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凭什么成为千年古都?

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凭什么成为千年古都?,第1张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中国对建都选址的历史悠久。 明代时,学者陈建在《建都论》里提出:「 ”按古今天下大都会有四:曰长安、曰洛阳、曰汴、曰燕。四者自昔帝王建都之地也。” 即「 ”四大都会”是西安、洛阳、开封、北京。 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学术论著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称为「 ”五大古都”,逐渐成为公论。 后来,更有「 ”七大”乃至「 ”十大古都”的说法,说法不一。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 无论是古代一统王朝、分裂时期以至近现代,国都或陪都多数设在几个城市或其附近。 尤其是以「 ”五大古都”最受青睐,不但做过多个全国统一政权的国都,地位等级高,而且定都的朝代/国家较多、时间较长。 几个著名古都的积年,按照学术界公认的史学大师史念海先生的计算标准: 西安为1077年、北京为903年、洛阳为885年、南京为450年、开封为366年,安阳为351年、杭州为210年、郑州为355年; 若依建都的时间长度顺序,则依次为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郑州、安阳。 古都的总体特征 总体而言,这些能成为国都或陪都的城市,必须符合相关的基本标准要求(详见本人上一篇拙文《破译中国古代的定都密码: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从宏观层面而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位置,最好是在全国的地理中心,或者靠近统治集团的发源地; 从微观角度而言,是建都地点本身的环境,包括经济、水文、军事、交通等基础条件。 当然,很难有一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些条件,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最有利的地点。 于是就会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出现辅京、陪都现象。而且,国都和陪都也往往集中在几个城市身上。 这个现象,既体现了历史的进程,也说明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历程。 朝代更替与国都的变迁 古都城市的地位变迁,与朝代的更替、城市的自身特点等相伴随,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国都多在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迁移。 夏、商朝时,多次迁都。由于其核心领土范围在今河南省一部分,于是除了曾短暂迁都于其它地区之外,主要还集中在今河南省境内。 做为诸侯国的周国,为了向东开拓,政治中心从关中西部不断向东迁移,武王时迁到镐。 不久,武王伐纣而取代商朝,镐京作为首都就显得过于偏西,于是就选定中原地区之中心位置洛邑(今洛阳)营建新都。 于是镐京为正式都城,号为宗周;洛邑是陪都,号为成周。这是中国「 ”双都制”的肇始。 终西周之世,国都始终不迁的原因在于:一是与周人之发源地相近,有政治后盾。二是关中地区自然条件好,有险可守,粮食供应充足; 三是离前敌较近,攻防皆宜。 正如《诗经•大雅•民劳》所说:「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鉴于西周亡于犬戎等西北民族,东周时将都城东迁洛邑。 秦国在西部发迹,都城几迁,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秦朝虽未以中原洛阳为陪都,但代之以皇帝多次全国巡行。 西汉刘邦初称帝时,定都洛阳。这里既是天下之中,又离老家丰沛较近。后来接受娄敬、张良的建议,才西迁长安。 张良认为: 「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娄、张两人都认为,可以借鉴秦朝定都的经验,关中是刘邦的故地,在依靠关中的险固、富饶自保的同时,可以进取、控制全国形势。 而洛阳,最大缺点是防守比较困难。中州平原是四战之地,伊洛小平原更无险可守。 所谓「 ”东据成皋,西阻崤、渑,背倚大河,面向伊洛”的形胜,只是主张建都洛阳的人的说词。 若真正打起仗来就如张良所说: 「 ”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尤其是若国家内部有叛乱,洛阳的安全性更不如西安。 以控内的角度而言,秦朝初期首要应对的是东方六国旧贵族叛乱的潜在危险,西汉初期首要对付的是东方诸侯的割据势力,即内部敌对势力都来自东方,因而定都偏西的关中是低风险选项; 以御外的角度看,秦与西汉面对的最大外敌是北面的匈奴。定都关中,靠近抗匈战场,利于全力御敌。 事实也如此,以关中为政治根据地,秦国收复河套地区,又占河南地建设新秦中,深度地打击了匈奴势力;自汉武帝始国力强盛,沉重打击匈奴,开辟河西五郡、西域地区,疆域向西大幅扩张,因而当时的长安几乎处于全国地理中心。 新朝王莽时,徘徊于西安、洛阳两都间,以长安为西都,打算迁至东都洛阳未果。之后,在位不过三年的更始帝刘玄,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东汉初建,刘秀定都洛阳,主要原因在于: 他是从南阳一带起兵,后以黄河以北的河内郡一带作为后方重地,从而一统天下;洛阳的地理交通便利,可节省定都长安的巨额漕运之费;东汉的国力远逊于西汉,面对北方匈奴、西方羌族侵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返都长安与维护建都洛阳的争议一直未息,并且杜笃、班固、张衡等官员以「 ”都邑赋”的形式阐发各自的政治见解,各论长安、洛阳的优势。 但东汉一直未返都长安,政治、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区,只是皇帝会时常西巡。这也反映了东汉的军事退守与兴复礼乐的两大政治文化思潮。 随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各定都成都、南京、洛阳自守。其后的西晋脱胎于曹魏政权,定都洛阳以维持统治。 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且财富充裕,于是司马睿在南京建东晋。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各政权拥地自重。长安、洛阳、安阳、南京、成都等继续被作为国都,也有甘肃武威、青海乐都等一批新都出现。 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定国号为"隋",并继承其国都大兴城(今西安)。隋炀帝即位后,为利于漕运、对四方征讨、加强全国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迁都洛阳。 唐代隋立,由于做为统治阶层的关陇集团根据地在西北,西方的突厥是主要外敌,因而以长安为国都,同时以洛阳为东都。武则天称帝后则定都洛阳。 唐末,驻节于开封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唐称帝,建国后梁,就直接定都自己的根据地开封。 从此,长安失去了国都的地位,短暂做过后唐的陪都西京,北宋以后便与国都地位告别了。 所以,国都在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西安与洛阳都是国都的优质选项,但各有利弊,哪个也不能占绝对分数优势。 这个特征现象也反映了: 其一,秦、西汉、唐朝的政治根据地都在西北一带,经营多年并依重该地的军事力量取得政权,正如《汉书》中所说的「 ”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样的背景,为他们定都关中地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其二,若王朝积极进取则定都长安,如秦、西汉、唐朝;若守成自保则定都洛阳,如东汉、西晋以及诸多割据政权。 其三,西安的地理西偏的硬伤,需要以洛阳的居中地位来补救、替代,于是出现了「 ”双都制”。 第二阶段,国都多在洛阳与开封之间徘徊迁移。 五代十国时期,开封、洛阳、南京、扬州、杭州、福州、长沙、广州、太原、成都、江陵等为各割据政权的国都。 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继承后周国都开封。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继位,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军事力量较弱,依靠秦岭—淮河、长江天险以及江南富庶之地而偏安,与金国、西夏和大理形成对峙局面。 契丹部落先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后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国都,改国号为辽。 后来随着内乱、国势衰落,国都回迁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后来在辽阳、北京、大同多地建都,政权终被金国、蒙古所灭。 唐末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国都轮替则发生在洛阳与开封之间。 从唐末起,开封成为政治中心,直接原因是控制了唐政权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驻节于此。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于洛阳,自然是便于控制;篡唐而立后梁,就直接定都开封。而且开封利用运河的漕运便利。 但是,接下来便是开封与洛阳的小徘徊期。朱温定都开封不到两年便西迁洛阳,四年后还都开封。 后唐灭梁,迁都洛阳。后晋灭唐,两年后定都开封,延续至北宋末年不变。但洛阳也一直作为陪都存在。 北宋也并非完全确定建都开封的。宋太祖赵匡胤曾打算以洛阳为都,但其弟赵光义与群臣都力谏阻之。 赵匡胤退一步说到长安建都,「 ”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光义等人还是坚决反对。 开封是四战之地,无天险可守,便只好用纯粹的武力守卫,北宋戍卫兵力达14万人之众。 开封在北宋时也最为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繁华都会。 清明上河图 金末皇帝为了躲避蒙古人的侵略,将国都迁往南京,陪都为开封。 后来南京陷落,开封在历史上作为陪都与国都的地位至此宣告结束。 明初,朱元璋仰慕宋朝的制度,有建都开封的想法,但因开封周边水道淤塞,才定都应天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保持了约十年)。 开封有水利优势,但也是把双刃剑: 秦始皇时,命大将王贲攻打魏都大梁(今开封)。久攻不下,便扒开浚仪渠引水灌城,毁城灭魏; 明末,李自成调集大军围攻开封,官军便扒开黄河大堤,黄河淹没义军,席卷开封,淹死饿死者不计其数,城池遭受严重破坏; 从金代明昌五年到清光绪十三年的六百年间,黄河在开封泛滥40余次,侵入和淹没内城四次,当年繁华似锦的宋城荡然无存,被泥沙埋没在黄土之下。 第三阶段,国都多在北京与南京之间徘徊迁移。 从三世纪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政权大多选择「 ”龙盘虎踞”的南京作为国都,凭借天然防御工事长江、富庶的地方资源而维护统治。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先后在黑龙江阿东城、北京、内蒙古宁城、辽阳、开封、大同多地建都,政权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夹击下覆亡。 党项人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被蒙古所灭。 蒙古族建立了大一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红巾起义军推翻元朝,朱元璋建国大明,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后来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以应天府为陪都。 建州女真部改国号为大清,入主中原,迁都北京。 北京的北部和东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形成三面半环形包围圈,唯东南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靠近北方故土,既有天险可守,也有平原农业经济基础,于是北京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理想的国都。如金、元、清朝皆如此。 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北洋 迁往北京。后来短暂迁都洛阳。1928年完成北伐后迁回南京,陪都重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 综上可见,从西周到唐代的两千年里,国都主要是在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搬迁;唐末到北宋的二百年间,是在洛阳与开封的徘徊时期。这两个时期,实质上是在东西横轴上的位置平移,纬度相差无几。 金朝以后,则是从北京与南京的往复时期,实质上是在南北竖轴上的位置平移,经度相差也很小。 这个规律性现象,既体现了古都城市各自所具有的独特地理、人文魅力,也说明了它们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其命运、兴衰轨迹与其密切相关。 至于地理风水之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个周末,随着春天的脚步,再一次走进岁月长河,去追溯逝去的远古历史

“大美太行大美长治----四十四期上党国保行”第二场活动,探寻“千年古都”长子,倾听历史回声这次共走访了中漳伏羲庙、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天王寺、大中汉三嵕庙、小张碧云寺、前万户汤王庙和长子崔府君庙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顺路,还走访了下霍安乐寺、曾定都长子的西燕皇帝慕容永的墓址。

七处古建筑,七座庙宇,以及顺路探访的西燕国君慕容永的墓址遗迹,延绵近两千年的历史。看着一座座被岁月剥蚀的显尽沧桑的庙宇,抚摸着那些远古的青砖泥土,站在当年被同宗血脉逼迫灭亡的西燕国君慕容永囚尸的土丘上,我心潮起伏……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喜怒悲欢、任何时代的繁荣与衰败停留半步但是只要曾经在苍茫大地存在过,在历史的长河里、岁月的缝隙间就会留下痕迹……穿行于时间长廊,闭眼侧耳,眼前随即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耳畔尤闻当年金戈铁马,战鼓雷雷

七处古建筑都是庙宇,不仅此,其他古建筑也大部分都是庙宇,为何我们这里有这么多古庙宇?怀着好奇,我在网上搜寻了很多资料,终于略微明白了其中一二-----

中国历史中,晋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由于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这让山西成为了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因此古山西也是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让山西成为了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就成为了民族大融合的区域。两晋时期匈奴人的汉、赵,南北朝时期鲜卑人的北魏,五代时期沙陀人的后唐、后晋、后汉以及蒙元帝国等各政权,他们或是发迹于此,或是在此建都。建都成国,当然就免不了大兴土木。

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对于自然和天地的敬畏,便把朴素的愿望给予天地神灵,(我一贯都觉得烧香拜佛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人们对于天地及自然的敬畏)于是各地大兴修建庙宇,尤以北方居多,而北方地区山西最多。山西也是佛教兴盛之地。所以大部分古建筑都是庙宇。

考古界流传有一句话说:“中国古建看山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据官方统计,山西省各类古建数量达18418处,若统计单体建筑,可能达30多万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散落乡野的古建筑没有被登记在册。山西古建除了数量傲视群雄,建筑年代之久也是冠绝中华。

这次我们寻访参观的七处庙宇,最早的是位于小张村的碧云寺和位于县城南大街的天王寺。天王寺是金代遗迹,(由于锁门天王寺没能进去里面观看,但即便站在外面俯览它的全貌,一样让我们震撼),碧云寺的主体结构为五代时期的宋朝遗迹。

长子崔府君庙为宋代结构遗迹。宋代建筑纤巧秀丽、注重装饰。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更加高挑美观,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柔和优美而不失大气。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正殿转角铺作由昂之上再施“由昂”的“重由昂”结构。那是晋东南宋代早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棱尖式”的批竹昂是当地宋代早、中期的标准样式;看面斫斜的令木共与昂同制的耍头也是宋代早、中期的流行样式和形制。

通俗的话说昂,就是是我们抬头看到的屋顶四个很美的屋角里那些很多层房檐的组合之一。(看图一)那个学名叫做斗拱,翘起的房角叫做飞檐。它的作用是承重。就是我们看到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有的砖墙是后人重新修缮的)屋顶除了有必须的粗壮梁木,为了美观,还有很多木质结构图案,或雕刻或穿插拼接。而且很多还不仅仅是一层(比如我们上次参观的五凤楼就是五层)屋顶这么多重量,如果单凭木头本身并不能承受如此的重量。于是我国聪慧的古代工匠就采用做成飞檐斗拱结构。斗拱位于梁和柱子之间,通过一层层斗、拱、昂及耍头的严丝合缝的巧妙穿插,承上启下的把屋顶的重量传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地基。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人们还在最外层雕著代表吉祥如意的各种鸟兽等。翘起的一层层飞檐的作用犹如我们今天盖房子的出檐,当然是为了防雨,出檐越深,雨水越不容易浸湿斗拱和柱子,而且从美学角度观看,像鸟雀正欲飞翔的翅膀一样优美……

飞檐斗拱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皇宫殿堂及庙宇常用的结构,因此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我国古建筑的特有风格。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技术角度,都代表了我们古代建筑的一种精神和气质。

其他五处前万户汤王庙、大中汉三嵕庙、中漳伏羲庙、下霍护国贶王庙,都是正殿为元代遗迹,偏殿为清代重修遗迹。

元代建筑风格大部分简单粗糙。但是因为在建筑造型上,大量采用了圆形外观造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看的这几处屋顶梁柱几乎都是原木,有的甚至并不直溜。元代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朝代,因此它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了草原上粗旷简单的风格。建筑斗拱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补间铺作进一步增多。此外,出现了盝顶殿、棕毛殿和畏兀尔殿等形式,前所未有。

清代是满人的朝代,当时满人自己的建筑文化并不丰富,因此很多方面都是延袭前朝的惯例,所以并没有多大的改革。但是在色彩上增加了彩绘,色调以青绿为主,间或以金、红,黑、白等位铺色。增加了美感。

关于其他的古建筑的特点构造,我继续认真学习

岁月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是一本无声地史记。它将所有存在过的铭刻于大地山川与高天厚土之上……

咸阳,是陕西省下辖地级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咸阳古渡廊桥:位于咸阳主城区南面的咸阳湖和渭河上,北起渭阳东路,南至渭河南岸,与世纪大道相通,为秦建筑风格的双层人行景观廊桥,廊、亭、坊相互融合,具有鲜明的秦文化风格。既是人行通道,也是景观平台。咸阳风雨廊桥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渭河南北两岸群众的步行交通,同时也成为发展旅游服务、彰显咸阳历史文化的新景点。风雨廊桥(渭水桥)桥长751米,分上下两层,一层可供游人、市民通行,二层可供观赏和休闲娱乐,桥上建筑采用景观化的设计手法,将古代的亭、廊、牌坊等相互结合,与湖边的清渭楼、古渡遗址、六国宫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群落。

单程30多公里,预计用时40多分钟!

高速和省道都可方便到达,交通便利。

霸气的前脸,“CHANGAN”LOGO横贯中网。

LED尾灯,后雾灯一应俱全。

蓝色装饰灯组,画龙点睛呀!要是能点亮就好看了,希望以后改进一下[微笑]。

多功能方向盘,音量控制、音乐切换、蓝牙电话、定速巡航等功能,极大的方便了驾驶体验[拳头][拳头][拳头]! 中控区导航、自动空调等操控方便!

出发途中(副驾驶拍摄)

途中路边停车拍照,姑娘与大白和影。

大灯由近光单光透镜,远光卤素灯碗组合构成。

10辐17寸225邓禄普大脚,看着就安全。

车擦干净了,看起来就精神抖擞!

车窗贴膜与白色车身完美融合[强][强][强]

大白有夕阳陪衬,更显精神。

车子找地方停好,大白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得漂亮![可爱]

远观廊桥夜景,廊桥在湖水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强][强][强]

近观气势恢宏[得意]!

灯光秀

灯光衬托下的“中国结”

近观廊桥夜景。

走上廊桥,两边是名人塑像。

拾阶而上,穿越历史。

古渡廊桥,秦代建筑风格,恢宏大气。

一桥通南北!

廊桥上远观咸阳城市夜景!

站在廊桥上远观咸阳渭城桥(2号桥),当时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斜拉桥。

站在桥上,涛涛渭河水川流不息,见证了古都的千年沉浮!

一桥贯南北,廊桥的建成极大的方便了两岸的群众日常通行。(大家注意,只能行人通行,车辆不允许通过)

桥上有个图书馆,咸阳的市民晚上没事去看看书挺好的!

结束旅程,安全到家。 展示下75近光效果! 晚上开车灯光视线很重要!!!

1、残春旅舍

唐代: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译文

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借写诗杆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2、长安春

唐代:白居易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门外的杨柳无力的下垂着,春天的东风把柳枝吹成了金**。

东街的酒力太小,醉了很容易就会醒来,满腹愁苦还是消不了。

3、长安春望

唐代: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4、长安秋望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内的热门旅游城市越来越多,这些城市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地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要说起热门旅游城市,西安肯定是在名单之中,作为陕西省省会,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前前后后有十多个王朝在西安建都,几千年历史都在此沉淀,因此西安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人文性和历史性不是其他城市可以取代的。小编是特别喜欢西安这座城市的,可能是因为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文化氛围特别好,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就是西安具有很多特色小吃,每一样都还很好吃。

好的城市自然会让人想留下来,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西安是西北外来人口最多的一座城市,西安常住人口有800多万,其中外来人口占了1/10。与小编同行的刚好是一个在西安发展的朋友,于是我问他在西安的生活过得如何。他告诉我,他也是因为喜欢西安所以选择在这里生活,但他却觉得在西安生活压力太大了,首先是西安的物价,旅游业的确推动了西安的经济发展,但也提高了西安的物价,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在西安的价格都不低于北京、上海,虽然它是一个新一线城市,但物价有种“超”一线的趋势。

其次就是当地的房价,物价涨的话房价岂有不跟着涨的道理?好几年钱西安房价还在7000多左右,但近几年来一直往上升,最便宜的还要15000元,足足攀升了一倍不止。朋友表示,现在单单是租房都已经开始供不起自己了,更别说单靠自己在西安买一个两室一厅,那是件十分有难度的事情。

最后就是人均工资。西安拥有了一线城市的物价和房价,却没有一线城市的人均工资水平。

朋友说,西安的人均工资连3000都没到,普通工人的工资就更别说了。大多外来年轻人要想拿着微薄的工资在西安生存下去就已经不是一件易事了,更别说想着存钱在这里买房子。

朋友感叹道,在西安,赚的速度总是赶不上花的速度,所以也有很多人说,西安是一座非常适合旅游但不适合定居的城市。那这样的话,为何还吸引了不少人来此定居呢?朋友说可能和他一样,都觉得这座城市有魅力、有底蕴,呆久了也有感情了。小编觉得西安的城市魅力让人舍不得走,但现实又让人难以在此停留太久,这可能就是“美丽”的代价吧!不知道大家对此又有何想法,有在西安打拼的小伙伴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感受。

古都千年龙飞地,彭城今朝凤舞天。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明月皎洁人如仙,俏目流盼质似兰。举手投足皆含情,烛光云影共蝉娟。古都千年龙飞地,彭城今朝凤舞天。回首龙窝珊阑处,夜深人静尚流连。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66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