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活出自己的版本,邂逅写作三六五,生命进入崭新状态

励志活出自己的版本,邂逅写作三六五,生命进入崭新状态,第1张

我是春夏秋冬·天,我希望能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我相信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路上的一种历练、一种积累……

“这是你事业的最高峰,也很可能就是你人生的最高峰了。”这句话,我一直未曾忘过。

2000年,还在实习期间,我跟随亲戚到了广东惠州,在一家港资企业找了工作。因为只有高中毕业证,我在流水线上做了一名质检员。

当时,我属于那种有点尴尬的人。部门经理和主管说,有学历,好好干,有前途。班长和组长则都说我学历高,不会长时间在那儿干。其间,我也感受了一些人情冷暧,也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

由于刚出校门,当时,我最喜欢去两个地方:附近的书店和电脑培训班。我下班一有时间就去练打字,练的老师直接对我说不用再去练了;买了很多英汉对译的名著,带到车间,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看;晚上则看成人自考书籍。我相信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日子一天天过着,直到有一天,外事部招人,我遇到了钱生。钱生于我而言,是有知遇之恩的。他是位资历丰富,和蔼儒雅的上海人。感觉有点像余秋雨。

由于当时总公司要在内地召开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电子产品的学术研讨会,公司组建了外事部并成立筹备委员会来筹备有关事宜。

进入外事部是要经过考核的。记得那天,钱生拿了一页写满了英文的文件让我翻译,我来回看了两遍,对他说:大致的意思我懂,但您要让我一句一句的翻译,我译不了。并向他讲述了文件的大致内容。我想这下肯定没戏了。谁知钱生却让我第二天就去上班,临走前还问我知道为什么会录用我吗?我说不知道。他笑着说:因为你的诚实。

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了。由于公司换了高管,外事部也面临解散。

我们部门解散的前几天,钱生对我说:“这是你事业的最高峰,也很可能就是你人生的最高峰了。”我知道钱生是怕我以后不再努力,不再进取。

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单位让报到,家人一致意见,我回了家。

由于我不太爱说话,站长让我做了电台编辑。当时,由于人员有限,设备受限,站长让我到局里把电视上前一天的新闻稿稍微改动一下,手抄一份到广播站。

那时的电视稿都是手写的,由于没有经验,我就把他们的意思理一遍,基本上都是把“看”改成“听”,这也就是我最初的广播稿了。

多年来,说起我的编辑工作,我对外都不好意思说我是电台编辑。

抄了一段时间的新闻稿,站长又下达了新的任务,让我对市广播电台投稿。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投啥呢?不知所措。站长说没事,先把电视上有关民生的、社会的新闻改一改,投过去试一试,慢慢改进。

于是,电视上,报纸上,只要有用的,能抄的抄,能剪的剪。每天都把电视上有关民生的、社会的新闻复印一遍,然后,一遍一遍的改,一遍一遍的删,心里想着:写不好,改不好、还能删不好吗于是,就像小学生写缩写作文那样一句一句的看,一句一句的改,来来回回直到把它们理顺畅,不再绕口才做算完。

那时手机还没有智能功能,所幸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电脑还比较熟悉,每天一有时间就修改稿子,满脑子想的都是稿子,感觉什么消息都想把它变成对市台的投稿……

就这样,装着三篇带温度、接地气稿件的信封,每隔一天的对市台寄着。

业精于勤,贵在于专。付出的汗水不会白流。市台寄来的播出通知单也越来越多了。那一年,我们台被评为全市第三名,我也被评为全县优秀新闻工作者。由于有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的信心更大了,干劲更足了。

几年后的一天,我打电话到市台联系业务,接电话的同行告诉我“你们那里以前有一位叫史君的同志,广播稿写的就很好,她的稿子我们基本上不用咋改动就采用了。”

听完后的几天,心情都是激动着的:几年后,一位素不相识的上级同行还记得我的名字,还这么肯定我的工作。付出,总是有回报。

总想着,希望有一天能通过写作与自己内心对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把脑子里的东西写出来就行,天马行空,让思想在纸上飞舞……

随着全媒体的融合,单位人员进行了部分调整。我因为有记者证和编辑证,被要求持证上岗做了电视新闻编辑,对于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模式,虽然有些吃力,但更多地是奋起直追。

我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当天的邮件,认认真真地看,来来回回地读。基层的新闻工作是最接地气,也是最有力量的。虽然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但一次次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的采访,一篇篇来自基层、带有温度的消息都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与担当,我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我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写作天赋,虽然,每年也有那么几次想写点什么。

于是,看各种与新闻写作有关的书,不断丰富和淬炼自己的新闻业务知识。有时为了刻意训练自己,经常找一些有意义的稿件来练手,把它们整理成一篇篇短小的口播语,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写作及思维能力。

新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将新闻采编付诸于舆论导向,用镜头和文字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为了能够创意、策划、选题,把握重大新闻价值,预见新闻的趋势,我感觉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

时光如梭,18年转瞬即逝,我也已人到中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习强国》上看到了Peter老师的《终身写作》这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应该不错,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一看内容,一下子就触动了我的内心,“终身写作,终身修行的理念”打动了我,于是我尝试着加了老师微信,没想到他居然通过了。

加了老师微信,围观了他的很多朋友圈,其中我看到了一个叫艳菊的农村宝妈,她居然是平台的写作教练,真的可能吗?她学历那么低,都能成为写作高手,那我从事编辑工作这么多年,岂不是游刃有余,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开营的第一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训练营的氛围,特别是Peter老师和阿龙的连线,让我拉进了距离感。主持人都出书了,我还能写不好一篇文章吗?他不就像我身边的大熊主播吗?心定了下来。

入营的第二天,是朝子老师主持的腾讯视频班会,我用搁置了多年的普通话生硬地介绍了自己。第一天的作业,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却无从下手。在朝子和七分红茶老师的日日鼓励和指导下,忙碌、紧张、充实的过着,每天都像打了鸡血。相信、照做,下日日功,极积完成当天的作业,几次被评了优的作业让我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入营以来,每天除了上班,剩下的时间都倾注在了写作上。白天,利用做饭等碎片时间一遍遍反复听课;晚上进行封闭式写作,每天都带着第二天的课程内容和作业要求入睡。

写作让我知道了:坐下来,开始写,就能写出文章;知道了:输入了,思考了,就能输出;知道了:不会写,就从一段话开始写,写着,写着,就会写了;知道了:写文章要带有明确的目的去写……

现在,我明白了:写作是为了记录生活和改变;是为了精练表达力;是为了更好的把写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写作对我来说不再是无话可写了,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坐下来写了;思路清晰了;目标也更明确了。

22天的训练突破了写作,也突破了思想。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充实让我更自信、更专注,不再看抖音,刷视频,更多的是看与写作有关的各种专栏,最近都在看李藩主持的读书会,我相信处处留心皆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应该才是一个人最美的时候。

我庆幸在写作的道路上遇到三六五平台,她让我的写作与工作相互补益、相互促进;她让我更专注于写作,更精进于学习;她让我的写作之路更宽更广。写作带给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思维的深度,生命的高度的认知。

写在最后:三六五平台是一个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写作组织,我有幸加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遇到了这么多有爱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人。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把自己的经历写到自己的文章中,创造自己的经历,活出自己的价值,是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写作三六五平台,让我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只有深刻经历过、体会过、感受过,才会有深的东西挖掘出来、写出来、传达出来。做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员,我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故事,更要写出全县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奋斗者的故事。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写作成为一种终身修行。

      四十岁的生日是不期而至的中秋节,是难忘的生日,是感动的生日祝福,是与一群阳光积极满满正能量的幸福人过的生日。来自邓博士用心的祝福,来自群里的小伙伴真诚的生日歌曲,每一个瞬间都特别震撼。因为那份善意与温暖来自一颗真心。虽然因为突如其来的晚自习让我没有当面表示感谢,也没有传递声音的感谢!无声的感动是我一辈子的印记! 

      不知不觉从希望的七月迎来了收获的十月,细数与邓博士积极心理学相遇的点点滴滴,我尝试以下的努力:一、阅读了积极心理学之父的两本书《真实的幸福》和《持续的幸福》,阅读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的《孩子的品格》,当然也推荐给家长,成为我们9月共读的一本书。还有美国迈克尔刘易斯的《思维的发现——关于决策与判断的科学》。认知的改变是第一个改变!最近,又开始阅读《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虽然这本书对我的已经长大的孩子用处不大,但是越来越关注脑科学。二、打破自我设限的瓶颈,原本计划离开,寻找更多的诗意与远方。没曾想,聆听邓博士的故事,我开始更多接纳和改变自己。重塑自我,是寻找自我走出瓶颈的关键。真实的故事往往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三、中秋节的那堂课当看见视频—神经元放电,一瞬间感悟到大脑的美丽与神奇。心理学的ABC原理一下子好像脉冲一样打开我的认知世界,我脑海中开始产生思索。 

      最近的情绪有点像风,触摸到青草混着泥土的芬芳,校园里树下慵懒的猫,林间跳跃的鸟儿也尽收眼底。自然的风景好像多了一些,人的影子好像少了一些。不知是心境发生改变还是故意忽略一些烦忧。文字流淌的生命反而觉得无限生机。

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三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却必须成为一座孤岛。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注定成为了复杂关系中的一员。身处谣言漩涡的中心,曾经的我们也身不由己。任凭外界的纷纷扰扰,坚守自己才能收获幸福,那是我们一生的准则,是我们一生用心守护的珍宝。

有这样一个人,她被喻为清华大学的才女。为了与自己心爱的人相依相伴,她来到了非洲,远离祖国。如今20多年已经过去,那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女孩过着怎样的生活?她是否真的成为了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

走进清华才女王丽红的一生,感受为爱奋不顾身的勇气与坚持……

邂逅爱情

王丽红出生于北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是整个家庭的掌上明珠。从小衣食无忧的王丽红被父母捧在掌心中宠爱,王丽红有一个哥哥,也将自己所有的疼爱尽数赋予了妹妹。那时候的王丽红是天之娇女,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尽管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王丽红却并没有养成大**脾气,恰恰相反,她是一个独立、坚强、乐观的女孩。王丽红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她的努力之下,她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员。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中国的高等学府,这样的王丽红被人们冠上才女的称号,而她也成为了无数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那时候将王丽红当作学习对象的人们或许不会知道,未来的王丽红选择的生活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王丽红结识了一名非洲的留学生,名叫苏玛。同王丽红一样,苏玛也是一个天生的学霸。常年在中国的生活让苏玛十分熟悉汉语,而与王丽红相识之后,苏玛也经常逗得王丽红哈哈大笑。

就这样,两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相互吸引,双双坠入爱河。他们两个是如此的相似,相同的学历,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优秀。在清华大学的很多同学眼中,王丽红和苏玛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危机来临

沉浸在爱情中的王丽红和苏玛并没有预料到,未来的他们在为自己争取相爱的权利上斗争的如此辛苦。

王丽红向父母坦白了自己与非洲男友的感情,却没想到一向支持自己的父母大发雷霆。王丽红从小深受父母的宠爱,也始终将父母的期望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而这一次,王丽红真实地与父母展开了正面交锋。

王丽红的父母对苏玛的非洲人的身份存在着偏见,对于女儿王丽红的态度,他们更是大为震惊。他们的思想趋近于保守,在他们看来,一个乖乖女却与一个非洲的男孩子约会,这样的行为十分不检点。王丽红为了自己的爱情据理力争,这也是她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愿。

王丽红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极力维护男友的样子彻底激怒了她的父母。从前的王丽红是那样的听话,这更加让王丽红的父母坚定了反对这段感情的决心。

为了能够让王丽红与苏玛彻底分开,王丽红的父母将她送往国外求学,王丽红与苏玛两个人就这样相隔千万里,艰难地相爱着。尽管他们遭遇了重重阻力,但是王丽红相信,她与苏玛对彼此的爱可以战胜一切的艰难险阻。

回国之后,王丽红又开始尝试着说服自己的父母。看到即便难熬的异国恋也没有将两个人分开,王丽红的父母也动摇了。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其实苏玛是一个非洲人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真正让他们近乎疯狂阻止这段恋情的原因,其实是他们害怕王丽红远嫁异国,南北半球遥遥相望。王丽红的努力让父母意识到,孩子的幸福才是生活的关键,他们更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而断送了王丽红的幸福。

就这样,王丽红与苏玛终于得到了父母的认同,名正言顺地走在了一起。

相携老去

1996年,王丽红与苏玛结为夫妻,而婚后王丽红也跟随自己的丈夫来到了非洲,并在乌干达定居下来。初次来到异国他乡,王丽红对非洲的环境十分不适应。她尝试着从前从未有过的生活方式,也体会到了之前从未感受过的幸福。尽管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丽红却始终甘之如饴。

结婚之后的王丽红与苏玛的生活十分幸福,他们享受着属于两个人的甜美时光。在非洲,苏玛带领王丽红走遍了自己成长的每个角落,向他讲述着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王丽红与苏玛如此相爱,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种族,也超越了所有的偏见与议论。

如今已经是王丽红来到非洲的24个年头了,24年的非洲生活,她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幸福。王丽红与苏玛有着3个孩子,他们十分聪慧,精通英语、汉语、乌干达语三种语言。王丽红与苏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庭,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王丽红在非洲办了一家汉语培训机构,而他们的教学机构也受到了孔子学院的帮助。培训机构的所有学生们都十分热爱中国文化,而他们也对汉语有着极大的兴趣。那些天真的学习汉语的孩子们也想拥有同苏玛一样的生活,在未来娶到一个漂亮的中国妻子,与她携手走过生命的余下时光。

来到非洲20载,王丽红从未因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后悔,恰恰相反,王丽红却十分庆幸。如今的中国与非洲确立了友好关系,而非洲的很多人对中国也十分向往。从前追随苏玛一个人而来的王丽红似乎有了新的目标,她想要将中国文化传播到非洲,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文化,听到中国声音。

一次意外的相遇,一场跨越大洲的相恋。历经重重阻碍,爱情最终还是开花结果。那个曾经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女子,那个为了丈夫远赴非洲的女子,终于获得了自己理想的一切。20多年之后,王丽红依旧在非洲,继续幸福地生活着。

水木清华什么意思

水木清华是清华大学目前的官方BBS,也是中国教育网的第一个BBS,正式成立于1995年8月8日。水木清华曾经是中国大陆最有人气的BBS之一,代表着中国高校的网路社群文化。但在2005年3月16日转变成为校内型后,水木清华的访问人数大幅下降,影响力已不如前。分裂出的水木社群,系自然人出资的北京明睿博资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之商业网站,该站利用备份的使用者资料,在原水木清华BBS使用者资源基础上实行独立商业化发展。“水木清华”四字,原指清华大学的一处景观,出自于晋代诗人谢混的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BBS即以此得名。截至2005年3月16日前,水木清华共有版面500余个,总注册人数达到30万,最高线上人数达23674人,是中国高校中人气最旺的BBS。

水木清华清扬婉兮什么意思

水木清华出自西晋诗人谢琨《游西池》“莲池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意为园林的花木池水十分幽美。

婉兮清扬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

情人不期而遇的喜悦。

蔓(音万):茂盛。漙(音团):形容露水多。

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婉:美好。

邂逅(音谢后):不期而遇。

瀼(音瓤):形容露水多。

臧(音脏):好,善。

水木清华是什么意思。

“水木清华”四字,原指清华大学的一处景观,出自于晋代诗人谢混的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BBS即以此得名。截至2005年3月16日前,水木清华共有版面500余个,总注册人数达到30万,最高线上人数达23674人,是中国高校中人气最旺的BBS。

水木清华是什么意思?

水木清华,亦作“ 水石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语本 晋 谢混 《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宋书·隐逸传论》:“且严壑闲远,水石清华,虽复崇门八袭,高城万雉,莫不蓄壤开泉,髣髴林泽。”清《道藏辑要·吕帝圣迹纪要·在陆肇祥》:“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巖壑,水木清华,景逾濯锦。”

“水木清华”的“水木”有什么含义?

清华园内。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著一礌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水木清华的意思是什么

水木清华释义: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拼音] [shuǐ mù qīng huá]

[出处] 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水木清华什么意思

水木清华

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拼音] [shuǐ mù qīng huá]

[出处] 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24年前,她舍弃了中国安逸舒适的日子,和爱人来到了非洲。24年里,她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果你的女儿要嫁给黑人,你会同意吗?”

这曾是知乎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网友们的评论五花八门,但是绝大多数的态度只有一个:坚决反对!

倒也不是因为歧视,而是因为文化差异太大。

在国人的印象里,黑人家庭单亲率太高,男性对家庭责任感比较低。

据统计,美国黑人家庭的单亲率高达60%以上。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谁愿意自己的女儿选择这么艰难的人生模式?

然而,在24年前,有一位中国女子却执意违拗父母,做出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

为了爱情,远嫁非洲!

她,就是王丽红。

▲ 王丽红和丈夫苏玛

很多人都认为她疯了。

她是清华大学的才女,怎么就愿意跑到非洲那么穷的地方?

万一黑人老公抛弃了她,异国他乡,该是怎样的绝望。

整整24年过去了,她过得怎么样?

结局,值得国人深思。

1

“好端端的一个才女,怎么就非得嫁给黑人呢?”

这应该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疑问。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理解王丽红的选择。

用现实的眼光来看,王丽红当时完全可以嫁个更“优质”的老公。

她是个典型的“北京大妞”,出身于工人家庭。

▲ 小时候的王丽红

她的父母工作稳定,收入旱涝保收,十分宠爱她。

北京户口,更是她生来就具有的幸运。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那个年代,出生在北京,就像是出生在罗马一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个世纪80年代,小孩的户口是随母亲的。

如果外地的青年才俊能娶到一个北京姑娘,生下的孩子就具有北京户口。

因此,北京姑娘在婚姻市场上“奇货可居”。

哪怕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女孩,也能找到一个相貌堂堂的大学生夫婿。

更何况,王丽红家境优渥,学历更是碾压众人。

她自幼聪明伶俐,读书成绩十分拔尖。

高中毕业后,她一举考上了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学府的金字招牌,已经足以证明她的优秀。

然而,她并不满足。

本科毕业后,她没有离开清华园,而是攻读了研究生。

大好的前程在向她招手。

等她毕业,无论是进入政府、国企还是高校,都必定会大有所为。

可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意外出现了。

她遇见了苏玛。

2

苏玛就是故事的男主角,一个来自乌干达的黑人留学生。

他幽默风趣,性格十分开朗。

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之后,苏玛和王丽红成为了好友。

两人渐渐无话不谈,经常一起在清华园里散步。

两颗年轻炽热的心,也越贴越近。

苏玛身上完全没有某些黑人有的吹牛、滥情的习惯。

他很诚实。

不但没有编造什么非洲王子富二代之类的谎言,还坦诚告诉王丽红,自己来自一个落后贫穷的村庄,是农民的儿子。

这更让王丽红坚信,苏玛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并没有得到祝福。

因为苏玛是个黑人。

那个年代,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黑人意味着贫穷、落后。

即使是在清华园里,这种偏见也依然根深蒂固。

风言风语,迅速传遍了校园。

王丽红曾伤感地回忆道:

“当时,他们认为我是一个随便的女孩,和一个黑人男孩约会,但我知道他很诚实,并且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去帮助别人。”

最大的阻力,来自她的父母。

在王丽红的眼里,苏玛可能是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意外”。

但是对于她的父母而言,这简直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

女儿嫁了个非洲黑人,自己的颜面往哪搁?

更令他们担忧的是,非洲那么穷困,黑人又大多不负责任,女儿的后半辈子可怎么办?

必须棒打鸳鸯!

在父亲的坚持下,王丽红被送到了日本留学。

可是,两个年轻人沉浸在热恋中,怎么可能这么轻易被拆散?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苏玛毫不犹豫,追随王丽红去了日本。

在大洋彼岸的岛国,两人互诉衷情,感情反而比以前更深了。

中国有句谚语,叫“女大不中留”。

如果一个女子认定了一个男子,那么任凭父母怎么反对也是没有用的。

事已至此,无可奈何。

王丽红的父母只能咬着牙认下了这门亲事。

苏玛眷恋祖国,毕业之后就要回乌干达。

王丽红果断决定追随丈夫。

1996年,王丽红跟随苏玛移居乌干达。

刚到乌干达,现实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3

乌干达的习俗和中国大不相同。

在那里,一个男子是可以娶很多个老婆的。

苏玛的父亲有着庞大的“后宫团”,等于说王丽红有一二十个“婆婆”。

苏玛的兄弟姐妹,有40多个。

当地的生活也十分“粗放”,饮食很不合胃口。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亲自目睹这种现状之后,王丽红还是觉得脑子都快炸了。

周围的亲朋邻居都听不懂中文,大多只会说乌干达语,沟通也是个难题。

不过,幸好苏玛是个靠谱的男人。

他坚持一夫一妻制,除了王丽红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妻子。

在苏玛的耐心教授下,王丽红渐渐能熟练掌握乌干达语。

适应了周围的一切之后,王丽红开始积极融入。

她有了一个新的使命,那就是教当地的孩子们学中文。

为此,她买下了一座学校,命名为鲁扬子中学。

设计课程、招生宣传、教授知识……

对于精通汉语、英语、乌干达语的学霸王丽红来说,这简直是易如反掌。

她的美丽和耐心,更是一个加分项。

在她开办的汉语学校里,黑人孩子可以领略到汉字的美妙之处,还能得到春风一样的循循善诱。

这个来自中国的女老师,给孩子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

他们长大之后,听别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王丽红的身影。

随着教学事业的蒸蒸日上,王丽红的雄心也日益燃烧!

她有了个更大胆的想法:

把汉语传播到乌干达各地。

这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明显不够的。

仅仅依靠一所学校,也完不成这么宏伟的计划。

4

她把培训对象瞄准了教师群体。

她决定培训乌干达各地的教师,然后让他们回去教给自己的学生。

这种模式,能让学会汉语的乌干达孩子呈指数增长。

▲ 王丽红和苏玛

经过精心宣传之后,王丽红的汉语学校很快迎来了几十名教师。

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学习汉语,还可以学习中国文化。

汉语被有些人称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很多老外都望而却步。

然而王丽红的课程设计却十分精巧。

▲ 王丽红的学生们

她手把手教出来的这些学生,能迅速学会听说写。

从一窍不通,到娴熟使用汉语,只需要9个月。

播撒下的种子,终究会生根发芽。

在王丽红的努力下,乌干达的很多地方都开始响起“中国话”。

那些语音,可能有些稚拙,但却认真诚恳。

在以往,乌干达的平民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多。

即使是知识分子,也只是隐约知道中国是一个东方的大国。

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会说汉语,接触到中国老师,甚至对儒家的思想也略知一二。

遥远的中国,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这,就是王丽红远嫁之后,创造出的独特价值。

在24年后的今天,当一个中国女性决定嫁给黑人,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

那些担忧,当然有合理性。

由于文化差异,跨国婚姻的不稳定性确实相对较高。

▲ 王丽红和苏玛

出于关怀,我们会劝告那些女孩子:

再想一想,不要冲动。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投胎。

但是,我们也要记住,她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利害关系都讲清楚,所有的危险都提前指出来。

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她们自己的手中。

我们,要始终保持尊重。

“真是太浪漫了!”艾丽丝感叹地说:“你第二天为什么不主动跟他交流?”

“车里那么挤,我一上车他就要下车,哪有机会?”

“他也真是,应该主动找机会和你交流呀!多坐几站怕什么?往回坐又不费什么事!”艾丽丝说:“也许他是韩国人,或者是日本人,汉语说不好,感到自卑,所以不好意思主动

跟你交流。可你的英文和日文都那么好,怎么不主动一点呀?”

是的,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是在等待时机,还是传统的羞涩在作怪?如果当时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我感情的大门敞开了,她们已经像花一样要开放,像江河一样要奔向大海!

我说:“艾丽丝,现在我真的很想了解他。”

“这就是缘分!”艾丽丝说:“小于,他也许是北大或者清华的留学生,租住在苹果园、古城那一带。不过,似乎也不太可能租那么远的房子;也许,他现在已经有女朋友了?”

也许他是已经有女朋友了,但是,不管怎样,我愿意等待。

“不知为什么,艾丽丝,我现在有些相信缘分了。我总觉得我与他之间有一种美丽而又神秘的牵连。真的,如果他接受,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他。”

“小于,你别说了,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艾丽丝有些激动地说:“明天早晨我帮你请假,你一定要找个机会或借口,跟他一起在木樨地下车,问问他的情况。”

“明天恐怕还见不着他。”我说:“从上个星期五起,我就没看见他了。”

“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

“唉!”艾丽丝长长地叹了口气。“也许他是出差了,也许是短期回国了。像他这么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像流星一样突然从你生活中消失呢?”

“我相信我和他会重逢的。”

我俩的心情都很沉重。希望毕竟只是希望。

“小于,我原还以为你为了做好秘书工作,不准备谈恋爱呢!”艾丽丝换了个话题。

现在许多女性秘书,常常给人一种缺乏激情的感觉,其实这只是表象。他们和天下所有渴望真爱的女人一样,也有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家的眷恋,只是现实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处在各种人际关系和是非漩涡中心,使她们必须为自己罩上一层保护膜,对不了解的人处处设防,使自己免受伤害。

对于长期工作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又不愿意被人当作小女人看待的女性秘书来说,她们心里的愿望可能更加朴素:穿肥大的毛线衣,懒洋洋地坐在地板上,看一天的电视;或者和朋友在店堂明亮的麦当劳里大嚼薯条;或者和心爱的人在有风的傍晚,在小河边发半天的呆……

“艾丽丝,你做秘书的时间比我还长两年,而且你春节就要结婚了,你也认为秘书就一定要压抑自己的感情吗?”我反问她。

艾丽丝摇摇头。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秘书在工作过程中,的确应当适当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感情。但是,这并不是说秘书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一定要像清教徒那样生活。有些人拼命工作,以为这就是生活,其实,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工作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工作仅仅是谋生的一种工具,因此,如果错把谋生的工具当成人生的目标,而且太把它当成一回事,反而会把自己的工作弄成无趣无序。最终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就会缺乏工作热情,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降低。因此,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应该比普通人更热爱生活,更会享受人生的快乐!工作就是为了生活,生活就要享受。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工作中富于主动精神,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回到家里,我不由自主地打开电脑,调出WPS Office软件。今天在办公室给公司领导发了一天的明信片,现在我要为自己作一张明信片。似乎是无意,又似乎是灵感的驱使,一张精美的明信片画出来了:那是在深邃无垠的苍穹,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在向我闪烁……

是呵,他在哪里,我如何把自己心中的明信片寄出去

                                 2018年西北师大附中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们背后的故事

这一晃,三年时光过去了。我还能回忆起最初那个踏入附中校园的我,那个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好奇、期待与无措的我。

我时常想,在附中学习会有怎样的体验?是被埋在书本习题中的枯燥感和无力感,还是置身于多姿多彩的活动中的新鲜感和充实感呢?三年来,我发现这二者共存。

但每当我感到烦闷时,总能通过种种办法调节心情,为学习过程重新注入活力,使学习和生活变得多彩而有趣。如何做到的呢,这要归功于附中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我身边那些勤勤恳恳的附中人。

他们教会了我,用包容解开封闭的内心,走出困苦;以卓越树立奋进的旗帜,走向完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来到附中,见过这花花草草,走过这春夏秋冬,吹过这天南海北,才对“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一年多的住宿生活中,我和舍友们有过大声的争执,也有过无声的对抗,但在磨合之后,双方都渐渐理解并接纳了不同性格与生活习惯带来的差异,然后主动做出善意的让步,这小小“让步”,便推动了友谊的大大“进步”。

与同学们包括舍友的了解加深后,我发现自己何其有幸,邂逅了这么多“有趣的灵魂”――既有人能与我在欧美影视圈里遨游,也有人能与我在唐宋诗词的小典故里沉醉;既有人能为我阐明哲学道法、新闻热点,也有人拽着我在金牛街处处流连,细数烤串甜点……

这些可爱的人儿让我知道,善良的表现方式千万种,博学的存在形式各不同。我只需再次回忆起每位同学的独特笑声,每位老师的独特语调和每个社团的独特活动,我就能深深地感受到包容与接纳的力量。

我一直很喜欢这么一句话,大意是: 评判一个人,不是看他眼下所处的位置,而是看他正在前进的方向。

感谢附中,让我明白了卓越固然重要,但坚定地走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我们追求卓越,因而静下心来,一页页“啃”过一尺高的竞赛书;因而勤学苦练,一遍遍拧过三阶、五阶的魔方;因而鼓足干劲,一天天思考练习以求突破。

我的高中时光,尤其是高三,在这包容与奋进的氛围中度过,当真乐在其中。老师们鼓励与赞许的目光,学霸们争相给出的解题思路,同学间热烈的讨论与雷动的掌声……

因为包容,我走上的这个平台呈现着无限可能性和无数种“卓越”,因为追求卓越,我遇到的这些师长友人互相鼓励,宽容谦让,共同进取。

高中三年,我在附中听雨赏月,雨声是师长的谆谆教导,月中是映出的一片澄净心境。

如今,在附中的旅程看似结束,但其实永不会有终点。感谢附中,予我这三年青春烂漫;感谢附中,予我精神力量伴我游将四方!

三年前的那个七月,师大附中的体育馆气势恢宏,巨大的显示屏上滚动着分班名单。从扩音器里播报的新生名单里也听到了我的名字。——啊,昌绪工程班!

虽然鸿宇班是我的理想,但是也没关系啊——毕竟我中考失利,只是个刚刚爬过附中录取门槛的统配生啊!

高一结束时的那个暑假,同济大学的土木楼,全国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每当一支代表队完成测试,我们队的排名都会下降一位……

从高一就开始自学的工程力学、暑假里买了一大堆各种规格的木棍一遍遍搭建、理工大学教授的指点、赛前一个月每天泡在实验室到深夜、为准备个人赛硬啃下来的几十页晦涩的论文、兰州到上海昂贵的往返机票,最终只换来一张参赛证明!

虽然如果拿奖我会更开心,但是只有参赛证明也没关系啊——毕竟我只是个连结构设计的菜鸟都算不上的高中生啊!

高二结束时的那个暑假,西北师大理科楼外,成群结队来看物理竞赛成绩的高中生,迫不及待地大声用手机向亲友报喜的家长。

完全没有接触过物理竞赛的我,因为一个初赛三等奖的鼓动,也开始热血沸腾地刷题,参加培训,甚至报名学习了物理竞赛实验培训班。

信心满满的我从名单的最前面开始找自己的名字,找到那个排在最后一张纸底部的名字用了好久好久。

转身碰到我的班主任老师,他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努力啊,这样下去你的高考照样完蛋。反正暂时只是物理竞赛完蛋,也没关系啊——毕竟我在物理竞赛上付出的还只是那么一点点!

平凡的日子,平凡的人。天河合唱团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北大暑期学堂、博雅和领军计划……

没关系啊!一遍遍重复着这样的想法,三年高中生活很快结束了。高考成绩公布后,昌绪工程班今年的成绩相当不错。

而我自己除了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外,还获得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和高额奖学金,也算没那么“完蛋”——你看,这不是挺好的吗!

每个人的日子不是时刻都光鲜亮丽,每个人的生活不是每天都阳光灿烂。虽然师大附中是甘肃省高中学校中的佼佼者,但她并非能让学生事事顺心的摇篮或温室,风霜严寒总会和雨露阳光一起伴随着我们这些求知路上的行者。

这些美好的附中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次次挫折就是我前进道路上一个个小小的港湾。它们给了我喘息时照镜子的机会,给了我整装前行的勇气,让我们思考,催我们奋进。

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眼溜过,心中的滋味还真有些复杂!敬爱的老师们除了教给我们知识,还教会我遇到磕磕绊绊后还能心安理得继续前进的心态;可爱的同学们除了与我一起欢歌雀跃,还让我懂得了艰难爬行时伸过来的那只友谊之手的珍贵;美丽的附中校园,给了我从晨钟到暮鼓的陪伴,也给了我黯然流泪时的抚慰……

言有尽而意无穷,惟愿附中枝繁叶茂!愿老师们一切都好,愿同学们前程似锦!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2015年的夏天,我踌躇满志地来到这所我即将生活三年的学校,这个我留下太多,同时也给了我了太多的地方。

高一刚入校不久的我,怀揣着梦想和一身干劲,一点点探索着。一开始,高中的学习让我很不适应,特别是数学。

但是老师们很耐心,同学们也给了我很大鼓励,加上自己的热情,总算是慢慢渡过难关。这一年我参加了一些社团,交了一大群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很多收获。直到现在,想起高一的日子,还是会感动不已。

高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习节奏慢慢加快,我开始感到高考的压力,有意无意间会计较自己和同学的成绩。

我高二大量时间花在竞赛与科技创新上,虽说从未走脱离正规,但并不是很顺利。高一时我成绩比较靠前,高二却有所下滑,经常不能进入年级前五十。

自己第一次感到疲劳和厌倦,仿佛不再是那个入校时充满激情的我。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竞赛上畏首畏尾,最终也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

我的高二可以说是一场洗礼,有痛苦,但是成长了很多很多,让我变得足够坚强,去面对最后一年的冲刺,面对未来的挑战。

从小就听说各种关于高三的可怕传言,但直到经历过才发现,高三并不那么苦,只是需要一颗甘于平淡的强大内心。

“三点一线”的日子固然乏味,却也充实。这时的我已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位,敢于承认我的不足,目标也不高,所以和大多数人比起来,我的高三确实没有多么恐怖。

后来开始考理综,年级的排名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同学都被重新洗牌,还好我较快适应了新的考试方式,并将状态保持到高考。

对于这一年的冲刺,除了努力学习,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要注意。首先,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我高三心态一直很好,即使是市一诊时成绩的大波动,也并没有给我太大的冲击,我从良好的心态中受益匪浅。

其次,强健的体魄是一切的保证。我本身比较热爱运动,高三没有太多闲暇时间,但是仍然每天坚持三公里的跑步,持续的运动让我时刻精力充沛并且头脑清醒,不至于被漫天的作业搞得左支右绌,焦头烂额。

最后,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学路上的一声问候;放学路上的几句鼓励这都是让我抬起头继续走下去的动力,更是平淡生活中有味的清欢。总结起来,高三需要放下目标,认清不足,过量准备。

附中的学习氛围很好,老师们很好,同学们也很真诚。这都在无形中让我们附中人作为一个有机体,不断向上,一路披荆斩棘。

附中不是伊甸园,但我仍毫不怀疑她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论是拼搏的汗水,失败的泪水,成功的欢笑,还是老师同学们的陪伴,都将成为我诗化记忆的一部分。

当我最终不得不离开附中,回想起这一切,只是满心不舍。

用附中某位宋姓化学帅哥的话作结:“经历过高中,面对过高考的人,什么都不怕。”

中学生活纷繁复杂,难以形容。红酒永远来自于压碎的葡萄,正是高中的生活让我们拥有更多可能,拥有更多沉淀。

想起这段时光,我便会想到阳光铺在西北师大附中几个字上,又把柔和的晨光反射到我们身上的场景,我们笑吟吟地接受了这份光芒,让它成为眼底的希望。

学海无边,三年同窗,胜如兄弟。命运让我们走到同一天空下,一起成长。无数个纵情纸笔的白天,无数个坐谈星空的夜晚,在我们一起走过时更接近未来。岁月只能带走我们的青春,却驱不散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故事。

同学带来的更多是潜移默化的改变,与来自于各个地区的优秀学子们朝夕相处,是一种奇妙而充满诗意的体验。

你可以与热爱游戏的同桌畅谈为什么P5天下第一,可以与喜欢体育的同学讨论皇马三连欧冠的伟大,你也可以和睿智而亲和的同学带来一首巴瓦鲁海峡冬景色,当然,你甚至可以在班里讨论学习:不论是球坐标系下转换参考系时多出的科里奥利加速度,还是电动力学中磁极化与电极化的异同,抑或是某个诡异的生物阅读理解题,你都能在同学的教导下慢慢理解。

附中的老师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他们润物无声的付出创造了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文环境与合理竞争的学习氛围。在上课铃响之后,常有数个热爱学习的同学立刻簇拥在讲台之上,提问各种问题,让刚上完课的老师“举步维艰”。

虽然我只在高一住过校,但住校的回忆仍是鲜活而不可磨灭的,尤记得初入宿舍看到楼道墙上的往届住校生的照片与事迹给我带来的震撼,以及刚住宿舍便因玩三国杀被罚写检讨的事迹,这些点点滴滴都使附中于我更添归属感。

初中的时候,附中对于我就像御花园,神圣而令人向往。如今附中就像地心磁场,让我们这些放飞的白鸽找到方向。我现在能很骄傲地说附中是我心中最好的高中,我从这里来,身上带着附中人的烙印,也希望未来的你们静心沉心,勤慎诚勇,面对挑战,不改初心。

打开CD机,卡萨尔斯弓下婉转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悠悠传来,聆听古典,正是我在附中养成的习惯。我想,附中三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高中的学识,而是一种态度:对待知识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

三年前的我,从一所管教严苛的初中脱离开来,以为高中只是初中的简单延续:我们严格遵守老师的要求,做更多的作业,习得更多的知识——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我来不及思考,便被卷入高中的漩涡中,却在这里激出意想不到的浪花。

学科竞赛,这是附中给我的第一次改变。 所谓学科竞赛,乃是在一个方向专攻的过程。数、理、化、生、信息,一旦决定,便很难改变:似乎要改变人生的抉择,被突然摆在了对一切知之甚少的我的面前。我自幼对物理方面抱有兴趣,但选择物理竞赛,就选择了额外的艰苦付出,选择了兼顾高考与竞赛的痛苦抉择……

正当我犹豫之际,我发现了班上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伴,他们志向坚定,能力出众,在他们的鼓励下,我终于下定决心,踏上了物理竞赛之路。

现在看来,我在附中的竞赛之路,带给我的绝不止知识本身,更多是一种对待知识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附中让我第一次“开眼看世界”:我了解了物理为何是“复杂的”“美妙的”,也认识到全国的同龄人所处的状态。

可以说我的视角,从仅仅兰州市的水平,瞬间提升到了全国的范围,更可贵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我终于领悟到简单的真相:所谓知识,绝非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而是要自己主动地追寻。

高一的我,对老师教授的知识照单全收,课堂之外则缺乏主动性。这样的态度自然无法满足竞赛的要求,于是我开始改变:拿着问题向老师请教、厚着脸皮找到搞竞赛的前辈,甚至远赴北京、杭州等地求学……

终于有一天我自己也成为了学弟学妹口中的“前辈”,我才明白知识只会给那些主动追求它的人,最终得到的结果只能靠你自己。

学习生活,这是附中给我的第二个惊喜。来到这里之前,我对社团活动只有着模糊的概念,而认为学生会只是老师的附庸。

所以当我第一次参加“社团文化周”,看到多姿多彩的社团展示,又了解到即使是运动会这样的大型活动,也全部由学生会协调时,我终于认识到附中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共同要求。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参加了附中资历最久的社团之一——我思社。

所谓“我思”,取自笛卡尔的名言,以鼓励我们自由思考。在这里,我选择话题,领导主题讨论,并在高二成为社团的副社长,锻炼了活动从设计,宣传到施行等多方面的能力,更初次接触到哲学思辨的魅力。这种经历,定让我回味无穷。

社团活动,仅是附中多彩生活的一个侧面。在这里,我还接触了远比做题更精彩的课堂教育。

活动丰富的心理健康课,挑战动手能力和团队能力的通用技术课,都让我印象深刻。即使在学业最紧张的高三下期,学校也不曾改变对我们全方面的要求。

每周一节的活动课,常常出现班主任赶着我们下楼去玩儿的神奇景象,“全新改版”的音乐鉴赏课,则完全惊艳到了我。

从巴洛克时期开始,音乐老师开始带领我们依次鉴赏历代的经典作品,细致翔实的解说,伴随着让人流连的古典作品,让每周一次的音乐成为我最期待的课程。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从巴赫,亨德尔到近代的斯特拉文斯基等诸多大师的名作,更产生了对音乐的深厚兴趣。

在课余休闲时,我常常抛开电子设备,沉浸在音响营造的音乐世界中,这种生活情趣,无疑也是附中生活给予我的财富。

与天文社的同学一起观星,向音乐老师追问乐理知识,同我思社的社友们争论“简单”的问题,组织物竞讨论组共同研究复杂的物理原理……这些都是附中留给我的多彩回忆。

附中三年,我结识了一批循循善诱的良师,也接触了许多志向各异,即将在各个领域努力奋斗的优秀同学,这些资源,必将与“附中人”的称号一起,伴随我一生的成长。

抬起头,卡萨尔斯的琴音已告一段落,缓缓响起的,是贝多芬十三号四重奏的第五乐章。我的高中生活已然结束,但我想,我在附中的三年定如这降B大调下奏出的乐曲:醇厚,悠久,又令人回味悠长。

流水落花春去也,高中美好的三年学习生活也随高考录取的定音而渐渐远去。正是窗外雨潺潺,我恍然间仿佛又回到附中,重温那一点点心中的微光。

军训过后,才开始正式进入自己的班级学习。陌生的同学和环境,丰富多彩而又让人焦头烂额的活动,难度暴涨的高中课程,我瞬间有种被压的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只能每天尽可能多挤出一些时间来适应,来完成我所要做的事情。

有一次晚自习的时候,我因为许许多多的事情而心情很差,趴在桌子上思考自己来到附中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时,旁边的同学给我塞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简单的几个字:心情不好,就告诉我吧!我抬起头,发现她正在对着我笑。

当看着同学微笑的那一刻,我的心中闪过一抹微光:我处在鸿宇班这个集体中,为什么要独自承受一切的烦恼呢?同学们的确是我学习上的竞争者,但是他们更是要与我朝夕相处的伙伴啊!就这样,我度过了最艰难的适应期,成绩上的反馈也让我有了信心。附中,是一群志同道合、相互帮助的同学!

在高考的学习逐渐稳定下来后,我又在是否参加竞赛的问题上有些为难:竞赛感觉高手如云,自己能力不知道行不行;只学习高考的话思维又不够开阔,面对难题会无从下手。

我们正好有返校宣讲的学长,我想去问问最真实的经验。学长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非常和蔼可亲,虽然我们不太熟悉,但是他们还是愿意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还向我描述了理想大学的模样。

当有了道路规划的那一刻,我的心中闪过一抹微光:在校学习的是附中人,毕业后进入大学的也还是附中人,这个标签正是附中带给我们的纽带,而纽带让附中精神薪火相传。附中,是无数感恩母校、团结一致的学长学姐!

高考课程与竞赛学习齐头并进,但是有同学们的陪伴和老师们的指导,我并不感到害怕,反而感受到一种充实和欣慰。

然而,在决定是否参加进一步的实验培训时,我感觉很犹豫:不去参加的话竞赛获奖就会比较困难;去参加的话会浪费备战高考的时间,还有可能因为笔试的失利而同样一无所获。

这时候老师说了一句话: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有希望。是的,我已经投入了时间去学习竞赛了,此刻可以说正是最后一搏,“行百步者半九十”,最后这几步,我一定要走完!

事实证明老师指导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在笔试中勉强入围,正是实验上的优势让我得以圆梦一等奖。当得知自己成绩的那一刻,我的心中闪过一抹微光:我拥有那么富有经验而又优秀的老师,为什么不在遇到选择的困难时向他们寻求帮助呢?

附中的老师不只是严肃的说教,他们更多的是我们学习上的陪伴者和启发者,用自己的经验避免我们走上误区。附中,是许多知识丰富、高风亮节的老师!

不管是同学,还是学长学姐,还是老师,他们与我一起,在附中宽广的平台上与我一起书写着青春的诗歌。

诗歌的词语,在体育馆流下的汗珠里,叫做“锻炼”,在图书馆氤氲的书香里,叫做“积淀”,在教学楼琅琅的书声,叫做“氛围”;诗歌的内涵,则如永恒不变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样——“我们/莫忘了勤慎诚勇”。

如果有别的同学来附中学习各种应试技巧,他的确可能有所收获;但是他不知道:附中绝不仅仅只是高分和应试,她更多带给我们的是伴随终身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还有发展兴趣的平台以及追逐梦想的勇气。

难以忘记附中天文台上看到的莹莹星光,难以忘记附中操场上晨跑时嗅到的淡淡草香,难以忘记附中湖畔不时泛起的点点唼喋。

高中的生活大部分时间的确是在学习,但即使是在高三,老师也没有把我们当成刷题的机器,有知识传授,更有人文关怀。

感谢杜老师对我们成长的关心,感谢文老师对我们人生的指引,感谢王老师对我们困惑的解答,感谢李老师对我们态度的端正,感谢杨老师对我们智慧的启发,感谢高老师对我们思维的提升。

三年在附中的学习生活,带给我的不只是知识的丰富、经验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更有一种附中人的处事方式和为人准则。

与同学们在运动场上奋斗,在教室里共同进步,在考场上洋溢才华,我参与了这个优秀集体的构建,同时也享受着这个集体带给我的受用终生的财富。

感谢身边的同学在我困难时对我的点滴帮助,感谢学长学姐对我们未来规划的指导,感谢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不辞辛苦为我们准备资料的每个日日夜夜……

无论今后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出发的地方,不会忘记这个让我从青涩走向成长的地方。今天我以母校为荣,希望未来我能为母校争光!

雨丝飘在脸上的清凉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在。如果你让我回答:你认为附中是你正确的选择吗?

我一定会说:附中不仅仅是选择,更是我的态度、我的信念。

虽然高中生活已经如流水般不可再追回,但是我坚信,即使以后遇到其他困难,在附中积累起的微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成为我希望的灯塔!附中,是一枝开不败的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西北师大附中清华学子榜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703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