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塑料凉鞋 ——人生最卑微却是最伟大

我的塑料凉鞋 ——人生最卑微却是最伟大,第1张

夏天快到的时候,穿着布鞋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玩,就感觉脚里一直出汗,就盼着娘给我买凉鞋穿。

娘找出上一年的凉鞋让我穿一下,都是不会合脚的,因为小孩子长得太快了。旧的凉鞋也不会扔掉,而是会放在那里备用。

那时的夏天我穿的都是塑料凉鞋,身边的小伙伴穿的都是一样的。穿上塑料凉鞋就可以到处踩水玩,不用怕水了。

但是穿着塑料凉鞋有个不好处,就是出汗或者是脚上沾上水以后,走起路来会打滑。如果穿着塑料凉鞋到河边去玩水,踩到泥里的话,用力往外拔脚的时候,鞋带那个地方容易断了。

如果鞋子坏了,上一年的那一双就有了用处,娘会剪一块下来,在火上烤一下补在坏的地方。我在旁边等一会,等塑料硬化粘牢靠了,就又可以穿上它,继续在外面玩。

1

夏天下雨的时候,我和林林穿着凉鞋在外面的土路踩水,那时村的路都是土路,软的地方,一踩一个泥坑。我们两个在家门口的河边踩着水玩,头上戴着大人的斗笠,那时有伞的人家不多,更别说是雨衣了,我还在有一户人家见过蓑衣。

这些后来在语文课本出现的老社会的物件,我在没有上学的年纪都见到过真正的实物,不过那时没有什么感觉,就像现在你看到下雨天有人打伞一样的平常。

每次一阴天快要下雨,娘都要忙着收拾东西。娘要把晾晒的衣服收到屋里,还要到屋后把柴禾用塑料布扇起来,因为一旦被雨灌了以后,家里就没有办法生火做饭。

秋收以后,爹去割蒲草晒在外面,或者是买别人的蒲草,收拾好了晒在外面,都怕被雨淋了。蒲草要用铡刀从中间斩断,下面像大葱鼻的那一部分叫蒲子,上面绿绿的叶子那一部分叫苗子。

这两部分在娘的手中,都会变成各种各样的手工工艺品,像人们坐的蒲草的墩子,蒲团,草鞋,蒲草的篮子,精巧的小工艺品,都是出自娘这样的农村妇女之手。娘前年病了以后,有半年的时间,没有编这些工艺品。她现在恢复了一些以后,就又“重操旧业”,虽然编的慢一些,但是却不肯停下来。我和老婆让她不要再费力去干了,但是她却不听。

娘从六七岁开始就跟着学编样品,她一辈子就上过半下午的学,还是跟着要好的伙伴去听的,她很想去上学,但是姥娘不让她去。我在姑姑那里听到同样的故事,姑姑跟着小伙伴去上了两天学,还要再去,被奶奶打了一顿。

娘和姑姑的命运在这一处是一样的,是重叠的,六七岁单纯的孩童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呢,我已经无从得知了。只记得娘和姑姑老年以后,说过差不多同样的话,如果她们上学的话,不一定比男孩子差。

编蒲草的工艺品已经成了娘生命的一部分,她从记事会干活起,就开始干这个,一直干了六十多年,除了编工艺品,她也没有其他的手艺。姑姑也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家乡千千万万的那些农村妇女一样。

正是有了这些农村妇女的付出,我的家乡才成为有名的蒲草工艺品生产地。但是当她们编织的工艺品远销国外的时候,那个使用的人,是不会想到这是一名当年不能去上学的孩子,为了补贴家用,而不得不去学习,并且终其一生在进行的卑微而又伟大的事业。

卑微的往往是伟大的,娘、姑姑,还有千千万万这些当年的女童的付出,才有了那些子女众多家庭的日常开销,才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才让她们的兄弟姊妹在难以维系生计的三年自然灾荒中尽量多的存活了下来。

2

娘总是节俭的,就像小的时候,给我买塑料凉鞋,总是会选经济实惠的那种。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娘还是不浪费每一粒粮食,并且也这样要求我们。

苦难太深重的话,让人无以言说,经过太过苦难的人,对我们面对的苦难,已经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我们每当面对一些困难时就会惊慌失错,现在的一些小孩子更是面对一些困难就龟缩起来,逃避现实。

现在商场里出售一个外国品牌的塑料凉鞋,当然款式众多,不像我们小时候,只有两种选择露脚趾头和不露的。那时的塑料凉鞋,男孩子就那两种款式,颜色也只是灰色、透明的那么几中。

我当年穿的大多是露脚趾头的,因为穿着这种鞋子出汗以下,脚上打滑的厉害,不露的那种就会顶的脚生疼。

大一些孩子塑料凉鞋,可能今年还是穿去年的,因为只要穿得上,大人就不会再花钱去给他们买。往往他们的凉鞋很多地方都是粘起来的,一块一块的,但是我们当时没人在乎谁穿的什么样子,只会对玩的开不开心,最关注。

有一年,我们跟着路路(男孩名)到外面去玩,我们几个走到南坡的河边,看到河里有荷花开的很好看,还是一些莲蓬,我们几个就下水去摘荷花,也想顺路打一些荷叶。家里蒸干粮的时候用荷叶铺在下面,蒸出的干粮带着一股荷叶的香气。

当时我们穿着短裤和背心,那时我们称呼短裤为裤钗子,我到初三还这样说裤衩子,被一些同学讥笑,说我太土气,那有这样说话的,我感觉窘迫的不行,但是回头想想那又怎么样呢,那些“小洋人”是不是也一样想念家乡的点点滴滴,据说其中的一个“小洋人”现在还是在家乡混,干一行不行一行。

我们三个就直接下水,藕塘的水不深,但是淤泥很深,一下去就没到了膝盖,凉鞋还穿在脚上,想拔腿出来很难。我们只要弯下脚去,顺着腿下去,好不容易把鞋脱下来,带着淤泥扔到岸上。

我们这些乡村的野孩子在乎这些泥,这样折腾下来已经全身弄上了淤泥,我们三个像小鬼一样,在河水里洗了洗手,继续往里走,也不敢走深了,怕泥太深了,就走了几米,每人打了摘了几个荷花、莲蓬,打了几个荷叶,就在淤泥里往回走。

上岸后,我们三个只好再去带着一身的泥,转悠着找了一个可以洗的地方,把身上的泥洗干净,衣服涮了一下就又穿在身上。

3

惟有苦难才会让人成长,让人记忆深刻,终生不忘。惟有最卑微才会成就最伟大,惟有最平凡才会成就最不平凡。

人生复杂,人心瞬息变化,但是惟有经历苦难的锤炼才会让人去看清楚,看明白。就如果少年闰土成年以后,见了小的玩伴还要叫老爷。那是一种麻木,也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当年的我们穿着破破烂烂的塑料凉鞋到处游来逛去,见惯了日常中身边的人平常的生活。

他们生同蝼蚁,与泥土不分离,他们活同蝼蚁最最低微而又卑微,但是正是千千万万这样平凡的人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对于男生来说,其实凉鞋是可以搭配不同的服装,展现不同的风格和气质的。以下几种凉鞋除了运动场合外都可以穿搭:

1 拖鞋:可以日常休闲或长途旅行中穿搭。

2 防水鞋:适合海边、水上运动、划船等户外场合。

3 人字拖:搭配休闲装、沙滩上穿都可以。

4 手工编织凉鞋:适合度假、旅游、户外踏青,因为它的款式比较清新、自然。

总之,选购凉鞋还是要结合自己的穿着风格和具体场合来选择,重要的是保证舒适度和质量,并通过搭配来展现自己的时尚品味。

1、绣花鞋的发展历史介绍2、云南人把鞋子叫什么3、云南少数民族鞋子放外面是什么意思4、云南的民间工艺有些什么?5、请问各位大侠,云南那里卖绣花鞋的商铺多不多?绣花鞋的发展历史介绍

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绣花鞋的发展历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绣花鞋的发展历史

5000多年前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皮制靴子已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而后随着时代及地域的不同,陆续发展出不同材质及样式的鞋类。如鞋尖往上翘的翘头履,鞋底装有双齿、还系有鞋带的木屐,只限于朝觐、祭祀时穿着的舄,高度在脚踝以上的皮制长统靴,以及清朝时期满族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时代衍生的鞋类。而也因为材质和样式繁多,所以自古以来鞋的称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运动以后

五四运动以后,缠足陋习渐渐废除,妇女重新拥有脚的自主权,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绣花鞋。不过由于绣花鞋是用昂贵的绸缎做鞋面,再以丝线刺绣花鸟等图案而成,是属于富家太太和千金的专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场合频繁,莫不争妍斗艳,遂造就了绣花鞋专业街的出现,北京、上海等地的专业作坊都有百余家之多,而橱窗内陈列的绣花鞋缤纷多彩,将街道点缀得犹如百花盛开。

上世纪40年代,显贵人士仍是穿着绣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务方式采取订做,也就是量好顾客脚的尺寸,并由顾客挑选颜色及刺绣花样后,先交付专人画图样,再由刺绣女工依图样绣出花样,接着将花样剪裁下,将其缝制成鞋帮,最后再将皮革削出鞋底形状,垫上一层层布底,然后将鞋帮及鞋底缝合,就是一双手工扎实的绣花鞋。

在此之后,绣花鞋慢慢转换成用楦头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贩卖;此外,随着塑料及强力胶的出现,鞋底由皮革改为便宜的塑料底,并可用强力胶将鞋帮及鞋底黏合,节省了制作工时,价格慢慢往下降,只要爱美的女性都可穿上这种轻巧、舒适又秀气的鞋子,绣花鞋成为当时最火红的时尚。

上个世纪中叶

到了上个世纪中叶,运动鞋、休闲鞋和新颖时髦的高跟鞋,已成为绅士淑女追求时尚的流行指标,绣花鞋业面临生存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吹起的复古风,又将已沉

寂20年的绣花鞋,重新推回流行的风潮上,形成只要货一上架就卖光的盛况。而业者也看准绣花鞋须在传统中创新,才能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于是花样不再固定于花鸟,配色也更加大胆,如过去忌讳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运用到鞋面,连楦头也出现尖头或方头样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几年

近几年绣花鞋业又跌入谷底,何时流行的风潮会再转向绣花鞋,谁也说不准。但随着刺绣女工难觅,手工刺绣已逐渐被电子绣代替,未来要找到用手工一针针刺绣出的绣花鞋势必愈来愈难。套用一个老板的话说:“除了老太太还懂得刺绣好坏,年轻人根本分不清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

是啊,再经过一世纪的轮替,年轻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绣花鞋曾是火红超过千年的鞋类,谁还会在乎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呢

不同民族的绣花鞋

“土家人”绣花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是土家人布鞋的发源地,将其土家人注册成为商标从事生产销售,当地湖北乡土人公司是“土家人”商标唯一合法持有者,组织当地从事绣花布鞋的工人达到1500于人,至今保留着大量绣花布鞋技术。

水族绣花鞋

水族自称"虽"(Sui__,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

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

侗族的女凉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等为主。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该鞋的造型亦很别致,只要后部有鞋帮,鞋头以细长布条与鞋尾相连,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侗族绣花鞋

侗族自称"更"、"君"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或"侗人"。主要从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称。您所见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绣花鞋,该鞋为千层底,用棉线纳成,鞋头为双梁尖头,整个鞋面由蓝布和红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绣有抽象几何纹,并在中间缀有亮片;鞋后跟用桨过的黑布缝成勾云纹。

壮族“回头”绣花鞋

“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不缠足的客家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特殊的绣花鞋,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绣花鞋相对于旧时传统的三寸金莲的标准大一些。这就是客家女性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因为她们从不缠足,所以鞋子都很大。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女性是汉族妇女中仅有的没有缠足陋习的一个群体。为什么客家女子没有缠足

专家认为:客家妇女和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甚至大多数犁田、砍柴等粗重的体力活都由妇女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客家妇女必须要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是客家妇女不缠足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女性不缠足也和当时客家人的生活状态有关。因为生活在山区,客家人远离朝廷礼教的约束,她们的生活习俗往往因此而定格在南迁而来的那种状态,并以相对封闭的形式延续下。

客家传统绣花女鞋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批风格奇异的客家传统绣花女鞋。这些鞋概括起来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鞋头尖锐上翘,形如凤嘴。”二是鞋帮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制作,帮面上还用五彩线分别绣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凤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帮口及帮的正缘均镶着一条彩色滚边,使整个鞋看起来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庄重。三是鞋的后跟与帮面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即在制作鞋帮时先预留后跟位置,再用麻线联结鞋帮左右两端,交织成网,形成后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鞋,与一般鞋相比较,后跟显得十分松软,既可穿着,又可当拖鞋使用。

古人鞋子上的装饰均具有其特殊含意,一直维持了数百年之久无多大变化。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人所穿的鞋,秦汉之前无男女之分,但鞋头一律要弯曲上翘。古人的鞋,鞋头一定要做成方型弯曲上翘的样式,以提醒穿着者行为谨慎,不左顾右盼。由于古,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在妇女中兴起了一种新的绣花女鞋。。这种鞋与过去那种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较,更显得纤巧秀丽,能充分展示妇女亭亭玉立的柔美姿态,所以在妇女中广泛传开,并一举成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与唐宋时期的“鸾尾凤头”鞋比较,则不难发现,二者乃有相似之处。这种一度曾在中原地区城乡妇女中广为流行的鞋式,在经过数百年之后,仍能在客家地区保存,这不能不叹服客家人在继承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执著。

“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全盘照搬,一成不变,其中亦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对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尽管其外观与唐宋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但究其细部,如鞋跟,两者却大不一样了。”

一般的唐宋绣花鞋,鞋帮与鞋跟是连为一体的,即把鞋帮的左右两端接缝合在一起,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绣花鞋却是帮、跟分开制作,并以麻线编织的网作为鞋跟。据笔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制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妇女平时多般在田间劳动,除了过年过节,走亲访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后,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暂的穿鞋机会。这时,足还是湿的,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达到“笑不露齿,行不出声”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传统的做鞋方法,为使鞋帮挺刮,帮内常要垫一层笋壳,这样一来,鞋帮虽然美观了,但穿起来极不舒服。于是客家人便改用软质材料制作鞋根,用这种方法制作绣花鞋,不仅在赣南客家地区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区之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广西毛难族人的勾头绣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妇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她们一生中所需的头套、鞋袜大都要在结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时候就要全部料理妥当。这种超前制作的鞋自然很难顾及穿着时的足码大小,如果按照旧的传统方法做鞋,一旦脚变胖了或者变瘦了,鞋子不合脚,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现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后穿起来不合脚,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线抽紧或放松便可,不必牵动鞋帮。

“从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制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何等地灵活,何等地富于创造精神。客家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而改造并超越原有的旧文化,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文化,这就是客家人对待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汉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现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及寻乌、安远等地,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客家围屋,而且还有许多客家风俗文化遗存,一些客家妇女还珍藏着自己结婚时及儿女小时所穿戴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童帽等,这些绣品造型独具特色,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

绣花鞋的保养

1因为鞋面材料为布面,雨天勿使用、防止浸水。

2请勿在烈日下暴晒和火烤、以防变色与变形。

3严禁接触酸、碱、油等化学物品,以防污染、损坏鞋子。

4经染色之布面,如遇开水、火烤及暴晒会产生轻微的掉色现象。

5建议与其他美鞋经常调换穿用,以期延长皮鞋使用寿命。

云南人把鞋子叫什么

这种鞋形状像一条龙头翘起的小船,俗称"龙船鞋"。与一般鞋不同的是,龙船鞋的后跟之上多出一块"盾"形的布。鞋子后跟上有这块布是为了穿鞋方便,类似一个时时随鞋附带的鞋拔子(昆明方言为:曳拔,用手揪住那块布顺势一提,鞋子就穿好了。也为了装饰,为了美观好看。

传说古时候,有五条龙在昆明周围的五个湖泊之中兴风作浪,要闹水淹昆明。为了降龙治水,张三丰专程来到了昆明。他给人的印象是个神神经的叫花子,最令人讨厌的是他脚上总拖着一双布鞋,后跟上一根拴脚的带子断了拖在地上。张三丰集中精力收拾滇池中最凶恶的一条龙。那时不叫滇池,叫"昆阳大海",而昆明大海中的龙叫"母猪龙"。一天,那母猪龙掀起的风浪打翻了正在海中打鱼的无数渔船,无数的渔民因此翻船落水,危在旦夕。张三丰见此情景,两脚先后朝前一踢,只见两只烂鞋子飞落水中,变成两条大船,落水的渔民纷纷爬到船上。很快两条大船都装满了落水者,而水中还有不少人在拼命呼救。这时,只见那两只烂鞋后跟上的带子,顷刻间变成了无数根拖在船尾上的救命绳,水中的人们纷纷抓住这些绳子,和船上的人一起漂到了岸边。大家上岸后,两条大船突然消失了,只见一个叫花子唱着歌走远了,而那叫花子的脚上仍然拖着双断了鞋带的烂鞋子也许是为了纪念张三丰的救命之恩,龙船鞋后跟从此就多出了一块布。

男式布鞋是双绊、尖口,女式布鞋是单绊、圆口。男式的俗称"剪子口",又叫"青布连绊鞋"。在少数民族女人的布鞋上,最讲究的是绣上去的花,那花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能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

布依族老人脚上的绣花鞋,叫"猫鼻子花鞋",因为鞋头上翘,很像猫鼻子。这种鞋上不仅要绣药,而且要绣满,整只鞋上都是花,不留空闲的地方。

彝族因为崇拜虎神,所以刚出生的小孩和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穿虎头鞋的习俗,这大概就是随虎而来,随虎而去"的意思吧。

新平彝族姑娘在新婚之夜,要请男方一家老小人人把脚洗干净,然后拿出大大小小、尺寸不一的自制新鞋为大家一一穿上,这被称为"穿认亲鞋"。鞋子分发完毕之后,新娘就和新郎全家真正成为一家人了。

云南水族姑娘裤脚上的花边和鞋子上绣的花,据说可以混淆毒蛇的视听。水族居住的地方毒蛇很多,花花绿绿的裤子和鞋子会把智商不太高的毒蛇们弄糊涂,分不清真花假花,不敢轻易冒犯,绣花鞋就成了"迷彩鞋",有伪装的功能。

"云南十八怪,鞋子后面多一块"便是出于实用、美观的考虑,只是超前了一些,便成了一"怪"。

云南少数民族鞋子放外面是什么意思

云南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因由纳西族巫师“东巴”使用而得名。纳西族的鞋饰主要以布鞋为主,绣花鞋富有民族特色。比如有一定传统的纳西族“换脚鞋”,就是办喜事时新娘赠给新郎的绣花鞋。鞋子放外面表示该女待字阁中,等着心上人来娶鞋的主人。

云南的民间工艺有些什么?

建水紫陶、剑川木雕、牙雕制品、蜡染、挑花剌绣等。

1、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云南省建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

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

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

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是一种木雕工艺品手法,产于大理州剑川县,始于公元十世纪。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后,逐步形成了独特精湛的技艺。

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现已发展为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

3、牙雕制品

云南名特产品。昆明象牙雕刻历史悠久,解放前经营象牙制品的店铺林立,主要生产图章、筷箸、簪花、手镯等一般日用品。

解放后象牙雕刻有了较大发展,高档欣赏用牙雕工艺品已成为主要产品。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名著等,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

也有花鸟、山水为题材的作品,如孔雀娉婷、鸽子牡丹等。平面雕刻“字组像”在国内象牙微刻中独具特色,老艺人在很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出肉眼不易辨认的文字,组成各种形象逼真的人物画像,为国内外人士所赞许。

4、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5、挑花剌绣

挑花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妇女都擅长这种工艺,在昆明、路南石林、大理等风景区都有出售。

挑花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彩色丝线挑花;也有在同一产品上有挑有绣有补。挑花的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

经过巧妇们千针万线的描绘,使窗帘、手帕桌布、挎包、衣服、虎头鞋、猫头鞋、背囊等用品上增添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装饰,令人爱不释手,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挑花剌绣

——蜡染

——牙雕制品

——剑川木雕

——建水紫陶

请问各位大侠,云南那里卖绣花鞋的商铺多不多?

去岔街花卉市场,那里有一家卖民族服饰的,是全手工的绣花鞋。坐74、114、109到岔街下就可以了,还可以坐1、62、117、A1路到市博物馆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69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