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莹个人资料

张乃莹个人资料,第1张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 

中文名

萧红

外文名

Xiao hong

别    名

张廼莹,张秀环,悄吟,玲玲,田娣[1]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1] 

出生日期

1911年6月1日

逝世日期

1942年1月22日

职    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未毕业)[2] 

主要成就

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代表作品

《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祖    籍

山东省聊城地区莘县[1] 

弘扬尚志精神建设精神家园

  赵尚志在率领抗日部队从事英勇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在创建游击根据地的过程中,与广大战士和群众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他在战场上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在驻地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乡劈柴、扫院、挑水、推磨、干杂活。在生活上,他与战士、群众同甘共苦,毫不两样,因而深受战士和群众的称赞和爱戴。

  战士们说,赵司令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骑马跑在前面。他个子不大,可胆量大。打仗时,两边枪都响了,他却把匣子枪往后一背,骑在马上向敌人大声喊话。有人说,枪子可不听你的呀!他不理。弄得别人都替他担心。过后问他:“你为什么不开枪呢他说:“枪子能打着几个,我一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就可能过来一大群。”赵司令从来不摆官架子,住在老乡家里,他又干这又干那,和战士们一个样。他心里总是装着战士,就是有一个鸡蛋,也叫打在汤里,让大家都能吃到。一次住在老乡家,老大娘给他做了碗面条,非让他吃了不可。赵司令却说:“我吃了,那些弟兄怎么办呢您老就这么一点面,还是留着自己吃吧!” 每当住宿时,他总是问战士谁的腰疼,谁疲乏,他把腰疼、疲乏的战士安排在火炕上睡,而他却在地上铺些草,睡在上面。他有一匹好马,谁看中了给谁,然后他再找一匹差一点的来对付。常有这样的事,战士看中了司令的马,就说:“司令,你这匹马真好,送给我吧!”“给你就给你——牵去吧!” 赵司令就这样回答,而战士也就真的把马牵走。

  赵尚志教育士兵很有办法,常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感染战士。一次赵尚志在老乡家,看见一个妇女在切萝卜,他当着战士的面吃了一块。过后,一个战士对他说:“司令你犯了一个错误,可知道吗”赵尚志故意说:“我不知道哇!”这时,这位战士便提起他吃老百姓萝卜的事。于是,赵尚志马上召集士兵开会,表扬了那位战士,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众作了检查。同时教育士兵不拿群众任何东西。还有一次开饭,桌子上的饭都摆好了,他一进屋,就上炕先吃了起来。这时一位战士对他说:“司令,你怎么先吃呢别的弟兄还都没有来,先吃可犯错误呀!”赵尚志听到这,就放下筷子,不吃了。他自动拿起枪到外边罚站岗,一站就是半天。战士们说:“司令违纪都是如此,何况我们呢。”因此,在赵尚志的影响下,战士们都能注意自觉地遵守群众纪律。

  赵尚志生活特别朴素,吃、穿、用从不搞特殊。他穿的黄军装都发白了,他看战士没有新衣服穿,他也就不穿新的。他要穿上一双新鞋,看见有的战士穿破鞋,他就换过来,衣服也是这样。所以他的穿戴总是最差。一次群众来接赵司令,却把衣帽整洁的副官接去了,把他扔在一边了。还有一次,赵尚志率队住在游击区的一个屯子里。群众都想知道谁是大名鼎鼎的赵司令。一位老大娘对部队副官说,她想看看赵司令是啥样子。其实赵尚志已经在她家住一宿、吃过两顿饭了。第二天,这位老大娘又对副官说:“你把你们的司令领来,让我瞧瞧不行吗”副官说:“你没见到司令吗”她回答:“没见到。”副官说:“他都在你家吃两顿饭了,你怎么还没见到呢”老大娘惊奇地问:“哪一位是司令”副官告诉他:“那位矮个、做饭时帮您烧火的就是。”老大娘不敢相信地问道:“是那位穿得最破,浑身油渍麻花的人吗”副官对他说:“正是。”老大娘听后,大吃一惊:“我当咱们的司令不得怎么阔气呢!原来他就是赵司令。”

  赵尚志抗日坚决,忧国爱民,甚为群众所称道。他任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时,年仅二十八岁。有的群众认为这个年轻的抗日将领一定非同凡人。赵尚志不修边幅,在长期战争环境中,由于工作繁忙,有时十天半月顾不上洗脸,满面灰土烟尘。有一回,赵尚志率政保师几名战士来到小兴安岭山麓的一个趟子房。这里住着一位老大爷。他看到赵尚志满脸黢黑,便对大家说:“真巧,我昨晚作了一个梦,一只黑虎来到我家,睡在炕上。”又说:“赵司令准是黑虎星下凡。”赵尚志听见了,笑着说:“你我都是肉胎凡人,我怎么是黑虎星呢”那老大爷便问:“那你脸怎么这么黑呀”赵尚志回答:“国土沦丧,脸上无光啊!”

昨天,我去了桐庐,在那参观,玩耍,拍照……

早晨,我们首先来到了美丽乡村第一村——环溪村。环溪村整体为一个三角形,整个村子被河水环绕着。在那有许多历史建筑,如尚志堂,周子饲堂等一些以前的大户人家。还有一些石屋。

我们沿着指示牌,河流走着,一座座石拱桥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顺桥。在桥中央是一条小路。桥的前面和后面有个地方突出来,在那可以看风景。在桥的前面后面各有两根柱子,柱子上有一条鱼,就像门卫守在大门的前后。桥下的水清澈见底,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一个小瀑布。在桥的左前面有几盆盆栽,在一盆叫做西施的下面有半条鱼,鱼头在外,嘴里喷着清水。

我们往前走,踩在既干净又舒服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显得格外轻松。环溪村也有许多古树,如兄弟树,香樟树(330年),五杏开泰。就说五杏开泰中的银杏树。它有703年的历史,大得不可想象,足有十米多高。两个大人张开手臂才能勉强抱住它……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其他的村庄。

在清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通红的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朝霞和晚霞。有时候,没有云,天边也会出现火红的颜色,这叫火烧天。

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火烧云属于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天空的西部。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火烧云的色彩一般是红通通的。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生物生长繁茂的时期即将到来。

[编辑本段]成因简析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作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波长越短的,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就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天上没有云的时候,悬在空中的雨滴少;中午空气层较薄,太阳光里的红、橙、黄、绿几种色光几乎全部通过,只把青、蓝、紫几种色光拦住,而这几种光中,又数蓝色光反射的最多,所以把整个天空染成了蓝色。

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射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有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或火烧天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坏;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

[编辑本段]文学描绘

作者:萧红

晚饭以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人起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是那么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想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有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一、早年生活

1911年(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编辑本段]二、求学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萧红在哈尔滨读初中期间,由六叔介绍,与哈尔滨道外三育小学教师汪恩甲订婚。

在第一女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的。

[编辑本段]三、结识萧军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汪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裴馨园、萧军、舒群等人给了萧红很大的帮助。

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

[编辑本段]四、走上文学之路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可纪念的枫叶》、《静》、《春曲》、《偶然想起》、《栽花》等是萧红最早(1932年)创作的诗歌。

《幻觉》是萧红认识萧军后,创作的一首诗歌(1932年7月30日),后发表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1934年5月27日)。

1933年4月18日,完成第一篇纪实散文《弃儿》(载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1933年5月21日,完成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这年9月9日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由于青岛局势紧张,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萧红、萧军处境危险。1934年10月底,他们离开青岛去上海。

五、与鲁迅的交往 萧红、萧军到上海后,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斗争残酷复杂,无法会面,只好通过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切,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为他们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对萧红、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做学问,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林海雪原指的是海 林 市

概 况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东麓,行政区域总面积8816平方公里,东北至西南方向长204公里。东西较窄,平均宽度为4845公里,最宽处71公里。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形如卧虎。南部、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东北部依次与吉林省的敦化市、黑龙江省的宁安市、五常市、尚志市、方正县、林口县接壤,东部及东南部与牡丹江市和东宁市毗邻。由绥芬河至哈尔滨方向的301国道从市域横贯而过。市区距离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中心城市牡丹江市仅12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海林市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山地季风气候区。春秋短促,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多雪。年平均气温19—36℃,极端最高气温为363度,极端最低气温为-388度,无霜期85—130天。年平均降水450—1000毫米。全年一般积雪日89天,高山区积雪日可达130—150天,最大积雪深度29厘米,山区50—60厘米,高山区可达60—100厘米,域内双峰滑雪场(我国著名的雪乡)最深达150厘米。

地貌以山地、浅山、丘陵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海拔高度大多在180—800米之间,平均海拔为400——500米。最高峰老秃顶子山位于海林市西南部,海拔高度1687米,最低点为东北部莲花湖大坝处,海拔高度160米。境内水系发达,全市常年流水的河流有140多条,均发源于深山水分涵养林区,水量充沛,常年不断;河流含沙量少,清澈见底。多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平均径流量200—500毫米,平均径流总量378250万立方米,其中南部海浪河流域185244万立方米,北部牡丹江流域1930036万立方米。

海林市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是牡丹江市以及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国家及省级风景区、森林公园、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等10余处,优势资源主要体现在“雪、虎、山、水、情”等方面,素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之美称。

1 玩物尚志意思

“玩物”为什么在某种意义尚会“丧志”?因为这些人玩物玩过头了,完全被物控制住了,当物和志发生矛盾时,物完全压倒志,因此玩物丧志

然而,世界上有许多科学文明、文化进步,其起源都是由于科学家、文化人、大师、工匠对某一事物“玩”的兴趣。正如米卢的快乐足球一定层次上帮助了中国足球的提升和打入世界杯,科学发现,文化创造的最初原动力绝不是苦役,而是玩的乐趣。

爱迪生的发明是“玩”出来的,牛顿的试验也是“玩”出来的,多少文豪的作品更是在创 好驱动下“玩”出来的。即使上升不到科学、文化创造的层面,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品格也是“玩”出来的,栽花养草、吹拉弹唱,都怡养性情,使人淡泊明志;至于说到某一领域的专家技师,更要有“玩”的精神,“玩”面的人可能成了面人大师,“玩”根雕的可能创作出许多根雕作品。总之,有点“玩”的兴趣,可提升人的品味和志趣,比沉浸在酒色里要有志得多。

踏青旅游、登山览胜、海滩嬉戏是玩,观赏春雨秋叶、夏荷冬雪也是玩;看碟看戏下棋打牌是玩;吟诗作画练书法养金鱼也是玩。玩物,使人充实,不单调,不无趣;使人心胸开阔,乐以忘忧。

要做到玩物尚志,必须把握物与智的平衡;人是物的主人,不能使物成为人的主人,控制人;玩物尚志的境界应该是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

要有点朴素的哲学情怀、超脱的精神境界,才能玩物尚志。万物纷纷,终归是身外之物,而志是人内在的东西,常立常新,大丈夫不患无物,但患无志。玩物尚志,玩到酣然,方能成为行家专家;玩到悠然、淡然、超然,方能成为智者。

2 玩物尚志,古时训

玩物丧志 ( wán wù sàng zhì )

解 释 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常用来指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或迷恋于一些有害的事情,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

出 处 《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道学家教人少作诗文,说是“~”,说是“害道”,那么诗文成了废话,这所谓诗文指表情的作品而言。(朱自清《论废话》)

近义词 不务正业

反义词 业精于勤

英 文 riding a hobby saps one's will to make progress

典 故

朝歌渊源: 春秋时,朝歌曾是卫国都城,卫国的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

成语出处 :

《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使用例句:

道学家教人少作诗文,说是“玩物丧志”,说是“害道”,那么诗文成了废话,这所谓诗文指表情的作品而言。 朱自清《论废话》

玩物丧志

春秋时,卫懿公是卫国的第十四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古人有诗云:

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

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3 玩物尚志怎么辩

玩物丧志反方:

辩论首先掌握“玩物丧志”的出处。出 处 《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典 故

朝歌渊源: 春秋时,朝歌曾是卫国都城,卫国的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

1、“玩物丧志”是出自古代,寓意深远。但随时间的推延,由于经济的发达,“玩物”已不再“丧志”了,而且“玩”的好还会是经济增长点。。。例如:宠物类的爱好,典型经济化的有:私人养犬基地(还有野猪基地、狼基地等)、大型宠物市场、动物医院等等。(具体案例你查一下,找名人的案例)注:和养鸡不同,都是从兴趣爱好,“玩”出发的。

(字数有限,下边不多说了,点几个要点,你自己找资料吧。)

2、俗话说:太平盛世玩古董。。。这也是典型的“玩物”!已形成规模。中央台不是还有个《鉴宝》节目吗?说明国家的支持和重视。

3、行行出状元。只要玩的好,玩的精,就有机会成名、成功。。。(包括玩宠物、玩古董、玩发明、玩器械(轮滑、滑板等)、玩动漫(国家目前最支持的产业)、玩钓鱼(有国内和国际的比赛)。。。。。。举不盛举!

4、科技发达了,孩子们迷恋网络。表面是玩物丧志,但实事由于引导和教育问题。我们要改变引导为玩物立志!投其所好开发潜力!很多高校都实验打破常规教学,让学生从动手开始,从兴趣出发,从玩中学!(例:动漫专业的设立、学校操场的设施、专业性的多功能教室等)

5、历史上小时侯学习很差但后来成名人的例子,丁俊晖 爱因斯坦 爱迪生 比尔盖茨 达芬奇 达尔文 牛顿等都是玩物立志的例子(具体事自己查)

先这些,希望能帮上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842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