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这本书讲了哪些内容,第二个就是要描写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第三个要描写这本书蕴含了哪些道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
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想必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吧!这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书里讲了一位坚强,勇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本书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地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
英雄保尔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给人们的启迪是至高无上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保尔在临死的关头,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2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那当然是远近闻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着。它是一部灿烂人生的教科书。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曾经鼓舞过无数人,也有我。尤其是我们青少年读者。在当今物资丰足,金钱诱惑,人心浮躁之际这一本书有许多我要学习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作者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以最真切的感情来塑造的形象,艺术典型,生动地回到了人的一生“为谁活着,怎样活着。”本文作者,能创造如此好的中心人物实在棒极了,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给引出来了,想知道保尔·柯察金在书中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着,告诉了很许多关于保尔·柯察金的事与思想品德。这本书告诉了我保尔是那个年代里的杰出革命青年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特征: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恨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他也有缺点和毛病。他也有自知之明,他也有深刻的自我反省,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不可能回想保尔一样,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但是他身上实在有我许多要学习的,要像他一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我的意志有点薄弱,动不动就放弃,毅力也不算强,所以一定要跟他一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我还要学习他,如饥似渴的学习。我现在正在读书的阶段,他都没有多少的时间学习了挤出时间学习,这太使我感动了。我居然在玩和浪费光阴,有一句名言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一定要跟他一样如饥似渴的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出一份力。还有他的永不言败,顽强生活。这一点更加让我对他的敬佩。永不言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经历多少的失败。我以前多次失败就放弃,我真不如他,所以我一定要学习他。也要自我反省。我一定要学习保尔。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着,它真的是一部灿烂人生的教科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会使人终生受益。每当身你体疲惫的时候,一本好书就会使你轻松自得;每当你心情烦闷的时候,一本好书会使你心情愉快;每当你生活陷入迷茫的时候,一本好书会指引你步入成功的彼岸。我爱读书,每次读书都会有新的收获,闲暇之余,拿起一本书,书籍就会将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它使你的心灵得到宣泄,使你的身体得到放松。在书的世界中,我感到智慧,幸福,书里有激情,也有宁静,有悲情,也有欢乐,我仿佛乘着一叶扁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我爱读书,书籍陪伴着我长高长大。
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小说,为什么能让人感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想一口气全部看完呢其中的原因有,题材新颖,写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突出主题,细致地描写精彩场面,使你读了仿佛身临其境。这几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以就此感做文一篇。
这本以第三人称形式写的纪实体小说,记述了保尔柯察金的一生。包括保尔与冬妮亚、红军战士谢廖沙与丽达、保尔与达雅几对年轻人真挚的友谊与爱情,红军抗匪的故事,小市民的心态等等。虽然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可能不会伴随你一生,但是,鞭策自己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去做一些对祖国发展和对社会有利益的事情是应该的,甚至可以说必须这样做。它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这本书曾经在俄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年轻的也罢,年老的也罢,读过的也罢,没有读过而想去读的也罢,都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国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的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境贫寒,早早的辍学了,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重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深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能利用的武器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4
暑假里,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不禁备受启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终于创作了《暴风雨利索诞生的》这部著作。
我被保尔的坚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试想一下,一个人若双目失明,他便看不到周围的朋友,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只能靠耳朵来生存,一个意志平凡的人怎么可能做到更何况保尔双腿瘫痪,而且左手不能动弹!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英雄在岁月的风雨中成长,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放歌。愿生命永远都能放出核能,愿生命永远都光芒闪烁,愿生命焕化为友谊的磁场,愿生命放射出情感的电波。英雄的灵魂永不朽,生命的歌声永不落!
保尔的事迹告诉我们,钢铁炼就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人要成材也需有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任何人一生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以保尔为傍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是一段意义非凡人生,是一首革命英雄的颂歌。
这本书以十月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穷苦的不懂事的少年,在战争爆发后,意外邂逅了一位布尔什维克朱赫来,他不但教会了保尔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对革命的热情。后来,保尔加入了红军,为革命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健康。最后,当他双腿瘫痪、双目失明,仍不愿放弃自己,用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了《暴风雨所诞生的》,并拿起纸笔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尔曾这样问过自己:“为了挣脱生命的枷锁,为了能够重新战斗,为了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你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是的`,他真的尽最大的努力在工作。上级派下的每一次任务,他都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为此,死神的黑翅曾先后三次碰过他。在三个月内修好铁路的如期修通、依法洛在法庭上的辩论胜利、与各种“歪风邪气”斗争成功,这些都是他的奋斗写照。正如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个问题我也曾问过自己。然而,回首往事,有多少岁月在消遣娱乐中逝去,而又有几许时光我在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呢!我不禁陷入沉思。虽然当今社会不用再为革命出生入死,但是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尽己所能为世界做出一份贡献,来让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是啊,虽然我曾无数次对时光从我身边走过视而不见,但是从现在开始,我要一点一滴地珍惜时光,不再让他们白白流逝;我要跑起来,不再在追梦之路上止步不前;我要炼成钢铁,不再让梦想在我心中一片迷茫。度过的年华虽无法在挽回,但今后,我的未来由我做主,由我百炼成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这本书最精彩的一句,也是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这句话就像我的导师,鼓舞我、鞭策我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它还告诉了我人生的意义:人生可谓短暂,在这短暂的岁月里,只有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才不枉这次“人间之游”。
愿再次回首往事,我不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因为一、此曲非彼曲。
据了解,教师们获得该曲子的途径主要是互联网。在网上一搜索,得到这首曲子可谓轻而易举,但是,由于该曲子版本较多,演奏者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所以,教师们下载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月光曲》很难得到品位上的保证。换个角度来说,即使你下载的是正版乐曲,对学生理解课文也帮助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月光曲》应为《月光奏鸣曲》,它是贝多芬于1801年谱写而成。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因为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月光曲》一文中描写的谱写过程只是传说而已。听了该曲,很难说,人人(更不用说是那些对音乐知之甚少,欣赏能力不强的小学生)都能像诗人那样产生“月光”的印象,从而进入课文中描写的那种如梦似幻的意境,看见所谓的月光、大海、浪花……
二、此景非彼景。
据课文描述,当贝多芬即兴演奏《月光曲》时,“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正是这清幽的月光,梦幻般的环境,还有那生活贫穷仍如此热爱音乐的穷兄妹,使贝多芬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同样,也正是这清幽的环境,还有与音乐大师的意外邂逅,让满怀虔诚听音乐的穷兄妹俩,真正地被琴声所吸引、所感染,进入音乐那美妙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可以说是可遇而难求!试想,在我们人多声杂的课堂上,在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这样的气氛又怎能人为地造成?
三、此情非彼情。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并开浪漫派之先河。因为他出色的才华与辉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满了对贝多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当贝多芬到她的家乡演出之时,她才那么地渴望能亲自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会,她的哥哥才会因为买不起音乐会的门票而深感内疚并为之叹息。可以想象,当贝多芬意外地出现在盲姑娘面前时,她是多么的激动与惊喜,正是这种热烈的情感让她对贝多芬的演奏产生了共鸣。而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除极少数对贝多芬了解一二外,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贝多芬一两分钟的介绍才对音乐家有了初步的了解,谈不上对音乐家的尊敬与爱戴,更谈不上什么热烈的情感。缺乏这样的感情基础,也就无法对乐曲产生深刻的认识,无法对乐曲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四、此人非彼人。
从课文的叙述来看,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仅听别人演奏过几遍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弹出来。另外,她从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觉到弹得熟练、感情深,并且准确地判断出演奏者正是贝多芬。这一切,都说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乐素养。正是由于音乐方面深厚的底蕴,让她有能力成为贝多芬的知音。而我们四年级的学生,除个别天才儿童外,绝大部分是谈不上什么音乐方面的素养的。当然,没有多少音乐素养并不意味着就不用去欣赏音乐,但是,要求学生通过乐曲去感受课文里描写的那种意境,去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怕是勉为其难的。而教师意图通过变“抽象”为“形象”,让《月光奏鸣曲》成为突破课文重点与难点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已。
不懂音乐,就一定对一首乐曲无法理解吗?答案是否定的。像《月光曲》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优美的文字叙述,我们(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认真地读或者听别人读)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那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深深的敬仰与爱戴之情——而这,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学《月光曲》,“读”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正像《教师教学用书》里说的——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说得对极了,即使学生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朗读吟诵这些意境优美的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但是,对音乐浅薄无知的学生们,能通过听网上下载的所谓《月光曲》,想象出那些优美的意境,抑或优美的文字吗?我看悬——不光难以想象出来,还可能会恰恰相反——我想,大部分学生(也包括教师)会认为,《月光曲》也就好听一些而已,哪有课文描写的那样“神乎其神”?
因此,笔者认为,播放《月光曲》只能是暴殄天物,作用只能是“画蛇添足”——本来那些优美的文字已给了学生那么多的美感,那么美的想象,而一曲《月光曲》听下来,“美感”破坏殆尽,难觅踪影,一如“张飞”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倒塌一样。可以想象得到,当真正的乐曲在教室里回响,学生们该是多么的失望——不见了波光粼粼的大海,不见了那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也不见月亮洒出的银光和那月光照耀下的雪白雪白的浪花……有的,只是各种乐器在奏响!仅此而已!
借着“课改”的东风,教育园地里百花开放。然而,一些“野草”也在悄悄地萌芽、滋长,像多媒体的滥用就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慎用多媒体,语文课堂还是应该回到朴实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中来,从语言文字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想象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意境。这样,才能抓住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发表于《中国教师报》第100期D3版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创作背景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一说唐氏即陆游的表妹唐琬)。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而陆母恐陆游儿女情长,荒疏功业,时迁怒唐婉,责骂不已。
不到三年,棒打鸳鸯。最初陆游暗想雪藏唐婉,但陆母当下,给儿子另娶王氏成妻,二人终于在母命难违的逼迫下,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音讯全无。
七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扩展资料
《钗头凤·红酥手》是南宋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品。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婉的爱情悲剧。全词记述了词人与唐婉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
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婉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全词情感真挚,多用对比,节奏急促,声韵凄紧。
-钗头凤·红酥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