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

谁是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第1张

麦哲伦(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个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出身于贵族家庭,1505年参加葡萄牙海军去印度作战。虽然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战胜利,从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势力,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海上贸易控制点,但没能控制马六甲,其成就还欠完美。为此,1511年参加攻占马六甲之役。东方的财富经过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掌握了通往马来西亚海域与港口的钥匙。但还需要向香料群岛、产生财富的摩鹿加群岛探险。因此于1511年12月作一次侦察航行,到达班达岛后,带了一批香料于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萨莫尔,因受伤成终身跛脚。1514年回国后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

1517年麦哲伦偕同宇宙学者法菜罗去西班牙,放弃葡萄牙国籍,转为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服务。1518年出任远征船队队长,前往为西班牙开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线。麦哲伦自信能发现一条从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峡。1519年9月20日船队启航,270名水手来自9个国家。9月26日到达特内里费岛,10月3日继续向巴西远航;曾在几内亚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圣奥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处(1里格约为5千米)。绕过卡布弗里乌之后,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次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

在镇压了西班牙船长们发起的叛乱后,1520年8月24日离开圣利安港,船队继续南下,10月21日绕过维尔京角时,在南纬52度50分处进入他们要找的海峡(后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到达淘峡西端,船队只剩下3条船。10月28日进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风平浪静,被称为“太平洋”。船员们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借助于秘鲁洋流的推动,在麦哲伦无情的决定下,进行横渡太平洋的伟大航行。

12月18日船队从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见陆地,可能是土阿莫图群岛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经158度处穿过赤道,3月6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获得99天以来第一次弄到的新鲜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进发。后在今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登陆,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个同盟者。在宿务岛,使地方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皈依天主教。不到两个月之后,4月27日麦哲伦在麦克坦岛上与当地人作战时被杀。麦哲伦死后,只有两条船到达摩鹿加,而只有“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由埃尔卡诺指挥回到西班牙。生还者还有另外17名欧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尔卡诺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消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英国斯科特海军上将:从南极极点返回时遇难;

葡萄牙人迪亚士:试图走达·伽马的路线去印度,但在好望角遭遇风暴,见波塞冬了;

葡萄牙人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中遇难,地点是菲律宾;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起飞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约1500年,中国人万户试图利用火箭飞行,不幸遇难

南极洲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是谁最早发现南极洲众说纷坛英国人说是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于1774年1月把船驶到了南纬71°10'海域,俄国人说是俄罗斯航海家别林斯高晋率领的探险队1820年1月16日发现了南极大陆,挪威人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于1895年登上罗斯海人口处的岬角

第一个独闯南极洲的人是挪威律师埃林·卡盖1993年11月17日,29岁的卡盖从南极洲伦那讷冰架上的伯克纳岛出发,白天拖着装满生活用品的120公斤重的雪撬,以每天平均27公里的速度滑雪行进,晚上在-40℃的帐篷中就寝他经过50天的艰苦跋涉,独自走了1310公里

第一个潜到南极海底的中国人是刘宝珠1985年1月28日上午9时许,我国在南极洲海域进行首次考察性潜水作业的潜水长刘宝珠,身携100多斤重潜水装置,潜入乔治岛民防湾海底20分钟后,37岁的刘宝珠从56米深的海底安全浮出水面

谁最早发现了南极洲呢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像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那样获得举世一致的公认,围绕最早发现南极洲的荣誉的笔墨官司,至今没有结束,甚至永远不会结束

谁是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

麦哲伦(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个环球航行的人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盖娅(Gaea),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盖娅生了天空,天神乌拉诺斯(Ouranos or Uranus),并与他结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泰坦巨神及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神,是世界的开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孙后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在中国神话中是被盘古开辟,盘古死后他的身体便变成组成地球的山水等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小时56分40096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 ,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 13 个地点 ,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 ,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 )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 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 埃及人的测量更早 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 一 子午线上 ,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 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 ,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777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