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升职记,货币战争,最好是看《女训》蔡文姬他老爸写给她的,很有名,中国女孩么,就要看这些经典吗 。以下是转的。
《第二性》
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想和生活的10本书之一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
迄今为止对女性问题研究得最为透彻的一本书
2《写给女人》
畅销全球的女性缔造成熟之爱、获取人生幸福的经典之作
当代女性的必读文本
为广大女性朋友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导和精神启迪
3《红楼梦》
中国古今第一奇书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一本不读就是人生极大遗憾的书
4《谁是最美的女人》
一本女人塑造个性形象的建议书
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美丽并不远
做一个标准女孩的必读书
5《简.爱》
一个平凡女人不平凡的生活经历
一段曲折离奇而又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
一部历久不衰的经典名著
6《居里夫人传》
一部内容详实的科学家传记
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一垃为子女树立光辉榜样的伟大母亲的精神世界
7《圣经》
一部包罗万象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
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要了解西方文学首先应该了解《圣经》
8《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艺术史著作中一部难得的佳作
有利于女性读者增强美术修养的艺术杰作
一本为广大女性读者指点艺术迷津的经典之作
9《金锁记》
2O世纪40年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享誉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的顶峰之作
10《私奔万水千山》
一部以介绍山水和人文景观为主的自助旅游游记
开启和平年代城市青年渐次形成的一种个性时尚
一个旅行自由人的独到的旅行感悟
11《女性个人款式风格诊断》
12《婚姻宝典》
13《飘》
14《女人的身体,女人的智慧》
15《斯波克育儿经》
16《围城》
17《美学散步》
18《叶芝抒情诗全集》
19《一个女人的成长》
20《苏菲的世界》
21《安娜.卡列尼娜》
22《音乐气质》
23《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24《艺术的故事》
25《人与永恒》
26《李清照诗词评注》
27《女人的资本》
28《女子与小人》
29《关于女人》
30《懒女孩的健康指南》
刘文华,195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委、隶书本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四、五、六届 书法 展获"全国奖",第四、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获奖。八十年代以来,开始参与国内外各种艺术展事和活动。自八十年代中期,专职从事书法的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多次在国内举办个人展览,编写出版多种字帖、教材、教学光盘等。1996年随北京杰出青年代表团访问台湾。1998年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2000年随文化部代表团赴意大利参加艺术节,并在意大利都灵艺术学院讲学。2004年11月,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赴香港讲学并举办个人书法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书法的发展始终遵循着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即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探索这一规律,如果从东方文化的发展特性来看,则可以说它贯穿了传统文化中的各个领域及发展的每一时期。
就书法而论,书法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其发展的基础就是以继承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书法中所蕴含的各种理念、审美倾向、技巧手段等等,能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探索中得到解读与借鉴并求得发展,正是因循了这样一条原则。
临摹古代优秀的书法典经之作,正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必须步骤。应该说,背离了这条路则一事无成,轻视了这一方法将事倍功半。纵观历代有大成者,其正果之由正源于此,他们无一例外地将临摹贯穿到了对艺术追求的一生之中。
1、对临:即指写实意义上的临写,也称作实临。其目的在
于对古法的仿效,越似越好、越熟越好。此阶段的临习,讲求细腻、精到、准确,这样有利对古法由宏观到微观的理解领悟,有助于强化训练技法的表达能力。此过程作为临习取法的基础程序之一,只在“取”而不在“守”,是吸收古法的手段。
2、背临:指在实临基础上的强化训练过程,有助于对已学知
识的记忆和熟习。实临表现为“学”,背临则表现为“会”。此中力求准确、熟练、自如、轻松。此过程,作为临习取法的熟练程序,意在由生到熟,准确灵活。是变古法为己法的必要手段,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
3、意临:指在实临、背临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古法,消化“常法”的试验过程。此阶段重点强化用笔的灵活与墨法多变。其特点为“宏观”—所习法度不变,微观—笔墨情趣变。其作用主要体现为试运用或运用前的准备,以达到取法—用法—化法—合法的目的。此过程是创作前的训练步骤,有助于发现培养艺术风格、艺术个性,提高未来书作的情采及表现能力。
二、临摹方法:指临摹时,要善于正确运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其学习效率。
1、选字。
通常人们习惯通临字帖,通临字帖的方法不够科学,虽然书写数量大速度快,往往容易将临帖变成“抄帖”最终影响其学习的效果。此种抄书式的方法,难以达到学习者对技法的学习与强化目的,收效甚微。通临的方法较适用于对古法、章法及贯通之趣的学习研究。而选字临习,则更有助于对单字单点画的学习研究、理解与把握。数量可多可少,其方法为按字的偏旁部首分类,选择在字法、笔法、字形、结构、风格等方面有代表性地字作为重点来学,使每个字的技巧,通过反复习练而得到强化,直至熟练。继而再以背临、意临的方法深入练习,达到实破重点,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做到循规律而渐进,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以避免临摹取法的盲目与机械。
2、放大原字。
临习时将字的尺寸放大,避免与原帖字一样大或较字写小。古代碑帖文字以实用为初始,一般字较小,现代人用古法书写创作,多以艺术表现为目的。对艺术而言,技法只是书写手段,用古法书写是基本原则,故取法时将碑帖字放大有利对古法的认识理解,放大书写也利于技法手段的强化猎取,反之,则效果不佳。
3、重点的选择与把握。
临帖亦须有重点,重点可划分时段,分长期重点与短期重点,长期重点即主攻方向,短期重点即短期内要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目标。临帖应避免朝三暮四,浅尝辄止。盲目临帖所带来的是无效的实践与付出。把握重点,贵于胸中有数,字形及笔法是书写文字的二大要素,属于临习中的重中之重。无论临帖数量与时间有多少,以求得字形和笔法二大要素的实效为重点是临帖的核心。将临帖的数量与时间作为“功夫”是一种盲目与肤浅。故重“质”轻“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涉博取深要有科学方法的支撑。应该说,书法运用技艺,表达情愫,传输思想,展现风采,其内涵是文化。因此,临帖做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十分严肃,过得临习关,才可言书艺。
——《刘文华临汉隶五种》
周俊杰
1984年秋,在郑州举办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书法展览》,参加展出的国家和地区有20个,展出作品一千余件;当时国际上几乎所有重要 书法 家都拿出了精品参展。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此后任何国家和组织再也没有可能举办如此规模和高规格的展览。在令人目不暇给众多作品中,有一件尺幅并不大、以《张迁碑》意创作的作品,给我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文字并不多,然而却厚重而灵动,规范而富有变化,深得汉碑淳厚之气,又透出只有我们这个时代对汉碑独特追求的新的意味,作者的基本功力,对古代优秀碑刻的理解、消化、融会能力,令人赞叹不已。从那时起,此件作品作者的名字刘文华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后来,我为学生讲课时,临了大量隶书作为范本,从秦汉隶书到清代几大家,从民国的几位书法家一直临到当代刘文华,何以如此?除对古代碑刻、法帖崇拜外,对刘文华也一直有一种仰慕之情。但那时仅只限于心仪,未能一唔,故常视为憾事。
人与人如果是朋友,大概是由于缘分、天数。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同在书协系统工作关系,我与文华终于有一天邂逅了,一见面,几乎不用介绍,便如老友相逢。如果我不避讳什么的话,那是一种多年来互相倾慕、互相尊重因而使双方的思想、感情、灵魂乃至整个人所辐射出的信息(中国古代称为“气场”)的自然碰撞、交融,不用什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用过多的叙述,我们就已经是朋友了。此后,我们之间接触越来越多,友谊也逐年加深。为什么会如此?记得一位著名作家说过:男子汉之间的友谊是事业上的相互崇拜,人格上的互相征服,说透了,也就是人格的力量和艺术成就。与文华交往,我特别崇尚他的为人,豪爽、大气、有雅量,且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处人处事。文华以其人格力量作为底气,为其更深刻地探究到汉碑的精神铺垫了深厚的底蕴,由此,在其作品中充满了汉碑的厚重大气,而“厚重大气”,应该说是汉碑之灵魂,许多写隶书者不明于此,或者说不具备此精神气质,故写隶仅限于皮相,仅得其形,或欲变而无法,将隶书非本质方面夸大,“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从而古法尽失。这种状况大概与其它书体在当代的得失原因相近。
文华从70年代中期起,受其老师刘炳森先生的启蒙,攻汉隶近30年,且在艺术“度”的把握上十分得体。他所写隶书,虽早年主要来自《张迁》,而并未一味沉迷于此,他广泛吸纳古典精华,从《张迁》到《礼器》,从《西狭》到《石门》,从《曹全》到诸摩崖,多年来,一直沉醉于隶书经典作品之中。沉醉于古代经典,是成就艺术大家的重要前提,不少人不明于此,只是在经典作品中浅尝辄止,这就使得许多人停留在书法殿堂之外;也有不少人明于此理,但其中绝大部分又做不到对经典作品下大功夫、狠功夫、死功夫进行研究与临习,故这些人虽有成就,但只是“小成”:有的是面对传统纳而不解,有些则是聪明人写聪明字,小巧地变化一下而已。历史上凡成“大家”者,无不是大功夫加悟性,狠功夫加灵气,死功夫加活参,整个身心与碑帖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参互融,精神渗透,沉醉其间,从而真正悟到经典碑帖的性灵,使自己心中和笔下爆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文华多年的艺术实践,使我看到了当代书坛中青年作者群中的一位正在走向经典的颇具才华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作品用笔之精到,变化之丰富,气势之宏阔,意味之淳厚,在当代颇为突出。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当代以隶书成名的书家,如龚望、沈定庵、孙其峰、沙曼翁、王学仲、刘炳森、张海、王宝贵等,而将刘文华置于其中,虽则年轻,却同样熠熠闪光。他们继承、吸纳了汉代隶书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并可与以复兴秦汉碑版为尚的清代隶书大家相颉颃,至少,我们这个时代的有幸看到过许多清人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如秦汉,新出土的碑刻,大量的民间文字等,当代人的艺术视野更广阔,思想也更活跃。在拿今天的作品与过去作品作对比时,我从来不用“超过”、“进步”的词汇,因为新的东西很难“超过”过去,艺术上的变化也不存在“进步”、“非进步”之说,但以上所提及的以隶书为主的书家至少可以代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
我说了以上这些话,也许会有人认为感情色彩太浓,但我历来评论当代书家时,一直是将其置于时空的大的文化环境之中,从艺术上做对比,从要格及人生活的环境上找渊源,将一个真实的作者置于应有的位置上。读者可以找到不少文华的作品,包括参加国家级书展和国内外一系列重要书展上的作品,应该说是相当优秀的。如果朋友们还感到论据不充分的话,那么请看当即要出版的《刘文华临汉隶五种》,则会对文华有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认识。这五种汉隶为《石门颂》、《礼器碑》、《西狭颂》、《曹全碑》、《张迁碑》。此五种汉碑均为汉代最优秀的碑刻,《石门》的开张,《礼器》的典雅,《西狭》的野逸,《曹全》的秀美,《张迁》的稚拙,代表了汉隶中五种不同典型的风格。凡学隶书者不可不写汉隶,凡写汉隶者不可不临好此几家,可以说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关于学隶的共识,也是被书法界认可的经验之谈。但具体如何临则各有各的见解。有人实临,结体、意味不走样,如肖娴临《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而何绍基临《汉碑十种》,虽则每种均似原碑,但又都是何氏笔法,几近于创作;刘炳森临《乙瑛》,真实无误,尽得汉隶形意。而刘文华所临,整体上说为八分实,二分变,大致介于何绍基与其师刘炳森之间,每种都达到了令人击节的形似。形似,这也应当是所有学书者首先要做到的基本点。另外,文华所临五种碑刻的用笔,也各有各的特点,该方的方(《张迁碑》),该圆的圆(《曹全碑》),有的强调雁尾(《 礼器碑 》),有的则纯以中锋行之(《石门颂》),有的则方圆兼用(《西狭颂》),可谓笔笔到位,一丝不苟。然而细细品位,又绝非纯粹的忠实复制,每种临本上又或多或少找到些文华自己的影子:用笔的潇洒自如(或者说自信)和起承转合的微妙变化;用墨干湿浓淡分寸感的掌握,仿佛使人听到了毛笔与宣纸之间的摩擦声。如果我们一页页慢慢地翻看,则如品佳茗,如尝美酒,如饮山泉,应当说是一种眼睛与心灵的双重享受,是会令欣赏者心醉的。我有幸先看到了原作,厚厚的五大本册页(实际他临有十数种,只不过先出版五本罢了),我看了足足一个晚上,观看临本竟然使人兴奋,所引发的激情甚至不亚于欣赏他所创作的各式各样的作品,这是在我的艺术经历中很少有过的现象。我相信,现代印刷术的进步,广大读者在欣赏这五本临作时,也会有与我同样的感受。文华的恩师欧阳中石先生对文华的才艺一直予以鼓励,他曾为册页题写了如下一段文字:“于汉碑隶书中,文华逗留有年,其中趣旨颇知消息,字形字势,酷以求之,而于笔墨之间更蕴神秀之气。此册唯惜不甚发墨耳”。短短的几句话,对文华的隶书成就进行了高度概括,胜过我的数千言文字。
有人认为当代隶书创作不景气,实际仅看到了表面:国家书展及各种展览中行草书占的比例较大,而篆隶较少,是事实,但细观之,隶书水平并不比行草书差,也可以说甚至更为出彩。这种判断不是凭空想当然,而是有事实根据,请细看今年所举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展和全国首届青年书展,其中的隶书作品之精,确是很令人震惊的。而所入选的一些隶书作品中,我们可以或明显或隐约地看到或者说感觉到刘文华书风的影子—他的审美视角,他的变化规律,他的创作走向,都在影响并会继续影响着当代书坛。这五本临汉隶的出版,一来可证明文华对古代继承的功夫,而其中所临《石门颂》及每册后所附文华临写汉隶的实录光盘为意临,则可看出其在经典作品基础上用笔用墨及结体变化之能力。从实临到意临,再到创作,是学书者从学书的初级阶段一步步走向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从文华所临其它四本碑帖到临《 石门颂 》,再到文华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创作,我们会从中找出一条正确的学书之路,并可清晰地看出从经典作品到现代艺术语言的变化过程。我在教学生创作时,总有人问,如何临帖,临帖之后又如何应用于创作,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其间的规律有哪些,等等等等,回答这些问题有时要花很长时间,仅用口头语言或用文字写出也不一定能说得清,但看到文华的五种汉隶临本后,应当说为以上的问题提供了答案,所有的学书者都能从中受到教益—它是无言的教科书,也是融古典精华、当代审美追求以及艺术家个人三者为一体的精美的艺术品。中国历来将不同的优秀临古杰作都视为具有相当高艺术价值的珍品,这是中国书法史上颇为独特的优良传统,文华这五册临本(也许今后还会继续出,我就曾动员他出至少十本),也应如是视之。
十九年前国际书展上首次看到文华的作品:五年前,在张海先生倡议、中国书协支持下,我与文华曾具体负责组织全国 隶书 学术讨论会和全国首届隶书展;这次文华出版数册隶书临作,又约我作序,从首次见到作品被其征服到后来的每次见面与合作,我均视为是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当然,有了人格上具有魅力、艺术上颇有才华的书家为朋友,更应当说是人生一大幸事。由于明天出差,连夜匆匆写了以上一些话,也是学习隶书的一点心得,并以此与书法界的朋友共勉。这里未论及到文华的行草书,其实以隶书名世的刘文华其行书、草书也是相当有特色的,待今后有机会再说罢。
是为序。
2004年11月4日子夜急就于中州挥云斋
#诗词鉴赏# 导语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
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
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
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
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我是个平常的人,
我不能盼望在人海中值得你一转眼的注意。
我对你说着什么话才好
好像我所有的话全都说完了
又像是什么话都没说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全世界的男人都想站在你的身旁,
可多数都是配不上你的,
因为你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新娘。
你真的不知道我曾经怎样渴望
和你两人并肩散一次步,
或同出去吃一餐饭,
或同看一次**,
也叫别人看了羡慕。
带一卷书,
走十里路,
选一个清净地,
看天,听鸟,倦了时,
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在知乎看到一个问答:人定胜天对吗?
这句话再次引发了我对“命运”这两个字的思考。
以我这区区二十几年的人生经历,是不足以高谈阔论命运的,但还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浅拙的思考,看到的故事写出来。
关于命运的观点,从古至今,讨论不休,各说不一。
有人把这两个字拆开来,说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
曾经,稻盛和夫在一个采访中说道,他在创办京瓷公司之后,在开发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自己今后将要渡过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一个思考过程中,他邂逅了中国400年前一位袁了凡先生写的著作叫《阴鸷录》。
在《阴鸷录》中,他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每一个人的人生其实事先都已经被上天所注定的,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按照命运去渡过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当中肯定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历,在遭遇到每次经历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怎么样去想,怎么样描绘自己的愿望,这种想法,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7岁那年,袁黄偶遇《邵子神数》传人孔先生,为他推算,道尽他一生命数,并预言他短命无子。
往后数年,事事皆应先生所言,至此,袁黄相信命数,随波逐流。
后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禅师惊奇定力非凡,毫无妄念。
袁黄告知禅师皆因命数天定,且已具知。
禅师道: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世人皆可摆脱命定之数。
袁黄幡然醒悟,改名了凡,决心不再束缚于“命数”。
后自强不息,终改造命运。寿至七十有余,育有一子,且留名后世。
袁了凡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他因年少时知悉一生命数而蹉跎半生,后经云谷禅师点化而幡然醒悟,最终摆脱既定命运,并著《了凡四训》,警戒后人。
我们都无法确定,生命之初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被赋予了一个既定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一生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既使你一直随波逐流,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们的这一生还是由自己决定的,即使有宿命论,但我们在人生每一个节点的自主选择,都会改变这个既定命运的走向,没有人会按照那个既定的命运一直走下去。
因此这一生,你要有点责任心,走的认真些。
即使再努力都没有摆脱命运的作弄,我们又该如何是好?
史铁生说: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
《海边的卡夫卡》中那个十五岁的少年,他背负着比俄狄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
他出走,逃离,只为了摆脱那个可怕的命运。
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发生了。
他挣扎过,愤怒过,甚至主动去应验。
经历过后,他也曾犹豫过留在那个时间变得不重要的“森林”中,度此余生。
但是他是那个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啊。
他最终还是走出了森林,回到现实世界,面对该面对的问题,重返学校,去努力地度过这一生。
面对命运的捉弄,面对没有逃脱的结果,田村卡夫卡君没有像俄狄浦斯王那样自我放逐,而是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你要相信,一个坚毅勇敢的人,或早或晚,终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有人问,尽力了却没有改变结局,尽力这一行为是否有意义?
我想说:结局要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尽不尽力是你在开始的一种选择。如果即使知道拼尽全力最后可能还是无法改变结局,你依然选择拼尽全力,尽力的这个过程会带给你莫大的底气,去面对任何一种结局。
村上春树说:一个人走在沙漠中,莫名其妙的刮来一阵旋风,将人笼罩进去,遍体鳞伤。而忍受过去之后,沙漠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可只有这个人自己知道,他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前些日子,朋友圈中很多人在晒2009与2019的对比。
不由的想起江涛的《再给我十年》。
斯人已去,但涛声依旧。
那个与命运含笑相搏的青年,让我深思生命的意义。
我们不知生命将止于何处,我们将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一生。
唯有不辜负每一寸光阴。
这十年,你的人生有了多大的变化?
我回望这十年,经历了高考、考研再到工作,与无数人相遇又相别。
是至关重要的十年,是一直在成长的十年,也是遗憾颇多的十年。
这十年,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我都没有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东西,但这从未阻止过我全力以赴下一个梦寐以求。
也有过对人生的无力感,但每次都努力自救,或借助于读书,或借助于旅行,或借助于自我对话。
这世间,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但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所以下一个十年,我想过得更努力些。你呢?
两千多年前,塞涅卡说,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他说的催人泪下不仅仅指的是生命的坎坷,还有那生命的壮阔。
这一生,我与我周旋,宁做我。
在这场名叫人生的旅途上,我不祝你一帆风顺,我祝你乘风破浪。
END
喜欢期昀的文字去微信公众号关注期昀哦,不关注也行「bu xing !」。
意思是:大千世界相遇相知不易,难以相忘。再次相遇时,主人对他一笑,或者是不屑一顾吧,就算不认识,又怎么样呢?
出自:《江城子》
原文: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漏长更深,清夜似水凉。 只为无心窥玉照,恕在下,太狂!
小憩花园品幽香,芳草绿,菊花黄。俗尘尽洗,十里沐春光。 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何妨
所谓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就是茫茫的大千世界中相遇,相逢的美好始终难忘。相遇对方微微一笑,认不认识又有什么关系。
扩展资料: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上古记录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段百十来字典故成了人物、地点、情节俱全的话本小说。伯牙和钟子期这段佳话广为流传,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那种相交相知的知音之情。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写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以绝琴明志,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而那种令后人无限向往的友谊和心情,大概只有两人心中最为深刻。
《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诗经·王风·黍离》中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通常我们希望当自己欲有所表时,总有一个人会明白我们的心思,理解我们的心情,甚至“解读”出来。往往会称这样的人为知己,而那种遇到知音的心情, 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高峰体验”。无论怎么讲述、怎么描摹、怎么用文字传递,旁人总只能无限向往,而无所经历便无所体验,更无法理解那种极限的畅快。
而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心情时,是在前不久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 那种心情时无与伦比的、心潮澎湃的,如同大海在明月下随着夜风波涛起伏般。 当我读完序言时,除了激动,还有无数种复杂的心情,无以言表,只是越发觉得读这样的一本书是虽畅快的一件事。 世事有千万种,而于我,唯此书不可或缺。
要说起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大概只能用缘分形容。和多数写文的人相比,我大概是读书最少的,也是最不喜读书的,文学相关的名家名作,也不过一两本。在遇到《诗论》之前,从未读过与“诗”相关的书籍,哪怕是一本名家的诗集。也是因为素来写“诗歌”,所以在旁人看来,至少也是个“文化人”,读过不少名诗和其他名作,也了解不少名家。
但是,事实恰巧相反。无论我怎么强调自己“才疏学浅”,别人都道你是谦虚。后来,我也真正去读些书,以不至于徒有虚名。
打儿时记事起,不大喜欢读书。别人读书的时候,我大多用来坐在凳子上,或是走在林子里,看看大自然的风景。随着长大,越发觉得大自然本事就有着丰富的知识,甚至越发觉得天工如此巧妙,有太多美到震撼心灵的事物,那些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 面对自然中存在的诸多的灵动之美,而自己却由衷地想把它呈现出来,传递给那些对此无所关注的人, 也渐渐地萌发了对诗歌的热爱。
正如德国的荷尔德林所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朱光潜先生说: 文学到了一定境界便是诗 。而诗的本身又是一种美学,它的格律、形式、意象、意境,处处都充满着美。而它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我对其越发敬佩,这也是我邂逅《诗论》一书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诗论》一书附录《给以为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中提到:“ 许多新诗人的毛病在不求玩味生活经验,不肯耐辛苦摸索路径,而只看报章杂志上一些新诗,揣摩它们,模仿它们! ”可是,一味地自我探索,而不看借鉴前人的经验,或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么这样的探索是成长很慢的,亦或是摸索出来的经验大多已被前人总结过,这样的结果是费神费力。但反过来说, 自我探索和学习前人的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经历了五年“摸索”的我,若说大有长进,倒是言之过早;若说闭门造车,倒也不足为过;但总论得失,是积累了经验,认识了不足,同时也从自然事物中汲取了很多道理。
当我合上《诗论》时,欲说相遇很晚,但是转念另想,若是在早些年见到这本书,我是极大可能不会像现在这般,把它视为珍宝,也不会像如今被书中的话句句戳中心底。先前积累的那些过程使得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极为深刻的体会。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读其他的书,只是在读; 而唯独这本书,是我在读它,它也在读我,解我心中的疑惑。
要说这疑惑来自何处,正是源于写作的瓶颈期,可以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这种疑惑是身边理工友们无法从文学角度解答的。正如一个文学家和一个数学家,他们的喜好不同是很正常的。这一点你可以从泰戈尔和爱因斯坦1930年的谈话录中可以看出,即便他们最核心的思想是和谐的,但是他们理解事物并进行表述的方式是有着极大不同的。
而在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中也提到, 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还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社会,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时的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以及“疑山疑水”的迷茫踏进了图书馆,进门的第一排书架就是关于诗学的理论著作,可以说种类、版本颇多。但唯独只有两个的《诗论》吸引我的注意,还是极为方便携带的开本,再看封面作者,朱光潜先生,由衷地敬意和喜欢,随即便借来了。一同借来的还有其他多个版本的现代诗学相关著作。那天下午看过后,自觉有很多要勾画的重点和笔记要做,便立即买了一本。同时期借来的几本都不及《诗论》让人感觉通透,其中对诸多地方有着深刻的体悟。
书中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值得很多写新诗的朋友一读。若说新诗容易做,多数朋友认为 “新诗无格律拘束,又无长短限制,一阵心血来潮,让情感‘自然流露’,就可以凑成一首。” 其实,不然。 “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与最精妙的语言”, 这两种精妙绝非容易得来的。每一种文体下的作品都希望得到传播,而诗也不例外,做到雅俗共赏,也绝非易事。
有些作者是极喜欢做新诗的,这样说并非由反对之意,他们当中多是一些心血来潮,做一些称为感情“自然流露”或是一些“泄气式”的抒情诗,而对于这些作品不敢加以评价。除此之外, 这些新诗群体中的有些人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没有耐性去做“冷板凳”,也鲜有人去耗费大量精力和辛苦在诗的两种“精妙”上摸索路径。
无论是否作诗,即便是喜好读诗的人,也不妨读一读这则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而那些写诗的朋友,如果没有耐性去读完整本书,倒可以选择先读一读此文。 如果你有过一定的摸索和积累,那文中的内容可以使你有更深刻的体悟;但,如果你是初写新诗的朋友,那朱光潜先生的这则文也可以为你做些指引,使你免走一些弯路。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被视为 中国现代诗的第一块里程碑 ,其内容涉及诗的起源,诗与散文、画、音乐,诗的境界、情感与语言文字,诗的节奏与声韵,以及中国诗的发展,在内容的阐述上, 他的态度是辩证的、探索的、是力求创新的。 而一本经得起沉淀和打磨的好书,值得也需要反复精度。
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于我而言, 是一次邂逅,在一个机缘最合的时候,亦师亦友,更可以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经历一定积累后的相遇,不是相见恨晚,而是恰逢此时,正如我们常形容爱情的一词——势均力敌,这样的巧合是弥足珍贵的。如若不是我先前长时间的“摸索”与瓶颈时期的诉求,那便不会有这样一次浪漫的邂逅, 这种的浪漫是超越所有爱情的,更令人心动和向往。
好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正如那句千古绝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如果说一次人生最浪漫的艳遇,那便是正值对诗歌痴迷疑惑时遇见这本书——《诗论》 。自那之后,我常想, 能拥有一本能直抵内心深处的书,即便是无一人可做知己,那已不再是什么遗憾。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点击阅读)
“邂逅”这个词明媚且轻软,犹如一缕缕暗香疏影,横斜在红尘的渡口,让人闻之心动。人世间美好的相遇,多半由邂逅两个字在心底衍生。
这个词犹如一个时光宝盒,收藏着所有的经典桥段。一旦开启,那些蛰伏的碎碎念念,那些令人心动的雅致旧物,便如同只只彩蝶在眼眸、在心底振翅欲飞。
邂逅,是与美的相逢。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最想邂逅两个人:一个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一个是被世人称为“生活美学家”的袁枚。
世人认识芸娘大多是因为沈复的《浮生六记》,六记中仅存的四卷,我最喜欢以芸娘为核心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这两卷。
懂文辞,善解语的芸娘是一个浑金玉璞成为一体的女子,她热爱自然,流连于风花雪月;喜欢交朋友,闺蜜众多而且大多生动有趣;闲来也会和沈复斗嘴取乐,温厚的性情使她常常处于下风;见到美好的事物便如醉如痴……
芸娘虽出生在古代,骨子里亦有不同寻常的热情与浪漫,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她喜欢美景、美文、美人,沈复帮她挖掘出很多作为“人”而不只是“妇人”的快乐。也许,真正的爱,应该就是这样吧,不是愿意给你更多,而是愿意带你领略更多,帮你变成一个更善于体验生命乐趣的人。
芸娘是风雅感性的女子,她用自己的聪慧和沉静,把与沈复清寒不易的生活,过出了清暖温柔的味道。
再读《浮生六记》,在文字中邂逅芸娘——这个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诗意女子。心底里依然喜爱她对诗词歌赋的小小才情;喜爱她对平淡烟火的满满热情;喜爱她把繁琐的日常经营得意趣横生;喜爱她对沈复一生的深情和痴情;喜爱她对花木园林艺术的精妙入神;喜爱她对起居饮食到衣服器皿的适宜雅洁……
一个男人生命中如若遇到“芸娘”一样的女子,愿用她的深情、长情和才情谱写属于他们的“浮生六记”,他一定会对此女待以倾城的柔情,给她安暖的余生!
逍遥唯有随园,任性最是袁枚。懂情调、懂生活的袁枚辞官后,重金买下小仓山“随园”。辞官后,他决心做一个洒脱不羁的人,把随园打造成"一个随心所欲的居所”。本着“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的园林设计宗旨,他把随园打造成了南京最美的风景。
在清代乾隆年间,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之称。袁枚爱美景,也爱美食,且懂得吃,他写的舌尖上的中国文化食谱——《随园食单》,受到世人的追捧。
袁枚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过好一生,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他的生活美学,他的美食文化,传承了一个又一个百年。
有时候,一次短暂的邂逅,便会有一些蕴藏的美感,惊艳了你的眼眸。一日,偶遇一家普通的饭店,因为店内诠释了袁枚极富格调,极有风情的生活美学理念,整个室内便因品味和雅趣熠熠生辉。从我遇见它的那一刻,我就被店内的风格深深吸引住了眼眸。
室内的每一处装饰,都有它独到的`风雅,独有的清幽。隔着流年的纱幔,我仿佛看见,袁枚——这个数百年前的诗人、散文家、生活美学家,手捧令世人艳羡了数百年的《随园雅集》,在室内低眉浅语;看到他身着长袍时的从容飘逸;看到他把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过到极致;看到他把每一个烟火日常过出风雅意趣。
在清代颇有声誉“南袁北纪”中的袁枚,这个清代的才子,这个生活美学家,鲜衣怒马一辈子;轰轰烈烈一辈子;随意享受生活中的美学一辈子,一生激情飞扬,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他应该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严格来说,我和文字也是一种美丽的邂逅,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都在用文字接受并传达着美好的事物。
常常幻想某一天,我亦会在时空之门邂逅芸娘,和她一起去南京畅游袁枚的随园。去随园看风生竹院,月上芭蕉;与她持轻罗小扇,并坐小窗,看飞云过天,变态万状;与她赏秋菊,谈园艺;与她共饮藏在荷花苞内的清韵茶;与她西窗下聆听雨打芭蕉落闲庭……
人生最美是邂逅。如若邂逅芸娘,我定会和她成为推心置腹的好友,她会带我看她在假山花草间,用细线绑置的栩栩如生的草虫;我会给她看我在青花瓷盆内养的“空山无人,水流叶绿”的石头,看我用一湄好水滋养的一山烟岚……
中国小说史略 庐隐 晨报附刊 1923:6:21-
9:11
节译支那小说戏曲史概说 达年译 学灯 1927:1:8
小说的略史与历代史家的观念 舒啸 小说世界 8:6 1924
旧史家与小说界之一段缘 甘蛰仙 晨报附刊 1924:12:11
中国小说考源 胡寄尘 小说世界 1:11 1923:3
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 胡寄尘 珊瑚 2:1-5 1933
中国小说之起源 恨水 天津益世报语林 1932:10:20-
22
中国上古小说之雏形(寓言喻词
神话) 张长弓 文艺月报(开封) 1:3 1931
中国古代小说之史与神话之
邂逅 姜亮夫 青年界 4:4 1933:11
小说家出于稗官说 余嘉锡 辅仁学志 6:1,2 1937:6
说部流别 刘永济 学衡 40 1925
中国小说的第一期文学大纲
第十六章 郑振铎 小说月报 16:2 1925:2
中国小说研究 朱悱初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年刊 1 1932:6
中国长篇小说的特色 陈穆如 当代文艺 2:1 1931:7
中国古代小说的国际关系 胡怀琛 世界杂志 1:4 1931:4-9
2:4
中国古代小说之外国资料 胡怀琛 逸经 4 1936:4
论中国旧小说里两个共同地
成份 李长之 大公报文艺副刊 106 1934:9:29
再论中国旧小说里两个共同的
成分 李长之 清华周刊 42:1 1934
中国旧小说中的性道德—质
李长之君 莲生 大公报文艺副刊 106 1934:10:3
佳人才子小说研究 郭昌鹤 文学季刊 1,2 1934:1,4
小说考证 蒋瑞藻 东方杂志 8:1,4 1911:2-
13:7- 1919:3
16:3
小说考证续编 蒋瑞藻 东方杂志 16:8-12 1919:8-12
蒋瑞藻编“小说考证”正误 勰庐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 82 1937:1:7
小说考微 恨水 北平晨报艺圃
小说丛话 梦生 雅言 1:7 1914:7
小说丛话 成之 中华小说界 4:5,6 1917
中国小说丛考 柳东蟹 小说月报 4:1-11 1913-
6:3-8 1915
小说丛考正误 雪 小说世界 14:7 1926:8
小说丛谈 颠公 文艺杂志(扫叶山房) 1,2
4,5,6
7
小说专名考释 孙楷第 师大月刊 10 1934:3
谈中国小说 俞平伯 小说月报 19:2 1928:2
燕大月刊 1:3,4 1927:12-
1928:1
小说随笔 俞平伯 东方杂志 29:7 1932:12
中国小说概论 盐谷温(日)
著,君左译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谈谈中国的小说 原 北平晨报学园 551 1933:8:7
小说琐记 阿英 太白半月刊 2:5 1935:5
小说琐志 毕树棠 文饭小品 3 1935:4
谈谈中国的小说 原 北平晨报学园 551 1933:8:7
中国小说提要 YK 学灯 1925:5:25
关于小说目录两件 鲁迅 语丝 146
147 1927:8,9
中国通俗小说提要 孙楷第 北平图书馆刊 5:5 1931:10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
编) 檠 剧学月刊 2:6 1933:6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 黎锦熙 国语周刊 71 1933
新出小说书目二种 大公报文学副刊 274 1933:4:3
泉州旧存小说版刻目录 玉诺 学灯 1925:5:25
大连满铁图书馆所藏中国小说
戏曲目录 马廉 图书馆学季刊 2:4 1928:12
日本最近发见之中国小说 西谛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日本现存戏曲小说类目录 长泽规矩也
(日) 文字同盟 7
日本内阁藏小说戏曲书目 董康 国学(上海大东) 1:4 1927:1
中国小说在日本江户时代流行 长泽规矩也
之一斑 (日)著,钟敬文
秋子译 青年界 10:1 1936:8
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
与戏曲 郑振铎 小说月报 18:11 1927:11
中国小说研究 胡怀琛 小说世界 16:13-
25 1927:9-12
中国小说研究 朱悱初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21年校刊 1932:6
小说之研究 李浚昭 津逮季刊 3 1934:1
小说十种 毕树棠 清华周刊 33:9 1930:5
采用公教材料的中国小说 许作新 磐石杂志 2:1 1934:1
汉书艺文志以小说为一家 姚恨石 北京益世 报 1928:9:23
汉魏六朝小说 赵景深 中国文学月刊 1:1 1934:2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
的区别 鲁迅 文学百题 1935:7
苏秦的小说 马伯乐(法)
著,冯承钧译 北平图书馆馆刊 7:6 1933:12
“西京杂记提要”辨证 余嘉锡 国学丛编 1:1 1931:5
“西京杂记”作者版本杂考 微青 时代青年 1:5 1936:9
标点“搜神记”序 胡怀琛 新时代月刊 5:2 1933:8
唐写本世说新书跋尾 刘盼遂 清华学报 2:2 1925:12
“世说新语校笺”叙 刘盼遂 文字同盟 11
“世说新语校笺”凡例 刘盼遂 文字同盟 13
“世说新语”校笺 刘盼遂 国学论丛 1:4 1928:10
小说在唐代的倾向 方世琨 文艺战线 3:1,2 1934
唐人小说在文学上之地位 汪辟疆讲演
章番笔记 读书杂志 1:3 1931:6
读“唐人小说”(汪辟疆编) 任美锷 中国新书月报 1:6,7 1931:6
唐人小说的史学价值 钱卓升 遗族校刊 3:3 1936:7
唐代传奇文与印度故事 霍世休 文学(上海) 2:6 1934:6
唐代传奇小说 姜亮夫 青年界 4:4 1933:9
唐宋传奇集序例 鲁迅 北新半月刊 1:51,52 1927:10
“游仙窟”解题 山田孝雄(日)
作,谢六逸译 文学周报 8:2 1929:1
关于“游仙窟” 郑振铎 文学周报 8:2 1929:1
“游仙窟”引 高庆丰 文艺战线 3:3 1934
读“游仙窟”(末有马鉴附识) 起明 燕京大学图书馆报 21 1931-
1932
书“虬髯客传”后 孟心史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 103 1937:6:10
关于“虬髯客传”等等 归晨因 北平华北日报每日文艺 155 1935:5:7
昆仑奴考 吴春晗 现代学生 1:1 1930:10
跋明本“集异记” 王献唐 北平华北日报图书周刊 66 1936:2:3
柳宗元的小说文学 胡寄尘 小说世界 4:1 1923:10
宋元人说部题跋 夏敬观 青鹤 4:3-5 1935:12-
7-14 1936:6
宋人笔记与白话 烟桥 珊瑚 4:6 1934:3
两宋小说史略 含凉 小说世界 13:5 1926:1
宋史中之小说人物考证 含凉 小说世界 13:7 1926:2
白话小说起源考 方欣庵 语历所周刊 5:52 1928:10
白话小说之演进 董鲁安 世界日报附刊(苦果) 1927:6:21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鲁迅 晨报五周年纪念特刊 1924
小说平话起于宋代 颠公 文艺杂志(扫叶山房) 1
宋元话本是怎样发展起来 郑振铎 文学百题 1935:7
宋元话本之研究 黎锦熙 新晨报副刊 1929:8:5
宋朝说话人的家数问题 孙楷第 学文 1 1930:11
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
问题 平伯 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 1:1 1931:4
得胜头回与楔子 沈启无 新苗 7 1936:9
宋人话本 郑振铎 中学生 11 1931:1
宣和遗事考证 汪仲贤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 鲁迅 中学生 12 1931:2
“唐三藏取经诗话”跋 王国维 国学月报专号 2:8,9
10 1927:10
京本通俗小说考评 黎锦熙 努力学报 1:1 1929:9
从俗字的演变上证明京本通俗
小说不是影元写本 李家瑞 大公报图书副刊 86 1935:7:4
“京本通俗小说”与“清平山堂” 东生 小说月报 20:6 1929:6
读“清平山堂话本”笔记 陈云路 国语旬刊 1:12 1929:11
“清平山堂话本”与“雨窗欹枕
集” 马廉 大公报图书副刊 22 1934:4:14
北平图书馆刊 8:2 1934:1
论元刊全相平话五种 西谛 北斗 1:1 1931:9
“雨窗欹枕集” 赵景深 大公报文艺副刊 156 1935:6:16
明代之短篇平话 西谛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明代之通俗短篇小说 马隅卿译 孔德月刊 12 1926:10,11
现存明代小说书刊行者表 长泽规矩也
(日)著
儆欲钞译 中央军校图书月报 18 1935:3
明清二代的平话集 郑振铎 小说月报 22:7,8 1931:7,8
“三言二拍”源流考 孙楷第 北平图书馆刊 5:2 1931:4
“今古奇观”之来源 记者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今古奇观”之来源 菉松 塞魂 1:4 1933:5
英译“今古奇观”和“聊斋” 菽园 人间世 41 1935:12
“西湖”二集所反映的明代社会 阿英 文学(上海) 5:5 1935:11
读“剪灯新话”以后 华狷公 中国新书月报 1:9 1931:8
谈谈“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合
刊本 农泉 中国新书月报 1:10,11 1931:11
剪灯二种 赵景深 文学(上海) 3:1 1934:7
明清小说论 谢无量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明清小说传奇及诗文 陈鸿文 浙江大学文理科学年刊 2
说部中四大奇书述略 宋扶风 民大中国文学系丛刊 1:1 1934:1
“三国志演义”的演化 郑振铎 小说月报 20:10 1929:10
“三国志”全传 杜璟 北平华北日报图书学周刊 8 1931:5:28
三国索隐 陈蝶野 越风 7-11 1936:2-4
“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传通
俗演义” 孙楷第 文史 1:2 1934:6
旧本“三国志演义”板本的调查 马廉 北平图书馆月刊 2:5 1929:5
“说唐传”非罗贯中作 赵景深 青年界 4:4 1933:9
从两唐书校正薛仁贵征东 卫聚贤 前途 3:12 1935:12
残唐五代史演传 赵景深 复旦学报 3 1936:4
“水浒传”诸本 神山闺次(日)
著,张梓生译 小说月报 21:5 1930:5
施耐庵何为作“水浒” 恨水 北京益世报 1926:12:2
在日本东京所见之明本“水浒
传” 孙楷第 学文 5 1932:5
“水浒传”板本录 赵孝孟 读书月刊(北平图书馆) 1:11 1932:8
“水浒传”释词 何仲英 教育杂志 13:6-10 1921:6-10
读何仲英先生的“水浒传”释词 王菩生 教育杂志 13:10 1921:10
“水浒传”之研究 潘力山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水浒传”的研究 李青崖 中国文学月刊 1:3,4 1934:4
“水浒传”的演化 郑振铎 小说月报 20:9 1929:9
“水浒传”新考 胡适 小说月报 20:9 1929:9
胡适“水浒传后考”质疑 朱希祖 天津益世报学术周刊 1939:1:7
“水浒传”七十回古本问题 文华 猛进 33,34
论“水浒传”七十回古本之有无 俞平伯 小说月报 19:4 1928:4
金圣叹与七十回本“水浒传” 周木斋 文学(上海) 3:6 1934:12
金圣叹与七十回“水浒传” 李葳君 新苗 1 1936:5
南宋时之忠义军与“水浒传” 谢兴尧 越风 6 1936:1
“水浒传”与天地会 罗尔纲 大公报史地周刊 9 1934:11:16
太白 1:8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萨孟武 中央时事周报 2:10-17
3:1-3 1933-1934
6-10
读了萨著“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之后 以明 现代 6:2 1935:3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萨孟武著) 李长之 北平晨报学园 947 1936:5:13
“水浒传”所表现的社会意义 王集丛 每月小品 1:1 1935:7
关于“水浒传” 廉君 北平晨报艺圃 1935:3:16,18
读“水浒” 韦涛 人言 1:11 1934:4
“水浒传”新读 高岗 每月小品 1:1 1935:7
水浒地理正误 恨水 世界日报副刊 1928:8:30
9:6,13
20
梁山泊(读“水浒传”杂考之一) 谢兴尧 国闻周报 12:17 1925:5
梁山泊的沿革与形势 谢兴尧 人间世 27 1935:5
水浒故事的演变 李玄伯 猛进 28,29
水浒传双渐赶苏卿故事考 赵万里 北平图书馆月刊 3:1 1929:7
水浒传人物考 谢兴尧 逸经 1 1936:3
宋江考 王正已 师大月刊 6 1933:9
水浒传宋江方腊考 余嘉锡 清华周刊 37:9
10 1932:5
方腊始末考 李玄伯 猛进 24,25
鲁智深的家庭 西谛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武松与其妻贾氏 西谛 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927:6
水浒诗话 金岳 朔望 8 1933:8
“水浒”西评 语堂 人言 1:4 1934:3
“水浒”的英译本 周其勋 中央日报图书评论周刊 3 1937:6:4
“水浒传”的读书 郑振铎 文学周报 9:3 1929:12
读“水浒后传”杂识 文华 晨报副刊 1924:4:25-
30
“西游记”的演化 郑振铎 文学(上海) 1:4 1933:10
“西游记”考证 胡适 努力周报读书杂志 6 1922
读“西游记考证” 董作宾 努力周报读书杂志 7 1922
供研究西游记者参考 浩川 觉悟 1923:9:25
“西游记”的内容及其比较 阿丁 天地人半月刊 7 1936:6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陈寅恪 史语所集刊 2:2 1930:8
南曲中的唐僧出世传说 赵景深 艺风 2:12 1934:12
“西游记”民俗文学的价值 赵景深 觉悟 1923:7:5
评“西游记”与“封神” 汾 新晨报 1929:1:1
“西游记”的刺 芳洲 太白 1:9 1935:1
“东游记”之一斑 虞廷 文史 1:1 1934:4
“英烈传” 赵景深 青年界 10:3 1936:10
跋陈眉公“列国志传” 孙楷第 北平图书馆馆刊 4:5 1930:10
“岳传”的演化 郑振铎 文学周报 9:1 1929:11
论 “封神榜” 耳耶 太白 1:3 1934:10
“封神演义”考 顾肇仓 文化与教育 75 1935:12
“封神演义”的作者 张政烺
胡适 独立评论 209 1936:7
“封神演义”的时代及作者问题 幼梧 天津益世报史学 38 1936:9:27
陆西星作封神考 柳存仁 中央日报文史副刊 20-23 1937:4:18,25
5:2,9
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
材料 觉明 小说月报 20:1 1929:1
三宝太监下西洋记 赵景深 青年界 9:1 1936:1
谈“金瓶梅词话” 郭源 新 文学(上海) 1:1 1933:7
“金瓶梅词话”中的帮闲人物 张天畴 书报展望 1:7 1936:5
“灯市”(“金瓶梅词话”风俗考之
一) 阿英 新小说 1:1 1935:2
“金瓶梅”版本考 周越然 新文学 1 1935:4
“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
事及其衍变 辰伯 清华周刊 36:45 1931
“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 的故
事及其衍变补记 辰伯 清华周刊 37:9-10 1932
记“清明上河图” 干因 北平晨报艺圃 1934:11:17
19
“金瓶梅” 三行 睿湖 2 1930:10
“金瓶梅”本事考略 许固生 北平晨报学园 772 1935:1:18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
背景 吴晗 文学季刊 1:1 1934:1
“金瓶梅”之意识及技巧 阿丁 天地人半月刊 4 1936:4
异方便净士传灯归元镜三祖实
录及其异本 吴晓铃 中央日报文史副刊 18-20 1937:4:4
11
18
与柳无忌书(论玉娇梨) 毕树棠 清华周刊 32:3 1929:11
“好逑传”之最早的欧译 陈受颐 岭南学报 1:4 1930:9
“宛如约”本事考 任鼐 逸经 25 1937:3
余澹心及其“王翠翘传” 张锡祜 福建文化 3:17 1935:1
历史中的小说 吴晗 文学(上海) 2:6 1934:6
“笑林广记”的来源 赵景深 青年界 5:1 1934:1
“雅谑” 赵景深 青年界 5:3 1934:3
归有光的小说文学 胡怀琛 小说世界 3:1 1923:7
侯方域的小说文学 胡怀琛 小说世界 4:13 1923:12
李笠翁的“闲情偶寄” 张天畴 书报展望 1:4 1936:2
“西青散记”的参考资料 张公量 大公报图书副刊 116 1936:2:6
“西清散记”校后语 旦同 书报展望 1:2 1935:12
绿窗新语 皇都风月主人 艺文杂志 1:2,3 1936:5,6
关于“聊斋” 曦微 文艺战线 3:8 1934
读 “聊斋志异”书后 燕子 文艺战线 3:21-47 1934:8-
48 1935:5
“聊斋文集”的稿本及其价值 罗尔纲 大公报图书副刊 72 1935:3:28
成都刘氏所藏写本“聊斋志
异记” 林名均 人间世 22 1935:2
记“聊斋志异”拾遗 陈荦 人间世 29 1935:6
记“聊斋志异”拾遗 沧波 北平华北日报图书周刊 58-60 1935:12:9
16
23
“聊斋志异”逸编籍 灵和 人间世 33 1935:8
“聊斋”原稿在苏俄 颠公 国闻周刊 11:50 1934:12
钞本“聊斋志异”跋 栾调甫 北平华北日报图书周刊 70 1936:3:2
蒲留仙先生的全部遗著 刘阶平 国闻周刊 10:27 1933:7
聊斋白话韵文引言 马立勋 新晨报副刊 1929:4:11-
13
读“醒世姻缘”传 周振甫 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 17 1933:3:4
评“醒世姻缘传” 民犹 大公报文学副刊 309 1933:12:4
读“儒林外史” 游国恩 觉悟 1924:1:18-
3:4
“儒林外史”对于后来有怎样的
影响 吴文祺 文学百题 1935:7
红楼梦” “水浒” “儒林外史”的
奇辱 沈雁冰 学灯 1924:4:7
“石头记”底风格与作者态度 俞平伯 学林 1:3 1921:11
“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 蔡子民 晨报附刊 1922:2:21
“红楼梦索隐”提要 王梦阮 中华小说界 1:6
“饮水词”与“红楼”之关系及其
文艺 陈铨 清华周刊 314 1924:5
读“饮水词”联想到“红楼梦” 慎仪 天津益世报说苑 1937:3:16
17
各家关于“红楼梦”之解释的比
较和批评 怡墅 南开双周 2:3 1928:10
跋“红楼梦考证” 胡适 努力周报 1 1922
评“胡适红楼梦考证” 黄乃 秋学衡 38 1925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胡适 新月 1:1 1928:3
“红楼梦”的本子问题质胡适之 容庚 北京大学研究所 5,6,9
俞平伯先生 国学门周刊 11 1925:11,12
后三十回的“红楼梦” 俞平伯 小说月报 13:7 1922:7
后四十回的“红楼梦” 俞平伯 小说月报 13:7 1922:7
高作后四十回底批评 俞平伯 小说月报 13:8 1922:8
高鹗续作“红楼梦”之新发现 露明 文学周报 4 1927:8
“兰墅文存”与“石头记” 奉宽 北大学生 1:4 1931:3
“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的成
书时代 大白 觉悟 1924:3:3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均曹雪芹
作 宋孔显 青年界 7:5 1935:5
修正“红楼梦辨”的一楔子 平伯 语丝 11 1925:1
“红楼梦辨”的修正 俞平伯 现代评论 9 1925:2
关于“红楼梦” 俞平伯 京报副刊 1925:1:19
给俞平伯先生的一封信(关于
“红楼梦辨”) 延龄 京报副刊 1925:1:25
答延龄先生的信 平伯 京报副刊 1925:1:29
唐六如与林黛玉 俞平伯 学灯 1923:1:1
“红楼梦”的地点问题 李玄伯 猛进 8 1925:4
再论“红楼梦”及其地点 李玄伯 猛进 12
再说“红楼梦”的地点问题 刘大杰 晨报副刊 1925:5:11
“红楼梦”的地点问题并致俞君
平伯 刘大杰 晨报副刊 1925:4:20
“红楼梦”地点考 ?? 北平晨报艺圃 1936:4,5
大观园源流辨 藏云 大公报文艺副刊 160 1935:7:14
红楼杂谈(大观园在什刹海前海
问题的讨论) 曼尼 北平华北日报咖啡座 623 1936:8:29
“红楼梦”里重要问题的讨论及
其艺术上的批评 刘大杰 晨报七周增刊 1926:10
“红楼梦”新评 佩之 小说月报 11:67 1920:67
“红楼梦”评 铁雪 北京益世报 1926:6:21
7:1
评“红楼梦” 余剑秋 小文章 1 1935:4
“红楼梦”批评 李长之 清华周刊 39:17 1933:3-4
“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 李辰冬 北平晨报学园 814 1935:5 :24
28
30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价值 李辰冬 国闻周报 11:47 1934:11
48 12
“红楼梦”的世界 李辰冬 北平晨报学园 774 1935:1:24
775 25
777 2:1
“红楼梦辩证”的再认识 李辰冬 光明 3:1 1937:6
论“红楼梦辩证”的认识 钱亚新 光明 3:3 1937:7
“红楼梦”前三回结构的研究 虚白 青鹤 1:4 1933:1
“红楼梦”结构研究 曾虚白 青鹤 1:4 1933:1
“红楼梦”之结构 王家棫 光华大学半月刊 2:4 1933:11
“红楼梦”的背景 王家棫 光华大学半月刊 2:6 1934:3
“红楼梦”之思想 王家棫 光华大学半月刊 2:3 1933:11
跋今本“红楼梦”第一回 素痴 大公报图书副刊 17 1934:3:10
“红楼梦”大事年表 易俊元 益世报 1929: 4:14
8:12
“红楼梦”年月摘疑 蔡锦远 中国文季刊 1:1 1929:8
关于“红楼梦” 樵隐 天津益杨报益智 1929:1:20
22
红楼说丛 萱慕 北平晨报艺圃 1937:1
“红楼梦”里的西洋物质文明 昌群 贡献旬刊 3:2 1928:6
“红楼梦”里性欲的描写 刘大杰 艺林 1819
曹雪芹目中的“女性美” 淡厂 益世报 1929:6:16
知识与红楼 平沙 觉悟 1924:4:27
“红楼梦”之谜 韩待桁 文艺风景 1:2 1934:7
曹雪芹写死 待桁 文学评论 1:1 1934:8
谈红楼梦中的“早晚” 高寿庵 北平世界日报国语周刊 88 1934:5:27
告研究“红楼梦”者 朱顼 学灯 1924:2:23
读红楼梦剩语 王小隐 新中国(北京) 2 :4-8 1920:4-8
“红楼梦偶说” 李真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 18 1935:10:3
王际真英译节本“红楼梦”述评 余生 大公报文学副刊 1929:6:17
“镜花缘”与中国神话 沅君 语丝 54 1925
海属“镜花缘”传说辩证 孙佳讯 青年界 4:4 1933:9
关于“女儿国”的考证 张若谷 文学周报 228 1926:6
“镜花缘”和妇女问题 陈望道 女青年月刊 13:3 1934:3
台湾外纪与台湾外志考 黄典诚 厦门大学学报 7 1936:7
“岐路灯”作者李绿园先生 董作宾 中原文化 1,2 1934:2
“岐路灯”与河南方言 晴天 中原文化 5 1934:4
“岐路灯”序 冯友兰 现代评论 6:135 1927:7
“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的家世 李玄伯 猛进 22 1925:7
关于“儿女英雄传” 孙楷第 北平图书馆馆刊 4:6 1930:12
夏二铭与“野叟曝言” 孙楷第 大公报文副 165 1931:3:9
谈“野叟曝言” 悍膂 太白 1:12 1935:3
“野叟曝言”评议 焦木 北平晨报艺圃 1936:2:19
21
“绿野仙踪”的作者 辰伯 清华周刊 36:11 1931
“万花楼” 郑振铎 文学周报 9:4 1929:12
满译“樵史演义”解题 李德启 北平图书馆馆刊 7:2 1933:4
“樵史演义”之发见 傅惜华 逸经 20 1936:12
“樵史通俗演义” 孟森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 85 1937:1:23
谈包公案 孙楷第 国语旬刊 1:8 1929:10
包案孙谈赘语 魏建功 国语旬刊 1:8 1929:10
包公传说 赵景深 青年界 3:5 1933:7
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
侠五义” 李家瑞 文学季刊 2 1934:4
“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 胡适 现代评论 14:5
与胡适之先生论“三侠五义”书 李玄伯 猛进 9 1925:5
“江湖奇侠传”的评注缘起 于梦梅 通俗图书月刊 1,3 5-7
1:6,10 1934:10
12 1935:4
“江湖奇侠传” 曹聚仁 通俗文化 2:3 1935:8
“平闽十八洞”研究 叶国庆 厦门大学学报 3:1 1935:11
“品花宝鉴”考证 赵景深 逸经 17 1936:11
“花月痕”与其作者 魏子安 水 世界日报副刊 1928:8:2
“花月痕”作者之思想 刘欧波 小说世界 12:13 1925:12
“花月痕”作者 诚斋 北平晨报艺圃 1936:10:20
“花月痕”漫谈 麦亭(日)作
曦微译 文艺战线 3:12,13 1934
“朱砂痣”的作者余治卢 冀野 文学(上海) 5:1 1935:7
“官场现形记”之作者 颉刚 小说月报 15:6 1924:6
“文明小史”(李伯元著) 寒峰 新小说 1:5 1935:6
文芸阁云起轩词与吴趼人小说 陈友琴 文章 1 1935:4
批评“九命奇冤” 正厂 学灯 1924:4:15
评“九命奇冤” 许君 远晨报副刊 1924:12:8
9
“九命奇冤”的本事 罗尔纲 天津益世报史学 35 1936:8:16
“九命奇冤”凶犯穿腮七档案之
发现 罗尔纲 天津益世报史学 43 1936:12:6
“上海游骖录” 阿英 人间世 32 1935:7
拟重印“浮生六记”序 平伯 学灯 1923:10:29
“浮生六记”佚稿辨伪 刘樊 国闻周报 14:6 1937:2
“老残游记”考证 胡涤 中华月报 3:9,12 1935:9-
4:2 1936:2
“老残游记”考证补 胡涤 中华月报 4:4 1936:4
“老残游记”考证 胡涤 中华月报 3:12 1935:12
“老残游记”之作者 颉刚 小说月报 15:3 1924:3
“老残游记”及其二集 赵景深 新小说 2:1 1935:7
“老残游记”二集序 刘铁云 人间世 6,7 1934:6,7
关于秋瑾的一部小说 阿英 人间世 27 1935:5
关于秋瑾与“六月霜” 秋宗章 人间世 33 1935:8
“秋鉴湖秘闻” 樵 北平晨报艺圃 1935:7:20
22
关于 “焚剑记”等(苏曼殊著) 柳无忌 语丝 140 1927:7
林纾翻译的小说该给以怎样的
估价 吴文祺 文学百题 1935:7
庚子事变在小说上的反映 阿英 文学(上海) 5:2 1935:8
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 觉我 小说林 9 1908:1
绣象小说(李伯之编) 毕树棠 文学(上海) 5:1 1935:7
小说新潮栏宣言 小说月报 11:1 1920:1
中国之下等小说 刘复 太平洋 1:11 1919:4
今日中国之小说界 志希 新潮 1:1 1919:1
最近的中国小说 王统照 星海 1 1924:8
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
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学 丏尊 立达季刊 1:1 1925:6
现代小说所经过的路 郁达夫 现代 1:2 1932:6
现代中国小说中之几种倾由 稚吾中山 文化教育馆季刊 3:3 1936
一九三六年的小说创作 立波 光明 2:2 1936:12
连环图画小说 茅盾 文学月报 5,6 1932
谈连环图画故事 美 读书生活 1:1 1934:11
中西小说的比较观 李竹年讲
苏宪隆等笔记 国师月刊 5:5 1936:6
中国小说西文译本选录 读书月刊(北平图书馆) 1:12 1935: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