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小记者作文当我老了谁写的

张家口小记者作文当我老了谁写的,第1张

席慕蓉

中文名: 席慕蓉

外文名: 穆伦·席连勃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

出生地: 内蒙察哈尔盟明安旗

出生日期: 1943年10月15日

职业: 散文家,诗人,画家,美术系教授

毕业院校: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代表作品: 《七里香》,《有一首歌》,《心灵的探索》

全部作品:《七里香》(诗歌)、《戏子》(诗歌)、《一棵开花的树》(诗歌)、《无怨的青春》(诗歌)、《时光九篇》(诗歌)、《边缘光影》(诗歌)、《迷途诗册》(诗歌)、《我折叠着我的爱》(诗歌)、《三弦》(小品)、《有一首歌》(散文)、《同心集》(散文)、《写给幸福》(散文)、《江山有待》(散文)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摄影+文字),《贝壳》选入初中课本,(与小思的《蝉》收入中学生课本人教版短文两篇)、《乡愁》(诗歌)。《外婆和鞋》被选入小学课本短文

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一位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落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作者简介

席慕蓉

席慕蓉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1987年一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1997年个人自选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大事年表

  一九四三年 公历十月十五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

  一九四八年 于南京入小学一年级 。

  一九四九年

迁至香港,入同济中学附小。

  一九五一年 得校内四年级组作文比赛第一名 。

  一九五三年 小学毕业,作文《我的自传》被选登在校刊封底。升入同校初中一年级 。

  一九五四年 迁至台湾,参加联合招收插班生之考试,考入北二女(今中山女高)初中二年级。得国科巢静老师、董秀老师及美术科杨蒙中老师之鼓励甚多。开始在日记本上写诗。购得第一本诗集为余光中的《蓝色的羽毛》。

  一九五五年 得校内初三组国文阅读比赛第一名 。

  一九五六年 入台北师范艺术科,正式开始习画,启蒙老师为孙立群老师、周锳老师。三年内皆参与《北师青年》之编辑工作。在校刊上以夏采之笔名发表散文及诗。在校外教育刊物上发表诗作,投稿《自由青年》,亦获发表。校内演讲、辩论及论文比赛均曾获得第一名 。

  一九五九年 入师大艺术系。素描从陈慧坤、袁枢真老师,水彩从马白水、李泽藩老师,油画从李石樵、廖继春老师,国画从林玉山、吴咏香、黄君璧、张德文老师。

  一九六○年 水彩《静物》一幅入选全省美展。

  一九六三年 得台北妇女协会举办全省青年美术比赛水彩第三名。师大毕业美展油画

席慕蓉

第三名,水彩第二名。师大毕业,任教北市仁爱初中。参加皇冠难忘人物征文,以萧瑞为笔名,《纪念品》一文得佳作 。

  一九六四年 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因入学成绩优异,直接升入二年级就读,从师里昂·德浮斯教授。

  一九六五年 作品入选巴黎七十届独立沙龙,并参加八十一届女画家联合沙龙,十届国际妇女绘画展等。同年应邀参加比京皇家历史美术博物馆举办之“中国当代画家展”。

  一九六六年 二月得教授推荐,在比京艾格蒙画廊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比国七大报画评均予以评介。应邀参加三十一届海洋画家展览。七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得最佳优等第一奖、杜特龙·德·特利基金会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颁发之金牌奖及比利时王国金牌奖。

  一九六七年 进入克劳德·李教授之铜版画画室,专习蚀刻铜版画一年。参加在比京举行之“欧洲艺展”,得欧洲美协等颁发之两项铜牌奖。在瑞士佛利堡大学举行个人画展。在瑞士温特吐城举行个人画展。在北京可口可乐厂文化中心举行个人画展。

  一九六八年 在比京艾格蒙画廊及号角画廊同时举行个人画展。

  一九六九年 以萧瑞为笔名,在《中央副刊》发表作品。

  一九七○年 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

  一九七四年 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举行回台后第一次个人画展。

  一九七六年 参加联合报第一届小说奖,以千华为笔名,《生日蛋糕》一文得佳作。

  一九七七年

  在台中美国新闻处举行个人画展。十月在皇冠杂志上开始发表《诗的画,画的诗》专栏。

  一九七九年

  四月开始研究激光绘画。五月在台北德国文化中心举行个人画展。七月《画诗》同皇冠杂志社出版。十一月开始在《女性》杂志撰写幼儿美术教育专栏《写给年轻母亲的信》。十二月在台北太极艺廊举行个人画展,为台湾首次激光绘画之展出。诗作开始在《联合副刊》发表。

  一九八○年

  继续研究激光绘画,发表论文,并以版画及油画之形式展出。七月长诗《我母、我母》在幼狮文艺发表。开始画三百号油画《荷》。

  一九八一年

  一月以激光版画参加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之激光艺术联展。诗作发表于《联合副刊》、《中国时报》、《中华日报》、《幼狮文艺》、《台湾时报》、《台湾日报》、《自由小报》、《中华文艺》及《阳光小集》。四月长诗《爱的名字》在《台湾时报》发表。六月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举行个人画展,为父亲七十寿辰之贺礼。展出《镜子连作》及三百号之《荷》。九月诗集《七里香》由大地出版社出版,一个月内再版。十月应邀担任全省美展油画部评审委员。十二月《出塞曲》得唱片类最佳作词金鼎奖。

  一九八二年

  三月散文集《成长的痕迹》及《画出心中的彩虹》由尔雅出版社出版,十二月《镭射艺术导论》由台湾镭射推广协会出版。

  一九八三年

  二月诗集《成长的痕迹》及《画出心中的彩虹》由大地出版社出版。七月与晓风、爱亚合着《三弦》小品文集由尔雅出版社出版。十月散文集《有一首歌》由洪范书店出版。

  一九八四年

  于东海大学美术系开《素材研究》课程。开始野生植物之写生旅行,用针笔、铅笔、淡彩及粉彩作记录。开始作镭射雕刻之实验。

  一九八五年

  三月与刘海北合着散文集《同心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心岱作序。六月在阿波罗画廊及皇冠艺术中心举行画展,于阿波罗画廊展出四年来之作品--《夜色系列》及荷花人体等油画。于皇冠艺文中心展出二十年来油画及素描作品回顾展。七月应邀赴港参加文艺夏令营。十月散文集《写给幸福》由尔雅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六年

  继续野生植物之写生旅行,登石门山初识台湾高山植物。四月与陈其茂、

席慕容相册(20张)

楚戈作三人巡回联展,于数县市文化中心展出。七月应香港浸会学院之邀,赴港演讲。八月开始写作三百行长诗《夏夜的传说》。十月开始作单色《山水系列》之油画。

  一九八七年

  元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四月《时光九篇》获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五月与楚戈、蒋勋三人联展于台北敦煌艺术中心并出版《山水》画集。五月母逝。六月底应美西华人学会年会之邀赴洛杉矶演讲。七月参加旧金山东风书店书展“以文会友”座谈会。十月开始作《荷的连作》系列油画。

  一九八八年

  三月诗及散文合集《在那遥远的地方》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其中摄影部分为林东生之作品。七月赴印尼 里岛作荷花写生。九月应邀赴新加坡《南华早报》“读书月”之演讲。

  一九八九年

  一月散文及素描集《信物》由圆神出版社出版。三月散文及素描集《写生者》由大雁出版社出版。四月在阿波罗画廊举行个展,并应邀赴新港展览。八月与女芳慈赴欧洲游览。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九月起应主编季季女士之邀,在《中国时报》人间版,发表还乡系列--《我的家乡在高原上》共十篇。十月起得友人之助,大量阅读蒙古现代诗人的作品及蒙古历史。

  一九九O年

  七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其中摄影部分为王行恭之作品。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八月与子安凯赴欧洲游览。九月重返蒙古高原,谒圣祖成吉思汗之陵。九月底前往蒙古乌兰巴托和林故都。十月乘火车横渡戈壁,正逢农历八月十六月圆之夜。

  一九九一年

  在师院有一年之休假。四月在清韵艺术中心与楚戈、蒋勋三人联展并出版《花季》画集。五月散文集《江山有待》由洪范书店出版。六月应德国柏林艺术文化宫之邀赴柏林朗诵诗作。并应邀前往德国汉堡大学现代中国文学课程演讲。七月陪同台湾文化访问团一行十六人,应蒙古文化部之邀请前往乌兰巴托参加建国七十年庆典活动。七月获蒙古文化部长颁发之文化奖章。八月《江山有待》大陆版授权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并获悉仅花城一家出版之席慕容诗集发行已逾150万册。九月与北京中华版权代理公司签约,委托代为处理大陆各省盗印及仿冒席慕蓉作品之严重侵权行为。九月再赴蒙古,访问当地艺术家,并赴蒙古北部之库苏古泊采访、摄影。

  一九九二年

  二月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策划已久之《蒙古文学专辑》。二月发表《细看蒙古》之幻灯片,并与汪其楣、樊曼侬、王行恭及蒋勋作蒙古之专题演讲。四月邀请蒙古民间音乐工作者来台访问录音。五月应邀参加在台北举行之《蒙古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从诗的创作看蒙古当代知识分子》。六月在台北清韵艺术中心个展,并出版《涉江采芙蓉》画集。六月诗集《河流之歌》由东华书局出版。

  另外,席慕蓉所作的《贝壳》被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材收录;《乡愁》被粤教版初三语文教材收录。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1943年,席慕蓉生于四川,之后她住过上海、香港,而后到台湾。本来,身为蒙古人的席慕蓉并不觉得自己与周遭的同学们有何不同,但在初中一次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说了一些伤害蒙古人的言辞,霎时所有同学的眼光都集中在她身上。下课后同学们似乎都忘了刚刚发生的事情,又和她嘻嘻哈哈玩在一起,但从那时开始,席慕蓉便再也不愿和那位老师说一句话。

  事隔多年,席慕蓉说,如果再遇到这位老师,她真想和他说声抱歉,或许他当时并非有意,而只是想以玩笑的语气让学生打起精神上课而已。也是要经过这些年后,席慕蓉才慢慢理解了一些事情,她觉得,一个汉人可以和你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但当他一旦退入自己的族群,用自己族群的眼光发言评论其他族群的文化、信仰乃至一切时,偏见就非常严重了。至少在那堂课上,老师所形容的蒙古,就与父母亲所告诉她的天差地远。

  席慕容的父亲是上一辈的蒙古族知识分子,1949年后,从台湾到欧洲,直到去世,一直没有再回来过。“他不舍得回去。因为他从前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坏自己的印象。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席慕容说。

  席慕容自己在台湾当美术教授时,学校附近有一个考古历史书店。

席慕容作品(7张)

对考古她完全是外行,那时她也还没回过蒙古高原,但有一段时间内,她每次到书店去转一圈,回来后就会发现,自己买的书,竟然大都是跟蒙古考古相关的。

  “只是因为那上面是我父母家乡的文化,买回来之后会让我感觉心安一些。”

  1989年到现在,草原上无休无止的游走,让她喜悦,但也伴随着痛心和遗憾。

  除了环境之外,最让她感到痛心的,是价值观的逐渐混乱,以及传统仪式的消亡。她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2006年,锡林浩特市举行那达慕盛会,从黄河流域来了各种文艺团体,敲锣打鼓进行表演。“但他们跳着跟蒙古文化完全无关的一些舞蹈。”

  那达慕是同乐会的意思,现在汉族朋友也很喜欢参加,席慕容说这当然应该欢迎。但那达慕有自己的仪式,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世代传下来的很古老的规矩,比如摔跤、射箭和赛马等等。“为什么要邀请马戏团和杂耍团来呢?”席慕容心里觉得很难过。

  “它已经不像一个那达慕了。再过两代以后,也许就没有人能够说出,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游牧文化的那达慕了。”

  有次在北京签名售书后,席慕容马上要开赴内蒙古的额济纳和阿拉善。对她来说,蒙古高原永远走不完,实在是有太丰富太新鲜的知识在里面,游牧文化的吸引力太强了。

  她清楚地记得,父亲生前跟她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曾经说太闷了,他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那时候席慕容还没去过蒙古高原,“我觉得欧洲好大,风景好漂亮,怎么会闷呢?我不理解,难道那么远的山也会挡你吗?”

  直到回到蒙古高原之后,席慕容才知道,什么叫眼前没有东西遮挡。

  回到老家的第一天,远远地看到一个牧民从草原上骑马过来。“他穿着蓝衣服,那么远的距离,我能看到他腰间那根黄腰带的光芒,就像一根针尖在太阳下发出光芒一样。其实我是个近视眼,可是在草原上,我却能看得清清楚楚。”

  “哦!我的天,我明白我父亲的感觉了。”这时,席慕容才深切地懂得了她父亲。

  “这是一种世代传承的记忆。”席慕容曾对《青年周末》记者说。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1989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蓉创作的分水岭,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席慕蓉以转变而非改变来形容其间的区别,并且透露了一个令她思索许久的小故事。在公教人员尚未开放探亲之前,她曾依据父母、外婆的叙述,写了一些怀乡的文字,而后香港摄影家林东生特别千里迢迢去到蒙古,为她拍摄许多家乡的照片,并以图文并陈的方式出了一本书《在那遥远的地方》(圆神)。不料,席慕蓉的一位朋友却心直口快地浇了她一头冷水,对她说:“无论如何,你写的只是二手经验。”这句话令她无言以对。

  但是当她真正坐上返乡的火车,亲眼看到熟悉的站名一一跃入眼帘时,她所想到的,却是更多父母当年告诉她的事情。比如经过宣化,她想到的是母亲说的,宣化的葡萄最好吃;车过张家口,她想到外祖父与伯父曾在这里办过蒙文的编译馆,规模之大足有半条街。这时,席慕蓉突然明白了,“原来文化就是这样传递的”,“所有的一手经验必须经过二手经验,力量才会更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当她来到母亲的家乡,想要寻找母亲口中整个森林都是香的,走也走不完的松漠树海,却发现这里连一棵松树都没有留下时,会如此震惊莫名,原来维持了数千年的郁郁苍林,只要数十年就可以毁于一旦,就如同文革时汉人用粗暴一元的价值观,就可以轻易毁弃蒙古人的文化传统一般。

这个要看南通探险王国水世界是否有这种优惠,没有活动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南通城市乐园,游走于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幻想的梦幻乐园,是一个富于科技幻想、精彩与惊奇邂逅的探险王国, 是一场盛况空前、全方位放松心情、充满神奇的欢乐盛宴。

在这里,国际与传统交融,文化与科技邂逅;历史与未来交融,现实与幻想邂逅;家园与乐园交融,精彩与惊奇邂逅,为人们制造了一个欢乐海洋、体验释放自我激情的世界。

一个骨瘦如材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

他,就是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今的爱因斯坦。

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他的思维却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他的科普书《时间简史》,据说全世界已经卖了2500万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他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23岁结婚,有3个孩子。

他怎样做到这一切,怎样驾奴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此,关于霍金生平的**才流行于世。

霍金,一个深奥的科学家,成为了大众的偶像。

全身只有三个手指会动的霍金,通过一个手指说,我在各方面都非常幸运

2002年8月,一个在轮椅上坐了三十多年的英国老头来到了中国。在普通中国人眼里,这个60岁的人不能写字不能说话,多半辈子歪着脑袋在轮椅上,多少还有点可怜。

让我们看一下他在中国的一个场景吧——

在西湖边上的一家酒店里,霍金左手放在胸前,右手却始终握着他那神奇轮椅上的按钮,想必这就是他的运动神经中枢。轮椅前安置的显示屏,看到写满屏幕的字符。知道不会说话的霍金怎么接受记者的采访吗?

早在十多天前,霍金便已拿到了全国各地记者所提的问题。记者会现场,他每调出一个答案时,仍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

因为目前,霍金只剩下右手的一个大拇指能够操作了。霍金用这样的方式“说话”,表达着那智慧和幽默的思想。一个小时里,霍金回答了十多个问题,通过没有感情的扬声器。

据说,现场很静,不时有掌声。不知这个困难的记者招待会现场,有没有眼泪在飞?

一个记者问他:“霍金先生,你认为你本人幸运吗?”提问的人话一出口就有些后悔了,这是什么问题?

你猜,霍金怎么回答:“我在各方面都非常幸运,除了患‘运动神经元症’之外。并且就这个病对我也不是多么重大的打击。患此病仍能成功,我感到满意。我现在真的比发病之前的那个我远为快乐。我无法说它是一项恩典,但已经够幸运了:它并没有比预计的更坏。

“一个21岁的剑桥硕士,突然不会系鞋带了。医生说,你只能再活两年”

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如果回忆21岁以前的生活,该是一个牛津男孩的浪漫:

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刚好是伽理略逝世三百周年的同一天。然而,我估计了一下,大约有二十万个婴儿在同一天诞生,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后来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我上学时,牛津物理课程的安排,使得大学很容易逃避用功,我爱逃学。我有一次计算过,在牛津的3年中,我也就是平均每天学习一小时。我和大部分同学的共同态度:一种百般无聊的心态,而且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争取。命运的大拐弯,发生在我进剑桥读书后——

那时我已经有了牛津的学位,进剑桥为的是跟自己喜欢的老师研究宇宙。196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发现系鞋带这件事竟变的非常困难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的上帝?

过完21岁生日之后不久,我就进医院检查。ALS病?全称叫“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英国人也叫“运动神经细胞病”。医生说:“这是无法治愈而且是致命的病,你只能再活两年。”

一个21岁的翩翩少年绝望了:“我怎么会那么倒霉呢?怎么这种病会发生在我身上呢?我估计,自己活不到完成博士论文,所以看来做研究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沮丧了几个月,喝酒,听伤感的音乐。后来,命运和心情又有了一个大转弯,他会调侃:“你们知道吗?我的轮椅轧到了王子的脚指头。”

这是真事。后来霍金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且是最年轻的会员。查尔斯王子邀请学会里的一群青年才俊欢聚伦敦。霍金去了,并且喜欢旋转这个轮椅来炫耀,查尔斯王子喜欢这个动作。“结果,我的轮椅旋转时,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幽默的他说,“我希望王子的脚趾头依然无恙。我的很多知心朋友,都有被我的轮椅轧过的经历。”

当然,霍金也尝试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后果,这位量子引力学的大师级的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的左右下,跌下轮椅,甚至身受重伤,但是霍金还是“站”了起来。

看到霍金今天这个样子的人想不到:“霍金有一副相当嘹亮的好嗓门,虽然不是军官的嗓门,但也够威风凛凛的。”

他的朋友感慨地说:“我们可以相信,当他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那么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精神。”

霍金的两位妻子:爱情的力量在接力

2002年,霍金来到中国,和他现在的妻子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不知在他智慧的大脑里,为他的前妻留了怎样的位置。

“真正使我生活改观的,是我和一位名叫简瓦尔德的女士订婚。这下我有了活下去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我要结婚就必须要有一份工作。”年轻的霍金说。

1965年,23岁的霍金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工作方面,成功申请了剑桥的一份研究奖学金,钱够花了,还能娶媳妇。这年7月,他和这位改变他命运的女士结婚了。婚礼是在剑桥的“三一”教堂举行的,虽然他此时靠着拐杖才能蹒跚行走,但他拥有博士学位、忠诚贤惠的妻子以及可用在宇宙学上的新数学技巧。在他脸上仍然是傲慢自大、毅然决然的表情,这说明了:“我可以做任何事情。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止我,即使是ALS也不能。”

当然,也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止霍金生孩子、他家里居然人丁兴旺,两年后的1967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罗伯特出生;1970年,女儿露西也来了;第二个儿子提莫西出生于1979年。他们这个身体不好的爸爸开始成名了。

回忆爱情的感觉是甜蜜的。1963年除夕夜,他邂逅了对他情有独钟的年轻姑娘瓦尔德。

他的前妻回忆:

那年新年聚会,我看见一个年轻人挨着墙角站在角落里,正在聊天,讲述的是他在剑桥进行宇宙学的研究。他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他讲起笑话来笑的直打嗝,几乎喘不过气来。他的许多笑话是嘲讽自己的。

再后来,朋友问我:“你听说过霍金的情况吗?他走路总是摇摇晃晃,不能系鞋带。他们说他也许……只能再活两三年……”

我大吃一惊。简直难以想象,一个仅仅比我大几岁的人竟然要面对死亡的前景!

再次见到他时,他显得很高兴,我们一起看戏。

真挚爱情的道路确实崎岖不平。他也许觉得我的出现是在他的伤口上撒了盐。他几乎没有表白,而且拒绝谈论他的病情。他掩饰他的敌意和失落感,好像是在故意阻止我和他进一步交往。但是太晚了。我已经没有办法解脱了。终于在剑桥一个小雨淅淅沥沥的晚上,他终于吞吞吐吐地低声向我求婚——那一时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面对有人要我仔细了解他病情的提醒,我回答说:“我非常爱霍金,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和他结婚,我愿意为他做饭、洗衣、购物和收拾家务,放弃自己以前的远大志向。因为与我面前的挑战相比,那种抱负现在微不足道了。“

第一个星期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转瞬即逝。一天,他发病了,满屋子回响着他刺耳的咳嗽声,直到窗户啪嗒啪嗒作响,冷风回应着惊惶失措的叫声。我却不知所措。

风雨相伴了几十年,直到1990年他们平静离婚。而那时,霍金已经是个走在路上总被人认出的名人。做一个残疾名人的妻子,不容易。

他的前妻说:“一个叫梅森的护士渐渐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因为他所具有的专业训练,使他能注意到霍金的每一个怪念头。当我收到霍金的一封信,说他打算和梅森生活在一起时,我知道一段生活行将结束了。1990年5月,我们办理了离婚手续的四个月后,他结婚了。我祝福他。两年后,我又有了家。“

“什么都不能剥夺爱的权利。“今年60岁的霍金用一个指头说。

他在北京演说的题目是:《膜的新世界》。你能听懂这个深奥的话题吗?但是霍金的爱情故事,很多普通的中国人都懂。

一个关于《时间简史》的黑色幽默和黑洞理论

霍金在2002年的中国之行,使得他的那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在中国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流行。像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能读懂《时间简史》吗?这里有一个关于《时间简史》的幽默。

一个美国商人在飞机上,津津有味的读着霍金的《时间简史》。邻座一个老者有些惊讶地说:“你能看懂这本书吗?我就没有看懂。”

“这么有趣的书还看不懂?”商人大叫起来。于是给这位老者热情讲解。

最后,当他想起来问一下这位听讲者的职业时,老者谦恭地回答:“我是苏联科学院院士。”

的确,连科学院院士都看不懂的书,让霍金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2002年,霍金在中国说,他要重新改写这本书,让即便是12岁的孩子,也能看懂他的时间研究成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家家户户的书架上都有这本书。

“《时间简史》是我第一部为大众写的科学著作。但是我后来发现,没必要写的那么复杂,所以我准备把它改成青少年版,让所有人都能读。这本书,大概还要一年时间才能与大家见面。”霍金说。

如果说霍金在社会公众中的出名,是因为他1998年完成的《时间简史》;那么霍金在宇宙科学圈里的成名,则始于他对黑洞的研究。

11962年,20岁的霍金选择去剑桥大学学习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为的就是跟随著名的宇宙学家霍伊耳做研究导师。但是,学校给他指派的是另一个名师,丹尼斯席阿玛,相对论宇宙学界的权威。

剑桥的求学无疑给了霍金很高的起点。一年后,他斗胆向霍伊耳教授的理论提出质疑,引起轰动。1965年,在他23岁时,发表博士论文,关于“可应用于宇宙的奇点理论”。

在他长子罗伯特诞生的1967年,霍金开始进行黑洞奇点定理的研究。数年后,他与人合著的《大尺度时空结构》,成为引力物理学的经典。1974年3月1日,他在权威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界最重要的进展,他的论文被认为是“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荣誉接踵而来。1974年,他当选为最古老的学术组织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8年,霍金获得世界理论物理学界的最高成就奖“爱因斯坦”奖;1979年,37岁的他担任了剑桥大学卢卡逊讲座教授的职位,让霍金自豪的是,这个职位牛顿当年担当过。

随后,轮椅上的霍金也合作者一起提出了“开放暴胀”理论,对宇宙的起源和归宿作出了全新的解释。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只会用指头说话的霍金教授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霍金是一个极富天才和毅力的英国天体物理学家。他使用数学工具论证了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成为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宇宙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他获得了“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美誉。

“我发现真实的宇宙比**《星球大战》更吸引人”

2002年,霍金在中国说:“我发现真实的宇宙比**《星球大战》更吸引人。”

他鼓励更多中国优秀的年轻人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物理、天体物理研究作为他们终身奉献的事业。这位60岁的聪明老头说:“我希望年轻人走上这条道路。如果要走这条道路,我建议你们要先学好理论物理学。我发现物理学和宇宙学极其激动人心,它就像星球航行,勇敢地向未被征服的领域前进。”

“我能够在头脑中探索黑洞,进入宇宙最遥远的地方。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进入空间,就进入物理学。”用指头现场打出这写字,霍金用了很长时间;从一个对宇宙感兴趣的英国青年,到今天一个被世人所知的科学巨星,霍金付出的太多。探索宇宙时空的杰出科学成就,加上战胜罕见疾病的坚强毅力,也使得他成为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之一。

霍金赢得的尊敬超越了学者的团体,超越了国界,甚至连教皇,也曾跪下来与霍金交谈。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40岁的霍金在轮椅上参加了一个宇宙学大会,会议的主办地就在梵蒂冈,与传统科学界观点不同的教皇科学院主办了这个宇宙学大会。霍金的宇宙论演讲,与宗教观念的“宇宙观”自然有不一致的地方。会议中的一天,不常露面的教皇出面接见各国客人。教皇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客人从平台的一边进入,跪倒在教皇面前,轻身的交谈几句,然后从平台的另一侧离开。轮到霍金了,他驾驶着轮椅上了平台。这位几天前谈论过“无边宇宙论”,也提出过无需造物主创造宇宙的人,与基督教的领袖面对面的在一起。对教徒来说,教皇就是上帝在地球的代表。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教皇离开座位,跪下来,使他的脸也霍金的脸在同一水平线上,两人开始交谈,所用的时间比其他人都长。最后,教皇站了起来,掸了掸自己长袍上的灰尘,微笑着与霍金告别。霍金的轮椅就缓缓的驶向了平台的另一边。

他的另一本著作《果壳里的宇宙》,在2001年完成。在这本《时间简史》的“姐妹篇”里,霍金引用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我依然认为自己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的经历告诉普通的我们,束缚你思考的,不可能是疾病,也不可能是别人,惟一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毓秋,一个冷酷的名字。人如其名——这个词语在他身上起不了任何作用。

他——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打打闹闹。在开学的这几天里他却一反常态——在适应着新同学,新事物。

“嘿,暑假过得怎么样?”一个女声在毓秋耳边响起。

他——就是毓秋新认识的女孩,一个开朗,外向的女孩。

“嗨,四叶花,新学校感觉怎么样?”毓秋被吓得一下子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一般啦,还不错——还有,我叫诗叶桦,不叫四叶花,我们认识有一周了,你还记不住。”

毓秋做了一个道歉的动作。“叮——上课了”。

毓秋边听课边不时地偷看他后座的女生。

他是季恋。

在毓秋的记忆里,她,一直是一个内向的女生。在每一次的邂逅,总是相背而过,没有半句话语。

毓秋本以为这是可以陪他度过中学生活的唯一一个小学同学,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了。

下午,在上学他遇见了季恋。

他与她之间,只隔着一条街道。

你——家里有几个人?

三个。

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对话吧。在小学生活中,毓秋和她的对话只有“嗨”“mornig”

之类的语气助词吧。因为,每次都只是回答:点头。

他们从家里到公交车上,真的就一句话没有了

这样的僵局,在遇见了诗叶桦以后才打破。

hi,毓秋。

hi,今天天气不错。

是啊。

到了学校坐在了座位上,毓秋面对小测,还是不放心,于是,努力地复习。

忽然,一种莫名的不安涌上心头。

是好,是坏。

毓秋猛然回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11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