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菜花的散文四篇

关于油菜花的散文四篇,第1张

 六月的油菜花田,远远望去,一片美丽的鹅黄。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油菜花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关于油菜花的散文一:金灿灿的油菜花

 三月艳阳天,金灿灿的油菜花,让踏青赏花的人们观赏到壮美的田园风光,陶醉于自然的生态美,娱悦了身心,也让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明白一个通常的哲理,“平凡中孕育伟大,超越中创造辉煌。”在拥抱春天的期盼中,心里都充满明媚的阳光 ——题记

 三月艳阳天,神奇的造物主赐予万物一样的暧阳、一样的春风,向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敞开了她那缤纷艳丽的胸怀,洁白的李花鲜艳夺目,粉红的桃花妩媚动人,那金**的油菜花也不卑不亢,向人们露出阳光般的笑脸,犹如灿烂的群星,映黄了台城的郊野,吸引着踏青赏花的城里人,纷至沓来观赏这里的田园风光。

 她们的生命是属于泥土味十足的乡野,在田野、在河边、在脚下杂草丛生的路旁,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农家种下了油菜籽,也种下了希望,她们就扎下根来生长;也不论旷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苍凉,任凭风雨肆虐、霜雪侵凌,她们也要把绿色的枝叶伸展到各个角落,让生命在阳光下绽放出金灿灿的花朵。

 有道是 “好花留待踏青人”,走出喧嚣的闹市,沿着东蹲公路向东走,没有多远,就看到一片极为奇特的田野,它没有平常庄稼地那一望无垠的葱绿,却拥有漫天盖地的金黄。 在这里,粗壮的油菜花开得最美、最热烈!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的大花球熙熙相依,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农家女子,手拉着手向人们露出笑脸,成千上万簇拥在一起,以一样的金黄和高度享受春光,成块成亩地连成一片花的海洋,到处呈现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景象。

 她们与青青的麦苗一起拥抱春天,交相辉映,把金色的阳光留驻在生机勃勃的绿色大地;她们恣意的顺着通榆河堤,从南向北起伏跌宕,给潺潺流淌的春水镶上金边,眩目的金黄环绕桃红柳绿的村庄,到处鸟语花香;她们沿着东蹲公路,自西向东蜿蜒铺展,灿烂到黄海之畔,把金色的梦想绵延到天涯海角。来往的公交车犹如一叶小舟,划行在金色的海洋上,轻快、飘逸。车厢里,乘客们软靠在沙发上,领略着窗外阳春三月的田园风光,一片追着一片,在蓝天下铺延,在春风中起舞,在暖阳里闪耀着金色的梦想

 步入田埂,徜徉于流金溢彩的天地里,看彩蝶翩翩起舞,听蜜蜂嘤嘤歌唱,深深呼吸一口空气,满是馨香的甜味儿,不经意地落满一身花蕊、一片清香。这种被希腊人誉为“天赐的礼物”,早已吸引着那些与菜花为伴、从事“甜蜜”事业的养蜂人。他们追随着春天的脚步,辛勤劳作,在田野的角落里,搭起简陋的临时帐篷,田埂上堆着蜂箱,以花海为家,过着蒙古人式的游牧生活,放养着成千上万的蜜蜂,飞来飞去,穿梭于菜花丛中吸吮蜜汁,聚集于蜂箱后,稍加炼制,就可以让人们品尝到菜花的秀色可餐,是多么甜美的滋味啊!这种菜花蜜是一种全天然的营养食品,颇受消费者青睐,也让那些养蜂人实现了勤劳致富的梦想。

 奉献芳香,是油菜花绽放生命本色的价值取向,也是走向辉煌的最终归宿。她们的芬芳充溢着油香,浓郁得醉了游人,更乐得辛勤耕耘的庄稼人合不拢嘴。不用几天,满眼灿烂的花朵,就会变成丰硕的籽实,这种素有高油、低芥酸、低硫甙之称的油菜籽,是一种优质油料及蛋白质资源,庄稼人可以卖到好价钱,拿到一大笔钞票。不用几个月,从油脂厂里生产出来的金**食拉油,就会上市,烹饪的美味菜肴香飘千家万户的饭桌。也不用几年,借助新技术新工艺,就会实现油菜籽的综合利用与深度开发,拓展产业增值空间,一花引来万花发,将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油菜花平凡生命中不平凡的精彩!

 在春天百花园里,没有名气,没有地位,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油菜花,却在属于自已的天地里,带着一颗对庄稼人的感恩之心,利用造物主赐予的一切,于平凡中拥有自信,于普通中不断超越自我,随意自如的挥洒她的风采,默默地奉献出自身的实用价值,可以说,没有哪几种花能够与她媲美。

 “平常”、“不稀奇” 的油菜花,仿佛也是灵性的,不仅让踏青赏花的游人不虚此行,陶醉于自然的生态美,娱悦了身心,也让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明白一个通常的哲理,“平凡中孕育伟大,超越中创造辉煌。”在拥抱春天的期盼中,心里都充满明媚的阳光

 关于油菜花的散文二:油菜花开

 五月,阳光已然有些令人难耐的灼烫,一度嚣张的风不知从何时起收敛了翅膀,天空便有了些许灰蒙蒙的颜色。蜿蜒过村前的道路空荡着,已看不到荷锄而归的乡亲的身影。倒是路边的几个野花还在袅袅婷婷兀自很好看的开着;委身在尘埃中的美,哪怕乏人问津,也会让恰好的遇见令心里有一丝浅浅的疼与怜惜吧。弥漫着柴草味道的炊烟已经在悄无声息的村庄上空消散殆尽,耷在刺槐枝条上的叶慵懒地睡着。五月正午的村庄在这一片静谧中悄悄沉入梦乡,偶有谁家院落内没被关住的一声犬吠,也显得恹恹的,提不起精神。

 也许,我不是一个肯在白天安睡的人,所以信步踱到外面去。

 一出村庄,便站在了故乡金灿灿的油菜花田被踩的很硬朗的埂脊上。

 油菜是一种作物。在冬末春初刚刚解冻的土地上,到处可见扶犁驾辕忙碌的身影,那时便是播种它的时节到了。虽说名字里有一个菜字,但油菜并非是直接拿来食用的蔬菜,人们攫取的只是它成熟后的种子,一种小米粒般大,黑油油圆滚滚的籽粒,好像一颗颗饱满的乌亮的袖珍珍珠,藏在狭长的荚里,最终被敲出来榨成富含营养的液汁儿滴进滋滋作响的炒锅,进入许许多多空着的胃。我还清晰记得收获它们时的情节。

 麦收刚过,人们还未从紧张的忙碌中喘匀气息,大片的油菜籽已然成熟。原本空寂的油菜田里顿时热闹起来,人们手持镰刀,迫不及待地将已然干枯的油菜籽秧一下子砍翻在地。这时的日头一定是明晃晃的,被老茧紧紧抓住的镰刀一定是明晃晃的,心中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一定是明晃晃的。明亮的有些刺眼的收获季就这样说来就来了,光阴真是个很快速的东西,让现在的一下就成为了过去。

 在我的故乡,油菜籽秧一般长得低矮,收割它自然是项很吃力的工作。人们把腰弯的很低、再低,那颗颗汗水涔涔的头颅几乎就要叩着大地。在我看来,这已然不是纯粹的劳动。而是人们对养育了生命的果实虔诚的膜拜,是对大地的感恩与敬畏之心的一次艰辛的表达。贴近脚下的土地,其实也就是贴近了生命本身。即使飞得再高,也最终会落在托你起飞的那方热土上吧。看,那么多裸露在灼热气浪里的双臂,仿佛一双双流着汗的翅膀,在明亮的阳光下不停地扑扇。

 等到油菜籽秧被全部撂倒,接下来便是晾晒的时刻了,这一般需要用掉几天的时间,为的是把菜籽秧中多余的水分去掉,打扬的时候才会相对容易轻松些。这便好像我们会偶尔潮湿发霉的心情,适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是否也会轻松快乐许多。

 晾晒结束,便是真正收获的时刻到了。人们找一块足够宽敞的空地,铺上厚实的毡布,将已干透的油菜籽秧堆在上面,举起木叉尽力扑打。密密麻麻的油菜籽便仿佛细密的春雨,欢快的从荚中蹦跳而出。木叉举起落下的瞬间,传出噼噼剥剥好似火苗燎着冬草的声响。广阔的田野里到处是这样一派欢腾与繁忙的景象。尤其好看的,是我头裹头巾的姐妹们,仿佛是在辽阔大地上袅袅升起的一朵朵活泼的云,在北方的天空下轻盈的飘来飘去。

 当红日西坠,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空,丰收的车辆首尾相连,一路欢歌笑语的渐渐远去。晚风中的村庄便飘来淡淡的油菜籽油的清香,散逸在收割后空旷的田野上。无论走出多远,循着这缕缕清香,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而现在,油菜籽尚未成熟,油菜籽秧还在披着碧绿的衫子。然而,却是油菜花开得正好的时候!那灿灿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金黄,仿佛是一个乡村一个北方直蔓延到天际金灿灿的梦。

 一个乡村花枝招展的梦,打湿了多少故乡儿女的眼睛。

 现在,当我站在故乡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我相信,无论将来走出多远,我都是拥抱着油菜花香行走的人,我都是幸福一生的人。

 关于油菜花的散文三:油菜花来淡淡香

 六月的油菜花田,远远望去,一片美丽的鹅黄。走进去,置身花海,闻到淡淡的香。我们这原本是没有油菜花的,之前在上看过,知道婺源的油菜花很美,花美,配上徽派的民居就更有韵味。我们这从去岁开始也有了油菜花了,春天就听人说过,初冬的时候,和姐姐母亲们一起去,第一次见。微冷的天气,身穿着老北京瑞蚨祥的紫地黑花的锦缎刺绣褂子,挽着发髻,脚上踏着千层底的绣花布靴,就走进了这片花海。发微信在家族群里,在南方打拼的孩子们诧异的问,是在咱老家吗怎么会有油菜花

 是的,我们这个小城,也有油菜花田了。这些花,在勤劳的人们手中盛开。我们这没有婺源的白墙灰瓦,有的是参天的白杨树,有的是顽强的旱柳,有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有的是芦花飞舞的芦苇荡。就在这北方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片花田,它在农人们的手中辛勤哺育,想必他们在播种开始,就怀着一个小心思,就想着等到这花开的时候,人们的惊诧和惊喜。

 我是一个爱花的女子。这份爱,源于自幼时家里房前屋后的那一小片花田。源于我勤劳智慧的父亲母亲,他们将朵朵花香种植在我的血液里,使得我这顽强的生命,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不会枯萎、凋零。大哥用他的牡丹相机,在黑白胶片上,记录了我和父亲、母亲在自家庭院里和花们共度的时光。父亲的眼睛、嘴角一直都洋溢着笑。这份笑容,即使他化成了灰,我依然能够在每一朵花灿然的花瓣里找寻的到。

 我们家的房前屋后,一直都花香不断。隆冬时节,大雪纷飞,万物沉寂在冰封的世界,然我家三间茅草屋里却温暖如春,地炉子跳跃的炭火,土炕之上的窗台上花开朵朵。玻璃翠有着青翠的叶子,灯笼花花萼倒挂,臭海棠花团锦簇。

 母亲种的花拥簇了满满一个院落。我有一张少年时期的照片,头戴白色太阳帽,站在盛开的紫茉莉花丛里,一脸灿烂的笑。我们家的串红可以一直红到深秋落霜之后,因为细心的母亲每到傍晚,都会用一大块塑料布把它蒙起来,这样夜晚的霜降就不会夺走它的红颜。荷兰菊,月季,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花次第的开,温暖了清贫的日子。而大舅家屋后盛开的芍药,是让我无比艳羡的。年少的我总是走过羊肠小路,来到大舅家整洁的院落,再从他家的中堂穿过,来到屋后的勺园花丛,蹲在那看那大朵大朵饱满的花,闻那一阵阵香。而末了,也总喜欢踩踏几声老风琴,听那动听的琴键发出悦耳的声音。

 牵牛花无需刻意细心呵护,去岁落下的种子,在今年雨水的滋润下,就会在坡上,园子的栅栏上,恣意的攀爬起来,花朵颜色有艳丽的粉,有高贵的深紫。花瓣形如一个正在广播的小喇叭,我们就常常叫它喇叭花。

 这些记忆里的花,都是一朵朵,一丛丛,多说也就是一小片的。而眼前的油菜花,足可以称之为花海了。

 今年走进油菜花田的时候,恰逢端午节。早上刚吃了二姐包的清香的粽子,就了二哥拿来的香嫩可口的野鸭蛋。挽着母亲的胳膊,再一次走进这盛开的油菜花田。这方元足有十几亩地的花田,也真的吸引了许多来观赏的人。便道上摆满了车子,花田里人们三三俩俩的走在间道上,这是个无风略有云的日子,刚好适合人们在正午在这里观赏。母亲走在花田里,浑浊的眼睛望向这满世界的鹅黄。我沿着踩踏的小路,小心翼翼的站在花丛里。生怕一闪身,踩折了哪怕一棵油菜花。世界在这一刻,重归安静和美好。没有喧嚣,远离繁华。双足踩踏在松软的泥土上,犹如走在小时候雨后初晴的羊肠小路上。天空高远,不是很明亮的蓝,辉映着这一片鹅黄的海洋。

 这是个无风的日子,油菜花海就那么安静的开放在六月的晌午。几条田字型的间道,几棵站立在花田里的树,几朵天空上飘着的云,几波来了去了的游人,这花田看起来是那么生动了,那么有韵味。举起相机,从各个角度看,却总也找寻不到它最好的角度。也许,最美的风景在现实世界里,在人们的心田上。镜头的表达还是有限的。油菜花是一根花茎上,生出一小团的花团,每一个小花团,任由无数的小花朵组成。那小花小的如茉莉,虽没有茉莉的奇香,却也是淡淡的香。每一朵都那么平常,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篇花的海洋,一片可以点亮你心灵的鹅黄。

 着一件黄绿的棉麻长裙,带着一顶大沿草帽。我自由的在花田的间道上穿行。这花田毕竟是观赏的,是刻意种植的,这花田是有边际的。犹如我们暂时放下了些许的事务,偷得了这浮生半日的清闲。然这半日的清闲,却也是无比可贵的。这一刻的心灵是回归的,回归到自然里,回归到只有自然生生不息的世界里。闻着淡淡的花香,任凭微风轻拂长发和脸庞,这一刻,心底弥漫着油菜花的清香,眼睛映像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美丽花海,一切自然的美好触手可及。这一刻,自己不再是那个母亲,那个穿着高跟鞋咯噔咯噔的女人,不再是那个走在追梦路上的疲惫之人,不再是要去想很多很多前世因果,满腹心事的人。这一刻,我做回了那个被父亲和哥哥们驼在肩上的女孩,做回了那个跟随着姐姐们走在夜路里去看一场**的女娃,做回了清晨睡醒,就欣喜于母亲在园子里采摘来的带着露水的一碗紫黑香甜的天天的那个馋嘴的孩子。做回了可以用心去体味自然,用笔去抒写世界和人生的自己。

 不远处,家人们向我招手,我看见母亲的白发在那片鹅黄的海洋上飞舞,犹如一朵蒲公英。我加紧了步子,走向母亲。

 关于油菜花的散文四:田埂上的油菜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在外面工作,而又有多少人为这工作而努力奋斗着,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求学之难,然后到事业有成,这其中的时间在宇宙中可能是非常渺小的,但是与亲人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又会很多吗

 从我懂事以来,曾经多少次经过这田埂!油菜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着,这熟悉的花香每次都给予我不同的感受,记得在我八岁那年,那年正值清明之际,我患了感冒,爷爷背着我去看病,经过这田埂,油菜花香扑鼻而来,花香似乎在跳动着,普成一曲美妙的乐章,预示着让我早日康复,自己的心情自然很舒畅,我问爷爷:这花是干什么的爷爷回答道:以后开花结果,这果实能榨出菜籽油!爷爷言语中包含对我的爱,如这阳光给这油菜花温暖的呵护,我似懂非懂,也许那时只是好奇心使然。自从那时四年后,我也上了六年级了,但是爷爷得了重病,身体日渐消瘦,十二岁的我还是那么的懵懵懂懂,每次爷爷想着下床出去转转,病魔始终是那么的无情,然而我只顾着玩,哪怕是去搀扶一下都没有,爷爷心里没有怪我,直到爷爷去世的几年间,自己也慢慢长大了,时间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开始慢慢自责,一切都于事无补。

 大学那几年,每每在寝室阳台上看着窗外田埂上的一簌簌油菜花,心埂上就萌发了无数的遗憾花了,时间也许过得太快了吧,毕业后的一年,回到安庆老家,经过这田埂,油菜花还是像往常一样盛开着,但是曾经在阳光中背着小孩走在田埂上的那位将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又去了哪里呢亲情曾经在这里悄悄走过,病魔带走了老人的“背影”,站在田埂上的这个成年人,看着记忆中的那个“背影”消失在田埂上,他的遗憾也随着蔓延在这油菜花中。

 前几天打电话给奶奶,从电话中可以听出奶奶现在说话没以前精神了,现在在工地的我,看着清明节前夕盛开的油菜花,心中的遗憾、痛苦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以前病魔带走了亲情,这次却无法阻断我归乡之路,常回家看看。

 满心的思念伴随着奶奶脸上的皱纹延续着,而这田埂上的油菜花也在我心埂中延续着!!!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下面是编给大家推荐的梁衡经典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梁衡经典散文 篇1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梁衡经典散文 篇2

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绕着楼,沿着路,静静地闪耀着她们的光彩。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这正是她们的意境。

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红楼幢幢,青枝摇曳;明窗闪闪,绿叶婆娑。人们已分不清,这城到底是在树林中辟地盖的房,修的路,还是在房与路间又见缝插针栽的树。全城从市心推开去,东西南北各纵横着十多条大路,路旁全有白杨与白蜡树遮护。杨树都是新疆毛白杨,树干粗而壮,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枝向上,叶黑亮。一株一株,高高地挤成一堵接天的绿墙,一直远远地伸开去,令人想起绵延的长城,有那气势与魄力。而在这堵岸立的绿墙下又是白蜡。这是一种较矮的树,它耐旱耐寒,个子不高,还不及白杨的一半,树冠也不那样紧束,圆散着,披拂着。最妙是它的树叶,在秋日中泛着金黄,而又黄得不同深浅,微风一来就金光闪烁,炫人眼目。这样,白杨树与白蜡树便给这城中的每条路都镶上了双色的边,而且还分出高低两个层次。这个大棋盘上竟有这样精致的格子线。而那格子线的交叉处又都有一个挤满美人蕉与金菊的大花盘,算是一个棋子。

我在石河子的街上走着,以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它,打量着这个棋盘式的花园城。这时夕阳斜照着街旁的小树林,林中有三五只羊在捡食着落叶。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绕树嬉戏。落日铺金,一片恬静。这里有城市的气质,又有田园的姿色,美得完善。她完全是按照人们的意志描绘而成的一幅彩画。我想这彩画的第一笔,应是1950年7月28日。这天,刚进军新疆不久的王震将军带着部队策马来到这里。举目四野,荆棘丛生,芦苇茫茫,一条遍布卵石的河滩,穿过沙窝,在脚下蜿蜒而去。将军马鞭一指:“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城现在已出落得这般秀气。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勤劳的祖先不知为后世留下了多少祖业。他们在万里丛山间垒砖为城,在千里平原上挖土成河。现在我们这一代,继往开来,又用绿树与鲜花在皑皑雪山下与千里戈壁滩上打扮出了一座城,要将她传给子孙。他们将在这里享用这无数个金色的秋季。

梁衡经典散文 篇3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梁衡经典散文 篇4

这篇课文讲了在大西北,一位山野老农用植树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用了自己15年的光阴来植树造林。

“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课文中的一句话,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位山野老农的生命价值就通过植树造林来体现,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是不分年轻与否的。或许,这位山野老农这十五年来都是幸福、快乐的;或许,他站在高处,眺望着那一望无际的森林,望着这一大片由自己和另外几位老人一棵一棵亲手栽种出来的树,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种出来的这一大片树林,会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都值得了;

或许,有些人,不理解老农的所作所为,就在他们问老农时,老农会欣慰的大声笑着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没错,青山是不会老的,他原本只是一位山野老农,但是,他和几位老人凭自己的双手,靠着自己的一己之力,中了3700亩林网,在他人看来,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但这位山野老农却做到了,老农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我认为,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于他一生的意义,如果没有价值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像老农这样的植树造林精神,才算的上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青山是不老的。老农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梁衡经典散文 篇5

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

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在这个被言情武打以及各种光怪陆离地书籍杂志充斥的社会,是你在时时提醒我,记着仍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种人生。那些我们时不时就可遭遇的人,不都是在以类似于你的方式在日渐冷漠的街巷里蹀躞吗?

你因《离骚》而不朽,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虽然这是千年以后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同你一样遭际不幸的生命,他们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却不为人知。现代被言情武打、卡通漫画宠坏了的眼睛是不屑于咀嚼这些倾诉的。由此,我也常常在阅读你之余,掬一捧清泪,为那些无声消逝了的生命。在光影班驳的现代社会,固守住我生命里那些最为本真的东西,真的希望你一直都未曾远离我们。或许,你正踏着滔滔江水,穿越千年尘世的风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

梁衡经典散文 篇6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沿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女儿们的惭愧。

梁衡经典散文 篇7

从小学起,我便从一孔中,窥见了辛弃疾。那时,我对辛弃疾的印象仅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投闲置散,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宁静和平,但却不知他为何要甘于归隐乡土,而不去为官,一展才能。进入初中,从“挑灯看剑”到“栏杆拍遍”;从“气吞万里”到“江晚正愁”,辛弃疾与我愈来愈近,我渐渐读懂了他对国家透心及腑的热爱,和为国效忠而不能的愁苦悲愤。我内心的平湖上泛起了一丝波澜,我也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直到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进入了我的视野,我才真正地认识了辛弃疾。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而爱国热情始终激昂者,恐怕就只有辛弃疾一人。他生于金宋乱世,年少时满腔热血为国,金戈铁马,荡寇剿虏,驰骋沙场,梦想着以身许国,血洒大漠。但谁知,南归后,朝廷却无情地剥夺了他最后的奢望,仅留给他一支羊毫软笔,去挥洒无尽的叹息和悲怆。

他壮志未酬,曾拍栏兴叹,扶栏远眺,望断一江春水,也曾热泪横流,质问苍天,为何如何此不公。但他心中对祖国崇高的热爱却从未有半点消减;金革之声,从未有一次不在他的梦中响起;刀剑之影,从未有一次不在他酒醉的眼前闪过。他的复国壮志在国忧民难的反复锤炼锻造下,愈发坚不可摧。他脑海那中久久无法压抑的悲愤,在翻腾,激荡,迸射出最璀璨的火花!他的词赋,由剑戟铸造,被血泪涂抹,交杂着亡国游子痛心疾首的悲愤,为国哀呼号,在时代中炸响!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他做了南宋40年臣民,壮志满怀,热血填膺,他却总是在闲置和走马灯般的调动中游荡,直到被弹劾罢官,理想破灭,在赣南修了一座别墅,投身稻香蛙鸣,了却心头之痛。我想或许他总该歇息了吧,可是不,他没有,他仍时刻忧心如焚,一旦有任,他仍会上书进谏,整饬政务,为民谋利,炽热的爱国之心炙烤着他的生命,只要可能,他便不会停下,也不曾想过停下。他的精神,在烈火和骤冷的淬炼中锻造,升华,冲击着我的生命,澎湃起我的激情。

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似乎能触摸到他沉重的呼吸,他坚定的心跳,他那为山河破碎而发的掷地有声的呐喊,在剧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一个念头在我的心中出现了,我也要像辛弃疾那样,为国尽力。当我看到当今机械设备以国外为上乘时,我心中的种子在悄然萌发。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产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在我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坎坷,有人不解,质问为何;有人嘲笑,冷眼相看。但想起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经百般阻挠,无法实现,可他心中仍不息地流淌着爱国的热血。我不再惆怅叹息,而满怀热忱,发奋学习。他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方的路,让我以为国尽力为自誓,不断向前。同学们,无论何时,爱国都将作为主旋律在我们的生命中回响。让我们以尽力为国为志,锻造出我们最铿锵的青春乐章吧!

梁衡经典散文 篇8

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悄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转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都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不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75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