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

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第1张

1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我的脑海里,常常会闪现《论语》中所描绘的这样一个美好的教育画面。

教育是原生态的农业,是一门与生命、与灵魂对话的艺术,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理解美的过程,是对每一个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的崇高事业。

教育让我们同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一起,同知识在一起,同文明在一起,也让我们精神得以丰盈,灵魂得以皈依,更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能够诗意地栖居,教育是美好的!

没有教育的美好,就没有最初教育的发生,就没有教育的内在动力的激发,也就没有教育的天真烂漫,多姿多彩。

2

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在某一天,孩子们就像一只只彩蝶,翩跹于我们身边,停靠在我们心灵的桠枝上。还似一粒粒小彩豆,从四面八方哗啦啦汇聚而来,和我们依偎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一种相遇。冷相遇暖,就有了雨,冬相遇春,就有了岁月,天相遇地,就有了永恒,当孩子们相遇学校、相遇老师,就有了教育。

相遇教育,孩子们相遇的不仅是学校、老师,还将与其他同伴相遇,与自我相遇,与周遭环境相遇,与大千世界相遇,与书籍相遇,在书中与古今先哲、志士仁人相遇。

所有的相遇都是有缘的,也是美好的;所有的相遇都是心照不宣的,也是互为倾慕的;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分手,也是为了相见,更是为了再相遇;所有的相遇都能够为自己,也为对方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以此看到一个更加精彩而广阔的世界。

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唤醒。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大师,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父亲说,“就拿这只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而是在唤醒它!”

好一个“唤醒”!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石块里面那只沉睡的狮子,每一个孩子在他的生命里都拥有一座宝藏,都蕴藏着丰富而巨大的潜能,都充满着无尽的神秘与神奇。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成为他们心灵的唤醒师,用我们深邃的眼神,去抚慰他们的精神世界,用我们心灵的钥匙,去打开他们那一把把心灵之锁,用我们细腻的情感,去拨动他们柔软的心弦,用我们一声声深情的呼唤,去开启他们心灵深处的天赋与意识,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焕发他们生命的内生力与创造力,让他们慢慢地睁开双眼,从蒙昧中醒来,从混沌中醒来,从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醒来。

这样的过程,就是一颗树撼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美好过程,而不是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给孩子的生命里强行地灌输灌注,强行地钻挖开采。

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成长。美好的相遇,心灵的唤醒,孩子们在流逝的时光中,犹如种子破土而出,发芽抽穗,绽放出生命的青葱,他们的天性、品质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我们在陪伴孩子、呵护孩子生长的同时,也是在滋养自己,历练自己,成熟自己,更是让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长大。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和孩子相互慰藉,互为照应,于是便成为了彼此生命中的独一无二。

这让我想起了“瞎子点灯”的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瞎子打着灯笼走在路上。有人好奇地问道:“你是盲人,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盲人说:“夜晚没有灯光,怕互相碰着。”这个人感叹:“原来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别人!”盲人答:“不,也是为了我自己!”

盲人点亮的这盏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教师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心灯,在照亮孩子的同时,也照亮自己,在成长孩子的同时,也成长自己。

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成全。生命因教育而润泽,精神因教育而升华,生活因教育而幸福,人生因教育而有意义。

能够从“呈人之美”到“成人之美”,没有任何其它路径,唯有教育。教育所呈现的不仅是孩子的美好,而且还有教师的美好。

教育所成就、成全的不仅是孩子,而且当我们努力成就孩子、成全别人的时候,冥冥之中自然也就在成就、成全自己,让我们都成为最美好的自己。

当我们看着那一个个、一群群健康成长的孩子走向他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时,也让我们自己也享受着生活的幸福与美好,享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幸福与美好,享受着这个社会的幸福与美好。

3

教育如此美好,如一首动人的诗,一曲婉转悠扬的歌,一幅荡气回肠的画,扣人心弦,令人陶醉。

然而遗憾的是,当下社会的喧嚣,国民的浮躁,家长的焦虑,一些教育人的功利,让教育沾上了灰尘,蒙上了污垢,罩上了一层阴影,甚至在有的地方还锁着重重雾霾,从而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美好。

比如说,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但不容置疑的是,唯分数是从的教育观已经让我们的教育被窄化为知识的传授,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课堂,连知识的传授都算不上了,纯粹是反复的考练,让孩子不断地训练,最终把人训练成了工具。

比如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建造价值,寻求人之为人的价值,然而不置可否的是,现在的教育就只有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属性,只有为了获取名校敲门砖和为了谋求职业的功利取向。

比如说,好的教育,要想方设法拓展孩子的想象力,自古以来,大凡具有创造力的人,都是想象力没有被抹杀的人,然而当下纯粹靠拼时间、拼身体乃至拼生命的教育,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塑造的是同一个模子,僵化的是人的思维,让一个个孩子将想象的大门关闭。

比如说,教育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理解生活,为了未来的人生更好地生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教育完全去生活化,完全远离生活,完全与生活脱节,最终所培养出的是一个个巨婴,一个个“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书呆子。

又比如说,孩子们生命成长中应该多些“留白”,让孩子们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自由呼吸的时间,让孩子们有闲暇、有机会去想象、去思考、去探索、去阅读、去亲近大自然,然而现在的教育却完全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控制孩子的身心,控制孩子的时间,控制孩子的生命,在严厉的控制下,孩子们没有了笑声,没有了快乐的学习生活,也过早地失去了幸福的童年。

还比如说,教育本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人性的韵味和温馨,然而,现实的教育却充满着畸形和扭曲,教育者眼中没有“人”,教育缺失人性,最该把人当“人”的行业却最不把人当“人”。

再比如说,没有惩戒就没有教育,没有好的家校合作,也没有好的教育。可是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连老师严格要求他,受到一点批评,接受了老师再正常不过的教育行为,一些家长都会大闹校园,辱骂老师,有的家长甚至还殴打教师,扇教师耳光,逼教师下跪。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4

好在国家已经进入新常态和新时代,过去一味追求的GDP,现在更看重的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就连一直以金牌论英雄的体育界,也已经开始在淡化金牌意识。

顺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针对高考所带来的问题与弊端,国家已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高考制度改革,新高考制度也将在2020年全面落地推行。

中国教育所暴露出来的种种乱象,也已经拉响了警报,亮起了黄牌,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未来已来,也随着人们对幸福的不断追逐,对美好生活的日益渴盼,对教育的美好更是充满着无限憧憬和向往!

5

如果对教育多些理性认识,多些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如果不用政绩思维对待教育,不用自出心裁折腾教育,不用官僚作风绑架教育,让教育回到应有的方向和轨道。

如果全社会能够尊师敬教,能够给教育营造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般的环境,如果教师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都能衣食无忧,都能体面地活着,如果都能做到对教师不打扰、不干扰、不添乱、不为难、不增加额外负担,让老师们都能安心从教、舒心从教、放心从教、乐于从教。

如果教师能够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如果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选择教育,选择教师,选择一辈子做“孩子王”,如果报考教师场面能够火爆,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天赋最好、成绩最好的学生纷纷报读中师,让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得到真正体现。

如果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如果能够达成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共识,如果对老师多些包容和理解,对老师的工作多些善待和支持,如果对老师不拿鸡毛当令箭,不上纲上线,不求全责备,让老师不畏惧,不退缩,敢于履职尽责,大胆管教。

如果不把教育办成迎合,如果教育多些个性气节,少些奴性少些犬儒,如果办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满意”而“满意”,而是力求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做孩子们向往的教育和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让教育多些自主的空间。

如果教育不只有分数,教育的属性不只是应试,教育的法宝不只是反复考练,教育的手段不只是死整蛮干,教育的标准不只是成王败寇,如果把生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让教育始终围绕生活来进行,把生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让生活体现于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

如果学校不把学生的理想完全禁锢在校园里,不把学生的成长完全局限在考试成绩里,不把学生的学习视野完全划定在学科的识记与刷题上,如果不把学校办成一座座唯有程序和指令的工厂,不把学生弄成应试链条上一台台考试的“机器”。

如果家长们都能远离焦虑,保持平和心态,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压在孩子瘦弱的肩上,如果都能远离焦虑,不快跑、不抢跑、不超跑,不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伪命题去捆绑孩子。

如果教师无需再扮演道德的审判者、师生关系的控制者,如果教师能够从至高无上的讲坛走下来,成为孩子的学习的陪伴者,生活的指导者,心灵的呵护者、生命的引领者,人生的追随者,如果教师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一个自由成长的天地。

如果我们对孩子能够多一把尺子,多一种标准,多一份等待,多一些期许,如果我们能够像老农对待庄稼一样,庄稼长势不好,老农从来不责怪庄稼,相反他会反思自己哪些方面没做到,是土壤不适宜,还是水份不充足,是肥料没用够,还是缺乏阳光照耀,如果我们能够放慢脚步,不急不躁,静待花开,让蜗牛带着他去散步。

如果我们面对教育上的问题,不躲躲闪闪,不遮遮掩掩,也不一味在那里埋怨、推卸和指责,而是拿出勇气,敢于直面,以一个教育人应有的良知与使命、责任和担当、情怀与情结,去作出立足自身、着眼当下的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回归教育初心,遵循教育常识,尊重教育规律,坚守教育本真,捍卫教育良知,不管教育土壤怎样板结,乱象怎样丛生,现实怎样无奈,我们都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天地里营造出局部的春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能少一些“如果”,教育就会回到那个弥漫着温馨而温情的“家”,教育也会为此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追求完美教育,享受幸福人生”青岛峰会学习报告

              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尹艳

        教学的艺术不在教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德惠(德国)

        2019年7月19日到2019年7月23日,在东港区教育体育局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东港区21名名师工程建设人员一行来到美丽的青岛西海岸——黄岛进行为期五天的学习培训。方兴未艾,闻名遐迩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中是一所花园式的现代化中学,在这里,我们又一次开启了东港教育人的寻梦之旅。

        本次学习,我们共学习了王明阳教授代表李素香校长作的《教育,让生命臻于完美》的报告;山东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研究员谢兆水主任作的《课堂教学分析的若干视角》的报告;中国教育报特约评论员邱磊作的《新时代如何办教育,如何做教师?》的报告;山东省名师王瑛作的《就这样成为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王新香所作的《智慧育人,享受幸福人生》;名校长刘剑峰介绍自己的工作实践《治校育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北京市公众教育科学研究院金春梅院长做了《我们需要怎样的考试评价》;济南路小学焦华云主任汇报的《推动高校发展,实现明显效益》。最后,在威海统一路小学校长王巍介绍的书香校园的建设和探索中,结束了本次的学习。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指导性、实践性强!让我们这些孜孜追求的教育人受益匪浅。下面围绕“教育,用生命唤醒生命”这一主题,结合学习及工作实践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教育,让生命臻于完美。

        王明阳教授的报告中,我再一次聆听了什么是教育?正如蔡元培所说: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所谓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当时怎么样?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要为孩子未来负责。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教育要让生命臻于完美。从报告中我领会到做教育要有“至于至善”,有追求完美的精神,不断地超越无限的追寻,让生命臻于完美。而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专门技术训练只会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当今社会,我们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要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文化基础;要做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要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社会参与。

        所谓完美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自我,日臻完美的教育过程。通俗来说就是:教师,这节课要比上一节课备的好,这节课比上节课上的好,就是在追求完美。作为学生,这次作业比上次作业好,这次作业中的字比上次写的认真,这就是在追求完美。相信每个老师孩子都有追求完美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做最好自己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某个(些)方面做得很精彩。

        在让生命臻于完美的教育中,西海岸中学的基本主张,就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他们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让每个学生对学习拥有如饥似渴的需要,让每个学生达到他想达到的高度,让每个学生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所以他们的教育的行动策略是仁爱尽责,追求完美。让德育为先,教学为本,课程为重,生命为源。西海岸实验中学为实施完美教育,他们作出了很大的转变:1、转方式。从过去的追求成绩和统一转型为全面发展追求质量素养和个性化;2、调结构。重构组织管理机构,课程教学机构、学习评价机构;3、促创新。学校治理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实施完美教育的过程当中,他们做到了尊重人,解放人,成就人。完美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坚守让生命臻于完美的教育信仰,让师生形成追求完美的精神。完美教育,就是为了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这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实施,无一不再唤醒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鼓舞孩子一步一步趋向完美。

      二、终身学习,成就美好未来。

        学习带给我最大震撼的是山东名师王瑛做的“名师是这样炼成的”的报告,他研究了中国数十位名师,让我们认识了名师的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教育境界的崇高,这里他介绍了教育理念崇高的杨瑞清,教育理念先进的高外祥。第二个特征是职业人格的圆满,同时王瑛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职业品格淡泊的李镇西老师,职业精神无私的斯霞,他们都在用热爱学生,带给学生灵魂的温暖。名师的第三个特征是文化底蕴丰厚,知识源博的李镇西,专业知识精深的王崧舟,艺术素养丰富的于永正,这些名师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们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所以对于这些名师而言,他们的成功过程就是丰厚文化积淀的过程,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要不断学习,让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底蕴深厚。名师的第四个特征是:教学艺术高超。具有高超导课艺术的钱梦龙,在“死海不死”的导课中作起了物理实验,激起学生兴趣,并通过设计“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的问题”触发了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对死海不死的探究兴趣,可谓高明。具有巧妙提问艺术的韩军,神奇的激励艺术的王文丽唤醒了学生自信,展示了朴素高超的教学艺术。邱学华拥有智慧的点拨艺术,用实践点化笨的像石头的小学生引人深思。名师的这些行为唤醒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洞开了学生的智慧大门。李吉林老师用教学机智验证了尝试教学法的神奇。正如华应龙教师所说:教学要成功,不仅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也就是生命唤醒生命。科研能力,这也是名师的主要特征。真正的名师都是研究者,不仅仅是做课题,发表论文,著书立说,而是坚守科研阵地,研究教育教学过程,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真正科学艺术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所有这些名师,都有他们统一的成长路径,第一就是在学习中成长,第二在教学中历练,第三在研究中提升,第四在写作中升华。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刘彭芝的一句话:“为了教育事业,我已经没有我了”。这句话深深的震撼着我们。的确,每一个名师都是一名热心教育的人,只有具有殉道境界和专家境界的教师才能成为名师,因为名师的最主要特征应该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信念和对学术文化的探究精神。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我身边的一位齐鲁名师,她就是我们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臧丽丽主任。她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信念和对学术文化的探究精神,一步步成长为日照名师,又成长为齐鲁名师。十几年来,她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教育书籍;执教了无数公开课,送教下乡课;指导了无数名青年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家长,从盲目教育走向灵性教育;无数篇论文在报刊中发表或在比赛中获奖;引领了几万的孩子爱上阅读,爱上诗词,成为诗词达人。这一切一切的背后是她的忘我的精神,教育的崇高境界和终身学习的信念在支撑着她,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努力成为这样的名师。生命唤醒生命不仅仅反应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今天我们的学习又何妨不是这些讲课的专家唤醒我们成长的名师建设人选,让我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创造,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三、阅读点燃智慧,开启美好人生

        在所有专家的报告中,都在向我们展示着阅读在每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包括每一个公民,阅读非常非常的重要!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特别是威海统一路小学王巍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书香校园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令我们惊叹不已,大开眼界。他们学校书香环境的建设,书香教师、书香学生的培养,通过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常态下的读书,倡导师生共读,提升着师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唤醒了师生的内在动能。特别是书香特色背景下的慧课程,做到了诗词积累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坐标下的雅课程利于学生明礼、修身。让阅读真正成为唤醒生命的工具,开启人生美好的钥匙。

        四、智慧育人,享受幸福人生

        这里我认为机智幽默的刘剑锋校长和智慧教师王欣香都在践行着“智慧育人,享受幸福人生”。王老师从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入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阐述班级微德育工作,提倡教育和自然之道:为师之到,为教有法,有法立术。所有这一切都在诠释着她的“智慧育人,享受幸福人生”。而刘校长的治校方略带领老师们脚踏实地,从小做起,谈活了一所学校。他们种子课程的实施,充满了智慧,引领学校打开了孩子的创新大门,兴趣大门,童话大门,更重要的是:扣开了中科院的大门,扣开了科学的大门,扣开了探索的大门。       

        “追求完美教育,享受幸福人生”青岛峰会虽然结束了,但“追求完美教育,享受幸福人生”是我们一生的不懈追求。教育是生命唤醒生命的事业。今后,我会立足课堂,潜心钻研,加强阅读,不断创新,与智者为伍,与学者相伴,在专家的引领下,逐步成长为一名幸福的名师。在创办的名师工作室中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爱心托起爱心,用生命唤醒生命,让更多的人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用奋进之笔创造完美教育,书写自己的幸福人生!

美好的教育学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培养个人修养的最好契机,沉浸在美好的教育环境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学习是一种熏陶,一种感觉,一种氛围。我们讲美好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是美好的教育呢?他是能让我们更好的、更容易的、更开心的学到知识;也就是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教育的美好姿态》:邂逅一朵花,开在春天里

文/ 张爱敏

因为一次培训,肖培东老师走进我的视野,他的课清丽,明亮,又不失深邃。我一下子喜欢上了他的课,喜欢他上课的模样,也喜欢上他的文字——《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爱不释手,废寝忘食。

课堂就是与一群俊男靓女的约会

“你怎么样,你的课堂便怎么样。你,是你的课堂。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简洁、生动的文字,唯美、深邃的表达,我被深深地陶醉了,沉溺在美好教育的爱河里。

我捕捉课堂上的每一次感动,我感受着课堂里的每一缕柔情,我更能体悟到师生彼此间心与心的交汇,情与情的联结。一个千人会场,肖培东老师上公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有一个细节,肖老师问一个小姑娘,“蹲”与“伏”能否互换位置。小姑娘一言不发,肖老师没有放弃,换了种问法,轻轻地托着她的手,继续追问,但倔强的小姑娘始终不开口,也不做动作。怎么办?肖老师欲擒故纵,冷处理,故意冷淡忽略她。可是,当他听到小姑娘在又一问题中的轻语,立刻邀请小姑娘回答,小姑娘大声地重复了一次。这就是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既没有居高临下的傲然,也没有步履匆匆的赶进度,有的只是耐心地等待,真诚地关注。正如他所言“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

肖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教育的润物之功,大多数不能立竿见影,应该给他们一点时间。在一次作文教学公开课上,肖培东碰到了一群顽劣、叛逆、爱说闲话、不喜欢发言、嘻嘻哈哈、歪七竖八的学生,现场气氛很尴尬。他一直叫最让他郁闷的歪歪扭扭的坐姿、嬉皮笑脸、露出骄傲和顽劣表情的男生回答问题,慢慢引导,后半堂课教学才渐渐有了暖色。课堂上,老师只有把心妥妥贴贴地安放于教室,才能听到最真实的表达;只有,“俯下身子蹲下去”,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最平等的对话。正是如此,才迎来了学生一次次的挺拔站立。

肖老师说“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师生关系协调,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教师俯下身子,学生“总会醒来”。这里,藏着老师的清醒与谦卑。

阅读就是与高贵灵魂的一次对话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是什么模样?肖培东老师认为,语文是一种品位,语文里有美好生活的模样。语文课不该只有”填鸭“和分数,语文课不该只有教参、专家、模式与升学率;语文课应该有文字的魅力,有文学的意蕴,有孩子们的明亮的双眸,有师生彼此的精神诉求。是的!“教语文,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颗文学的心、一颗神往阅读的灵魂。”

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该怎么教?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教语文,必须基于语言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语文和生命紧密相联。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打好深厚的语文功底。语文课应该追求的是大气,是简洁,是清晰,是深刻。总之,只要你教的是真语文,怎么教都不重要。

肖培东老师不止一次在书中引用师傅钱梦龙的话:“我教的是语文,几十年来我始终坚守的一个立场是,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通过训练达到教会的目的,让阅读真正地发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终身学习者。

肖培东老师经常鼓励教师要勤阅读,善反思反思。他说课堂就是阅读状态的生动展示。干瘪空洞的内心,滋养不出有意蕴而高远的语文课堂。你读了什么,你的课堂就呈现什么;你读了多少,你的教学就承载多少。语文教学的起点,就是阅读。

肖培东老师还经常反思:卓越的教师如何修炼?他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要有自觉的教育反思,要有融化理论的教学实践,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要有儒雅的教学气质,要有强大的教学磁场。阅读,思考,改进,前行,这就是肖培东老师,一直向着明亮那方,与美好结伴而行。

美好姿态就是能与自己好好相处,身心舒展

喜欢读肖培东老师的文字,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你听: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教室里识字读文,春光在窗口等候,微风从走廊略过;我们在花草云湖的教室里读天读第地、读自己,小鸟飞进了我们的书本,小虫子爬成了我们的标点。那随风送来的芳香、绚烂与牧歌,都是我们的篇章;那书声琅琅的唐诗宋词、小说散文,都被折成一只只纸船,在青春的吟唱中漂向远方”文字恬淡,情真意切,体悟独特。

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养育出幸福的学生。他追求心灵的绽放,他关注灵魂的自由,他推崇精神的高贵。他说不要奢望他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学校,给学生,那不是教育,至少不是他要的教育。在教师的身份之外,我们还扮演着许多其他的角色。积劳成疾下的敬业,留不了多少真实和效率给学生。病了就该休息,累了就该放松。

我非常推崇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生活,要有适当的闲暇。这样,才会有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很认真地工作,很讲效率地教书,就是为了能赢得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阅读、听音乐、陪伴家人,与群体保持适度的距离,和自己相处,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享受慢下来的美好时光。

是的!教育的幸福不是熬出来的,面对无休止的累,消除职业倦怠,最好的办法是去爱。爱孩子,爱课堂,爱校园,爱家人,更爱自己,从而增强内心的教学勇气,做天底下最幸福的教师。

就这样,捧起《最美的教育姿态》,邂逅了一朵花,一直开在春天里,摇曳出最美的教育姿态。

单位:长垣市樊相镇中心学校

这句话是我阅读《所遇美好皆教育》后,发出的真诚呼唤。

《所遇美好皆教育》主要分为三部分:上编 《美好之思:教育何为》,中编 《美好之行:看见孩子》,下编 《美好之智:一起成长》。

1“有时去传授,常常去力行,总是去关怀”,这是唐校对“教育何为”的思考和回答。

2美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成为美好的人。

3美好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生命关怀不仅是对学生自然生命的关怀,更是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关怀。把关怀放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注重外在关怀,更注重内在唤醒。

4以唤醒、启发、引导、激励为主,倡导自主、探究、真实、深度的学习。

5小学本为浪漫阶段,教育者重要的使命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保护童年。这个阶段的学习策略应该是多读、多玩、多体验、多探索,进而让孩子们感受世界的美好。

6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花期,也各有各的精彩。教育就是让生命得到绽放,我们要耐心等待每个孩子的花期,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他的独特之处。

“看见孩子”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见情绪,看到需求

第二重:看见兴趣,看到天赋

第三重:看见生命,看到成长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说:“你们的孩子,其实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所以,我们不缺乏爱,但缺乏表达爱的方式。适合、适度、适宜的爱,经过合情、合理、合目的的方式,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俞敏洪说过:“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比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

朱永新也指出“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1家庭教育第一。

2把目光放长远宽广些。

3给孩子真正的爱。

4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

5妈妈情绪的平和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6修炼语言魅力,拒绝冷暴力。

7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条是倾听。

8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9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范本。

10与学校和老师形成教育共同体。

家长教育是根,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当家长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不是我们教孩子成长,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所以,我们要让所有的龙外家长知道: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定义优秀的父母;怎样定于成功的家庭教育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合伙人,家校合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沈奕斐博士说:“爱需要学习,幸福需要练习。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与和朋友说话的语气一样时,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之门就敞开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93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