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西湖
一山
主条目:孤山
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创办于1904年,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二塔
主条目:雷峰塔和保俶塔
雷峰塔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由于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1924年9月25日下午,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旧雷峰塔的原址之上,旧塔座部分成为遗址的展示厅,并有许多的文献资料供人参观。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现存的砖塔,为六面七级,是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换了朽坏的塔刹构件。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三岛
主条目:三潭印月
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所在位置与当今不同。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朝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湖心亭
主条目: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 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
主条目: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叫生态岛。
三堤
白堤
主条目:白堤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5] (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为了保护断桥和锦带桥不受来往车辆重压和撞击,现自断桥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所有来往孤山的车辆必须通过西泠桥出入。
主条目:苏堤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 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有关部 门加高加宽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现苏堤禁止机动车(电动旅游车除外)通行。
杨公堤
主条目:杨公堤
杨公堤又称“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苏堤,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杨公堤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恢复了相对于苏堤的“里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现杨公堤路面较宽,设有双向单车道,中间加以绿化隔离带,沿路主要为宾馆及疗养院等设施。主要景致有曲园风荷、郭庄、刘庄、杭州花圃、金沙港、浴鹄湾、三台梦迹、乌龟潭、茅家埠等。[6]
西湖十景
南宋西湖十景
主条目: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7] 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苑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朝,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苑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
1984年新西湖十景
主条目:新西湖十景
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三评西湖十景
主条目:三评西湖十景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三评西湖十景。确定为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万千美感与深情 安慰此人生——当年那个杭大邮局的女诗人 又写了一部献给外婆的长篇小说
鲁颖 凡一平 老杭大 2016-06-28 09:35
卢文丽

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她是很多老杭大人嘴里念叨着的邮局女诗人。在那个生活费、稿费基本靠寄,家信、情书基本靠写的年代,那个小小的邮局承载着好多好多杭大人的文学记忆和梦想。在这篇访问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杭大邮局的回忆。
她一直在杭州日报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诗集《听任夜莺》《无与伦比的美景》《亲爱的火焰》《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西湖诗雨》,散文集《沙漏的舞蹈》《温柔村庄》,长篇小说《外婆史诗》等。
Q&A
万千美感与深情,安慰此人生
鲁颖
最近,诗人卢文丽出版了长篇小说《外婆史诗》,书中以作者的外婆为原型,讲述了“雪舫蒋腿”创始人蒋雪舫的曾孙女蒋小娥,这位普通劳动妇女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体现了浓郁的诗性特质。对于个人生活、写作心路、诗与美,卢文丽别有一番体悟。
1
超越苦难的温情之书
记者:请谈谈写作《外婆史诗》的缘起和初衷,您在里面想寄托哪些东西?
卢文丽:我出生在浙江东阳,六岁前,在杭州工作的父母,一直把我寄放在乡下由外婆外公抚养。从小我就跟外婆比较亲,为她写一本书是我多年的愿望。我外婆的一生经历民国、抗战、“土改”、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历经风雨,她依然能够心态平和,笑对人生。通过写作外婆,我发现自己也从她的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这部小说以我的外婆为原型,讲述了“雪舫蒋”火腿的创始人蒋雪舫的曾孙女,与旧上海旗袍高手以及国军将领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反映了一个家族的百年史。近日,中宣部和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读书”栏目,为《外婆史诗》制作了一个专辑,并且取了个很正能量的标题,称之为“一部超越苦难的温情之书”。
1990年 杭州
记者:“史诗”一般是恢弘的历史叙述,很少用来描述个人,您是怎么想到这个题目的?
卢文丽:小说发表在2015年第四期《十月》长篇专号上时,题目叫《萱草花》。出书时,拟作《外婆诗》,出版社领导建议加一个“史”字,我觉得也蛮好。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史诗,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史诗,这部书讲述的是外婆的一生,多个“史”字,既有点诙谐夸张,也表明是一种诗意化叙事,有别于其他长篇。另外,封面设计稿采用了蓝印花布,书名是我自己题的,蓝印花布+手写体,组合在一块儿,温暖、古雅,看上去很外婆,我很喜欢,读者反响也不错。
2
邮局那个会写诗的女孩子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创作道路的,与个人成长经历相关吗?
卢文丽:我在南山路上的省军区司令部大院长大,父亲是军人,转业后一直在宣传文化系统工作。家中我是长女,妹妹弟弟比我小七、八岁,父亲像带兵一样训练我们,我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并给妹妹弟弟起表率作用。上小学时,父亲就指导我将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誊写在摘抄本上,分门别类,以便写作文时活学活用。
1990年 首届西湖诗船大赛颁奖会(从左至右):郭小橹、卢文丽、秦巴子
我在雷峰塔下的汪庄幼儿园接受启蒙,在吴山脚下的劳动路小学读了小学,在玉皇山南的杭州师范学校附中念了初中,高中则是在东阳老家借读的。因为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父母把我弄回老家上卢中学(现六石高中)读书,学校离我外婆所在的村庄有十里地。在农村读书,生活条件自然不如杭州,但每周可以回到外婆家,享受外公外婆的关爱,依然觉得快乐、温暖。现在回头想想,也要感谢父母当年的决定,在乡村的三年高中生活,对我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否则我也不会对乡村有那么深的体悟。
高中毕业,我回杭州参加高考,没上分数线,又回老家复读。第二年依然因数学差,高考落榜,我参加了邮局招工考试,分配在杭州大学邮局,当时我很多东阳老家同学,也考在杭大,下课时,时常跑到柜台前来看我。记得邮局所长是位福建莆田籍的老太太,她担心我工作出漏子,一看到有同学在柜台前聊天,就像哄麻雀一样把他们哄走。上课铃响之后,邮局安静下来,坐在带高高铁栅栏的柜台内,耳边传来读书声,作为同龄人自然感觉失落。或许是“痛苦出诗人”,那会儿我的内心生发了高玉宝“我要读书”那样的念头。
1992年 卢文丽在杭报副刊任文化记者采访汪曾祺先生
我订了《诗歌报》、《诗神》等报刊,一有空就趴在柜台内写诗,写好就四处投稿。杭大图书馆只对师生开放,好心的邮局所长,托校后勤部门的人,帮我弄来了阅览证。有一阵子,下班时间一到,我就脱下绿制服,带上干粮,骑上自行车去图书馆翻阅书籍和报刊。
我就这样陆陆续续发了许多诗,也拿了一些奖,很快在校园里也小有名气了,大家都知道邮局里面,有一个会写诗的女孩子。杭大中文系的飞白、金健人老师,取好稿费,也会在栅栏外跟我聊一会儿文学。今年已经93岁的任明耀先生,现在我们还有联系,记得有次他跟老伴来邮局给女儿寄包裹,送我一本他写的书《博马舍》。
1997年 嘉峪关
之后我去复旦中文系作家班进修,1992年调到杭报副刊部当文化记者,在杭州日报工作至今。回想起来,如果当年考上大学,也未必走上文学之路,人生中的一些事,说不上好坏,实际上都是考验,不必惧怕,更不必消沉,没有一个过程会是浪费的,关键取决于你怎么看待。
记者:《外婆史诗》体量大、结构复杂、时间跨度长,能否介绍一下它的创作架构?
卢文丽:全书共分五部分,由三条时空交叉线索构成。为突出小说叙事和抒情交织的特色,章节的划分上我采用了歌剧形式。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随意转换、穿插,且每一部分讲故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有日记体、书信体,甚至采访记录体。我写得很繁密,语句也基本属于长句,篇章段落层层叠叠,仿佛故意对阅读有障碍者形成挑战。
2007年 土耳其大皇宫
这是一个根植于江南的中国故事,东阳、杭州、上海,是这部小说的叙述版图。为写此书,我做了不少案头工作:查阅家族宗谱,托老家的亲戚朋友,找寻各种可能找到的与小说创作相关的资料。我熟悉着它们的历史:雪舫蒋腿、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淞沪抗战、东阳抗战、民风民俗……
2008年 法国奥维尔教堂
由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也决定了我无法像书斋中的作家那样,坐在书斋中想象着虚构故事和场景。我曾沿故事里男女主人公的足迹,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较真劲儿,进行采访和实地考察、拍照。比如,为描写小说主人公,走在1929年西湖边的情景,我查阅大量西湖博览会的历史资料,无数次穿行于浓荫覆盖的北山路。民国时期的西湖,“溪谷缕注,银泉璜泻,波光岚影,相映成绝”,展示彼时西湖之美、西博览会之盛况,也是我的考虑。我要求笔下的每一处局部,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准确、细腻。这么做或许很笨,也很费功夫,而且许多内容也并不会用到小说里,但我知道这样的努力是必须的。
3
好的小说家都是或都想成为诗人
记者:您从事文学创作已有20多年,对诗和小说有哪些个人体悟呢?
卢文丽:我的写作时间都是在业余,节假日我一般很少外出,会事先跟儿子们到超市里,采购好充足的食物和用品,接下来那些天,就窝在家做饭、写字。情形往往是这样的:临近做饭时分,儿子们就会来敲我的书房门,探头吆喝一声:老妈,好去做饭了!我就电脑一合,围裙一穿,上厨房屁颠忙乎做饭去。
这是一部缓慢之书,从孕育到完成,历时十年。长篇小说是需要打磨的,跟写诗不同,写诗更多依靠灵感。写长篇则可以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类似买菜烧饭。六年前,我写过一本献给西湖的诗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写作初期也曾有过忐忑,觉得西湖曾被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抒写,还写得出新意么?但我很快克服了这个想法。
写长篇最初也有过自我怀疑,担心人家说诗人写不好小说,后来我意识到,写作本是一件私事,怎么顺手、怎么能表达自己就怎么写。这部小说我就是写给自己、写给外婆的。我相信小说是有形式感的,如同诗歌须得有诗意,但这些并不是多么玄奥的事儿,关键是你必须沉下心来,卷起袖子动手写起来。
2009年6月 香港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研讨会上
记者:诗人、作家、记者、编辑这些角色您更偏爱哪个?日常生活中怎样来平衡工作与爱好的关系?
卢文丽:一定要选择的话,我更愿当一名诗人。作家、编辑、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只有诗人的后缀是个“人”字。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说过,好的小说都是从诗意里诞生的。我也愿意相信,好的小说家都是或都想成为诗人。我眼中的诗人未必放浪形骸、愤世嫉俗,能够清醒地看待世界并且热爱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的,才是好诗人。
4
写作是一场修行
记者:现代社会日益浮躁,如何还能静下心来阅读、写作?能说说您对年轻记者的寄语吗?
卢文丽:写作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没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心理准备,最好别干。年轻记者首先要好好写稿子,做好本职工作,到一定年龄,对文字若是还有想法,不妨从身边人写起,因为写身边的人你最熟悉、也最能撇开功利杂念。
我去印度旅行时,看到很多苦行僧,其实写作也像是一场修行,相当于把自己放逐在空旷大地上,不知归途何处,但我相信行走本身已是一种抵达。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2009年 印度
写作是一件很慢的事,我们身处的却是一个很快的时代。在一个很快的时代,做一件很慢的事,更需要定力与耐力。我们不能责怪这个社会急功近利,但结果往往并不可控,注重结果你只会导致惶恐、失望。而只有过程专属于你,过程能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比如心无旁骛地做事。
“万千美感与深情,安慰此人生”,这是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艺术馆馆歌中的一句,我很喜欢,把它用作《外婆史诗》后记的标题。艺术就是美感与深情,是滋养、安慰人心的东西,文学看起来没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它却能带给我们恒久的慰藉。
注:此文经“杭报集团业务交流微信公号”授权
卢文丽《外婆史诗》
评论
一部让小说家汗颜的小说
读《外婆史诗》
凡一平
看了卢文丽的长篇小说《外婆史诗》,有数个惊讶。
首先,卢文丽由诗人变成了小说家。虽然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正因为我是这样的经历,所以我知道是不容易的,能成功更是不容易。这情形可不像球员改当教练、编辑改当评论家那么简单。诗歌和小说,虽然都是文学,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就像女人和男人,变性或成功变性是很困难的一样。但卢文丽变了,果敢、成功地变了。她洗心革面、脱胎换骨,变成小说家卢文丽。从此,小说天地或方阵里,冲出了一匹黑马,尽管对比她厉害的黑马是构不成威胁,但不如她的那可就相形见绌了。而且我只看了四部中的一部,就已经看出诸多小说家才华之不如和不及了,这其中含我,这是实话。
2010年 日中韩东亚文学论坛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自左至右):石舒清、陆天明、许金龙、莫言、铁凝、金勋、李锦琦、卢文丽、彭程、胡殷红
卢文丽的文笔和叙述方式优美从容、精致熟练,这是我的另一个惊讶。如果不看简介或熟悉作者,谁也不会相信这是卢文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甚至是第一次写小说。她的小说语言清新洒脱而又细密沉着,更不乏幽默。在文坛中有幽默感的女作家我数不出几个,在文字中幽默更是乏善可陈。关于她的小说语言,我随便从小说拈来两段,看看:
“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得在这个夏季回忆出来,即使那些往事,已经被烈日烤焦,被地气蒸发,被一阵热风刮跑,我也得描述出那个,储存着我生命里重要记忆密码的村庄。我得描绘出一个洋溢着米酒般安谧气息的早春,在中国南方纵横交错、色泽清新的版图上,构勒出一个笼着绿色水雾一般朦胧调子的小村庄。”
“这一次,你再也不会醒来了。你躺在那张铁架床上,显得很放松,你的皮肤看上去不错,颈纹也不明显,在你这种岁数的女人里,称得上凤毛麟角。你的眼睛,懒得理睬人似地闭着,你的眉毛,像被一根黑炭棒,仔细描画过,呼应眼皮底下,两扇秋日茅草一般的灰睫毛。你的脸颊,开着两朵桃花,左颧骨上原本一块枣核大小的晒斑,也不翼而飞了。你的嘴唇今天也很特别,像
中山公园原为清代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于1904年创办于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现桥长81米,宽86米,单孔净跨59米石拱桥。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加高加宽堤身,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特色,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但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 自从南宋的迁都,给西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出现了名传千载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
元人效仿宋代设了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和西湖夜月的这个元十景。
清代添设的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
直到现代的西湖新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都无不流露出人们对西湖的喜欢之情。
之后,又由2007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评选出最新的西湖十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一湖、一月、一潭、一印(中国印),构成了西湖LOGO的四大元素,总体以水墨画的形式勾勒轮廓。蓝白相间的“妆面”简单、清新,鲜艳的中国印成为了最出挑的一笔。这一抹靓丽的中国红是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篆刻家沈浩专门刻制的“西湖”印章。
这印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在杭州,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泠印社,所以它还具有杭州的地域特色。
西湖LOGO传达和代表了三层信息和涵义:首先是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水墨画表现手法,辅以中国印,体现出了西湖文化景观历史的源远流长;其次是西湖特征。潭、月有机融合,潭中印月、月中印潭,体现出“天人合一、湖天一碧”的意境,有效传递出了西湖特征;第三层含义是三生万物。LOGO中的潭由三个白色圆点变形而来,包含“三生万物”的内涵理念,表达出西湖大气开放的包容性。
“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一抹蓝色水波纹,它让西湖灵动起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王雪青评价,自然景观加上人文特色是西湖LOGO设计最抢眼的地方。
这次西湖LOGO全球征集活动,吸引了全世界设计者的眼球,英国、新加坡、法国、印度等优秀设计师都有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还专设了网页宣传此次活动。此外,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旗下知名旅游网站CNNGO也专门撰写了关于征集西湖LOGO的报道,点击率很高。
大家都知道,西湖十景都是四字景目的: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同时,西湖文化景观里,还充分包涵了春夏秋冬、晴雾风雪、花鸟虫鱼等关于季节、时段、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
西湖LOGO,有湖、有月、有潭、有印,整体看起来又像一幅水天一色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既具备了西湖所包含的所有元素,又极具东方文化名湖的独特魅力,很灵动、很有国际范儿。
接下来,管委会将围绕新推出的西湖LOGO,出台专门的使用、推广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新LOGO,将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举办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宣传活动、窗口单位、荣誉信用领域、公务系统如名片、工作证、信封、信纸、办公用品、会议用品、城市家具和衍生产品如各类旅游纪念品、特色农产品的醒目位置使用。
杭州阳性不多。
据杭州日报消息,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确认,近日杭州西湖区某小学和拱墅区某中学出现新冠阳性学生,分别出现10例和5例,均为首次感染,该公办小学一个班停课四天。另外,上城区某小学12名学生有发热症状,为流感聚集性传播。上述三所学校均已根据相应预案对涉及班级教学课程暂行调整。
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个别学校班级出现数名学生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属于正常现象,并不代表新一波流行的开始。
杭州市富阳区疾控中心专职副书记、主任医师李欢龙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开学以来,师生中有零星的新冠感染,目前疫情正处于低流行状态。疾控部门正在严密监测,大家不必担心。学校发生聚集疫情,停课属正常。
李欢龙以及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均认为,从学生是首次感染可以认为,杭州的学校聚集性疫情是上一波感染后的余波。
2月20日,杭州西湖区教育局官微通报,西湖区某小学感染学生目前症状平稳,感染情况总体可控,大家不必感到恐慌。
该通报称,2月19日(周日)西湖区某小学陆续接到二(3)班学生周一请假的申请,截至傍晚18时该班共计10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在家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学校根据“乙类乙管”处置预案,向疾控部门进行了报告并发布班级停课4天的通知。
该小学校长接受浙江日报采访时表示,该校前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目前各项防疫工作有序展开,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这可能会成为新常态,大家都要适应。
杭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创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唐宋时期,杭州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特别是诗词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大量吟咏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
吴越国时,杭州文化建设上以造像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烟霞洞内的十六罗汉和慈云岭南坡石壁上的7尊造像,雕刻精美,尤为著名。其风格上袭唐代,下启宋代,具有鲜明的江南特点。飞来峰造像也在杭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宋室南渡,汴梁等地的艺人云集杭州等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南宋杭州的绘画艺术,名家辈出,高手如云。成立于绍兴年间的南宋画院,集北宋南渡画家和江南绘画高手于一堂,宫廷绘画空前发展,造就了大批多才多艺的绘画人才,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南宋150年的历史中,有姓名可考的画院画家近120人,其中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号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时期,杭州刻书业也十分繁荣,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刻书和出版业的中心。城区鼓楼至众安桥一带是书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发行的主要场所。其时有国子监刻书,刻印精美,为全国之冠,曾刻有《周易传》、《十三经》、《史记》等十七史,计1662卷。宋元间,中国戏曲两大体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后在杭州得到发展,有杂剧、院本、唱赚、诸宫调、傀儡、影戏等,可谓百戏杂陈。专业性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大量出现,说明杭州戏剧演出的兴盛。
元代,杭州继大都(北京)之后,成为全国杂剧盛行的又一个中心。元代至明初,杭州涌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演员。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所作杂剧18种,以《倩女离魂》最有影响。曾任杭州路总管的杨梓,所作《霍光鬼谏》等3种均有传本。元曲大家关汉卿一度来杭,与杭州的书会才人广泛接触,进一步推动了南戏的发展。自温州传入的南戏,在杭州盛行二百余年,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历时三年画成一幅二丈四尺长的《富春山居图》长卷,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明清时期,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传奇剧盛行,杭州人洪升所作《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齐名。杭州还出现在宋代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包括长篇章回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放异彩。明清杭州藏书业甚为发达,至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藏书家层出不穷。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瓶花斋主吴焯,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杭州八千卷楼主丁丙是清代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总数达二十万卷。杭州文澜阁是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楼之一,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现藏有《四库全书》3461种,36,917册。这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均发生在杭州,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末,杭州城市人口增多,小市民阶层崛起,为杭州民族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地方戏曲遍地开花,杭州成为古运河畔戏曲流布、会集的中心。拱宸桥一带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畸形发展,继天仙茶园之后,又修建了荣华、阳春等茶园。这些茶园大多演出京剧,汪桂芳、谭鑫培、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名伶均曾在此演出。由于各剧种的彼此竞赛,相互交流,使杭州本地剧种也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民国12年(1923年),杭州的宣卷爱好者组织民乐社,排演西湖民间故事剧,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遂定为“武林班”,是为杭剧之雏形。到22年前后,杭州已有民乐社、同乐社、同民社等14个杭剧班社。
杭州的滑稽戏,初为说唱“小热昏”,逐渐发展成化妆表演,称为“独脚戏”;后受文明戏影响,形成滑稽戏,进上海后又有很大发展。越剧源于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落地唱书艺人在杭州辖县於潜乐平乡、余杭陈家庄率先登上舞台,以后在杭州及辖县广为流传。30年代,杭州成为女子越剧大本营。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兰、张桂凤等都曾在杭州登台演戏,并陆续从杭州进入上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将杭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杭州。杭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开始吸收外来的东西,在中西文化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步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留日中国学生组成的新剧团体春柳社先期回国的部分成员,组成春阳社、进化团来杭州演出,传播新剧的种子。民国6年(1917年),樊迪民组建杭州迪声新剧团,为杭州最早的话剧团体。五四运动以后,杭州话剧有了新的发展。17年,由田汉率领的南国社到杭州,在湖滨体育场连演5天。田汉还在杭州创作和首演《湖上的悲剧》。18年,由洪深率领的上海复旦剧社来杭州演出。这些都对杭州话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抗战初期,一批爱国青年纷纷组织话剧社团,宣传抗日救亡,播撒革命种子。
**艺术传入杭州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五月,拱宸桥阳春茶园公开放映“西洋电光影戏”。以后,基督教和青年会的外国传教士,也经常在杭州等地放映**。沪杭铁路通车以后,杭州商人在城站旅馆楼顶搭棚,开设楼外楼茶园(游艺场),放映**。民国10—26年,杭州设有大世界**场、杭州影戏院、东方大戏院、西湖大礼堂**院、联华大戏院等5处固定放映场所。30年代,杭州联华大戏院接连放映左翼进步影片《大路》、《桃李劫》、《渔光曲》以及苏联影片《夏伯阳》等,对唤醒民众,激励抗日意志起了重要作用。
西洋艺术开始影响我国美术领域。五四运动前,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教授绘画、音乐,开西洋艺术传入中国之先河。民国17年(1928年),在蔡元培倡导下,杭州成立我国第一所国立艺术院,提出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该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开创把中国画中的笔力线条,与西洋画中的色块、色调两种不同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他画的风景、静物、动物在国内外赢得很大声誉。曾在该校执教的教师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李可染、常书鸿、倪贻德、吴大羽、关良、李超士、蔡仪等,都是全国美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艺术大家。
五四运动后杭州发生的文学革命,不论文学理论或创作实践,都突出民主、科学的内容和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现代文学家。鲁迅、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郁达夫等都曾在杭州工作或创作。开印学史上一代先河的西泠印社,汇集了一大批在全国最负盛名的印学家和金石书画鉴赏、收藏家,把我国的印学和书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杭州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获得全面发展。虽然也曾有过曲折,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文化艺术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杭州的文化艺术事业迅速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文学创作得到较大的发展。50年代,各种文艺报刊纷纷创办,浙江日报的《副刊》、杭州日报的《初阳》、浙江省文联的《东海》、杭州市文联的《西湖》,先后问世。80年代,大型文学刊物《江南》诞生。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杭州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杭州市作家协会)先后成立。在省、市作协的推动下,涌现出大批文学创作人才,有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创作进入新的时期,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不断繁荣。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赴京演出经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人民日报为此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1958年,杭州越剧团带着《关不住的姑娘》、《一日千里》等节目进京演出,受到首都文艺界和群众的欢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0年,昌化越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杨立贝》在杭公演,3年中演出450多场,观众数十万人次。到1966年,全市共有11个剧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3个;有省和市属艺术学校各一所,同时建立戏曲剧目整理小组,涌现一批优秀的剧作和剧作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迅速改变演员青黄不接的状况,浙江省戏曲小百花会演在杭州举行。不久,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建立。此后,“小百花”在浙江、杭州到处开放,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桐庐越剧团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绣花女传奇》、《桐花泪》先后拍摄成越剧戏曲片;富阳越剧团晋京演出《金殿拒婚》。杭州歌舞团、杭州杂技团多次赴欧、美、日本以及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演出。一大批青年演员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事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58年成立杭州市**公司,各县相继成立**管理站,后又改为**发行放映公司。到1985年止,市区有专业**院、影剧院、会堂共21个放映场所,对内对外**俱乐部82个;杭州市所属7县先后建起县城、集镇、农村**院208个,农村放映队440个,个体**放映队16个,形成遍及城乡的不同层次的放映网络,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至1985年,全市有市级群众文化机构4个,城区、县文化馆13个,城区街道文化站30个,农村乡镇文化站395个,乡镇文化中心71个,工矿俱乐部2647个。这些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适应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群众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杭州的公共图书馆原来只有浙江省立图书馆一家。1958年杭州图书馆成立。 1982年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单独建制。至1985年底,杭州共有省、市及各县图书馆10家,以及众多的文化馆(站)图书室,党政机关、科研文化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图书室或资料室。
美术事业日益繁荣。浙江省、杭州市先后成立美术家协会,举办名家书画展览,书画活动频繁。1980年1月西湖画会成立,9月潘天寿纪念馆在画家故居落成。1983年浙江画院在杭州成立,1985年杭州画院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杭州美术事业的发展。
工艺美术在濒临绝境中得到新生。1960年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9月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开设石雕、木雕、竹编、刺绣四个专业,培养了一批民间工艺美术人才。1979年4月,在北京举办杭州工艺美术展览,展出作品 1384件。1983年6月,老艺人朱念慈的扇面书法《唐人绝句一千首》在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一等奖,由国家永久收藏。
综观杭州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历史悠久,自良渚文化起,经春秋末期的吴越文化、秦汉后的六朝文化、唐及五代吴越国文化、宋元明清文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艺术,历数千年而传承不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秀美,无论是戏曲、绘画、小说、诗歌,还是工艺美术、古籍出版,无不突现出可与西湖山色相媲美的意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书画家、作家、艺术家、藏书家层出不穷。这些都成为杭州作为文化之邦的深刻内涵,使杭州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杭州西湖景点介绍
西湖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以下为您带来杭州西湖景点介绍,欢迎浏览!
一山
主条目:孤山
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创办于1904年,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二塔
主条目:雷峰塔和保俶塔
雷峰塔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由于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1924年9月25日下午,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旧雷峰塔的原址之上,旧塔座部分成为遗址的展示厅,并有许多的文献资料供人参观。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现存的砖塔,为六面七级,是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换了朽坏的塔刹构件。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三岛
主条目:三潭印月
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所在位置与当今不同。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朝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湖心亭
主条目: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 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
主条目: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叫生态岛。
三堤
白堤
主条目:白堤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 (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为了保护断桥和锦带桥不受来往车辆重压和撞击,现自断桥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所有来往孤山的车辆必须通过西泠桥出入。
苏堤
主条目:苏堤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 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有关部 门加高加宽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现苏堤禁止机动车(电动旅游车除外)通行。
杨公堤
主条目:杨公堤
杨公堤又称“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苏堤,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杨公堤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恢复了相对于苏堤的“里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现杨公堤路面较宽,设有双向单车道,中间加以绿化隔离带,沿路主要为宾馆及疗养院等设施。主要景致有曲园风荷、郭庄、刘庄、杭州花圃、金沙港、浴鹄湾、三台梦迹、乌龟潭、茅家埠等。
西湖十景
南宋西湖十景
主条目: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 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苑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朝,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苑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
1984年新西湖十景
主条目:新西湖十景
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三评西湖十景
主条目:三评西湖十景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三评西湖十景。确定为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