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银幕前优雅而美丽,背后却满是创伤与孤独

奥黛丽·赫本:银幕前优雅而美丽,背后却满是创伤与孤独,第1张

**诞生一百多年来,世界影坛曾闪耀过许多令人崇拜的影星,尤其是风华绝代的女明星们更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对象。

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她那能让东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都崇拜的容貌与个性,直到现在还仍有许多后辈女演员以模仿她模仿得最像为荣,这非常难得,她就是奥黛丽·赫本

赫本式的优雅颠倒众生不论男女,再苛刻的评论人都不会质疑她是个如天使一般美好干净的人,然而绝大多数人只看见她的美丽,却不知道她平凡的日子后面连续的创伤和深邃的孤独。

赫本的痛在哪里呢?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很难想象没有父母呵护的小孩,内心是怎样的孤独无助,在赫本六岁时便离家出走的父亲,就是赫本一生难以理解的困惑和意难平。

赫本的父亲赫本·拉斯顿是出生在波西米亚的英国人,从小养尊处优,长大后凭着娴熟的社交能力混迹上流 社会 ,之后又迷于对金钱的热爱进入国际金融界。

1923年到1924年,拉斯顿担任爪哇苏门答腊岛的名誉领事,正是在此地他和赫本母亲艾拉相遇、相爱。

1929年5月4日他们在布鲁塞尔一座宽敞舒适的房子里生下了小赫本,小朋友的出生给这座房子带来无比的欢乐和朝气。

赫本的母亲艾拉是名门淑女,十分重视对赫本的教育,不但培养她对于音乐、舞蹈的艺术才华,还对女儿的精神世界建设尽心尽力。 艾拉推崇努力工作、自律和善解人意,从小教会赫本做个积极生活、亲身实践的女孩子。

不过虽然得到了父母的呵护,可是小赫本还是听到了这个看似温馨的家庭中不和谐的声音,艾拉和拉斯顿两人性格相似,都十分自信、强势,有不同意见时常常通过争吵解决问题,这时的小赫本就常常躲在桌子下面思考是不是自己又做错什么了?

1930年代,正是法西斯主义抬头、发展的年代,艾拉和拉斯顿二人因为政治倾向有别越来越走向对立面,1935年,拉斯顿扔下家庭不辞而别,投身法西斯。

从小崇拜父亲的赫本伤心欲绝,天天想着爸爸能够回来,可他从未回来看望过家人,直到1939年国际环境更加动荡不安,艾拉为了女儿安全不得不致电前夫帮忙送女儿回荷兰,她才见到了父亲,那是最后一面,从此以后父亲一直活在了赫本的心里。

飞回荷兰的赫本和其家人怎么也没想到荷兰也会成为人间炼狱。被德军占领后,艾拉家族的财富全部被没收,然而比成为赤贫人口更可怕的是惨绝人寰的杀戮。

赫本和母亲就亲眼看到老人、妇女、小孩像牲口一样被塞进卡车运到集中营被屠杀,阿纳姆的天空恐怖、压抑,人人自危活得像过街老鼠,赫本的家人也曾不幸罹难。

1942年,赫本的叔叔被纳粹暗杀,这让艾拉最终成为了一名抵抗法西斯战争的积极分子,赫本在母亲的直接影响下也成为荷兰抵抗运动的小小志愿者,她凭着自己对芭蕾舞的热情和天赋为恐惧下的荷兰人民送去慰藉,并把演出所得用来资助抵抗组织。

作为一个少女不太可能会引起德军的怀疑,彼时的赫本还充当情报传递员,帮助盟军和抵抗组织成员传递信息文件,甚至勇敢地藏匿了一名英国飞行员。

1944年9月,“市场花园”一役令盟军几乎全军覆没,全城的居民开始大逃亡,为了躲避炸弹袭击,赫本和家人不得不躲进自家公寓的地下室里。

那里常年不见日光,甚至连生存所需的水和食物都没来得及预备,赫本就在那绝望的等待中强撑,身体日益消瘦营养不良,这就是她在战争胜利后不得不放弃芭蕾的原因之一,食物的极度匮乏使她得了黄疸,差点死掉。

此时赫本的大哥、二哥被敌人俘虏去音信全无,敬爱的舅舅和表哥被射杀的画面还仍旧萦绕在她的脑际,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明白的人性有多残酷。

她找来一本和她同龄又有相似经历的小女孩写的书——《安妮日记》来逃避现实,安放灵魂,然而她在地下室里从来都不敢打开它,恐惧和绝望是她始终不敢面对的心理恶魔。

1945年,德军终于全线溃败,英军于同年5月接收了阿纳姆,英勇的荷兰人民终于重获自由,这一年赫本16岁。

战后的艾拉用省吃俭用的钱带着赫本去伦敦闯荡,她先是让女儿深造芭蕾,可由于身体原因赫本不得不放弃了舞蹈生涯,之后为了解决家里的经济压力,赫本决定兼职做模特,并参与一些歌舞团的演出挣外快。

1948年,赫本被星探发现出演了她人生第一部**《荷兰七课》,初露头角的她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得到了不少拍摄机会, 1952年赫本凭借《罗马假日》一炮而红,全世界都被纯真烂漫的安娜公主感动倾慕。

赫本非常向往婚姻和家庭,1954年她二十五岁时与梅尔·费勒结婚,费勒比赫本整整大了十四岁, 年纪轻轻的赫本在费勒面前几乎就是个小女孩般,在费勒的爱护与指导下快乐成长,事业也如日中天。

可是费勒却始终在二流导演、演员的地位上裹足不前,渐渐的,费勒的心态开始失衡,他不但加大赫本的工作量,对她的掌控越来越让赫本难以呼吸,甚至开始在外面沾花惹草,婚姻渐渐褪去最初的美好露出狰狞的面目。

在和费勒十四年的婚姻里,赫本不堪重负流过三次产,每一次对喜欢孩子热爱家庭的赫本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终于在1968年二人理性地结束了痛苦。

离婚后的赫本心情不好,在去希腊旅行期间邂逅了心理医生安德烈·多蒂,两人相谈甚欢,难舍难分,遂不顾年龄差距闪电结婚,结婚后的赫本吸取了前段婚姻的经验教训,干脆将全部精力放在家庭上。

可多蒂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不但不会对赫本的牺牲心存感恩,反而变本加厉地在外面和许多女性厮混,理由是这是意大利男人的共性,赫本不应该对此心存嫉妒,赫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又再次破灭,勇敢地选择结束。

终于,最后她遇见了罗伯特——陪伴他走完一生的精神伴侣。罗伯特经历过丧妻之痛,他更加成熟和懂得人情世故,他曾对赫本说过这样一段话: “希望我的爱,不会造成你的负担。因为我爱你,就要爱得自由自在。”

一个能说出这般自信、包容情话的男子,大概就是能与之相守的人,果不其然,罗伯特在赫本的晚年与她相依相偎,他们在一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旅行、公益捐款、看望贫困儿童……他给了她最好的爱情回忆。

优雅女神跌跌撞撞,经历了那么多人间辛苦,最终还是找到了理想的爱情归宿,这与她天真烂漫、永远向上的积极个性是分不开的。不论在这荒诞黑暗的人世间遭受多少创伤,她始终相信爱,走正确的路,爱更多的人,如天使般圣洁、无私。

正如她的儿子肖恩一语中的: “有一种感情伴随了她的一生,也影响了她的一生,那就是忧伤。但母亲最信奉的就是爱。” 赫本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选择爱与光明的人,而爱不正是行走人世间最实在的智慧吗?

英国女演员,舞台剧演员奥黛丽赫本,在舞台上她以其无与伦比的美貌,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高贵气质征服无数的影迷。可是在生活中,一直渴望家庭的她,却一次次受到情感的摧残。

1929年,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一个贵族后裔家庭。但是六岁的时候,奥黛丽赫本的父亲突然抛下了她和母亲。1939年9月欧战爆发,赫本跟随母亲回到了荷兰,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学习芭蕾舞。

1940年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德国占领,当纳粹侵占了安恒以后,由于谣传赫本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第三帝国的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奥黛丽赫本的舅舅也被纳粹处决。赫本母女俩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

1948年战后,奥黛丽赫本与母亲带着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0英镑去到了英国伦敦,她在那里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深造的机会,进入当地的学校学习芭蕾舞。经过数月训练后,由于年龄和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她被告知不适合当芭蕾舞者。但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压力,她转而兼职模特,并且主动去参与歌舞团的演出赚钱来交学费。

1948年赫本出演了纪录短片荷兰七课,同年赫本击败了众多的应征者,成为音乐剧《高跟鞋》的合唱团员。1951年奥黛丽赫本首次于英国**《天堂里的笑声》中露脸,由此正式成为一名**演员。随后奥黛丽赫本接演了众多**,凭借其出色的演出,渐渐在**界站稳了脚步。

赫本在进入好莱坞之前有过一个未婚夫,他叫吉米汉森,是个英国贵族。他也是一个时常混迹女演员群体的花花公子。赫本骨子里一直是一个家庭型的女人,汉森英俊高大,能说会道,家庭地位与赫本的家庭也十分相配。

因为想和他结婚,赫本甚至都不想去参加《罗马假日》的试镜,但当时她被所属公司强迫去参加试镜。另外她那个时候还参与了一部《蒙特卡罗宝贝》的拍摄,赫本希望结束这两部戏就结婚。于是演到第四场的时候,就对外宣布巡演结束就与汉森结婚。不久该剧就轰动了百老汇,然后她去意大利拍摄了《罗马假日》。事业突然如日中天的赫本理智地放弃了与汉森的婚约。

赫本参演《罗马假日》与之搭档的派克是好莱坞最有名的绅士。在《罗马假日》上映之前派克发现海报上他的名字赫然醒目,但是赫本的名字却很小,而且藏在一个角落里。他特地通知制片方,把赫本改为主演。

《罗马假日》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赫本的名字迅速传遍世界。那个夜晚,大喜过望的赫本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地语无伦次。她的明眸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即便紧张得手足无措,却没有忘记告诉全世界:“这是派克送给我的礼物。”

在《罗马假日》首映式结束后的晚会上,派克特意介绍赫本认识了好莱坞著名导演、演员兼作家费勒。费勒是派克相知多年的朋友,慧眼识珠的派克认为也就只有费勒,才能匹敌赫本的耀眼光华。

费勒和赫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和赫本一样都很瘦,都会多国语言,都是以舞蹈演员的身份开始的表演生涯。费勒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西班牙人,和赫本一样都是欧洲血统的混血儿,有人说他和赫本在一起的相片更像兄妹而多过像夫妻。

他是那种赫本一直佩服的意志力特别坚强的人,他喜欢讨论深层次的东西,他不愿意别人把他当作演员,他认为自己应该是导演或者是制作人。事实上他确实也兼有那样的身份和才华。不过费勒有些地方很不讨人们的喜欢,在同事眼里费勒独断专行,精明狡猾不和善。与赫本南辕北辙,然而费勒非常符合赫本在年轻时代的择偶标准。

1954年,赫本与费勒在瑞士一个小教堂举行了婚礼。赫本声名鹊起,她的风采远远覆盖了费勒的才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们完全不配,暴躁的费勒,就是在欺骗蒙蔽赫本。占有控制她沾她的光。在外界看来,赫本就像费勒的傀儡一样对他言听计从。

1960年,经过两次流产的赫本生下了儿子西恩·赫本·费勒,一向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赫本,为了照顾孩子,拒绝各种片约和应酬。然而他们的婚姻仍然无法对抗天性的差异和外在的悬殊。后来费勒出轨,1967年赫本与费勒宣布离婚,赫本去世之后费勒去参加了她的葬礼,哭得老泪纵横,费勒仍然是深爱赫本的。

1968年,赫本出游希腊途中与意大利精神专家安德烈·多蒂博士邂逅,多蒂在与赫本熟悉之后,迅速地展开了攻势,深陷在婚姻失败痛苦中的赫本被多蒂的热情和关怀打动了。1969年1月18日,赫本和多蒂在意大利举行了婚礼,1970年2月8日赫本诞下次子卢卡·多蒂。为维系家庭,赫本息影,专心经营家庭生活。多蒂却常年流连花丛,热衷夜场。但一直想要家庭生活的赫本仍然宣布息影。

这次明显不合适的婚姻仍然在赫本的坚持之下维持了11年。当赫本收到多蒂的离婚文件时,她颤抖地在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绝望的赫本甚至认为她是一个不配得到幸福眷顾的女人。她是有多渴望爱和家庭的完整,但却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

1980年51岁的奥黛丽赫本与罗伯特相识于朋友的书房,对婚姻感到失望的赫本与刚经历丧妻之痛的罗伯特互相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每天罗伯特会花大把的时间和赫本一起散步,遛狗,游泳,过着跟其他夫妻一样安逸幸福的生活,罗伯特从来没有想过要逼赫本跟自己结婚,她已经在婚姻中受了太多伤。在赫本生命中最后的12年,罗伯特不仅一直陪在他身边,还一直鼓励着赫本。

1992年赫本被查出患有结肠癌,虽然做了手术,但是医生估计只能再维持一年多的生命,赫本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回到了故乡,在1993年1月20日离开了人世。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和舞台剧女演员。

1948,赫本出演了39分钟的荷兰纪录片《荷兰的七课》,并开始了他的**生涯。1954,她首次在**《罗马假日》中扮演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在“美人鱼”舞台上获得托妮最佳女主角奖。1955,她在**《龙凤赛》中被奥斯卡提名为最佳女演员奖。1961,她主演了**《蒂凡尼早餐》。1964,她主演音乐剧《窈窕淑女》。1989,奥德丽《多年的客人》,最后一部**永远播放。

奥黛丽·赫本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第三世界妇女和儿童的权益而战的亲善大使的代表。1992,他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并于1993获得奥斯卡人道主义奖。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死于阑尾癌,享年63岁。

赫本一生中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五项提名。1999,她被美国**协会评为第三世纪最伟大的女演员。2002年5月,为了表彰赫本对联合国的贡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纽约总部“奥黛丽精神”揭幕了一尊7英尺高的铜像。

扩展资料

半个多世纪以来,奥黛丽·赫本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美学和时尚潮流:时尚杂志《VoGUE》以29%的选票把她列为世界时尚名人。一位女发言人说,每个人都认为奥黛丽·赫本高贵优雅,她的美貌没有改变;当谈到时尚时,每个人都立刻想起了她。

她被认为是自然和美丽的化身,她的性情温和,她的微笑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时尚杂志《爱》又称赫本为“历史上最美丽的女人”。

除了美,赫本的低调友好和对工作的执着也是难忘的。比利·怀尔德,谁赢得了最佳导演两项奥斯卡,曾经说,赫拉克勒斯显示一些久违的特质,如高贵、优雅和礼仪。“即使上帝亲吻她的脸颊,她也是如此可爱的人,”导演说。她给世界带来的爱和感情并不局限于她自己的性格。

后来,赫本被邀请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大使,为争取妇女儿童权益在第三世界。作为一个美国公民,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任何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和联合国已竖立雕像的她在其总部,被称为奥德丽的精神,只有接受它。当伊丽莎白·泰勒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时,她悲伤地说,天使回到了天堂。从那时起,她就被誉为“世界上的天使”。

参考资料:

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赫本

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明星是纸醉金迷,浅薄和俗气的。但直到我偶然间知道奥黛丽赫本这个名字时,特意搜索了《罗马假日》的剧照,被安妮公主这张剧照惊艳到了,优雅而不失灵动,最绝的是她的大眼睛仿佛会说话,俏皮上扬的嘴角微微勾起,在雍容华贵的礼服衬托下高贵典雅,气质清新脱俗,简直自带天使光环。

虽然是黑白照片也无法掩盖她令人艳羡的灵动的气质,一时之间竟模糊了演员与真正的安妮公主的形象,他们重叠在了一起。她往那一站就是一个真正的公主,典雅高贵,矜持有礼,一举手一投足,都足以让人仰视。

奥黛丽赫本饰演安妮公主是她人生中第一部**主角,那年她是24岁的新人,这部影片帮她彻底在**圈站住了脚跟,一举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随后开启了一个奥黛丽赫本的时尚穿衣风格时代;赫本风的白衬衫,赫本风的短发发型,赫本风格的妆容,直到今天还是很多年轻女孩争相模仿的时尚元素。

我想,奥黛丽赫本的风格不只是优雅的代名词,流传到今天已然是经典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优雅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苦痛,她站在那始终淡定从容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另一种魅力。

优雅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美,还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荷兰贵族后裔,爵位男爵,家族谱系可以追溯英王爱德华三世。

本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可以预见到的幸福,然而在她6岁那年父亲抛下她和母亲突然离家出走,了无音讯。三年后,父亲回来了,父母正式离婚,好在这样的家庭,让她得到了几年相对好的教育。

父亲的离去,是奥黛丽赫本心里永远难以愈合的伤口,导致她成年以后非常的缺爱。

这时二战在持续,离婚后的母亲带着幼小的赫本回到了荷兰的姥姥家。

1940——1945年,纳粹占领了荷兰,有人散播谣言说,赫本母亲家族有犹太血统,至此赫本一家成了德国纳粹的眼中钉。

最疼爱她的舅舅和表哥被剥夺了生命,一个哥哥被送去劳改,一个送到了战场。物质匮乏的战争年代,荷兰陷入了饥饿,贫困,寒冷与疾病的困境。为了活命她和母亲躲在地下室,最难时她每天只能靠喝水,用郁金香球根来缓解饥饿。

好在趁德军检查松懈时,她可以有机会去一所舞蹈学校学习热爱的芭蕾舞,才能让她在残酷的战争硝烟下坚持过来。

她还私下里用芭蕾舞表演机会去为反抗军筹款。很多年后她回忆说——“我很清楚,要被他们抓到绝对不会留下活口。”她坚强,勇敢,更有一颗爱国的心。

和她合作《罗马假日》的演员,格里高利·派克这样谈起赫本:

“她没有这一行常见的笑里藏刀,蜚短流长那种个性,我很喜欢她,其实我爱她,要爱上她实在太容易了。”

他们合作一次成为了一生的挚友,他守护了她一生,可惜的是阴差阳错下赫本嫁给别人。

赫本的丈夫是一名演员兼剧作家梅儿,比她大十几岁,他的出现正好给了她父亲般的安全感和依赖,不顾母亲的反对和这个男人结了婚。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事业上女强男弱让男方非常难以忍受,逐渐心里不平衡控制她伤害她,经历了几次流产,最后终于生下儿子,为了挽救这岌岌可危的婚姻,她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归家庭,然而丈夫出轨了,这一年赫本再一次流产,她的这段婚姻也宣告结束了。

这时派克给了她电话,给了关心和问候,这个远在美国的男人让赫本感受到了温暖。

赫本在电话里,向他诉说自己为了这段婚姻很努力了,可还是这样了,她说:“太难了,真的太难了。”她向派克表达了自己想要拥有完美的婚姻的愿望,然而派克不能给。

此时派克再婚不久,俩人再一次失之交臂。

这一年冬天,赫本邂逅了一名意大利心理医生安德烈·多蒂,在多蒂的热情追求下,七个星期后他们火速闪婚,不久后拥有了他们的孩子。

鉴于上一段婚姻的失败,她选择息影在家做好贤妻良母这个角色。然而多蒂并没有珍惜,而是在此期间多次出轨,赫本一直都选择忍让。

不久后,赫本收到了多蒂的离婚文件,赫本颤抖地在这份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于是,第二段婚姻也宣告结束。

或许缺爱的孩子,越想得到爱,越得不到吧!谁也不会想到,温柔美好的赫本,情路却如此坎坷。

她童年被父亲抛弃,经历战争亲见最亲的人死亡,贫穷,挨饿,婚姻的种种不幸,这些经历单拎出来每一件在我们自己身上都足够不幸,而她依然坚定勇敢。她说:

或许是上天眷恋她,在她51岁时遇见了陪伴她走完生命终点的伴侣罗伯特,他们一起致力于慈善事业。晚年息影的她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使,拖着病弱的身体,赴拉丁美洲和非洲救助那些贫困挨饿的孩子们。

她曾经坐货运飞机的米袋子上面,不顾危险飞到战火纷飞的索马里。还多次向全世界呼吁关爱儿童,和联合国的同事们一起为落后地区的儿童争取到6000万美元的国会拨款。

在她晚年的一些照片里,再也没有年轻时光彩照人,但是在她的笑容里还是能窥见到这个女人一生精致的痕迹。她站在那永远背直挺的,一如少年时那般利落,自信从容。

看到很多人,一有不如意就报复社会,嫉妒伤害人,我想说,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幸,但这样不是你自暴自弃的理由。

“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她一直是这样想的,也做到了,她是唯一一个人如**里角色一样美好的女演员。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真正真善美,美丽坚强,优雅且勇敢。

她活出了,所有女人梦想的样子,人生虽然经历坎坷,但很完美!

她不是真正的公主,却被全世界的人们奉为永远的“安妮公主。”

奥黛丽·赫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雅的女人,是美的化身。她熟练掌握五种语言,曾被称为永恒的天使、凡间的精灵。

提及时尚,人人都会立刻想起她 。时装杂志《VOGUE》将她评为“世界时尚名人”第一名;时尚杂志《ELLE》将赫本评选为“有史以来最美丽女人”第一名 。

这是一个浓眉短发,喜欢穿着小T恤、紧身裤和平底鞋,还时常带着威尼斯草帽的小姑娘。

赫本的五官带有硬朗的线条,浓眉高鼻,英气十足,像是古希腊神像上雕刻出的那种美。她的眼睛如同小鹿一样,俏皮活泼,修长的脖颈被赞誉为天鹅般的颈项,高贵且优雅。

成名后的赫本曾被记者追问,如何保持“优雅和美丽”时,她说:

赫本的妍好风致,不仅让男人赏心悦目,更让女人推崇备至。她的形象是如此独特,无人能出其右。

赫本出身名门,母亲是荷兰王室贵族后裔,父亲是一位英国的银行家,但父亲的政治意向倾向纳粹,在赫本6岁那年,父亲离家抛下了他们母女二人,母亲一夜白头,而这件事情也成了赫本一生中,对她造成直接伤害最大的一件事。

随后欧战爆发,赫本跟随母亲来到荷兰。因担心奥黛丽这个名字英国色彩太浓,为保护女儿,母亲将其临时改写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战乱饥荒,食品短缺,而她正值发育阶段,营养不良,身高17米的她,长成了一副骨架,贫血伴随一生。

赫本从小就喜欢音乐,对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尤甚,9岁时,奥黛丽·赫本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正规学习芭蕾舞,梦想有一天成为舞星,跳舞成为她生活的唯一追求。

她后来回忆道:我不知怎的,在枪炮声和杀戮面前,努力坚守我自幼的梦想―——音乐,芭蕾。

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母亲对女儿的爱与支持,战争结束,母亲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

17岁时,赫本进入英国伦敦的玛莉·蓝伯特芭蕾舞学校学习,由于年龄和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无法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赫本明白自己成不了主角,便果断选择放弃。

一个人清楚知道自己手里有多少牌,扬长避短,并能把优势发挥到极致,无疑是有智慧的。

1948年,她拍摄了一些广告和**,不过基本是配角,反应平平。

直到她主演《罗马假日》,饰演逃跑公主一角,这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影片,它诠释了一个女孩所能享受到的狂欢。 第一次担任女主角就一举成名,夺下了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之后,派拉蒙公司为她量身定做《龙凤配》,并去巴黎选购服装,奥黛丽与纪梵希的时尚传奇也由此拉开序幕。

赫本相继拍了多部影片,《甜妞儿》《窈窕淑女》《双姝怨》《蒂凡尼的早餐》《盲女惊魂记》等。

赫本在塑造不同的角色上也颇有造诣。如果说《罗马假日》里,赫本是一个高贵典雅的公主,那么在《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就成了叛逆拜金的交际花。

其实,赫本并不是原著作者卡波特心里的第一人选,这部畅销小说是以梦露为蓝本创作出来的。但赫本以她清纯可爱的气质,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 她使这部影片获得了永恒的魅力,以致后来人们想到《蒂凡尼的早餐》,就会想起赫本。

赫本一生共参演了26部**,获得五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被美国**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位。

因为从小就被父亲抛弃的缘故,赫本终生都渴望有一个温暖且完整的家庭,和一个肯呵护疼爱她的男人。

因拍摄《罗马假日》而结缘的赫本和派克,两人暗生情愫,本来可以走到一起的,只是最终都没跨出那一步。

后来,他把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好莱坞著名导演梅尔·费勒。这一年赫本24岁,费勒36岁,两人很快就走进婚姻殿堂。

期间她两度怀孕,两次流产,决定息影专心养胎。次年,生下儿子肖恩。

赫本和所有人都能愉快相处,只有一个人除外,就是费勒。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但事业平平,赫本却如日中天。

费勒变得情绪暴躁,控制欲强,赫本演什么角色都要过问,两人的裂痕越来越深。费勒的出轨,致使这段14年的围城生活,走到尽头。

这年秋天,赫本去希腊旅行,在这里邂逅意大利心理医生安德烈·多蒂。圣诞前夕,她和前夫刚办完手续,就到罗马同多蒂家人一起过圣诞,并很快闪婚。

次年,赫本生下第二个儿子卢卡。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为此完全息影。她心中洋溢着兴奋、满足和喜悦:

“我又在爱中,我又幸福了,我已嫁给了一个我爱的人。”

不过,生性风流的意大利人,风流韵事不绝于耳。赫本为了孩子,选择隐忍。并试图用宽容去收回那颗放纵的心,事实证明这是徒劳,11年后,这场婚姻再次触礁。

两段婚姻里,即使有过不如意,但她却始终用力去付出全部的爱,不过最终成为梦幻。越是渴望爱,越难以得到。将就的爱,并不幸福。

可这个对爱一直保持炽热之心的女人,终究还是得到上天的垂怜。

1980年冬,51岁的赫本与演员罗伯特·沃德斯相遇。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当时正遭受丧妻之痛。 两颗受伤的心灵相互抚慰,两人成为终生伴侣,他陪赫本度过了平静和美的晚年。

夕阳晚霞,美人暮年,她又开启一段一辉煌历程。

二战的经历给赫本的童年留下很浓重的阴影,她强烈地感受到,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

赫本与罗伯特,两人一起携手慈善事业,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经常出入非洲和拉美去救助那些贫困孩子。

在索马里,看着那里的现状,她心中充满了对于人类自己的仇恨。也由于她的出现,媒体对索马里有了关注。

她常说的一句话: “还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

用自己的知名度唤起了大家对儿童问题的重视。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彼时的赫本已年事过高,频繁的长途奔袭,耗费了她太多的精力与体力。1992年,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每天只能靠注射营养液来维持生命。可她并不惧怕死亡,只害怕死亡之前的苦痛。

这年冬天,她让罗伯特带她看了最后一次雪。1993年1月20日,赫本在睡梦中安详离世。

听闻她死讯之时,伊丽莎白·泰勒伤感地说,天使回到了天国。

大导演比利·怀尔德曾言:

鉴于她的特殊贡献,她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奥斯卡人道主义奖。联合国在总部为她树立一座塑像,命名为“奥黛丽精神”,她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这个神一般的精灵飞走了,留下圣洁的光辉形象,只剩下世人无尽地缅怀。

很多女人都有一个向往,那就是像赫本一样优雅。优雅是透过岁月的美丽,是一个女人内在修养和外在容貌的完美结合。

时尚易逝,风格犹存。

想到她,总会想到她那一帧帧标志性的装扮:

小黑裙、七分裤、赫本头、黑框太阳眼镜和平底芭蕾舞鞋,栩栩如生。

而说回到赫本带起的永不过时的时尚风潮,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他是赫本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赫本的每一部作品的经典造型都有他的帮衬,他就是是陪伴了赫本42年的纪梵希的创始人于贝尔·德·纪梵希。

两人相识于《罗马假日》拍摄期间,那时赫本演艺事业刚起步。

时装大师纪梵希回忆道:

关于她的一切回忆,我依然历历在目。对我而言,她是上帝赐给我的礼物。是我的最重要的朋友,对我来说,她雍容闲雅、品性良善、高贵姱容。她德才卓绝、无可比拟,这使她与当世女性判然不同,而她热切爱别人的入微心境更是绝世独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黛丽·赫本只是一个普通人,可她取得了惊世的成就。

如今,通过奥黛丽·赫本基金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她的爱仍在发光发热。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她,变得更加美好。

悲惨的童年,没有使她变成心思恶毒的老人。传奇的星路,也没有令她成为趾高气扬的大牌。

在尘世,如果“圣洁”需要一个形象,那就是她;如果“悲悯”需要一个形象,那就是她。她说:

女人的美丽不在于外表,一个女人真正的美丽在于她的灵魂深处。在于她给予的关怀,爱心,和她的激情。

她的美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香气,拥有一种超越时代的魅力。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逝于1993年1月20日。她是美国好莱坞以演技卓越、艺术生命长久而著称的女演员。她出生时的名EddaKathleenvanHeemstraHepburn-Ruston。她的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她自幼勤习芭蕾舞,1951年,她在百老汇公演《金粉世家》,为威廉·惠勒赏识,启用她担任《罗马假日》女主角,为赫本带来了好运及一座奥斯卡金像奖。《罗马假日》虽然是黑白片,但已是当年**收入的第一名。自葛丽泰·嘉宝以来,令人等候多时的明星,终于在好莱坞诞生了。

  在她的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并在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的母亲随后回到荷兰,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亲一起到了荷兰的Arnhem。当纳粹进入Arnhem后,赫本经常会营养不良,心情郁闷。解放后,Hepburn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并获得了奖学金。

  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发现了她,并让她在一部欧洲**《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 1951年她又在**《Young Wives'Tale》中为Eve Lester配音。当赫本开始对**感兴趣后,她最终决定去美国。

  赫本的眼睛,存在于超越所有常识可及的地方。那个时期在好莱坞有许多所谓女神的存在。特别是对男性而言,确实有许多“触感极佳”的女神们存在着:性感小猫、艳妇、邻家女孩、贵妇等等。而她们都如出一辙地忠实于当时的审美眼光:细细的眉毛、整齐的牙齿,甚至还有拔掉臼齿而整修过的纤细下颚,赫本在其中只不过是个其貌不扬的女人而已,但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女人将好莱坞对美的基准,在一瞬之间全部改写了。

  她与法拉的感情亦跌入了谷底,在她演出由丈 夫制片的《盲女惊魂记》之后,他们13年的结婚生涯画上了休止符。赫本身心有如四分五裂般疲惫不堪,体重又掉到只剩42公斤。想要从人生中如此的惨状里逃脱出来,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再婚。赫本自己也说,在那个时候她无论如何都想再结婚的。1968年6月,她接受友人的招待开始了两周的观光船的旅行,在那里她和小她9岁的精神科医生安德烈·杜提相识了。杜提向赫本告白说,当赫本因拍摄《罗马假日》外景而进入罗马的当时,他还是青少年,但他前去看拍外景时就爱上了她。母亲艾拉也很中意杜提。1969年1月,他们结婚了。 然而,她那英俊又过于轻浮的丈夫,在赫本怀孕期中出了轨,往后也风流名声四溢,还传到了赫本耳朵里。想建筑一个安乐家庭而从**界引退的赫本,被丈夫的这种行径又伤得不轻。赫本曾说:“我终于得到幸福了。我不再拍**了,今后我要专心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然而她这样的梦想,竟被轻易背叛了。

  赫本以《罗宾汉与玛丽安》一片,在息影9年后重新东山再起。过去曾经在服饰上穿着华丽、千变万化的她,在这部**中只穿一套衣服演到底,对男人而言,她演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情人。往后她也只演出了《朱门血痕》,她对共同演出的班·盖查拉非常倾心。赫本倒向盖查拉,迷失了她身为明星的身份,她与盖查拉于1981年又共同演出《哄堂大笑》,在名声不佳的情况中,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赫本开始跌落谷底。她的朋友想安慰她而为她开了一个宴会。在那里她又与极度英俊的劳勃·华特斯邂逅了。数个月前爱妻——也是女星的梅尔·奥伯朗才刚刚过世的华特斯,遇见了遭遇和自己相同的赫本,对她有感同身受的爱意。当时的赫本早已对恋爱心灰意冷,但华特斯仍旧追求她,1985年他搬到赫本住的瑞士托洛许那村,他和赫本的儿子共同照顾赫本。

  赫本一直到人生的晚年才遇见和自己爱对方一样爱着自己的一个对象。1981年,她与杜提离了婚,她得到了一段最后的幸福。在这段幸福日子中,她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持续给世界上不幸的孩童们灌注她不啬惜的爱。1989年她演出最后一部**《直到永远》,就像她本人,在银幕上她亦扮演一个天使。1993年1月20日赫本去世的时候,伊丽莎白·泰勒就说:“天使已经回天国去了。”

  晚年的赫本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多次赴非洲开展慈善与救助活动,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银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为了表彰奥黛丽·赫本对世界**艺术的贡献法国政府于1987年授予她法国最高褒奖——骑士荣誉勋章。

  赫本就埋葬在她晚年格外喜爱的托洛许那村,在墓碑上的只有“奥黛丽·赫本,1929-1993”这样简单的文字而已。爱与悲伤、名声与失意,喜悦与背叛,绝望和希望……这些侵袭过她的所有感情的体验,像似被吞没了似的,那墓碑永远安静。站在幕碑前,彷佛可以听见赫本的声音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拥有信念,至少我曾努力的想去拥有过。”赞同55| 评论(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21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