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可以成为国际法学者国际犯罪和国际刑事责任问题的题目有三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作为国际犯罪的主体,承担国际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作为国际犯罪的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承受的国际责任。以上两种学说,国家和国际刑事责任的区别混淆,也不能阐明国家的刑事制裁。第三种观点是,国家不能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它不能承担国际责任。主要国家资格为国际罪行,并违反国际法的现有习惯规则的负面看法。
国家审查
我们国家刑法学说的刑事责任,被西方理论的影响的理论。学者绝大多数认为,国家可以承受的国际责任。我把它称为“熊国刑事责任说。”根据具体国情的国际刑事责任,而且还分离出另一种理论,那就是,说:“国家刑事承担特殊的场合。”此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受国家不是国际罪行,国家无法承担国际刑事责任,那就是“说国家刑事否认。”
(一)国家刑事
承担这一学说的倡导者说,国家可以承担国际责任。例如,有学者认为,上述刑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刑事责任,二是个人的刑事责任。国家刑事责任是国家的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家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已批准的国际司法实践和学者的全国民意。有学者认为,根据现代国际法,国家也可以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国家必须承担致力于在国际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国家刑法的形式是:限制主权,其中包括军事占领,军事管制,限制了国家武装部队等;补偿;国际制裁,制裁,迫使并根据联合国宪章和第42条第41条采取的联合国安理会非力。有学者认为,“关于国家责任条款草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提议于1979年,规定了国家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因此,国家可以承担国际责任。
摘要视图,总之,是该国的国际刑事责任。然而,这种理论,但同样不能明确的方式,国家的国际刑事责任。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学者错误地认为,该国的国家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家应承担刑事责任已批准的国际司法实践和学者的全国民意。事实并非如此,国家的刑事责任之一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一个国家,因为该方式承担国家和国际刑事责任是完全不同的方式承担责任;其次,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国际司法实践所证实国家刑事责任是国家的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没有证实这个国家能负担得起的国家犯罪;第三,当代国际法的概述,不具有条约的国家的国际刑事条文习惯规则可以负担得起。有学者误认为“关于国家责任条款草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提出于1979年,规定了国家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事实上,草案规定,因为它的国内和国际不当行为构成国际罪行只有一个问题,在草案的所有条款50,没有人能到的国际刑事责任,或该国的条款。至于列举一些学者的国家刑事的形式,有刑事处罚的性质,其实不是国家刑事责任的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的国家责任。国家刑事特定场合
(2)熊说:
“国家的具体情况负刑事责任,说,”上面“国家刑事承担一切说”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是强调“在某些地方的“国际刑事责任的国情。这一学说主张某一特定国家的实现,因为国际犯罪构成国际罪行,从而使国家承担国际责任。例如,有学者认为,当一个国家从事侵略战争中犯下国际罪行,该国将承担国际责任。有学者认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国家可以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一个是那里的战争罪行;其他未在该国履行其国际义务的公约,以便它不一样的场合构成国际罪行。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国家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
在这里,“在某些情况下”或特殊场合,国家实施的场合特定的国际犯罪,尤其是最严重的侵略罪行,以及一个场合不构成国际罪行。这种观点与视角“奥本海国际法法”是非常相似的上方。然而,这种理论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承担同样的国际刑事途径。还应当指出的是,所谓“在某些情况下”或特殊场合,场合,该国就能构成国际犯罪,并不是理论上随机特别是,它必须按照国际公约,构成犯罪的规定计算,您必须在国际法的基础。因为,国际犯罪也适用出土文物“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法律和习惯国际法的一般原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国家的国际刑事责任上述理论观点的假设,该国可能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或在某些情况下的原因可以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并能够承担国际刑事责任,因为基于这样的推论:因为国家可以构成国际犯罪,受到所有国家的国际罪行;因为该国是一个国际犯罪主体,然后,当然,是该国的主要国际刑事责任,因此,国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刑事责任。事实上,首先,该国可能构成国际犯罪的,应当按照国际法确定的,应当在明确的国际公约规定的。因为,国际犯罪已构成要素,在没有国际公约的情况下,如何能在全国能够构成国际法?其次,这些理论仍然无法厘清如何运用刑罚的最终全国性的问题。因为国家的决定对国家的性质是不受到任何刑事制裁。同样,国家责任的习惯规则,它已经被设置为它的责任的一般国际罪行的状态。面向全国,甚至构成国际罪行,在承担责任的方式是国家的责任,而不是国际刑事责任。这2种法律责任和承诺的方式是不同的。
(3)国家刑事
否认这一学说的倡导者说,国家不能构成国际罪行,也不能成为国际犯罪,不是国际刑事状态的主题。国家负担不起国际刑事,只有主体是个人国际犯罪。例如,有学者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但不是国际犯罪主体。国家是抽象的实体,是没有任何意义并不存在故意或过失的问题,所以它没有一个国际犯罪构成的要件,因此,国家不能成为国际犯罪主体。因此断言,国家无法承担国际刑事责任。有学者认为,该国全体人民组成的,根据“社会不构成犯罪”的校训的社会,被指控犯罪的人,包括国家整体的内部和刑事责任意义是值得怀疑的;此外,即使国家罪行的概念的建立,国际社会没有任何刑事审讯及有需要的国家的惩罚基本机制。在这种现实中,国际刑事法院应该也不能够把国家作为国际刑事罪须行使管辖权和审判。
总之,这种学说,不仅否认该国的主要国际刑事责任的资格;但也否认该国的主体资格为国际罪行。该学说的基础是:因为国家没有构成犯罪的要素,因此国家不能作为一个国际犯罪主体;因为该国是不是国际犯罪主体,所以国家不能承担国际责任。
应该注意的是,国家刑事学说否定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描述了这个结论是有失偏颇,并且违反了国际法的现有习惯规则的理论基础,因为法律已经被用来确认国家可以作为主要的国际犯罪。 “关于国家责任条款草案,”1979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提出的,虽然不是国际条约法的,但是,国际习惯法和建立一个国家的责任的规则草案,并为世界所接受。该草案第19条第2款规定:“一个国家违反对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保护的国际义务,至关重要的是,国际社会认识到,失职是一种犯罪行为,国际不当导致其构成国际罪行。“可见,国家可能构成国际罪行,并成为国际犯罪主体。否定国家作为国际罪行的资格,不符合习惯国际法的现有规则。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即使在构成国际罪行的国家,按照草案的规定,国家应该承担国家的责任,而不是国际刑事责任。国家责任也是一种法律义务,但国家是国际刑事责任本质上的区别。
第二,国家负担不起国际刑事
我相信,在国家刑事学说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都没有完全阐明国家能够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国家可以承担国际刑事责任问题。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应该能够成为国际犯罪主体;相反,国家为主体的国家的责任,而不能成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际刑事责任的主体。国家负担不起国际刑事,因为国家不能承受国际刑事表现 - 刑罚处罚。
(一)国家无法承受的惩罚和缺乏刑事责任
国家刑事立法表明,法律的一般原则,刑罚是刑事处罚的一种形式。所谓的犯罪手段,承担自己的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所造成的人的行为,主要是基于国家司法刑法和刑法和刑事制裁的犯罪行为的其他规范。犯罪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的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犯罪)所引起的(刑罚)适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按照谁犯罪处以刑罚的国家的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犯罪和刑事处罚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犯罪和刑事处罚之间,犯罪与惩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是由下式表示:犯罪→→处罚的刑事处罚。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刑事责任的时候,当他们应该作出处罚的犯罪。表现为刑事处罚。当然,在我们的国家,但也不是绝对的犯罪伴随着对罪的惩罚是轻微的,不征收罚款,罚款可以免除处罚。
前苏联,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则,一般的结论是:就其本质而言,是最终的法律关系,刑事处罚的体现。是刑事处罚。和实施过程是适用的刑事处罚。就其本质而言,是适用的,它反映了实现刑事处罚。刑事处罚是一种表现。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刑法”和“惩罚”这两个概念是同义的,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望着法和现行国际法惯例的一般原则的世界,作为刑事处罚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剥夺生命刑(刑),剥夺自由刑(无期徒刑,并把他们监禁,或者叫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和罚款。其中,酷刑的自由剥夺他人生命和剥夺是最重要的刑罚方法,在许多国家,刑罚是作为附加刑适用。如此关注,因为该国,除了罚款,怎么能承受剥夺生命,剥夺自由的刑事处罚呢?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实体,它本身有没有意义剥夺生命是不可能承受的惩罚(刑),剥夺自由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刑罚处罚。
唯一的国家能够承受的惩罚惩罚是罚款。有学者认为这一点,这是基于国家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它是在该国造成了严重的国际罪行的场合,如战争罪,罚款,惩罚惩罚根本不能反映“适合罪”的原则。 “罪与罚配合”的原则是法律在国际法和本国法律制度的国际法渊源规定的一般性质的一般原则。在冒充国家处以罚款的严重国际罪行的情况下,并且不能反映刑事法的原则。因此,有关国家,显然不具备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能力。相反,在国家所构成之际的国家的责任承担的国际罪行,赔偿金的形式承担国家是国家的责任,而“损害赔偿”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其本身具有的形式为负债已经足以取代刑事罚款。
(二)国家责任和国际法律,国家和国际刑事责任国际刑事
区别是国际法律义务。然而,这两种具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从国际法,国家责任的国际法规则,虽然已经具备了法律实践,但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国际法的习惯规则的来源。国际刑法的体系,国际条约都写明文规定的法律,犯罪的国际法规定一个明确的构成要件,其承诺的办法是依法处理。其次,从行为的角度看,国家责任的前提是要实现两种行为:违反归属于国家,或国际罪行的国家实施国际不法行为或不作为一项国际义务。国际刑事责任,是基于国际罪行的前提单一的国际犯罪必须有国际法明文规定。第三,从责任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责任的角度来看,国际法不具有刑事制裁,其义务的形式表现的性质:限制主权,恢复原状,赔偿和道歉。在刑事制裁的国际刑事责任的性质,以下的罚款,具体如下: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罚款。最后,鉴于主要责任,主体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是国家,个人不能成为国家责任的主体。国际刑事责任,现有的国际刑事法或条约规定的条款的主体是由他们的责任人承担。在由构成国际罪行承担的国家是在国家责任的形式的方式的责任,而不是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处罚方法的国家。
主张国家可以采取的国际刑事责任的观点,刑事责任总是混淆了民族国家的责任。国家将承担的困惑与国家责任的国际刑事处罚方法的形式。例如,一些学者国家刑事方式表述为:终止国际罪行,道歉和不重复,损害赔偿,罚款,没收财产,国际制裁,被剥夺和对会员在国际社会的主权限制的担保。有学者认为,国家的方式承担刑事责任,包括罚金的处罚:罚款,限制主权和退出联合国席位;还包括非刑罚处罚:经济制裁,命令终止犯罪,赔偿和道歉。有学者认为,国家刑事责任的形式是:限制主权,包括军事占领,军事管制,限制了国家武装部队等;补偿;迫使根据宪章第42条和非军事制裁的第41条采取联合国安理会的国际制裁。
在涉嫌犯罪的方式,除了罚款,制裁不会有犯罪性质,罚不罚,根本就没有办法承担国际刑事责任。可见,这个范围可以扩展国际刑事角度来看,国家刑事混淆与国家责任之间的本质区别。
(3)国家承担的国家
由个人的刑事责任承担国际犯罪的责任,国家不承担刑事责任;然而,这并不能免除国家的一般国际责任。国家承担的国际法规则的责任,从19世纪后期,通过了多项国际仲裁裁决和国际习惯法的形成,但是,仍然是习惯法的支配之下。当然,国家的国际责任,作为国际法的一个机构,它也是一个国际法律义务。为了区分国际刑事,这种国家责任的作者叫一般的国际责任。在国际法中,“国家责任”,“国际责任”和“国际责任”往往是通用的,没有特别的差异。
根据“关于国家责任条款草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1979年提出的管理规定,笔者认为,所谓的国家的责任,是一个国家违反其国际义务的国际不法行为或占遗漏国家或国际犯罪的国家执行应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
关于国家责任的行为,按照草案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不法行为或不作为(指不作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直接代表国家,受到权威草案或代人的行为的国家可以归因于成为“国家行为”(草案第2章)的其他规定的国。二,国际犯罪,即国际犯罪(第19条),必须在国家实施的名字。因为这些行为的国家承担国际法律责任。
关于国际责任的形式,第1条规定,“一国国际不法行为的每个国家的需求的国际责任”,但该草案未指定的“国际责任”的具体形式,但并不需要一个国际刑事称为国家。因此,在国际责任的形式,只能从国际法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第一,限制主权。例如,二战结束后,盟军的军事占领和德国和日本的控制练习。第二,恢复原状。例如,1977年1月19日,在利比亚政府与外国公司有柯撒蝌 - 卡拉·伊格莱西亚斯浪漫争议仲裁裁决。这项裁决说,恢复原状未正确履行合同的制裁。三,赔偿损失。 1928年,在霍茹夫工厂案的裁决指出,恢复原状的原则,形式,如恢复原状,那么货币补偿,而不是责任。第四,要道歉。作为一个国际责任最轻的形式,常常表示歉意国家之间发生。
总之,国际法发展到今天,对国家刑事和国家责任的问题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国际法规则:个别国家和国际犯罪的实施本国代表之际,我谨代表国家及其个别国家可能成为国际犯罪主体。但是,个人代表国家的承诺,其国际罪行直接向国际刑事,就证明了刑,无期徒刑,罚款和监禁和处罚的处罚;同时,个人的国际犯罪,也可以归因于国家,被认为是国家行为,从而使国家承担国际责任。然而,该国无法承受的国际责任。国家承担的方式来限制的具体表现,恢复原状,赔偿和道歉等形式的责任的主权责任。
三,个人承诺和国际刑法实践不过,国家和个人都是国际罪行,然而,无论是国际法律或国际法的惯例,立法已经证实,国家可以买不起国际刑事,只有个人可以承担国际责任。因为只有个人必须承受的惩罚惩罚的能力。个人代表其国际犯罪国家的直接国际刑事责任的;同时,个人的国际犯罪,也可以归因于国家,被认为是该国的行为。因此,国家的国际责任,承担国家责任的主体。
(一)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规范的个别条款的最早成立的国际刑事责任,可以追溯到“凡尔赛条约”。根据第227条的“凡尔赛”的规定,盟军和美国的战争公开指责严重罪行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国际道德尊严的条约的破坏之前,并成立了由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五特别法庭国。特别法庭有权决定其适用刑罚的权利。 “凡尔赛”第228条和第229条还规定,德国承认有权德国国民盟军战犯审判,并把违法者承担协约国的军事法庭组成的义务。然而,由于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和荷兰政府给予庇护,造成战犯的审判最终没有实现。然而,“凡尔赛”,正式的国际法,即个人的国际原则的个人刑事责任的承担作为国际罪行的实施国际罪行的犯罪者,不论其身份如何,也不管国家或在代表本民族的代表的行为的名称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以适应他们的刑事责任。
(二)国际刑法和审判的国际军事法庭在欧洲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做法
建立实践的个人承诺,重申并确认个人承担的国际原则刑法一次。
1945年8月8日,美国,前苏联,英国和法国签署了“控方和欧洲轴心国协定的主要战犯的处罚”(以下简称“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国际军事法庭成立欧洲新西兰威廉堡在德国,与德国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根据该宪章第6条的规定,法院有权审判和惩罚所有的以个人身份权益轴作为成员犯下罪行的个人或团体,个人责任的罪行。 1946年10月1日,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其中12战犯被判处绞刑,三名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四名战犯被判处10年至20年监禁。三人被无罪释放,另有2人在审讯过程中亡。
1945年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发布了“提示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随后,前苏联也由署方。波茨坦公告规定,必须接受日本投降,并决定对日本战犯法律的严厉制裁的条件。 1946年1月19日,盟军最高统帅总部颁发的“国际军事法庭远东特别是设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其附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以下在日本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远东简称“宪章”)成立,为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根据宪章第5条,法庭有权审判和惩罚个人身份或组成员犯下一些罪行,罪应全权负责人。 1946年4月29日,国际军事法庭远东正式接受东条英机和其他战争28囚犯的起诉,并于同年5月3日开始的审判。其结果是,在28人的审判,除了两个人在审讯期间亡,无行为能力的人,其余25人,七人被判处绞刑,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两个人判处有期徒刑20年,有期徒刑七年。
以上的欧洲和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一致结论:个人可以受到惩罚违反国际法。由个人,而不是抽象的实体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实施的,因此,只有惩治这些犯罪实施的个人,才能使国际法的规定执行。 1946年12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95(1)号决议中确认的国际法原则,“国际军事法庭的欧洲宪章”包括在内。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关于国际法和判断的原则编纂载于1950年“国际军事法庭的欧洲宪章”。有一种个人承诺的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
(三)当代国际法个人的最新实践国际刑事审判实践中,再次重申了个人承担国际刑事法的原则。 “规约国际法庭和前南斯拉夫,”第7条第1款和“卢旺达问题国际法庭规约”第6条第1款明确规定,凡计划,教唆,命令,犯下或协助及教唆他人在规划,
。。。这话说的够大的,随便给你发点亚历山大的你研究吧
可惜这里限制字数没法给你多的,想继续研究自己上网搜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吧
亚历山大远征
阿里安(FLAVUS ARRIANUS)
阿里安一生的经历比较简单。他是希腊人,约于公元96年出生于尼考米地亚。因此,当哈德良、安敦尼·庇护和马可·奥理略 [ 译者注:他们都是罗马帝国的皇帝,当时希腊已经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 在位时,正是他在世的时期。哈德良曾委任他为卡帕多西亚总督(公元131-137)。对一个希腊人来说,这个职位已是最高的荣誉。147年他在雅典当执政官。阿里安大约死于180年。由于曾在部队服役过,所以他写这部远征记的时候还是一位行家。作为艾皮克提塔斯 [ 译者注:(约公元55-135),雅典斯多噶(禁欲主义)学派的哲学家 ] 的学生,他曾把老师的讲话记录下来编写成书,即《师门述闻》。在他的老师的学说方面,他算是一位重要权威。
他写的这部亚历山大历史的价值取决于当时的官方史料是否准确。而官方史料是否准确这个问题却是无法解决的(正象W·W·塔恩在《剑桥古代史》卷六中指出的那样)。因为阿里安并不隐瞒他写的这部书是以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二人的记述作为主要的依据。关于前者,他还曾天真的说出他的看法,认为托勒密作为国王不至于说谎;甚至还说,托勒密写书时亚历山大已经死去,他再吹拍谄媚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阿里安这个看法只能说明他尊敬帝王,也许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同时也说明他缺乏批判精神。亚历山大死后,托勒密把他自己在远征中扮演的角色加以美化,满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好处。马哈菲在他的《希腊生活和思想》第205页上说:“在托勒密的记述中……很明显,他对自己的成就毫不挑剔,也毫不遗漏。”在同页的脚注中还补充说:“作为一位作家,托勒密(苏特)的命运是稀奇古怪的。一方面有阿里安夸奖他的《亚历山大回忆录》是一部最严肃、最真实的著作;另一方面,有人杜撰了一些故事,冒用卡利西尼斯 [ 译者注:亚历山大的随军御史,朝廷大事和远征情况都由他编写。 ] 的名义发表,后来在书前还加上托勒密的名字。而且,在C·米勒所著《伪卡利西尼斯考》一书的序言第27页上,还有一位中世纪的读者写的一首讽刺短诗,描绘托勒密的无知和欺诈。”
托勒密究竟是不是一只寻觅狮子吃剩的残肉碎骨以果腹的豺狼,我们可以先不去管它,也可以认为中世纪那些讽刺短诗不足为凭;但问题并非就此结束。假如说托勒密所记述的亚历山大的进军和胜利应是准确的官方史书的话,那么,从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是否仍然是准确的呢?而阿里安写的历史显然是以托勒密作为主要的根据。
读者对这个问题将有机会得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在阿里安的著作中,读者可以读到他那些小小的自我流露和他自己发表的意见。当他感到义不容辞时,他能毫无顾忌地对亚历山大本人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是值得赞扬的。在军事方面,虽然他有些专长,而且把亚历山大惯常的军事调度写得很清楚,但一出现不平常的情况,他写的东西就有些含糊不清。一般说来,他写的历史还是读得下去的,只是有些单调沉闷。但当他根据两种或更多的史料编写时,往往不能把它们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当然,这是古代史作家的通病。
他对亚历山大一生中那些浪漫主义色彩的东西,大部分都清醒地避开了。考虑到这么伟大的军事业绩只有少得可怜的文献记录时,他这样做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亚历山大的部队、战术和阿里安的术语
我们感到幸运的是,亚历山大的战术属于最简单的一类,但颇有效力,特别在对付“土著”部队时。他的兵力重心是“方阵”,右翼是装备最重的骑兵精锐,左翼是其他骑兵。在右翼外侧(也许在左翼外侧)是弓箭手和其他轻装部队。全部兵力的实际运用因地形不同而各异。但在一般的地形上,亚历山大通常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位置时,左翼开始时只是坚守阵地,中央作为右翼的坚强枢纽,右翼则冲击敌人的左翼(或叫“盾牌一边”),甚至常把敌人赶到中央受方阵长矛杀伤,或赶到左翼受到骑兵长枪的冲刺。阵线中央的方阵对付敌人主力,但一般不前进太远,除非右翼惯常的迂回受阻或发生异常情况。
但阿里安对亚历山大的部队和战术的描述并不是十分清楚的。而且他确实也不是在同样情况下用同样的术语。他常用的专门术语,按顺序说就是 , 和 。原义应该是部队一部,即持长矛的步兵,但有时他又用以代表全军。 的下属建制就是 ,这个字有时用作专门术语,有时则不然。这些 可能是按部队招来的不同地区组织的。 这个字特别麻烦。它显然常常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在上边引用的复合字里,它的意思就象我国“本土部队”,指部队人员互相都认识,都是同伴或同乡。但这种部队当中有一部分(实际上都是由真正马其顿出生的人组成的部队)配属亚历山大本人,作为他的近卫队的一部分。阿里安用“伙友”这个字眼时是否想让我们理解为“(亚历山大的)伙友”,这一点还搞不清楚。但他用 这个字又作为一种头街,就象他用 或 似的,意即“国王扈从”,也许是“(马其顿)贵族子弟”。除 这个字根外,不论 或 ,都有 ,这个名词一般指的是轻装(护身装备较轻的)部队,也指某种附属部队(以其特殊名称表示),但也包括 或雇佣兵,即由塞萨利、包欧提亚等地的人组成的部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阿格瑞安人组成的部队,他们是了不起的山地战和前哨战的能手。
现在我们谈谈一种规模很大的部队,也涉及 。这种部队组成亚历山大的卫队和实际上的近卫人员。最近身的可能是“扈从”,这些人也形成他的幕僚。再就是精选的 ,再就是(从广义上来说还有 ) ,叫作 ,也许和 相同。但这支叫作“近卫”和“卫队”的大部队,并不只是保卫他们那位英勇的、甚至是鲁莽的领袖,而宁可说是形成一支特殊的突击队,极其机动灵活,随时准备突然急行军或去完成危险的突击任务。
军队的调度是这样。方阵即使不是永远成方形,至少也是成长方形的。在下图中可以看到这几个专门名词:
方阵并不是象历史家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僵化的队形。它可以象上图所示的那样拉长( 就是这个意思),成为长方形,也就是形成摆好的阵势;也可以收缩( ),以便突破敌阵。
但是,如果估计敌人要包抄,方阵就可以拉得很长(就象在高伽米拉战役中那样)。中央可以向前突出,从而形成两个正面(左右两个斜面)。如果方阵本身准备包抄敌人,则中央又可成凹形。方阵有时还可以成楔形或箭头形, ,但必须记住,不能成封闭的楔形。最紧密的队形是 ,“盾牌挨盾牌”。
侯加斯博士在他的《腓力和亚历山大》一书中对马其顿部队有一段有价值的描述,对他较早出的一本小册子里的说法作了些修改。
本社所组译出版的 Aenaeas Tacticus 等书可能提供一些帮助。但参考时要谨慎。这些书并不能确切地代表我们的时代。
地理注释
在任何一本严肃认真的地图上,亚历山大远征路线的大部分都能找出来。至于他为什么选择这些路线则并不总是容易理解的。
奥瑞尔·斯太因爵士在《地理杂志》1927年十一月和十二月号上发表的文章和所著《亚历山大向印度河进军的路线》一书(1929年麦克米兰版)中,都说他发现了阿尔诺斯山的确切地点。这件事近来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他说这座山在皮尔萨尔(Pir-s'ar)山脉上,在印度河的一个河湾内,河道西边(即右岸),在干南加尔正北,卡克达拉东北。
这条山脉很符合阿里安描述的情形,只是(对一个没见过实况的读者说来)那地方似乎养活不了象阿里安所说的那么多人口。
更严重的问题是,阿里安的描述是否准确。我们一直感到亚历山大沿印度河向上游走这么远似无必要。倒是有人怀疑他往北走可能是为了寻找某个山谷或关口,但未能找到,反而被某一好战部族拦住。他们守住自己的卫城,亚历山大费了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很长时间才把他们轰跑,后来他又回到南边。于是他那些耍笔杆子的追随者们就不得不为他的部队转变方向和受到阻拦的情形找借口,因此就为亚历山大攻击这个特殊的山杜撰了许多特殊的理由。
我们也许只能这样说:假如阿里安所说的情况是准确的话,那么奥瑞尔·斯太因爵士指出的这个地址几乎就可以完全肯定是没有错的。
前言
托勒密(拉加斯之子)和阿瑞斯托布拉斯(阿瑞斯托布拉斯之子)都曾撰写过亚历山大 [ 译者注:亚历山大(公元前356-323年)336年继位,334年出征波斯帝国,沿地中海东岸南下,直抵埃及(当时这一带皆属波斯),331年回兵小亚细亚,东征波斯本土,直至印度西北部(相当于今日巴基斯坦全境)。回兵途中,于323年病死巴比伦 ] (腓力 [ 译者注:腓力二世(公元前382-336年)359年即马其顿王位。随即平定内乱,扩充军备、开拓疆土,势力遍及全希腊。后为全希腊统帅,准备远征波斯。出征前夕,于336年遇刺身死。遗志由其子亚历山大完成。 ] 之子)的历史。他们二人所叙述一致的事迹,我都作为相当准确的材料记载在我这本书里;不一致的地方,我就选用我认为比较接近事实,比较有记述价值的东西。关于亚历山大的事迹,别的人也有许多撰述。事实上,还没有一个人物象他那样有这么多历史家进行记述,所记内容又这么不一致。我认为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二人的记述较为可靠。因为阿瑞斯托布拉斯曾随国王亚历山大转战各地,托勒密则不但有同样经历,而且他本人也是个国王 [ 译者注:托勒密系亚历山大名将之一,曾随亚历山大度过整个远征过程。亚历山大死后,埃及地区即由托勒密统治,后即称埃及王。 ] 。对他来说,撒谎比别人更不光采。此外,他们二人撰写亚历山大历史的时候,既然他已经死了,就再不可能有什么力量强制他们说假话,而他们自己也不会因为说假话得到什么好处。至于别人撰述中那些我认为值得记下而且并非完全不可靠的材料,我也采用了,作为流传下来的关于亚历山大的史料的一部分。如果有人奇怪:觉得既然已经有这么多人撰写亚历山大的历史,怎么我还会想到要写这一部呢?那就请他暂时按捺一下,先把他们的著作加以研究,对我这本书也有了认识之后再说。
一
据记载,腓力死时,在雅典正值皮索德马斯执政。腓力的儿子、当时约二十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亚历山大即位后,随即来到伯罗奔尼撒地区,把当地希腊首要人物召集起来,要他们在出征波斯时服从他的领导——这一点他们早就答应过腓力了。大家都同意。只有拉斯地蒙人说,他们国家的习惯不允许他们服从别人,他们的习惯是领导别人。雅典也有些搞叛乱的迹象。但亚历山大带兵一到,他们就都垮台了,还答应给他比原先给予腓力的更加崇高的地位。然后亚历山大就回到马其顿,开始了远征亚洲的准备工作。
春天,他朝色雷斯方向进军,要去特利巴利人和伊利瑞亚人那里,因为听说他们有些搞叛乱的迹象。更重要的是,他们常在他的边界上行军。他认为,当他离开本国进行远征时,把他们留在背后很不妥当,只有先把他们彻底降服才行。他从安菲坡利斯出发侵入色雷斯(即独立的色雷斯人的国土)。进军中,菲利比和欧布拉斯山在他的左边。据历史家记载,他随后就渡过尼萨斯河,十天之后到达希马斯山。部队到达进山的隘路时,发现很多武装的商人和独立的色雷斯人占领了希马斯山上的制高点,并且全都作好准备,要阻挡远征军前进,而这个制高点又是远征必经之处。他们集中了车辆,推倒在阵前,打算在受到攻击时就用这些车辆作屏障据以防守;他们的计谋的另一部分是,当马其顿方阵部队爬到山坡上最陡处时,就把车辆滚下去。他们认为方阵越密集,翻滚下山的车辆的猛力冲撞就越容易把它冲散。
不过,亚历山大也在考虑怎样才能最安全地通过山脊。他认识到,既然并无其他道路可走,这个险是非冒不可了。于是就下令全军:不论什么时候那些车辆从山坡上向他们冲下来,凡是当时在平地上的部队都可以改变队形,向左右分开,给车辆让开一条路;凡是在狭谷中被冲的,都要把队伍集结紧密;那些实际上已经受冲倒地的,就要把盾牌紧紧地互相连接起来,这样,那些由于加速下冲而估计要从他们身上砸过去的车辆就不致造成伤害。事情果如亚历山大所料的那样发生了;部队也都接他的命令执行了。结果,一部分人把方阵分开了,没受到冲撞;而那些从另一部分人的盾牌上滚过去的车辆也都为害不大,并无一人死于车下。马其顿人发现这些极其可怕的滚车无能为害时,都兴高采烈、勇气倍增,大声呼喊着向色雷斯人冲上去。亚历山大把弓箭手从右翼调到另一方阵前边——这边用箭更为得力。只要色雷斯人出击,就从这边射他们。他亲自率领突击队、步卫队和由阿格瑞安人组成的部队 [ 译者注:以下简称“阿格瑞安部队”,是由山地人组成的轻装部队,善于进行突击战、前哨战。亚历山大打仗时,常常把他们带在身边。是一支十分得力的部队。 ] 到左翼;有弓箭手射住阵脚,色雷斯人不能前进一步;因而方阵得以逼近敌阵,没经过严重困难就把那些轻装的、武器不良的高原人从他们的阵地上赶跑了。事实上,没等亚历山大从左翼率部队打来,他们就慌忙扔掉武器,狼狈地逃下山去。有一千五百人被消灭;生擒极少,因为他们地形熟、跑得快。不过,跟他们来的妇女和小孩,连同行李等物,都被俘获。
二
亚历山大指定利散尼亚斯和菲罗塔斯负责把战利品送回后方沿海备城镇。然后他自己率领部队越过山脊,穿过希马斯山地向特利巴利人进军,中途到达莱金纳斯河。以路程计,到希马斯山之后,再行军三天就可到伊斯特河 [ 译者注:即今多瑙河。 ] 。特利巴利国王塞马斯早已获悉亚历山大进军的消息,事先已把妇孺送到伊斯特河,并命令她们渡到河心一个叫庇斯的岛上。与特利巴利相邻的色雷斯人在亚历山大来到时,也纷纷逃到这个岛上。塞马斯和他的随从也来了。但后来特利巴利人又成群地逃回一天前亚历山大经过的那条河那里。
听到他们移动的消息之后,亚历山大就回兵追击这些特利巴利人,发现他们已经在扎营。这批人,既然已经被追上,就只好在河边的峡谷附近把阵势摆开。亚历山大把方阵变成纵深队形,亲自率领跟他们对阵;命令弓箭手和使用投石器的人先去进行前哨接触,向这些部落兵射箭投石,看是否能把他们从峡谷中引诱到开阔地上来。当他们进入射程向这些特利巴利人箭石齐发时,这些部落兵知道弓箭手身边无利器,于是就冲上来跟他们肉搏。但是,亚历山大既然已经把他们从峡谷里引了出来,就命令菲罗塔斯率领马其顿骑兵打击他们冲到最前边来的右翼;命令希拉克雷狄斯和索波利斯率领由博提亚和安菲坡利斯来的骑兵打击其左翼;他亲自率领步兵方阵以及已调到方阵前边的其余的骑兵,攻打敌人的中央。两军在远距离对战时,特利巴利人还能坚守。但当方阵以密集队形向他们勇猛冲杀,骑兵也不再射箭,而是真的用战马冲他们,这里一冲,那里一撞,到处都猛冲乱撞的时候,敌人招架不住,掉头就跑,穿过峡谷奔往河边去了。在溃逃中有三千人被打死,活捉的只有少许,这是因为河边树林茂密,夜幕又已降临,马其顿人不能穷追的缘故。据托勒密记述,马其顿方面只有十一名骑兵和四十来名步兵阵亡。
三
这次战役之后又过了三天,亚历山大就进抵伊斯特河。
这是欧洲最大的一条河,流域极为广阔,并形成抵御各好战部族的屏障。这些部族中最多的是凯尔特人,最远的是夸地族和马科曼尼族。伊斯特河发源于凯尔特地区,然后流经索罗马太族的一支亚组芝族地区自称长生不死的革太族地区和索罗马太族大部地区,最后经西徐亚族 [ 译者注:公元前七至三世纪希腊人对黑海沿岸各族的总称。 ] 地区分五支入黑海。亚历山大抵河口时发现有从拜占庭 [ 译者注:即今伊斯坦布尔(Istanbul),先此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 出发经黑海开来的战船参加他的远征。他就用这些战船载上他的弓箭手和重骑兵朝特利巴利人和色雷斯人避难的那个岛驶去,力图强攻登陆。但是,只要船一靠岸,这些部族就从高处冲到水边。由于战船很少,所载部队也有限,而且岛岸大多陡峭难登,岛边水道又极狭窄,水流自然湍急,不易对付。
因此,亚历山大把部队撤走,并决定渡过伊斯特河攻击定居在对岸的革太族。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看见革太族有一支很大的部队集结在对岸(大约有四千骑兵和一万多步兵),如果亚历山大过河,他们就要把他打退;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非到对岸去不可。于是他亲自过问船队的事,叫人把兽皮做的帐篷顶装上干草做成皮筏,还尽可能从乡间搜罗了许多小船(独木舟,乡间到处都有,因为两岸居民都用这种船捕鱼,或结伙到上游去征讨,甚至更多的是为了偷盗),他就利用这些工具把尽可能多的部队渡过河去。跟他过河的大约有一千五百骑兵和四千步兵。
四
渡河是在夜间,在对岸有长得很高的麦子的地方进行的;部队紧靠河岸行进,麦田形成很好的遮蔽。快天亮时,亚历山大带领部队通过麦田,命令步兵斜持长矛把麦子按倒,这样把部队带到未耕种过的空地上。方阵在麦田里通过的时候,骑兵在后面跟随。一出麦田,亚历山大就亲自把骑兵由后边带到右翼;命令尼卡诺把方阵变成长方形 [ 罗布出版社编者注:在开阔地各部队都自成方形,整个方阵却成长方形前进,横宽纵浅。参见导言。 ] 带上来。革太人甚至连骑兵的第一次冲锋都抵挡不住。亚历山大如此大胆的突然袭击弄得他们异常震惊。他们万没想到,在一夜之间,甚至连桥都不用搭,他就渡过了最大的河流伊斯特河;而且方阵坚强可怕,骑兵冲杀凶猛。敌人先是逃到距伊斯特河约一帕拉桑 [ 译者注:古波斯的长度名(约三英里余)。 ] 的城市里躲避。后来看见亚历山大把他的方阵沿河带过来了,骑兵在前,步兵在后,以致革太人无法对步兵进行任何伏击,而城防工事又很弱,于是他们就又把城市放弃了。逃走时,尽所有马匹所能驮载,把妇孺驮在马屁股上,离开这条河到遥远的荒凉的地方去了。亚历山大占领了城市,夺取了革太人未能带走的一切。他命令迈立杰和菲利普把这些俘获送到后方,把全城夷为平地,然后在伊斯特河边向保护神宙斯 [ 译者注: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之首。主司雷电天上一切大事;又为人类之王,左右人间一切祸福。各地多修庙供奉,遇大事则随时随地献祭。人们为满足各种愿望,还献给他各种头衔如大王、保护神、甚至圈地之神等等。 ] 、赫丘力士 [ 译者注:赫丘力士,或译赫拉克勒斯,据传他原来是人,是最著名的英雄,后被神化,传系宙斯之子,力大无穷。地中海沿岸诸国都各有自己赫丘力士,修庙供奉者颇多。 ] 和允许他渡河的伊斯特河神献祭。天亮以后,就率领全军安然无恙地返回营地。
就在这时,伊斯特河沿岸其他自治部族派大员前来谒见亚历山大;特利巴利国王西马斯以及定居在爱奥尼亚海湾地区的凯尔特人也都有特使到来。凯尔特人傲慢自大,但都表示了要和亚历山大修好的愿望。于是他和他们之间互相都作了适当的保证。他问凯尔特人,人间一切,他们最怕的是什么;心想他自己的伟大名声必然早已传到遥远的凯尔特人那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了,希望他们承认他们最伯的就是他自己,再没什么别的了。但是,他们的回答却出乎他的所料,他们说他们最怕的就是天塌下来砸他们。这是因为他们居住在离亚历山大十分遥远的苦地方,而且也看得出他的侵略矛头明明指向别处。亚历山大宣布他们是他的朋友,跟他们结了盟,送他们回到家园,还漫不经心的说:“这些凯尔特人,真会吹牛!”
五
然后他就向阿格瑞安人和培欧尼亚人所住地区前进。
忽然接到消息说克雷塔斯(巴狄利斯之子)造反了;还说陶兰提亚国王格劳西亚斯也参加了叛乱。送信来的人还告诉他说,奥塔瑞亚特人正打算趁他行军之际进行袭击。由于这些原因,经考虑认为以尽速转移为上策。人们知道,阿格瑞安国王兰加罗斯甚至在腓力还活着的时候就曾向亚历山大表示过好感,还曾亲自派使节晋谒亚历山大;这时,他正在亚历山大近卫队(亚历山大最精锐的装备最好的部队)中作侍从。当他听说亚历山大正在打听这些奥塔瑞亚特人是些什么人、数目有多少时,他告诉亚历山大不要担心,说他们是那一带各部族中最不能打仗的。他愿意亲自前往讨伐,让他们自顾不暇。亚历山大同意后,他就领兵侵入他们的国土,所到之处大肆破坏。
这样,奥塔瑞亚特人果然自顾不暇了。兰加罗斯得到亚历山大授予的很高的荣誉和马其顿朝廷认为最高的奖赏。此外,亚历山大还允许他回到培拉 [ 译者注:马其顿首都(腓力二世赫亚历山大时期)。 ] 时,把他自己的妹妹苏娜嫁给他。
不过,兰加罗斯回到基地之后就得病死去。亚历山大沿埃瑞贡河向坡利亚进军。这个城市在这一带是最牢固的,因此已被克雷塔斯占据。亚历山大到达后就在奥代卡斯河边宿营,决定第二天攻城。不过克雷塔斯的部队已据守城外四周的高地,不但居高临下,而且林木茂密。如果马其顿人发动进攻,他们可以从四面八方进行阻击。当时陶兰提亚国王格劳西亚斯还没到达。亚历山大发动了进攻。于是敌方杀死童男童女各三人及黑羊三只祭神,然后冲下山来阻击马其顿右翼。但当希腊人逼近时,他们就放弃了原来据守的牢固的阵地逃跑了。刚才杀的人和牲口还躺在原处。
那天,亚历山大把他们赶进城里,自己则靠近城墙扎营,准备整修壁垒进行围困。但第二天陶兰提亚国玉率领大军出现了,因此亚历山大放弃了用当时有限的兵力夺城的计划。因为城里早有许多勇武的战士埋伏,如果他攻城,格劳西亚斯的强大部队也会向他扑来。所以他就派菲罗塔斯以必要的骑兵为掩护,带领所有辎重牲口由营地出发去征集草料。格劳西亚斯得知菲罗塔斯的动向之后,就领兵向他的人马冲来,并把菲罗塔斯计划取得草料的那片平原四周的高地占领了。有人向亚历山大汇报说黑夜到来时,那些骑兵和辎重牲口都将遇到很大危险。于是亚历山大立即率领他的近卫队、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和四百名骑兵全速前往营救;其余部队留在城边,因为如果把全部兵力都撤走,恐怕城里的敌人会冲出来和格劳西亚斯的部队会合。格劳西亚斯看见亚历山大来了,就放弃了那些高地,于是菲罗塔斯就率领他的运输队安全返回营地。即使如此,克雷塔斯和格劳西亚斯所率部队看起来仍然把亚历山大置于不利地位。因为他们据守的是居高临下的高地,又有那么多的骑兵、标枪手、使用投石器的人以及相当多的重骑兵,而且城里的兵力也准备等亚历山大一撤退,就立即追击。而亚历山大必须路过的地方既狭窄又多沼泽,一边有河水阻挡,另一边是一座大山,山旁又都是起伏的丘陵。因此,部队只能成四路纵队通过。
十
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
◆ ◆ ◆ ◆ ◆
《荒原》继续补充:
精致的现代古典主义者是如何写诗的——TS 艾略特《荒原》之死者的埋葬
精致的现代古典主义者是如何写诗的——TS艾略特《荒原》之对弈
精致的现代古典主义者是如何写诗的——TS艾略特《荒原》之“火诫”(一)
《火诫》续上一回说过,援引的是佛典里将火比作欲望的一个意象,展现的是现代人所处的欲望都市不过就是炽火炼狱的画面。
在接下来这一段落,艾略特描述的是一对夫妻(爱侣)相聚的画面,而整个段落则以第一人称,从特伊西亚斯(Tiresias)的角度来写的:
开篇便是宣告时间,紫色时辰其实也就是暮光之时,这里有个铺垫就是这也是魔法和超自然现象开始显现的时候,大概《暮光之城》( Twilight )取名的时候也有如此意思。当然这里描绘的是人下班的时候,目光从桌面上飘忽离开,然后“human engine”(意指心脏)等待着,就像一辆的士车等待着离开(其实就和当代人等待着下班走人一样的画面),显出下班时急切回家的心焦。
这个时候,我(叙述者)特伊西亚斯出现了,特伊西亚斯其实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变性人,传说中他看见了两条蛇交媾,于是变成了女人,随后又过了7年他又变回了男人。而根据希腊神话,他同样是个盲人先知(传说宙斯与赫拉去问特伊西亚斯,房事中是男性获得的愉悦更多还是女性获得愉悦更多,特伊西亚斯回答是女性,于是赫拉就让他变成了瞎子,而宙斯则让他永生不死并且能够未卜先知)。
当然在这里,特伊西亚斯确实以一个双性人的身份出现的“Throbbing between two lives”,这里意指他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双重体验,可以说是一个全知的神人。当然这里面他又极度衰老(因为永生不死),展现出来的是一幕苍老者绝望看待世界的画面,但是其实他(她)接下来要描述的却是一场看似亲密爱侣,其实貌合神离的相聚画面。
从这里开始诗歌以特伊西亚斯的目光来看了,“Homeward, and brings the sailor home from the sea”其实开头应该是暗喻着情人归家,这个画面其实就好比取代琼斯的威尔驾驶着“飞翔的荷兰人号”在十年航海之后归岸的那一天。既然丈夫归家,作为打字员的妻子就开始空出位置来给丈夫,这里注意一下teatime。
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就是晚餐的意思,因为在英国每个阶层对于晚餐的叫法是不一样的,最底层的人就是teatime,因为在英国北方的工人和下层阶级基本上是6点下班归家然后来吃点东西,而更上层的阶级和南方人则会更晚一点吃饭,他们把这餐叫做Dinner。当然从各种家用设施也可以看出,诗歌中的女子是一个下层阶级的女工。
当然接下来艾略特以重复的旋律开始阐述男性,当然这里要注明的是特伊西亚斯其实是感知并预测了未来,比GOT里面的三眼乌鸦Bran可能更厉害一点,不仅能穿梭时空预知未来,还能直接上身体验,由此他(她)开始以女工的视角“I too awaited the expected guest”,而这个小伙子怎么样呢,其貌不扬,长满痘痘,而且还也只是一个小职员,依存于先前提到的富豪,这便是形容当时在资本世界里穷困的工人完全是看资本家的脸色过活的。
当然如此的描述其实也正是艾略特的一种讽刺,在古典的情诗里,水手归来是一个英雄的模样,而现在来的则是一个连生计都要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愣头青。艾略特击中着实是当时工业化社会下卑琐的工人们生活的痛点,当然在下面这段关于性的描写就更令人绝望了。
这个卑琐的男人自认为时机不错,就开始动手动脚了,而女人呢,则是(bored and tired),工作完有做完晚饭之后肯定没歇息,而且生活就如此一成不变,显然又累又无聊。这一段,男人就是想要爱抚一下女人,但是女人照旧不想要的话,也依旧还是不同意的,也就是说女人没这个“性趣”(Which still are unreproved, if undesired)。但是男人呢,则是横冲直撞,开始了自己的摸索,完全不需要女性的回应(His vanity requires no response and makes a welcome of indifference)。
这一段其实呼应了前面菲洛墨拉(那个化身夜莺遭受作为国王的姐夫粗鲁强暴的女人)。在这段本应该是英雄与美人浪漫重聚的画面,却转化成了卑琐的丈夫(男性)强暴着无声的妻子(女性)。而特伊西亚斯说自己早就经历了这一切,显然这只是一个工业文明下底层家庭的缩影,而最后那男人心满意得地吻了吻就走上黑漆漆的楼梯去睡了,这也预示着两人没有真正的情感交集,在性活动完成之后就离散了(如果是丈夫和妻子的话也说明两人的貌合神离)。
而这一段则从女人的角度描写,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没有注意到离开的情人(可见两人之间的丝毫没有感情联系)。而她能想到的就是,这事终于完了(Well, now that’s done: and I am glad it’s over)这也就是说,女人一点也不享受这样的性生活,她只不过忍受着男人的侵犯罢了,可见在人世的荒原之中,男女之间是没有什么情感联系的,人只有不断地在忍受,而这个时候她不由自主的理了理头发,在留声机上放了一张唱片。
其实这个意思也是很明确的,女人想要通过音乐来逃离现实的荒原,这一幕参照《肖申克的救赎》肖生克躲在办公室里听音乐,认为这就是自由的感觉。而在诗歌中女人也正是以这种方式才逃离卑琐的现实。
而这一段开始音乐响起,艾略特有偷偷来了一个叙述者转化,从女人重新回到了特伊西亚斯,而在他(她)的叙述中他沿着维多利亚女王大街大道上走着从下泰晤士街的酒馆里里听着这些音乐和聊天声,以及月光下的渔夫酒馆,但是这些都只是人们力图用音乐摆脱现世的地方,唯有圣马格努斯教堂(Magnus Martyr)的墙里承载着伟大和辉煌。当然这这里也是批评家说艾略特向宗教频示好感的明证之一。
接下来的这两端皆是化用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中的第四部《诸神的黄昏》中莱茵河的女儿的悲歌来悲叹泰晤士河的变化,这曲目本身挽歌,而在艾略特的改变中也确实工业污染河道,人们在污秽中摆渡。
而这段的下半部分在则描述了伊丽莎白一世和兰瑟斯特,他们本可以成为一对恋人,但是伊丽莎白却不知何原因不愿意选择任何人与任何人结婚,由此也被成为Virgin Queen, 而这一画面和显然是和上一个画面作对比,不管是底层人士还是女王贵族,两性之间的感情都似乎是淡漠而苍白的,这也正体现了荒原死气沉沉的氛围。
上面这一段则出现了一个莫名的女声,而十分直白的描述了女性在一次经历的无感情的性的画面,而这里面Highbury, Richmond, Kew, Moorgate都是地名。从表面上来看这里表现一个女性躺倒独木舟上被男性“强暴”(毫无感情)的画面,但是结果却是男人哭着,在暴行之后他向女性(这里可能是她的情人)许诺一个新的开始,而这个经受了暴行的女性却没有说什么,反而是在内心反问了一句,我该憎恶什么?
这里以一种经典式的画面重现现代社会的感情荒芜,在这里女人对男人已经没什么好说,既没有愤慨,也没有悔恨,面对虚无之物,处在虚无之境,大抵也是有鲁迅当时所处的彷徨之感。当然这里延伸出去放大的来说,这里的女性可以暗喻为以泰晤士河为代表的自然,而男性则为狂暴的工业文明,在暴风雨般的破坏之后,工业文明期许一个重新的开始,但是彼此之间只剩下了虚无。
这一段也是继续女声的阐述,在Margate Sands(首先这个地方据说是艾略特写《火诫》的地方,当然也有人说这里是艾略特妻子出轨的地方),她说,I can connect nothing with nothing 所谓的联系就算构建起来也都是无意义的,零加上零依旧是零,在一次表达了荒原的虚无,而肮脏的手掌以及破碎的指甲一方面指下层工人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其实也在暗指工业革命的人们污秽不堪,而卑琐的人们什么也不期待,可以说荒原最大的虚无便是希望的丧失。
而最后一部分诗歌其实化用了两个圣人,一个是圣奥古斯丁,一个是佛陀释迦摩尼,前者说我来到迦太基(To Carthage then I came)而当奥古斯丁来到迦太基其实他发现这是一个极其污秽而肮脏的城市,而这就化用到了这里,而奥古斯丁的迦太基就成了艾略特的荒原。
而后面则是一幅炼狱的场景,一切都在火焰中燃烧,其实就是暗指着荒原中的人们经受着如火般欲望的摧残和折磨,而他们都祈求着主将他们解救出来,就仿佛先前的女工想要用音乐来逃离现实一样,两句重复呼唤展现着世间的荒芜和恐怖,而最后一个燃烧则将人们死死地钉在荒原的现实之中,这也就呼应了《荒原》第三章的标题“火诫”。
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 ( Julio Iglesias)
充满磁性的歌声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的耳朵
你最真切的演唱使我想起了恋人间那深情的眼睛
浪漫、热情与掩不住的魅力,向来是典型拉丁情人的注册标记,而拉丁情歌更是传颂不绝的永恒赞美。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的拉丁情歌圣手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 ( Julio Iglesias),自80年代在美国、日本打开世界知名度之后,他所带给乐迷的这种带有异国风情的浪漫歌曲,不论他是以英文、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演唱,其中的感人魅力皆是无与伦比的。
1943年 9月23日出生于马德里的Julio ,原本是以律师一职设定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有一段时间他还是职业足球的守门员,然而,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却改变了他的一生。这场车祸使得Julio 必须长期复健,就这样他本着西班牙人的乐观天性,没事就拿把吉他弹弹唱唱,并且试着写几首歌。
就在Julio 大学毕业后,他参加了1968年在班尼顿 (Benidorm) 举行的西班牙歌曲大赛,并且以自己谱曲的「La Vida Sigue Igual(生命还要继续)」勇夺冠军头衔。这次的成功使得Julio 顺利进入唱片业界,并且由名制作人 Ramon Arcusa负责他早期的唱片制作,为他的音乐事业铺出一条坦途, 接下来在1969 年和 1970 年,Julio 再连续获得智利、罗马尼亚和西班牙等地,所举行的歌唱大赛首奖,因而他的名字也跟着在世界各地受到注意。
自1970年起,Julio 的专辑便陆续地先后在拉丁语系国家发行,如西班牙、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地发行,并相继地获得销售好成绩。1972年,他参加了每年一度的欧洲歌唱大赛(Eurovision Song Contest)。在这个众星云集的盛会中,Julio 再度脱颖而出,顺利拔得头筹。紧接着,他的专辑就陆续挤进欧洲、日本,以及阿拉伯等国家的排行榜。尤其是在日本,差不多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Julio 的海报、写真集与唱片,几乎充斥着各大小唱片行,其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Julio 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受到一致欢迎,最直接的原因不外乎他英挺俊美的外型,与富磁性的嗓音。除此之外,他的语文天份,也是让非西班牙语系国家乐迷喜爱的最大因素,因为,除了西班牙文、英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和法文之外,Julio也灌录过德文与日文歌曲,不仅大大地拉进了他与各国乐迷之间的距离,更突显了他比其它歌手更胜一筹的亲和力!
《鸽子》是一首西班牙民歌。
歌名:鸽子
歌手: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
作词: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
作曲: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
Una canción me recuerda aquel ayer
我记忆犹新,一首昨日的歌
cuando se marchó en silencio un atadecer
就在它独自徘徊于黄昏,寂静时分
se fué con su canto triste a otro lugar
我思绪纷飞,跟随它忧伤的旋律
dejó como compaera mi soledad
与它翩翩起舞,我如影随形的孤寂
Una paloma blanca me canta al alba
一只雪白的鸽子为我歌唱到天明
viejas melancolías, cosas del alma
久远的愁绪,悠悠的心事
llegan con el silencio de la maana
纷然而至,随着清晨的寂静
y cuando salgo a verla vuela a su casa
就当我看着它,往家的方向去
Dónde va que mi voz
何处停靠,我的心声?
ya no quiere escuchar,
还有谁再愿为我侧耳
Dónde va que mi vida se apaga
何处停泊,我渐熄的生命?
si junto a mi no está
当所爱的你渐渐远行
Si quisiera volver
若它仍愿归来
yo la iría a esperar
我定悄悄等待
cada día, cada madrugada
就在每一天,每一天的黎明
para quererla más
为了那,深爱似海
se fué con su canto triste a otro lugar
我思绪纷飞,跟随它忧伤的旋律
dejó como compaera mi soledad
与它翩翩而起,我如影随形的孤寂
Una paloma blanca me canta al alba
一只雪白的鸽子为我歌唱到天明
viejas melancolías, cosas del alma
久远的愁绪,悠悠的心事
llegan con el silencio de la maana
纷然而至,随着清晨的寂静
y cuando salgo a verla vuela a su casa
就在我看着,它往家的方向去
Dónde va que mi voz
何处停靠,我的心声?
ya no quiere escuchar,
还有谁再愿为我侧耳
Dónde va que mi vida se apaga
何处停泊,我渐熄的生命?
si junto a mi no está
当所爱的你渐渐远行
Si quisiera volver
若它仍愿归来
yo la iría a esperar
我定静静等待
cada día, cada madrugada
就在每一天,每一天的黎明
para quererla más
为了那,深爱似海
扩展资料:
歌手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演唱的这首歌曲《鸽子》,歌手发行的《Moments》专辑之中收纳了这首歌曲,专辑于1988年8月22日开始发行。专辑收纳了10首歌曲。
《鸽子》这首歌曲也是歌手的众多优秀作品之一,这首歌曲发行之后,深受歌迷的追捧,这首歌曲也被其他歌手翻唱和粉丝日常的哼唱。歌手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也将这首歌曲,收纳于其专辑《My Life: The Greatest Hits》之中。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是:
提取码:xtoh
影片讲述了前法国驻德国外交官的儿子马西亚斯·巴瑞列特前往巴黎进修法医课程。在火车上,他邂逅一个陌生男子,两人相谈甚欢。不久后马西亚斯被怀疑携带毒品,受到乘警的百般刁难。
有一个来自农村的男孩叫温斯顿,因为父亲患病去世而家道中落,为了供他上学,哥哥姐姐被迫出外打工。即使背负着全家的期望,他还是不争气,两次高考只考取了个三本院校,就连做个自我介绍都抬不起头来。
也是这个男孩,和外国友人侃侃而谈,在孤儿院里耐心陪伴那些缺乏关爱的孩子们,邂逅了漂亮的美国姑娘后结为夫妻。如今的他,已经是一家跨国猎头公司老板,美国妻子为他生了三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两段人生,天壤之别,到底是什么让温斯顿改变如此之大呢。
1、家道中落
云泥之别,这几个字应该是对温斯顿的青少年时期最好的概括。在初三以前,温斯顿是个生活在小康家庭的男孩。
1989年,温斯顿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经营饭馆好几年。虽然饭馆不大,父亲既是厨师又是老板,母亲负责收银,但维持一家人的舒适生活足够了。由于温斯顿的父亲厨艺好,方圆几里的村民有什么重大事情需要下馆子总能想到他们家。
温斯顿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哥哥也有姐姐,他不仅享受着父母的宠爱,还有哥哥姐姐的庇护,每一天都过的无忧无虑。
温斯顿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游,虽然距离尖子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父母并没对他有过多的要求,能考上大学就好。
在温斯顿初三那年,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值壮年的父亲因为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结果已经是肝癌晚期,这意味着在一家人无忧无虑的这几年里癌细胞早已经在父亲的身体里疯狂繁殖生长。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父亲一家人寸步难行,所以温斯顿的母亲宁愿倾家荡产也要为他治疗。本来红红火火的餐馆开不下去了,家里还因为父亲治病而欠了一屁股债,温斯顿的哥哥姐姐只能辍学回家,把求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
尽管已经倾家荡产,过了半年温斯顿的父亲还是离开了人世,为了还清债务,哥哥姐姐去了遥远的珠海打工。
父亲的去世对温斯顿打击很大,本来幸福美满的生活变成泡影,他也变得自卑敏感。家里的变故直接影响到了温斯顿的学习成绩,中考分数下来他连普通高中都没考上。为了完成家族繁荣的理想,温斯顿的母亲咬咬牙拿出6000块钱把他送进了重点高中尖子班。
母亲的愿望是美好的,她觉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了尖子班里儿子的成绩也会突飞猛进。然而,看到周围同学都是靠实力考进来的,只有自己是花钱买进来的,这让他自卑的心更加封闭,甚至拒绝跟同学交流。
2007年,温斯顿参加高考,意料之中落榜了。为了通过求学寻个出路,又回到学校复习了一年,考上了一所三本学校。即使是三本,家里人也是高兴的,毕竟是本科,这在农村就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2、完成蜕变,邂逅美国姑娘
2008年9月,温斯顿到了郑州西亚斯学院报到,这是他第二次出远门,第一次是高考落榜的那年暑假和母亲一起坐火车去珠海找哥哥姐姐。
虽然家里亲人欢天喜地地庆祝温斯顿考上了大学,但这对于他而言并不是终点,还有更严峻的考验在等着他。刚刚开学,老师要求大家按照学号轮流去讲台前做个英文自我介绍,没人一天往后排。温斯顿的学号是25,虽然前面有二十四个同学,但他依然感到恐惧,登台怯场加上英文水平极差,他的自我介绍做的很糟糕。
这件事情对温斯顿打击很大,也给了他压力,不甘心永远屈居人后,温斯顿开始想办法突破自己。他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加入学校的英文合唱团,既能锻炼英文水平也能通过登台演出锻炼心态。
后来,学校里来了外教,温斯顿利用暑假的时间住在同学家里,一边打工一边补习英语,空闲了就去学校主动找外教聊天。
一个暑假结束,温斯顿的英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与人交往也不再怯场。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温斯顿开始兼职向同学们卖报纸、卖生活用品,不在乎赚多少钱,只为了能够更多的与人交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时间久了,温斯顿从自卑内向的少年蜕变成了一个阳光朝气的大男孩,爱情也随之而来。
2012年,即将毕业的温斯顿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一个关爱孤儿夏令营活动,也因为这次活动认识了大她五岁的美国姑娘瑞贝卡。瑞贝卡是个热情开朗的女孩,不仅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充满热爱。
英语口语流利的温斯顿经常和瑞贝卡聊天,虽然年龄相差五岁又来自不同国家,但是温斯顿发现自己和瑞贝卡有很多相似之处。经过一个月的相处,温斯顿喜欢上了这个有爱心又爱说爱笑的美国女孩,下定决心向瑞贝卡表白。
瑞贝卡对温斯顿也早有好感,丝毫没有犹豫就接受了表白,并且越洋视频向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介绍了温斯顿。
大学四年即将结束,来自农村的温斯顿不仅成长为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也收获了一段跨国的恋情,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3、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人生赢家
与温斯顿确立恋情后瑞贝卡就飞回了美国,还没享受恋情甜蜜的两个人被迫开始异地恋。对于远距离的异地恋,温斯顿充满了不安全感,有时候甚至怀疑他和瑞贝卡算不算名副其实的恋人。
2012年的圣诞节,控制不住相思苦的温斯顿花光了所有积蓄买了一张到美国的机票,火车转飞机,经历了三十多个小时的旅途颠簸温斯顿终于到达了女朋友瑞贝卡的家里。
瑞贝卡一大家人正在欢度圣诞节,温斯顿作为女婿的身份第一次拜访了岳父岳母,好在他对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思维习惯早已经了解,很容易就获得了瑞贝卡家人的认可。
在美国待了一个月,温斯顿又回到了郑州,两个恋人再次异地相思。再远的距离,只要相爱都能克服,为了和男朋友厮守,瑞贝卡在2013年又来到了中国。
温斯顿在新郑开了一家补习班,瑞贝卡在郑州一家幼儿园当老师,每周两个人有三次见面机会,相比于跨国恋,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
2013年春节,瑞贝卡和温斯顿一起到了河南老家,温柔体贴又深谙中国文化的洋媳妇一下子就抓住了婆婆的心,年底两个人就订婚了。
2014年4月,温斯顿和瑞贝卡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那时候温斯顿一个月的收入不到三千块钱,别说筹办婚礼,就连中国传统的彩礼他都凑不起。幸运的是,瑞贝卡并没有要求彩礼,而且她在美国的父母为他们出资办了一场婚礼。
婚后不久瑞贝卡就怀孕了,为了给妻子和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温斯顿转行做起了美国游学项目,游学的目的地就是瑞贝卡的家乡。做了第一次后,温斯顿发现游学行业竞争太过激烈,利润几乎透明,于是他又去了珠海注册了公司,专做跨境人才咨询工作,也就是所谓的猎头。
凭借着扎实的英文基础和对美国的了解,温斯顿的猎头事业很成功,已经积攒了一批稳定的客户,在同龄人中属于创业成功的佼佼者。
在温斯顿奋斗的这些年,瑞贝卡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他们已经有了第三个孩子,瑞贝卡回归家庭做起来贤妻良母。
如今的温斯顿,爱情事业双丰收,他已经和多年前那个畏首畏尾的农村男孩判若两人。有人说,温斯顿很幸运,一个偏远农村的孩子,一个三本学校毕业的学生,竟然能娶了个美国媳妇还成为公司老板,就像在命运的棋盘里拿到了上上签。
其实,温斯顿能有今天的成就,又何止是运气呢。
如果,他在自卑的时候任由自己沉沦,在失败的时候破罐子破摔,而不是逼着自己学习逼着自己适应社会,那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说到底,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温斯顿靠着奋发向上的力量,有不甘心屈居人后的决心,才成为人生的赢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