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作文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第1张

 导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各位,看看下面我整理推荐的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欢迎各位借鉴。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1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俗话说的好“二月二,龙抬头”。

 可我一直不明白“龙抬头”是什么意思,所以只好问偶老妈,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只好告一段落。

 今天我们要去姥姥家,因为二月二,所以要去姥姥家。

 一下车,我就看见小姨左手拿着梨,右手端着麻花;看起来特别好玩。

 接着我跟着小姨一起去后院玩。一进门,就看见笨笨摇着尾巴向我跑过来,我只好躲它,笨笨见我没兴趣和它闹,便向佳佳跑去,佳佳还小,她怕笨笨咬她,便哭了起来,好多人过来哄佳佳,终于佳佳不哭了,我们把笨笨关了起来,防止它再吓佳佳。

 把笨笨关起来后,我们就去前院玩电脑了,小姨只要来了姥姥家就玩电脑哎!

 一会儿该吃中午饭了,我们都要喝雪碧姥爷就给我们打开,幌了几下,一打开马上气儿就网上涌,弄了丫丫一身,我们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充满了院子!

 一会儿丫丫该上课了,她就走了。过了一会儿,我一看表都3点过5分了。丫丫1点走的,但好像刚走了几分钟,这证明了时间飞快。一会儿天就黑了,我们吃了晚饭就各回各家了。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2

 相传农历的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天叫做“龙头节”,是我国农村传统节日一。古时候,人们认为龙冬天在地下睡眠,从春分到秋分,在天上行云步雨。农历的二月二日,正是春分前后,冬天里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民间纪念这一天,是盼望风调雨顺的好收成。

 在我的家乡,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在龙头节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在打谷场或院子里画仓子。这件事由长辈进行,有的用灶灰,有的用谷糠,一把一把往院子里撒(画),先画出尖尖的仓顶,再画个鼓鼓的仓肚,最后画仓门,有的还在仓门外用灰撒成梯子形状,整个仓子的大小约一市尺左右。

 画好后抓些五谷杂粮放在仓子里,最后在上边盖上木板,以防鸡、鸟来食。画仓子的习俗是为了祷告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3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清徐普遍流传,被大家成为“不成节日旳节日”。这是为什么呢?

 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而在清徐,只和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二月二,龙抬头。”在山西民谚中便出现了这种说法。于是,在这一天,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旳晦气,迎接来年旳希望!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惊蛰过去,二月二便也过去了。于是,在二月二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许多驱毒活动: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清徐有旳地方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旳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有旳地区,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旳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有旳地方,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总之,各种各样旳习俗,都寄托着人们美好旳愿望!

 人们经常说:“过了二月二,整个过年才算结束。”旳确是,二月二,是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旳节日!是辞旧迎新旳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4

 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旳龙王抬头旳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旳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旳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旳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旳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旳话,那轰轰隆隆旳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旳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旳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旳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旳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旳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旳《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旳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旳虫子,目旳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旳虫子,目旳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5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旳龙王抬头旳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旳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旳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旳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旳龙王听着民间人家旳哭声,看着饿死人旳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旳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旳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旳“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旳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旳特点。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6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

 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7

 我国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地上的雨水会增多,民间就成这一天是“春龙节”。关于这个节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太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很想再有个公主,以为那时候的人都觉得儿女双全才是幸福的事,东海龙王也不例外。

 不久,东海龙王的心事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就给了龙母一颗仙丹吃。没过多久,龙母就再次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龙母分娩了,果然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东海龙王这才兴高采烈起来。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每天东看着龙宫的五光十色,珠光宝气,她觉得厌倦极了,就渴望去人间寻求真正的幸福。当母亲的`当然知道女儿的心思,龙母就劝公主说:“乖女儿啊,咱们龙宫里生活如此幸福,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你为什么想要去人间呢”可是公主已经下定决心去人间看看,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知道即使挽留,女儿也不会留下的,值得悄悄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佩带了一个锦囊。龙公主依依不舍的告别了母亲,离开东海,飞过了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一座大山下,扶危济困,帮助了好多贫困的穷人。最后嫁给了一个人间的青年小伙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时龙宫却乱成了一锅粥,龙王知道女儿出走的事情后,非常恼怒,天天发脾气,搞得身边的人心惊胆战,他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没法出宫,有天天想念女儿,所以每到阴历二月初二那天,龙母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朝着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龙母的哭声变成了雷声,留下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从此,每到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天上的雨水就特别多。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8

 2月2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教育论文《“二月二龙抬头”》。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9

 我以前工作的乡镇叫白埠乡。也是我的家乡。2000年撤乡建镇,叫白龙埠镇。白埠乡驻地白埠村,原来叫白龙埠村。地铭牌背面有记载,唐朝,有武水经过,两岸沙滩蜿蜒数里,形象白龙,故名白龙埠。意为白龙落地的地方。陈姓为大户。

 白埠街有二月二逢古会的习俗。白埠街为夜猫子集,就是每天早晨四五点开集,到天亮时罢集。全年古会只有二月二这一天。

 “二月二龙抬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还有炒黄豆的。

 我对吃炒黄豆应该是记忆深刻的。在我三四岁时,本家四姑拿着炒好的豆子来引诱我,让我说一句“嗑嗑嗑豆吃”就给一粒豆子吃。我好吃的天性此时显露出来,终于练成了口吃。听母亲讲,我下午出去的时候还好好的,晚上回来就不行了。为此母亲出了不少狠招,在我不注意的时候用刷子疙瘩猛砸我的后脑勺。父亲倒是温和一点(虽然他有时候打我能把竹杆打断三截),给我买了天台县的生产的口吃矫正仪。我整天戴着耳机听里面啪啪地响,平静了心情,却也没有改正过来。上学了,基本上不敢跟大人说话。十三岁时长到了一米七。邻居的亲戚在另一村,经常说这孩子都二十七八了,见了人也不理人。实际上我倒是想与人打招呼。骑自行车,见到人了,下车,很有礼貌。只是还没说不出话来,人家就过去了。

 上了大学想开了一点,结婚以后更不在意了。工作以后,领导给我总结“三不”:唱歌不结巴,做报告不比结巴,见到美女不结巴。

 实际上,口吃是一种习惯。就像抽烟一样,形成以后,难以改正。

 记得我说过一句名言:所谓喜欢,就是一种习惯。只是这个口吃我确实不怎么喜欢。

 2000年白埠撤乡建镇时,与议堂镇同时批下来。议堂是3月18日举行典礼,白埠定在3月28日。当时我无意中看到那天是阴历的二十三。俗语说“初一、十五、二十三”是鬼节,万事不宜。我给当时的镇长汇报,他说已经定过了,来不及改了。白埠乡为建镇典礼可谓煞费苦心。在大门两旁请文化馆的同志制作了一白一黄两条龙,寓意“白龙抬头,飞黄腾达”;印制了带有银杏叶子的银元作为嘉宾礼品,体现白埠特色。当时的老板说,即使白埠乡撤了,也算是个纪念。谁料一语成谶。典礼过后八天,白龙埠镇被撤销并入官湖镇。过后有人说典礼的日子不好,328,散了吧。

 白埠乡当时正是要腾飞之时。从1996年开始发展的板材业初见规模,板材深加工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夹河木业、天福木业每一厂子一年税收就达到五百万元。请上海的设计专家对镇区进行重新规划,当年拟建大楼四座。所以我常说撤镇损失最大的是白埠的一个工头,这四座楼一千万的工程就这么没了。外面传说白埠撤镇时账户上还有二百五六十万元。这个钱是有的,只是其中有一百多万元是学校的钱,镇有资金只有七十多万。那个年代,公务员及教师工资还由镇级负担,能发起工资的镇极少,能有余款的就更少了。

 白埠一撤,镇区建设就停止了。好在前一任官湖镇的书记在白埠撤镇时任副书记,对白埠还有感情。在镇区建了一个白龙埠广场。环境稍有改善。

 白埠的二月二古会仍然在。昨天路过时看到已经有商家在出摊了。以前的古会上民间的小玩意很多。小推车,用一根剌条子穿上,小孩子推时会啪啪作响。还有小喇叭、小竹笛、泥人。现在的路两边,很长的大红棚子里一排排整齐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的都是工厂里做的毛绒玩具。

 二月二龙抬头在”惊蛰“前后,意味着万物复苏,天气转暖,雷声出现,正是播种的好时节。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大全10

 二月初二的民俗全部围绕“龙”展开。天津人讲究在这一天剪头发抬龙头、吃焖子煎龙鳞。

 中国以龙为图腾,在人们眼中,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在老天津卫有民谚“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旧时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除了剃头剪发,二月初二还是一个美食节令,全国各地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天津人这天讲究吃“煎焖子”。将银灰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传说中的“龙鳞”,所以天津人又管“煎焖子”叫“煎龙鳞”。

 天津人吃焖子有讲究,焖子要用极细的绿豆淀粉做。煎时少加油,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吃起来清香爽口、余味绵长。

二月二龙抬头,汉族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在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老京城流传至今的一个“节令”。不但京城这样,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仍保留着这个“讲儿”。 民间传说着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自打年下前后,“春打六九头”的那会儿,老街旧坊碰面就一准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口的讲儿、礼儿和令儿。冬仨月的“委冬儿”,着实的让憋屈在小屋里的老老少少心里慌慌、痒痒。 说了,沉睡在泥土里的龙都闲不住、睡不着了,那这人还等什么?那就别闷儿在屋里聊闲篇,到屋外透透气吧!论讲儿、论礼儿、论说道的老人们听着“惊蛰” 的雷声震动着大八櫈小八櫈的窗户纸沙沙地响动,开始编排着、告诉着还是“孩子芽儿”的晚生后辈龙是啥模样,龙是咋样睁开双眼,龙是咋样抬头威风,龙是咋样出汗翻身! 在这个当口,家里主事的女人们,抢在二月初一的头里儿,为家里老老少少脱掉了一头的冬装忙碌。按照老礼儿,初一到初三不能做活儿,不能动用剪刀和针头线脑儿。善良的女人们,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头几天儿就喊着唬着,全家上上下下的人千万别动刀剪之物,甚至背着家里的老小,把忌讳的东西一堆儿的收了起来。甭管您有多急有多恼、有多要紧,从那老太太嘴里铁定是套不出来东西搁哪儿,逼急了,老太太恼了,会不论秧子的一通怒骂:“动那家什干吗,你就不怕扎瞎了龙眼?划破了龙皮?”再逼急了,她老人家会赌气说:“我哪,都藏在耗子窟窿里了,你找去吧!”您说,您有辙吗?那耗子会说话吗? 棉裤变夹裤,棉袄变夹袄,真难为了家里主事儿的娘儿们,一家子七八口子,刚过完年下,还没缓过劲来,就又忙活着赶在二月二头里换季,甭说,起早搭夜、点灯熬油是跑不了的事儿! 说句心里话儿,说句实在话儿,这老娘儿们对过二月二的事儿忒揪细。 都说“二月二打房梁,蝎子游蚓(蜈蚣)不下墙”。 古老的旧京城,四合院的房子都该有着几百年的年候儿了,老旧的屋,为寻暖的虫虫蚁蚁提供了地方儿,谁不怕在屋里呆得好好的,房梁上掉下了东西,就算是掉下个蝎拉虎子(壁虎),也够您吓掉魂儿的。敲打着,嘟囔着,敲醒了梁上的活物,是让您挪挪地方,别睡过头儿一机灵掉下来!“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 老辈子的京城睡炕烧柴锅,一冬儿下来,取暖做饭烧火的树叶、柴火和烟煤,会把锅底沾上很厚的黑灰,趁着这节令的时会儿,大扫除一回也不是个坏事,至于费米不费,那估摸着是为了说着顺口,您家人口多,把个锅底扫薄了,也是该吃多少一点也不能少!“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 冬天儿的炕,咋说也比外面露天地儿里暖和,这炕缝里、炕的犄角旮旯、炕被的下头,保不齐藏着钱串子(百足虫)、潮虫什么的。老头老太太时不时地吓唬那些不懂事、还小的小子丫头们,数落着这虫子爬这钻那的玄乎话,为的是震唬住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上手玩儿的孩儿。不过这二月二之后,虫子们活泛起来,万一被它们叮了咬了,大年初儿的,咋说咋是晦气。有两种虫子必须在这会儿消灭,那就是在墙壁、明柱缝里、炕被破棉絮里躲着冬眠不醒的土鳖和臭虫,别看它们一个是饿得没了样儿,一个是饿成了两层皮,别信它,它们可是活着有气呢,过一两个月,那土鳖,公的带着翅膀飞,母的跑得快了去了。那臭虫,变着法儿的在后半夜爬到人身上吸血,吃成一个个黄豆粒大小鼓溜溜的小红灯笼。早已不提倡的六六粉,是它们致命的克星。 “二月二”这里面的妈妈论儿、讲儿、礼儿真是太多了,老人们却喜欢得没完没了,年轻人也喜欢得乐乐颠颠,要不咋会在龙年里添了那许多的龙子龙孙呢! 其实,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百姓不就是找个事儿说事儿吗。再说了,吃好了才能说着有劲儿,有说道儿。 农历的正月二十三,吃完年下的最后一顿荤汤荤菜,就该盘算着二月二咋过了。 正月里,甭管您家有多少鸡鸭鱼肉,省着吃也好,费着吃也罢,到二十三这天儿,麻利儿的得“打扫”干净,想是图个吉利?或是天热了起来留不住了?反正说不清这事儿。但是有一桩,您可得想明白,二月二没几天就到了,那天吃啥,年年咋过,不用想都明摆着。 “二月二,龙抬头”,既说了,就得为这龙添彩儿不是,为啥先说吃,吃好了,身子骨硬实才能腾飞。您瞧着吧,老娘儿们们,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元宵,是龙眼睛;面条,是龙须子;褡裢火烧,是龙舌头;饺子,是龙耳朵;薄饼,是龙皮;米饭,是龙子;馒头,是龙蛋。最让人不解的是,摆上几对鸡爪,愣说是龙爪。助兴的菜有:芥菜缨炒黄豆嘴儿,芥菜的谐音是“借财”,黄豆嘴儿(不是黄豆芽)代表“金豆”;老腌儿鸡蛋切开流油儿,叫“财源滚滚来”;上一盘豆腐,取个名儿叫“兜福”;特地留下的白菜头,把叶整个剥开洗净,用来把桌上的菜、饭包起来捧着吃,这叫“包财”。吃着“包财”千万别说散喽,使劲捧着吃图个好说头儿。 为何“龙抬头” 3月17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据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王来华表示,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的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二月二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一,吃龙食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这是很多人在二月二早上起床时要念叨的一句话。

二月二这天所食用的食物都要跟龙搭上边,比如北方人这天一定要吃猪头肉,大家管这叫“抬龙头”;春饼也是二月二这天的应景美食,二月二吃春饼也叫做“吃龙鳞”;饺子也是二月二很多地方的传统美食,这天吃饺子被称作“吃龙耳”。

还有馄饨因为是元宝的形状,并且包出来像眼睛,所以叫做“吃龙眼”;面条要做成最细的龙须面,大家管这叫“扶龙须”;油炸糕也是二月二的传统美食,大家管这天吃的油炸糕叫做“吃龙胆”。

二,采龙气

二月二这天是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日子,人们这天在天不亮出门,去河边或水库边做深呼吸,就是为了吸收“龙气”。

以前农村没有通自来水的时候,二月二这天大家会早早地去河边挑水,把家里的水缸装满,预示着仓满囤满,大家管这叫做“挑龙担”。

现在虽然无需出门挑水,但是把家里的盛水工具装满,这也是二月二要做的一件事。

三,收拾工具

二月二开始就要进入紧张忙碌的春耕和备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月二这天大家会收拾农具,为春耕做准备。

二月二这天家里有饲养牲畜的,也要给它们喂饱,以及喂点精饲料,尤其是作为春耕劳力的牛马等。

四,炒豆子

每年的二月二我家里都会炒点黄豆,老妈管这叫做“炒金豆”,因为黄豆炒出来颜色是**的,而二月二是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所以这天炒点黄豆吃也有一年财源广进的意思。

二月二一般在每年的惊蛰前后,这个时候是蛰伏的虫子苏醒的时候,有些老人也管二月二这天炒黄豆叫做“炒虫子”,寓意一年家里不生虫。

五,照房梁,跺门槛,踢粮囤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蚰蜒无处藏”,因为二月二开始是害虫将要活跃的时候,所以二月二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大家会早早起床点灯照照房梁,嘴里念叨几句,意思是害虫无处藏身。

有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禁忌有以下几点:

1、女子结婚后,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2、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女子结婚选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妇、"回头”和寡妇。

4、从春节到二月二不得空锅。

5、走亲访友、看望病人忌初一、十五,下午不探望病人。

6、商店忌说“关门”,晚上关门叫“靠门”。

7、造房木材忌用桑木(“桑”谐音“丧”)、槐木(“”谐音“坏”)。

8、为人贺喜忌穿白鞋,忌扎白腿带或白腰带。父母死后,一月之内不能为人贺喜9、渔民或船户忌说“翻过来”,称“滑过来”。

10、忌说“吃醋”,叫“用忌讳”。

11、春节下饺子忌说“破哩”,叫“挣哩”。

12、到茶馆打水忌说“白开”,叫“白水”

13、肩挑小贩忌迈扁担(因“迈”谐音“卖”)。

14、借用水桶送还主人时,不得担空桶入门,应一手提空桶,一手拿扁担,或挑担水送去

15、借用熬中草药的跳子,送还时须押上点食品。有的地区不准送还,等用者来取。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清潘龙陛《帝京岁时记胜》:“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枣糕、麦米等油煎为食,曰薰虫。”《掌故大词典》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4象或4神),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民间又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和‘青龙节’

  ---------------------------------------------------------------------------------------------------------------

  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这天一般处在惊蛰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近来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为什么要理发呢?因为人们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剃龙头”,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忌讳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利。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剃龙头、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龙,二月二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所谓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一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此外,大人们要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圆形小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用线穿起来,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称“戴龙尾”,驱灾辟邪。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断文识字……二月初二简单的举动,饱含着人们对孩子的殷切记挂,也饱含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中国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人类五大类。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引龙伏虫的活动有很多,最有特点是撒灰。撒灰十分讲究。灰多选用草木灰,人们自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财两旺;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陕西富县一带还流行撒灰围庄墙外的做法,也是伏龙驱虫的表现。后来,也出现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龙降虫的做法。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二月初二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除上面介绍的活动及食俗之外,还有爆玉米花、吃蝎豆、击梁驱虫等,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心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1、天文说法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2、民俗传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二月二的民俗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名叫“龙抬头”,也称“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 二月二,有的还有吃食除夕锅巴和妇女忌用针线的习俗。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月二,龙抬头散文 篇1

 我以前工作的乡镇叫白埠乡。也是我的家乡。2000年撤乡建镇,叫白龙埠镇。白埠乡驻地白埠村,原来叫白龙埠村。地铭牌背面有记载,唐朝,有武水经过,两岸沙滩蜿蜒数里,形象白龙,故名白龙埠。意为白龙落地的地方。陈姓为大户。

 白埠街有二月二逢古会的习俗。白埠街为夜猫子集,就是每天早晨四五点开集,到天亮时罢集。全年古会只有二月二这一天。

 “二月二龙抬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还有炒黄豆的。

 我对吃炒黄豆应该是记忆深刻的。在我三四岁时,本家四姑拿着炒好的豆子来引诱我,让我说一句“嗑嗑嗑豆吃”就给一粒豆子吃。我好吃的天性此时显露出来,终于练成了口吃。听母亲讲,我下午出去的时候还好好的,晚上回来就不行了。为此母亲出了不少狠招,在我不注意的时候用刷子疙瘩猛砸我的后脑勺。父亲倒是温和一点(虽然他有时候打我能把竹杆打断三截),给我买了天台县的生产的口吃矫正仪。我整天戴着耳机听里面啪啪地响,平静了心情,却也没有改正过来。上学了,基本上不敢跟大人说话。十三岁时长到了一米七。邻居的亲戚在另一村,经常说这孩子都二十七八了,见了人也不理人。实际上我倒是想与人打招呼。骑自行车,见到人了,下车,很有礼貌。只是还没说不出话来,人家就过去了。

 上了大学想开了一点,结婚以后更不在意了。工作以后,领导给我总结“三不”:唱歌不结巴,做报告不比结巴,见到美女不结巴。

 实际上,口吃是一种习惯。就像抽烟一样,形成以后,难以改正。

 记得我说过一句名言:所谓喜欢,就是一种习惯。只是这个口吃我确实不怎么喜欢。

 2000年白埠撤乡建镇时,与议堂镇同时批下来。议堂是3月18日举行典礼,白埠定在3月28日。当时我无意中看到那天是阴历的二十三。俗语说“初一、十五、二十三”是鬼节,万事不宜。我给当时的镇长汇报,他说已经定过了,来不及改了。白埠乡为建镇典礼可谓煞费苦心。在大门两旁请文化馆的同志制作了一白一黄两条龙,寓意“白龙抬头,飞黄腾达”;印制了带有银杏叶子的银元作为嘉宾礼品,体现白埠特色。当时的老板说,即使白埠乡撤了,也算是个纪念。谁料一语成谶。典礼过后八天,白龙埠镇被撤销并入官湖镇。过后有人说典礼的日子不好,328,散了吧。

 白埠乡当时正是要腾飞之时。从1996年开始发展的板材业初见规模,板材深加工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夹河木业、天福木业每一厂子一年税收就达到五百万元。请上海的设计专家对镇区进行重新规划,当年拟建大楼四座。所以我常说撤镇损失最大的是白埠的一个工头,这四座楼一千万的工程就这么没了。外面传说白埠撤镇时账户上还有二百五六十万元。这个钱是有的,只是其中有一百多万元是学校的钱,镇有资金只有七十多万。那个年代,公务员及教师工资还由镇级负担,能发起工资的镇极少,能有余款的就更少了。

 白埠一撤,镇区建设就停止了。好在前一任官湖镇的书记在白埠撤镇时任副书记,对白埠还有感情。在镇区建了一个白龙埠广场。环境稍有改善。

 白埠的二月二古会仍然在。昨天路过时看到已经有商家在出摊了。以前的古会上民间的小玩意很多。小推车,用一根剌条子穿上,小孩子推时会啪啪作响。还有小喇叭、小竹笛、泥人。现在的路两边,很长的大红棚子里一排排整齐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的都是工厂里做的毛绒玩具。

 二月二龙抬头在”惊蛰“前后,意味着万物复苏,天气转暖,雷声出现,正是播种的好时节。

二月二,龙抬头散文 篇2

 穿越南沙窝,临近黄渠桥,隐隐听见喧天的锣鼓一浪高过一浪,临平公路上各式车辆一辆接着一辆。看,那些电动三轮车车厢里放着凳子,坐着抱着孩子的媳妇,还有一个老人,他们满脸的幸福,走,到蓼泉看二月二,龙抬头去,镇文化站在黄渠边或黑河南岸的龙王庙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祀龙神的活动,之后美美的看一出秦腔,过个今年年的最后一把瘾,然后惊蛰一过,一年繁忙的农事活动从此拉开序幕。

 催人的锣鼓点子从云雾里落下来,从黑河边的树林间飘过来,从炊烟袅袅的村庄里挤出来,催得四邻八乡的乡情们走出家门,开上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农用柳州五菱、电动三轮摩托车奔跑在乡村公路上。属近的村民也不甘示弱,拖儿带女,拿着马扎早早来到镇文化广场占好地方,等着好戏在台上上演。

 飞跃翻滚的巨龙随着激越的节奏,时而腾空而起,时而犹如蛟龙入海,一对比一对精彩,一对比一对生灵活现。二月二,蓼泉演绎着飞龙上天,蛟龙入海,黄龙腾空,火龙出彩的民间民俗大戏,场子里人头攒动,啧啧称奇。场子外集市红红火火,买油糕的,买麻辣烫的,卖菜的、卖针头线脑儿的,还有几个扛着冰糖葫芦的把原本就不怎么宽敞的街道挤得人挨人,脸对脸。东起黄渠桥,西到寨子村公路两边停满了从外地赶来看舞龙看大戏购物的车辆,整个蓼泉成了欢乐的海洋。

 从东边向西走的湾子村舞龙队,巨龙腾飞,龙头高高昂起,龙身龙尾穿越摆动,引得过路的人们不断停下脚步驻足观看。西边向东的双泉村舞龙队也不甘示弱,表演着巨龙抬头昂扬向上,一个接一个精彩的动作,点燃了乡村的狂欢。二月二,蓼泉大地满满的上演着龙抬头这出民间民俗的欢腾盛宴。一个接一个龙队走进镇文化广场。舞龙表演就拉开了序幕。锣鼓在不同方向打起闹头,紧锣密鼓的节奏像是惊醒了沉睡的土地,惊醒了黑河,也惊醒了云天,整个表演场上开始沸腾。这是一个能让时间静止的晴朗的天气,广场上黄龙、青龙数种颜色的龙像从天而降、破土而出,跃跃欲试腾空而飞的巨龙在表演者手里已经不是一个道具,是一个个属与鲜活生命的冲天跃动。

 突然鞭炮齐响,锣鼓齐鸣,焰火飞天,表演正式开始。一声响彻大地的“劈啪”声从鞭炮里冲出,两条巨龙从锣鼓声里腾空而起,长长的龙身随着龙头摇摆、弯曲和起伏高昂,顿时,这里成了大海,成了高天,成了浩阔的龙的海洋!高昂的龙头牵引着龙身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在人海中绕场一周,围出一块属于龙的地盘,一对狮子从人群里轻巧地跳出,跟着一个绸扎的红色彩球舞起“朝天笑”和“滚雪球”。站在我身后的蓼泉人说,狮子是镇邪的吉祥宝物,蓼泉的二月二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几乎年年举办。这是当地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他们的动作整齐而优雅,在两个大鼓的雷动下,他们把手里高擎的巨龙或卷或舒,或收或展,或相互绞绕,或围场转圈,凭着他们矫健的身体和心灵手巧,玩得风生水起。

 我小的时候,跟着父亲看过蓼泉的祭祀龙神活动。在黑河畔的龙王庙,九条各种颜色的巨龙齐聚在黑河边,渠主(也称渠长),把用水果、蒸馍馍做成的供养用一块薄薄的木板放到河水里,把搀杂着彩色纸沫的五谷杂粮一把一把撒到河水里,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风调雨顺。一阵阵鞭炮声中,九条巨龙在河畔进行表演,河边搭起的戏台上,秦腔《下河东》、《五女拜寿》等脍炙人口的传统戏剧登台上演,接连三天三晚上的大戏,把年的尾声装进融化的田园。二月二,蓼泉龙抬头,蓼泉人保持几百年不间断的这种热闹民俗实属不易。蓼泉的老人们说,从元代刘恩奉旨开了这条黄渠开始,每逢二月二,这里就把祭祀龙神,舞龙唱大戏最为一年一度的民间民俗大聚会,大联欢保存和延续下来。把祈求风调雨顺,作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牢牢地记在心中,代代相传。

 刘爱国,甘肃临泽人。著有散文集《昭武寻梦》、《家园》;故事集《临泽民间传说故事》;诗歌集《古今诗词咏临泽》;文史作品集《临泽史话》。先后在《文艺报》、《中国作家》、《散文》、《飞天》、《绿洲》、《新一代》、《延河》等刊物发表作品600多篇,作品多次入选《小说选刊》、《选文选刊》多篇作品入选各种年选文集,并先后荣获国家和省市50余种奖项,小戏、小品多次参见甘肃剧目调演,多次获等级奖。现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二月二,龙抬头散文 篇3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吉祥日子。关于二月二,人们传承着一个习俗,是值得陈述的:即男子汉们大多在今天这个吉祥的日子里进行理发,以图吉利,借喻自己乃是真龙天子,在良辰吉时昂首挺立。所以,在这种习俗影响下今天各地的理发馆生意都特别火爆,几乎挤破门。而那些从理发馆出来的人个个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而理发馆门外排着条条长龙,等待的人是那样迫不及待……

 关于二月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流传久远,并且约束着人们的思想,成了传统习俗,那就是:正月剃头,死舅舅。其实,人们把真正本意搞错了,是正月剃头思念舅舅的,结果把一个字“思”与“死”搞混了,引起了异议。在过去,不管人丁兴旺的名门望族,还是普通人家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为了家庭和睦,大多数人是不会在正月里理发的,一直要坚持到二月二这一天才理发。

 虽然,今天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时代,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转变,有的传统思想失去市场,迷信,唯心的东西渐渐远去,……年轻人对这些习俗已经不在意,用今天的时髦词句表示,即“任性”,想什么时候理发,就什么时候理,根本不受习俗约束的。可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则是遵循传统习俗,并且喋喋不休的向孩子们灌输着这传统文化思想。

 在北方民间还有一个习俗,既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把年前准备冬季肉食屠宰的牛、羊、猪的头蹄,认真地加工干净准备好,专门在二月二这天进行烹调,制作成香味四溢的美食,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美美地享有一番,对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喜庆的日子表示庆贺。

 春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迄今仍然传承着光荣传统,年年岁岁的继续着,没有多大改变,只是形式上略有变化而已。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一样精精神神地过大年。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无处不在地展露着文化色彩,如喝酒的有酒文化;喝茶的有茶文化;就是这剃头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还有那么多的故事情节,而且约定成俗,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加以渲染,赋予了喜剧性的色彩,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的魅力无限。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蕴含着华夏儿女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力量。时值,春风四溢,万象更新的大好时光,我们要以龙马精神,奋力向上,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十三亿炎黄子孙昂首阔步向前,向世界的高峰攀登,展示龙的风采,翱翔在宇宙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76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