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确定一天中的时辰的?有所谓统一的“北京时间”吗?

古人是如何确定一天中的时辰的?有所谓统一的“北京时间”吗?,第1张

中国古代的时辰计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年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我国古代的时辰计量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着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等。

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十二时辰制,就是把一天一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十二时辰制逐渐稳定。十二时辰就是十二个时间节点,按照天干地支的说法,它分为子时、丑时、午时、未时等等,子时就是指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丑时是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以此类推。

最早的时候,古人通过观察阳光照射来确定四季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圭测四季”。那时候人们在地上立上一根木棍,不同时间的光照使得木棍在地面投影的长度不同。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了四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在土圭的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研究出了圭表。在立着的木棍的垂直方向放一块木板,木板是刻上刻度,通过刻度来进一步计量时辰。

有太阳的时候古人可以使用土圭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又如何计时呢?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后来又发明了水漏计时和沙漏计时。

我们在古装戏中经常会看到水漏或者沙漏,一个容器里面装满水或沙子,然后倒置过来往另一个容器里面漏,根据容器剩余的水量或沙量来确定时间。

古代还有两个我们无论是在书籍中还是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计时概念,一盏茶的时间和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通常是十分钟,一炷香通常是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古代长用这两个计时单位计量短时间做的事情,当然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很准确的。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天干。甲、丙、戊、庚、壬为五阳干;乙、丁、己、辛、癸为五阴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地支。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五行:木、火、土、金、水为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这是五行相生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这是五行相克关系。 天干配五行:甲乙同属木,甲属阳木,乙属阴木。丙丁同属火,丙属阳火,丁属于阴火。戊己同属土,戊属阳土,己属阴土。庚辛同属金,庚属阳金,辛属阴金。壬癸同属水,壬属阳水,癸属阴水。 天干配方位:甲乙属东方木,丙丁属南方火,戊己属中央土,庚辛属西方金,壬癸属北方水。 天干化合:十天干化合是阴与阳合,阳与阴合,是阴阳之合。《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合如男女之合而成夫妻之道。 甲与己合化成土,乙与庚合化成金,丙与辛合化成水,丁与人合化成木,戊与癸合化成火。 地支配五行:寅卯同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同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同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亥子同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同属土,辰戌同属阳土,丑未同属阴土。未戌未干土,干土藏火;丑辰同属湿土,湿土含水。 地支配方位:寅卯同属东方木,巳午同属南方火,申酉同属西方金,亥子同属北方水,辰戌丑未同属四季土。 地支配月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寅卯辰为春季,午未为夏季,申酉戌为秋季,亥子丑为冬季。 地支配节气:正月寅从立春到雨水,二月卯从惊蛰到春分,三月辰从清明到谷雨,四月巳从立夏到小满,五月午从芒种到夏至,六月未从小暑到大暑,七月申从立秋到处暑,八月酉从白露到秋分,九月戌从寒露到霜降,十月亥从立冬到小雪,十一月子从大雪到冬至,十二月丑从小寒到大寒。 地支配生肖:子配鼠,丑配牛,寅配虎,卯配兔,辰配龙,巳配蛇,午配马,未配羊,申配猴,酉配鸡,戌配狗,亥配猪。 地支配时辰:子时为前日23点到1点,丑时为1点到3点,寅时为3点到5点,卯时为5点到7点,辰时为7点到9点,巳时为9点到11点,午时为11点到13点,未时为13点到15点,申时为15点到17点,酉时为17点到19点,戌时为19点到21点,亥时为21点到23点。 地支六合:地支六合和天干化合一样,也是阴与阳合,阳与阴合,是阴阳之合。 子与丑合化为土,合中有克。寅与亥合化为木,合中有生。卯与戌合化为火,合中有克。辰与酉合化为金,合中有生。巳与申合化为水,合中有克。午与未合化为土,合中有生。 地支三合: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巳酉丑合化金局,寅午戌合化火局。 三合之理:阴阳学中以天干之间的时令旺衰,表示万事万物之间的荣枯盛衰的规律,其中以生、旺、墓三个词表示生、长、死。在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水局三合中,以申为生,以子为旺,以辰为墓。火局三合中,以寅为生,以午为旺,以戌为墓。木局三合中,以亥为生,以卯为旺,以未为墓。金居三合中,以巳为生,以酉为旺,以丑为墓。 地支三会:寅卯辰三会东方木,巳午未三会南方火,申酉戌三会西方金,亥子丑三会北方水。 地支相冲: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地支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巳寅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子卯互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未,未刑戌,戌刑丑;辰午酉亥为自刑。

日出是卯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点至7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为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故又谓之日出。

卯时是一天中的第五个时辰。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日出形成原因

日出时太阳光因为受到地球大气层灰尘的影响而产生瑞利散射,所以这时的天空会弥漫着霞气,然而日出的霞气较日落的淡雅,这是因为日出时大气层里的灰尘较日落时为少。

日出的时间会随季节及各地方纬度的不同而改变。传统上认为在北半球,冬至时日出的时间最晚,然而事实上日出最晚的时间该是1月初。同一道理,日出最早的时间并非在夏至时,而是在6月初。

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而这些变化可以用日行迹表达。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可以借由跟踪太阳的轨迹而计算得到,但所计算出来的时间会比真实感觉的有些微不同,所计算出来的日照时间会比真实感觉到的长,而所计算出来的黑夜的时间则比真实感觉到的短。

时有长短,并不是现在常说的每个时辰=2小时。

古人日出为卯时(点卯),日落为酉时。

卯、辰、巳、午、未、申为昼

酉、戌、亥、子、丑、寅为夜

因季节变化地球与太阳距离不同,产生日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夏至过后白天越来越短。

北京而言2020年春分(3月20日)日出6:17分(卯时始),日落18:26分(酉时始),21号日出6:15分(卯时始)。如此计算白昼时长12小时9分,夜晚时长11小时49分。昼夜相差20分钟。白昼每个时辰长2小时1分30秒,夜晚每个时辰长1小时58分10秒,白昼比夜晚每个时辰长3分20秒。

又如北京2020年元旦(1月1日)日出7:35分(卯时始),日落16:59分(酉时始),2号日出7:35分(卯时始)。如此计算白昼时长9小时23分,夜晚时长14小时36分。昼夜相差5小时13分钟。白昼每个时辰长1小时33分50秒,夜晚每个时辰长2小时26分,白昼比夜晚每个时辰短52分10秒。

春分这天地球是昼夜平分的,到了2号就相差20分钟了,再往前回到1月1日昼夜竟然相差5小时13分,时间变化是个渐变的过程,而且循环往复。

北京2020年春分日卯时为6:17-8:18,2020年元旦日卯时为7:35-9:08 (卯时5-7)。

如果按普通24小时每2小时一个时辰的卯时属于5-7点,那么京城2020年春分日5:00出生的孩子按卯时算就错了、8:00出生的孩子按辰时算也是错了。

再看元旦日就非常明显了,实际时辰与平均时辰相差两个多钟足足差了一个时辰。这天9:00既不是属于辰时也不属于巳时,实际却是卯时。

现在算命先生算命不准并不一定是人家专业不够精,往往是在时辰上没把握准确,八字都错了还能算得准吗?

现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上网查看所在地当天日出日落时间,然后计算出大致对应时辰。

问题一:下午是几点到几点一段时间? 午时是11时至13时(12时是正午或中午)

13时后是午后或下午互

晚上指天黑入夜以后。

不同纬度地点,不同季节,天黑时间不同。例如在夏至,北京入夜为19:45,广州为18:30,而在北极这天根本不入夜,没有晚上。

问题二:中午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中午,又名正午,指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为一天的正中。而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午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11:00至13: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早晨指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而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辰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07:00至09:00。早晨为一天之始,往往被视为充满朝气的时刻,因此中国古语亦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晚上是指日落后至明天日出前的时刻,在这时份太阳位于地平鸡下。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制里,晚上被划分为五更,一更为戌时(19:00-21:00)、二更为亥时(21:00-23:00)、三更为子时(23:00-01:00)、四更为丑时(01:00-03:00)、五更为寅时(03:00-05:00)。

问题三:一天中上午、中午、下午各是几点到几点?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激 亥时(21-23点)

按天干地支:早晨7-9点上午9-11点中午11-13点下午13-15点傍晚15-17点黄昏17-19点晚上19-21点深夜21-23点子夜23-1点

问题四:中国北京时间的下午是指几点到几点 13-17点 时钟12点整时为中午中午,又名正午,指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为一天的正中,一般是指12点前后。

问题五:下午通常指的是几点到几点啊?晚上又指的是几点到几点啊? 不知道啊 。。自己算算吧

问题六:中午上午下午各指几点到几点 上午7点到12点

中午12到15

下午15点到17:30

傍晚17:30到6:00傍晚

晚上7点到12点

午夜12点到3点

凌晨3点到5

清晨5点到7点

以此循环,中是国的科学划分

问题七:几点钟之后算是下午? 下午,指从正午十二点到半鸡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从正午十二点后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包括分、秒或者是年、月,都是人们发明出的一个便于记录万物运动规律的记录单位,如公里、米等。但时间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时间倒流或回到过去,其实是建立在一个不存在的逻辑基础上的。

早上,也称为早晨、晨、朝或上午,指日出至中午的时刻,与中午、下午、晚上、凌晨、清晨合组成一天。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辰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07:00至09:00。但也有说法为10点之前。

上午一般指是早上八点到十一点这段时间

中午,又名正午,指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为一天的正中,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11:00至13: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晚上是指日落后至明天日出前的时刻,在这时份太阳位于地平线下。大概是19点开始。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制里,晚上被划分为五更,一更为戌时(19:00-21:00)、二更为亥时(21:00-23:00)、三更为子时(23:00-01:00)、四更为丑时(01:00-03:00)、五更为寅时(03:00-05:00)。

问题八:早上,晌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分别具体是指几点呢? 我觉得应该不是指具体几点,应该是几个时段吧

早上6-9点,晌午9-11点,中午11-13点,下午13-17点,傍晚偿7-19点,余下的就是晚上了

问题九:早上,上午,中午,下午 晚上 凌晨 是几点到几点? 早上:辰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07:00至09:00

上午:一般指是早上八点到十一点这段时间,也有说法是9:00至12:00

中午:午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11:00至13:00

下午:指从正午十二点到半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从正午十二点后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晚上: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制里,晚上被划分为五更,一更为戌时(19:00-21:00)、二更为亥时(21:00-23:00)、三更为子时(23:00-01:00)、四更为丑时(01:00-03:00)、五更为寅时(03:00-05:00)

凌晨:从午夜到天亮前的一段时间,时间大约为00:00-06:00

问题十:下午是几点到几点一段时间? 午时是11时至13时(12时是正午或中午)

13时后是午后或下午互

晚上指天黑入夜以后。

不同纬度地点,不同季节,天黑时间不同。例如在夏至,北京入夜为19:45,广州为18:30,而在北极这天根本不入夜,没有晚上。

1 中午12点用古文怎么表示

古代的一个时辰是现代的两个钟,一个时辰八个刻钟,一刻钟为15MIN。所以说,午时三刻 换算过来就是11点45MIN。 那么12点就是午时四刻

时间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太阳正中。为正午(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2 古文中“日中”指几点

日中在古代指的是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这段时间。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这时候太阳最猛烈。

春分和秋分的合称。我国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并且用它们来确定四季的划分。因为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的长短相等,所以又叫做“日中”。

有的先秦古籍则把“日中”专指春分,如《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就是以二十八宿中的鸟、火、虚、昴四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夏至叫做日永(昼长)、冬至叫做日短。还有的先秦古籍把一天的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参考资料: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406101&postid=7938479

由于冬夏时间差异,所以傍晚一般是指18:00-20:00。

傍晚:临近晚上。与“黄昏”同义。指日落左右的时间,即日光至晚上的过渡时刻。月见草属的植物会在这个时刻开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531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