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五月八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四十二岁,五月二十八日在国人及全球华人目送之下长眠金宝山“筠园”。
本名:邓丽筠
英文名: T ERESATENG
生日:1953年1月29日
星座:水瓶座
生肖:蛇
血型:O型
籍贯:河北省大名县
出生地: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
身高:167cm
喜欢的颜色:紫色、桃色系列
喜欢的食物:猪脚、辣的食物
最感谢的人:家人,尤其是母亲
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褒忠乡田洋村。
1958年至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芭蕾舞。
1963年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访英台》获得冠军。
1964年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国语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
1966年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采红菱》夺得冠军。
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九月推出第一张唱片,正式以歌唱为职业。
1969年演出第一部**《谢谢总经理》。演唱中视开播首档连续剧《晶晶》主题曲及主持视《每日一星》节目。应新加坡总统夫人邀请首度出国赴约做慈善义演。
1970年获白花油义卖“慈善皇后”荣誉。随“凯声综艺团”到香港表演。在港拍**《歌迷**》。
1973与日本“宝丽多”机构签约赴日发展。到香港演唱于“香港歌剧院”、“汉宫”及“珠城”,后前赴越南演唱
1974年以《空港》一曲当选1974年最佳新人歌星赏。
1977年成为“香港第一届金唱片颁奖礼”一位金唱片得主。
1978年个人大碟《邓丽君GREATESTHITS》及《岛国之情歌-第三集》同时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于日本
以《东京夜景》获得“正顽张中赏”。
1979年“香港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上,同时有三张大碟获白金唱片奖,另有两张大碟获金唱片奖。赴美
进修日文、英文、生物及数学,四月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演唱会。
1980年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登台。邓丽君身在美国,然而其歌声却响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众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据悉,连小平同志也甚为欣赏邓丽君独特的演绎方式。在香港推出第一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瞬即达到白金唱片数字。第四度踏足“利舞台”,举行一连七场个人演唱会。十月返台于国父纪念馆义唱,门票收入全数捐作自强爱国基金。年底赴东南亚作巡回表演。
1981年台新闻局颁发“爱国艺人”奖座,与李季准主持金钟奖典礼。在香港利舞台创下个人演唱会场次最多之记录六月于台湾义演,“台视”播出长达一百二十分钟《君在前哨》特别节目。参加“香港第五届金唱片颁奖礼”,她所灌五张个人大碟同时获白金唱片,勇破历届金唱片记录。
1982年于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推出《邓丽君演唱会》双唱片,面世即双双成为白金唱片。
1983年赴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演唱,是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籍女歌手。当寻十大杰出女青年”。推出广东大碟《漫步人生路》,唱至街知巷闻。
1984年在东南亚各地举办十五周年巡回演唱会。重返日本推出《偿还》专辑,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内接近一年,刷新日本乐坛历史记录。邓丽君也因此获得无数奖项,其中包括“年度有线大赏”、“最受欢迎歌曲赏”,更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赏”之“最优秀歌唱赏”。其卓越成就,为中华民族添上一抹缤纷艳丽的光彩。
1985年在日本凭借新歌《爱人》连续十四周蝉联日本广播“点唱流行榜”冠军,并再夺“有线放送大赏”,同时在日本乐坛创下两项历史记录。《爱人》一曲不费吹灰之力便入选日本“第36回红白歌合战”。首次参与电视剧演出《爱人》一曲更成为该剧主题曲。八月返台与张菲主持“反盗录、反仿冒”义演晚会。十二月在日本NHK大会堂举行演唱会。
1986年主持台视春节特别节目“与君同乐”。单曲《任时光从身边流逝》蝉联日本年度有线电视大赏。再度以大热门姿态顺利入选日本“第37回红白歌合战”。继续穿梭于香港、台湾、美加及法国等地,但已处于半退休状态,除参与慈善演出外,甚少于公众场合露面。赴纽约参加“国际公益金”义演。出席日本“第38回红白歌合战”。
1988年名作词家慎芝女士过逝专程返台吊唁。
1989年香港“亚洲电视”于农历年初二晚直播烟花汇演,邓丽君应邀出席,并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1990年应邀出席“无线电视”直播之慈善节目,作表演嘉宾。
1991年赴港为“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作慈善表演嘉宾。
1992年推出《难忘的TERESATENG》专集。
1993年三月赴港作“亚洲电视”TALKSHOW“龙门阵”嘉宾。
1994年参加华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所举办的“永远的黄埔”晚会,为最后一次在台湾之公开演出。于日本推出《夜来香》唱片。1995五月八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四十二岁,五月二十八日在国人及全球华人目送之下长眠金宝山“筠园”。
歌曲 :
《往日情怀》
1 甜蜜蜜
2 美酒加咖啡
3 酒醉的探戈
4 何日君再来
5 漫步人生路(粤语)
6 丝丝小雨
7 小城故事
8 又见炊烟
9 夜来香
10 再见,我的爱人
11 月亮代表我的心
12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13 在水一方
14 一个小心愿
15 你怎么说
《往日情怀(二)》
1 千言万语
2 我只再乎你
3 偿还
4 恨不相逢未嫁时
5 难忘初恋的情人
6 风从哪里来
7 逍遥自在
8 九月的故事
9 恰似你的温柔
10 云河
11 独上西楼
12 世界多美丽
13 小路
14 海韵
15 我一见你就笑
16 奈何
细诉成龙邓丽君爱恨缘由
成功“打”进好莱坞的当今知名动作片明星成龙,在与台湾**明星林凤娇结婚前,与邓丽君也有一段感情纠葛,尽管当事人十分低调,但因为双方都是大明星,传媒捕风捉影的报道不少,为当年最为读者津津乐道的影剧圈大事。
感情发生的时间大约在1979年底。回顾1978年中,邓丽君结束与**小生秦祥林真假难辨的恋情,1979年初发生了严重打击她形象的“假护照风波”,台湾和日本都拒绝她入境。当时的邓丽君处于人生中低潮,于是放下一切,转到美国洛杉矶念书。此时事业起飞中的成龙正在洛杉矶拍摄**《杀手壕》。他乡遇故知,两人就此展开了一段“地下情”。
某个周末,正好是拍戏的空档,从来静不下来的成龙突发奇想,决定去海滩一趟,在海边的人行道上学溜旱冰。从小习武的成龙对运动有独特的天赋,才几个钟头,就轻松学会溜冰的技巧,随着迪斯科音乐,自由自在地在人行道上溜来溜去。他滑到路旁的点心吧时,身体仍是不由自主地随音乐扭动着,调皮的动作引起吧台旁其他洋人的侧目。成龙突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急忙地用足尖刹车,但是惯性将他的身体往前拉,差点儿甩到一名女孩身上。他忙着对女孩说“sorry”,女孩却用中文告诉他“没关系”。
在异国听到熟悉的中文,这让当时英文还不溜的成龙很惊讶,一股亲切感顿时浮上心头,他特别仔细看了一眼女孩,黑头发、皮肤白皙,绝对是道道地地的东方人,而且还有点面熟。才几秒钟,他就想通了,她是大名鼎鼎的邓丽君。与以往工作中所见不同的是,她戴着一副墨镜,头发向上挽着,穿着很休闲,但轮廓可是一模一样的。于是成龙脱口
喊了邓丽君的名字,这让邓丽君有点紧张,她急忙以食指比着嘴唇,要他小声点,还左张右望地向周围环顾了一圈,确定没有引起旁人的注意时,这才放下心。
正在休养生息的邓丽君,一心在洛杉矶重拾学生生活,过一段难得的平静生活,因此特别担心引起旁人的注目,于是她拉着成龙走到人较少的海边长椅旁,面朝着大海坐着谈。其实成龙和曾经传出与邓丽君拍拖的秦祥林是好友,以前邓丽君和成龙曾匆匆照过面,成龙的老家在山东,邓丽君的母亲也是山东人,而且两人同样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前往日本发展,只是平日工作忙,工作属性也不尽相同,因此没什么联络,意外在他乡碰到面,不很熟悉的老朋友因为时间地点的不同,此时显得格外热络。
坐在长椅上,邓丽君也调皮地问他∶“你是成龙吗?”两人相视而笑,他说是她的歌迷,她也自称是他的影迷,成龙还提议,“我们可以相互签名”。
“在这里遇见中国人真好”,这是邓丽君告诉成龙的。成龙也这么认为,于是经常约她一起共进晚餐或跳舞,成龙教邓丽君滑冰,邓丽君则帮对唱歌很有兴趣的成龙上声乐课。
一个星期后,由于成龙计划转赴圣安多尼奥拍片,两人都有了依依不舍的感觉,但是观念一直很大男人的成龙迟迟不敢说出他对她的感情,直到最后一天在酒店客房前分手时,邓丽君一个轻轻的吻别,让成龙高兴得手舞足蹈,自此,他们很快地跨越友谊,发展成两人的浪漫关系。
后来几周,仍在美国拍戏的成龙经常利用工作之余与邓丽君约会,然而两人在密切的交往中,却渐渐发现彼此的差异,并产生冲突。1998年,在成龙二度赴好莱坞发展——即拍摄《尖峰时刻》(Rush Hour)前,出版的英文自传中提到,“她温柔、聪明、有幽默感、又美丽,她在服装和食品上的鉴赏力令人羡慕,她懂得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饰品……说实话,我配不上她,或至少当时的我配不上她。她是典雅的化身,我却是个没有教化的粗鲁男孩,一心想做个真正的男子汉,说话没有分寸,能走路时却要跑;她总是穿着得体的名牌服装,我却穿着短裤和T恤就上街;她举止得体,礼貌周全,我对权威不屑一顾,常当着饭店经理和服务员的面做鬼脸,把脚放在桌子上。”
两人最直接的冲突是,“她希望和我一个人在一起,而我在公共场合时,不愿没有我那帮小兄弟跟班。我年轻、富有,被名声惯坏了。我爱她,但我更爱自己,没有哪一颗心可以做一仆二主的事。”这是成龙对于两人关系交恶的诠释。
交往一段时间,有一天,邓丽君打电话给成龙,说要来看他,成龙的小兄弟们起哄着,在一旁嘀嘀咕咕地说着大哥的女人就知道打电话来,而大哥就会和她纠缠。大男人心很重的成龙被一班小兄弟们这么一搅和,顿时觉得脸上无光,既然是她说要来,为了展现男子气慨,他在电话中告诉女友,“你要来就来吧”。
后来,邓丽君来了,穿了件白色丝绸长裙,手上拿着一个小包包,摇曳着走到成龙身旁,笑眯眯地把他翘在沙发上的二郎腿放下后,坐下问他,“我们到那间新开张的法国餐厅吃晚饭好不好?”成龙没好气地皱着眉头回答,“你总是到那些地方吃饭,我连菜单也看不懂,根本不知道怎么点菜,也不知道选什么颜色的葡萄酒。”一心期待的浪漫约会却换来成龙冷冷的答案,邓丽君意外之余,似乎有点受伤,看到女友的神情,成龙也觉得自己说得太重了,于是软下心说,“好吧,那就叫小兄弟们一块儿去。”但这可真的惹火了邓丽君。
难得大声说话的邓丽君气得提高分贝问成龙,“你说什么?”“叫上我的小兄弟们。”
“我们单独去!”“你什么意思,他们不去我也不去。”邓丽君难过地问他∶“这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晚上,难道你不想单独出去吗?”“我们可以吃完饭再单独一起。吃饭为什么要单独一起?吃饭要隐私吗?”看到成龙的态度,邓丽君的心凉了大半,她茫然地看着成龙,决定摊牌,“要么他们,要么我。你想和他们一起吃饭,我就走了。”邓丽君起身告诉成龙。
年轻、爱耍大哥架势的成龙,很气邓丽君居然在小兄弟面前这么给他难堪。于是他把刚放下的脚,重新搁回因为她站起来而腾出的空位上,“再见”,成龙自觉很帅地回答她。
邓丽君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成龙有点后悔,小声叫了她的名字,但邓丽君不知道是气极了没听见,还是根本不想回答,总之她没有理会。成龙有点急,但又拉不下面子,只好假装冷静的样子,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等她回心转意。
两人这番口角,让本来在一旁喧闹着玩牌的成家班兄弟们也觉得不妙,大家停下玩牌,一声也不敢吭,空气好像突然凝结了。此时一位小兄弟打破沉寂,“大哥,你怎么不送她上电梯!”
一心维持大哥形象的成龙,终于找到了台阶下,但他还只是点点头,慢慢起身,朝楼梯方向走去。不过走道上是空的,电梯门也紧闭着,于是成龙飞快地从十楼高的楼梯跑下楼去,追到大堂仍然没有看见邓丽君的身影,他又朝大门方向冲过去,一推开旋转门,正巧邓丽君一脚跨进在门外的黑色轿车,他气喘吁吁地大声喊她的名字,她还是没有理他,关了车门,车子呼的一声扬长而去。
晚上,等一帮小兄弟回房间休息后,惦记着女友的成龙急忙打电话给她,求她原谅,不过邓丽君是真的生气了,她告诉成龙,“你有什么好难过的?现在你有小兄弟,不需要我了,我也不需要你。你干脆嫁给你的兄弟算了。”在气头上的她不肯原谅成龙,挂上了电话。两人就此分手。
事隔多年,在自传里,成龙回忆这段被甩的过程,他认为是“自找的”。他提到自己从来不曾对邓丽君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我当时不懂得怎样对待她或任何女人,我对爱情毫无经验,我又有这么大的压力,要去向我的影迷们、向香港影视界、向全世界证实,我是一个大男子汉。”
两人从恋爱到分手,时间大约两年,但当时双方对彼此的关系守口如瓶。恋情不能公开的原因主要与事业有关。男女双方在日本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邓丽君已是巨星级人物,而成龙则初崭露头角,成为日本影迷心中的武打偶像。两人动辄引起媒体注目,自然不能轻举妄动,而且如果一举一动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对刚交往的恋人也是不利的。
更麻烦的是,先前成龙才小小传出花边新闻,日本立刻有疯狂影迷跳楼自杀抗议,让成龙心理负担极大,惟恐又有消息刺激影迷,所以他对感情之事也不得不保密处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5812htmlsi=1
5月8日是邓丽君的忌日,这一天在全世界各地的邓丽君迷都举办许多纪念活动,本报特别在此时独家推出对邓丽君弟弟邓长禧的访谈,读者借此可以了解一些以往不为人知的邓丽君个人生活的内幕。
为何终身未婚
在犹如大染缸的演艺圈中,邓丽君始终维持乖乖女良好形象,唯一一段绯闻发生在1980年,对象是目前影坛大哥级人物成龙。当时成龙在影坛刚刚走红,而芳龄27的邓丽君,歌唱事业已是如日中天,在美国拍**《杀手壕》的成龙,与正在美国度假的邓丽君邂逅,随即迸出火花,但爱火瞬间即逝。最后因双方不愿相互迁就,恋情告终。不久之后,邓丽君与郭孔丞订婚,两人并已筹画婚礼。然而根据邓家的记忆,郭家在新加坡是望族,郭孔丞的祖母观念传统,认为唱歌是抛头露面,如果要想嫁进郭家,就必须同意婚后不再唱歌。然而外表柔顺的邓丽君认为歌唱也是事业,拒绝接受不公平对待,最后竟毅然以退婚结束这段感情。
邓丽君的弟弟邓长禧(现为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总裁)说,事实上,在决定与郭孔丞结婚前,邓丽君已经打定主意,结婚后就要淡出、甚至退出歌坛。他说,邓丽君是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很深的女性,她总认为结了婚、就要生小孩,自己的孩子当然要自己带,唱歌必须四处跑,势必无法照顾小孩。因此在与郭孔丞订婚后,邓丽君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演唱会上,邓丽君就有感而发地告诉歌迷,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与大家见面,其实已经暗示她打算婚后就不唱了。
“但是,感觉这种事情很奇怪”,邓长禧形容,当郭家提出条件时,邓丽君反而坚持,做生意与唱歌同样都是经营事业,她觉得受到不公平对待,毅然决定退婚。但这段感情挫败的伤害,维持好一段时间,虽然往后十多年不乏有追求者,但始终没有真正让她心动的男士。与法籍男友保罗相恋的四年,是邓丽君的甜蜜时光,但邓丽君始终没有和保罗结婚的念头。
一段新感情
邓长禧回忆,虽然家人都觉得保罗太年轻,外国人那一套生活方式,大家也看不习惯,但邓妈妈还是问宝贝女儿是否有结婚的打算,邓丽君没有多想就告诉妈妈,“日子不就这样过嘛”,显示她已有不结婚的决定。
邓长禧说,当时邓丽君已经40岁了,以前的人总觉得女人40岁不可能生小孩了,邓丽君应该也是这么认为,才会觉得没有必要结婚。即使有了不结婚的决定,邓丽君对保罗的感情是认真的。因为要拍照,邓丽君透过朋友居中穿线,认识了从事摄影的保罗。两人因工作理念相近进而相互欣赏,虽然邓丽君在华人圈是颗闪闪发光的巨星,两人交往初期,保罗并不知情,也因此,邓丽君告诉家人,她相信保罗并非看中她的身份、地位,也格外珍惜这段感情。
最后的时刻
1991年后,邓丽君决心淡出演艺事业,1992年推出《难忘的TeresaTeng》,为她生前最后一张专辑。已旅居法国的邓丽君大约此时认识了比她小十多岁的法籍男友保罗,两人在法国与香港共度了很长一段甜蜜时光。
1995年农历前邓丽君回台湾探亲,邓妈妈讶异地发现,她喜欢游泳、一向注重身体的宝贝女儿,竟然气喘喷剂不离身。邓丽君告诉家人,可能是1994年在日本仙台演出后感冒未愈,回到香港赤柱的家又碰上停电,家里没空调,由于房子靠海,较潮湿,闻了几天霉味,身体就不舒服了。家人担心她的健康,一方面替她打探医生,另一方面听说气喘病患者最好住到比较干燥的地区,台湾和香港的条件都不适合,兄弟们都建议她早点回法国,原本对气喘不太在乎的邓丽君,为了不让家人操心,也答应了,但在回法国前,她先去了泰国清迈。
邓长禧说,邓丽君非常喜欢清迈,生前,她一年要去那儿度假三、四次。1995年4月,邓丽君旧地重游,原本打算五月返回法国,不料5月8日突然气喘病发辞世。出事那天,保罗挂了紧急越洋电话到台湾,是邓丽君的三嫂接到,电话中保罗慌张地说Somethinghappen”(有事发生),等邓长禧回家急忙回电后,保罗告诉他“Sheisgone”(她走了)。家人都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立刻搭飞机赶往泰国。
由于邓丽君病发时气喘药没带在身边,三哥邓长富很大火,对保罗很不谅解,总觉得他没有将妹妹照顾好。保罗也感到愧疚,1995年到1998年,整整三年时间,浑浑噩噩地住在赤柱,邓家人不忍心,好几次劝他忘了,回去法国过正常日子。1998年保罗决定回国。
设立纪念馆
经过这些年,邓家逐渐能面对邓丽君走了的事实,成立六年的邓丽君文教基金会,除了继续提供奖学金,培养音乐人才,去年五月将邓丽君赤柱故居重新整理后,开放给民众参观,至今已有超过六万人次前往凭吊。原本基金会只打算开放故居一年,但在各方要求下,决定再延长半年,但因故居管理相当耗费人力,平日开放需要六至七人,假日还需要增加解说员,未来半年将只开放假日参观,周一至周五休馆。
但另一方面,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积极筹划在台湾设立邓丽君纪念馆,完整收藏邓丽君作品,目前已择定台北县金山乡一块山坡地,距离邓丽君安身地“筠园”不远。身兼基金会执行长的邓长禧表示,纪念馆预定地正在进行地目变更,估计至少需要一年完成手续,加上兴建工程,落成时间估计将在两年后。
最新出版物
而在硬件纪念馆落成前,基金会决定在今年六周年前夕为邓丽君出版新专辑,并筹划将邓丽君的故事编成音乐剧《小城故事》,明年一月在香港湾仔演艺中心演出。在五月出版的新专辑收录曲目包含英文与中文歌,搭配一张VCD,碟内收录邓1983年香港举行的演唱会,以及她与男友保罗的生活片段。这张过去从未曝光的专集,依惯例交给具有十多年合作关系的环球唱片(前宝丽金唱片)发行。外传版权费创下千万港元的天价,邓长禧笑着说,他会提醒环球唱片说了就得算话,要记得付。
http://wwwbaiducom/scl=3&wd=%B5%CB%C0%F6%BE%FD%B8%D0%C7%E9
1996年,**《甜蜜蜜》公映。编剧岸西原来的剧本叫《大城小爱》,导演陈可辛嫌太文艺,改了片名。很多人都难以忘记,张曼玉坐在黎明的自行车后座上,晃荡双脚,哼起《甜蜜蜜》的经典画面。
不惟如此,张曼玉端坐车内,与黎明告别在即,配乐响起,仍旧是邓丽君的歌:
Goodbye My Love
我的爱人 再见
Goodbye My Love
相见不知哪一天
《再见,我的爱人》,是很多歌迷对邓丽君的告白。
类似的借用,发生在《纵横四海》中。康城海滨,戴着墨镜的周润发仰天呼喊:“青霞!丽君!”张国荣问起缘由,发哥调侃说:“我想看看林青霞邓丽君在不在。你没有看报纸吗?她们好喜欢到康城来裸泳的。”
贾樟柯的**《站台》,讲述了小镇青年的喇叭裤,以及“偷听敌台”时在短波里邂逅的邓丽君。岩井俊二拍摄《燕尾蝶》,复刻了《南海姑娘》的曲调。
如果**是记录时代的标尺,在亚洲,邓丽君这个刻度,历久弥新。
甜美的笑容,明媚的气质,优雅的声线,舞台上的邓丽君光芒四射。与此相应,那些煎熬的生理病痛、诡谲的政治风云,甚至死因牵扯的附会,也构成了邓丽君的暗面,平添悲凉的意蕴。
光阴流转,邓丽君离世20年。
岁月模糊了记忆,成长也总是蹒跚而过。邓丽君先唱红了《又见炊烟》、《但愿人长久》,但在拉长的时间里显得无足轻重。再现的《在水一方》、《夜来香》、《何日君再来》,也变身曲库资料种种。至于《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的印尼原曲和日文版本,更是鲜少有人深究。
瞬息千变、万物生长的当下,古早的情歌,实在难称高级。但在邓丽君活跃的近30年间,华语流行音乐,无论台湾、香港乃至内地的余波,从来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邓丽君式的,非邓丽君式的。
固然有张帝、刘文正、徐小凤、韩宝仪,但跳脱出来审视,那是邓丽君的纪元。
今人或许难以想像,1963年,10岁的邓丽君获得首个冠军,是在“中华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一年后,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国语朗读比赛的舞台。哪怕是1967年,首张专辑面世,也顶着《邓丽君之歌——凤阳花鼓》的名头。又过了一度寒暑,邓丽君开始以平均3个月2张的速度出片。
歌者匮乏,需求却蔚然成风,邓丽君踩上顺流激荡的风帆。
很多事件,而今看来,颇有些隔世的荒诞。1970年,白花油公司及香港《华侨日报》将邓丽君选为“慈善皇后”。翌年,邓丽君启动了为期一年半的东南亚巡演。1972年2月,邓丽君二度当选香港工展会“白花油义卖皇后”。在开拓日本歌坛,推出日语单曲《不论今宵或明天》之后,邓丽君的金门劳军之旅,渐次开启。
1980年代初,邓丽君受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邀请,成为首位献声的华人歌者。在红磡、利舞台的演唱会,也一再创下纪录。
海峡的这一头,面对“靡靡之音”的侵蚀,《人民音乐》编辑部在1982年出版了文论集《怎样鉴别**歌曲》。
个中深意,从篇什就能管窥。《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谈港澳流行庸俗歌曲的渗入》、《从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谈起》。关于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还有两篇前世今生的追问。
书里的论断,包括“流行音乐发展到摇滚乐,实际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不治之症。”“此类庸俗歌曲……对我国某些青年男女,实是色情引诱之声,精神麻痹之剂。”毋庸置疑,邓丽君的音乐,也在“**歌曲”之列。
正统史料虽然一本正经,仔细分辨背后的况味,却能反推当日的真实情境。或许,鉴别的起点,恰是“**歌曲”的盛行。
对精神上贫瘠了太久的国人而言,邓丽君的佳音,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甜蜜蜜》里,有蠢动的温柔。《我只在乎你》,则是此生不渝的情谊。
哪怕《美酒加咖啡》、《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般小品小调,也有“明知道爱情像流水,管他去爱谁,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或者“记着我的情记着我的爱,记着有我天天在等待”的故作洒脱和语带娇嗔。
失语有时的年轻人,听的是邓丽君,唱出来,忽然就成了一己心声。
当然,邓丽君也唱悲戚哀婉。
《何日君再来》诘问“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千言万语》则是自省,“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我每天都在祈祷,快赶走爱的寂寞”。充满喜和乐的小城故事里,也难免“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错,忘不了你的好”。
邓丽君的歌从来浅白,多了还觉甜腻,但大量情歌母题,经由她的演绎,带着轻盈的欢喜、纷飞的愁绪,滋养了干涸的心田。她的版本,无论原唱翻唱,汇入流行音乐的涓流,或再现,或改编,绵延出去。由此,承前启后的枢纽,成为跨越年代的符号。
可惜,曼妙身前事,抵不住命运烦嚣。1987年之后,邓丽君苦于哮喘和肾病,逐步淡出公众视线,仅投身公益性质的演出。1990年12月,出院不久的她,参与了日本流行音乐盛事——第42回“红白歌合战”。
5年之后,哮喘发作,因交通堵塞延误治疗,使用支气管扩张喷剂过量,邓丽君在泰国清迈殒命。不惟隆重的落葬仪式,2001年,小行星42295号被命名为“Teresa Teng”,恰是邓丽君的英文名。
崔健说,邓丽君的价值是,流行歌曲开始出自非政治性、非传统性的自由创造。李宗盛则评价,演艺圈很多人是“奇迹”,但唯有邓丽君可以成为“传奇”。
其实,邓丽君最好的论定,在自己的歌里。1983年,她发布由中岛美雪单曲改编的《漫步人生路》,在意味上和徐小凤2年后的《顺流逆流》相近,却更为通达豁然:
在你身边 路虽远未疲倦
伴你漫行 一段接一段
越过高峰 另一峰却又见
目标推远 让理想永远在前面
路纵崎岖 亦不怕受磨练
愿一生中 苦痛快乐也体验
愉快悲哀 在身边转又转
风中赏雪 雾里赏花 快乐回旋
毋用计较 快欣赏身边
美丽每一天
还愿确信 美景良辰在脚边
愿将欢笑声
盖掩苦痛那一面
悲也好 喜也好
每天找到新发现
让疾风吹呀吹
尽管给我俩考验
小雨点 放心洒
早已决心向着前
肉身的痛楚,精神的压抑,都融成一句“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悲也好,喜也好,每天找到新发现”。
只是,新的发现,不知在哪一天,再相见。
这样看世界有点意思,微信公众号:傅踢踢 微信id:futeetee
邓丽君是一个多情的奇女子,像其他女子一样对爱情也抱着玫瑰色的期待,她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却一生情路坎坷。正如邓丽君过去接受媒体访问时所说,她有很多次刻骨铭心的感情,而且每一次都很投入,“爱情多一点也不怕”。邓丽君处在演艺圈的花花世界里,再加上她性格温和,因此从艺多年来难免有不少绯闻,由于邓丽君为人温和而娱乐圈中也不乏有大胆的追求者,著名艺人高凌风和张菲就曾经为了追邓丽君互相“较劲”,但目前大致为邓丽君及其家人承认的有六段感情。其中她与成龙的一段感情纠葛,最为人津津乐道。
十八岁的恋情
邓丽君的初恋在十八岁,对象是马来西亚万字票王林水成的侄儿林振发,他比邓丽君年长八岁。1971年,两人因朋友的介绍而认识。林对她体贴入微,在邓丽君登台期间,林振发每天包下前三排座位,请亲友到场捧场,这种热烈的追求方式,很快赢得她的芳心。林家虽是名门望族,但家人都很支持林振发与邓丽君交往,竭诚招待她。而邓妈妈也认为林振发老实、可靠,因此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一度达到论及婚嫁的阶段。
1973年,邓丽君将事业重心转往日本,而林振发则继续留在新加坡拓展业务,两人聚少离多,婚事也就搁下了。未料于几年后,林振发突然传出心脏病猝发逝于新加坡。邓丽君在他的葬礼上,“伤心地哭倒在墓碑前,久久不能自已”。
在认识林振发的同时,邓丽君与商界人士朱坚也保持着朋友关系。1972年6月16日,原本打算去探望邓丽君的朱坚所搭乘的班机在越南上空爆炸,邓丽君接获噩耗后整整哭了三天三夜,一个星期无法登台。
在日本唯一的绯闻
但在转战日本歌坛期间,邓丽君仅与日本红歌星森进一传出短暂恋情,而且时间不过两三个月。当时媒体报道,分手的原因与文化差异有关,因为森进一的日本大男人观念让邓丽君很不能接受,尤其是森进一希望她结婚后退出歌坛,专心当家庭主妇的说法,让当时一心寻求歌唱事业更上一层楼的邓丽君断然斩断情丝。
“最佳男主角”之恋
1978年3月,一名影迷在罗马看见刚与萧芳芳离婚的著名演员秦祥林与邓丽君携手享受“罗马假期”,而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在结束罗马假期后,又转往美国见了秦祥林的父亲、哥哥和弟弟。于是秦祥林和邓丽君相爱的传言不胫而走。之后,秦祥林公开承认恋情:“开始时,是我追邓丽君。”秦祥林说,他喜欢邓丽君的纯真,以及认真工作的态度。他称赞邓丽君做人处世有原则、有见解。先前之所以不公开,主要是邓不希望私生活变成新闻,他怕对方不高兴,所以否认。而一直在日本发展的邓丽君对此很低调且不肯承认,对于共游罗马她也以“巧合”一笔带过。
与成龙从情人变成朋友
成功“打”进好莱坞的当今知名动作片明星成龙,在与台湾**明星林凤娇结婚前,与邓丽君也有一段感情纠葛。
1979年底,在洛杉矶拍戏的成龙到海滩偷闲,却没想到遇到了正在游学的邓丽君。他乡遇故知使得两人经常约会见面并很快地跨越友谊,发展成两人的浪漫关系。后来几周,仍在美国拍戏的成龙经常利用工作之余与邓丽君约会,然而两人在密切的交往中,却渐渐发现彼此的差异,并产生冲突。
成龙曾在英文自传中提出,“她温柔、聪明,有幽默感又美丽,她在服装和食品上的鉴赏力令人羡慕……她是典雅的化身,我却是个粗鲁男孩,一心想做个真正的男子汉,说话没有分寸,能走路时却要跑;她总是穿着得体的名牌服装,我却穿着短裤和T恤就上街;她举止得体,礼貌周全,我对权威不屑一顾,常当着饭店经理和服务员的面做鬼脸,把脚放在桌子上。”两人最直接的冲突是,“她希望和我一个人在一起,而我在公共场合时,不愿没有我那帮小兄弟跟班。我年轻、富有,被名声惯坏了。我爱她,但我更爱自己,没有哪一颗心可以做一仆二主的事。”这是成龙对于两人关系交恶的诠释。由于无法忍受成龙的大男子主义,邓丽君提出了分手。
在与邓丽君分手后,成龙一度封闭自己,直到碰到了《小城故事》的女主角林凤娇,成龙之后曾表示自己之所以会选择林凤娇的原因是:林凤娇个性好静,成家班的兄弟都很喜欢她,林凤娇与自己的小兄弟的互动也很好。当成龙决定与之办理结婚手续后,林凤娇随即退出了演艺圈。而成龙则在此之后与邓丽君变成了好朋友。
回忆起邓丽君,成龙至今仍唏嘘不已:“我觉得心里好辛酸,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当年的任性,可能不会错过那么多的真情。现在我知道错了,我对不起她。”
唯一一次的谈婚论嫁
成龙之后,邓丽君与“马来西亚糖王”郭孔丞相识。郭孔丞是香格里拉集团董事长,也是香格里拉大酒店执行董事,可说是名门望族之后。邓丽君与郭孔丞是在1981年10月28日晚上秘密订婚。由于邓丽君是名歌星,而郭家是相当守旧的华人家庭,郭孔丞的祖母向来对艺人有偏见,她还提出三个条件:一是要邓丽君将过去的历史交待清楚;二是嫁入郭家之后,立即退出演艺圈;三是断绝与娱乐圈朋友的来往。而邓丽君是个自主性与自尊心都很强的女孩,老奶奶的要求无疑是在侮辱她的工作。1982年,邓丽君决定退婚,与郭孔丞就此分手。最后一任法国情人
之后旅居法国的邓丽君在1990年找到了归宿。那就是邓丽君最后的情人——比她小十五岁的法国摄影师保罗。与邓丽君相识时只不过二十三四岁的保罗个性任性、有点孩子气,但邓丽君十分照顾他,意见不合时也让他三分。邓丽君曾经告诉好友,之所以选择与保罗交往,是因为保罗以前从来不知道她是大明星,让她没有心理压力。
可能是经济、年纪的问题,这段“姐弟恋”虽然长达五年,但邓丽君始终低调处理这段感情,直到过世前,对男友保罗的存在从未松口,更不曾谈过婚姻大事。在邓丽君过世后,保罗只惊鸿一瞥地在灵堂前出现,随即因为媒体包围匆匆离去,后来有关他的负面报道不少,甚至邓丽君的哥哥对保罗没有好好照顾妹妹也有微词
台北飞碟电台节目中公开指出,邓丽君死亡后,尸体左脸颊上竟遗有一个巴掌红印。再加上邓丽君的法国籍男友保罗对女友之死毫不关心,他判断邓丽君是被男友气死的。寇维男说:「平路的考证很有意思。」
由邓丽君的弟弟邓长禧担任执行长的「邓丽君文教基金会」表示,「邓丽君是气喘发作而死」。平路的《何》书出版之后,该基金会已接获邓丽君歌迷的各种反应,该会将一一搜集资料。
邓丽君的哥哥邓长富则表示,平路并未和他的家族接触过。这本书虽然没有写出主角是谁,但是,从书中内容,大家都知道是谁,舆论认为这会造成困扰。
台北飞碟电台请了平路和寇维勇谈《何》书。寇说,他在1995年4月8日接获报社电话,要他前往采访邓丽君之死。寇维勇说,他抵达现场访问时,看见邓住的饭店1502号房埵郭揭鴩謇A警察和15个便衣探员。他看了邓丽君的死亡证明,上面记载邓是在4月8日下午5:30死亡,邓使用的是贝里斯的护照。
@位女孩说,她听见邓丽君死前喊了几次「妈妈」。当时寇维勇带著拍立得照相机,看见邓的男友保罗,却拍不下去,甚至气得想用照相机砸他。寇说,邓的男友穿深绿色短裤,以37步的方式站著,还抖腿,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他在保罗身上看不到一点情人猝死的哀伤。
^
因通晓泰语,寇维勇还访问到参与其事的泰国医生。这位医生坦言,邓丽君的身体状况很糟
邓丽君
英文名:TERESA TENG
日文名:テしサ·テン
生日:1953年1月29日
忌日:1995年4月8日下午5:30
星座:水瓶座
生肖:蛇
血型:O 型
出生地:台湾省褒忠乡田洋村
籍贯:河北省大名县
出生地: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
身高:167cm
喜欢的颜色:紫色、桃色系列
喜欢的食物:猪脚、辣的食物
最感谢的人:家人,尤其是母亲
从艺简历
1958年
至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芭蕾舞
1963年
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访英台》获得冠军
1964年
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国语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
1966年
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采红菱》夺得冠军
1967年
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九月推出第一张唱片,正式以歌唱为职业
1969年
演出第一部**《谢谢总经理》
演唱中视开播首档连续剧《晶晶》主题曲及主持中视《每日一星》节目
应新加坡总统夫人邀请首度出国赴约做慈善义演
1970年
获白花油义卖“慈善皇后”荣誉
随“凯声综艺团”到香港表演
在港拍**《歌迷**》
1973年
与日本“宝丽多”机构签约赴日发展
到香港演唱于“香港歌剧院”、“汉宫”及“珠城”,后前赴越南演唱
1974年
以《空港》一曲当选1974年最佳新人歌星赏
1977年
成为“香港第一届金唱片颁奖礼”一位金唱片得主
1978年
个人大碟《邓丽君GREATEST HITS》及《岛国之情歌——第三集》同时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
于日本以《东京夜景》获得“正顽张中赏”
1979 年
“香港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上,同时有三张大碟获白金唱片奖,另有两张大碟获金唱片奖
赴美进修日文、英文、生物及数学,四月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演唱会
1980年
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
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登台
邓丽君身在美国,然而其歌声却响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众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
在香港推出第一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销量达到白金唱片数字
第四度踏足“利舞台”,举行一连七场个人演唱会
10月,返台于国父纪念馆义唱,门票收入全数捐作自强爱国基金
年底,赴东南亚作巡回表演
1981年
台新闻局颁发“爱国艺人”奖座,与李季准主持金钟奖典礼
在香港利舞台创下个人演唱会场次最多之记录
6月,于台湾义演,“台视”播出长达一百二十分钟《君在前哨》特别节目
参加“香港第五届金唱片颁奖礼”,她所灌五张个人大碟同时获白金唱片,勇破历届金唱片记录
1982年
于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推出《邓丽君演唱会》双唱片,面世即双双成为白金唱片
1983 年
赴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演唱,是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籍女歌手
当选“十大杰出女青年”
推出广东大碟《漫步人生路》,唱至街知巷闻
1984年
在东南亚各地举办十五周年巡回演唱会
重返日本推出《偿还》专辑,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内接近一年,刷新日本乐坛历史记录。邓丽君也因此获得无数奖项,其中包括“年度有线大赏”、“最受欢迎歌曲赏”,更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赏”之“最优秀歌唱赏”
1985年
在日本凭借新歌《爱人》连续十四周蝉联日本广播“点唱流行榜”冠军,并再夺“有线放送大赏”,同时在日本乐坛创下两项历史记录
首次参与电视剧演出,《爱人》一曲更成为该剧主题曲
8月,返台与张菲主持“反盗录、反仿冒”义演晚会
12月,在日本NHK大会堂举行演唱会
1986年
主持台视春节特别节目“与君同乐”
单曲《任时光从身边流逝》蝉联日本年度有线电视大赏
再度以大热门姿态顺利入选日本“第37回红白歌合战”
1987年
继续穿梭于香港、台湾、美加及法国等地,但已处于半退休状态,除参与慈善演出外,甚少于公众场合露面。
赴纽约参加“国际公益金”义演
出席日本“第38回红白歌合战”
1989 年
香港“亚洲电视”于农历年初二晚直播烟花汇演,邓丽君应邀出席,并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1990年
应邀出席“无线电视”直播之慈善节目,作表演嘉宾
1991年
赴港为“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作慈善表演嘉宾
1992年
推出《难忘的TERESA TENG》专集
1993 年
3月,赴港作“亚洲电视”TALK SHOW“龙门阵”嘉宾
1994年
参加华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所举办的“永远的黄埔”晚会,为最后一次在台湾之公开演出
于日本推出《夜来香》唱片
作品专辑
《邓丽君Greatest Hist》(1978年)
《东京夜景》(1978年)
《岛国之情歌—第三辑》(1978年)
《势不两利》(1979年)
《邓丽君演唱会》(1982年)
《漫步人生路》(1983年)
《偿还》(1984年)
《爱人》(1985年)
《任时光从身边流逝》(1986年)
《难忘Theresa Teng》(1992年)
《夜来香》(1994年)
邓丽君之死真相:
想也没想到邓丽君的死亡也出现新阴谋论。一本名为《何日君再来—大明星之死?》之小说的内容近日在台惹起极大争议。
据最近一期《亚洲周刊》报道,台湾作家平路的新近长篇小说《何日君再来—大明星之死?》,近日在台北书市贩售,掀起了有关邓丽君之死的探讨,网路、电台、报纸、杂志等再次热烈讨论多年前邓丽君在泰国清迈谜样的猝死!
资深媒体人寇维勇当年由台北联合报旗下派驻曼谷《世界日报》,当时曾亲赴泰国清迈采访邓丽君死亡事件。
他在台北飞碟电台节目中公开指出,邓丽君死亡后,尸体左脸颊上竟遗有一个巴掌红印。再加上邓丽君的法国籍男友保罗对女友之死毫不关心,他判断邓丽君是被男友气死的。寇维男说:「平路的考证很有意思。」
由邓丽君的弟弟邓长禧担任执行长的「邓丽君文教基金会」表示,「邓丽君是气喘发作而死」。平路的《何》书出版之后,该基金会已接获邓丽君歌迷的各种反应,该会将一一搜集资料。
邓丽君的哥哥邓长富则表示,平路并未和他的家族接触过。这本书虽然没有写出主角是谁,但是,从书中内容,大家都知道是谁,舆论认为这会造成困扰。
台北飞碟电台请了平路和寇维勇谈《何》书。寇说,他在1995年4月8日接获报社电话,要他前往采访邓丽君之死。寇维勇说,他抵达现场访问时,看见邓住的饭店1502号房A警察和15个便衣探员。他看了邓丽君的死亡证明,上面记载邓是在4月8日下午5:30死亡,邓使用的是贝里斯的护照。
@位女孩说,她听见邓丽君死前喊了几次「妈妈」。当时寇维勇带著拍立得照相机,看见邓的男友保罗,却拍不下去,甚至气得想用照相机砸他。寇说,邓的男友穿深绿色短裤,以37步的方式站著,还抖腿,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他在保罗身上看不到一点情人猝死的哀伤。 ^
因通晓泰语,寇维勇还访问到参与其事的泰国医生。这位医生坦言,邓的身体状况很糟,肺、肾都坏了。
后来,寇查访了保罗当日出外的时间,发现保罗下午4时离开旅馆,晚间7时回旅馆。酒店经理告诉寇,保罗回到旅馆时他告诉保罗邓已送去医院,保罗竟回房倒头大睡。
警察在晚间8时把保罗从床上叫起来。当时那位经理愤然告诉寇:「这个男人不负责任到如此地步。」寇说,邓丽君在清迈住了一个月,清迈很适合养病,照理说不应该导致气喘发作。他判断,邓丽君生前曾和保罗吵架,邓丽君是被气死的。因为邓死后的尸体,左面颊有一个巴掌的痕迹。
您好!
邓丽君绝对是我的偶像。。。
今年5月8日,是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日。
在距离这一天还有几个月时,各路人马就已开始准备——有的筹备“邓丽君逝世15周年慈善演唱会”,有的准备发行“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邮册”,有的组织“寻找邓丽君传人暨纪念邓丽君大型音乐会”海选活动……
去世15年后,邓丽君为何还有这样的魅力?
也许因为:“在那个情感蛮荒的年代,邓丽君担起了为一个时代代言的重任,用其甜美的歌声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
也许因为:“没有人像邓丽君有这么多的优秀作品,有这么多的铁杆歌迷,有这么多的同代人、后来人受到她如此深的影响。”
也许因为:“在42年的人生旅途中,她所演绎的‘爱过的人,错过的魂,曾经拥有,就是永恒’的凄美人生,太让人爱怜和留恋。”
……
这一切,似乎仍难回答一个问题:人们为何如此怀念邓丽君?
传奇一生
一代歌后邓丽君被誉为“东方女神”,其一生堪称传奇。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生于台湾云林县,本名邓丽筠。她的父亲是名老兵,祖籍河北邯郸,母亲祖籍山东东平。邓丽君有3个哥哥和1个弟弟,由于孩子多,她的父母虽然辛苦劳作,但日子过得一直比较拮据。
父母很早就知道,他们的女儿邓丽君有一副好嗓子,是块唱歌的料。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女儿后来凭着这一特长,不仅改变了全家人的经济状况,还成为华人世界的一位巨星。
13岁那年,邓丽君参加了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以一曲《采红菱》夺得冠军。第二年,她从中学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当年即推出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1968年,邓丽君开始在一些歌厅登台演唱,并参演**,也曾在电视台主持节目。在公司的安排下,邓丽君走出台湾,足迹遍及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地。
1973年,邓丽君去美国学习英文,第二年又转赴日本发展。不久,她就以一曲《空港》,获得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奖”等多个奖项。而收入这首歌曲的唱片的总销量,也达到75万张。
1979年,邓丽君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两年后,她的5张大碟,在香港同时获得“白金唱片奖”,彻底征服香港歌坛。1983年,30岁的邓丽君走入演艺事业的巅峰期。1983年2月19日、20日,她走进全球流行歌手的梦想之地——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成为首位在此演唱的华人。很多旅居美国的华人,仍然记得当时的盛况——早在那年1月底,演唱会的门票就已被抢购一空;“凯撒皇宫”原本只有1100个座位,后来加到了1500个,但两旁的走道、中间的阶梯上,仍然挤满了观众。在表演中,邓丽君特别演唱了以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12首唐诗宋词谱曲的作品,让听众充分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文之美。此后不久,她再创纪录,成为首位登上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舞台的华人女歌手。1983年底,已从艺15年的邓丽君,在香港举办“15周年巡回演唱会”,其演出规模、观众数量和唱片销售量等,都创下了华语歌坛的新纪录。1986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欢迎女歌星”,成为唯一同时荣获这两项殊荣的亚洲歌手。
1987年,邓丽君推出《我只在乎你》专辑,此后基本不再参加商业性活动,渐渐进入半退隐状态。
但就是在这一年,《邓丽君自选歌曲两百二十五首》,首度在北京发行。当时,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已风靡大陆。加之台湾当局准许相关居民回大陆探亲,邓丽君开始有了到大陆演出的想法。她原本计划以敦煌壁画为背景,结合中国古典四大美女的图像,在北京举办一场华丽的演唱会。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1989年,邓丽君移居法国,在当地购屋置产,过起了近乎隐居的生活。次年5月,她的父亲去世。噩耗传来,她因悲伤过度而病倒,以致未能回台奔丧。
1993年,邓丽君回到台湾。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这些年来,我虽然是半退休状态,不过我热爱音乐,音乐方面的工作我永远不会放弃,娱乐性的演唱就不去做了。我在英国、法国、日本都常进录音间,锻炼自己的声乐底子。英国老师给了我一份‘功课’,我一个星期起码要自己在家吊4次嗓子。平常也注意基本的嗓子保养,烟不能抽,酒会喝一点,有一段时间我吃全素,现在愿意吃一点鱼和鸡胸肉……”
1995年5月8日,一个噩耗传遍了全世界——当天,年仅42岁的邓丽君因哮喘病猝发,在泰国清迈去世。一位华人世界的歌坛巨星,就这样远去了。
魂归宝岛
1995年5月11日晚10时30分,载着邓丽君遗体的泰航633客机,抵达台北桃园机场。
对魂归故土的“宝岛女儿”,台湾方面打破惯例,机场在办理手续时一切从简,并允许邓丽君家属、歌迷和台湾官员到停机坪上迎候遗体。随后,邓丽君的遗体被送往台北第一殡仪馆。那里放着一副可使遗体保存50年、镶着水晶玻璃的铜制棺材;台湾“陆军乐仪队”担任灵堂和葬礼的仪仗队;20万人在殡仪馆外彻夜排队,等着向邓丽君作最后的告别。那一天,台北的交通陷入瘫痪。
5月28日,邓丽君的棺木被运往台北县金山乡的金宝山墓园——筠园,与父亲的遗骨一同下葬。此前,金宝山墓园的老板在第一时间联络邓家,以1元新台币的象征性价格,将园中一块背山面海的风水宝地“卖”给邓家,作为邓丽君最后的归宿。根据她的本名,这块墓地被命名为“筠园”。
日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程从台北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赶往金宝山墓园。循着邓丽君的歌声,很快就找到了筠园。
筠园分为广场和墓园两个部分。广场比墓园大一些,地上“埋”着一架钢琴,只有巨大的键盘露出地面。这是一位日本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游人的脚只要踏上键盘,钢琴便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广场中间是邓丽君的全身塑像。她微微含笑,伸开双手,仿佛在欢迎所有为她而来的人。墓园入口处,有一处圆形亭屋,是筠园的音响和灯光控制中心。亭屋内的电脑中,储存着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每天循环播放。
筠园的墓碑上,雕刻着邓丽君的头像。墓碑后面的棺盖,是用黑色大理石打磨成的。棺盖后面是一个石雕,上半部是邓丽君的卧像,下半部的右侧镶嵌着她的彩色照片,左侧写着“邓丽筠,1953—1995”的字样。棺盖右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是现任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题写的“筠园”二字。棺盖左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多种文字刻着同一句墓志铭——“这里安卧着一位为歌唱艺术奉献一生的巨星”。
无论何时来到筠园,人们都会看到,墓碑前摆放着歌迷们祭献的鲜花。世界各地的邓丽君歌迷不远万里来此拜谒,因此这里常年人流不断,四季鲜花不谢。在“筠园”的题字石碑前,有一棵挂满小木牌的树,木牌上都是歌迷写的悼念之词。
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在邓丽君逝去15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用她的歌声,来表达对她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15年来,流行音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语流行歌曲的“风向标”已转了无数个方向。但邓丽君的歌,依然一遍又一遍地被传唱。成方圆、那英、程琳、齐秦、王菲、黎明、周杰伦、张靓颖……一代代华语歌坛的知名歌手,或因翻唱邓丽君的歌而一炮走红,或因此达到事业的巅峰。在《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愿人长久》、《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等优美的旋律中,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2008年,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2009年,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活动中,邓丽君以850多万票的绝对优势,位列榜首。201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她被多家知名华文媒体评选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她的祖籍地河北邯郸,将举办“2010·邓丽君故乡行”活动……
为缅怀邓丽君,海峡两岸兴建了数家纪念馆。20世纪90年代末,位于香港赤柱的邓丽君故居,刚一开放,就迎来了数十万人次的游客,连地板都被踩坏了;2003年,大陆首次设置邓丽君纪念场所——她的衣冠冢和纪念雕像,在她生前向往的上海落成;2006年,邓丽君故居所在地——台北县芦洲,开始兴建“邓丽君主题公园”……
睹物更思人
2010年4月22日,位于台湾高雄市的“邓丽君纪念文物馆”正式开馆。高雄市市长、国民党籍“立委”、亲民党秘书长等台湾各界人士,均前往参加。这是全球首座邓丽君纪念文物馆。
4月29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一大早就赶到文物馆,发现游客已经排起长队。
文物馆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栋。前栋陈列着邓丽君生前旅法期间使用的奔驰轿车;旁边的简报室里,存放着大量的报纸、照片和音像资料,介绍她出生、成长、歌唱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后栋陈列着邓丽君的演出服装、首饰和收藏品,还有从她家客厅、餐厅和卧室搬过来的家具和摆设品,以及她送给妈妈的麻将桌等。在纪念馆里,参观者可以跟着伴奏音乐哼唱邓丽君的歌。
“邓丽君纪念文物馆”开馆当天,邓丽君的大哥邓长安,动情地讲起了建馆的起因。“妹妹过世以来,就不断有人建议建一座纪念她的展馆,可一直没有建成。”2009年8月,邓家要处理台北县芦洲的老房子,邓长安就和三弟邓长富把邓丽君的遗物运到高雄,“试办”了一个“邓丽君文物馆”。结果,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来自大陆的游客,每天竟有近20个团600人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将“邓丽君文物馆”和日月潭、阿里山一道,列为在台湾期间的“三大必到之处”。正是歌迷的热情,坚定了邓长安申请正式开办文物馆的决心。
“看到邓丽君的东西,觉得她人还在,非常思念!她的歌声,余音缭绕,不绝于耳。”这是在文物馆内徜徉的游客的共同感受。
“东方神韵”的化身
上世纪70年代,邓丽君美轮美奂的歌声如旋风一般刮过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也吹进了中国大陆。她那轻松活泼、温婉流长的中国民谣小调,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练”出来的天籁之音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那是1997年一个平静的早晨,我走在江南小城里,从街边电线杆上的广播喇叭传出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我。歌声温软,极富穿透力,在晨间的炊烟中飘浮。那天的景象与歌曲交融在一起,如同一首情景MV(音乐电视)。
她的声音有一种特别的气质,那是一种传递若干年后你仍然愿意为此驻足街头的声音……
这是一位“80后”歌迷,近日在博客里表达的对邓丽君的记忆。
事实上,邓丽君虽然从小就表现出极佳的音乐天赋,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她原本是一副小嗓门,声音比较柔和单薄。这种先天因素并不容易改变。为此,她的音乐老师姚厚笙从头对她进行细致的指导,由发声方法到歌唱习惯等,均悉心调教。姚老师是当时台湾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是台湾第一个倡导并引进西方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当时,邓丽君总是唱一些节奏轻快的歌曲,所以她那甜甜的歌声总给人一种“可爱小女孩”的味道。而且,邓丽君为了模仿地方小调的发音方式,极力把尾音往上拉高,养成了抬高语尾的习惯。这种歌唱方式听起来比较俏皮,但显得有些稚气。对此,姚厚笙指导她学习慢节奏的唱腔,并告诉她:“你已经不是小女孩了,所以要以更有感情、更像大人的方式来唱。”
就这样,邓丽君的地方小调唱腔在姚厚笙的调教下开始大大改观。但是,声音小的缺陷还是存在。姚厚笙就试着让邓丽君练习对着麦克风中心点(老式麦克风是个大圆盘)唱歌的方式,让她清澈的音色充分发挥出来,让声音深入人们的心灵。
台湾著名老音乐人左宏元非常喜欢邓丽君,也曾亲自教她唱歌。那时邓丽君年纪很小,也没交过男朋友,裙子穿得短短的,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很可爱。左宏元教她唱《彩云飞》,她问:“什么是彩云飞啊?”“什么叫不要离开你啊?”左宏元告诉她:“不要离开你,就是你喜欢一个男生,叫他不要离开你,就这么简单。”左宏元给她讲了很久,也不知她到底明白没明白,但她最终唱出来的歌感动了很多人。在唱**同名主题曲《海韵》时,邓丽君已经表现得很成熟了。《海韵》改编自徐志摩的对话体抒情诗,是一首难度较大的歌。但邓丽君居然唱得那么深刻动情,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左宏元颇有感触地说:“像她那种音色、技巧、呼吸控制,在亚洲到现在(指上世纪80年代后)恐怕还没有人超过……她的歌声能让听众产生共鸣,渗入人的心底,让人心里有个共通的、深入浅出的感觉。”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金嗓子”的背后,邓丽君曾经历过多少困苦和磨练。为了唱好歌她坚持天天吊嗓子,甚至患了感冒、发高烧时也从不间断。她的好友何俐俐说,邓丽君因为自己音域不够广阔而努力练歌,甚至练得喉咙出血。
1984年,已经蜚声全球的邓丽君,专程到英国向声乐老师学习运气、发声和共鸣音。事后她说:“我需要在每个阶段后停下来,解决一些本身存在的问题,挖掘一下没有发挥出来的潜力。”在英国期间她很用功,每天会练习六七个小时。“我的老师让我每天起床后,都要吊嗓子30分钟。早晨还没有开声,练提气练到最高处,发出的声音是很难听的。”有一回,当她吊完嗓子,酒店服务员给她送茶水时,在杯垫上写了一行字:“我们英国人最讨厌有人在早晨乱叫!”弄得邓丽君一时哭笑不得。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要问问炊烟,你要去哪里?”在邓丽君婉转袅绕的声音周围,永远都不缺少歌迷们对她的思念之情。一位从事声乐研究的“君迷”(指邓丽君的歌迷)说:“邓丽君的声音中具有中国女人的特色,充满了东方女性的神韵,温柔不失坚强,美丽而且善良……她嗓音很有特色,几乎听不出有任何换气的地方,可以在没有鼻音的状况下唱出连续的高音,而且她的中文咬字也非常清晰,音色又细又柔,令人着迷。”
前段时间,在日本一个“君迷论坛”上,人们将目前在日本发展的数名中国女歌手与邓丽君进行比较。有资深日本“君迷”一针见血地指出:“邓丽君**的声音有湿度,濡湿感沁人心脾,不同于众歌手相对简单的干燥尖锐或者明亮直白的嗓音。”
民族风演绎中国情
天津音乐学院的杨雁行教授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之所以在那个时期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些歌曲本身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这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邓丽君的演唱方式,既不同于旧上海那些歌手的风尘与生涩,也不像当时台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而是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歌曲演绎成最具“中国风”的作品。
那恰如其分的拿捏,跟邓丽君从小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在孩提时代,邓丽君就常常听父亲哼唱京剧。父亲常常有板有眼地唱上几句,邓丽君也时不时兴高采烈地跟着模仿。母亲同样喜欢戏剧,经常听黄梅调的地方戏,偶尔也哼唱一些小调,而且母亲还非常喜欢看戏曲**。邓丽君在耳濡目染中,受益匪浅。
1967年,邓丽君出道后推出的第一个专辑《凤阳花鼓》,走的就是民谣小调的风格。从那时开始,邓丽君便以演唱民谣小调而备受瞩目。这个14岁小女孩甜甜的歌声和纯真朴实的情感,吸引了大批的听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中国风、民族风”的歌曲一直是邓丽君演唱事业的重心。她的许多首此类歌曲都成为传唱的经典,比如《小城故事》等。而随着领悟力的不断提升,邓丽君开始在音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1983年面世的《淡淡幽情》,被许多人认为是邓丽君歌唱生涯中最优秀的唱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音乐巧妙结合之作。据当时提出《淡淡幽情》专辑设想的香港企业家谢宏中回忆:“我在宴会上遇见了邓丽君。我将长期酝酿成熟的构想告诉她,其反应相当激烈……当时我们的观点很接近,这就是如何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如何引起听众的共鸣,如何保存逐渐被遗忘的中国文化……”为了做好这张专辑,邓丽君找了当时中国大陆和香港最前卫、最权威的人士为专辑谱曲,而专辑中12首歌曲的歌词,也都是根据中国古诗词谱写而成的,之后,人们就听到了像《但愿人长久》这样的“历史经典”,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
杨雁行教授告诉记者,邓丽君能够创作出《淡淡幽情》这张传统与流行两者融合无间的作品,是由于她在通俗乐坛努力多年、深谙中国词曲和古典文化的缘故。邓丽君的歌声,让世界各地的华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温柔情怀,让世人明白,再现传统艺术的精华,不一定非要限制在艺术歌曲的条条框框之中。
在这张专辑之后,邓丽君的主要精力被公司放在了举办演唱会上,而结合中国传统元素的创作越来越少。后来,邓丽君也曾想完成《淡淡幽情》的续辑。她花了5年的时间来创作古诗词曲,但由于歌坛环境和个人心境的变化,以及身体等原因,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个没完成的续辑,也成了歌迷心中永远的遗憾。
“令人悲哀的是,在此之后,华语乐坛再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和高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可能也是人们今天怀念邓丽君的原因吧。”杨雁行教授说。
“邻家女孩”在歌唱
20世纪90年代,邓丽君《10亿个掌声》演唱会的VCD(影音光碟)风靡中国大陆。在当时大陆人的眼中,台上的邓丽君是气质、风范、洋气的代表。其实,邓丽君的长相并不是很“洋气”,反而具有一种“怀旧”的中国特色。她笑容甜美,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中国古典女子的婉约、温和。她的舞台形象和她的歌声一起,留在人们的心中。
早在1976年,拥有众多歌迷的邓丽君一改过去的表演形式,把个人演唱会作为演艺形式的重心。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不停地在香港、日本等地举办演唱会。
1978年,邓丽君在东京养乐多会馆举行个人演唱会。门票在演唱会开始前的许多天就已销售一空。演唱会举办的当天,无数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歌迷,早早地聚在了会馆的大厅里。在舞台上灯光明灭间,邓丽君穿着粉红色的演出礼服出场了。她步履轻盈、双眸明媚,还未开口台下就已经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疯狂的欢呼声……
邓丽君的演唱会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她完美的舞台表现。著名乐评人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邓丽君的演唱,会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透着邻家女孩的温热气息。在舞台上,她始终与观众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演唱会仿佛是一场家庭聚会。她在歌迷面前唱歌,感觉就像与亲人朋友相聚。来听音乐会的人也都是邓丽君的老歌迷,对她的音乐和个人十分了解。与现在的一些歌手在演唱会上为了征服观众而竭尽全力地表现不同,邓丽君的演唱会风格,是一种与观众的交流,现场就好像是与听众“两情相悦”的沟通。虽然她打扮甜美,“气场”却十分强大,自信、自然又从容不迫。
不过,邓丽君在舞台上也有活泼的时候。她有时也会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唱到激动时,会将麦克风拉到很远,再猛地抽回来,或者直接将麦克风从右手抛到左手,做些帅气的动作。有趣的是,邓丽君也有失手的时候。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一场演唱会上,邓丽君用了“拉甩麦克风”这一招,但是由于唱得太激动,麦克风居然掉到了地上。当时的舞台设计特别流行喷洒干冰,邓丽君只得弯下腰慌慌忙忙地在干冰雾里寻找麦克风。台下的观众还以为这是邓丽君故意安排的小插曲,激动得不停鼓掌。
邓丽君的舞台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相貌、她的歌喉,更在于她的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乐评人李皖说:“即使不是刻意去听邓丽君的歌曲,但提起邓丽君,留在脑海中的仍然是她的歌,因为她的咬字相当清晰。”
邓丽君奔忙在世界各地,只能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中挤时间学习语言。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邓丽君仍然掌握了多种外语和中国的方言。她演唱的歌曲和出版的专辑,涉及日语、英语、印尼语以及中国的粤语、闽南语、山东话、上海话等。不仅如此,她还大量演唱各地民歌、地方戏曲、音乐剧等。
曾经有一位日本的乐评家评价说:“邓丽君去世后,一直很难找到像她这样的亚洲巨星。因为邓丽君为了打入市场,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粤语、日语、英语,以获得当地观众的认同,但现在已经不再有这样努力的歌手了。”
也许是自身经历的曲折和坎坷,邓丽君的演唱,最触动人们的还是歌声中流露出的些许伤感,它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著名音乐人黄霑曾经评价说:“邓丽君的歌可以慰藉人的心灵,有时在海外,工作疲倦的时候,非常渴望听到邓丽君的歌声,她的歌声有一种能够抚平我们情绪的东西,一种难以形容的中国味……”
摇滚也向她致敬
风靡全球的不仅仅是邓丽君的歌声,随之而来的还有与她相关的一切话题与想象。
李皖曾回忆自己一开始听邓丽君歌曲时的感受:“初‘遇’邓丽君,完全是一种恐怖的感觉。当时台湾是敌区,台湾的广播电台是敌台,偷听敌台是犯罪行为。即便调台时偶然碰上,也有一种强烈的犯罪感,那声音在感觉中一下子变得巨大无比,如同炸雷……”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获取邓丽君歌曲的渠道还极其匮乏。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在街角巷尾,凑巧听到几句邓丽君的歌声。这乐声来自那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他们穿着喇叭裤,踩着锃亮的皮鞋,摩托车上载着“三洋”双卡录音机。邓丽君的歌声从录音机里飘出,偶尔能听清几句唱词的路人,无不脸红心跳,觉得“不好意思”。
然而,就是这样让人感到“羞于启齿”的歌曲,却启蒙了大陆的流行音乐,更在公众中激发出复杂的反响。“那是一种震撼与反感的交杂,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邓丽君,觉得有些‘流氓’,而接受、传唱这种音乐的人,则被认为是流氓阿飞。”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虽然极受争议,但恰恰是邓丽君的歌曲,让刚走出“文革”的公众,慢慢找回了多年来被忽视的情感。人们开始意识到,除去“国家公民”的属性之外,人们还可以是丈夫、妻子、儿女、情人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人们原本的情感、个性、多样性等一系列被淡忘的元素,也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开始苏醒。
纯朴、亲切、活力、向上而又不失时尚与高贵的风格,令邓丽君在公众眼中的形象趋于完美。甜美的歌声与完美的公众形象,使邓丽君成为很多大陆青年的偶像。在很多年轻人的笔记本里、床头上、钱夹里,开始出现邓丽君的照片,她的磁带甚至因一次次被翻录,而音色模糊。时隔多年,仍有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坦陈,留在他们心中的邓丽君,已经不再是一个歌手,那段时光也不仅是一段有歌声伴随的岁月那么简单;对他们而言,“邓丽君”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有的人甚至以邓丽君为择偶的标准,或以她的名字为女儿命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邓丽君的磁带被正式引入大陆。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才真正从音乐角度出发,重新打量邓丽君。大陆音乐界一直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国的流行音乐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然而邓丽君的音乐却是一个反证。在流行的形式之下,邓丽君传承了太多中国传统、古典的元素。她无法复原古典,却将这其中的种种精髓巧妙演绎出来。几十年过去了,中国流行音乐从无到有,又从有到优。在此过程中,邓丽君始终自成一派,难以逾越。不过,她那种特有的“柔美力量”开始得到传承。可以说,李谷一的《乡恋》、苏小明的《军港之夜》,都来自这种风格。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人,都能从邓丽君的歌曲中找到共鸣,甚至连唐朝、黑豹、郑钧等一批内地摇滚乐队和艺人,都曾坦承邓丽君对他们的影响。邓丽君去世时,内地音乐人曾以一张专辑《告别的摇滚》向她致敬。在这张专辑中,当时大陆几乎所有最当红的摇滚明星,都重新翻唱了她的歌曲,以此向这位启蒙者致敬。
舞台下的完美
在家人与邻居、朋友看来,台上和台下的邓丽君并没有太多不同。谦恭孝顺、积极上进、悲悯感恩、不慕权贵……这就是人们眼中的邓丽君。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她的这些品格,与当今娱乐圈的是非繁多,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因此在故去15年后仍然受到怀念。
孝顺的女儿
在邓丽君的孩童时代,他们一家七口的生活非常拮据。6岁那年,已经“很有表演才能和号召力”的邓丽君,开始在妈妈的陪伴下上街卖唱,为家里挣些买菜钱。9岁那年,她开始跟随父亲原来的战友,到台湾各地演出。虽然每次演出只能得到5元、10元新台币的微薄收入,但对贫寒的邓家来说,这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台北一家歌厅的老板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声,觉得很不错,希望她能在课余时间到歌厅里客串一下。当时,邓丽君的父母非常反对,担心她受欺负。不过,邓丽君说服了父母。不久,她就因表现出色,成为歌厅里的“娃娃歌后”,名气越传越大,就连台湾南部的一些歌厅也邀请她去演出。
由于频繁演出,邓丽君正常上学的时间越来越少,成绩一落千丈。1967年,她就读的金陵女中的校领导下了“最后通牒”,要她二选一:要么放弃歌唱,专注于学业,要么休学。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和对歌唱事业的热爱,邓丽君决定休学。据她当年的老师回忆,当时有夜总会愿意与邓丽君签约,邀她做专职歌手,但校园生活同样令邓丽君难以割舍。最终,家庭因素被她放在了首位。这位老师回忆说:“我问她父母亲的意见如何?她自己又如何打算?她说因为家庭经济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学的话就能安心地唱歌。很明显,她是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牺牲自己,而这个小孩子也真的一直很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