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中国的(故宫、青花、敦煌壁画、编钟)骄傲 作文 500字

我为中国的(故宫、青花、敦煌壁画、编钟)骄傲 作文 500字,第1张

斑斓瓷器千万种,最美还是青花瓷。

在众多瓷器中,我最喜欢青花瓷,喜欢她艳丽的色彩,喜欢她精致的图案,更喜欢她那独特的外形。

在我家的书柜里,摆放着一对青花蛐蛐罐。蛐蛐罐圆圆的肚子,宽宽的瓶口,造型十分的饱满。罐身上画着一幅优美的山水画,画中,远处的山峰高耸挺拔,直插云霄,一条瀑布咆哮而下,一泄千里,滔滔不绝,气势雄伟壮观。近处。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上,漂浮着一叶小舟。舟上,一位老翁头戴斗笠,手拿鱼竿正悠闲地钓鱼呢!看到了这诗情画意的情景,不禁让人想起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

听爸爸说,中国有悠久的瓷器历史。早在夏,商两代,中国人就开始烧制陶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烧制瓷器。瓷器种类繁多:青花,粉彩,景泰蓝……说也说不完。到现在,景德镇还是世界的瓷都。外国人把瓷器说成:“CHINA”说明在他们眼里中国就是瓷器,瓷器就代表着中国。现在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大量珍贵的中国瓷器,而在世界各地的拍卖会上,中国瓷器也屡创拍卖会的记录。这足以说明外国人,认同了中国文化,并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虽然时光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但中华文明仍流传了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我为有这样的祖国,这样的文明而感到骄傲自豪。

青花瓷只是中华文明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我爱青花瓷,更爱中华文明。我希望这大花园里的花。开的更多、更美、更艳!

陶艺壁画与陶瓷历史渊源如下:

据记载,宫室壁画始于商代。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举世闻名。元代山西永乐官的壁画,令人瞩目。我国最早最大的壁画,是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山西大同建的九龙壁。

山西大同九龙壁由特制的琉璃砖组成九条浮雕大龙图案,长455米,高3米。每条龙目成一组纹样,飞舞在浩筋被溶之中,雄健活泼,韧柯如生。每条龙分别由黄蓝、捕紫、白等颜色组成,在池水的照映下,显得五彩摈纸如同在海中进游一舷。整个壁画气概雄低是世界上陶瓷工艺中具有特色的较大的艺术作品。

陶瓷壁画分类

陶瓷壁画釉上、釉中、釉下彩绘壁画;高、中、低温色釉壁画,彩釉堆雕、浮雕、刻雕、镂雕壁画;综合装饰壁画;现代陶艺壁画。纪念碑的艺术

陶瓷壁画在我国明清时期即以盛行,论其历史,亦不称晚,最引人入胜的,是我国首都——北京北海公园中的《九龙壁》,用424块七色琉璃拼镶砌成的,九条蟠龙飞舞奔腾于波涛云海之中,姿态生动,光彩照人。

在九龙的正脊、重脊、简瓦、陇垂之处,又皆有龙形,连斗措下,还各有一条龙,共635条龙,可称谓是我国古陶瓷建筑艺术中的珍宝,历经数百年,饱经风雨侵蚀仍鲜艳如初,所以陶瓷壁画更能称誉“纪念碑的艺术”。

  中国陶瓷史稍显过时了,有些理论跟不上了

  1<<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 画册刊录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众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规模作品。集中展示画册刊录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画册刊录作品百余件,部分陶瓷大师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惊世之作。

  2日用陶瓷鉴别——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本书作者:李雨苍 编著

  作 者: 李雨苍 编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陶瓷书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注注书友的藏书目录。

  含雪堂陶瓷书目

  以下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类书籍,凡在其他书籍、图集中包含陶瓷内容者,均不列入本书目。

  1饮流斋说瓷,广州许之衡守白著,线装排印本,(民国)上海朝记书社印行,中华书局代印

  2竹园陶说,刘子芬著,民国十四年线装自印本

  3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陶瓷(上)

  4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2陶瓷(中)

  5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国陶瓷大系之一汉唐陶瓷大全

  7中国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国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7月修订一版

  12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鉴赏与收藏,张海国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赵丛苍主编、小鹿编著,中国书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国古代仿古瓷,赵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叶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83年6月厦门

  大学印

  24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刘兰华、张柏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国青瓷史略,陈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书业说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马说陶瓷,马未都、王春元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东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纳著,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隐,蔡和璧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长沙窑,长沙窑课题组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长沙窑瓷绘艺术,周世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湾陶瓷发展史,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全开图壹张),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承名世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镇陶瓷艺术(古代部分),熊寥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镇瓷俗,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马希桂主编,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著,团结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窑青花瓷,胡雁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陶瓷,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毕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窑彩瓷500图,胡雁溪、杨小涟编著,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馆藏中国历代陶瓷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初版

  53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毕克官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白建国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砚赏析,谢志峰著,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刘以鬯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濑户乃海的中国陶瓷,广岛县立历史博物馆,平成三年非卖品

  59宋瓷天目欣赏、原太乐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会社1984年4月14日发行

  60古陶瓷修复,毛晓沪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说,(清)朱琰著,分说今、说古、说明(代)、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缕述景德镇瓷器源流。

  (木兆轩主人赠)

  62,陶瓷,10开精装本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数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视野所

  及,有关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图集,在60年代可能仅出过此一种。

  63,景德镇《瓷器》季刊10册: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东京国立博物馆1978年3月印制,8开画册,日文及英文,207页。钤印:李知宴藏书。

  65,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装872页,1-3500册。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窑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订重版,128页,1501-4000册。

  68,《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孙彦等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页,1-3000册。

  69,《古瓷辨赏》,王健华、李国强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开彩色铜版纸印,168页。

  70,《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开64页,图版41幅。

  71,《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童依华著,台湾大业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开200页。

  7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装340页,9001-14000册。

  73,《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关玉琮著,辽宁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内部印刷,16开油印本,248页。

  74,《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国外交部2001年编印,8开156页。长乐老寄赠。

  75,《中国陶瓷史纲要》,叶喆民著,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装329页,3000册。小黄黄托人从香港购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装315页,1500册。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装231页,1000册。

  也许地处盆地的缘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闭,许多新发现外界不能及时得知,刚出土的器物连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无法看到。这两册书要不是在旧书店偶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过这样一套书。其中关於四川境内一些古窑址的文章十分有意义。

  78,《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马文宽、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页。

  79,《海底瓷都与海外珍瓷》,周世荣、魏止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页,3000册。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页,5200册。

  81,《瓷国游历记》,[纽西兰]路易艾黎著,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开铜版纸精装134页,3500册。木兆轩主人赠。

  8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开243页,2000册。

  83,《黄冶唐三彩窑》,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开精装81页,2500册,彩版74页+图版34页。

  84,《人间瓷话》,钱汉东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精装226页,5000册。

  85,《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汪庆正顾问、程庸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铜版纸119页。

“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海上陶瓷之路”

年份不同:“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肇始于西汉,“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发端于唐代中后期。

(具体如下):

“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肇始于西汉,从当时的首府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楼兰古城,过阿拉山口,出中亚、西亚抵安息、大秦等地,当然这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一条通道;此外在中国的西南、东南沿南也存在。故“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域风貌有:沙漠、草原、高原、高山、平原、海洋等,蕴含着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丝绸之路”因丝绸而发,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文化之路,现代将其命名为“亚欧大陆桥”,使之成为世界上诸多文化的母胎。在这条路上,传播得最为成功的是宗教。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这公元前60年的历史时刻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闪烁光辉。其后的岁月,“春风度过玉门关”,也有了“劝君少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有故人”的新型外交关系。是这条路,让中国人认识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腊人、罗马人、日本人、朝鲜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欧洲人……

“丝绸之路”一词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来的,他曾七次沿着这条商路来到中国,著有三卷本的《中国》一书,其后的“文化使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着同行者的足迹,窥视中国文化的神秘。为此,许多无价之宝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一个世纪以前,一个无知的看守佛教寺窟的中国道士——王圆箓 ,区区几个铜板,拱手奉送了敦煌几乎一半的文化财富,所幸这些文物现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播,我想现世的中国人是否应该好好看看西方人如何对待文化、对待传统,在这些文物面前难道真的若无所思吗?可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开始实施了“丝绸之路考察”的十年规划,其主题是“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的综合考察”,进一步奠定了这条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传播,如茶叶、香料、金银器……。之所以命名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为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性质,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象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16、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义深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部分帝王年表

中国政区图

前言 江文苇(David Ake Sensabaugh)

绪论

(一) 李知宴绪论

(二) 包静宜(Virginia L.Bower)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李知宴

第二章 夏至春秋时期陶器和原始青瓷的发明 权奎山、丁鹏勃、李知宴

第三章 战国秦汉的陶器与瓷器李知宴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权奎山

第五章 隋唐五代陶瓷生产的兴旺李知宴

第六章 宋、辽、西夏、金代陶瓷贺利

第七章 元代陶瓷潘筱莉(Laurie E.Barnes)

第八章 明代瓷器李知宴

第九章 清代陶瓷李纪贤

第十章 中国外贸陶瓷金泯阳、贺利、William R.Sargent

第十一章 中国陶瓷鉴定技巧李知宴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窑址分布图

海外授权

目录

索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330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