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第1张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几乎都是在大城市发生的,许多革命甚至就发生在本国的首都。近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都发生在大城市。如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革命重点都在中心城市。这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城市人口急剧上升。

  中国近代的革命也长期在大城市进行。以城市为中心目标,一方面是受西方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革命的传统习惯所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几乎都是以攻陷城池甚至焚毁王都为主要胜利标志。

  为什么西方革命“城市中心论”的经验在中国就不能成功呢?原因在于中国国情的不同。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家,“重农抑商”的传统文化观念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出现。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往往是政治的产物而非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依赖农村而生存,农村却可以不依靠城市而独立。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中国的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依然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这种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封建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民族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强大,到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总数仅有2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五,即使到了194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也只有5700万,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因此,中国革命若照抄西方革命“城市中心论”的经验,是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的。

  受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城市起义模式的影响,中国***从一开始就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即使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的暴动上面。依靠工人阶级,重视工人运动,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农业国家,忽视农村和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应该的。

  在中国***内,李大钊、彭湃、毛泽东等比较早地重视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李大钊和瞿秋白在理论上充分肯定了农民运动是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国民革命的意义在于解放农民,武装农民。 而彭湃和毛泽东则亲自参与领导了农民运动的伟大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 彭湃是中国***从事农民运动的先驱之一。他于1924年写的《海丰农民运动》一书,对海丰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状况及农民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对全党正确认识农民问题和领导农民运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一起成为后来瞿秋白号召“中国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的重要书籍。

  毛泽东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把农村和农民问题提高到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高度,为寻求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三大”的发言中,他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和***员更少,但满山遍野都是农民;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国民党在广东有今天这样的基础,无非是有些农民组成的军队;如果***也注重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也不难形成象广东这样的局面。

  毛泽东直接参加领导农民运动是在1924年底离开上海回湖南老家养病期间。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五卅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没有得到三亿多农民的拥护。国民革命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工农商学兵的各阶级问题;如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则各阶级问题也无从解决。因此可以说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土地问题是党的中心问题。 在随后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农民巨大的革命作用,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除了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民主派之外,农民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进行了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为代表的上百次起义,其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城市中心论,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起义的方式。而这些起义和暴动,都以失败告终了。

  毛泽东是当时党内最清醒的人。在举行秋收起义之前,他通过调查,了解了罗霄山脉一带的情况,作好万一起义失败的打算。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计划失败后,他及时说服前委的多数同志,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在江西永新三湾,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到达井冈山地区后,毛泽东争取井冈山的地方武装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加入革命军,壮大了革命力量。毛泽东等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整顿和恢复地方党组织,建立红色政权,开辟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毛泽东是当时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这些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成为毛泽东创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起点。

  2.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

  伟大的实践必须经过理论的提升,才能化为真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也是如此。“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与实践,不断地面对着党内和红军内部的疑问。为了回答这些疑问和回击教条主义的责难,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始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探索。

  (1)中国红色政权得以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的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与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其一,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其政治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中国既存在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又有广大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色的农村。从经济上讲,在在农业社会里,城市依赖于农村,而农村对于城市的依赖很弱;从政治上讲,农村的反动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从地域上讲,中国地域辽阔,尤其在农村具有极大的回旋空间;加之中国不是由某一个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而是存在许多帝国主义势力的半殖民地,而且国内军阀割据,反动统治的缝隙大。 这就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其二,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还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其三,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还取决于革命形势的发展。

  其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也是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五,***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条件。

  其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可能性。毛泽东正是根据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始了革命道路理论的建构。

  (2)毛泽东还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三位一体。

  革命武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前提,也是其主要的斗争形式。没有革命的武装,没有强大的红军,就不可能造成割据的态势。

  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革命武装就无从开展土地革命,革命就会陷入流寇主义的泥淖。革命要有根据地,就好象人要有屁股。假如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是走着,站着,一定不会持久,元气不能恢复。不发展根据地,就不能扩大红军,就无法进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决战。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革命,才有可能把农民发动起来,从根本上摧毁反动统治的基础,使党和革命武装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进一步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集中了中国***在这一时期艰难探索的成果。这一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理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中心要点是以农村为革命的中心。

  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解决了处于长期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党和军队如何保持无产阶级特性的问题,从而为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点,也保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顺利实行。

  然而,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临时中央不顾大革命失败后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客观实际,仍然强调所谓的进攻路线,主张“暴动,暴动,再暴动”,强行推动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在实践上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把根据地和红军仅仅看成是中心起义的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同时,革命队伍还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日益加紧的军事围剿。

  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开始新的一轮混战,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出现了大好时机。为了澄清认识,端正思想,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述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抨击了中共中央的教条主义。

  在1930年5月写下了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以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吹响了反对教条主义的号角,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并郑重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反映了不唯上、不唯书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巨大的理论勇气。这篇文章从认识论的高度否认了“城市中心论”,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成因,使这一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党丧失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度出现的有利的革命时机,白区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中国革命遭到前所未有的惩罚。而失败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正确的。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它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随着会议后“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的成立,毛泽东进入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开始真正占主导地位。

  在1936—1939年间,毛泽东又在先后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等文章中,进一步阐明了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4)毛泽东对于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积蓄力量,最后一举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要通过建立红色政权来创造红军,使之成为夺取全国政权的主要工具。

  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构成决定了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是必要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力量,所以,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而要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必须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才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以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开展土地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好形式。

  第三,中国革命的国内环境决定了以农村为重心,建立农村根据地是必要的。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只能首先在广大农村聚集力量,即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把农村建成巩固的革命基地,以赞成与城市敌人的对垒,借以反对敌人的进攻,借以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进而取得全国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两部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高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日趋完善和成熟的时期,并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篇一:

  中国***历经挫折磨难,总能一次次从几近崩溃的边缘脱离险境,又从失败和曲折中振奋崛起。我们的党创建至今95年,依然生龙活虎、依然前程无量。这段时间再一次学习党史,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党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土壤之中,我们的党又与时俱进,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机和活力,历史注定了中国***必将永葆青春。如果说95年前我们的党还只是一轮初升的旭日,那么今天就更加是一轮勃勃朝气,永远都不会衰落的红太阳。通过这次学习党史的经历,我懂得了很多,让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中国***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有了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95年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我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人为国家而付出一切的精神,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未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现在从两个 牢记 和四个 求 来说说我对党史的认识。

  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员。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就没有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

  一要求真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世界上怕就怕 认真 二字,***就最讲认真。

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95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

。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二要求深

。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

小细节 里品出 大关节 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三要求实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四要求新

。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3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95年的风云变幻,95年的潮起潮落, 95年的光辉历程,揭示了一条深刻的真理:中国***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中国***是全国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篇二:

  坚持中国***的领导,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016年7月1日,是中国***95岁的生日。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之时,我作为在***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一位普通公民,我作为中国***的一名普通党员,心中有很多感慨和感激。

  从1921年中国***成立到现在,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历史充分证明了在我们心中打上烙印的那句话是多么的贴切: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走过了95年的光辉历程。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都展示了******民英勇顽强、波澜壮阔的奋斗足迹。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诞生之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困惑,进行了艰苦的求索与抗争。中国必须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得出的结论。而中国***就是人民和历史选择的唯一正确的政党。

  中国***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一步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我们党不失时机地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党也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的基础上,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使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当前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这些伟大成就就有力地证明:没有中国***,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在中国***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身边、在随州,发生的重大变化。

  国民经济由弱到强。2010年随州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40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80倍,年均增长125%。

  经济结构相对均衡。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到2008年实现了由“一三二”产业到“二三一”产业的优化转变,工业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农业生产全面提升。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6万吨,比1949年增长14倍。

  工业生产大幅增长。2008年工业产值跨上100亿元台阶,达到122亿元,与1949年增长1229倍,年均增长126%。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2008年全市投资总额达147亿元。投资年均增长248%。

  交通事业日新月异。到2008年,全市通车里程6200公里,比1978年的2679公里增长13倍,年均增长3%。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2008城区面积43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16倍。常住人口达到36万人,是1978年的7倍,城镇化率达到41%。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到2008年全市消费153亿元,比1978年增长1524倍,年均增长13%,其中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20%。

  旅游资源充分利用。2008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39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亿元,入境旅游人数4950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42万美元。旅游总收入比1978年增长95%。

  外向经济迅猛发展。1995年前,我市利用外资为零。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3100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94倍,年均增长462%。2008年,全市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83万美元迅速增加到3亿美元,年均增长22%。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只有534元,2008年提高到12000元,比1978年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7元增加到2008年的4967元,比1978年增长了46倍,年均增长14%。2008年随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8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6平方米,增加18平方米。2008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辆,拥有家用电脑41台,拥有移动电话179部。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30部。空调、电脑乃至汽车等享受型耐用消费品也逐步进入农民家庭。

  卫生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随州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221个,其中:县级医院12个,乡镇医院50个;卫生技术人员7942人,其中:职业医师3236人,注册护士2556人;病床床位4586张。

  社会保障成就显著。2008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取了养老金。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万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万人。

  可持续发展明显增强。人口增长步伐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56万人,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15%,其中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

  从这组简单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想象,从1978到2008年,短短的30年,发生了多么了不起的变化。这些成就,都应归功于我们党改革开放、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好政策。

  纪念中国***建党95周年,我们拿什么感谢党我认为: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胸怀感激之情,要更加热爱党、信赖党,坚定不移跟党走,就要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国家,坚定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强国富民愿望一定能实现的信念,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为国家的强盛、为家庭的幸福,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用出色的成绩报答党的恩情。

一、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了一条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是领导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并注重从思想、作风、政治、组织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保证了革命主体的先进性。

从中国***成立之日起,党逐步意识到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领导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的党。

三、能够争取革命的大多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建立起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中国***在革命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反蒋统一战线,以尽可能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这些统战工作成为党夺取全国政权的关键因素。

扩展资料:

革命事实最终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正如邓小平所说:“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核心通过总结建党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一条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它对中国革命对象、革命性质、领导权、同盟军、革命前途和工作重心转变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准确分析,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网-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电脑技术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其中,尤以超级英雄**的上座率以及票房回报率奇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篇一

 《 论陈英雄**的东方艺术 》

[摘要]陈英雄把恬淡冷静的东方文化理念同西方**艺术,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相结合。他的代表作中,既带有故乡情结也带有欧洲式的东方情节中对越南文化的捕猎。他讲求诗意的描述,运用**语言,打动观众心灵,如诗一般。即使是面对饱含着苦难、泪水和绝望的土地,陈英雄依然葆有诗意。本文从陈英雄的**文字出发,通过对陈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文字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更高更广的领域里加深了对陈英雄导演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东方文化;越南**;导演风格

越南,这个曾被称为“印度支那”的中国近邻,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它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也使世人对它产生了误解与好奇。90年代以后,越南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殖民地题材**成为提供美丽幻象和慰藉现实的**潮流。在《情人》《印度支那》等异国情调的影片引起西方**界关注的同时,一部《青木瓜之味》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越南。而这部**的导演陈英雄虽然是法国文化培养出的**导演,但是他具有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羞怯的气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表现事物的**思维以及表现手法,一种恬淡静谧、文雅敦厚的东方艺术。

一、陈英雄的文化背景

陈英雄导演是当今国际影坛上一位颇为著名的亚裔法国导演。他出生在越南,14岁移民到法国。最初研读哲学,而后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便决意改学**。而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人生。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认为导演的场面排程能力应该从观看影片中学习。就这样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陈英雄在影视作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他在20年的时间里,仅拍摄了5部**,但这却毫不影响他成为亚洲**界的著名导演,这得益于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浓烈的个人风格。

**在越南并不发达,以往越南**也很少受到关注,提起有关越南的**,不禁会想到美国经典**《阿甘正传》和杜拉斯镜头下的异国恋情――《情人》,然而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却与越南无关,越南只是这些异国**中的背景而已。不同于其他**中那个硝烟弥漫、穷苦落后的越南,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用他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一个色彩斑斓,柔美恬静的越南。树隙中倾泻下来的细碎阳光、中式庭院中枝繁叶茂的芭蕉树、娇媚惹人的木棉花、棚架下青翠剔透的青木瓜……除了殖民、除了战争、除了贫穷,这里的越南以其独有的诗意与让人慨叹的生活气息,宛如一位身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散发著东方女性的淡淡清香。

作为一位身在异乡的越南人,陈英雄带着对于家乡怀有的一份乡愁,在他的镜头下把越南拍摄得宛如其儿时梦境中一样隽美。但是在其勾画故乡美好梦幻般的回忆的同时,依然不忘关注越南的社会现实,刻画越南社会残酷狰狞的现实,他把镜头对准泛著恶臭的街道,滋事暴力的地痞流氓等越南的底层社会生存现状,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在陈英雄最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中,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其对越南的情绪和情感,从恬静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怀想期盼中如诗般的画面语言、时而轻快时而沉郁的诗情隐喻中抒发著陈英雄**中特有的东方文化气息与东方哲学,形成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陈英雄导演的影片风格

一人物:普通人和东方女性

恢巨集的历史题材和激昂的伟大情怀从来都不是陈英雄影片的主题,在其作品中没有众人仰视的英雄,只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因为事实上这些卑微但坚韧的底层人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主角。如《青木瓜之味》中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女佣梅,在一幕幕尖锐狞厉的境遇中依然温性犹存的“三轮车夫”以及遭遇痛苦婚恋却从容生活的三姐妹,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最为真实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中简约、朴实的温情。陈英雄作品体现新现实主义**的风采,他追求朴实坚韧的生活氛围,他把镜头始终对准现实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从小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中,诠释著自己处事的东方哲学。《青木瓜之味》中静静地看着这个庭院里所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梅,《三轮车夫》里对暴力和死亡的默默凝视的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里,将所有的家庭矛盾和秘密平静地消解、超然掩盖的三姐妹,他们都诠释著陈英雄面对一切超然坚忍的生活哲学。

陈英雄不仅愿意瞄准普通人,在他的镜头中也赞美着著坚韧宽容、坚忍、平和、宁静的东方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男性阴柔软弱,而女性是生命的主人:坚定聪慧,镇静隐忍。其影片中画面无时无刻不表露著对这种女性的依恋。《青木瓜之味》中的梅、梅的女主人,《三轮车夫》中的姐姐、老板娘,《夏天的滋味》中的三姐妹,无一例外是具有鲜明气质的东方女性形象。这些影片中,陈英雄对女性的欣赏和赞美正是他对于儿时家乡无限乡愁的一种转化,这些女性身上柔美、宽容、坚忍、沉静、内敛的东方品格,体现了创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东方女性形象。同时,他用这种崇敬和赞美无声地 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

二情节:温馨与残酷的交织

陈英雄这个离国多年的游子从西方世界的观影期待出发,又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冲破西方世界对越南主观垄断的揣测和想象,通过影像向世人展示了越南的传统与现代、温情与残酷、坚硬与柔软。这是陈英雄以自己的方式回想着祖国的过去,也凝视著现在,更是深切关注着明亮的未来。温馨过往与残酷现实的交织,其影片中所有溼热、阴郁和狂躁不安让陈英雄以诗意的沉郁,超脱的胸怀所平息。用沉静来平息痛苦,让温馨与残酷交织。

正如《青木瓜之味》中镜头从身着金**的高领长裙幸福地读书的女主角梅身上向上摇,出现的是一尊安详的佛像。在这里,陈英雄以自然与和谐、清净与祥和描述了另一种观念与理想。以绝对虚静的心灵进入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绝对的自由,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拘束瓦解后,逻辑、理性已成负累,没有了对物质欲望、对功名的角逐,于是,最终感悟到了生存意义和精神上的愉悦。 在影片《三轮车夫》的结尾,辞旧迎新的除夕,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生活恢复了往昔的平静。镜头掠过外面的断壁残垣,转向高墙之内的网球场游泳池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又再次回到外边突然变得阳光灿烂的城市街道,人流之中,三轮车夫骑着满载全家幸福的崭新的三轮车向前滑行,然后镜头渐渐上升,还有那一群在教室里专注地学习弹琴的孩子们。貌似突兀的结尾让人沉思,是什么东西让这些命运多舛的人在面对苦难时如此安稳,是什么东西使得他们在辗转流离的混乱中各归其位很显然,这是一种沉默地生存状态,不是通常的绝望的血泪交错,而是属于生命意义上返乡之途中淡淡的忧伤,又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夏天的滋味》中三姐妹中最小的莲与弟弟出门为给父亲的周年祭祀而准备,正好呼应着影片开头中的他俩为准备母亲的周年祭祀而出门,就连线下来的悠远的钟声都一样,仿佛一切的爱欲纠缠都未曾发生过。导演没有沉迷于对人生的痛苦、对社会的愤怒的宣泄,而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作为影片的结尾,这无疑是东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审美理想与思维意识的形象体现。爱与死,幸福与痛苦同时并存,一切都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在灿烂明媚的阳光之中,再阴暗再无望的生活,再悲伤再恐怖的历程,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将它包容。

这其实就是陈英雄的人生之道。从佛像到钟声,早已暗示著东方式的圆满。这样一种诗意的描述,非线性的写作,这种悲悯的情怀、达观的精神超越了现实的苦难,使陈英雄的影片沉郁而不凝重、压抑而不绝望。

三画面:画意与诗情的结合

陈英雄的**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更像一位诗人将心中的故事转化为淡雅的文字一样,把他**画面如诗般温雅细致地表现了出来。东方诗画色彩对陈英雄的影片视觉画面的影响很深,并且陈英雄十分善于以表现唯美含蓄、意境深邃的画面来替代人物的语言,以唯美的视觉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氛围传达不必言说之美,在有限的画面内传递著无限的神韵。例如,他的作品中刻意使用原生态描绘手法表现出乡村生活自然诗意,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画面和慢节奏的平摇镜头,来展示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的每个精致细节,从而使人物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显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魅力,镜头中也就让一种赞美和诗意始终洋溢其中。在影片《青木瓜之味》中,流落着宁静而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古朴的庭院等情境,如诗如画地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如随风而动的翠绿树叶、阳光下的木瓜树、陈旧的石板等。

三、东方文化在陈英雄**的展现

陈英雄把恬淡冷静东方哲学同西方艺术**的个性意识,以意象为主的思维形式,常采取象征、隐喻的手法,藉以流畅的**语言完美地相互融合并完美呈现,使影片中的对于现实的揭示与世事的说教潜隐在毫不张扬的诗意镜语中,东方哲学自然的富含于作品之中,形成陈氏影片中独有的风格。**中把政治背景和教育意义隐秘在诗一般的镜头之中,东方传统理念、佛家的因缘色彩、道家的无为思想自然的融会贯通,陈英雄以自己的东方哲学理念叙述着他的情感,同时也用他心目中的越南诠释了自己的东方文化理想。例如,《三轮车夫》中本是对立的两种生活状态,面对苦难的阴郁和狂躁不安与无奈平息痛苦的从容沉静,在陈英雄的**世界中被优雅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即以出世的超脱和平静刻写入世的情怀,世事云淡风轻,时刻保持一份平常恬淡的心境,泰然处之。陈英雄**中最直接使用干净、明亮、简单的**画面来塑造**观感,以安静、平和的意境,表现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赋予影像画面独特的人性关怀,这也正体现了陈英雄思想中以恬淡虚无为本的道学思想和以万事皆空为本的佛学思想。

东方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的薰染使得陈英雄在观察越南时拥有独特切入角度、观察视点,同时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与本土情结的混杂性,也使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要远远多于单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极端地域色彩的彰显,从而获得了一种具有更大的文化相容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自由的隐性空间,是其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述说一个全新的越南,挖掘出越南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陈英雄使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在**这一最现代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张扬。他的**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且在越南国内,除被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也是广受欢迎。这些也都表明他不仅掌握了国际**语言,并且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脉。

总而言之,陈英雄的东方文化背景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教育,使他把东西方文化和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成为他**中的闪亮之处。如阿巴斯之于伊朗**、侯孝贤之于台湾**一样,陈英雄成为越南**的一面大旗,猎猎飘扬。虽然他的作品被少数人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但是这并不能把陈英雄在**艺术上特别是对东方艺术的完美诠释给否决掉。他的**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说明了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陈英雄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对乡土文化的真切感怀赋予了**浓郁的东方色彩,编织成了一个柔美纤细的东方童话。陈英雄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其将世界**艺术中的养分融合于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越南,探索出富有现代意味的东方哲思**的形式与风格。他的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东方艺术之感,依旧在漫漫**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大卫・科波考尔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 李显杰**修辞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 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篇二

 《 色彩在**《英雄》中人物设计的构成 》

[摘要]**的发展和色彩艺术设计在**中的应用是不断促进和渗透的。在**的艺术设计过程和**的传播发行过程中,**的色彩艺术设计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色彩设计对人物场景的策划和深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艺术的推行。此外,**的色彩设计本身也对色彩设计艺术行业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本文主要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英雄》为例,详细并深入地分析色彩艺术设计在**人物场景中的构成。

[关键词]**;色彩艺术;人物场景;关系;构成

**是导演等**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表达一种自我的情感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即“体物赋情”。**语言和一般艺术的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中充斥着大量的画面,而在画面中色彩毫无疑问地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经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英雄》中色彩在人物场景的应用上可谓是深谙此道,对**色彩的运用可称之为大胆、奇妙。**《英雄》灵活借助**色彩这一“道具”,巧妙地完成**的叙事、情感的表达激发观众的情感世界,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色彩纷繁复杂但是又不失其纯真和主题,浓重的色彩却最典雅,尽情展现张艺谋式**的华美艺术。

一、**的定义和色彩设计的定义

**的定义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作品,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晶。**,在我国的《现当代汉语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真实活动的形象。1872年,**初现端倪,进入了萌芽时期,并从此进一步发展,逐渐成熟而“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已经有137个年头了,而且在这期间**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不断发展。

色彩设计的定义

色彩设计,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颜色的搭配。在大自然的世界中,色彩纷繁复杂,绚丽多彩,而色彩的设计就是将不同的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以求得完美、更加漂亮的色彩。在色彩设计中,色彩的配色方案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但我们用我们的视觉、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首先闯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色彩,这个大自然的魔术师,它产生著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享受和视觉的盛宴,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认知、情绪的变化乃至生活状态和工作的波动、效率等。

二、**《英雄》中的色彩在人物场景构成中分析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的每一个画面都由色彩组成,色彩也就成了**的重要艺术形式。作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张艺谋,在他的**中,色彩艺术的发挥可谓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形容张艺谋对色彩的应用那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的确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的**在色彩的应用方面正可谓是创造了一场壮丽的“色彩盛宴”。张艺谋运用极富创造性的色彩增强**的艺术效果,构成了**独特的色彩艺术。那么作为张艺谋色彩应用的极品之作——**《英雄》在色彩的构成设计上,张艺谋又是如何运用其聪明才智和设计灵感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即**中人物服装的色彩搭配、**场景空间色彩配置、主要故事情节的色彩组合、全片时空段落色彩构成四个方面。我们仅就色彩艺术设计在**《英雄》人物场景中的构成进行深入且详尽的分析,具体如下:

在**《英雄》中色彩设计在人物场景中的构成和配置表现在镜头上的主要有两类,一个是,通过人工搭建的以供**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另一个是,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

人工搭建的以供**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

在**《英雄》中,人工搭建的以供**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主要有秦宫、棋馆、书馆、残剑居室以及藏书阁这五个空间场景。在这五个空间场景中,色彩的艺术设计正可谓是大胆且灵动。

秦宫的主色调是黑色,其寓意不言而喻,既象征著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无法接近的盛气凌人,又象征著秦始皇的残暴和凶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暗示著这部**《英雄》的悲惨结局和对英雄的哀悼之情;但是在黑色之余又有星星点点的绿意在其中点缀,这种颜色的主要意义据笔者研究是象征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不得民心,继这些赵国剑客刺秦之后的后继往来者、反抗者将绵延不绝。

棋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配合整部**的基调——悲凉而成的。棋馆的主要颜色是黑色、白色和灰黑色,这种色彩的搭配既在很大意义上符合了棋馆本身的特征——黑白相间,体现了浩浩乾坤、苍茫大地本应和谐统一的八卦之意,又增加了这部**的悲剧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一种意念上的搏杀意义。

书馆的主打色是鲜艳的红色。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有着生机勃勃之意、有着喜庆欢喜之感,但是在此时,在周围环境全部是暗色调、非黑即白的大环境下,突然出现的红色则是一反常态的。在**《英雄》中,红色的寓意可谓是清晰明朗的,鲜红的色彩,鲜红的鲜血洒满书馆,给人一种极度的压抑和悲凉之感,预示**的悲剧结局。

残剑居室和藏书阁是人工搭建的以供**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搭配中最鲜艳的两个场景色彩搭配,它们分别是红色、绿色和红色、蓝色、白色。在中国的传统色彩搭配上,红色和绿色的搭配历来就是一种“禁忌”,而在这部**《英雄》中,则大胆将红色和绿色巧妙地应用在一起,一起勾勒出残剑居室的色彩图景,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红色和绿色的不相容,而正是这种不相容则巧妙地向观众揭示了一种抗争和对抗,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局面;那么藏书阁红色、蓝色、白色三种颜色的运用在人工搭建的以供**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搭配中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也昭示著**中人物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复杂和矛盾,同时,“黑”与“红、蓝、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国别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利用秦国所崇尚似铁的“黑色”来强调秦国恃强凌弱的吞噬之心和统一全国的野心,还有“红、蓝、白”三色中的红色尤其是要突出赵国剑客、剑侠誓死守卫家园、刻骨铭心的一洗国耻的国仇家恨,一种铁骨铮铮的誓言,一种决心刺杀秦王的坚定立场和信念。无名“功夫十年”,练就“十步一杀”的绝技,单身赴会,直面秦王,视死如归;长空、残剑、飞雪等侠肝义胆,皆愿割舍身家性命,助无名刺杀成功。 **《英雄》中室外场景的颜色运用高度强化的单色配置,配置如此巨集大,设计如此缜密、冷静,信念如此坚定,心灵如此纯净。我们通过前面的几处室外场景色彩的设计,很容易发现人工搭建的以供**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纯色,根据笔者的理解,创作者应用一种纯色的色彩是文化观念层面上的冷静的理性思考和艺术设计上的升华。

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

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主要指的是外界的环境,如金黄和全红组成的胡杨树林;如白水、绿山组成的高山瀑布;如土黄沙地和湛蓝天空组成的漠北沙地;如青山蓝天组成的翠色平湖;再如金黄土地和蓝天组成的荒塬土丘,等等。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上,**是典型的大地之色,而黄土又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所以,在**《英雄》中**、黄土色的大面积、大程度应用使**《英雄》在本身具有民族情感的同时更增加了它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文化特征。**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有一种“光芒四射”之隐涵,那么在**《英雄》中则是寓意著英雄人物的性情之高尚、心境情感之深远。正如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之说中,黄是中央方位色彩,它对应的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位——心脏,那么不约而同的,在“五气”中,“黄”又象征“和”,因此我们中华民族把大地之色——黄,看作是崇高无上的色彩。

绿色,绿色在西方多出现在结婚的礼服上,象征著后多生孩子之意,那么在中国绿色则象征重生、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意,在**《英雄》中,**的“中”与“和”的寓意与残剑、飞雪绿色衣装的巧妙构思,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不谋而合的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文化上的遥相呼应和对**影片哲理的思索。

我们从绿色领域转接到蓝色的天空之中,看残剑本人由“誓杀”到“阻杀”秦王的表现,也是一种英雄的睿智和冷静的思考;沙漠飞雪与无名在秦军军阵中挑战博杀,皆功未成而身陨,死得其所,终以“小生命”个体、微小群体的毁灭换取并迎接“大生命”天下一统的即将诞生。

**《英雄》的室内场景色彩多是原始自然,来源于大自然的写意色彩。《英雄》全片的色彩在总体上是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的有机融合和巧妙结合,色彩在**人物场景的构成方面既为画面的唯美摄取奠定了基础,又为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就**《英雄》而言,从导演张艺谋在不同场景空间使用不同的色彩配置和设计来看,我们很清晰地发现张艺谋色彩设计的创作思路:在室内场景空间色彩设计上,大多是纯主观的大写意色彩表现;而在室外的场景空间色彩设计上,多采用纯天然的自然设计,是借用一种鬼斧神工的原始自然色彩。所以,我们说,张艺谋的**《英雄》在色彩的运用上可谓是登峰造极,用笔不凡。

三、结语

**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因此对于一部好的**来说,它的视觉美感一定要强烈,使观众从**中得到享受,感觉舒服。对于画面的描摹,色彩占著很大的成分,而张艺谋对色彩的应用可谓是到了一种极致,“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他的影片色彩中,我们能感知色彩本身的意义和导演张艺谋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英雄》作为张艺谋**色彩应用的经典之作,是一场色彩的盛宴,他通过对民间色彩、色彩细节、单纯色彩的处理达到人物丰满、画面和谐、叙事完整、情感充沛的效果。**《英雄》画面色彩绚丽多彩,意义深刻,意境深远。

[参考文献]

[1][]城一夫色彩史话[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60-162

[2]余培敏,杨永军淡妆浓抹总相宜——浅析张艺谋**的色彩艺术[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

[3]陈欢,袁筱华红的诠释——论张艺谋**色彩的运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4]王开庆,何培华色彩设计三要素在**海报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0911

有关推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18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