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
主人公英子是一个善良、聪明、大胆,5、6岁的小女孩。生活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满童真的眼光观察着世界,关注着她周围的各色人等。最终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爸爸因病离世,英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秀贞惠安馆痴傻的疯女人秀贞与英子成了朋友,在英子的帮助下,疯女人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儿,然而,命运弄人,秀贞母女相认的晚上便惨死在了火车轮下。
兰姨娘父母的朋友,心地善良,敢于追求爱情。爸爸对兰姨娘日久生情,小英子撮合同住家中的德安叔与兰姨娘,事成后两人相约离开。
宋妈英子的奶妈,是个朴实的乡下人。宋妈几年前撇下孩子来到英子家中伺候,却收到儿子溺水身亡,女儿被卖给别人的噩耗,宋妈含泪离开。
爸爸喜欢过兰姨娘,最终因病去世。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城南旧事第三章《兰姨娘》主要叙述了兰姨娘从三岁被卖给人家,十四岁从苏州被人带进了北京,二十岁嫁给一个六十八岁老头的经历。她在这个家庭受尽了欺辱,后来逃离了那里,来到了英子家里,从此打乱了英子家平静的生活,英子从此恨透了兰姨娘。
新青年闹革命的时期,不少革命青年被杀害。一个叫德先的人,经常到英子家里躲藏,在和兰姨娘接触的过程中与兰姨娘产生了爱情。北京形势吃紧,兰姨娘和德先离开了北京去了天津和上海。从此英子家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本书以其以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于1960年出版。全书通过作者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
扩展资料:
兰姨娘,施家大爷(英子爸称他为施大哥)的姨太太,因不容于施大爷而出走,寄住在林英子家。兰姨娘是一个能说会道、善于寻乐、很有人缘的女人,自从来到英子家,林家上下,从林太太、林英子,到宋妈、张妈都乐意与她闲聊,听她说笑。
她到林家住了一个礼拜,家里便“到处是她的语声笑影”,她俨然成为林家人瞩目的中心。但这个表面上略带喜剧色彩的人物,实质命途多舛,内心里藏有许多难以言述的隐痛。她原籍苏州,三岁时就被自己的亲娘卖掉,十四岁被人从苏州带到北京卖入妓院。
十六岁“开怀”(初次生育),二十岁跟了比她大四十三岁的施大爷,“不愿意把年轻的日子埋在他们家”,五年后从施家出走,但是,人海茫茫,举目无亲。她自己也说,“出来了又该怎么样呢?”既无后台老板,又无薄技在身,英子爸再豪爽,英子妈再大度。
宾至如归不可能是长久之计。说起这些,这个不肯示弱的女人“眼里闪着泪光,嘴上还勉强笑着。”幸亏在英子家邂逅德先,人生旅途才算看到了一线转机。德先是英子爸的同乡,在北京大学读书,因为“闹革命”而遭当局缉捕,寄住在英子家“躲风声”。
英子爸非常欣赏他,夸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新青年”。他的“新”不但表现在冒着“出红差”的危险投身学运,更表现在与兰姨娘的交往中对兰姨娘的态度。恰如他的名字德先——他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先锋。他不嫌弃兰姨娘“卑贱”的身世。反而给她以应有的尊重。
照着对女大学生的称呼,叫她“密斯黄”,夸她“是一位很有志气的,敢向恶劣环境反抗的女性”;借易卜生的《傀儡家庭》给她看,带她去看**《二孤女》,有意无意地引导她向争取独立人格的道路上迈进。一个是被追缉的“顶顶顶新的”新青年。一个是被“赶出去”的姨太太。
一边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的“下堂女子”,一边是容世俗之不能容的进步青年,终于,在聪明好心的小英子的全力撮合下,一拍即合,短短几天的时间,由相识而“拉手”,最后双双出走(不同于《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完成了有情人总成眷属的喜剧。
-城南旧事
一
英子是我儿时最好的伙伴!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益智玩具,没有绘本,没有各种自行车,更不可能有手机、平板电脑、点读笔之类的电子产品。
但我们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游戏:跳绳、踢毽子、丢手娟、老鹰捉小鸡、踢方格、“种小树”、捉迷藏、“打仗”等等等等。而且玩具都是自制的:稻草编的绳子、干红薯藤或鸡毛扎的毽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田间泥巴……
英子很多游戏都是不参加的,比如玩泥巴、在阴暗的巷道里捉迷藏等等,不是因为她觉得脏,而是她大姨不允许。
英子是大姨、大姨丈带大的。
大姨丈对她呵护备至,但大姨对她宠爱中又不失严厉。
她总说:“别贪玩,别去野,你跟他们不一样。”
傍晚,正是孩童疯玩好时光。而英子,早早地就被大姨叫回家了。
大姨常说:“英子是‘狗眼睛’,看见过‘七姊妹’,我可不能让‘七姊妹’把我的英子抓去。”
我曾好奇地问:“‘七姊妹’在哪?长什么样?”
大姨很神秘地说:“就在那晒谷坪旁边的梧桐树上站着啊,穿着鲜艳的长裙,裙带飘飘,很漂亮。你如果好奇走近去看,她就趁机把你抓住飞走了。太阳落山时,‘七姊妹’就出现了。”
小时候,没能力去甄别这故事的真伪,也没有深思英子为什么是跟大姨长大?大姨又为什么说她和我们不一样?
直到有一天,英子的父亲出现,我们才知道她的身世。
二
英子还是婴儿时,妈妈生病了,自知时日无多,便哀求前来探望的远房表姐即英子的大姨:
“英子爸爸虽然在银行上班,但他一份薪水无法养大五个儿女,况且英子才几个月大。姐啊,求您将英子当成女儿养着吧。虽然您已五六十岁了,但孩子长得快,将来您一定能享到她的福气的。”
一辈子无儿无女的大姨,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有一孩子抚养,无过多考虑,便欣喜地将英子抱回了家。
三
不满十岁的英子被父亲接到了县城的家。
父亲对这个成长在农村的女儿,心存愧疚,想方设法地弥补英子。给她买了新衣服、新被褥,让二姐三姐合住一间房,让她单独住一间。
刚到城里的英子,怯生生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小心翼翼地和陌生的父亲、哥姐共处一室。
她不敢高声说话,不敢随意大笑,更不敢扑在父亲怀里撒娇。穿上新衣服的她,却处处透露出农村娃的土气,这没少让哥姐暗地里嘲笑。
敏感而懂事的英子,在新家过得十分拘束。
终于有一天,英子离家出走了。一个不到十岁的娃,居然独自徒步几十里从县城回到了村里。且不说安全问题,也不说劳累情况,这孩子,没走丢,真是万幸。这事当时可说是轰动了半个村庄。
英子见到大姨就扑进怀里大哭起来,还没等大姨问清楚原因,满头大汗的父亲也出现了。
父亲说,英子将好几个桔子、梨之类的水果藏在被窝里,三姐看见了,说了句她偷家里的水果,她就跑了。
大姨怒气顿生:“我带大的孩子,品行信得过。况且既然是家里的水果,她贪吃几个也不能说‘偷’啊!”
英子拉拉大姨的衣袖,委屈地抽泣:“大姨,我没多拿,我是把爸爸每天给我的水果攒起来,准备周末回来拿给大姨和大姨丈吃的。”
大姨一听,将英子搂在怀里哭了。
周围看热闹的人们,也悄悄抹起了眼泪。
四
英子最终还是跟父亲回了县城。
初中毕业后,成绩优秀的英子没读高中,而是去了财会学校进行短期培训,早早进银行上班了。
那几年,常看见她大姨拄着拐杖去小卖部买白酒,说是每餐喝一小杯,能活血化瘀、强身健体。一般农村老太太是买不起白酒的。后来又去敬老院住了一段时间,据说英子每周都会提着水果去看望大姨……
一九九五年,英子的大姨去世了。大姨是五保户,原来一个生产队的人凑钱办了其后事。英子拿出上班后的所有积蓄三千元,纯朴的村民怜惜从小丧母的英子,没用她的钱。
我之所以清楚的记得这个时间,是因为大姨去世后做法事的当晚,英子是跟我一起睡的。而我当时在村里小学教了一年书。
村里人觉得英子去县城已久,睡不惯农村人的床;知道我跟她小时要好,所以特意找到我,让英子跟我搭个床。
那晚我从祖厅接她去学校,闲聊几句后,精疲力尽的英子很快就入睡了。而我,身上奇痒无比,翻来覆去睡不着。实在忍受不了,扯亮电灯,与被惊醒的英子一起翻开被子,很快发现罪魁祸首——好几个大跳蚤。
我很尴尬:“实在抱歉,以前我床上从来没有过跳蚤的。”
没想到,她也很不好意思:“可能是我身上带来的,今天我在大姨的房间里跪了很久……”
我呆愣了半天,才明白她的意思。
她在大姨的房间里跪了一段时间,身上就沾了很多跳蚤,那大姨的床上呢?可想而知。
说好的懂事孝顺呢?我在心里暗暗质疑。
五
她回县城后,我们相处的时间就很少了,她大姨去世后,见面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
开始那几年,清明节时看到她回来扫墓,形单影只的;几年后在银行碰见她一次,简单聊了几句,她说假期常一个人背着包去各地想去的地方;再后来逛街时偶遇,见她带一女孩……
这些年,先后送走了婆婆、公公后,对“养大一个人容易,养老一个人难”的这句俗语有了切身而深刻的认识。她大姨去世时,英子才二十左右。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应该还是在父母臂弯之下成长的孩子,但她却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赡养老人的重担,其艰难可想而知。
我对她曾有过的质疑早已烟消云散,并为此深感惭愧。
印象中距离和英子上次街边邂逅已有十年。
亲爱的朋友,近来可好?
我相信,善良的人,一定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篇一:读《我们看海去》有感
《我们看海去》是在《城南旧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篇文章,内容是英子在第一次搬家后发生的故事。
《我们看海去》是英子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搬家后的英子认识了一位朋友,但这位朋友英子却发现他是一个“小偷”,这本来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但因为英子不小心将朋友送给它的礼物暴露出来,结果,那个朋友被警察抓走了。
我喜欢的人就是那个收破烂的“小偷”。他为人老实和善,却为生活不得不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与另一个人一起偷东西。虽然在和英子交谈时,他也有悔过之心。但是最后事情发展让他已经回不了头,他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错误的道路。
在他被抓时,英子十分伤心,年幼固执的她怎么都不相信一个“老好人”竟然是名小偷。当看到他被抓住示众时,英子黯然神伤,她知道,他们“一起去看海”的约定,永远也实现不了了。她也难以分清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就像我们分不清模糊的海天边际一样。因为对于英子来说,他就是一位“大哥哥”,但又被警察抓走,究竟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两才兼有,这是英子小时候的未解之谜。
我感觉,那位“小偷”其实不应算作坏人,因为他要供弟弟上学,伺候双目失明的母亲,是为生活所迫。从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富人一生都享有荣华宝贵,而穷人却永远只能是穷人。现在的生活比英子英子生活的时代好了许多,但有些年青人甚至是大学生还游手好闲,成为“啃老”一族,整天无所事事,这不是辜负父母从小对我们的种种付出吗?
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篇二:《我们看海去》读后感
这两天有些杂事没有得闲看《城南旧事》,昨天读了一遍《我们看海去》,今天又读了一遍,《我们看海去》读后感。本来看到《我们看海去》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是这篇文章一定会描写大海的美丽、大海的宽广以及英子站在大海边的感慨万千……可是英子没有看到真正的大海。
这篇文章描写的海是英子国文课本上的海,英子没有看见过海,她读着国文书上的《我们看海去》,她分不清天和海,她在草丛中以为看见了蓝色的海,不,那却是蓝色的天。蓝色的海在哪里呢?读完我知道,蓝色的海在英子心中!
滚到草丛中的皮球引着英子碰见了“小偷”,于是这篇文章的两个主人公在草丛中共同读着《我们看海去》,共同梦想着海,英子心中有英子想象过千万次的美丽的海:蓝色的大海、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小偷心中也有他想象的海,可那遥远的海是属于他弟弟的海,只有他努力、哪怕是做贼去偷供养好弟弟上好学才能到达的`海,读后感《《我们看海去》读后感》。英子的海虽遥远可英子终究能看到,“小偷”或许看不见海了,可是他希望他弟弟能看到。我们同样祝愿英子、小偷和他弟弟、每一个人都能看见心中美丽的海。
想象的海和现实的海有差别,可是在英子心中的海是美的!好人和坏人有差别,可在英子心中人都是善良的!我们现在就住在大海边,在家里、在办公室里抬眼就能看见海,可是细细想想,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真正感悟大海的美丽,至少我们眼中的海没有英子心中的海那麽美!同样我们现在身边有很多人,可是我们真正能倾诉的朋友不多,至少不像英子和“小偷”一样互相倾诉心声,我们现在心中认为是好人的也没有那麽多,至少不像英子心中的好人那麽多……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永远有像英子心中一样美的海:蓝色的大海、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也希望我们每心中放下戒备,那么我们眼中好人就会越来越多,生活就会越来越美!
篇三:《我们看海去》读后感
读了《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后,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贼”为了弟弟能够上学而去偷东西,充分体现了兄弟之间的亲情。
虽然我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我有一个表哥,他对我也是非常的爱护。有一次我被人欺负,哭着跑回家了,当时我表哥刚好来我家,看到我哭哭啼啼的样子就问我怎么了?我给他说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表哥拉着我的手就去找那个欺负我的孩子算账,表哥把那个小孩教训了一顿还让他给我赔礼道歉,告诉他以后再也不许欺负小朋友了。从这件事中我看出了表哥对我的爱护,就像文章中的“哥哥”一样。
篇四:《我们看海去》读后感
《我们看海去》是《城南旧事》中的第二篇小说,主人公林英子搬了新家,在她家旁边的草垛子里认识了一位陌生的男子,并成为了朋友。英子总是听他讲故事,英子一高兴便背起了从小学课本中学习的《我们看海去》,于是,便与陌生男子约定一起“看海去”。然而,小英子却不知道他们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小英子眼中的这位友好的大哥哥家境贫穷,要赡养瞎老娘,还要供自己弟弟念书,他就动起了歪念头—去各家各户偷东西,最终被巡警逮捕了。“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这种美好的愿望从此破灭了。
当书中写到,压着石头的油布包裹,胡同里发生接二连三的盗窃案,和蹲在草垛里的陌生男子时,我就感觉有很多疑问想要解开,恨不得一下子翻到最后一页看个究竟。就在小英子知道谁是窃贼的时候,我不禁大为震惊。窃贼竟然是经常给小英子讲故事的那位和蔼可亲的哥哥。我想:现在的这位被手捆白绳子的大哥哥,与小英子结识的那位大哥哥截然不同!他原先那副说说笑笑,非常亲近人的样子,使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看海去》是《城南旧事》中最富有感情的一篇,这篇文章包含着林英子童年中的快乐、伤心、好奇……,那份与“野孩子”踢球的快乐,发现油布包裹的好奇,得知罪犯是那位大哥哥的伤心……这就是文章里所有的情感,因为我们都有感情,也都是忘不了的。
小英子的童年和我现在的童年都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每次都化险为夷。
林英子就是林海音,这一篇文章就是林海音小时候的事情。我想,如果林海音小时候的事在我身上发生,那,我该多么幸福!
作为**中的一个结尾,英子背诵《我们看海去》表达了她的情感和思念,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浪漫和诗意。
首先,英子背诵这首诗是对她与大海之间的感情的一种表达。在**中,英子曾经多次面对大海,而这首诗中的“我们看海去”这一句,则表达了英子与大海之间的约定和承诺,暗示着她对大海的热爱和追随。
其次,这首诗的结尾也增添了整个故事的诗意和浪漫。诗中“在海的上面,我们看见了我们的心,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未来”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也呼应了**中英子对于自己未来的期望和梦想。
总之,英子背诵《我们看海去》作为**的结尾,不仅表达了英子与大海之间的感情,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浪漫和诗意,让人们对于美好未来充满了期望和向往。
《城南旧事》赏析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那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整部影片可分为三部分:“疯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妈的离开”。用串珠式的联接方式承上启下,每一部分的开头都是宋妈的男人来要钱,每一部分的结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离开小英子死去。本课节选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纬在谈《城南旧事》的音乐时说:
一双充满纯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观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
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尽在不言中。 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鉴赏这部**文学剧本思想内容的钥匙。
第一,儿童视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梦牵魂绕。冰心到人生的晚年总是做梦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有她和父母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时代,走遍了世界,她嚷着要回家,回童年的家。为什么?因为那里是童真所在,是心灵的故乡。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样如此,始终不忘她在那里度过童年的第二故乡——北京。
现实世界人与人是隔膜的,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我们看到的《故乡》中成年的“我”与闰土的隔膜。而童真则反之。童真是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的感情,“纯”在有一颗“童心”,一颗真的善的美的“童心”!与人交往没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扰,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选择了英子这一特殊的观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来感受身边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成人社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思考成人社会的各种问题。尽管它很不成熟,但对人生、对社会却作了真实的实录。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会馆门前痴立的“疯女人”秀贞,渐渐地,她们熟识了,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很喜欢她。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个北大学生,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反动军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们的女儿“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于是秀贞就成了现在这种疯疯癫癫的模样。小英子很同情秀贞,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而在世人眼中,秀贞的悲惨遭遇非但得不到丝毫同情,还被视为伤风败俗。在成人的社会里,秀贞不过是个疯女人,人人避而远之。可是英子不懂得世俗的这一套,她以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来理解了秀贞反常举止下的真实内心,理解她对爱人的期盼,对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后来,英子发现她那个时常被养父虐待的伙伴就是小桂子,终于帮她们母女相认。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英子对他没有任何世俗的成见和歧视,他们的交流是真诚平等的。在这一场戏中,剧本运用了英子与小偷的大量对话,以及家人、邻居对小偷的议论来交代故事的原委和矛盾。其中有一段对白:
小偷:小妹妹,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们有一篇课文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吗?
多么幼稚而真切的话!英子用她的纯真和宽容感化着小偷。
随着故事的推进,英子在毕业典礼上与小偷相遇,使观众了解到小偷善良的另一面,并谅解了他的所为。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本性善良,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自责。英子与小偷的最后一次相见,荡漾着两个不相称的世界——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温暖的友情,令人感慨唏嘘。
英子的眼光是纯真的美好的,她看到的是人心的善良和美好,世人眼中的疯子、小偷是她的朋友,她的善良和真诚使得她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进入疯子、小偷的心灵世界,看到疯子对爱情的执着,看到小偷对供养弟弟、母亲的责任及对他自己的道德谴责。她不懂的是这个世界,为何把她的友情一一剥夺。
英子用无暇迷惘的眼神表现了纯真的无污染的心灵对社会和人生的拷问,她不明白成人朋友们的命运为何这样艰难,包括那些被杀头的学生。**就这样借助孩子的视角,将成人世界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发掘出来。成人心中的忧愁和世事的艰难,孩子未必明了,但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忧愁和艰难,却另有一番特别的意味。
第二,人生,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贞和妞儿死了,“厚嘴唇的人”也被抓走了。
小英子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开始成长起来。秋天到了,她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落下了泪珠,她在长高。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她开始成熟起来,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与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的同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送别》主题曲的再现,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这位善良女人有的只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小英子在不断的离别中长大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这首题为《送别》的乐曲中缓缓地流淌着人生的美丽、无奈和忧伤,“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曲中流淌,它述说着“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我觉得这歌曲也阐释了《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一个人物的离去,也伴随着英子对人生离别的体验和成长。
但是,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的故事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随着“一切都离我而去”这一主题的流逝,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哀怀,而不是沉沦;是一种眷恋,而不是淹没。追忆之中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对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经有过的那么真、那么善、那么美的一切,都已经沉淀在了灵魂深处,让人永远有悠长悠长的怀想,犹如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盛满了对人世沧桑的眷恋之情,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
作者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童年是短暂的,但愿童年的纯真和诗意能让我们放下现实的苦难而永葆快乐的心情。
齐帆齐微课第51篇,1914字数,共累积 69613 字数第八周打卡作业(1)
01
李辉和英子是大学期间认识的。
二人是同级不同校。大二时,因为寂寞无聊,家庭富裕的李辉就让他的舍友介绍漂亮的女同学与他认识。
李辉的交友标准,首先相貌第一。用他的话来说,长得丑的女孩子,他看着都觉得恶心,更别提和对方在一起谈话了。
女孩都喜欢帅哥,男孩子都喜欢靓妹,这是大学期间大家公认的择友标准。
李辉自身形象不错,身高1米75,白白净净,眉清目秀。因为平时喜欢打篮球,整个人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青春活力。
因为他学的是理工科,班上男生多女生少,能看上眼的女同学早已经有了对象,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位从长相上看难入李辉的法眼。既然校内的不符合标准,只能在校外寻找了。
没多久,室友就拿了好几张女同学的照片,让李辉逐一挑选。多方比较之后,李辉最终看上了名叫英子的瘦高个短发女生,虽然并不是容貌最出众的,但却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虽然第一印象不错,可不见本人,李辉心中不踏实。于是舍友就提议,他先约英子出来,让李辉躲在暗处观察一下。如果认可就站出来,大家相互认识下。
见面那日,舍友故意邀请英子在学校的餐厅用餐,美名其曰是款待同学,实则是给李辉创造与英子相识的机会。
英子本人比李辉照片里看到的还要漂亮,一米六五的个头,瓜子脸,双眼皮,唇红齿白,短发已长为披肩长发,用一根黑皮筋简单的扎在脑后。穿一身带帽子的浅粉色卫衣套装,脚上搭配一双白色网面运动鞋,背一个双肩帆布包。在英子的身上,李辉感受到了自己熟悉的青春气息。
于是,在不远处的李辉给舍友示意后,端着餐盘走到了他们面前,径直坐在了英子对面,舍友顺理成章介绍李辉和英子认识。
02
初次相识之后,李辉就时不时制造与英子邂逅的机会。好在二人的学校,相距并不是太远,也有直达的公交车。于是,没课的时候,李辉背上他喜爱的篮球,去英子她们学校打篮球。
也许是天助人也,李辉去后总会碰见英子。起初英子喜欢独来独往,李辉就会死缠烂打要英子请他吃饭,以尽地主之谊。吃过一两次饭后,英子就开始躲避李辉,每次总是与舍友相伴而行,不再单独行走。
谁料某一日,李辉直接走到英子朋友面前,大大方方地介绍起自己,“我是李辉,英子的男朋友。”此话一出,英子惊呆了,李辉顺势搂住英子的肩膀,“抱歉啊,我俩闹矛盾了。”于是朋友就转身离去。
随即,英子冲李辉大发雷霆,赌气离去。
第二日,英子去教室上课,突然看到了李辉的身影,还冲她示意,让坐到他旁边的位置。英子视若无睹,找到一个距离李辉很远的位置坐下。谁料刚坐下没多久,李辉就走过来对英子旁边的同学耳语了几句,同学随即离去重新找位置坐下。看见面前阴魂不散的李辉,英子有一种世界末世的感觉。
就这样,李辉陪英子上了一个月的课。后来,迫于周围舆论的压力,加之李辉的死缠烂打,英子最终答应做李辉的女朋友。
之后,李辉当着朋友们的面郑重宣布英子是他的女朋友,为了宣示主权,他还当众亲吻了英子,引来朋友们的阵阵尖叫与欢呼。
李辉的举动令英子又羞又惊,却又无计可施,因为李辉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之人。
后来,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英子答应李辉的约会,校园里时常会看到二人相依偎的身影。
室友们都夸英子好福气,找到李辉这样一位帅气而多金的男朋友。李辉善于走曲线追女友路线,在和英子确定男女朋友关系之前,早已经用糖衣炮弹将英子的舍友全部拿下。
面对室友的夸奖,英子只是抿嘴一下却不言语。
03
大三的时候,因为功课繁多彼此变得忙碌起来。除了打电话,二人见面的次数减少了许多。虽说如此,两人固定每周见面三次,其余时间打电话联系。毕竟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距离上的疏远。
英子和李辉约好毕业后两人一同考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准备将来在北京发展。
然而大四考研报名的时候,李辉的父母已经托人给李辉安排了一份条件优越的工作,要求李辉立马入职,考研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为此,二人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最后,谁也没有说服对方,二人不欢而散。
之后,英子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复习之中,李辉则按照父母的安排提前走上了工作岗位。
后来,英子终于得偿心愿考上了研究生去了北京。临走之时,她没有告诉李辉,只是发了一条两个字的短消息“珍重!”。
自那次争吵之后,李辉气恼英子的不解人意,英子埋怨李辉言而无信,二人之后就再没有联系。虽然彼此也在思念对方,但是相互都不肯低头认错,最终二人只能错过了。
就这样因为志向不同,李辉与英子的第1次恋爱就这样无疾而终。
毕业就面临着分手,是许多大学生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不只是李辉和英子 ,许多大学生都面对过这一问题。
学生时代只谈感情,没有过多金钱成分掺杂其中。毕业时,首先面对的却是事业,其次才是感情。在没能够平衡事业和感情的时候 ,分手才是最好的选择。
齐帆齐年度基础写作营(51)1914字
《小欢喜》里凡英CP虽说是观众心中的官配,但一开始方一凡想要追求的女孩并非英子,而是英子的闺蜜陶子,人长得漂亮温柔学习又好,起初就是方一凡心目中的女神。在追求的过程可谓是死皮赖脸,逮到就无事献殷勤,使尽十八般武艺。可为何后来方一凡突然就放弃陶子而“移情别恋”英子了呢?
真的是因为陶子心中已有季杨杨而不喜欢他吗?其实是方一凡一开始喜欢的就是英子,只是不自知罢了。这一点早在第一集就有苗头!
从第一集他嚷嚷着喜欢陶子用录像跟其表白被拒开始,他其实都很少正眼看过陶子。反倒是跟英子的互动是最自然最舒服的,因为英子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他觉得就是哥们的关系,但喜欢而不自知。直到家长棒打鸳鸯之后直接把他打醒了!
但行为早就暴露了他的心思,譬如方一凡出场做直播的第一个镜头是给到英子的,还有操场上方一凡对英子说的那一句"你不要和这些男生打篮球了”,这一句话就透露了方一凡care乔英子的心思,真不care的话怎么会切入这个角度让英子别打篮球。还有后来英子在学校楼顶上哭泣的时候,方一凡还自恋调侃说因为他而哭。种种行为早就铺垫了方一凡对英子的心思不简单!
反之,英子一开始也是喜欢方一凡的。
最开始方一凡还在追陶子的那几集我就觉得这俩应该有点苗头。
只不过我觉得英子的比较早。譬如开头方一凡追陶子的时候英子都在各种拆台,直接拿起方一凡想给陶子喝的水一顿猛灌,方一凡从篷上掉下来的时候英子担心都快满溢了。还有陶子和方一凡在讲题的时候,英子看见了一个箭步冲刺过去甩水给方一凡,方一凡说她的时候她吃着零食笑得一脸俏皮。种种行为也铺垫了英子对方一凡的心思!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虽然方一凡的女神是陶子,但他却是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英子。
两人虽都没主观意识,但都是比较随心的自然反应。方猴儿大大咧咧,其实本该他最早开窍的,不过心性还孩子气。英子虽然早熟,但父母的婚姻关系可能让她对感情有潜意识的不开窍。但都不能阻挠两人的甜!
方一凡和英子真的太甜了,方一凡说喜欢陶子的时候,眼神却一直关注着英子;
英子和陶子打kiss的时候,方一凡凑上去开玩笑,但嘴偏向英子那边儿;
方一凡把手搭在英子和陶子肩膀上的时候,悄悄吃了英子手上的苹果,还是英子咬过的;
五个小孩儿一起许愿的时候,方一凡许的愿望是,希望英子不再焦虑。
太美好了,好想看他俩的南京爱情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