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文学作品?

有哪些文学作品?,第1张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围城》 作者:钱钟书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着》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2《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展现了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垂涎。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一本风靡全亚洲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曾高居日本文学史上的“超级畅销书”。

这当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许多人认识这位日本人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全书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无聊。村上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强调了他在以后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我本人认为,内容错综复杂,不仔细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本书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故事性很强, 很耐读!

5《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这是是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70周排名畅销榜,37年销量达2000万册。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据小说改编的三部**有两部获奥斯卡奖。《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种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悦因素,使读者近距离观察到一个令人震颤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阶层,献给读者一场凶险生活方式的飨宴。 黑帮故事的经典~!

6《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

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7《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8《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在美国所著,在国内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众的注意。其实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9《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的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围城》 作者:钱钟书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就凭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大师级人物。本书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钱钟书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

11《活着》 作者:余华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 在我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来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分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那句老话: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12《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余华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爱情故事,从文学风格上说,这将是一部与《许三观卖血记》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小说将于明年初完成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

既是慷慨动人的革命书籍,又是高雅纯正的文学名著,本书充满深刻描写人情人性的艺术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着无数的、几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他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政敌!然而他义无反顾地追真理,抛弃了爱情与生命――为意大利的独立与自由。牛虻,成为青年人心中“坚强”的化身! 小说围绕牛虻,恋人琼玛以及性格复杂的蒙泰尼里主教展开,线条简明而又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显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浓厚的艺术功力。

14《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毕生的唯一力作。弃儿希刺克厉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收养,恩萧的女儿凯瑟琳与他从小友爱,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庄主的儿子辛德雷却仇恨他,老恩萧死后,把他降为奴仆,百般凌辱。凯瑟琳为了得到“画眉山庄”主人林顿的财产资助希刺克厉夫而嫁给了林顿。希刺克厉夫得知后愤然出走。几年后,希刺克厉夫致富归来,使辛德雷倾家荡产,并诱骗林顿之妹与他成婚,恣意虐待。凯瑟琳终因不能同希刺克厉夫结合而凄然病逝。

15《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尘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该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尘埃落定》讲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很民族化的题材。因为作家的族别,他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的题材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但小说并不囿不于民族题材,小说中涉及到的权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杀、爱情等话题都具有现代意义。这使《尘埃落定》在题材上不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尘埃落定》写的是历史,但历史也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它的面貌会更加文阔,更加深远。同一种空间,也就是具有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关于这段历史,阿来说“史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1804年,在一个盛大无比的典礼中,拿破仑波拿巴为自己加冕,成为法国的皇帝。他的法语带着浓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来好像不大适宜做法国的***。可是他却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埃及……1815年,英国和普鲁士联军在滑铁卢战役里使他一败涂地。拿破仑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个英国的小岛上,6年之后与世长辞。 拿破仑还是一位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风流情债无数……他猎取美女芳心的招法,与他天才的军事才干一样出类拔萃……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动、最细腻展示拿破仑军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乔戈的哥哥被仇家杀死,从那一刻起,乔戈的生活便离他而去。根据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卡努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必须为他报仇。乔戈无法摆脱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杀了那个凶手。在被死者家属追杀之前,他被允许了三十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两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后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与乔戈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都市,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安娜对被死亡威胁着的乔戈一见钟情,与此同时,乔戈也想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当人一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陷入一场追杀或者杀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暂和仓煌。《破碎的四月》以简洁、诗一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月的故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固扰和悲剧性。

推荐个网站蓝心网可以去看看

超个人心理学及相关书目推荐、部分书籍读后感

----巫小仙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是有重大差异的;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

针对主流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CTart)、沃什(RNWalsh)、威尔伯(KWilber)、克瑞普纳(SKrippner)、阿玛斯(AHlmaas)等人

超个人心理学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萨蒂奇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

超个人心理学有三个关键性主张: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大多数人盲目和错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是“真我”;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大我”,并置根于“大我”的,因此,人的使命不只是人本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我实现而已,人还需要自我超越。

对我而言最迷人的就是威尔伯的著作。

初读时就与人曰:我只承认两个天才,一个是写《丹东之死》的毕希纳,另一个便是威尔伯。只惜毕希纳这等人物二十四岁即死于高热,不再得见其他著作。如今怕是只承认威尔伯一人。

通达广博的威尔伯以整合观点为核心,凭借深入到底的洞悉力和几乎恐怖的归纳整合能力,提出了诠释法界构成演化的二十条法则、四大象限、从长青哲学的大存有连上发展而来的意识光谱等基本概念,展示了能同时容纳科学、宗教、艺术、社会、哲学、个人内心成长、灵性擢升等各方面的统观知识体系。由此揭露了许多领域有意或无意忽视其他方面,这样排他的封闭、狭隘和傲慢,最终造成自身体系的崩毁坍塌。

他所谓“定位归纳”法的关键观念在于: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在纯抽象的层次上,其实是相互融通的。将各种领域的相对真理提炼归纳,串连成紧密相系的网状纲要,可由此照见较为狭窄的途径中的不完整。

玛丽琳的《宝瓶同谋》和威尔伯的《万法简史》都是让译者苦不堪言的“硬书”,横跨各大领域,以纯粹的理性研究态度切入意识领域,视野开阔,对资讯的处理和思考的深入精密着纵横捭阖,对普遍存在的盲信、崇拜、教条、传统的狭隘以及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的理论和观念有着强大的除旧布新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那是难以概其纲领叙其精妙的。绝不是我这样几笔带过能够展示筋骨的,顶多只是描其皮相。

《万法简史》里威尔伯试图定位诠释整个“法界”的气魄令人咋舌,所谓“法界”是包含了物质、生命、心智、灵魂和灵性等所有存在领域的定性本质与过程。他提出二十条法则,如法界由全子组成,所谓全子,既为整体又为更大整体的部分。全子沿着一定的秩序演化,谓为“全阶序”……等等。

由个人、集体、内在、外在组成的这看似思考范畴极其简单的四大象限,填充后且不敢说是最严密周到的考量体系,但确定的是,展开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知识地图,比以往支离破碎上的傲慢要开阔宽容得多。

在这几个基本概念的支撑下,他探讨了远古、魔幻、神话、理性和存在期的核心观念的发展脉络,尤其理清了长久以来存在于各领域的“前成规期”和“后成规期”(前和超)的混淆,以及各种现代与后现代典范里或明显或微妙的二元对立议题。

额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定性式术语挑剔得近乎苛刻的选择,很大程度地昭示了,如今使用的语言系统是如何僵化了我们的思维,将我们带入了狭隘的境地。

但读来击节赞叹,如获至宝,非但不觉艰涩枯燥,反而觉得像熠熠生辉的明珠,本散落四处,现终被一双用心的手拾起串联,美得光芒四射。

有时甚至觉得自己以前在不少领域浮光掠影地涉猎,仿佛只等待着有朝一日与这般书籍的邂逅。于是零乱散落的知识碎片像遇到一只魔棒,轻轻一挥调遣,各自归位,整个的知识结构震颤抖动,渣滓簌簌落下,杂乱残缺而僵固的认知结构整合成具有更好弹性的新结构演化,并将持续演化。

契合之处实在太多,难以细述,只一点于我尤其重要。“究竟有没有这样的本源存在,能消解和否定各种由此延伸发散并固置的价值意义,而不是被各种观念所抽象掉?是否它的核心在于有流动着的、生发性的否定力量?如有,如何跳出先验范畴和已有概念的阴影,去追溯这种个人真实性?”

这个问题现在仍旧没有解决,只是我终于清楚明白我那时始终觉得不对劲的重点——我寻求和相信的,是那冠以千名的,本体、道、梵、谛、空性、上帝、绝对真理等的个人真实体验,我要弃绝的是对这种体验扭曲了的诠释。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则是,我寻求的是真正的光明,而不是光明的投影。

而威尔伯带来的是我态度的转变——只要放下盲信,一直保持辨别,这投影也就是入口所在。各种诠释都可为我所用。

“我所寻找的,正是那寻视的。”

(二)

《恩宠与勇气》被称为威尔伯难得的感性之作,以他和妻子崔雅的灵修之路贯穿始末,由崔雅的日记、威尔伯的补充注解以及学术议题组成,一则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在“伟大的智慧传统、静修的本质、心理疗法与灵修的关系,以及健康与治疗的本质”(威尔伯语)的主题表达中,荡气回肠地演绎。

美丽聪慧的崔雅,有着十多年的灵修基础,已认为自己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适合的男人,却在三十六岁那年遇到了“梦寐以求的男人”——小她两岁,身高一米九五、光头、长相犹如外星人的超个人心理学者肯。俩人一触钟情,第一次见面就感觉奇妙,仿佛生生世世都在寻找对方。两周后决定结婚。却在新婚几天后发现崔雅患了癌症……

这戏剧化的开头简直像一个童话故事的初始。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个契合的灵魂伴侣,一份能全方位深入并促进彼此发展转化的关系。

真正吸引我的,除了书中对以上那些主题纯理论的介绍探讨,便是在崔雅在面对种种挑战——癌症、身心反应、情绪起伏、夫妻间的龃龉——时,对自我的坦诚得接近赤裸的自省和剖析。

在崔雅和肯的身上都发现了不少自己也有的特质,综合起来是过于阳性、倾向于做而非存在的价值观;对理性、智虑的执著;强烈的掌控欲; “喜欢在最简单的事物上编织理论”;对“由理论、逻辑、概念与符号组合而成的理念的阿波罗世界”的热爱……

有了这样的印证,随着俩人赤诚地一步步自我揭露、剖析和转化,尤其是阅读俩人身心灵都落入泥潭的艰难时期的叙述,我很多深埋的意识也随之曝光,辅以阿玛斯强有力的威胁和干扰,开始自我转化与自疗。

读到最后,崔雅接纳和承担了生命中的种种磨难,通过爱与慈悲的修行,保持了静定、喜悦、自在并充满着生命力的精神状态,并透过磨难转化自我,最终解脱。而肯也从放弃自己的事业、五年随侍左右这样无私的奉献中,了悟了无我和解脱的真谛。

读到接近末尾时忍不住流泪,完全读毕,心中却是一片纯然的温暖平静。

<三>

阿玛斯“钻石途径”的理论基石,在我看来几乎足以概括所有非后人本心理学的“坑洞”理论。

此理论的核心在于:刚出生的孩子和本体是合一的(当然,这种不能分辨的合一与后来证悟了的合一,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童年某些创伤经验、与环境互动中的艰难造成了失去和本体某些面向的联结,会造成某些坑洞。而一旦隔绝了本体中的能量、热情及价值感,我们势必会感到虚弱、匮乏和不满足。无法安住在匮乏感上,会造成两种倾向——逃避倾向,补洞倾向。

补洞倾向往往是被我们的自我和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它促使我们向外追寻各种的肯定、赞美和支撑,来自父母的、朋友的、爱人的、工作的、地位的等等。一旦那个用来补洞的对象发生改变,会立刻带来不安全感,这时就会企图固定对象在原位,以维持洞被填满的暂时满足。(这简直可以用来分析所有的关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物之间)

整个社会就这样建立在补洞的基础上。男性往往表现为追求事业的成就,极端的则拼命追逐金钱、权力,女性多表现为对一份稳定的关系的追求,极端些的病态依赖伴侣。

我们都希望被爱被关注被肯定,由此来维护自我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这份对价值感、安全感的需求隐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穿衣打扮,说话措辞,顺服他人和社会的要求。

依照社会标准顺服地存活,其实是和大家一样地补洞,总是安全而容易的,不会受到排斥。若一个人不以一般的方式来补洞,甚而不补洞,必然会威胁到别的补洞的人,让补洞者更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匮乏,从而引来对他的排斥和攻击。

而被人否定和贬抑(尤其是亲近的人)时,都常常不舒服,会自动护卫和反击。因为底端是对孤绝、被抛弃的恐惧,通过自我防卫机制的处理,通常表现为通过否定对方(批判、攻击、说服),以否定对方对自己的否定。

补洞倾向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逃避。我们从来都无法安住当下,完全地去经验那份匮乏和不满足,用各种事物、追逐、游戏来打发时间,为自己设立一个又一个目标企图获得些许安稳的确定性,将意义赋给外物——工作、爱人、兴趣,用忙碌来使自己对匮乏的感觉迟钝,以求得暂时性的虚假满足。

而真正的喜悦、满足、意义、力量、爱与慈悲都是来自本体。

阿玛斯在“钻石途径系列”的第二章就介绍了如此完备的“坑洞理论”,他系统的现代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个案知识,即使不涉及深层次的灵修方面,说服力也是很强大的。他对心理议题的探讨客观得简直无情,促使我反观自照,努力保持对自我的觉察。

初读时心中滋味复杂,苦乐交陈,有几个晚上烦躁不堪,几乎恨不得把书狠狠砸出去。它一方面揭露性过强、印证极多,另一方面威胁实在太大,剧烈动摇了私我的根基。

我读书一般都容易读得兴奋,阿玛斯的书每晚却读得我很快困倦,巴不得早点丢了睡觉,也是不愿意面对自我真相的一种逃避。

在断断续续保持了近一个月对内心状态、情绪生灭的觉察后,终于可以承认这个真相:我和绝大部分人一样,基本每天的行为、念头和情绪都是一种近乎自动化的机械反应,它的构成机制十分单调,只有恐惧、欲望和自我防卫三个基本单位,以抗拒为关键演化点,遇到外在刺激时,可以表现和发展出各种花样:逃避、期待、兴奋、压力、耽溺、焦虑、愤怒、沮丧、悲伤、嫉妒、仇恨、认同、谴责、批判……通过投射和外界紧密连接,和过去的经验组合成“人格”这个冒牌货。

我们习惯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包裹自己,而所谓的“自我”只是被恐惧、欲望和自我防卫机制所掌控、由一堆旧有观念、记忆累积而成的机械反应物,“自我”还浑然不觉感觉良好。

这完全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最细致真实的个人体验,在意念的升起之处目睹所得。

认识到内心的混乱破碎并不亚于外在世界,甚至本就是一体,所谓外在世界的种种都只是内在意识投射和扩张的结果——这实在是让人难受的事,震撼比以往看见这个社会的愚钝腐烂更大。毕竟我们习惯主客对立,事不关己。

尤其憋屈的是,阿玛斯把意识上所有的问题追溯下去,都归结为“和本体某个面向失去了连接”,本体这个个我压根没见过没体验过的内在宝贝,不可能不接受我的怀疑。

调整好心态,放下抗拒来读阿玛斯,斩获颇丰。他是充满洞见的灵性导师,用通俗易懂但深具穿透力的语言来探讨各种议题。

最关键的是,他和克里希那穆提都使我从那个理念的阿波罗世界回归到最切身的体验和认知转化上。让我意识到,智性的进益如果没有心灵的修炼配合,是一种极不平衡的畸形发展,而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我的文字世界,竟然都建筑在我对内心的整体结构和自身局限几无所知的情况下。

若能保持觉察,大部分时候的经验都是正向的,都是能够拓展出空间,并在偶尔安住当下的瞬间体味到空寂里的平静与喜悦。坚持了十来天后,就能很快识辨出自我紧缩的倾向,不止觉察到心念的走向,也能捕捉到它对身体的影响(对我是往往带来肩颈部位的紧张和僵硬)。

再配合以罗伊的情绪平衡技巧,辅以腹式呼吸,抓住身体不适时使情况糟糕的关键点——升起的第一个抗拒念头,颇能缓解不舒服条件反射式的紧张和抗拒。

但我远做不到“无拣择的觉察”,无法不以自己的认知去评断干扰,最好的时候也只能目睹着自己念头的升起,并目睹自己对念头的抗拒,因抗拒而升起嗔意,觉察到嗔意,又生出对嗔意的恼怒,再是觉察恼怒,升起对恼怒的恨意……这一细微迅速而永远上演的模式。

最糟糕的时候则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为觉察到自我防卫的机制有多么顽固和难以抵抗,它一层一层地敷在恐惧和欲望的双面体上,露出狰狞的嘴脸朝我得意地笑。于是会连续产生——愤怒、自怜、投射、批判、自我认同、压抑、否认以及企图以理性分析转移注意力——等各式各样的逃避方式,被意识到后,情绪只会更加糟糕,愈演愈烈。

用威尔伯的比喻,这好像冻疮,本来是冻着的,因为麻木迟钝反而不觉得痛,现在解冻了一部分,开始痛得受不了。问题没有解决,敏锐程度增加,只增了痛苦。

这样的问题,是只能独自面对的,无人诉说。

无人可诉说的原因在于:

一、我觉得棘手的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一般人关注、思考的层面,如要阐释,则牵一发动全身,要迅速介绍足够的背景知识网络是不可能的。

二、否定、反叛和转化某个东西的力量,来源于更强大事物作为后盾。我窥见问题,必也窥见可能的明光。而诉说的对象很可能不见明光只闻问题。

三、即使诉说的对象有诚意和耐心了解问题本身和背景知识脉络,但它们太具威胁性,攸关紧缩着的“私我”的生死,教人难以接受。

而无论诉说的内容为何,诉说本身就是一种寻求肯定的企图,说给不懂的人只会增加自怜和愤怒,于事无补。

但不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去看,这一意识的觉察和转化自疗初始,都是必要且有利的。

我承认,某些最根本的“傻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一直不知道答案,且不知是否有能力找寻答案。但这团问题的火焰我想让它一直燃烧下去,烧掉所有的无明,用各种各样的观察和学习喂养它,而不是试图以任何外来的答案熄灭它,不管是社会的、宗教的、文化的还是证悟者的。以免陷入自以为知的浑噩生活。

提炼归纳出想要对治的四个主要问题为:

一、强烈的掌控欲(底端隐藏的不安全感)

二、投射问题(批判性、攻击性、意义感)

三、合理化自己的严重倾向(自动防卫机制)

四、明知有些习惯是自身发展的阻碍,大部分时间仍旧保持着(惯性和惰性)

关于滑雪场的那些事

冬天到了,热爱滑雪的伙伴们又开始兴奋起来。

据说,国家***提出了要让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我也很兴奋,所以就来聊聊滑雪场的那些事。

我个人觉得,要想推广冰雪运动,首先必须得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三亿人上冰雪的实质就是要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抓住了本质。

其次,仅仅具备群众基础还不够,还需要向高水平迈进,要向专业发展。

冰雪运动涉及的范围很宽广,现在先说其中的一个专题:滑雪场。

要评价一个滑雪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滑雪道对于滑雪场而言无疑是首要的指标。因为我们要滑雪,就必须有滑雪道。

首先,滑雪道的数量是非常重要的。滑雪道的数量越多,可玩性越高,越能激发滑雪爱好者的兴趣,越给人流连忘返的感觉,同时也能增加滑雪者的 探索 欲望。要知道,人类天然就具备 探索 欲望的,这个欲望被满足的程度越高,这个滑雪场就越具备吸引力。国内比较好的滑雪场例如北大壶、亚布力一般应该具备超过20条滑雪道。

其次,滑雪道的丰富程度也很重要,要能够同时满足各个级别的水平的滑雪爱好者,那么必须具备各个级别的滑雪道。滑雪道的难易级别在国内一般被标记为初级、中级、高级,在国外一般被标记为绿、蓝、黄、黑等颜色。国内的高级道一般以坡度来作为标准,超过25度大致就是高级道了。国外的黑道则不仅仅是坡度比较陡峭了,往往还有很大的危险性,例如惠斯勒的黑道有的地段一侧是峭壁,另一侧就是深达几十米的悬崖,而且,如此危险的滑雪道他们也不限制任何滑雪爱好者,仅仅有个黑道标志而已,可能他们认为你有能力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第三,滑雪道的长度当然也很重要。我所在城市沈阳有很多滑雪场,绝大部分滑雪道都很短,很多甚至二、三百米的,我还是滑单板,成天都在忙于穿板子、脱板子,好不容易开滑了,三两个回转就到底了,完全就是隔靴搔痒,一点也不过瘾。

第四,滑雪道的多样性可以大大增加滑雪的乐趣。我们知道,冬奥会单是雪山项目就有各种比赛,当然需要不同的雪道。如果一个滑雪场除了有各种难度的雪道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道具,大小不一的跳台,具备挑战的猫跳,甚至还有几条野雪道,一定会吸引到大批滑雪爱好者蜂拥而至的。当年亚布力的“闪电”野雪道的魅力至今仍然能勾起我的美好回忆,至于长白山天池雪漫山遍野动辄深达一米多的野雪更是令人神往。

我相信,对于广大的滑雪爱好者来说,一个滑雪场的运力的重要性仅次于滑雪道的重要性。

还是以辽宁的众多滑雪场为反面例子吧。

XXX滑雪场,只有一条吊椅索道,每个椅子只能乘坐2人,且运行速度极慢,每次都要排很长的队,经过漫长的等待,好不容易坐到吊椅上,还要忍受其龟速。

每趟滑雪的过程基本是这样的:无可奈何地排在长长的队尾,前边还经常有往里加塞的,人挤人一点一点往前蹭,脚下的滑雪板让你无处落脚,有的新手因经验不足上不去吊椅,眼看着空吊椅往山上走心里那个急,终于上了吊椅又觉得吊椅慢的像老牛,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山顶了,赶紧穿上滑雪板,嗖!也就10多秒,又回到了熟悉的地方:长长的队尾!

更有甚者,辽宁省有很多滑雪场居然以魔毯为主要运力!我要借用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好的滑雪场,运力都是极其强悍的,一般都有很多条索道。几条高速轿厢是必备的,每个轿厢可坐6人或者8人,滑雪板挂在轿厢外边,上山的过程也同时是小憩的时刻,也可以整理一下装备,或者整理手机或GOPRO的或视频。如果运气好,或许在轿厢里可以邂逅几个可爱的女孩子交流交流滑雪心得甚至可以畅谈人生。每当轿厢离站,加速的推背感一定会让你兴奋的,当一天的滑雪结束后,你会感觉到这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你几乎都在享受滑雪或者雄伟的景色,而不是虚耗在排队或者慢的像老牛一般的魔毯上。

落差可以理解为滑雪道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度之差。目前,滑雪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越野滑雪,另一类就是高山滑雪。所谓高山滑雪就是从山上利用重力作用滑下来,那么就必须有落差。现在国内绝大多数滑雪爱好者说的滑雪基本上都是高山滑雪。

一个滑雪场的落差越大,至少可以说明这个滑雪场在以下几方面是非常优秀的:

肯定是大型滑雪场。一般拥有众多的滑雪道和更优秀的设施,是非常值得去的;

滑雪道肯定很长。因为滑雪道的坡度大致都在一定范围内,一般10度至35度,所以,落差越大,说明滑雪道越长;

自然环境很壮观。落差越大,说明这个滑雪场所在的位置很有可能在名山之中,例如洛基山脉,或者阿尔卑斯山脉,其自然风光绝对不是一般的小滑雪场所能比拟的;

可玩性 娱乐 性更好。落差越大,当你从高山上呼啸而下时,你就会发现你经历的景色和环境更丰富多彩,例如高耸险峻的雪山,原始森林,或者穿行于云雾之中;

一入冬,喜欢滑雪的人就开始迫不及待了,恨不得立即就去滑雪。你急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滑雪的条件也必须具备才能滑雪。

按照我的经验,大部分情况下,能决定我们滑雪的首要条件是足够低的温度!

还是以辽宁为例吧。辽宁省内仔细算下来估计有三十多个滑雪场。刚刚入冬时,其降雪量对于能滑雪而言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滑雪场何时能开业让我们早点滑雪呢?基本靠人工造雪!

人工造雪的前提条件就是足够低的温度,否则就造不出雪来!

此外,如果温度已经降低到了足够低的程度,想尽快造出足够多的雪把滑雪道都铺满,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多的造雪机同时造雪,但是这样就会增加成本。

如此一来,就要考验滑雪场了,肯不肯多花钱增加成本多买造雪机让广大的滑雪爱好者尽快爽滑?

事实上,绝大部分滑雪场的做法是,仅仅造出一点点雪,仅仅铺上几十米顶多几百米的滑雪道,就开始售票营业。营业的滑雪道仅仅是初级道或者中级道,营业的滑雪道仅仅占全部滑雪道的很小一部分,而且根本就没有吊椅轿厢,只有慢慢腾腾的魔毯,而且还需要排很长的队。

理论上而言,这样的营业方式跟卖货缺斤少两没有什么区别,严重点说,明显涉嫌抽条、违背良心、坑害消费者,实际上是很缺德的行为。我个人认为,票价应该与营业滑雪道的长度占对外公布的滑雪场总滑雪道长度的百分比相匹配才合理。

提到降雪量一词,对我来说感觉是很遥远的事情。说实话,我滑雪已经十七年了,滑过很多滑雪场,真正能体会到降雪量一词的分量的滑雪场不超过十个。

我们有时在滑雪视频上,或者广告上,看到滑雪爱好者从高高的雪山上滑下来,滑雪板扬起的雪粉,非常刺激我们的视觉,那样的滑雪场才有资格谈及降雪量一词。

我本人认为,我去过的滑雪场,能感觉到降雪量的,有如下滑雪场:

吉林省:北大壶、万达、天池雪、松花湖;

黑龙江省:亚布力;

河北省:万龙;

加拿大:Cypress、惠斯勒、路易斯湖;

服务大厅:是否宽敞?让滑雪者感觉很方便?办理票务是否快捷?设施器材是否齐全?

住宿:是否具备各个级别档次的旅馆?距离滑雪场是否很近?旅馆的设施对滑雪爱好者是否很方便?是否很整洁?价格是否合理?

餐饮:是否干净卫生?饭菜是否丰富可口?营养搭配如何?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人用餐?价格是否合理?

停车场:是否有足够多的停车位?管理是否到位?距离滑雪场是否很近免得你背着很多装备远途跋涉?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对滑雪场来说,不同的人肯定或多或少有不同的观点。体验感也不可能都相同。

到如今,我滑雪已经十七年了。下面列出我去过的滑雪场,有的有照片,有的没有。排名不分先后。

辽宁省:沈阳棋盘山、营口何家沟、本溪东风湖、本溪同泉、沈阳怪坡、沈阳白清寨、鞍山千山、辽阳弓长岭、沈阳东北亚、本溪云山、丹东天桥沟

河北省:万龙

北京市:南山、鸟巢沸血

吉林省:鲁能、松花湖、万达、天池雪、北大壶

黑龙江省:亚布力

加拿大:温哥华Cypress、惠斯勒、路易斯湖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名家诗词    

《水云轩集&#8226;词》(32首)张海鸥

目录

贺新郎·悼张志新

贺新凉·负笈吉大

江城子·悼胡耀邦

满庭芳·负笈复旦

八声甘州·寄内

鹧鸪天·记梦

汉宫春·寄内

诉衷情·赠张晶(四十五字格)

太常引·寿舅父花甲

望海潮·呈业师王水照先生

水调歌头·初职中大

八声甘州·送别崔君建社兄远迁新西兰

醉花阴·夔门戏语

望江南·密州

醉花阴并序

水调歌头·答钟振振先生惠词

念奴娇·寄周裕锴

八声甘州·和维江落花词

千秋岁·赠吴勇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苏轼韵)

琼林第一枝·寿苏寰中先生七十华诞

八声甘州·效乐章体寄内

雪梅香·客里逢春效稼轩体

洞仙歌·寿邱公世友教授八十华诞

虞美人·寿曾公扬华教授七十华诞

六州歌头·谒稼轩别业

扬州慢·谒稼轩别业

女冠子·效韦庄体并用其韵

八声甘州·两岸中大同道相聚感怀

多丽·五十有感

临江仙·康祺药厂厂歌

水龙吟·依张七胡马韵略写送迎之意

水调歌头·送周勇远迁澳洲

贺新郎·悼张志新

一部千秋史,写不尽,民族脊骨,悲歌壮举。又是中华英烈女,血染辽东大地。丰碑矗,斯民心里。毕竟新松高千尺,陷囹圄,犹唱红梅曲。英雄气,吞天地。

奇冤最使人心碎。怒评章,天上人间,千秋功罪。恨不生吞贼子肉,看取黑心烂肺。祭忠骨,声声血泪。五岳三山皆掩泣,流不尽,九江八河水。日月明,忠魂慰。

1980年于河北师大,平生第一次填词,不知旧韵及入声字。此后二十年间皆用新韵

贺新凉·负笈吉大

北国秋无限。正西风,云涵落照,故园天远。览尽白杨枝千索,芳草萋萋魂断。细认取,天边孤雁。不道晚凉生怀袖,却难寻,别浦蝉声怨。游子意,为谁倦?

文辞未遂浮生半。不堪言,千秋儒子,眼前书卷。南北诸君同此际,徒向寒窗兴叹。但俯首,男儿肝胆。幸有冰心托骏骨,醉扶疏,笑抚冯谖剑。问世路,几千万?

1985年10月于吉林大学

江城子·悼胡耀邦

哀民十亿痛相随。悼英魂,泪如催。忠直一世,此际黯然归。磊落平生知憾事,风范永,令德巍。中华多难盼腾飞。正蹉跎,望君回。大业维艰,君后可托谁?埋骨青山留正气,功赫赫,月同辉。

1989年5月于广州大学

满庭芳·负笈复旦

岁月蹉跎,沧桑世事,西风衰草斜阳。负笈游子,寂寥对寒窗。天教衣冠人物,斯文尽,扫地堪伤!凭谁问:儒生自古,忧患半书香。

凄凉!千里外,佳人独坐,细数流光。望断云中雁,疑是归航。欲效古人狂饮,却无奈,搜遍空囊。漫写尽千秋酒字,权当是醉乡。

1995岁末复旦南园十博士雅集作

八声甘州·寄内

笑痴儿未悟鬓已秋,飘零苦作舟。伴千年书卷,孤灯夜夜,岁月如流。却问浮生浪迹,此意几时休?又是东风绿,春在枝头。 忍踏芳红满地,惜年年青草,谁解淹留?折馨香盈袖,远路致无由。算春光应知人意,携此风、月夜叩妆楼。无须道,天涯游子,邈渺离愁。

1996春于复旦南园

鹧鸪天·记梦

沪上秋深夜雨绵,寒儒孤雁忆流年。落花池畔婆娑柳,邂逅桥头泣血缘。 啼鸟恨,顾无言。鸡窗梦醒锦衾寒。无端锦瑟今何处?醉把心殇细细弹。

1996年深秋寒夜梦断南园

汉宫春·寄内

长忆当年,共中秋明月,醉识芳容。寒枝阅尽冰雪,驻我孤鸿。艰辛世路,最难能,君意从容。十四载,燕原岭表,等闲琴瑟融融。 今岁秋风沪上,问莼羹鲈脍,何处归程?拟向东篱把酒,小释衷情。菊英深处,怎寻得,人瘦词工?频梦断,婵娟万里,西楼月色盈盈。

1996年中秋于复旦南园

诉衷情·赠张晶(四十五字格)

当时一念误师缘,追步慕君贤。常闻天赋才具,三剑客,动学坛。 尊学长,沐宗风,意相怜。心期十载,复旦相知,最忆南园。

1996年仲秋于复旦南园

注:余与晶本科皆1977级,余在河北师大,晶在吉林大学。毕业时皆报考吉大王士博等教授之硕士生,临考前,余因一念之差而放弃考试。两年后考入士博师门下,晶已获硕士学位矣,未得相识。后十余年间,信函往来。1975年秋风起时,晶亦负笈复旦,始相见如故人。“三剑客”:古代文学界称吾之同门三学长韩经太、张晶、肖瑞峰为“吉大三剑客”。

太常引·寿舅父花甲

大舅父刘起性喜古诗词,记诵颇多,亦喜自作诗词,又懂中医。居黑龙江丹东地区,自称丹江遗老。1997年初春寿花甲,余作此词寄贺。

闲人塞外未得闲,坎坷间,花甲年。好酒又贪诗,得李杜苏辛真传。 一杯千寿,问公何日,炼取老君丹?醉眼笑人寰,算谁是丹江遗贤?

望海潮·呈业师王水照先生

余负笈东游已历三夏,论文答辩在即,完稿之夜难眠,意颇感慨。

王门学业,心仪廿载,愚年不惑从游。张子东来,倾心向若,投师夫复何求?孺子沐清流。恨从公晚矣,岁月难留。仰首高山,拼将雅志寄书楼。 长江日夜东流,有师恩似月,照我扁舟。最忆南园,师恩似酒,滴滴点点心头。复旦几春秋。信师恩似水,厚德悠悠。懿范宗风,长携岭海一孤鸥。

1997年初夏夜谨识于水云轩

注:在复旦读书时,逢教师节、新年,乃与同窗齐聚师门致贺,贺卡依次有“师恩似酒”、“师恩似月”、“师恩似水”云云。师尝笑曰:“似水好!似水好!”

水调歌头·初职中大

榕树阅今古,珠水绕名园。钟灵毓秀此地,风雨七十年。曾记鼎足中国,三大名城名校,岭表数中山。人物一时盛,光彩康乐园。 忆序经,思寅恪,叹流年。大钟楼下,抠衣踏月访前贤。紫荆花开花落,学子年来年去,世事几悲欢。灯影书香里,卮酒话薪传。

1997年初冬于康乐园陈寅恪故居前

注:1997年获博士学位,自7月始执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八声甘州·送别崔君建社兄远迁新西兰

问崔君底事渡重洋?中年又漂流。忆初出河洛,风华季子,爱上层楼。萍水潇湘素女,云雨梦沙洲。岭表盈虚月,落帽春秋。 最念悠悠穗上,与相知把酒,意气方遒。算孜孜矻矻,谁解此淹留?想今番孤鸿南去,笑谈中、恩怨且休休!惜别处,纵红酥手,难挽离舟。

1997岁寒于广州

注:崔君建社,英语硕士,洛阳人,余执教广州大学之同事,忽于1997年移民新西兰。其妻吴素萍,与崔君大学同窗于长沙,修法语者。

醉花阴·夔门戏语

1998年初夏三峡行用前辈刘先生韵

楚水巴山云出岫,涛怒长江吼。峡口俏佳人,三过夔门,一见红酥手。 风流云散人归后,念新知如旧。执手泪凝眸。别意凄凄,低问君知否?

附刘庆云先生《醉花阴》原词:

峭拔青峦连远岫,九曲飞湍吼。风急下夔门,不定阴晴,雨打扶舷手。 窥人神女云岚后,似多情依旧。峡口屡回眸,如此烟霞,重见还能否?

望江南·密州

1998年秋中国第十次苏轼学术研讨会在密州(今名诸城,又自称龙城),用东坡超然台词韵

秋才半,淇畔月初斜。千载超然台下路,龙魂总佑密城花。龙脉润千家。 勤寻访,思古意咨嗟。骑鹤前贤人已去,长留薪火与新茶,莫负好年华。

注:密州今名诸城市,当地人又称龙城。

醉花阴并序

己卯春暮,康乐园兴篮球赛事。中文诸子不甘文弱,乃以苍劲之旅迎战少壮八强。领军者,弱女也。其女不唯人物清俊,才情蕴藉,且风度淑懿从容,温婉宜人。不知球而善助球兴,不强人而人自随之。其于赛事也,胜则欢欣鼓舞,率真毕见;败亦心静如水,宽语慰人。杯水微笑之间,遂振七尺男儿豪猛争先之气。于是三军用命,勇折季春之桂;将士凯旋,沉醉紫荆华园。是有学府名媛举觞不矜歌酒,岭海风人援笔竞赋词章。鸥虽不敏,忝列席末;才虽愚钝,兴会亦同。乃效秦七笔法,戏为醉词,聊供樽前一灿也。

莺乱榕深春已瘦,绿重红难久。枫叶俏临枝,婉转芳菲,醉引红酥手。 荆园夜饮人归后,倚碧窗依旧。梦断忆南枝,夜色盈盈,风动池边柳。

水调歌头·答钟振振先生惠词

钟振振先生赐维江词,末有“盟鸥”美意,谨步韵拜谢

白下帝都久,今古俊人游。秦淮吟醉风月,散淡作书囚。朱雀桥边残照,虎踞山头歌酒,天地一樽收。门内拜圭老,祖述雅人犹。

蒋山长,扬子碧,驻风流。词林千载评事,青眼爱全牛。情系东山梅子,神会西昆芳润,壮岁意方遒。风义兼师友,水调慰江鸥。

1999年岁末于康乐园

注:钟先生有《东山词》校注、《宋词纪事汇评》(待出版)等大著,作旧体诗词喜用典故。

附钟振振《水调歌头》

维江学弟之博士论文《金元词研究》版行在即,喜为之赋。

燕赵悲歌士,吴楚壮年游。随园三见秋月,窥户笑书囚。沉浸风骚辞赋,含咀苏辛李杜,百宝一囊收。自有论文体,迥不与人犹。

溯金元、析派别、数源流。庖丁游刃肯綮,应手解全牛。能识遗山风概,能赏幽兰天籁,词倡北宗遒。破壁龙飞去,岭海更盟鸥。

注:张海鸥君,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门下之高弟也,少与维江同砚席,情逾手足,维江就余攻读博士学位,海鸥实为之介。维江卒业时海鸥先已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矣。其应聘暨南,海鸥亦荐之。故末句云云。

赵维江《水调歌头》

拙作《金元词论稿》索序于业师,先生特赐《水调》一阕。实愧词中所誉。然其关爱情、殷殷意,感于肺腑也。金陵攻博,一波三折,小舟未覆,全赖吾师之鼎力。三年间,先生为师为兄,道德文章,悉心传我,每念此情,中肠顿热,难已感怀。于此谨步先生韵,略表心迹。

烟雨江南客,寻梦独漂游。钟山高树堪倚,月下作诗囚。长记随园曲径,追步学描疏影,花落恨难收。远别恩师去,长揖再夷犹。

赋秦淮,传古意,述风流。东山骚雅谁似?翰苑乘青牛。千日馨咳亲炙,万里情思难阻,潮卷海风遒。岭表家何在?载酒又盟鸥。

念奴娇·寄周裕锴

2000年仲秋读裕锴十八年前于赤壁次东坡韵之作,有感于“况我青青发”之豪情,并叹时不我予。亦步东坡韵并寄。

百年如寄,叹浮生、醉眼几多人物?道义风怀,常漫对,寂寂书斋四壁。荣辱穷通,俗生恩怨,不过风吹雪。鸥盟清忆,笑谈雄鬼人杰。

辜负年少光阴,天真虚掷,飞羽何时发。梦里依稀犹记取,渔火江天明灭。堪恨中年,长歌短引,白了额边发。多情谁解?霜天依旧残月。

注:1998年密州会上初识裕锴,吾以诗赠,锴以山谷“此心吾与白鸥盟”句回赠,故云“鸥盟”。

附周裕锴《念奴娇·壬戌之秋次东坡韵于赤壁之下》:

水云空渺,问江东、王谢诸人何物?舳舻鏖兵谁记取?唯有黄州赤壁。珠玉千钧,泉源万斛,到此纷如雪。沧桑鸿爪,山川空认奇杰。 年少乘兴东来,欣逢盛会,属浩歌齐发。问鹤亭前抬望眼,江涌残霞明灭。流水能西,黄鸡休唱,况我青青发。楚天秋晚,飞觞应酹新月。

又周裕锴2000年12月30日复海鸥书:

……观《念奴娇》一阕,沉郁跌宕,俊爽豪迈,志士之感慨欷歔,学人之沉静自守,隐者之淡泊超然,几多人生体验,化为长歌短引,情文并茂,令人击节。口占小诗一首,以寄相思之情:“相望江湖自在身,素衣无奈走黄尘。菱花羞对悲华发,鸥影翩翩入梦频”。

高校科研体制,桎梏人之性灵,然难以摆脱,故有“素衣无奈”之叹。世事滔滔,唯故人之友情,为“黄尘”中纯静之安慰也。

八声甘州·和维江落花词

维江作落花词惜春伤逝,因依韵写芳华幽独之悲

叹琼林幽独屡风霜,零落莫端详。惜芳心何驻?清高谁许?又负韶光。细数晚霞残照,孤雁未成行。永夜深如水,难梦潘郎。

总是年年春尽,被流光抛却,魂断横塘。问谁能到此,抔土葬心殇?算从来、无端锦瑟,伴啼鹃、泣血诉衷肠。声声是、痴情无悔,一瓣心香。

2000岁末于康乐园

周裕锴评曰:

《八声甘州》以落花寓身世,比兴深婉,哀而不伤,以英雄晚景取代佳人迟暮,于伤感中别有一番磊落之气。唱和之作能如此浑成,尤为难得。 2001年3月2日夜于竹林村

附赵维江《八声甘州·落花》:

似佳人晓起弄严妆,镜前细端详。喜蛾眉山远,玉容桃艳,不负春光。何处几声鹈鴂?顿作泪千行。点点青鸾血,空念檀郎。 怅恨落红片片,正魂离幽木,飘洒回塘。问匆匆倩影,竟或是情殇?叹浮生、朱颜一瞬,更为伊、痴想断愁肠。何时见?纵憔悴去,犹有余香。

千秋岁·赠吴勇

初识吴勇,陋室而邻,约为终生友。十四载匆匆,其人不惑矣!值其四十生日相聚燕饮乃作。

水天空渺,吴子来江表。辽海阔,鲲鹏杳。龟山黄鹤迥,青浦扁舟小。逢玉女,鱼头猛士惊翁媪。湖畔呦呦鹿,食野青青草。十四载,拥窈窕。从容帷幄隐,国士清修好。兹不惑,乾坤路远君行早。

2001年5月5日于广州麓湖畔

注:吴勇,浙江舟山人,负笈于东北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尝执教于沪、穗等地,现为广州大学教授。婚湘女冯华。初至冯家,小啖二斤八两之鱼头。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苏轼韵)

楚天空渺,细看取、天际乘风人物。造化多情,凭谁赐、今古黄州赤壁?横槊阿瞒,纶巾诸葛,年少周郎雪。扁舟苏子,孤鸿未许英杰。 长忆副使疏狂,香山粗似,怅浩歌轻发。倦客天涯身似寄,世事沧桑明灭。且任红巾,清歌按酒,怜我萧萧髪。笑谈荣辱,千秋共看的月。

2001年中秋节作于黄州赤壁

话说,这《水浒传》里只有“王婆”,并没有“黄婆”这个人物。

在98版《水浒传》中,王婆的扮演者是:李明启王婆

王婆是中国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王婆贪财的形象也有更深入的描写。在两部作品中均为山东清河县人,家住紫石街武大郎家隔壁,在家开一个茶坊,并兼做媒婆、接生婆等工作。她从中牵线,制造了潘金莲与西门庆的邂逅,并唆使两人杀害了武大郎,为西门庆设计勾引潘金莲,并借自家作为二人的通奸场所。在武大郎捉奸被西门庆踢伤后,又设计杀害武大郎,是二书的重要反面角色,有挨光、潘驴邓小闲等名句。

李明启

李明启 ,1936年2月20日出生于辽宁丹东,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表演艺术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退休前是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1960年参演**《12次列车》,自此开始演艺生涯。1993年凭借主演的话剧《人生感受》获得第三届文华奖表演奖。1996年在央视版《水浒传》中饰演王婆一角。1997年出演古装喜剧《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被称为最经典的影视角色之一。2005年主演家庭剧《家有九凤》。2008年出演都市题材剧《房奴》。2009年主演草原励志剧《胡杨女人》。2010年在现代剧《你是我的幸福》中饰小严姥姥。

2012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和刘佩琦表演《戏迷一家亲》。2014年7月参加CCTV-1的《开讲啦》节目。

法国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处:一曰教堂,二曰沙龙,三曰咖啡馆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会场所。虽然许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人还保留着每周去教堂礼拜的习惯。但是,现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难以适应这一传统。再说,除非找神父忏悔,在上帝面前说话,也太严肃、太拘束了。但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到教堂去,特别是退休老人,除做礼拜外,还可以听音乐会,参加社区活动。

“沙龙” 一词源于法文的译音,原意是指贵族家的客厅。封建时代,沙龙曾是达官显贵们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地方。在沙龙中,更多的是附庸风雅、钩心斗角,几乎谈不上什么真正的交流思想。而现代社会,沙龙作为交流思想的场所发展了,并且已从西方扩展到东方,但是,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脱附庸风雅人士聚会之嫌疑。至少,它是属于文人雅士们的,与普通老百姓无缘。

而咖啡馆则与上述两者不同,对于法国人尤甚。列翁·都德被誉为对巴黎每一块石头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馆较之沙龙更是法国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国,咖啡馆不是属于少数人的,它是属于每一个法国人。那是每一个法国人,包括街头流浪汉都可以花上几个法郎就有权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龙更具普遍的意义。咖啡馆对法国人来说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角落。

在巴黎时,我常去梅尼尔蒙当街区拜访一位法国朋友,并同他一起在附近一家小咖啡馆里小坐聊天。小咖啡馆坐落在比利牛斯街的一个街角上,空间狭小,环境阴暗,但小桌小椅收拾得干干净净,端上的咖啡总是又浓又香。

老板一家与我的朋友非常熟,同时也熟悉这片街区的所有老住户。老板娘告诉我,30多年来,她看着我的朋友长大,了解他的许多事情,包括小时候调皮倒蛋、与小伙伴们一起干的许多傻事。

朋友介绍说,在这片街区居住的多为普通市民,主要是小店主、小职员、教师、工人等。工作之余,他们到此与同伴们边饮边聊,海阔天空,意趣相投,不存在社会等级、地位之分。有人专僻静角落,桌上一杯咖啡或一杯红酒,孤坐独饮。也有人清晨赶在上班办事之前,在吧台前站着昂脖一饮,然后行色匆匆离去。傍晚,特别是晚上九点以后,客人则比较悠闲,或要一杯椰子酒,或要一杯啤酒,从容不迫。有的顾客,兴致所至,投币点播机,点一支喜爱的歌曲,一边饮酒抽烟,一边聆听歌曲。

小咖啡馆是社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欢乐时来,忧郁时也来;有人带着初恋的欢欣,也有人怀着失恋的痛苦。男人女人,有欢声笑语的,有忧郁落泪的,有缄默不言的,有放荡不忌的,芸芸众生,形形色色。而小咖啡馆的店主通常都见多识广,待人接物适度有节,给人以一种信赖感。他们既会为乐者助兴,也懂得宽慰忧者。

老板娘和朋友的这几句平平常常的话,一语道出了遍及法国大街小巷这么多小咖啡馆的特点。

除此之外,从巴黎到外省,从闹市到僻静的小巷,从大都市到小村镇,到处都有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馆:有上流社会式的,也有乡村式的;有知识型的,也有艺术型的;有热烈的,温文尔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郁的。许多咖啡馆还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时间进入不同的咖啡馆,可看到各式各样、变化万千的景象,从中可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和感受。咖啡馆可以说是法国社会的缩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兰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火花是从咖啡馆中迸发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发源于启蒙学者们在咖啡馆的高谈阔论,并由此向全世界传播。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及百科全书派学者们就是在“普罗科普咖啡馆”里决定,以人文和科学精神向中世纪神学和蒙昧传统挑战。而1789年,“打倒暴君!捣毁巴士底狱!”的号角,也是从咖啡馆里吹响的。

在巴黎,“普罗科普咖啡馆”具有其他咖啡馆无法企及的光荣历史,它招待过法国摄政时期的名流贵妇人,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政治家丹东、罗伯斯庇尔,复辟时期的浪漫派诗人缪塞。它还见证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诗人缪塞和音乐大师肖邦的爱情故事。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和福楼拜,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魏尔兰等,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普罗科普咖啡馆” 几经荣衰,历经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圣日耳曼街区一条狭窄、阴暗的小街上,迎来送往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公子**、文人墨客。它既未扩大,也无意在别的街区、别的城市开设分店。它风貌不改,成了巴黎的文化遗迹之一,是游客们吊古幽思的好去处。因此,游客不断,它的生存自然不成问题。

当然,咖啡馆的政治全然不同于贵族沙龙或歌剧院包厢的政治。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馆中散布谣言,蛊惑人心。革命家马拉对此非常不满,曾一度想取缔咖啡馆。幸亏他没有这么做,否则,这将是法国咖啡馆历史上一个抹不去的污点。法国人毕竟比中国人蠢笨一些,竟然没有想到把“莫谈国事”的警告贴在咖啡馆的墙上。因此,政治在法国咖啡馆里可以说是任意泛滥,毫无窒碍。

在巴黎的咖啡馆里,我听过疯子的政治演说和流浪汉的哲学批判。前者列数一大串法国各政党领袖人物以及他们的政治观点,无可辩驳地指出,这些政客无一不是败类。后者则对亚历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存在主义及其社会影响逐一批驳,并且得出结论:所有这些哲学家及其主义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假东西,唯独他这个堂堂正正的流浪汉,才是真正的哲学家,真正信奉其本人的哲学理论和主义,而且言而有信,身体力行。

两位仁兄不约而同,在不同的时空中,给我上了两堂别开生面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课。恭听完毕,获益匪浅,我算是多少理解了咖啡馆里的政治风云,也进一步明白了自由的含义。

据说,第二帝国时代,法国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馆里联络新闻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拥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治家克莱门梭曾活跃在蒙马特尔高地的咖啡馆中,与文人画家们相交甚欢,并因此而赢得各界社会进步人士青睐,荣登法国总统宝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德国盖世太保严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馆仍然堂而皇之地成为抵抗运动的首要联络点,法国人之善于周旋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现代社会里,咖啡馆早已没有旧时代的政治密探了,与此同时,咖啡馆政治也式微了。现今法国咖啡馆,从政治上说,已成为小老百姓发泄不满和牢骚的地方。当代政治家所看重的是竞选集会、电视、广告、广播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对其先辈们所喜欢的咖啡馆,已不再情有独钟了。 在咖啡厅中,灯光或明或暗,烟雾缥缈,让人产生幻觉。咖啡芳香浓郁,气氛优雅浪漫,使人的心灵和感官更加敏锐。因此,咖啡馆成为情侣们偏爱的地方。也有人在咖啡馆中从陌生到相识相知,乃至相爱。

有一首法国歌曲,歌名为“三只鸽子咖啡馆”,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咖啡馆的爱情故事:一对互不相识的男女主人公,经常光顾“三只鸽子咖啡馆”,多次相遇,面熟却不相识。冬日中,他们几经犹豫,终于坐到同一张桌子上,聊起了天,从生活琐事,到文学鉴赏,从哲学理论,到人生见解,他们渐渐无所不聊。他们发现彼此是那么相似,兴趣是如此相同。两颗孤寂的心跟着一个节拍跳动,他们不用相约,每天准时在咖啡馆见面。一个晴朗的日子,他们从室内移到室外的露天咖啡座,沐浴和煦阳光,观赏前面小广场上人来人往。有时,他们还一起走到大街小巷中,边散步,边交谈。不知不觉,俩人已情投意合,但谁也没有道出自己的真情。春天来临,分离时刻也随之而来。不知为什么,一天,姑娘没有再来,小伙子突然感到怅然若失。他多次回到咖啡馆,整天守望,但是姑娘未再出现。几个星期过去了,小伙子已不再盲目地守望。他又恢复了往日的习惯,还是每天,在那个特定时辰,来到咖啡馆里小坐。他解脱了这段情爱吗?他是否一边思念逝去的美好时光,一边仍然期待着、梦想着?

这一爱情故事,在巴黎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只能算一次普通的邂逅,只是缠绵悱恻的旋律和近似悲剧的结局叫人伤感,难以释怀。

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故事。我认识的一对法国夫妻。丈夫叫热罗姆,妻子叫安娜。一次,他们手指着拉丁区圣米歇尔大街街角一家咖啡馆告诉我。当初,他们就是在那儿相识、相爱并缔结良缘的。他们有两个孩子,男孩叫路易,女孩叫玛丽。他们还告诉我,像他们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在咖啡馆结识朋友,法国人习以为常。新老朋友见面,多半也会找一家咖啡馆相约碰头,要上一杯咖啡或别的饮料,悠然自得地谈生意,叙友情。咖啡馆中约会,咖啡一杯,颇有中国古人所称道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所不同的,只是以咖啡代清茶。

当年法国求学之时,一天学校意外停电,国际法教授阿兰·坡列灵机一动,即率全班学生赴邻近咖啡馆,将课堂移至公共场所,为每位同学点上一杯咖啡,在浓香扑鼻的咖啡味中,继续上完中断的课程。而咖啡馆就座的其他客人,好奇地观赏这一幕,未有任何清静被干扰的表示。这真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法律课。 一部法国文学史是以咖啡馆的故事为源头的。 “白绵羊咖啡馆”是巴黎最古老、高贵的咖啡馆,也是寓言作家拉封登、诗人布瓦罗、喜剧作家莫里哀和悲剧作家拉辛同朋友聚会的地方。街头浪子兼街头诗人弗朗索瓦·维龙常常出没于“三棵稻穗咖啡馆”。

巴黎许多咖啡馆因文学艺术而闻名于世,它们主要分布在三个街区,即蒙马特尔高地,塞纳河左岸的草地圣日耳曼和蒙巴那斯。

在蒙马特尔高地上,最著名的是灵兔咖啡酒吧。它在圣心教堂后面,外表并不起眼,一道木栅栏围着一幢低矮的两层楼房,酷似一座农家小院。然而,它在20世纪初却是法国文学和艺术革命的发源地。许多流派诞生于此。当年,每逢夜幕降临,毕加索、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耐尔、弗朗西斯·卡尔果、罗兰·多尔杰莱斯等许多年青画家和作家便会光临此地,消磨漫漫长夜。

在一群身无分文、喜爱热闹的青年艺术家中,毕加索是最沉黙寡言的人。连他,也不愿意孤独一人待在自己的画室里,他经常到这里来,坐在一帮充满生气的青年中,听他们高谈阔论,吟诗作赋,从中积累生活素材、汲取创作灵感。马克斯·雅各布、卡尔果和多尔杰莱斯是活跃份子,他们高兴起来,兴致所至,甚至登上酒桌、吧台,高声朗诵诗歌,歌唱巴黎民谣和自己编的歌曲,其中不少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在蒙马特尔高地,这批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时人们只要一谈起艺术,就会说:“到高地去!”。因为,在高地上,有毕加索、乌特里洛、凡·东更和马克斯·雅各布等一群灿烂的艺术之星。梵高也曾在高地留连,探索他的艺术道路。

蒙马特尔高地还是法国现代流行歌曲的摇篮。《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迪埃、《樱桃时节》的作者克莱门以及阿里斯蒂德·布吕安都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开始创作歌曲的。特别是阿里斯蒂德·布吕安,他一直在高地的咖啡馆中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以他黑礼帽和红围脖的反叛形象,开创了流行歌曲反叛布尔乔亚社会的传统,堪称法国现代流行歌曲的鼻祖。

灵兔咖啡酒吧至今仍保持着它往日朴实无华的风貌。在那儿,客人们仍可以聆听曾经激荡几代法国人心灵的老歌。

塞纳河左岸的草地圣日耳曼是文人墨客聚居的街区,以它众多的小巷和文学咖啡馆著称。“花神”咖啡馆、“丽普”咖啡馆和“双愚人”咖啡馆是其中最有名的。各个文学流派的作家分别在这些咖啡馆里聚会。

20世纪20-30年代时,阿拉贡、纪德、马尔罗、阿波利耐尔、法格等法国作家和诗人经常出没于“丽普”和“双愚人”咖啡馆。法格是个巴黎通,他曾徒步走遍巴黎的大街小巷,并写了一本《巴黎步行者》。他在书中评论说,只要在草地圣日耳曼的咖啡馆喝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大致了解巴黎文学界一天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学活跃,此风更盛。萨特、西蒙娜·德波伏瓦、加缪等人另辟天地,在邻近的“花神”咖啡馆聚会,讨论存在主义文学,“花神”咖啡馆因此而获得了“存在主义咖啡馆”的美名。

蒙巴那斯也以文学咖啡馆众多而著称。诗人波德莱尔曾经常出入这里的“大草屋”酒店,阿波利耐尔喜欢到这里的“巴蒂”饭店就餐,而“百合花圃”酒店则是莫雷亚斯、雅里、保尔·福特和达达主义的创始人萨尔蒙及其朋友和社会名流经常出入的咖啡馆。

本世纪初,随着画家毕加索、卢梭、莫迪戈里亚尼和弗拉明克等来到这里定居,蒙帕那斯很快就像蒙马特尔高地一样成为艺术的圣地。“罗冬德”、“罗姆”、“古波尔”、“布列戴尔”和“巴蒂”都是这片街区遐迩闻名的咖啡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82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