专难。

你又属想到了某首苏轼诗的意思。

你克服了这个困难。

现在的感受。

没了- -

『捌』 关于苏轼的故事

神话 -------------永远的苏轼生与死血与泪跪倒在地的王爱与恨杀与狂鲜血铸就的辉煌仰天长啸一只受伤内的孤狼金容戈铁马风化血腥于沙场雪花干枯陨落了天下凋亡 一壶浊酒抚不平英雄赤胆衷肠一捧黄沙送不走龙魂嗜血悲壮一曲离殇唱不尽萦绕儿女情长一柄残剑割不断三世愿景炙望一盏孤灯看不破一生夙仇新伤一声哀叹道不尽战士铁甲寒光 暮然回首不堪爱恨离愁微闭双眸梦回一世风流千年之后亦非皇帝诸侯 [我对苏轼的理解

/徐州: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别徐州》

读了这首《江城子·别徐州》,蓦然想到了被誉为“现代柳永”——李健的一首歌《假如爱有天意》:

当天边那颗星出现/你可知我又开始想念/有多少爱恋只能遥遥相望/就像月光洒向海面/

年少的我们曾以为/相爱的人就能到永远/当我们相信情到深处在一起/听不见风中的叹息/

谁知道爱是什么/短暂的相遇却念念不忘/用尽一生的时间/竟学不会遗忘/

……

这首歌是李健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突围赛中演唱的,他翻唱的是韩国**《假如爱有天意》的主题曲,并且亲自动笔填写中文歌词。

这首歌词写的是两个深爱的人被迫天各一方,尽管他们各有彼此的生活,却仍然念念难忘。我之所以将这首歌和《江城子·别徐州》联系起来,是因为苏轼临别徐州时所产生的情愫,与这首《假如爱有天意》无二。

苏轼对徐州是有深厚感情的,尽管他在徐州任上只有两年,但在这短短的两年中,他为徐州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原本宋朝官员是三年一任,但苏轼三年任期还没满,就出乎意料地被调往湖州任太守。苏轼对徐州付出了心血和情感,换来了徐州民众的安居乐业。眼下,刚看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就要离别,奔赴下一个人生渡口,如此他怎能舍得分离?

离别前的那一刻,苏轼的内心是百感交集的,所以他说:“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是呀,人生既然相逢了,又为什么会有离别,而且还是这般的匆匆?我们刚因邂逅相逢充满喜悦,却又要骤然分别,以致我流落天涯也难忘相逢的这番情意。苏轼在外做官多年,常常是马不停蹄地换任,形同浮萍,所以他自视天涯流落之人。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之际,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他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也有对徐州人士的依依惜别之情。

离别就在眼前,可是忍别离,不忍却又离别,我只能牵着前往送别朋友的手,“和泪折残红”。离别时,依依惜别的那一幕是让人永生难忘的,这满眼的落花,让人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不必问,这春光还剩几许,因为,即便是春意还在,我只能孤单一人面对,因为已经没有故人再与我一同欣赏了。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三月的隋堤,杨柳依依,春水溶溶。此时正是鸿雁北归的时候,可我却要南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连北方的骏马、南方的候鸟都知道留恋自己的故乡,我怎能不留恋徐州呢?在我心里,徐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呀!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策马扬鞭,我不得不奔赴湖州。在途中我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望旧地,只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缓缓流去,在徐州城下交汇。我想让泗水寄去我的千行相思泪,可是纵然我的思念之情山高水长,怎奈这泗水流不到湖州呀。

苏轼的这首词,将他郁积的愁思溶入即时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他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并且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自己身世浮萍之感。

公元1077年四月,苏轼被派往徐州做太守,他的弟弟苏辙陪他一起到徐州,并在徐州住了三个月,和苏轼一起面对防洪的困难。

徐州处于黄河流域,每年都饱受黄河泛滥之灾。苏轼到徐州后,就和弟弟一起到民间调查走访。较全面地掌握了徐州的情况后,他们又仔细地查实了徐州的地形和水道。做好调查研究后,苏轼动员官民做好防洪准备,并准备好防洪物资。

汛期到来时,黄河决堤,淹没了四十五个州县。徐州因苏轼未雨绸缪得好,没有被淹没,但也面临危险。洪水来得太迅猛了,迅猛得远远超过人的预料。因徐州四面环山,洪水出不去,徐州城随时随地都有被淹的可能。满城人都惶惶不可终日,有一些富户人家,收拾好金银细软准备外出逃难。这时,苏轼亲自登门做工作,并且坚定地对他们说,只要我在,徐州城一定能保住!为了死保徐州城,苏轼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老百姓们非常感动,于是全民投身到抗洪救灾中。

光靠城中老百姓的力量抢修堤坝是不够的,苏轼想到了动用禁军。因为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控,苏轼无权调用,但是面临这样危急的情况,他顾不得泥泞,一路跑到禁军营中,请求禁军首领援助修坝。禁军首领被苏轼深深地感动了,他动员军队和徐州民众一起投身抗洪救灾行动中。苏轼以身作则,坚守抗洪一线,他和军民们风餐露宿两个月后,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人欣喜若狂,都张灯结彩地庆祝胜利,人们的内心万般感激苏轼拼死保城。

苏轼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反而更深远地想到,为了确保徐州今后的安全,要重新修城筑坝。他屡次上书朝廷请求拨款,并亲自监督修建工程。为了纪念抗洪胜利,苏轼在东门修建了一座楼台,取名“黄楼”​‍‌‍​‍‌‍‌‍​‍​‍‌‍​‍‌‍​‍​‍‌‍​‍‌​‍​‍​‍‌‍​‍​‍​‍‌‍‌‍‌‍‌‍​‍‌‍​‍​​‍​‍​‍​‍​‍​‍​‍‌‍​‍‌‍​‍‌‍‌‍‌‍​。之所以取名“黄楼”是有一番深意的,“黄”代表土,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土能克水,所以取名“黄楼”。经历了前一年洪水之灾的人们,格外地感到眼前平安的来之不易,他们内心愈发爱戴苏轼这个为民造福的好官。苏轼在徐州抗洪救灾的功绩,可以说是他一生政绩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抗洪救灾、修城筑坝,苏轼几乎和民众们朝夕相处。人们早就熟悉了这个才华横溢,却又豁达诙谐的太守。徐州人内心感激他、爱戴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亲人。而苏轼在与徐州百姓相处的过程中,也俨然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朋友、家人。爱是对等的,你付出了多少,也能收获回报多少。苏轼为徐州民众付出了全部的自己,所以他才会产生“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的离愁别绪;也正是因为徐州百姓爱戴他,所以他才会有“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的深情!

再回头听李健的这首《假如爱有天意》,歌词是写给深爱、却不能相见的爱人的。对于苏轼来说,徐州不就是他相遇短暂,却又念念难忘的“爱人”吗?

……

谁知道爱是什么/短暂的相遇却念念不忘/用尽一生的时间/竟学不会遗忘/

……

1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2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3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4关于苏轼的作文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

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

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

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wonderful!。

5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二、苏东坡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6求一篇作文,关于写苏轼的,文章中要有苏轼的诗句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

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 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

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

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

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

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

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 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7求一篇关于苏轼的诗歌赏析的文章

因为不知道你要赏析他的哪首诗,故先给你一篇,权作参考: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8苏轼诗词优秀作文片段200字

苏轼是一个豁达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苏轼每到一个贬戍的地方,就放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走下河滩,寻找一种解脱与其说游山玩水不如说是为了一种解脱在山水间,不仅仅看见的是美丽和寂然,而是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独自的思不断的思考人生的问题,着使得他能够忘记或暂存痛苦,寻求解脱其中从孤傲到成熟就是在山水中得到实现

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从出生到圆寂到成佛总是带有神秘的色彩当然佛教的理念力量也一直影响着世人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着不去介绍佛家思想了苏轼在流放的路上寻访高僧,接受了佛家思想,逐渐佛理化了自己哀愁和痛楚就是说佛家思想再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是最有效果,当然大文豪也是如此苏轼也叫苏居士,所谓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苏轼作居士近半生,许多的诗词都是有丰富的哲理正是这种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脱,作到所谓的乐观,豁达

喜交朋友,不论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会朋友遍地,从农民到文人到侠客官员还有许多的朋友长途跋涉到海南寻找他可见其赤子之心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的朋友信任爱戴因此再危难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帮助他,他也能够快乐的度过艰苦的生活

以上是苏轼的豁达之道从某个角度分析,文人是矛盾的,苏轼也是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人,对待名利淡泊但是心中会存有丝丝消极这与佛家思想的趋向不无关系所以表面淡然豁达,内心虔诚淡泊,消极似乎矛盾但是实质上是相通相容的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性的趋势或遵循佛家的理念,所以必然产生淡泊名利,但是也就产生了消极的概念总之苏轼的豁达是矛盾的综合体,豁达是外显出来的,消极淡泊在心中

9作文 邂逅苏轼 500字以上

邂逅苏轼

知道苏轼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曾几何时,被他描绘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气的风格深深吸引。

苏子的一生命运多舛,起起落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权。而饱读经史的苏轼怀着“奋厉当有世志”的人生信念,忧国忧民,对国家政事坚持己见,丝毫不向黑暗势力妥协。不盲从、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污浊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然而,肮脏的污流里岂能容下这一泓清泉?污流只会侵蚀这一泓清泉。于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在政治的斗争与权力的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难以想象,在经历了险恶的宦海风波与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苏子还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以乐观积极的心发现生活的美丽。这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谪贬黄州时,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孤独的苏轼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苏子以孤鸿自喻,其凄凉境况,不可言说。至今读起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苏子心中那莫可名状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无边的孤独感向他袭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自古圣贤多寂寞”。苏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几次大起大落,最远的贬到了岭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如何困难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贵人格,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感到人生无奈的苏轼研读老庄哲学,佛禅玄理来寻求心灵的超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子的词看似简单易理解,其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的思索与启迪。在苏子眼里,世事不过过眼烟云,任得一世清净。

最欣赏的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过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会认为倒霉,淋了一场雨,成了落汤鸡。苏子却脚踏芒鞋,吟啸且徐行,以乐观的心面对这风风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谁又能如苏子这般潇洒的淋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带着几分自嘲任性,又有几分豁达洒脱。任他风吹雨打吧,“谁怕?”风风雨雨总有停的时候。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一边却是山头斜照迎面。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两面观哲理。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当风雨逝去,回首一路走来的坎坷道路时,苏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旷达的心胸淡看风云,这般豁达与洒脱令人敬仰。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婉约杰作。苏子的词风是多元的。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宛如心灵深处的话语,用心来书写的不带任何娇柔造作的修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泪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正的知己是无须太多言语的,因为心有灵犀,因为你在我心,简简单单几句,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足以表达一切,正所谓爱在无语时。想想如今的快餐时代,又有多少人有这般真挚的感情呢?

苏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深刻的哲人。诗人的气质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哲人的思想让他包容万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剧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说,没有人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间最深的奥妙。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诚地拜读苏子的遗墨,用愚钝的心去感受苏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间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间仰望。

苏轼40岁为12岁歌姬写的诗介绍如下:

苏轼40岁为12岁歌姬写的诗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拓展介绍:

我们知道杭州是苏轼的第二个故乡,也是在此,苏轼邂逅了他下半生相当重要的女子。

某天,四十岁的苏轼在西湖边饮酒,还叫了些年轻貌美的歌妓暖场,较小的才12岁,也就是她,最后当上了苏轼的妾室,她便是下半生对苏轼最重要的女士——王朝云。

碰巧的是,这位歌姬来给苏轼祝酒,苏轼定睛端详,是越看越吸引人,于是乎临场发挥落笔留下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表面上写西湖花红草绿,而某种意义上来说寄寓了苏东坡初见王朝云时为之一见钟情的感觉。

王朝云当年12岁,虽说年轻,却聪颖机智,基于格外景仰东坡先生的才情,且深受苏轼两口子的关爱,格外珍惜自己与苏家的缘份,与苏轼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这过程中,王朝云相当得苏轼的钟爱。

某天吃完饭,苏轼摸着自己的大肚子问他的小妾们:这肚中装的什么东西?有人说是诗,有人说是文章,唯有朝云回复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轼说:“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我们来看看苏轼背后的女人,倘若妻子王弗尽力在苏轼的仕宦生活中给予苏轼深深地关注和协助;王闰之在苏轼经过大喜大悲的人生沉浮中,认可了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令他感觉到家里的温暖与和谐;那么,王朝云则以其艺术气质,多才多艺对苏轼内心深处的了解与苏轼意气相投。

苏轼的词就是如此,每一首词的后面均有令人难忘的坎坷人生,也是苏轼经历了风霜,见到某些场面后,临场发挥留下的,不过每一首都能让后世赞美!

纵然数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古诗词带给我们的能量,华夏五千年文化历史风云中,有许许多多的出众词作、出众的词名作能够带给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读词传不仅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眼界,把我们中华民族古典传统词文化传承下来。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诗词凝聚了汉字的朦胧和精炼之美。尤其是宋词,在各派词人的笔下,更是演变成不同风格的语言艺术。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 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 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史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 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

门当户对的婚事

苏东坡的第一位妻子名叫王弗。

苏东坡家在四川眉山,18岁时,他父亲苏洵为他包办婚事,娶了16岁的王弗。王弗是眉山青神人,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家和苏家相距不过十五里而已,两家大人交好,经常来往。门当户对的婚事是生活幸福的基础,婚后小两口生活和谐安逸。

苏轼23岁时,离开大家庭独自在凤翔任职。苏东坡的个性大大咧咧,胸无芥蒂,急躁易怒。而王弗却胸有城府,心思细腻,看人明察秋毫。出于对丈夫的关爱,每当苏东坡与客人交谈时,她就躲在屏风后静听。客人走后他会提醒丈夫让他提防别有用心的人。并规劝苏东坡说:我们离开父亲单独度日,凡事一定要谨慎,不要轻信。

就是这样聪慧的女子,却在26岁撒手人寰,这真是天妒红颜,令人唏嘘。

王弗为苏东坡留下一个只有六岁的儿子。

2

好性格的女人命好

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名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与苏东坡结婚时,她20岁,东坡31岁。

王闰之从小仰慕姐夫文采,堂姐去世,她立即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并得到了兄长的支持。由兄长做主嫁给苏东坡。

王闰之并不如苏东坡的前妻能干,却有一个好性格——遇事顺遂,容易满足。

娶一个性格好的女人是一个家庭的福气。她善待姐姐的儿子,视同己出;默默支持丈夫度过了流离颠沛的二十七年。困难时不抱怨,富贵时不张扬,真正做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尤其是在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下狱时,王闰之立即去请求自己的父亲拿出大量的财产上下打点,为丈夫脱罪。可谓患难中见真情。

苏东坡对她十分依恋,说她比刘伶的妻子更贤惠,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让丈夫饮酒。

东坡58岁,王闰之离世,东坡为此老泪纵横。

王闰之也为苏东坡留下两个儿子。

3

好的婚姻是相互扶持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名叫王朝云,比苏东坡小二十六岁。她出身贫苦,自幼被家人卖到杭州做歌妓。苏东坡在杭州做官,邂逅了十二岁的朝云,怜惜她冰雪聪明却孤苦无依,就买回家中做了丫鬟。

王朝云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聪慧敏捷,好学不倦。到苏东坡家后,耳濡目染之下她开始习文写字,并获得飞速进步。

能够离开歌舞班,到苏家过上稳定的生活,对朝云来说是一个好的结局。

朝云也曾为五十岁的苏东坡生了一个儿子,叫遁儿。苏东坡十分喜欢这个孩子,为他写诗“惟愿孩儿鲁且愚,无灾无难到公卿。”但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很小就夭折了,为此夫妻二人十分伤心。

等到苏东坡被流放到惠州时,妻子王闰之已经死去,身边只有朝云一人不离不弃。在命运多舛的晚年,有王朝云相伴,对诗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朝云三十四岁时,在惠州染病死亡,东坡悲痛异常。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大圣塔下的松林中,筑亭留念,庭上有楹联:

不和时宜 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1101年8月24日,才子苏东坡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留下文章千古传诵。但也只有和他共历磨难和坎坷的妻子,才更懂“诗酒趁华年”“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的深意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376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