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鼓起了今生最大一点勇气,独自开始了我的成都之旅,这一切皆来自于我对美好的向往。
在无数的诗文里,都有一条小河在静静地流淌着,从远古奔向近古,从盛唐奔向现代,这就是浣花溪。
岷江流到都江堰,被分为了内江和外江,外江绕过成都,奔腾咆哮而去。内江在流过成都段,又分为了两条支流。府河在成都北流淌,南河流过成都南门。在成都西南,南河即旁逸出了曲曲折折的浣花溪。伟大的诗圣杜甫就曾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了三年多的时间。
在长安十年求仕不就的屈辱后,在安史之乱的穷困奔波后,能有一个安全的所在来躲避战乱,可谓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诗人在浣花溪畔营造了一个环境优雅的草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劫波里,还能寻到这样一方优雅宁静的所在,安安静静的读书作诗,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老妻画图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诗圣贫困的生活得到了暂时缓解,在好朋友成都尹严武的帮助下,谋得了一份差事,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精神的追求远远的超越了对衣食住行的要求。
在这里,诗人心情大好,描绘了许多浣花溪畔锦江边景色的名篇。锦江天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可是,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诗人在暂时的安逸后,又将走上穷困潦倒的求生之路。严公死,杜甫被迫离开成都后的艰辛生活,使杜甫晚年的诗文更加沉郁顿挫。著名的《秋兴八首》,还有那首《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真是艰难苦恨繁霜鬓啊。
诗人在夔州生活两年后,因为思念家乡而离开夔州,却流离于湘鄂,驾一小舟,穷愁奔走,最后竟五天粒米未尽,古今没有一个诗人穷困潦倒到如此地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在创作完最后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后,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繁花似锦的江南,此时却是残红满地,和诗人凋败的心一样,尽管他还无限想象着过去的美好和现在的美好,可惜这些美好都不属于他,尽管他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才华。他终生都在求仕的道路上,终生都存着匡济世事的伟大抱负,终生都在哀怜着大厦将倾,终生都在忧叹人民的疾苦。
少有凤凰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时期的杜甫也是踌躇满志,幻想着一生的辉煌。居于庙堂之上,俯瞰天下大事,为君王运筹帷幄。可惜,举进士不第,遭受了人生第一次打击。他开始漫游齐赵,丰富阅历。这时的他还有着居于朝堂之上的梦想。
杜甫三十五岁的时候,朝廷招揽人才,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参加应试。杜甫兴冲冲的前去应试。可是奸相李林甫无一任用,骗唐玄宗说野无遗贤,这对诗人是第二次打击。
可是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心志没有断绝,他忍辱负重,奔走于公卿之门,辅佐君王之心,昭昭于世。
奈何徒有艰辛,而一无所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遣悲辛。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最终也没有光耀门楣和实现自己匡君济世的理想。长安十年不得志,是对他第三次打击。
杜甫四十四岁那年,终于谋得了一个官差,作了一个负责看管兵器甲仗的门卫,一代诗圣,竟落得如此屈辱。可是为了混一口饭吃,无可奈何只得接受,这是杜甫平生所受的第四大打击。
当年他请假探亲,刚至家门,闻嚎啕大哭,小儿子在家里被活活的饿死了。这是杜甫所经历的第五个打击。杜甫可谓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
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安顿好妻儿,又燃起了报国的壮志。他追随肃宗去灵武,半道被叛军掳回长安,眼睁睁报国无门,这是杜甫平生所遭受第六大打击。
杜甫逃出长安,寻到肃宗,被拜为左拾遗。可是房琯被罢相,杜甫力争营救,触怒了肃宗,幸亏大臣解救,才没有被杀,这是杜甫经历的第七大打击。
好友严武执政成都,杜甫前去投靠。后来严武病死成都,杜甫顿失依靠,再次漂泊西南天地间,这是杜甫第八大打击。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最终撑着小舟,在归乡的路上,反而越漂泊离家越远。流离于湘鄂,死在了小船上。死于他自己诗的谶言,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寻?
头顶着耀眼的光环,西晋大破吴军的当阳侯杜预之后,祖父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杜甫身世可谓辉煌。少年家境优越,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游历吴越齐赵,也颇是过上了裘马轻狂的生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游历的生活真是豪迈。在此时,杜甫又与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历史的同一瞬间交集,同游名山大川,可谓古今一大盛事。诗人暂时沉浸在诗文大进和绝世高手相逢的喜悦中。
可是和李白一样,李白自比管仲乐毅,有出将入相之心。杜甫也多次到武侯祠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分明也是怀揣武侯之志。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未尝不是杜甫留下的英雄失志之泪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辟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文纵横,是如此的傲视天下,与李白可谓绝代双骄。不过自古诗人多穷困潦倒之身,而杜甫更是潦倒中的潦倒。自古牢愁困苦,未有几个超越诗圣者。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终究过完了穷儒的一生。他也曾对他所深陷的儒家思想怀疑过,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可是他终究一直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道路上,不曾有半步废离。他终生都在忧虑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疾苦。还在长安求仕时,看到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族,而颇为辛辣地写下了《丽人行》,讽刺豪门大族荒*奢侈糜烂的放诞生活,表达着对国家前途的隐忧。看到唐王朝不断对西北西南用兵,征夫生离死别之痛,而写下了《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至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家满目疮夷,人民流离失所,更是老泪纵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八年安史之乱,诗人为国家为人民苦痛了八年,自己也食不果腹,到处流离。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的一生,可谓忧时感事,心系国民,劳苦奔走的一生,可是他终生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己任,用纵横诗笔,书写苦难家国,苦难人民,苦难人生。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有何用?杜甫即便有过疑惑,也是用疑惑来反问疑惑,驳倒疑惑。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诗圣治国安民的精神像这老柏一样,像出师一表真名世的诸葛孔明一样,从未有过丝毫的差池。
我在杜甫草堂的一隅,静静地坐了一个下午,安详地像个老人,触摸着时间的流逝。时间仿佛像水流一般静静地流淌。诗人的生活啊,总是穷困潦倒的多。我似乎想追寻诗圣当年心率的脉搏,探寻在困苦的环境中如何燃起对生活的热爱,是不是诗人强大的生命动力来自于对诗歌的热爱。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眼中的杜甫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1杜甫,你好。我在心中默念。
人生的际遇若一直平步青云,那人便也易陷于颓丧;而坎坷的经历,虽然带给人不幸,却也仿佛那一潭沉静的死水中注入了新的注力,焕发夺目的光彩,请停下你匆匆的步履,望望杜甫遗留的脚印。
庭院八月枣梨熟,瞧,那茂密丛中展露的人影,可是少年的杜甫!他健康,而又有才华,更是拥有无忧无虑。“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中年的杜甫跟随着世俗的陀螺,也终无法画圆自己的人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谁能料想晚年的杜甫竟是如此的凄惨,那个昔日英气勃发的少年哪儿去
儒家倡导“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容易,穷则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更能可贵的是穷困时不忘心系天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若没有吐纳日月的胸怀,又何能有如此广博的爱心你让世间的狗苟蝇营者低下头,你的人格在那一刻上升到九霄层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不是对你的大道希音
你无疑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大堂帝国的明镜,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真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你那枯骨凸现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你在质问,那累累白骨上原有的生机到底哪儿去了呢
“偏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男儿的性命犹不如那春风吹又生的草芥,与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的痛,便不如生个女孩儿,嫁给比邻,还得时时相见。
同李白一样,你是郁郁不得志的。皇上昏庸,官吏腐朽,人民疾苦,栽道怨天。在这种时代,本事被摒弃一旁,视为草芥。你的本领也就只能让后人所铭记,后人所欣赏。
我忽然看到你的眼睛,幽幽的如湖底般清澈,直达心底。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2句佛语说: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前。
杜甫不同于李白,他把自己推到一个压抑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责任感,杜甫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的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
杜甫的诗犹如大唐由盛到衰可悲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他不同时期的真实景观和社会生活矛盾。又如一个历史宝库,包含着浑涵汪洋、千汇万状的丰富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忧过忧民的深衷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个惊人死不休”的鸿鹄壮志,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独特格调和精益求精的诗艺,也铸就了这位彷徨者无数铿锵凝练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辞。于是他便成了诗中的圣人。
他的诗便是他的情感发泄,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可为的无可奈何。读他的诗,俨然在接受清除心灵污垢的洗礼,高档格调的文辞、深刻压抑的真实的真实感情在读者的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于是人们便想起了大海的浩淼,想起了弯月的宁静,也想起了杜甫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
陆游有诗曰:千载《诗》亡不复删少陵谈笑即追还尝憎晚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3他那种爱国爱民,使我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忠君爱国,就像向日葵一样向着太阳。当他被贬官时,他在失意困顿还依然高唱:“天涯何处无芳草?”官场上的挫折,并不能让他为此放弃为人生的探索,超越宠辱得失,任凭风雨肆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只由“一衰烟雨任平生”,在逆境中匍匐向前,坦然自若,才会覆险如夷,无视一切险阻,才会感动“业务风雨也无晴”。虽然他被贬官,但他那熊熊烈火般的爱国情,使他“见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当他忧国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坎坷中不灭爱国情,蹉跎中不遗世人,能有这样的情怀,唯有圣人能为。
他爱民,写下《石壕吏》来对战争的控诉与揭露,“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表达他对吏的批判,对妇人的同情。在战乱时期,男儿都去邺城戍,原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变,因为“生女犹得嫁必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既然“老妪力虽衰”还得“急应河阳役”,写出他那爱民之情。他怜惜老百姓,只因“朱门酒头臭,路有冻死骨”。他悲天悯人,干好事不求报酬。
他爱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忠心耿耿。他爱民,爱得舍己为人,可以看出他希望有一个大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博大胸襟。因为他爱国爱民,所以他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国家繁荣富强,国泰民安。他希望国家到处都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池,希望国民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希望国民们有一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纯朴民风。希望国民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固有一死”,他死在湘江的小船上,无人送葬,无人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他就像昙花一现,水光潋滟,只能让人感叹:“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4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济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扩展资料: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白
-杜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