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人的妆容

唐朝女人的妆容,第1张

唐代女子妆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表

敷铅粉

  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达到掩饰的效果。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美容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胭脂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自从汉代被张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制作胭脂的工艺越来越好,到隋唐两代的时候,胭脂已经成了女子化妆必不可少的化妆品了。

  唐代女子涂抹胭脂都非常厚,史书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可见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她在洗漱完毕之后,脸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金盆水里泼红泥”,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

画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描上去更加妩媚、诱人。唐代妇女还很注重眉形的设计。当时流行的眉形有鸳鸯、小山、三峰、涵烟、倒晕等十几种。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而后再绘制成的。眼眉处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眉。盛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将眉毛画得短而阔,略成八字形。  

黛 眉

贴花钿

 贴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其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状奁内。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化妆时用呵胶将它贴在眉心处。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春阴扑翠钿”、“眉间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女贴花钿的描写。唐代花钿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的形状种类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石榴花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

  花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据说唐代流行贴花钿还是从上官婉儿开始的,武则天当政以后,上官婉儿是执掌文书的女官,每次武则天召见群臣时,上官婉儿都躲在帐后记录。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儿偷偷地多看了几眼,被武则天发现,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从此,上官就用花钿贴在额头上来遮掩疤痕。宫女们见了好看,也跟着贴,以至于花钿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流行开来。

花 钿

锥形花钿、点唇

圆形花钿、点唇

面 靥

  面靥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贴的,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墨色。

斜 红

  斜红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点 唇

  在隋唐女子的妆面中,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点唇,将唇脂一类的装饰品涂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口红”,主要是由朱砂融合动物的油脂制成,色泽感很强。当时点唇的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是以娇小浓艳为主要特点,且变化多端。他们认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樱桃一样别致和鲜艳,因而女子在点唇时,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点出嘴唇,来美化自己的唇形。点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几年的时间,点唇的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饰,指的是在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各种图形,如月形、钱形等。有的装是画帖结合,多作两颗黄豆般的园点,有的妇女喜欢用浅绛色点唇,这就是“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据说,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人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于化妆。

染指甲

  “纤纤细手”是对女子双手的最好评价,古代女子爱美,对手指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显示自己手指的修长往往将指甲留长,并进行修饰。唐代妇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记载,张枯在诗中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据说,古人养壁虎,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如果将这种红汁点在妇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测试贞节,若是贞节之人,红汁将会永不褪色,由于红汁是由壁虎吞食朱砂而成,所以又被称为“守宫砂”。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凤仙花。凤仙花腐蚀性很强,花开之后,人们将其花片摘下,捣碎以后加入明矾,就可以用来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样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就是将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具体来说,就是将丝绵做成指甲的形状,放到制作好的凤仙花汁中,让它充分的吸收颜料,然后再用布条将染好的丝绵绑在洗净的指甲上,过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颜色。这种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时间长达几个月。

——来自于网络

唐朝女子体态

唐朝美女并不是以肥胖为美,是以丰腴为美。

所谓“以胖为美”不是满身赘肉,而是凹凸有致,体态丰满,有富贵之气。

唐朝美女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

其中眉式即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还有唇的样式

还有额头上的花钿也不要忘了哦

请采纳

其实唐朝和宋朝都属于对女性比较友好的朝代,不过相对来说,女性在唐朝更加容易解放天性,特别是在武则天统治的时期。那这次我们准备和大家讲一个比较冷门的小知识,就是唐朝女性和宋朝女性的妆容到底有什么区别。当然古代女性能用的化妆品并不是很多,和现代五花八门的彩妆还有保养品根本就比不了。但每个朝代肯定都会出现不同的审美观,这就体现在平时的妆容上了。到底唐宋谁的妆容会更令人接受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女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化妆的呢?

面对这一个发自内心的灵魂拷问

最早给出的回答是出于《韩非子》的

脂泽粉黛

所以,几千多年前的女人们就开始折腾自己了

而且狂热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小仙女们

盛世的女人多娇艳

我们今天来对比下唐代女人还是宋代女人的装扮

更美丽

1、唐代:浓妆艳抹

红玫瑰vs白玫瑰

白玫瑰还是红玫瑰是个永恒之问

大唐流行红白两妆

所谓白妆便是黑长直,只是敷粉描眉,清新淡雅

与纤细淡雅的宋代妆容不同的是

这个白你得涂个好几层粉

白到你怀疑人生

怎么白?

就是使用妆粉,类似我们的BB霜和粉底

其实《楚辞·大招》早已出现粉白黛黑的字眼

《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米汁制作干粉的过程

后来由于定妆困难

铅粉被发明了出来,内含铅,锌,等化学成分

烂脸?你以为她们不知道么?

不,她们明白

当我们为要风度还是温度困扰时

她们在纠结要么美要么死

洗净铅华血色浪漫啊

红妆的代表

就是顶顶有名的大唐第一美女环环了

点面靥,描斜红,贴花锚

红妆的特色便是胭脂的大片晕染

营造出一种艳丽妩媚之态

相传贵妃擦汗后手帕上都是香汗红汁

这样的大红脸蛋可不是谁都能吊的住的

除却红白经典款

女人们在追求美的方面已经到了极致

夸张版的啼妆

似悲啼之状,梨花带雨,怎么不让人心生怜爱

梨花带雨楚楚可怜

记录在册的唐氏七步化妆

黛 描眉的一种青黑色矿石

置于案台之上研磨,再用水调和画眉

描眉是古代女子妆容的重点

大唐民风开放,唐玄宗时眉形就有约数十种

其中特色的蛾眉,小而短宽,成为了大唐的标志

相比于宋朝的远山眉的清新高雅

唐眉张扬个性,飘逸洒脱

口脂 又称唇脂原料主要是动物髓脂

制成后成膏冻状

朱赤色,猩猩红,万金红,石榴娇等数十种

唐后又流行檀色,就是肉色和橘色调

感觉色号比我们的还多

集齐所有色号是每一个小仙女的梦想好嘛~

大唐Special

唐代妆容颇具特色

花锚是一种额饰

常用金铂等剪成各式花样

用牛鱼鳔制胶粘在额头上

用蜻蜓翅膀剪裁描金制成花锚

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尽管大唐人民物质生活受限

可是追求精致的生活仍令人感叹

毕竟想要肤若凝脂,面如桃花

是要用银子砸出来的

唐玄宗光赏赐给贵妃的脂粉钱达百万两之甚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2000元到3000元左右

2、宋代心机裸妆

非裸无妆胜有妆

经过约三百年大唐的浪漫狂放后

心机素颜的宋妆强势来袭

妆容简约,强调自然肤色提升气质

由于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

宋朝审美已经和文人诗意联系了起来

薄妆、素妆跟唐代形成比较大的反差

与盛唐妆容相比

宋代惯有的淡妆让人们记住了三白妆

何为三白?

指的是额头,下巴,鼻梁

这三处着重涂白

其实就是现在的高光……

白里当然要透着红

薄施朱色,面透微红

比微红更淡的一定是粉红

这种少女妆,叫做檀晕妆

施粉可以——薄涂打造自然气色

描眉可以——远山眉黛淡雅婉约

倒晕眉,远山眉,长蛾眉在当时十分流行

北宋有名伎画眉百天不重复

最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女子用烟墨画眉

历史上著名的延硅墨就有一款专门用于画眉

文人用墨下笔生花,娇娥用墨描眉情志高雅

诗云: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化妆品这种东西,现在买不起

百年之前的吃土女孩还是买不起

杉木炭墨,柳枝条啥的了解一下……

而宋代的眼妆则延续秦丹凤眼

斜向下的眼型真的像温柔的小狗眼

不过,随着美妆的发展,除了原来就有的柳叶眉

宋代的美妆更是标新立异出现了粗眉

《洛阳牡丹记》里记载的一种倒晕眉

便是粗眉的一种

这……你们请自行评判……

妆容简约不等于简单

只是相比于唐朝的金箔

宋代的亮片贴的很有高级感

妇人竞剪黑光纸团靥,又装镂鱼腮中骨

这种装饰有个娇俏的名字——鱼媚子

北宋皇后甚至用珍珠作为锚饰

额头酒窝各一颗,太阳穴各挂一串

相比于唐朝奔放强调自我的妆容

宋款真是倔强的保守派

如果你是直男审美

一见钟情是不可能发生在婉约大宋的

还是移步唐帝国的朱雀大街

去邂逅你的红粉佳人吧

小伙伴们,你们更喜欢哪个朝代的妆容?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三、中晚唐――兼收胡风,大胆夸张

 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

 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说:“元和末,妇人为圆 鬟 椎髻,不设 鬓 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10]。”元和时世妆一出现就遭到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抨击,其中最具代表的文章就是白居易的《时世妆》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 媸 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白居易在诗中对此妆容进行了深刻的反讽,认为这种怪异的妆容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和白居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 稹 。元 稹 在寄给白居易的书信中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 鬓 ,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同样觉得现今妇人的装扮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觉得元和时世妆已经让你突破想象那你就错了,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才真正让你大开眼界。《唐语林・补遗》记载道:“长庆中,……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10]。”妇女在化妆时把自己的眉毛去掉,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看上去就好像被什么抓伤了一样,给人一种鲜血斑斑的伤痕感。

 但不管元和时世妆和长庆血晕妆有多么新奇怪异,这一时期的妆容还是以艳丽的红妆为主,“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 稹 《恨妆成》)、“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一时新”(罗虬《比红儿》)、“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可见在诗人眼中,红妆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审美的。

 对于妆容来说,斜红的修饰是不可少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 稹 《有所教》)、“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斜红对脸的修饰作用。

 除此之外,花钿也是中晚唐妇女们所喜爱的妆饰。这在周昉的《 簪 花仕女图》、晚唐的《宫乐图》都可以看到相关实例。王建在《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中对花钿的形状、手感、重量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除了脸妆外,中晚唐妆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眉形了。在此,首先一提的是在元和年间走红长安城的八字眉。对于八字眉,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诗人对此也有过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很多人认为八字眉是在元和年间出现的,但从韦应物的诗句中却可得知,八字眉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和。不仅如此,八字眉在《宫乐图》中还有实例,左二吹笙的宫女所画的就是八字眉(见图18)。

 (图18 晚唐《宫乐图》中画八字眉的宫女)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 簪 花仕女图》、《引路菩萨图》中广为人后人所知的桂叶眉(见图19)。这种眉形整体粗短,倒八字形,是中晚唐粗眉的另类代表。

 (图19 《 簪 花仕女图》中画桂叶眉的贵妇)

 结语

 从初唐到中晚唐,从含蓄婉约到雍容华贵,唐代女子对于妆容的大胆创新不仅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唐代对于女性的宽容程度是前朝所未有的,女子不仅可以着男装、露面出行、参与男性的社会活动(如打马球),还可以离婚再嫁、入仕为官等。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才为长安女子追求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条件,并给唐妆史的发展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1)

 [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1)

 [3]段成式等撰曹中孚等校《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4]刘 昫 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5]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7]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2012

 [8]张泌《妆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0]王谠著,周勋初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74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