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核心提示
在农村租个房子,正成为一种时髦,流行于艺术家、年轻人、数字游民和新中产等人群中。他们中有的正打造梦想中的家,有的想开个工作室,有的专注于在农村发展商业空间。
这样的趋势,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向不谋而合。
不久前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可以获得文物建筑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
保护历史建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放历史建筑“使用”大门的背后,是对资金投入的渴求。近年来,福建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率先搭建平台,推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古建筑认养模式,成为创举。
等待“出嫁”的历史建筑
见到陈德明时,他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国庆节。
两年前,看准了家乡文化旅游的前景,在德化从事陶瓷产业的陈德明,决心回到永春岵山镇拓展自己的事业。
泗州堂,是陈德明在岵山镇茂霞村租下的一座历史建筑。其由当地政府部门代管并修缮,而后租给陈德明作为陶瓷产品展示空间。
“租了5年,年租金1万元出头,一年大概有5万元的运营成本。”陈德明坦言,近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游客量下降,自己便利用古厝的特点,拓展研学、手工体验、餐饮等业态,以维持运营。今年国庆节期间,他喜迎一拨又一拨游客。
岵山镇,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乡镇拥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吸引了大量历史建筑传承保护的资金和团队,仅2021年,岵山镇就获得历史文化名镇改善提升资金补助900万元。数据还显示,近年来永春已累计投入8000万元,并累计争取资金补助3800多万元,修缮古厝37万平方米。
古厝修好了,谁来开发利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永春瞄准的方向。大量修缮资金的投入,为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也吸引了一批像陈德明这样的返乡创客。
“永春共普查出历史建筑1100处,我们先从本地人入手,引导扶持村主干、能人利用历史建筑经营、发展特色业态,包括展馆、农家乐、民宿等,打造示范亮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永春县 住建局二级主任科员黄金仕说。
资金注入后,一栋栋古厝“活”了。岵山镇和塘溪路沿街14间闲置店铺统一装修风格,掀起当地古建筑修复利用热潮;永春五里街埔头村,废弃古厝被人改建为乡村博物馆,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自筹资金500多万元主动修缮古厝10栋。
无独有偶,2020年, 福州市 闽侯县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活化”,集中推出20多栋古厝吸引社会认养,拥有28处文物点的白沙镇就有4座被列入。
记者在白沙镇林炳村看到,被列入认养名录的李宅,已由开办文旅企业的孔祥锋认养,化身为村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目前,林炳村中有古厝改建的游客中心、文化展示馆、党建基地、民宿,也有许多等待或正被改建的古民居。
白沙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余孙淮说:“白沙镇在李宅等地试点历史建筑认养,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初显成效,但仍有许多历史建筑未能成功‘出嫁’,如何有效‘招商引资’,还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古厝和租客双方搭建桥梁
福建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20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76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二;有1193个传统村落,其中494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六;有9258栋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信息,也延续、传承着福建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历史建筑大多地处偏远山村,如何让它们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熟人介绍、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并不能有效链接社会需求。瞄准信息不对称痛点,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城市都逐渐出现了专门租农房古厝的中介平台。
“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则是福建省创新探索的模式。2020年1月,由省住建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发建设的租养平台上线,目前,这个历史活化利用平台已上线10个地市182个传统村落的448栋房屋。
由村委收储并发布,与意向租养人洽谈;租养人长期承租并斥资修缮、使用,获取收益;承租期满后,修缮后的建筑归还给产权人。这是该租养平台推出的历史建筑认养模式。
“打造这个平台,我们坚持公益初心,为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免去不必要的后顾之忧。”该租养平台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伟英介绍,“我们不允许个人上传房源,必须经村委或镇政府把握,同时引入法律团队、规划建筑团队等资源,为租养各个环节提供全面保障。”
王伟英介绍,每个租养人在顺利认养房屋后,同时会收到一份“古厝修缮手册”,手册在建筑内部改造和建筑风貌等方面对修缮人进行指导,帮助其既延续建筑传统韵味,又植入现代功能。
一头挖掘可供认养的历史建筑,另一头连接起寻找房源的人,租养平台为社会资本反哺乡村搭建了一座桥梁。
打开“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在房源列表中选择 泉州市 永春县,进入眼帘的,是10余栋等待认养的古厝。“我们共上传了28栋历史建筑,目前已有15栋找到了‘主人’,单栋租金在5000元至30000元之间。”黄金仕介绍。
福安市 潭头镇渔溪洋村,于今年7月在“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上传了一批历史建筑,其中一栋闲置小学被看中,租养人陈先生经过与村委反复磋商,双方于9月完成认养手续,10月份就动工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根雕奇石馆。
“我一直想选个合适的地方开展馆,苦于找不到房源。当时在租养平台上反复挑选,看中了这套面积大、环境好、租金也不高的房子,谈下来也非常满意。这个村子的游客比较多,未来会有不错的收益。”陈先生说。
“客家土楼、沿海石头厝、闽南红砖古厝,我们正推动更多历史建筑上线。”王伟英表示,历史建筑租养是统筹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建筑保护、社会资源调配等各方面细节的系统性工作,租养平台上线两年多以来,不仅让租养人成功认养到心仪房源,同时宣传推广了福建的传统村落。
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政策鼓励、平台助力,似乎打开了历史建筑认养的大门。但真正实现“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的目标,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国有文物建筑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部分文物建筑由于投入不足,长期无人看管,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等待认养的历史建筑中,有已经由政府部门修缮完毕的,也有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修缮的,以低租金甚至零租金进行招商招租。
如何让社会资本愿意投、留得住,还能赚到钱?除了情怀,地方政府的要素保障必不可少。记者了解到,福建省正涌现出一批可供借鉴的模式。
将历史建筑作为招商项目重点推介,是泉州的创举。泉州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李溢海告诉记者:“我们整理了11个传统村落,将村里的历史建筑作为局里招商项目,印制成册,前后共开了5次线下展示会及对接会进行重点推介。”
永春县湖洋镇溪西村就是11个传统村落之一。溪西村保留着从宋朝至今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拥有130多栋历史建筑。目前,溪西已成立运营公司,谋划了研学旅游、农业观光和康养民宿等一系列建设运营项目。招商负责人黄宗祥说:“对乡建乡创团队,我们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进行招商招租,并视项目情况进行优惠洽谈。”
这样的方式,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向。《意见》明确,各地可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和项目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可通过文物保护基金等给予必要的奖励。
因地制宜,引资发展“古厝经济”,也成为福建省亮点。永春县岵山镇和林村35号历史建筑,由省花协副会长郑泽新认养,并创新将其打造为花卉产业园区办公场所。郑泽新表示,在和林村打造的海峡花卉文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入驻苏州花园集、福建一枝园艺等8家企业。“我们会根据古厝的特点,为入驻企业打造花卉直播展示等场景,开发古厝功能,探索古厝经济。”郑泽新说。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福建省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历史文化保护资金16亿元,带动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保护资金累计投入400多个亿,涌现出屏南龙潭、连城培田、福安廉村、尤溪桂峰等一批保护利用典型。
“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搭建平台、广泛宣传,为的是破解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筹措难题。”省住建厅风貌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民间经济活跃,社会资本实力雄厚,对历史文化保护很关注、很热心,全省还有数以万计的老建筑需要保护,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吸引社会力量更多参与。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要有高度的紧迫感。”
这是一个被工厂包围着的古村落,一个星期前,几名不速之客的到来,让这个村落的民居古厝又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了。
红砖为墙,红瓦为顶,花岗石为基座,辅以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等特色工艺,这个是典型的福建红砖古民居村落,它是老的新垵村,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
记者获悉,省文物局正牵头将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申遗行动已经开始,专家们现在正在对福建境内的红砖古民居建筑群进行选点,而海沧新垵古民居建筑群也成了专家们关注的一个候选点。
京城的专家到了小村庄
2月15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张光玮等六名建筑、文物、考古专家,来到海沧红砖古建筑规模最大的新垵村。
六名专家此行的目的是,为闽系红砖建筑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选点。
海沧区新阳街道的新垵村内约有70座闽南传统建筑,均为清末民国初期下南洋的侨民回家建设的,是典型的闽系红砖建筑群,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新垵古建筑群的核心地带至今仍保存有近30座连绵成一体的十分庞大的合院式传统聚落建筑和十几座宗庙、宫寺建筑等。这在厦门是十分罕见的。
正是因为如此,专家们专门驱车来到了新垵古民居建筑群。
“现在还只是在选点,一切都还没确定,申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福建省文物局的有关工作人员向导报记者证实,专家们确实有到新垵对古建筑群进行了考察,但目前尚未确定闽系红砖建筑群的点。
据介绍,闽系红砖建筑群在厦漳泉和莆田等地都有分布,打算捆绑申遗。目前的工作是要先选点,争取申报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据了解,将采用捆绑方式申遗的闽系红砖建筑,不仅有厦漳泉、莆田的红砖建筑,还会有金门等地的红砖建筑,这些建筑计划一起在2014年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最老古厝有200年历史
200年过去了,当你置身于新垵古民居建筑群中,随处可见各种装饰图案,或历史故事,或飞禽走兽,或神话灵物。这些故事的讲述方式无外乎,灰制彩绘或以贝壳、小瓷片拼贴而成。
据居住在村里的老人讲,清末的新垵村面朝大海,海水可随潮汐注入到村中河道,这些河道流经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小船可从海洋到村中自由穿梭往来。
新垵村的先辈们,便纷纷出海谋生、创业,把辛苦赚到的钱带回家乡,并利用与大海相通的河道运回国内外各种优质建材,盖起了房子。于是,便有了新垵之富、新垵之厝遐迩闻名。
在新垵无人不知的是西片276号。这里是厦门有名的洋行买办邱明昶的故居。据传,邱明昶在厦门开了两个商行:万记商行和万吉商行。他发家后分别建了相邻的一栋大四规和一栋大六规的红砖厝,两栋连在一起,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70多个房间。
“文革时,这里曾经住过100多个人。”住在邱明昶故居附近的一名老人说,在建国后邱明昶的故居曾被分给穷人们住。
除了当年邱明昶故居外,这里还有不少巨商故居,如南洋永裕行邱永裕故居,盐米大王邱新样故居,祥露庄银安故居,在越南经营橡胶发财的邱振祥故居和航海家邱忠波故居,为我国进入联合国奔走出力的邱汉平故居等。
据新阳街道有关人员介绍,这些房子绝大部分建于100多年前的清末,有的甚至有200多年的历史。
古厝申遗还有很长的路
昨日中午,记者冒雨前往新垵村寻访古民居。穿过新阳工业区林立的厂房和宽阔的水泥路,一路看到的多是钢筋水泥建筑,几乎难觅古民居的踪影。
如果没有新阳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带路,记者还真没能发现这个藏匿于钢筋水泥之中的古民居建筑群。
一名熟悉厦门古民居建筑群的专家告诉记者,新垵古民居建筑群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厦门是很少见的,这也是新垵古民居建筑群能够被列入闽系红砖建筑申遗的候选点之一的原因。
不过,记者在古民居建筑群看到,建筑群周边包围满了钢筋水泥建筑,甚至在民居中间都会有钢筋水泥的建筑伫立。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就有企业打算对新垵古民居进行保护及综合开发。只是,这一项目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进展。
而闽系红砖建筑申遗,其实是在2010年12月中旬就开始了。当时,由国家文物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部门和台湾沈春水文化基金会联合在泉州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论坛。论坛上,海峡两岸专家决定,两岸一起为红砖建筑申报世遗。
一名参与这次对候选点考察的专家向导报记者透露,这一次选择申遗的点会考虑古建筑今后的开发和保护,另外还会考虑到跟台湾方面的合作,因此新垵村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