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很有名,这篇游记好在哪里?

都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很有名,这篇游记好在哪里?,第1张

谢邀:

开篇明义,《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黄州写的一篇景情交融的游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正打算就寝之时,突然看到了皎洁的月光爬上了窗户,他发现这如水的月光是如此美丽。这撩人的月光,竟让苏轼忽然感到无比激动和喜悦起来,他借着月光想起了许多尘封的往事,顿时睡意全无。于是他欣然起身,走出了房门,踏着月光流淌过的小路,信步来到黄州城南的承天寺。

来到承天寺后,他发现好友寄居在这里的好友张怀民此时也未就寝,于是两人在这月光如水的庭院中的散步,共同欣赏那融融的月色。

于是,游完承天寺后,苏轼将这种心灵体验汇聚于笔端,写成了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第四句纯粹是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最后总结一句,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问一答,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也为前文清明的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

全文不足百字,叙事简洁,写景如画,苏轼以及其精练的文字写出了夜游承天寺的情况,形象地描绘了承天寺的月夜景色,透露出苏轼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阅读这篇短文,仿佛觉得它不是用笔墨写成的文章,而是用浓情深意绘制的一幅幅生活的、自然的和心理的生动图画,如潺潺流水淌过山石,弹出的是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好的享受。

在这篇游记中,苏轼正是以他在承天寺赏月这种真情实感来描绘承天寺月夜景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笼罩下的承天寺庭院,犹如一潭清澄的积水,竹柏在月光中投下的影子好像这清澄的积水中纵横生长着的一些水草。

苏轼用曼妙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彻透明,充满了光与影的和谐、动与静的和谐的境界。这一境界,既是承天寺月夜景色的自然和谐之美的生动写真,同时也是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徜徉于美好月色中,由于一时忘却了仕途的得失而感到逸情悦性、胸无尘俗的真实心境的写照。

文中最美的,便是不足二十个字的描写月色的语句。诗人感觉自己恍如身在梦境,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是无色透明的东西,虽然实有其物,看上去却仿佛什么都没有,月光不也正是如此吗?

苏轼感觉当下的庭院里,仿佛注满了澄澈明净的月光之水,而且水中还有许多交错在一起的水草呢!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觉,只有真正与景物融为一体的时候,诗人才能够捕捉到这种稍纵即逝的艺术直觉。可以说,苏轼完美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美好的动人瞬间,也为古代游记增添了一篇惊艳时光的美文。

文章结尾处,苏轼紧承前文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他以反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实际上是说,明月无时不有,竹柏到处都生。显然,苏轼已冲破了形格势禁的狭小界限,而神驰于整个天下的月色之中了。这就使文中描绘的境界不但在范围上无限地扩大了,而且在层次上也无限地加深了。

苏轼面对无限的空间和广阔的地域抒发胸中深沉的感慨:明月时时有,竹柏处处生,只不过是少有像他和张怀民这样的又闲情逸致的人去欣赏、领略罢了。也只有像他们这样的人,才能去发现、领略这种自然和谐之美。

文章末尾这一句,把苏轼所要排遣的种种情绪,全部委婉含蓄地收束其中。苏轼用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这篇只有八十余字的文章,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倾诉着苏轼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很明显,苏轼在这里是以“闲人”自居的。然而,这自居,实际上又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作者有才莫展,有志难伸,因而才有了这种领略自然美的闲情,这样看来,所谓“闲人”,又是无尽人生苦味的饱尝者。

苏轼这位“闲人”,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与美好的月色邂逅,又与好友携手赏月而心情惬意,其实只不过是他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排遣宦海失意的无限悲凉而已。

显然,这是他在强颜欢笑中发出的一声悲叹。这一声悲叹,使文中描绘的月色融融的境界立即弥漫了一层浓重的悲凉气氛。这一境界,正是苏轼对人生感到空漠,于感伤中寻求安慰和解脱,欲排遣反沉重的真实心境的具体体现。

苏轼在最后一句中只是抒发他胸中的深沉的感慨,并无一句直接描写客观景象的文字。但是,欣赏者却能借助前文对庭中月色的描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想象和联想中构成一幅空间广漠、地域无边、月色空明、气氛凄清的生动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一种深长不尽的意味。

苏轼把一切想要言说的话语,都融进了一片奇异皎洁的月光之中,表达手法的高妙,历来受到人们的赞叹。

一个优美的错觉,使这篇短文成了一首借景抒情、意蕴隽永的散文诗,成了一篇优美的抒情游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为我们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读来动人心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6911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