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吟诵的“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不是李白所做,而是北宋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也是文学家和哲学家周敦颐的名句。周敦颐最为世人皆知代表作是《爱莲说》。果郡王故意把作者说成唐朝诗人李白,就是考验余氏的真实才学。果郡王的测试证实了怀疑,余氏就是冒牌货。
果郡王没有揭穿余氏的真面目有更深的原因。因为他看见余氏,就知道余氏不是小像上的女子,更不是皇帝口中有才学的宫女。他对小像上的女子是锺爱的,不然不会一见小像,仅凭相貌就揣入怀中。果郡王不告诉皇帝余氏的真面目,就是为了叫心中的女孩隐藏得更深,不被皇上发现,这样自己才能探究和慢慢查访,得以接近。
皇上把余氏当成了才女甄嬛皇上因感除夕夜倚梅园遇到的宫女才思不凡。错把鄙俗不堪的余氏当成了才女甄嬛。当时,皇上经常召见果郡王进宫,下棋品谈。兄弟两个意气相投,特别开心。果郡王见证了余氏得宠的过程。在苏培盛想方设法把余氏引荐给皇上。皇上得意地说出“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后扬长而去。不学无术,一脸懵逼的余氏被果郡王看在眼里。他发现到苏培盛找错了人,本要提醒苏培盛,但是听到皇帝似乎对余氏会唱昆曲心满意足,就没有点破。
皇上发现大怒赐死余莺儿倚梅园中的余莺儿是个冒牌货。她竟然无知大胆到敢顶替别人的恩宠,不后怕哪天被揭发。在余氏得罪一众嫔妃,不断作妖,又计划害死甄嬛的情况下,槿汐提醒甄嬛说出真相,受不了欺君之罪的皇上立刻决定赐死余氏。
结语果郡王是抱有幻想的,所以和皇上下棋心不在焉。管她是宫女也好,嫔妃也好,自己喜欢的是美丽又有学识的,身份又有什么要紧?
在整个后宫之中,唯有余莺儿是从宫女的职位上升到贵人的,阴差阳错的能和甄嬛相提并论,其实身为余莺儿只是后宫中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偏偏这样一个小角色却让观众为此感叹后宫的险恶。皇上为此封测她为妙音娘子,深得皇上的爱宠。可为什么偏偏说她是阴差阳错呢?
身为一个宫女自然而然没有太多的能力得到皇上的恩宠,余莺儿只会唱昆曲来吸引皇上。而之所以能受到皇上那么疼爱的爱宠就要从甄嬛刚入宫时说起,甄嬛因自身的聪慧漂亮,又像纯元皇后,被皇上选进后宫,可进入后宫的甄嬛就遇到了种种的事情令她犯呕,后宫的险恶以及勾心斗角,她选择了装病去躲避这些事事非非。
而后一个人的甄嬛因病态未能参加宴会,一个人便独自走在倚梅园散心,不料碰到了皇上,甄嬛自言自语之中尽然被皇上听到,心想尽然如此的诗意。但是当时因天黑,没能看清是谁,便匆匆离开了。恰巧这一幕被宫女余莺儿看到了,随后回到宫中的皇上命苏培盛找念诗的那个人,苏培盛找到了!
皇上一看到余莺儿便深爱不已,封测她为余贵人,以为念诗的那个人便是余莺儿,可实则她只是一个宫女根本不懂什么诗文朗诵。苏培盛这时才知道他找错了人,这是一场颇大的误会。就这样余莺儿受宠了,人一旦有了权利便为此嚣张跋扈,但是劳驾在别人的荣誉之上必将得不到好的归宿,最后被揭穿打入冷宫了。
其实当时的甄嬛本就不想涉身后宫的事事非非,她在无限的躲避,碰巧苏培盛的这个事也缓冲了甄嬛内心的想法。想必甄嬛感激不尽啊,后来的甄嬛的义气打动了苏培盛,苏培盛虽为皇上的贴身公公,但却一直帮助与甄嬛,甄嬛也打心里的佩服这个有恩与她的公公,想必甄嬛的内心是多么的舒坦。
皇上看上颂芝是为了大局,为了稳住华妃,看上余莺儿是因为他喜欢收集纯元周边,以为余莺儿是个有才学的宫女。
除夕夜,皇上看到红梅想到了纯元,就自己一个人跑到倚梅园去看红梅。在倚梅园里听到一个女子说“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诗句,很惊喜,因为这是纯元最喜欢的诗句。皇上这个老色胚想看女子长什么样子,对方借着鞋袜湿的理由跑了。皇上以为是倚梅园里的宫女,高兴的很,让苏培盛第二天把人给找出来。
那天夜里的人是甄嬛,恰好余莺儿听到了皇上和甄嬛的对话,苏培盛拿一句“逆风如解意”在倚梅园找人,就找到了余莺儿。苏培盛让余莺儿去给皇上奉茶,皇上闻到余莺儿身上的梅香,又听余莺儿说那句诗,还说自己弄湿了鞋袜,皇上觉得就是她。余莺儿偷听皇上和甄嬛的对话得到了皇上的宠幸,实际上大字不识几个。
皇上最爱的人就是纯元,但凡是和纯元沾边的人,都能得到皇上的喜欢。和纯元长得像的甄嬛,和纯元歌声像的安陵容。余莺儿一个小小的宫女,凭借纯元喜欢的一句诗,就能得到皇上的宠幸。后期余莺儿一再犯错的时候,皇上还因为这句诗一直饶恕她。
至于颂芝是皇上故意看上的,演戏给华妃看,实际上皇上不喜欢颂芝。群臣参奏年羹尧,华妃心里急得很,自己见不到皇上,就没办法打探皇上的口风,无奈之下只能将颂芝送给皇上。皇上就是给华妃设计,假意自己喜欢颂芝,让颂芝天天打探假的消息给华妃。后来年家倒台,华妃失势,皇上再也没搭理过颂芝。后宫里女人那么多,但是论到演戏,皇上才是演技最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