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湿地公园西南侧迁建古厝主体装修完成

石狮湿地公园西南侧迁建古厝主体装修完成,第1张

 红砖白瓦、飞檐翘角……在湿地公园西南侧、金鸡渠边,两栋异地重建的红砖古厝,已完成主体的内外装修,闽南典雅韵味尽显。国投集团园林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正有序推进室外的前庭、后院景观提升。预计在9月中旬,绿化即可进场种植。

 这是此前城西南片区以及城西一道路改造征迁中,石狮结合传统建筑风貌保护,综合多因素考虑后迁建至此的。园林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中,基本保持原有的规制,用料也取自原有古厝,确保古厝得到原真性保护。8月2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室外场地已平整好,最近正在进行种植土回填,为下阶段绿化施工做准备。此外,前庭、后院还会同步设置景墙,并进行适当的地面铺装,为整个项目增添闽南“古早味”。后期,我市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两栋古厝进行活化利用,实现保护、传承两相宜。

福建漳州,龙海,埭美古村。

一个隐蔽了500年的闽南村落,一种惊艳了无数人的美。

因2009年时马来西亚朋友符士光顺便闽南一带走动时发现的奇迹所在,他途经埭美被眼前如诗如画的古村美景深深吸引住了,凭着他的专业敏感,他被这里的特色民居村落震撼了,随后拍了一些照片,发到网上,竟然引起不小的轰动。

此后,享誉海内外,作为“闽南红砖建筑群”的典范,被誉为“闽南第一村”。

埭美古村,当地人又称为埭尾村。位于龙海市东园镇,九龙江南溪河畔、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

村落四面绕水,古榕遍地。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绕城水整齐划一的排列,高高翘起的燕尾屋脊河道包围,似孤岛上的座座“城堡”。这里是闽南的水上皇宫,鲜为人知的惊世美。

276座红砖古厝,整齐划一,雄伟美丽,传承着深厚 历史 。

这些古厝群很多建于明末清初,五百多年前,漳州龙海埭尾村的先祖们,早早用一纸规划定下了埭尾村的格局。此后世世代代,村民都恪守古训,遵循先祖陈淳的理学思想,按照先祖的规划,建设自己的家园。不论多富有,建房都由族里统一规划,后代子孙禁改建筑格局。

古老与现代之间有着鲜明的界限,古老的一律向北,现代的一律向南。

谁家即使有钱要盖大厝,那是要到村外去的。如此齐整划一,举世罕见!

在这里会发现,每一栋古厝都惊人地相似,形态、大小、格局、朝向近乎一致。

若没有村民带路,就仿佛进入了迷宫,让人难分东西。

一条内河如长龙玉带般紧绕村庄,从空中往下看,整片古村恰似漂浮在河面之上,形成了“绿水绕村玉带环社”的独特景观。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

河围古厝群,泛舟河上,近看古民居另有一番韵味。远眺不远处的鸡笼山、大帽山、鹅蛋山,古厝群映衬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尤为优雅自然。

整齐划一的古厝,新旧有序排列,一律硬山式燕尾脊建筑风格。

夕阳西下,辉煌依旧的埭尾古民居群是那么的美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第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落”。

3、闽南古厝的榉头:

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4、闽南古厝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5、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

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

厢房之外,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如属单护厝,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既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独具特色的整体形式美感和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1、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

2、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3、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

4、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上面的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二、讲究细节的可视性和图象故事的可读性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三、独特设计体现的实用性和美感

实用的排水系统及富有美感的屋脊:

闽南古厝的排水系统:在古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古厝内的中央有一个较大的排水池,而古厝的埕的排水系统更加完备。在古厝的四周,一般都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的问题。而且这种功能又使古厝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冬暖夏凉的功能,堪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迹。而且古厝的屋顶和房瓦也都符合排水的需要。以下以来具体说明。

闽南古厝的屋脊:闽南古厝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细部装饰精雕细刻,万紫千红,绚烂至极。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和公共建筑,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大部分、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绝大部分。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莆田市及其所辖的泉港、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石狮、南靖、平和、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等地。

闽南古建筑体现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土著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闽南建筑具有极明确的辨识性。随着闽南向外发展的移民,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扩散出去,明末传播到台湾,清代则远播至南洋,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台湾自从明末郑成功驱荷之后,大量的漳泉移民涌入,后来虽有客家人移人,但闽南文化在台湾仍是主流。

闽南建筑,无论寺庙道观或民间宅第,屋顶多喜作曲脊,曲面特别明显,并且弯曲度随着建筑规模变化,越是高等级的寺庙或士绅宅第,其屋脊起翘越明显,被称为“燕尾脊”,民间相传要具备官位才能建燕尾脊。

闽南式建筑的屋瓦有朱色与青色两种,但屋脊却少用瓦,而是以砖砌出曲线,外表粉刷白灰这是一种现场手工才能完成的屋脊,与中国北方多用琉璃瓦件砌脊大不相同。也因为系匠师在屋顶上完成,因此发展出各种工艺,例如彩画、泥塑、镶瓷或陶片剪粘,屋顶的曲度由工匠判断制作,多彩华丽,成为视觉的焦点之一。

闽南建筑内部,特别是寺庙,会发现闽南传统建筑保存了宋代建筑的许多特征。在宋朝李诫《营造法式》这部建筑专著中,特别绘有向上略弯曲的“虹梁”与成排相迭的斗棋“襻间”,这些宋朝的构造特征都可在闽南建筑上看到。闽南古建筑较少做天花板将梁架遮住,反而喜将梁柱斗棋露出来,施之精细雕刻,最明显的是瓜柱雕成“瓜筒”形,圆胖形的瓜筒下方还伸出爪子,有力地包住梁身,彰显它的力学美感。

屋檐下及室内梁架可以看到“斗棋”,这是中国古建筑最具特色的构造,以许多“棋”与“斗”将屋顶重量层层传递下来,发挥缓冲与悬挑的作用。闽南古建筑的“斗”使用有曲线的形状,斗底凸出一道线,古称为“皿斗”,这是汉代就使用的形式。棋身弯曲也比较眀显,被称为“关刀棋”或“葫芦平棋”也多用单向的“插棋”。这些技术在宋代东传至日本,如今在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及兵库县净土堂仍可见到这种特色的斗棋。闽南的传统建筑除了红砖、曲脊、梁架与斗棋具备明显特色,还特别善于用石。闽南盛产质优的花岗石,包括白石与青石。最受欢迎的是南安的白石与惠安玉昌湖的青石,这些石材近年因环保而渐少开采,显得更为珍贵。

在优质石材的基础上,闽南石匠的功夫也是举世闻名的。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双塔为宋代所建,东塔“镇国塔”高48米,西塔“仁寿塔”高45米,皆为五级浮屠,塔身全以花岗石砌成,檐下斗棋亦巨石雕成,可看到前述的“皿斗”特征。不仅是在开元寺这样的大寺,一般寺庙道观也大量运用石材。除了柱珠、抱鼓石、门枕石、石狮及龙柱,寺庙、大宅的正面也喜用石,因此从墙脚的“地伏”“柜台脚”“裙垛”“腰垛”及上层的“螭虎团炉”石窗、门楣,皆可用石雕成,不仅精美且极坚固。

这是一个被工厂包围着的古村落,一个星期前,几名不速之客的到来,让这个村落的民居古厝又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了。

红砖为墙,红瓦为顶,花岗石为基座,辅以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等特色工艺,这个是典型的福建红砖古民居村落,它是老的新垵村,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

记者获悉,省文物局正牵头将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申遗行动已经开始,专家们现在正在对福建境内的红砖古民居建筑群进行选点,而海沧新垵古民居建筑群也成了专家们关注的一个候选点。

京城的专家到了小村庄

2月15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张光玮等六名建筑、文物、考古专家,来到海沧红砖古建筑规模最大的新垵村。

六名专家此行的目的是,为闽系红砖建筑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选点。

海沧区新阳街道的新垵村内约有70座闽南传统建筑,均为清末民国初期下南洋的侨民回家建设的,是典型的闽系红砖建筑群,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新垵古建筑群的核心地带至今仍保存有近30座连绵成一体的十分庞大的合院式传统聚落建筑和十几座宗庙、宫寺建筑等。这在厦门是十分罕见的。

正是因为如此,专家们专门驱车来到了新垵古民居建筑群。

“现在还只是在选点,一切都还没确定,申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福建省文物局的有关工作人员向导报记者证实,专家们确实有到新垵对古建筑群进行了考察,但目前尚未确定闽系红砖建筑群的点。

据介绍,闽系红砖建筑群在厦漳泉和莆田等地都有分布,打算捆绑申遗。目前的工作是要先选点,争取申报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据了解,将采用捆绑方式申遗的闽系红砖建筑,不仅有厦漳泉、莆田的红砖建筑,还会有金门等地的红砖建筑,这些建筑计划一起在2014年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最老古厝有200年历史

200年过去了,当你置身于新垵古民居建筑群中,随处可见各种装饰图案,或历史故事,或飞禽走兽,或神话灵物。这些故事的讲述方式无外乎,灰制彩绘或以贝壳、小瓷片拼贴而成。

据居住在村里的老人讲,清末的新垵村面朝大海,海水可随潮汐注入到村中河道,这些河道流经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小船可从海洋到村中自由穿梭往来。

新垵村的先辈们,便纷纷出海谋生、创业,把辛苦赚到的钱带回家乡,并利用与大海相通的河道运回国内外各种优质建材,盖起了房子。于是,便有了新垵之富、新垵之厝遐迩闻名。

在新垵无人不知的是西片276号。这里是厦门有名的洋行买办邱明昶的故居。据传,邱明昶在厦门开了两个商行:万记商行和万吉商行。他发家后分别建了相邻的一栋大四规和一栋大六规的红砖厝,两栋连在一起,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70多个房间。

“文革时,这里曾经住过100多个人。”住在邱明昶故居附近的一名老人说,在建国后邱明昶的故居曾被分给穷人们住。

除了当年邱明昶故居外,这里还有不少巨商故居,如南洋永裕行邱永裕故居,盐米大王邱新样故居,祥露庄银安故居,在越南经营橡胶发财的邱振祥故居和航海家邱忠波故居,为我国进入联合国奔走出力的邱汉平故居等。

据新阳街道有关人员介绍,这些房子绝大部分建于100多年前的清末,有的甚至有200多年的历史。

古厝申遗还有很长的路

昨日中午,记者冒雨前往新垵村寻访古民居。穿过新阳工业区林立的厂房和宽阔的水泥路,一路看到的多是钢筋水泥建筑,几乎难觅古民居的踪影。

如果没有新阳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带路,记者还真没能发现这个藏匿于钢筋水泥之中的古民居建筑群。

一名熟悉厦门古民居建筑群的专家告诉记者,新垵古民居建筑群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厦门是很少见的,这也是新垵古民居建筑群能够被列入闽系红砖建筑申遗的候选点之一的原因。

不过,记者在古民居建筑群看到,建筑群周边包围满了钢筋水泥建筑,甚至在民居中间都会有钢筋水泥的建筑伫立。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就有企业打算对新垵古民居进行保护及综合开发。只是,这一项目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进展。

而闽系红砖建筑申遗,其实是在2010年12月中旬就开始了。当时,由国家文物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部门和台湾沈春水文化基金会联合在泉州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论坛。论坛上,海峡两岸专家决定,两岸一起为红砖建筑申报世遗。

一名参与这次对候选点考察的专家向导报记者透露,这一次选择申遗的点会考虑古建筑今后的开发和保护,另外还会考虑到跟台湾方面的合作,因此新垵村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唐昭宗光化年间后开始有闽南古厝。

  闽王王妃被赐可建皇宫式的房屋,太监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于是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就是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核心提示

 在农村租个房子,正成为一种时髦,流行于艺术家、年轻人、数字游民和新中产等人群中。他们中有的正打造梦想中的家,有的想开个工作室,有的专注于在农村发展商业空间。

 这样的趋势,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向不谋而合。

 不久前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可以获得文物建筑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

 保护历史建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放历史建筑“使用”大门的背后,是对资金投入的渴求。近年来,福建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率先搭建平台,推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古建筑认养模式,成为创举。

 等待“出嫁”的历史建筑

 见到陈德明时,他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国庆节。

 两年前,看准了家乡文化旅游的前景,在德化从事陶瓷产业的陈德明,决心回到永春岵山镇拓展自己的事业。

 泗州堂,是陈德明在岵山镇茂霞村租下的一座历史建筑。其由当地政府部门代管并修缮,而后租给陈德明作为陶瓷产品展示空间。

 “租了5年,年租金1万元出头,一年大概有5万元的运营成本。”陈德明坦言,近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游客量下降,自己便利用古厝的特点,拓展研学、手工体验、餐饮等业态,以维持运营。今年国庆节期间,他喜迎一拨又一拨游客。

 岵山镇,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乡镇拥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吸引了大量历史建筑传承保护的资金和团队,仅2021年,岵山镇就获得历史文化名镇改善提升资金补助900万元。数据还显示,近年来永春已累计投入8000万元,并累计争取资金补助3800多万元,修缮古厝37万平方米。

 古厝修好了,谁来开发利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永春瞄准的方向。大量修缮资金的投入,为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也吸引了一批像陈德明这样的返乡创客。

 “永春共普查出历史建筑1100处,我们先从本地人入手,引导扶持村主干、能人利用历史建筑经营、发展特色业态,包括展馆、农家乐、民宿等,打造示范亮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永春县 住建局二级主任科员黄金仕说。

 资金注入后,一栋栋古厝“活”了。岵山镇和塘溪路沿街14间闲置店铺统一装修风格,掀起当地古建筑修复利用热潮;永春五里街埔头村,废弃古厝被人改建为乡村博物馆,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自筹资金500多万元主动修缮古厝10栋。

 无独有偶,2020年, 福州市 闽侯县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活化”,集中推出20多栋古厝吸引社会认养,拥有28处文物点的白沙镇就有4座被列入。

 记者在白沙镇林炳村看到,被列入认养名录的李宅,已由开办文旅企业的孔祥锋认养,化身为村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目前,林炳村中有古厝改建的游客中心、文化展示馆、党建基地、民宿,也有许多等待或正被改建的古民居。

 白沙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余孙淮说:“白沙镇在李宅等地试点历史建筑认养,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初显成效,但仍有许多历史建筑未能成功‘出嫁’,如何有效‘招商引资’,还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古厝和租客双方搭建桥梁

 福建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20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76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二;有1193个传统村落,其中494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六;有9258栋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信息,也延续、传承着福建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历史建筑大多地处偏远山村,如何让它们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熟人介绍、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并不能有效链接社会需求。瞄准信息不对称痛点,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城市都逐渐出现了专门租农房古厝的中介平台。

 “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则是福建省创新探索的模式。2020年1月,由省住建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发建设的租养平台上线,目前,这个历史活化利用平台已上线10个地市182个传统村落的448栋房屋。

 由村委收储并发布,与意向租养人洽谈;租养人长期承租并斥资修缮、使用,获取收益;承租期满后,修缮后的建筑归还给产权人。这是该租养平台推出的历史建筑认养模式。

 “打造这个平台,我们坚持公益初心,为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免去不必要的后顾之忧。”该租养平台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伟英介绍,“我们不允许个人上传房源,必须经村委或镇政府把握,同时引入法律团队、规划建筑团队等资源,为租养各个环节提供全面保障。”

 王伟英介绍,每个租养人在顺利认养房屋后,同时会收到一份“古厝修缮手册”,手册在建筑内部改造和建筑风貌等方面对修缮人进行指导,帮助其既延续建筑传统韵味,又植入现代功能。

 一头挖掘可供认养的历史建筑,另一头连接起寻找房源的人,租养平台为社会资本反哺乡村搭建了一座桥梁。

 打开“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在房源列表中选择 泉州市 永春县,进入眼帘的,是10余栋等待认养的古厝。“我们共上传了28栋历史建筑,目前已有15栋找到了‘主人’,单栋租金在5000元至30000元之间。”黄金仕介绍。

  福安市 潭头镇渔溪洋村,于今年7月在“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上传了一批历史建筑,其中一栋闲置小学被看中,租养人陈先生经过与村委反复磋商,双方于9月完成认养手续,10月份就动工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根雕奇石馆。

 “我一直想选个合适的地方开展馆,苦于找不到房源。当时在租养平台上反复挑选,看中了这套面积大、环境好、租金也不高的房子,谈下来也非常满意。这个村子的游客比较多,未来会有不错的收益。”陈先生说。

 “客家土楼、沿海石头厝、闽南红砖古厝,我们正推动更多历史建筑上线。”王伟英表示,历史建筑租养是统筹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建筑保护、社会资源调配等各方面细节的系统性工作,租养平台上线两年多以来,不仅让租养人成功认养到心仪房源,同时宣传推广了福建的传统村落。

 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政策鼓励、平台助力,似乎打开了历史建筑认养的大门。但真正实现“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的目标,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国有文物建筑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部分文物建筑由于投入不足,长期无人看管,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等待认养的历史建筑中,有已经由政府部门修缮完毕的,也有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修缮的,以低租金甚至零租金进行招商招租。

 如何让社会资本愿意投、留得住,还能赚到钱?除了情怀,地方政府的要素保障必不可少。记者了解到,福建省正涌现出一批可供借鉴的模式。

 将历史建筑作为招商项目重点推介,是泉州的创举。泉州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李溢海告诉记者:“我们整理了11个传统村落,将村里的历史建筑作为局里招商项目,印制成册,前后共开了5次线下展示会及对接会进行重点推介。”

 永春县湖洋镇溪西村就是11个传统村落之一。溪西村保留着从宋朝至今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拥有130多栋历史建筑。目前,溪西已成立运营公司,谋划了研学旅游、农业观光和康养民宿等一系列建设运营项目。招商负责人黄宗祥说:“对乡建乡创团队,我们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进行招商招租,并视项目情况进行优惠洽谈。”

 这样的方式,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向。《意见》明确,各地可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和项目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可通过文物保护基金等给予必要的奖励。

 因地制宜,引资发展“古厝经济”,也成为福建省亮点。永春县岵山镇和林村35号历史建筑,由省花协副会长郑泽新认养,并创新将其打造为花卉产业园区办公场所。郑泽新表示,在和林村打造的海峡花卉文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入驻苏州花园集、福建一枝园艺等8家企业。“我们会根据古厝的特点,为入驻企业打造花卉直播展示等场景,开发古厝功能,探索古厝经济。”郑泽新说。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福建省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历史文化保护资金16亿元,带动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保护资金累计投入400多个亿,涌现出屏南龙潭、连城培田、福安廉村、尤溪桂峰等一批保护利用典型。

 “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搭建平台、广泛宣传,为的是破解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筹措难题。”省住建厅风貌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民间经济活跃,社会资本实力雄厚,对历史文化保护很关注、很热心,全省还有数以万计的老建筑需要保护,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吸引社会力量更多参与。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要有高度的紧迫感。”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水要求的。

传统建筑风水要求藏风得水,可以解释为前有照后又靠,或背山面水,也就是说,在古建筑中,要尽量选择背后靠山、门前有水的地方,如果门前距离水源较远,就要挖水潭、水渠、水塘等弥补。

古厝,又称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一种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该类建筑源始于唐昭宗光化年间,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厝群以泉州地区的南安、晋江的古厝最为出名。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96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