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故里河南省汝南县马乡镇,至今仍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活过的村庄——梁庄、祝庄,还有马庄。梁祝共同就读的学校——红罗山书院至今仍保存完好。梁祝墓、泪眼井、曹桥、鸳鸯池等一系列景点在绵绵不断地向游人诉说着这个缠绵凄婉的动人故事。 汝南县马乡镇有着梁祝故事中的一处处实景典型环境:梁庄、朱庄(传到外地因“朱”与“祝”音近,故讹传为“祝英台”)。梁祝共同求学的“红罗山书院”,至今仍是朗朗书声的一所学校。校门前山坡旁有一口“英台井”,传梁山伯每天帮英台提水,水面映照双双倩影。校舍后有一棵粗壮的古银杏树,为梁祝当年手植,至今透出生机。18里长街两旁林荫蔽日,经丈量,从红罗山到梁山伯家(梁庄),到祝英台家(朱庄)均为18里地,所以才会有脍炙人口的“十八相送”。这条街的北头有一座“曹桥”(后传为“草桥”),是梁山伯家到红罗山读书、朱英台家到红罗山必经之地,所以才会有著名的“曹桥结拜”。还有另外一个主要人物马文才的家乡“马庄”。在马乡镇马北村北头,凸现梁祝两座墓冢,建于古京汉道两旁,路西的梁墓较小,东西长20米、南北长25米,至高4米。路东英台墓较大,东西长35米、南北长34米,至高在5米。梁山伯的墓门向东北,祝英台的墓门向西南,构成相对遥望。梁墓碑上无纹饰,英台的墓碑高大,碑上有精美纹饰。人们为了方便梁祝冥间相会,在两冢之间修建了“一步三孔桥”,至今遗址尚存。当地还为祝英台立了一座“白衣阁”,供祝英台为“白衣菩萨”,尊奉有加。多年来,各方游人不断到此凭吊梁祝墓地,寄托情思。
2唐宋山光山八景之一——《赛山樵唱》中的赛山,又叫唐宋山。提起唐宋山,当地群众不禁想起那个落寇占山、武艺高强、威慑敌胆的巾帽英雄马金锭来。唐朝末年,朝廷腐败,苛政如虎,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大唐江山摇摇欲坠。赛山下有个村庄,叫马洼,村里有一孤女,叫马金锭,人称马姑娘。她自幼父母双亡,十三岁就到三里外的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因受不住公婆百般虐待,便想寻短见自杀。这一日夜里,明月当空,夜深人静之时,马姑娘悄悄溜出家门,来到村东的一棵大树下,正将脖子往绳套上伸时,忽然一阵大风将马姑娘刮走了。她落在一个山洞里,睁眼一看,只见一位手持拂尘面容慈祥的老妇人站在她面前,笑着对她说:“姑娘,吾乃金刀圣母,算你有难,特施计救你来我灵隐仙山为徒,学习武艺,你可愿意。”马姑娘闻言,好像绝处逢生,急忙磕头拜谢。从此她就跟随金刀圣母在灵隐山学艺。光阴似箭,转眼过去五年,马姑娘在圣母的指点下,练就一身武艺法术,不仅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且有呼风唤雨的本领。这一日,圣母召见马姑娘道: “你来此学艺,不畏艰辛,练就一身武功魔术。今朝廷昏庸,君王无道,各地饥民狼烟四起,大唐江山覆在指日。师令你下山,占赛山为王,灭唐兴宋。”马姑娘刚要离去,又被圣母叫住: “慢!”随即拿出一个银碗,罩在马姑娘头上,然后念咒语。顿时马姑娘满头青丝不见了,竟变成了一个秃头,气得她又抓又挠,埋怨圣母不该使法术毁了她的美容。圣母笑着说:“徒儿,为师不该使法术毁你的容,是恐你下山后急于贪恋红尘,望你全力灭唐兴宋。至于你的终身大事,为师自有安排,定与你选一位如意郎君。到那时,你头上的银碗自去也。”说完拂袖而去。马姑娘上到山顶,举目远眺,山势果然险峻,几条山脉延伸到东北南三面,山顶有一平地,约半里见方,平地北面有一水池,池水清澈如镜,可供军马饮用,就叫它“饮马池”。南边有一水井,可供三军用水。此山虽不太高,但却易守难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愧是战略要隘。马姑娘占山为王后,就招兵买马,聚草屯粮。由于人们痛恨唐王朝己久,一经号召,四方纷纷响应,不几天就聚集上万人马,马姑娘各分兵一千,把守“霸王墩”和“马蜂岭”。其余人马驻守山寨,并经常派兵攻打附近的城池,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朝廷又派人马来战,一员小将在山下叫阵,点名要寨主亲自出阵。马姑娘闻言,立即披挂上马。来到阵前,举刀就砍。小将用枪当住道: “姑娘且慢!我有话要进寨与你细讲。”马姑娘收住刀,就把这小将迎进寨内问起细由。原来,这小将叫黑癸,是忠良之后黑钧的儿子,因朝廷奸臣奏本,说黑钧有谋反之意皇上听信谗言,黑钧全家被斩,黑癸在众忠良保奏下,留下来,但令他必须踏平赛山寨,剪除马金锭,才能戴罪立功受赏。在众大臣中,有一位大臣与黑钧生前相交甚厚,猜出昏王之心,为保忠良之后,暗地指示黑癸明则带兵攻打赛山,实则投奔马金锭。马姑娘听完原委,很是高兴,当即设宴与黑将军接风。席间,马姑娘细看黑将军,但见他唇红齿白,眉清目秀,少年英气,仪表堂堂,且又有一身好武艺。顿生爱慕之心,当下以身相许。黑癸虽闻知马姑娘头上有些秃,但长得却是如花似玉,亭亭玉立。而且又有一身武艺,有男子骨气,也是情义相投,当下应允。二人商定第二天在山寨完婚。第二天,山寨鞭炮齐鸣,音乐四起,当人们簇拥新郎新娘双双拜完花堂,新郎揭开新娘头巾的时候,奇怪地发现马姑娘的秃头长出一头秀发,人也比原来出脱得更加漂亮,简直与月里姆娥不差上下。黑癸大喜,举寨庆贺畅饮。从此,小两口同掌山寨,共谋大事,人马由一万发展到三万,并接连打下几个州县,势力扩展到方圆两百多里。他们所到之处,杀富济贫,惩治贪官,深受百姓欢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马家姑娘有本领,占山为王抗朝廷。杀富济贫丧敌胆,巾帼英雄传美名。腐朽的唐王朝,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宋朝很快建立了。但战争仍未平息。新建立的宋王朝又兵力不足,正在为难之时,当年保护黑癸的那个大臣奏道:“万岁,你可知中原地区赛山寨占山为王的马姑娘马金锭吗她可为推翻唐王朝立下了大功,何不将她招安,为大宋王朝效力。”宋王一听,如梦初醒,立即下旨封马金锭为“振威将军”,并收为义女,改马金锭为马千金,并派大臣前往赛山寨招安。马姑娘接到招安圣旨后,立即带领黑癸及全寨人马,应招下山投奔朝廷。临走前,马姑娘回顾山寨,想起自己遵照圣母之命,上此山聚义,南征北战,为推翻腐朽的唐王朝,建立大宋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如今又应招保卫宋室,也算完成了师傅的使命,了却了终身宿愿。人们为纪念马金链灭唐兴宋的义举,便将赛山改名为“唐宋山”,一直沿用至今。
《梁祝》最好听的一段是《十八相送》。
“十八相送”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个美丽场景。按照传说,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的家,正好十八里路,到和孝镇梁岗梁山伯的家,也大约是18里。祝英台家在书院东北,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而两家到书院的路都必须经过曹桥,曹桥到书院为8里。
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家距红罗山书院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两人到书院去都要途经曹桥,因此才有“草桥结拜”的情节;英台被逼下嫁马文才,前往马庄又必经梁山伯坟墓,因此才能有“哭坟化蝶”事件。在汝南,梁祝故事中人物、地点的设置如此巧合,恐非偶然。
《十八相送》堪称剧中经典。
十八相送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的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爱情早已深深地进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他们用生命来歌颂爱情。如今,我们只能用那悠悠的歌声纪念他们,纪念他们那永远不朽的爱情。悠悠清唱“十八相送”。《十八相送》节选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该部分是该剧中的经典唱段。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主要有《梁祝》、《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四大故事叙述了古代民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祝》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白蛇传》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牛郎织女》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玉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七天七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梁祝故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一千多年来,梁祝爱情故事久传不衰。这一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知被多少文艺作品作为经典爱情题材竞相传扬。小提琴协奏典《梁祝》可谓人间仙乐,千古绝唱,听来荡气回肠,余音不绝,多年来一直蜚声海内外。以这一故事为背景的地方戏、民间小调、评书小段、剪纸、绘画以致民风民俗流传甚广。逢年过节,当地群众都会到梁祝墓焚香烧纸,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以示纪念。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
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主要有《梁祝》、《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四大故事叙述了古代民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祝》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白蛇传》
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牛郎织女》
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玉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七天七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最早的梁祝文字资料是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到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自南宋以来,明州府志、鄞县志对梁祝轶事都作了记载。《乾道四明图经》是宁波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共12卷,卷一总叙明州,卷二说鄞县,是张津主持编纂。张津,字子向,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明州,他的四明“图经”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沿着“四明图经”的轨迹,宋王象之所撰《四明志》、罗浚所撰《四明志》,元袁桷所撰《四明志》,明黄润玉所撰《宁波府简要志》、张时彻所撰《宁波府志》、陆应阳所撰《宁波府志》,清康熙年间闻性道所撰《鄞县志》、雍正年间万经所撰《宁波府志》、乾隆年间钱大昕所撰《鄞县志》、咸丰年间周道遵所撰《鄞县志》、光绪年间徐时栋所撰《鄞县志》等,都对梁祝作了记载。
明州事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庙记》较有特色,写得很生动:“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还值得一提的是明鄞县知县魏成忠的《义忠王庙碑志》,此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总之,在全国10处梁祝墓中,对梁祝故事作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记载是宁波的地方志,所以说宁波高桥梁祝墓是真迹,这是史实,这是历史的结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