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美丽邂逅之后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我来到德国的第一年,一个平常的五月,第一次遇到了她。
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早早地回到了家中,但却在院子里没看到我的住家母亲①。心里想着,她大概是有什么事情出去了吧。我的住家母亲约莫六十余岁,身材微胖,却不显臃肿。平日午休后,她喜欢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手里捧着报纸,边读报纸,边品尝咖啡。只要天气好,或者只要下午没有什么事情的话,她都会坐在那里呆上一两个小时。每天放学后,除了我们家里的两只小狗摇头摆尾地迎接我之外,第一个看见的人就是她。她脸上总是挂满了和善的微笑,慈祥地看着我,问着我这一天在学校里都学了些什么,听课是否能明白……很是关心我的学业。但今天,却不曾看到她的身影。我刚要回到自己的房间,她就从屋里走了出来。跟我说,今天有一位客人要来,所以她和我的住家父亲去接她,而且要我也一起去。这时,我才想起来这件事。
前一天,住家母亲便提起过这个事,并给我看过这位来客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略显青涩的女孩。通过住家母亲的叙述,我才晓得她原来也来自中国,之前也在我住的这个寄宿家庭生活过,她读高中时,还是我的学姐,也在我现在读书的高中就读,毕业后去图灵根上了大学,才离开了这个家。这次学校放假,回来看看。
我所生活的这个寄宿家庭,曾经接待过来自不同国度的许多学生。这些大孩子们如今虽然已经天各一方,却经常会有人回来看望热情好客、亲切善良的住家母亲。对于来到我家做客的事,平时我也没太在意。但这位来自中国的女生,以前虽未谋面,却有了一份自然的亲近感。因为同是中国人的缘故吧,在异国他乡能遇见同胞本就不易,更何况她之前还跟我在一个学校上过学,而且还住在了同一个寄宿家庭,这些巧合让我感到诧异,我竟与她如此有缘,所以此次,我一定要去。我们上了轿车,就火速前往火车站。
我带着耳机听着音乐,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火车站,我们三个人一起前往等待接站的区域。Sie ist da!(她在那!)我听住家母亲喊道,我抬头望去。映入眼中的是一位身材苗条的女生,可能是比较瘦的缘故,所以显得比较高。一副颇具江南人的清秀面庞,加上一头长长的秀发披在肩上,整体形象已经彻底颠覆了我从前照片中认知的模样。她身着一件淡灰色的夹克衫,敞着拉锁,露出了里面的白色T恤。下身穿了一件浅色的牛仔裤,更好地凸显出身材的秀美。她那白晳的脚踝,配上一双白色休闲鞋,显得清纯脱俗而又不失优雅。当时,那一刻,她确实深深吸引了我,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长相与着装,更是因为她身上所拥有的一种我从来没见过的独有气质,可能是因为她由内到外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也可能是因为……一时我也说不好,反正这与照片上的她完全不同,在当时我只能以“女大十八变”去解释了。但现在我却有了更多的理解,每当一个人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由于环境因素,人文因素
亦或是个人因素,都会使自身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很显然她来到德国的时间比我要长很多,所以自然身上也改变了很多。(我后来也发现,我来德国前的照片和现在的我差异也很大)
“你好!我叫Kexin,你呢”她用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望着我,咧着小嘴对我微笑地说道。夕阳的红光照耀在她的脸颊上,微风拂起她的长发,在空中凌乱地飘舞着。她慢慢地用她纤细白嫩的手,把挡在面前的头发捋到两边,我这才发现她的头发最末端竟是一种深绿色。可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盯着她看愣了一下,赶忙回答道:“你好,我……我叫Berry(我的德语名)。”目光又回到她脸上,她始终保持着微笑,这使我心情放松了许多。
回去的路上,我紧挨着她坐,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与一丝丝紧张(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真屌丝,这么一点事还紧张,真没出息)!我们也是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互相问着对方的一些事情,就此,我们也发现互相有很多相同的爱好,比如玩游戏,刷抖音等等,但唯一的差距,就是我俩的德语水平天差地别,她来到德国三年了,我才一年。我也得知,她家里是做陶瓷生意的,她的爷爷当年就在德国生活过。她不到14岁就自己一个人来到了德国,上高中时,在班上她是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与老师、同学语言不通,自己之前也没上过语言班。她说那是她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但她并未放弃,凭着自身的努力,很快就在德语方面取得了优异的进展,一年时间过了B1和B2(两个德语水平的考试,相当于高中水平),苦日子总算是熬出了头。我仔细地聆听着,从心底产生了一股敬佩之意,都是同道中人,我又怎么会不明白她所付出的辛苦,怎会不理解她的感受呢!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实属不易。再看看自己,一个男生,15岁,身边那么多中国朋友,也不曾孤单过,上过语言班,B1与B2却都是考了两次才通过,并且第二次的成绩还不如人家一个人自学,没上过语言班,并且人家第一次通过的成绩,要比我这个第二次通过的还好,这使我汗颜,并产生了一丝丝自卑。都是人,怎么差距这么大呢,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直到现在她的经历还时常激励着我。
她在这里呆了四天,我们都相处得很愉快,我们一起打游戏,看电视,她还为我讲过德语题。我永远都忘不了她给我讲题时那柔美的声音,淡淡的体香,以及那一直吸引着我的倩影容颜。我们也无话不聊,星座,生日,生肖,以及玩英雄联盟喜欢打哪路,喜欢用什么英雄。更有缘的是我们的本命英雄还都一样,这使我颇为欣喜。她还说如果有机会一起玩的话可以给我辅助。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周一她就要走了,我也要开始上学了。周日晚上,我思量了好久,最后才决定把她叫到我的房间里,借口说想聊聊,她并没有拒绝。她来到我的房中,坐在沙发上,而我搬了把椅子坐在她对面。也还是一如既往的随便聊着,但我却有些心不在焉,因为感觉心里有块石头,使我沉重而又压抑。我有些别的什么想对她说,但又有很多顾虑;我曾想过为她吟咏《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诗句,又怕唐突了佳人……
转天早上我要去学校了,心中颇有些依依不舍。我们相互道了别,她给我了一个深深的拥抱,我受宠若惊,且倍加珍惜。我上汽车时,还朝她的房间的方向望了一眼。车开了,带着我的失望一起离去。当时我只希望,能有缘再见。
如果当时我知道,这可能是我们这一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见的话,我一定会义无反顾地,表达出藏在我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是啊!虽是惊鸿一瞥,乱我心曲;美丽邂逅,浮生若梦。至少我不后悔遇见你。你能出现在我的世界,已是我的荣幸……
直到好久以后,可以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当我回忆起这件事时,心中还是有些说不出的遗憾,感觉自己错过了什么。我也曾想过这一切可能只是我想多了,也许是因为我当时年幼无知,不成熟。可能她对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她的感觉,谁年轻时还没有疯狂过呢。我只能祝福她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切顺利,学业有成了。可能我们之间的缘分已至此戛然而止,她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曾经有位男生,早已把她深深地刻在了心中。开始,我与她,或多或少的也有着联系,但我却发现她回消息的速度很慢,有时候甚至不回,这让我困惑不解,也夹杂着一丝丝伤心,可能双子座就是这样吧,喜新厌旧的。
现在,我早已抬头向前。虽然旧“情”难忘,但却不像以前那样痛彻心扉。而她大概也把我忘记了,我们也没有再联系。过去的一页,总是要翻过去的,人生之路还在前面。
美丽的邂逅(微小说)
我喜欢她都喜欢到血液里,他喜欢我亦到了骨髓里。
那是一个炎热夏季的傍晚,我悠闲散步于街市,来到书摊前,随手翻着书,突然一个穿着青花瓷裙子的女孩映入了我的眼帘,她穿着浅绿的束身衬衫,下身穿着蓝底小白花的青花瓷裙异常扎眼。
她25岁上下,窈窕身材,瓜子脸,长长的青丝秀发披肩,走起路来,给人以飘逸感。前凸后翘真是迷人。我的精神崩溃了,心想:是不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了?看着我,她嫣然一笑,我也憨憨的对她一笑。凝视后的尴尬且不用说,看得人家姑娘满脸绯红。我这时才意识到自己有点过。咋这个样子呢?她买了一本书走了。
我到家后,躺在床上,26岁的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啥叫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我失眠了,为了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失眠了。这是不是叫单恋?
第二天晚上,我打扮了一番,然后,又去了街里的那个书摊,心不在焉的照常翻着书,企盼着电视剧里的镜头或情景发生。不一会,女孩来了,看见我嘴角微微上翘一下,我知道那是人家出于礼貌。买了一本——《张晓风精选集》,就要走了,我快步走过去同她搭讪,得知她在市文联工作,是个文学爱好者,家就在附近,我呢,是一名高中的语文老师,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这能不能算作郎才女貌呢?瞎想啥呀?说不定人家都有对象了。
我第二天找到了文联的朋友了解了这位姑娘叫冷月,是位小有名气的才女,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为人低调内敛,人品一流。在文联主办的刊物上负责稿件的编辑工作。
后来,我有目的地给冷月编辑的刊物上投稿,笔名叫暖阳。
一连写了好几篇,什么微型小说、散文、现代诗歌、诗词,都如石沉大海,音信皆无。我要选择放弃键。这时,我收到了一封令我惊喜的信。我一看是市文联编辑部邮来的。那个乐呀,当时是蹿起老高。蹦跶好几下。
都说字如其人,她的字,娟秀而精致,信的文笔中 透漏出女孩的典雅与娴静。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姑娘沉醉于稿件的评阅中,看着一位叫做暖阳的习作,不时浅浅地笑呢。
我看着冷月写来的关于我写的习作的若干意见和建议,诚恳真挚,我心服口服。暗暗佩服才女的语言功底。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那句话:暖阳:以后如有事请到文联六楼606找我。再见!
我想机会来了!要把握好。
101放假,我带着文稿,带着我那颗火热且滚烫的心来到了文联,轻轻敲门后,我见到了她。冷月的脸上不知为什么泛起了红晕。我拿出了文稿,请冷月面批,对一篇叫“雨中情丝”的散文稿,她非常感兴趣 。说我进步了,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语言也比较清新流畅……反正都是夸我的话,我当时别提有多美了。
接着,我们俩聊李白、杜甫、苏东坡、聊张晓风、林语堂、白先勇、舒婷、毕淑敏、聊余光中、余秋雨,最后聊到了徐志摩……
这次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她是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来文联工作刚满一年,主要是至今未婚,还没处男朋友。我心想:这真是天意呀!
我俩从上午8点一直聊到11:30 ,眼看到了饭时,我想机不可失呀。我说:“冷老师,你看到饭时了,给我个答谢你的机会呗,她推说,有事要拒绝我,我也不是吃干饭的,大白给。我说:“我快调走了,如果这顿饭不吃,今后就没机会了!”我也不知道,我咋突然变得聪明了,信嘴一诌,还真管用了。冷月说:“那好吧,找个清净的地方。”我说:“你想吃啥?”她说:“随便!”最后敲定吃火锅。
在那次酒桌上,我俩的感情有了微妙的变化 。冷月喝了很多酒。有红酒、白酒和啤酒。在醉意时,她说她对我有好感,特别是对我的上进心、不服输的精神表示钦佩。这一次吃饭,我俩谈了很多很多。我了解了她冷峻的背后,是那样的淑女、小女人、那样的小鸟依人。我的心率加快了,我控制住了自己,人家只说对我有好感,也没挑明是恋爱关系,瞎寻思啥 ?吃饱喝足后,我非常绅士地把冷月送回了家。记得时间是从中午12:00分,一直吃到下午4:30 。
谁知道,这顿饭是我和冷月的分别饭。她不久就调走了,去了上海一家杂志社,任总编辑。时间是1982年9月26日。
33年过去了,冷月不再年轻了,33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33年中,我在电话中得知冷月经历了结婚、离婚,有一个儿子,今年28岁,在美国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现在的冷月仍然孑然一身。孤独度日,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令人兴奋的是:2015年3月26日,我们东北三省的文化考察团决定去上海参观研讨,作为地级市的文化局长我有幸参加此次活动。
2015年3雨28日,飞机在上海的浦东机场降落,在接机站口我看到了一位年过半百仍风韵犹存的女人,略显微胖的她手持一束红玫瑰,在翘首期盼着。
我远远地就看到了她?这不是每日令我魂牵梦绕的青花瓷裙女孩冷月吗?
我恨不能扑上前去,紧紧地拥抱她、亲吻她。可怕同来的仕友看见,岂不贻笑大方。
当天晚上,我们相约来到了上海黄浦江附近的“巴越风酒店”。
冷月见到我后,啥也没说,将头埋在我怀里,一直捶我后背,然后就泣不成声了。她怪我33年前,请她吃火锅那次没有向她求婚,哪怕确立恋爱关系也好,她说她就不会来上海了。她说她当时已经示意我说对我有好感了,可我还是显得很木讷。当天晚上冷月失眠了。认为我暖阳是个冷血动物。根本不懂得什么情感。实际上,冷月错了。33年暖阳一直没有停止对冷月的思念与牵挂。
那个初春细雨绵绵的夜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馨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宁愿回到33年前,看到那个身穿束身绿衬衫,下穿蓝底小白花青花瓷裙,长发飘飘,脚穿高跟鞋的令我热血沸腾的清纯女孩。
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了。
邂逅的美丽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我们的故事已经成了过去
是你给我了幸福的感觉
可是
你已经不在了我的生活里
只有那虚伪的祝福
只有那伤心和幸福的回忆
我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是
抹不去的回忆总是刺痛我冷酷的心
我开始改变了自己
让自己不再去爱上谁
就这样
我把我们的幸福放在了心的最里面
什么是幸福
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但是我知道什么是痛苦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沉浸在痛苦里
我独自在济南的一个月里,发生了很多让我一生不能忘记的事情.
刚去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旅馆里十分想家.想家的时候就先给家里打个电话,就在打电话的时候我遇到了她.
那时因为还没有手机,只能用IC卡,找个电话亭.在济南还是很容易的.但是由于我的腿脚不方便只好找离我最近的一个.
这天,吃过晚饭又想家了.(人家都说吃饱了不想家.但是我例外,吃饱了就想家)
我下楼,来到电话亭傍边,不知道怎么了.这几天打电话人特别多.一个接一个,我想等没人了我再打,因为回去也没什么事,就等在电……
植物是有灵性的。
当我在这个浪漫的暮春时节走进北京药用植物园,与那些四十年前曾朝夕相伴的花儿、草儿们猝然相对时,那些花草枝叶拂动,陡然一惊,瞬间盈溢出迷人的风韵,而我竟也如突然见到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初恋,一时间竟心头发热,无语凝噎。
走过时珍路,进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甬路旁那一簇簇熟悉的车前草,肥肥的绿叶托举着一茎穗状花序,在春风中与我频频点头。这些草儿携带着周朝女人的歌声、笑声,穿过两千多年的时光,一路款款而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是什么?是东方大地上的“圣经”。能载入《诗经》的植物便是“圣贤”。吟诵着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眼前仿佛浮现一幅远古时期的精彩画面:蓝天白云之下,黄沙绿水之畔,三五成群的婀娜女子,一手提篮,一手不停地采着车前草,天籁般的歌声响彻原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糠菜半年粮。春天放学之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挖采车前草等野菜以度荒。回家后细细择净,母亲先把它煮个开锅,再捞出来泡在凉水里。或是用来做馅儿包薯面饺子,或是炒着吃,无异于一道美味佳肴!
长大后才知道它还是一味药,有利尿、镇咳、止泻、明目的功效。真应该感谢那位汉时的马夫,是他慧眼识珠,发现车前草有利尿祛毒的功用,从此,使这种生长在乡间、普普通通的草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医药的神圣殿堂。
仲景路北侧的萱草花开得正在兴头上。这是一种惹人怜爱的花,古人说它“蕙洁兰芳,雅而不质”。温润的花朵,长长的喇叭状,花瓣儿间储满笑意,因之,古人常将此花喻作母亲:“堂上椿萱雪满头”。医家说,萱草“利心志”,“味甘、令人忘忧”,“可疗愁”;释家说,它有佛心,解人意,“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少时不谙世事,只知道它是一种好吃的野菜。每天放学后追逐着春光,穿梭于山坡林地,采集那黄灿灿的萱草花。谷梁之间,且歌且采,盈筐而归。晚上,母亲把我们采来的黄花在开水中 焯过,然后在阴凉处焙干,为寂寞的冬天增加一点诗意。有时母亲也把刚采来的鲜黄花扯在自制的豆瓣酱里炒一下,便俨然成了黄灿灿的鸡蛋酱,让一家人吃得狼吞虎咽,两腮生津。想想母亲那一代人,真的很有天赋,她们用一双巧手,不仅让我们度过饥荒,居然还把贫困的生活调理得诗意盎然!
后来读书,才逐渐了解到萱草所蕴涵的特殊意蕴,知道它不仅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功能,还知道它叫忘忧草。读唐朝野史,唐明皇与贵妃携手游园,见萱草怒放,不禁喜上心头,回首笑对贵妃曰:此花虽能忘忧,但怎如我解语花也!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贵妃的由衷喜爱。并随手摘下一朵戴在贵妃的发髻间,然后四目相对,竟至热泪盈眶。活生生一对儿情深义重、生死不渝的鸳鸯鸟。但马嵬坡前,一羽白绫使二人阴阳两隔,多情的唐明皇幸蜀一路洒泪一路。以至后来车驾复幸华清宫,张野狐奏《雨霖铃》曲,“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唏嘘”。试想,那一刻的唐明皇若再面对那黄灿灿的萱草花,睹物思人,又该有何感触?
世事翻覆,人生坎坷,高高在上的帝王尚且有无能为力之时,何况一介草民?为生活,为事业,为爱情,谁的心底没有几块新伤旧疤?谁又能真正忘忧?俯首诘问,花儿无语,抬眼望花,一片朦胧!
拐过一弯小径,发现东边似有一团紫气冉冉升起,赶忙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片桔梗花。一串串紫色的花朵商量好似的在阳光下尽情绽放,氤氲出一种恬静之美。桔梗,便因这种含蓄内敛、禅意满怀的特性,被古人誉为“花中处士”。
桔梗含苞时状如僧帽,因之家乡人俗称其为和尚帽,药用部分为其干燥根。《本草纲目》说:“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因此被命名为桔梗。桔梗是一味著名的中草药,很受医者青睐。古代诗人多善医。宋朝大诗人陆游就是一位很好的草药郎中。他的药园中种有芡实、桔梗等多种常用草药。他随时为找上门来的乡亲们诊脉治病。他的《山村经行因施药》一诗便足以证明他医术的高明:“驴肩常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他的药囊中定然储有细长的桔梗!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燕山脚下的一所中学当民办教师。暮春时节,发现讲台右上角用来盛碎粉笔的玻璃瓶中,每天都插上一束新鲜的桔梗花。原来是一位姓张的同学在上学的山路上采来的。这位白白净净的男同学,不知什么缘由,对桔梗花情有独钟,一连两个春天,我们任课教师都是在愉悦中度过的。那束紫色的花朵就像一束火焰,燃烧着,跳跃在我们的心中,点燃了我们求知的欲望。
想不到,一片紫气缭绕的桔梗花,竟牵扯出古往今来这么多事儿。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行走在花海般的药用植物园中,我发现那些在家乡的土地上生长着的原本普普通通的草药们在这里竟都出落得亭亭玉立,风度翩翩。不必说那开满紫色碎花的、窈窕的沙参,也不必说长穗摇曳、秀叶曼舞的知母,单说那羊不吃、牛不啃的牛舌草,也玉树临风、花枝招展地在轻风中蹁跹而舞,居然还改俗名为学名叫起了“羊蹄”!它也像是认出了我,对我点头示意,又像是在嗤笑我的浅薄!
这时,三三两两的花枝招展的女博士们先后走过药园,她们一路指指点点,绿肥红瘦漫批评。还不时停下来用卷尺测量一下草药的株高,或是查看一下它们的生长状况,偶尔还俯身嗅一下身旁妍丽的花朵,宛如笑对闺蜜那般亲密无间。见此情形,我顿时恍然大悟:这些草药们之所以如此俏丽清新、气质高雅,原来她们是借古典文化以植骨,因窈窕美人而生韵,是天人和谐相生的幸运儿。
走出药用植物研究所已很远,我的心依然激动不已,为这些曾经熟悉的草药们,也为这场时隔四十年的美丽邂逅!
背 影
今年六月中旬,北京紫竹院南北两湖的荷花感应花神的召唤,相继绽放,使这万竹攒动、绿波荡漾的公园多了一份神韵。荷花是恬静的花、内敛的花,默默地在绿水中顾影自怜。她们有的雪白,有的淡黄,更多的则是粉红,澄碧的荷叶映衬出荷花与众不同的韵致。这些花儿对岸边那些架着长枪短炮疯狂拍照的红男绿女不理不睬,自顾自地与彩蝶私语,与露珠调情。她们笃信天时地利,笑对春秋荣枯,那种自持,那份淡定,那份真诚,都值得躁动的人类反思学习!
晨练,走过八宜轩,见湖边白石齿齿,荷叶田田。莲石桥东麓的褐色巨石旁站着一位老人,一位青衣白发、长辫及腰的老妇人。
从紫竹林小径上走过,我的目光顿时被吸引到老人身上,老人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从站立的姿势看,筋骨强健,精神矍铄。她背对着婆娑的紫竹林,面向满湖荷花,双手合十,肃然而立。让我惊异的不单单是老人的那头白发,更是她那根从后脑勺梳下来一直达于腰际的盘花大辫子。那根辫子在青色的唐装的映衬下,十分抢眼,犹如老梅着花,愈觉生机郁勃。辫子的麻花纹络编得松松落落,自然率性,颇似陆游晚年的字,纵横随心,浓淡随笔,一副超然无羁的神气。瞬间,一种敬畏感顿时袭遍我的全身!
老人站在岩石旁,如一只临水而立的老仙鹤,“烟水苍茫处,我性自独立”。老人所站的位置暗合了明人袁宏道关于品赏暑花的诸因素:“宜雨后,宜快风,宜嘉木荫,宜竹下,宜水阁”。而且这里远离公园的小广场,人影稀疏,一片静谧。老人借水性克火性之燥,以颐养自身心性。背后万竿修竹摇曳天籁,面前满湖清荷一尘不染,竹有节,莲通玄,此番风情雅韵,可使凡夫化雅、俗骨俱仙。萍水相逢,我不知道她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老学究,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老妪;不知道她的人生是坎坷悲壮,还是幸福安泰;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有故事的人。
太阳越升越高,前来赏花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许多身着彩衣、貌美如花的靓妹,但这个早晨,这位老人的出现,让那些红粉佳人顿失颜色,因为走过甬路的每一个人的目光,都锁定在老人的身上。人们为那条熔铸着金属的质感、凝聚着尘世的风霜、镌刻着时光足迹的大辫子所震撼,为那氤氲着沧桑之美的背影所感动!
一般而言,漂亮的女人都是很自负的。宋朝一位叫浣花女的美眉,曾经写过一首诗《潭畔芙蓉》:“芙蓉花发满江红,尽道芙蓉胜妾容。昨日妾从堤上过,如何人不看芙蓉?”其自负自矜之情盈溢于字里行间。此刻,我想,这位宋时的美人毕竟太过年轻,且阅历尚浅,没有与这种具有沧桑之美的老人对峙过,因而其诗句不免流于浮华与自饰。同样的情形,倒是唐人的胸怀开阔,眼光也较宋人深邃,由花及人,吟出了青春易逝、人生苦短的永恒喟叹:“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两相比较,境界之高下,意蕴之薄厚,立见。
今人诗云:“青春如花转瞬过,终是白发滋味长。”老人或许无意与红尘抗争,无意指责宋代美眉们的幼稚与轻狂,只是以清寂的背影向走过身边的红男绿女表达一种禅思。至于解与不解,那便是天意!
老人的背影,俨然成为这片湖岸的一座无言的诗碑,也是我在这个初夏读到的一本深刻的人生教科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