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切割工艺

钻石的切割工艺,第1张

正是由于钻石出色的切割工艺,才使得,一颗金刚石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让无数女性为之倾倒。那么钻石的切割工艺有哪些,钻石切割形状有哪些呢?

钻石的切割工艺

钻石切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钻石的外观,特别是影响钻石释放的火彩。因此,消费者在追求克拉重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切工的好坏。通常来说,切工比率越接近完美,钻石越能充分地反射、折射光线,钻石也就越璀璨、越美丽。

1、标准圆钻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钻石琢型一般都是标准圆钻型的。这种琢型共有58个小面。顶部的平面被称为台面,直径最大的部位为腰围,腰围以上为冠部,腰围以下为亭部。

1919年安特卫普切割师(Marcel Tolkowsky)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泽,这种切磨共包括台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个刻面,对25分以下的小钻则无尖底,共在57个刻面,从而奠定了标准圆钻型切割的基础。但一颗四尖的原石,按这样比率切割,损失的重量最多。因此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为:平均腰围直径:100%台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钻石理想切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别。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国琢型,其他有德国琢型、欧洲琢型等。

2、椭圆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

外形:椭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世纪

有领结效应。其原石留存率可达到50%至60%,适合长形八面体的钻石原石。也因为它可以保留钻石较高的质量,所以多用于许多重新切割的古代钻石

3、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 也称为泪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坠形切工(Pendloque Cut) 有领结效应。

梨形切工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十分流行,历史上著名的钻石中有将近20%使用此种切工,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一号(Cullinan 1)。 此种切工适合加工一端边角有破损或者瑕疵的钻石原石。镶嵌时需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两侧翼对称,尖角无缺损。

4、榄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

外形:榄尖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时期

也译为舟形切工。此种切工的钻石两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有领结效应。

这种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较低,其特色在两端尖角处,此处的包裹体能够被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处的闪亮度极高。镶嵌时需要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5、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或 混合型

起源:上世纪中期,由比利时工匠发明,此种切工被不断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阶梯型切工的特点,所以也可归类于混合型切工。

方形切工拥有方形或长方形外形,通常有76个刻面。但也有61个、101个刻面或144个刻面的。其中101刻面的方形明亮型切工为EFD钻石公司的注册专利切工,即公主方。

方形切工可多样化,但普遍冠部较浅,台面较大,亭部较深。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高于其他明亮型切工方式,但不适用亭部较浅的钻坯。

尖角处和亭部刻面产生的亮度和闪烁降低了包裹体的可见度,也稍“提高”了钻石的颜色级别,并且同样重量的方形切工钻石与圆形切工钻石相比,外形显得要大15%左右。

6、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近代

钻石外形以对称得两个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组成,似心形。

心形切工钻石全深较浅,适合形状不规则且整体较扁的钻石原石的,原处凹槽位置的包裹体可以被剔除,以提高钻石净度,但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较低。

7、祖母绿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阶梯型

起源:古代

典型阶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钻石的方形外腰围,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较扁,底尖收成线状。因常用于宝石祖母绿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绿切工的钻石,较难遮眼包裹体,适合净度较高、长方形、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钻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至70%之高。

8、雷德恩切工(Radiant Cut)

外形:矩形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发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综合祖母绿切工的优雅外形和圆形切工明亮度,而创出此种切工。

Radiant拥有长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顾了祖母绿切工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状,也拥有如圆形灿烂型切工的优秀光芒表现。

Radiant切工适合略显长方,四角有破损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较高。

9、垫型切工(Cushion Cut)

外形:矩形圆角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古典

起源:1977年

又称为“枕型”切工(Pillow Cut)。

垫型切工有58个切面,是现在明亮型切工的前身。相较而言:其台面较小,其他切面更大,钻石腰围较薄,整体较扁平,并且底尖被加工成一个小切面,则从台面观察钻石内部可见一个“空洞”。

垫型切工流传于19世纪至20世纪,是经过多次发展和改良形成的切割方式,在此之前钻石经过了几次改型,从1830年起,钻石有将近一世纪的时间运用且只运用这种切工,包括许多世界闻名的钻石,如:Hope、Regent等。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 (C)元素构成,具有立方结构的天然白色晶体。钻石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惧,同时又把它视为勇敢、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象征。现在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也有人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来源于 http://wwwmingzuancn/  网

有人说金刚石就是钻石,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们的差别就等同于木头和家具之间的关系),钻石只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为探索钻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无色)。为了便于理解钻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钻石的原岩。

钻石的加工工艺一般包括策划、 定型、精细琢磨、成品处理四个阶段。

1策划阶段

所含工序:毛坯设计- +钻石切割+分选入包

2定型阶段

所含工序:襟样工序+打边工序→台面工序

3精细琢磨

阶段所含工序:磨底工序+磨面工序+磨星工序

4成品处理

阶段所含工序:成品清洗+成品分选+包装入库一、

来源于 mingzuancn  网

毛坯设计设计的原则是使钻石的价值最大化;其方式有两种即:人工设计和电脑辅助设计;设计是根据钻石内部净度、形状、重量及工艺要求,

划分钻石的加工类型即:锯钻、颗粒钻、异型钻等,在价值最大化前提下,进行选笃和选台。经过人工画线设计、电脑扫描、计算,确定设计方案。

1画线画线必须直,人工操作可借助显微镜进行,画线设计应该避开钻石的某些缺陷。

2标开口点根据经验八面体钻石在长棱上选择开口点,十二面体选择长棱所夹晶面开口。

3粘胶将设计好的钻石坯粘接在铜枝上。

二、钻石切割钻石加工讲究的是价值最大化,其中自然包括钻石原胚利用率的最大化,在钻石晶形比较完整的前提下,钻石切割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1锯钻工艺锯钻工艺是指利用机械锯钻的原理按钻石的纹理锯开两粒或多粒钻石。-般来讲,晶形比较完整,锯开之后成品率可以提高或许可以去掉靠近刀口两边的瑕疵,以此来提高净度,来获取最高价值的钻石。

(1)按照钻 胚被分割的比例和刀法可以将其分为对剖、借剖、斜锯、切角四种。

 (2) 按切割方向及刀法可以分为普通锯、倒锯、转刀锯三种。

3钻石切割的损耗钻石切割的损耗主要取决于锯切面的大小和锯片的厚薄程度。如果锯切面质量差。除了正常的锯耗之外,还增加了额外的钻石原料和工时的消耗。

1)崩角快要锯开时没有及时减压、锯片伸距不够、钻胚左右受力不均匀等原因都可造成崩角。

2)台阶因开口位置或据切方向不对出现的几个锯切面不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而形成台阶。

3)多余刀口当第一次开口的位置和方向不对而再次换位开口时留下的刀口即为多刀口。

4)弧面在锯切钻胚过程中,锯片压力过大,锯片太薄和太宽而导致锯片弯曲,造成锯切面向内或向外弯曲而形成的弧面。

5)锯纹一般是指锯片凹凸不平、锯钻机电动,毛制、卷口、抖动等造成据切面出现很深的纹理,锯纹太深会造成原材料的损耗。6)离线离线是因为开口不正或中途遇到硬块、锯路偏移锯切标线未能及时发现和叫正造成的,,一般会出现据偏、锯料、锯歪三种情况。

1)锯片安装和修整锯偏的安装时将夹盘从机台上取下套上锯片拧紧夹盘、把夹盘放在石墨轴承上,使皮带搭在夹盘与电机上。锯片的修整是将钢刀刀锋朝上对准锯片向上翘起10° 左右,钢刀轻触锯片,直到锯片有极细而且连续的丝状物均匀地切出后迅速退刀。

2)加钻粉把钻石粉混合物利用滚子均匀的涂在锯钻片上使切钻锯片的位置呈现出黑色。

3)装石、摆纹将要切割的钻石装卡于锯钻机上开口点对准正下方,开口点纹路正好接触锯片,锯片与钻石的压力要均匀适当。

4)开口钻石接触锯片的顶点稍微加力,观察锯片,这时锯片顺着钻石的棱线方向稍微弯曲弯曲的刀锋刚好与锯切线的开口点吻合。

5)观察在锯钻中要经常观察钻石的切割情况,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正位观察手持放大镜,从锯钻机的正面观察锯片与钻石的切割情况,避免出现爆刀及损坏钻石的问题。

(2)上位观察手持放大镜,从锯钻机的上方观察锯片与钻石的切割情况,避免出现切割的钻石与刀口不吻合造成浪费的现象。

6)锯切中的锯片故障

(1) 锯片弯曲当压力过大和锯片没有修整好时,锯片通常会出现弯曲的现象,因此发现锯片弯曲要及时更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锯片光头这种现象-般出现在锯钻片呈现出刀刃而没有锯钻粉包裹的锯片上,要及时取出刀片重新检查并上锯切粉。

(3)锯片卷边当锯片遇到硬物或无钻粉时,会出现卷口的现象,锯片刃口惠呈现出T形。只能将锯片剪一小口,转动钻石从小口中取出。

(4) 锯片刮薄锯片一边或两边出现明显的刮痕,可以通过修整锯片或加钻粉来解决。

(5)锯片抖动锯片在加钻粉过程中和压力过大时,会产生抖动。

(6)爆刀以上几种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出现爆刀,使钻石产生破碎(散花)

(7) 停滞当锯片遇到硬块或压力过小时会产生停滞现象, 此种现象会影响锯钻的质量。

5微调

1)微调压力利用切钻机的升降杆和棉垫进行压力调节,并注意从上位观察压力的大小程度。

2)微调左右位置(对线)用食指、中指拨动左右调节旋钮,调节锯片与钻石的开口线对齐。

3)微调机壁在锯切面与锯片沿垂直面上下可能出现偏差。应松开机壁锁紧手柄,直至两个面完全重叠。

6翻胶垫翻胶垫一般是指在切钻过程中,锯片在切入钻石开口点后,为加快钻石切割而做的一道工序,也可以叫做压力升降的调节过程。-般有三种:

1)快速沉降阶段锯片接触钻石开始阶段;螺杆接触胶垫的反弹力对螺杆的沉降刚开始产生阻力作用为止。这时压力相对最大

2)缓慢沉降阶段当锯片切入钻石中后,至快切完时,压力在胶垫的作用下,会慢慢变慢,切钻的压力会慢慢变小。

3)停滞阶段胶垫被压缩到了极限,螺杆完全停止沉降,锯钻压力为零,锯钻过程终止。

7换位换位是指从钻石切线的不同方位来分开切割- -颗比较大的钻石。

8转刀当切割时遇见硬块时从另- -个方位来进行切钻并要保持和原来的切线重合。

9卸石钻石切割完成后,把胶垫翻到硬面,左手心凹起向上夹壁向下压,使切下的一半钻石落入手中。

三、分选入包颗粒钻或切割钻,按照钻石的颜色、净度、重量、净度进行分类,并预算出最终的成品率。

四、襟样和打边

襟样(出围形)根据形体特征较差的钻胚,对其进行修饰,从而使其具备成品的基本形态过程称为襟样。

2打边(定型)打边是钻胚的定型的过程,是钻胚达到特定的形状,其宽度为台面直径的13%。

内容摘要于  http://wwwmingzuancn/  网站

在人们的珠宝奢侈品中,钻石是指抛光钻石,也是爱情和忠诚的象征。人们对钻石形成的原因很好奇。我来给你详细解释一下钻石是怎么形成的。钻石形成的原因钻石的结构特征:钻石由碳元素组成,是碳元素的一种晶体,硬度为10。它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天然矿物,密度为3。53(001)克/立方厘米,折射率为2。417,离散度为0。044它是钻石经过切割、研磨后的产物,在钻石矿物中约有五分之一可以达到宝石级,被称为宝石级钻石,在国外被称为“毛坯钻石”或“钻坯”。毛坯切割打磨成切割形状后,称为裸钻,国外称为成品钻或抛光钻。英文名Diamond来源于希腊语amount,意思是“坚硬、不可侵犯、不可战胜”。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组成的。金刚石和石墨是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它们在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下可以相互转化。钻石属于立方晶体,硬度为10,石墨属于六方晶体,硬度为1。它们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并且是结晶碳的两种同质多晶型物。只有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碳才能结晶成金刚石。钻石的形成:最早的天然钻石形成于地球内部,温度为900-1600℃,压力为(45-6)×109Pa,相当于地下130-200km的深度。理论上,只要满足条件,钻石随时都可以形成。目前开采的钻石大多形成于33亿年前和12-17亿年前。形成钻石的碳来自地幔中熔化的岩浆,或者是因为地壳的运动。地壳中的碳带聚集在地球深处,在合适的条件下结晶成钻石。还有一种外在的方式产生钻石。陨石撞击大陆时,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也可能产生钻石。但这种方式生产的钻石往往比较小,质量差,一般没有经济价值,不能作为珠宝加工的钻石。钻石的发现:钻石首先在印度被发现。随着人们对钻石的渴望,钻石的勘探和开采越来越受欢迎。金刚石矿床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原生矿石是由地球的地质运动产生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将富含金刚石的矿物带到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区域,其中大部分是富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和煌斑岩,以及火山口附近的填充物和岩壁和基岩中的根部沉积物。在自然的作用下,次生矿石由原生矿石搬运沉积而成。大部分经风化和雨水冲刷,残留在山坡、河流和海岸形成矿床,多为砂矿。钻石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不像黄金等贵金属。21世纪以来,钻石价格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逐渐成为投资者的首选。钻石的鉴定方法简单识别钻石的简单鉴别方法:需要10-20倍的放大镜辅助,做几个简单的观察。观察钻石的腰部。腰部用沙子磨的话最好用这个方法。因为钻石比任何仿制品都硬,不会有仿制品那样的细线。钻石的腰部是颗粒状的。钻石比仿制品坚硬,仿制品的刻面往往比钻石钝,但钻石的刻面一定要锋利。因为钻石比仿制品坚硬,仿制品的刻面边缘经常磨损。如果钻石有自然表面,就有机会在自然表面找到钻石独特的“三角形生长线”。如果一颗钻石破碎,它的外观通常是阶梯状的,而仿制品是弯曲的或贝壳状的。硬度检查钻石是已知最坚硬的天然物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标记它们。如果可以,那就不是钻石了。热传导试验呼吸的同时对钻石和其他类似的项目进行辩论。如果是钻石,其表面凝结的水雾应该比其他物品上的水雾蒸发得快。这是因为钻石的导热性很高。观察法反射光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钻石的腰部呈现非常精细的磨砂状,反射光闪闪发光。钻石的这一特性是独一无二的。看生长点在放大镜下观察,真钻的晶面上往往有凹槽和三角形生长点,而假货有三种:①普通玻璃加氧化铝,因折射率和色散增加,容易误入,但硬度较低。②由化学合成的蓝宝石和无色尖晶石仿制,硬度相近,但折射率低且有双折射现象,放大镜下可见重影。铅笔标识铅笔的化学成分是碳,就像钻石一样,只是物理结构不同,所以很多人用一支铅笔来检测钻石的真伪,这是比较实用有效的方法。鉴定时,他们要先用水打湿钻石,然后用铅笔轻轻划线。在真钻石的晶面上,铅笔划到的地方是没有痕迹的,而如果不是钻石,而是玻璃、水晶等材料,就会在表面留下痕迹。一般会用铅笔标注,以鉴别钻石的真伪。这个它硬度高,折射性好,但是旋转时会反射更多的彩色光,和正品旋转时只反射微弱的**和蓝色光有明显区别。钻石切割程序一颗钻石毛坯看起来不起眼,必须经过精心的切割、打磨、加工,才能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闪亮钻石。所以钻石的车削直接影响钻石的价值,下面详细介绍。当然,理想的切割效果是保持钻石的最大重量,最大限度减少瑕疵,充分展示钻石的美,使其熠熠生辉。一般切割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划线(Marking):这是钻石切工的第一步。首先,检查钻坯,在钻石表面做标记。做这项工作的人经验丰富,精通加工技术。最终目标是生产出最大、最干净、最完美的钻石,从而尽可能高的体现钻石的价值。抄写员必须注意两点:保持最大重量,尽量减少夹杂物。划线员用放大镜研究钻坯的结构。如果是大钻石,这个工作可能需要几个月,而对于普通钻坯,则需要几分钟。但是,再小的钻石毛坯,每颗钻石都必须经过详细的检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抄写员用印度墨水在钻坯上做了记号,表示钻坯要沿着这条线分。通常情况下,线尽可能沿着钻石的自然纹理方向画。裂开切割者将画好线的钻坯放在夹持器上,然后用另一颗钻石沿分割线切割出一个凹痕,再在凹痕上放一把方形刀,用手适当用力敲击。钻石会沿着纹理方向分裂成两块或更多块。锯切大部分钻石不适合劈开,需要用锯子切割。由于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所以锯片是磷青铜圆片,边缘涂有金刚石粉和润滑剂。钻石固定在夹具上,锯盘高速旋转切割钻石。将现代激光技术引入金刚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钻坯的加工效率。采取想要的形状锯好或劈好的钻石送到磨圆部进行磨圆整形,即根据设计要求,将钻石做成圆形、心形、椭圆形、尖形、祖母绿形等常见的切花形状,或其他特殊形状。由于钻石是迄今为止人类公认的最坚硬的天然物质,只有钻石才能打磨钻石,钻石的硬度在各个方向都略有不同。所以打磨的时候要靠经验来把握钻石的基本形态:三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晶体特征。一般方法是在车床上高速转动钻坯,然后用另一只手臂上的金刚石把转动的钻坯磨圆。擦亮在涂有钻石粉和润滑油的铸铁圆盘上,所有的刻面(刻面)都被转动,使钻石闪闪发光。打磨工艺通常是,先在底层做8个大面,再做16个小面。有尖底,有25个刻面,从这些刻面延伸出三角刻面、风筝刻面、腰刻面,共33个刻面。这样的圆形钻石一共有58个刻面,如果没有尖底刻面,则有57个刻面。并不是每个钻坯都要经历以上所有的工序,这取决于钻坯的特性和要达到的目标。例如,上述“扁平”钻坯可能不需要分割,或者祖母绿钻石可能不需要倒圆。然而,对于任何一颗毛坯钻石来说,都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划线”、“削片”和抛光。一颗精雕细琢的钻石所产生的花瓣表面的位置和角度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这使得钻石最闪耀。随着科技的进步,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可以使钻坯的设计和切割更加精确。钻石的化学成分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碳是宝石中唯一的单一元素,属于等轴晶系。它往往含有005%-02%的杂质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N和B,它们的存在与钻石的种类和性质有关。大多数晶体是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其集合体。纯钻无色透明,因微量元素的混合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强烈的钻石光泽。折射率为2417,色散适中,为0044。各向同性物体。热导率为035卡/厘米/秒/度。用热导仪测试,反应最灵敏。硬度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矿物。其绝对硬度是应时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它害怕重重的一击,重重的一击之后就会被劈碎。一组完全裂开。密度为352克/立方厘米。钻石是会发光的,当暴露在阳光下时,它们在夜间会发出淡淡的青色磷光。x射线照射会发出天蓝色的荧光。钻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常温下不容易溶于酸和碱,酸碱也不会对其产生作用。钻石与同类宝石和人造钻石的区别。宝石市场常见的替代品或赝品有无色宝石、无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锆、钛酸锶、钇铝石榴石、钇镓石榴石、人造金红石等。人造钻石最早由日本在1955年研制成功,但没有批量生产。因为合成钻石比天然钻石贵,所以合成钻石在市场上很少见。钻石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硬度、密度、色散和折射率来区别于类似的宝石。如类金刚石立方氧化锆无色,分散性强(0060),光泽强,密度高,为58g/cm3,手感厚重。钇石榴石的分散性较软,肉眼很难与钻石区分。看看钻石是如何形成的,看看:1金矿是怎么形成的?2月光石是如何形成的?3雷电是如何形成的?4泻湖是如何形成的?5贝壳的珍珠是如何形成的?

事实上切割打磨加工钻石的只有钻石他本身,其他矿物都没办法磨损钻石,除了水流在一定的压力下倒是啃咬切割一切固定。一颗完美的钻石是原石为正八面体,这不是唯一的天然金刚石形态,但是这个形态是钻石加工生产过程中损害最小的,剧开成两个金字塔形。

天然钻石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不过近年来,实验室培育的钻石也在快速崛起。据了解,天然钻石的形成需要几十亿年的时间,但现在,随着技术发展,只需要几个星期,便可以在实验室培育出钻石,市面上的售价也可以比天然钻石低30%-40%。 

自然钻石怎么形成的?

石墨变钻石的制造工艺,在地表150多公里之下,在约为海平面5至6万倍的压力下,一块碳石便可结晶成为钻石,随着时间的变迁,约等上三十亿年钻石便会随着火山岩浆一起排出地表,这些也是自然钻石。

人造钻石如何制造的?

在现代制造工艺下人造钻石的形成,只需要4天且具备一致的物理化学光学等特性,首先把石墨块震动磨成细粉。接着添加吸取微小的钻石精准搅拌后,放入特制模具中高压下形成石墨芯,然后放入陶瓷性心中,下一步便是碳原子重新生长。在大型的生长箱内,有14片被称为铸模的厚重金属块,把它们围绕钻石核心组成一个球形,来模拟地表下150公里处地函的状况,接着给生长箱内加压至每平方85万磅,并把温度提高至华氏2700多,将近钢铁的熔点。

钻石是由石墨变成的。

我们知道钻石和石墨也是一种碳只是分子结构的不同,石墨的碳原子之间,连接松散。而钻石的碳原子之间连接紧密。在生长箱内高压与高温下核心中的石墨,分解为碳原子,碳原子受到钻石晶种的吸引,附着在上面。以晶种当作分子模板。他们开始排练成严密且间隔一致的钻石结构,第14天的高温高压后核心里的部分,便转变成了钻石。制造得到的核心,还需要放进酸溶液里燃烧掉多余的石墨,再经过清洁剂清除残渣,一块新的粗钻石便诞生了。最后粗钻石,经过工艺的打磨,一块价值昂贵且精美的人造钻石便制造完成了。

351 “红旗1号”岩管的开采及“胜利Ⅰ号”岩管的开采筹备工作

对于我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红旗1号”的发现,国家极为重视。1966年8月15日,建材部、地质部联合发出通知,由当时开发郯城金刚石砂矿的建材803矿成立蒙阴矿区筹建处,负责“红旗1号”矿区的基地建设。1967年7月17日,建材部决定将建材803矿“蒙阴矿区筹建处”改名为“建材七○一矿筹建处”,采取“边勘探、边设计、边建设”的方针,开始一期工程建设,开采“红旗1号”矿床。1968年1月破土动工,1970年12月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规模年处理矿石865万吨,回收金刚石2万克拉。矿山开采40米和80米两个水平,采用中央竖井对角通风方案,采取护顶下分层崩落法采矿。选矿厂设在距矿区14千米的蒙阴宋家庄西山,选矿流程采用重力选矿、多波段破碎、先选后破、闭路循环、分级选别的方案。选矿水源地设在东汶河。

经历三年多的普查勘探,“红旗1号”圈定长度1450米,钻探控制深度200米左右,局部达300米。探求金刚石工业储量××万克拉,其中B级×万克拉,C1级×万克拉,C2级×万克拉,于1969年提交了勘探报告。与此同时,“红旗1号”的开采进展很快,投产以来,边勘探,边开采,逐步改进生产工艺。先期开采40米中段,1976年转采80米中段,开采长度分别为800米和1100米。至1980年9月,累计开采10年,共动用储量×万克拉,占矿床总储量的433%,矿石利用率约765%,金刚石回收率约545%,选获的金刚石多为<4毫米的碎粒级,工业品位较低。矿体中部180米段高以上的储量已全部采空,仅剩余矿体两端和中段深部储量。

在“红旗1号”开采过程中,于1969年9月发现了储量更丰富、品位更高、金刚石质量更好的“胜利Ⅰ号”岩管。国家决定上马二期工程,在开采“红旗1号”的同时,筹备开采“胜利Ⅰ号”岩管。鉴于依据“红旗1号”岩脉建设的一期采矿工程,已不能适应“胜利Ⅰ号”的开采需要,建材部指示苏州设计院另行编制“胜利Ⅰ号”开采设计,在岩管西侧新建选矿厂,年处理矿石961万吨,生产金刚石10万克拉。水源地设在平邑县水沟。1975年12月开始地面工程建设和露采准备,1980年5月正式开采“胜利Ⅰ号”,并停止了“红旗1号”的开采。鉴于国内尚无金刚石成熟的选矿经验,二期工程还建设了年产金刚石2万克拉无介质混级自磨矿试验选厂,进行选矿试验研究,以相互对比,求得最佳选矿流程。在“胜利Ⅰ号”初采阶段中,由于新设备初次运转,操作技能生疏,至使金刚石破碎率达80%,金刚石回收率不足50%,资源浪费严重。矿山及时采取限产研究选矿方案,虽有所改进,但收效不大。

352 “胜利Ⅰ号”岩管开采的技术条件

(1)水文地质条件

“胜利Ⅰ号”岩管区周围为丘陵地形,基岩大部裸露,仅岩管北侧沟谷底部有砂砾层和粘土层覆盖,厚度1~10米,有少量浅层孔隙水。金伯利岩和周围的花岗质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上部风化层部分被泥质或高岭土质充填,透水性差,裂隙水不多。矿床开采受天然降水影响,露天采坑是接受天然降水的集水漏斗,对露天采矿作业构成危害,还能通过岩石原生节理和爆破裂隙向深部渗透,成为地下开采的主要防范对象。此外,矿区勘探期间施工钻孔百余个,封孔质量不高,有可能沟通各种裂隙,形成局部储水空间,引发短时局部突水。

矿区周围地表水动态变化受季节的控制,补给源来自大气降水,排泄受地形影响,向北东方向流出。岩管北侧小河汛期最大日流量927234立方米,持续时间8小时左右,而后逐渐减少,呈涓涓细流,冬春季节基本无水。

露天开采期间采坑日涌水量变化于183~274立方米,地下水渗透系数0074米/日,未发生过长期积水现象。

综合以上特征,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型。

(2)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内岩石类型比较简单,矿石类型主要为斑状金伯利岩和金伯利角砾岩,斑状结构、角砾状或块状构造,硬度5~6级,裂隙不多。矿床围岩均为晚太古代片麻状中粗粒石英闪长岩,岩性均一,岩石硬度6~7级,常发育北西向片麻理和劈理。在岩管东部和南部可见小型断裂,断裂结构面比较紧密。在大管南北边缘局部地段和小管南部,岩性比较破碎,易发生崩塌,存在安全隐患。矿床开采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偏简单类型。

(3)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中国东部地震高发区——沂沭断裂带西侧70千米的蒙山断块凸起中心地带,地质基础牢固。矿区南北外侧分别有蒙山、新泰-垛庄两大北西向断裂带,矿区东西两邻中新生代构造和岩浆活动比较活跃。1668年郯城大地震,蒙阴受其影响,有强烈震感,此前有记录以来蒙阴未发生过有感地震。矿区距居民地02千米以上,无大面积植被和农田,矿山开采不会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明显破坏。矿山选矿厂和生活区主要建在岩管600米以外的山坡地带,选矿过程不产生有毒、污染等物质,对环境亦不会造成危害。矿山年排废石和选矿尾砂约5720立方米,主要排放在选矿厂西南山沟内。“胜利Ⅰ号”开采环境条件相对简单。

353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矿石的物理性质

矿石为各种类型金伯利岩,其中斑状金伯利岩类占50%,金伯利角砾岩约40%,金伯利岩化角砾岩约10%。矿石主要组成矿物有蛇纹石、金云母和长石、石英等,均属比重小于26的轻矿物,只有副矿物磁铁矿、铬铁矿、磷灰石、钙钛矿、镁铝榴石、金刚石等比重较大,其含量不足岩石总量的3%。金伯利岩风化厚度5米左右,向深部矿石颜色由黄绿色变成深绿色。地表或浅部矿石较松散,向深部比较完整,裂隙较少。矿石硬度55~6级,受打击或磨擦易发生破碎,加工比较方便。>+16毫米原矿粒度>90%。矿石松散系数153~196,矿石平均比重253。

矿体围岩为晚太古代石英闪长岩,片麻状构造,中粗粒结构;岩石硬度6~7级,节理裂隙发育;在矿体边缘局部地段有宽约05米的蚀变破碎带,土化严重,容易崩塌。

(2)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金刚石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性质,据此可将金刚石从金伯利岩中分离出来。金刚石比重35,与金伯利岩造岩矿物或围岩矿物(比重25~27)有较大比重差,可采取重力分选的方法予以分离;金刚石表面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亲油性,可用油选和粒浮的方法选取;金刚石具有萤光性,在X光下常发生较强的天蓝色萤光,明显区别于磷灰石、锆石、方解石的紫色散射萤光。金刚石硬度极大,达10级,可承受极大的静压力,但受冲击力有限,可用硬介质磨矿,不宜重力打击,尤其大颗粒金刚石往往有原生裂纹,受打击后易发生破碎。

金伯利岩中金刚石粒度差别很大,从>16毫米到<05毫米都有,大的少,小的多,颗粒越大,价值越高,往往有原生裂纹,易发生破碎,因此完整地保护大颗粒金刚石是选矿的优先要求,应采取先选后碎、分级选别的方法选取。

354 “胜利Ⅰ号”岩管开采方案

(1)矿区范围

“胜利Ⅰ号”岩管行政区划属蒙阴县联城镇王村。岩管周围为丘陵区,地面标高240~288米,南部地势较高,基岩裸露,向北渐次低下,沟谷小河有少量表土覆盖。

建材“七○一矿”首建于1966年8月,1987年设立采矿权,几经变更、延续,现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采矿权证。矿区由11个拐点圈定,面积00895平方千米,开采深度由+260米至-40米(图3-44)。

图3-44 “胜利Ⅰ号”岩管采矿权范围图

图3-45 “胜利Ⅰ号”岩管露天采坑

(2)露天开采

“胜利Ⅰ号”岩管自1969年9月发现后,经过4年的勘探,于1972年12月提交了地质勘探报告,对垂深600米以上矿段,提交金刚石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万克拉。

在矿床勘探后期,即着手筹备“胜利Ⅰ号”采掘工程。依据建材部非金属矿山设计院苏州分院编制的开发方案,对岩管100米以上矿段实施露天开采(图3-45)。采坑边坡设七个台阶,台面宽度3米,阶坡75°,运输平台宽度6米。采坑上部30米阶高5~10米,下部70米阶高15米,开采最终边坡角45°,露天采坑境界剥采比为60。开采使用十米冲击钻凿岩爆破,1立方米铲车装岩,10吨自卸汽车坑内螺旋式线路穿转运输方案。1972年12月动工,清理采矿现场,整修堆碴场地,建设选矿厂,并调试设备。1975年11月开始剥离围岩,并部分采掘矿石,1980年5月正式露天开采。矿石由汽车直接送达岩管西侧选矿厂进入粗碎流程,围岩送到岩管东南山沟堆碴场。经约14年的采掘,形成东西长330米,南北宽230米,深100米的漏斗形露天采坑。1992年,矿山依据采坑采掘条件,又延深开采10米,到达深110米(标高+150米),于1993年到达露采极限。露天开采期间共动用矿石储量量×××万吨,金刚石储量×××万克拉,选矿回收金刚石10622万克拉,储量利用率7416%。

(3)地下开采

在露天开采到极限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立即启动地下开采工程。几经转折,直到与加拿大CDC公司合作组建“蒙阴戴蒙金刚石有限公司”引进外资后,才于1994年2月开始露天转地下开采准备工作。

岩管+150米以下矿段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院于1993年12月编制的,由武汉工业大学非金属矿研究设计所在1994年12月编制了“蒙阴戴蒙金刚石有限公司”露天转地下工程初步设计,设计开采深度为190米(+150~-40米)。该矿段有矿石×××万吨,金刚石储量×××万克拉,矿石平均品位66195毫克/立方米,设计年产金刚石10万克拉。采用侧翼对角式开拓,主副井均为斜井。主斜井位于岩管西侧的选矿厂内,倾角25°,垂深312米,长度728米;副斜井位于岩管东南侧钻石博物馆院内,倾角30°,垂深170米,长度340米。采矿选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阶段高度50米,分段高度10米。1999年12月地下开采工程开始,2002年9月主斜井到达垂深170米(+90米标高)工作面,形成生产能力,并正式出矿。

露天采坑底部留有厚20米的保护顶,地下开采矿段实际深度为170米(标高+130米至-40米)。根据矿段高度,开采分四个阶段作业,每一阶段高度为50米;一个阶段分成5个分段,每一分段高度为10米,小段高度5米。每一阶段都采用工程钻进行开采勘探,揭露矿体边界,查明矿体断面面积,了解采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而后由上而下,合理布置采矿区、落矿区。至2010年底采深到200米(+60米标高)。地下开采阶段动用矿石储量××万千吨,金刚石储量××万克拉。由于后期丢尾粒度加大,选矿回收金刚石为5875万克拉,储量利用率6161%。

从1975年开始露天采矿,至2010年底到达+60米标高,“胜利Ⅰ号”岩管累计动用矿石储量量×××千吨,金刚石储量×××万克拉。其中采出矿石量17596千吨,金刚石20621万克拉;损失矿石量2289千吨,金刚石4662万克拉。矿山实际采矿回收率为8849%,累计选矿回收金刚石16477万克拉,选矿回收率为80%,金刚石储量利用率6906%(表3-27)。

表3-27 “胜利Ⅰ号”矿山开采状况统计表

355 “胜利Ⅰ号”岩管的选矿工作

(1)选矿流程

根据前述金伯利岩和金刚石物理性质,参考并吸取矿床勘探期间的选矿方案,“胜利Ⅰ号”岩管的开采选矿工艺采取多段破碎、分阶段选别、细碎选矿和磨矿再选矿的选矿流程;选用筛分、跳汰、摇床、油选、光选、镜下手选等方法提取金刚石,以有利于保护大颗粒金刚石,提高金刚石回收率,减少破碎率。

(2)矿石入选粒度

根据矿山多年生产工序,矿石入选粒度上限为25毫米,丢尾粒度<02毫米。供料原矿粒度为300毫米,粗度破碎比300/80=375,中度破碎比80/25=32。基本采用三段破碎、二段磨矿、三阶段选别,二个选别循环流程(图3-46)。

图3-46 胜利Ⅰ号金刚石选矿工艺流程图

原矿采用三段破碎:人工破碎,给矿200~300毫米,排矿<120毫米;二段破碎,给矿<120毫米,排矿<40毫米;三段破碎,给矿<40毫米,排矿<16毫米。

跳汰:给矿16毫米,排矿<8毫米。

光选(-16+8毫米):给矿<16毫米,排矿<8毫米;(-8+4毫米)200×75毫米。

对辊:给矿<8毫米,排矿<4毫米。

磨矿:一段磨矿为各级跳汰尾矿,给矿粒度-4+2毫米、-2+05毫米;二段磨矿为精选循环中各选别作业的尾矿,给矿粒度-4+05毫米。

棒磨:给矿为二段磨矿矿石,排矿-02毫米。

选择性磨矿,采用圆筒托辊磨矿,目的是将粒浮精选中的脉石磨成泥浆排除。

跳汰、摇床选矿:按矿物比重不同,采用动态分选:跳汰分-16+4、-8+4、-4+2、-2+05、+05-02毫米等级,摇床分-1+05、+05-02毫米等选别。

油选、粒浮:利用金刚石的亲油性、疏水性特征,采用-4+2、-2+02毫米动态分选。

光选:利用金刚石的萤光性,进行X光动态分选,入选粒度分别为-8+4、-4+2、-2+1、-1+02毫米等。

(3)矿石入选品位

“胜利Ⅰ号”岩管矿石品位普遍较高,一般为752~838毫克/立方米。矿石入选品位为各种类型矿石综合品位,远高于矿区勘探时选定的最低工业品位30毫克/立方米,故各种矿石不加区分直接入选。

(4)金刚石选矿质量

“胜利Ⅰ号”选矿厂自1972年正式投产以来,经历了近40年摸索改进。金刚石回收率由初建时的44%,提高到778%,近年已基本稳定在80%左右;金刚石机械破碎也由当初的30%~40%降低至25%以下;抛尾品位由初期的平均193毫克/立方米降至162毫克/立方米左右。

经过40年的选矿生产,尤其是2003年以来,对选矿流程中磨矿工序进行多次调整改进,使金刚石选矿成品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金刚石原料的短缺,金刚石用途的不断扩大和金刚石加工技术的改进,对金刚石工业品级的划分也更趋细化,使资源得以更加充分地利用。根据现行的商业标准,“胜利Ⅰ号”岩管生产的金刚石工业品级较地质勘探报告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碎粒级金刚石由当初的80%降至35%左右,相应的装饰品级由02%提升至11%,工业级也由15%增至45%(表3-28),从而使矿山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表3-28 “胜利Ⅰ号”金刚石产品工业品级划分表(%)

自“胜利Ⅰ号”岩管投入开采至2010年,累计采出矿石17596千吨,共选获金刚石1647713克拉,其中9%~11%属装饰品级,45%~55%属工业级,35%左右属碎粒级。较大颗粒的金刚石及较高品级金刚石较前有所提高,共选获>20克拉金刚石百余颗,其中蒙山系列大金刚石5颗(表3-29,图3-47)。

表3-29 “胜利Ⅰ号”岩管选获的大金刚石统计表

图3-47 从“胜利Ⅰ号”岩管采出的金刚石

鉴于现有金刚石选矿流程的碎矿功能和磨矿材质不够完善,容易造成金刚石人为破碎,使选矿成品中次生破碎率居高不下,常年维持在21%~28%左右,这就有可能造成大颗粒变成小颗粒,小颗粒变成<02毫米而流失,出现大颗粒金刚石产率不高和高品级金刚石含量较少的局面,使实际尾砂中金刚石含量达到162毫克/立方米。据近几年生产统计资料,10克拉以上金刚石年产率仅5~7颗,大于5毫米的金刚石平均占574%,而小于3毫米的金刚石占7844%(表3-30),且金刚石破碎率高达35%左右,从而大大降低了金刚石的品级。从2003年起,选矿丢尾粒度由02毫米增大至3毫米,虽降低了选矿能耗,增加了大金刚石产率,但降低了金刚石选矿回收率,使实际回收金刚石仅占原矿品位的2156%,将近80%的金刚石被丢掉了,严重影响到金刚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是与我国当前金刚石资源严重不足,矿山矿石短缺的局面不相称的。今后还需改进选矿工艺,提高金刚石回收利用率。

表3-30 2003年“胜利Ⅰ号”选获金刚石粒度统计表

356 金刚石生产经济效益

(1)金刚石生产能力

建材“七○一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现代化金刚石矿山,设计年处理矿石865千吨,年产金刚石10万克拉。由于选矿工序尚不完整,金刚石次生破碎率较高,自投产以来,一直未能满负荷运转,长时期限制产能、研究改进选矿工艺。1975~1980年产量较高,达到652~701万克拉,此后年产量控制在5万克拉左右。进入地下开采以后,受生产条件的限制,产量一般维持在35万克拉。从1972年至2010年,共采出矿石17596千吨,选获金刚石1647万克拉,平均年产量为433万克拉。

(2)金刚石生产成本

随着金刚石生产条件的改变,选矿技能的提高,建材“七○一矿”金刚石生产成本逐步降低。露天开采阶段,选矿流程处于实验磨合时期,操作人员技能生疏,生产管理到位率较低,致使生产成本较高,1978~1980年为11637~12772元/克拉。而后逐步调整选矿工艺,改进生产组织,节能挖潜,至1990~2003年,除去大于10克拉金刚石以外,一般金刚石单位生产成本降到95~100元/克拉。2003年以后,金刚石抛尾粒度调整为3毫米,进一步降低了成本,现在金刚石单位生产成本为80元左右。

(3)金刚石销售

随着国内金刚石用途的细化,尤其是高品级金刚石的短缺,对金刚石品级划分标准较前有较大的改进,更趋实用化。建材“七○一矿”生产的金刚石60%以上属无色透明的“纯钻”,具有很大的市场效益。除了少数大于10克拉金刚石单独论质销售外,其余大部分出口到比利时、印度、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一般工业级和碎粒级金刚石平均销售价格为400~500元/克拉。15%~20%的金刚石销往广州、上海等地的珠宝商,主要用于加工首饰和金刚石工具。2007年该矿成立“蒙阴钻石有限公司”,每年自留约200克拉金刚石制作钻戒等商品,自产自销。

(4)矿山资产及相关产业

建材“七○一矿”从1966年建矿以来,走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建矿初期,由于缺乏生产和管理经验,经济效益不高,一直不能满负荷运行。1972年12月,下放山东省临沂地区建委,长时期处于低水平生产状态,1980年2月更名为“蒙阴金刚石矿”。1985年5月,金刚石产品由国家包销改为自产自销,年产量下降三万克拉左右。由于一直延续老旧的选矿工艺,金刚石破碎率一直在高位徘徊,选成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矿山缺乏活力。1988年9月,经临沂行署批准,又恢复建材“七○一矿”名称。1993年矿山露采已达极限,转入地下开采急需大量资金,经矿山多番努力,将矿山由临沂行署转归中国非金属矿工业(集团)总公司。1994年2月,成功与加拿大CDC在香港注册的VVS1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合同,引进外资350万美元,组建“蒙阴戴蒙金刚石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开始了露天转地下工程建设,于在2001年7月转入地下开采。经近四十年的开采,作业面已深达200余米,资源储备减少,开采难度增大,各种设备已严重老化,急需更新改造,矿山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建材七○一矿第一期工程从1966年开始,到1980年9月开采“红旗1号”岩管为止,总投资9675万元。第二期工程从1972年1月开始筹备,1975年2月正式投产,开采“胜利Ⅰ号”岩管,总投资28282万元。目前矿山占地1763亩,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5339万元,企业净资产62339万元,为国家大(二)型矿山。企业现有职工18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6人,是我国当前唯一在产的金刚石矿山,也是我国金刚石贡献率最大的企业。40年来,共生产金刚石164万余克拉,部分缓解了我国金刚石严重不足的局面。

图3-48 “胜利Ⅰ号”岩管开采现状图

“胜利Ⅰ号”岩管经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队历时四年的地质勘探,于1972年12月提交了600米以上(+260~-340米)矿段金刚石资源储量×××万克拉。至2010年,经建材七○一矿近40年的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已深达200米,累计动用储量×××万克拉,岩管储量利用量已达544%。至此,岩管开发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现已进入岩管根部相的下部,断面面积在缩小,矿石品位在下降,地质勘探程度在降低,对岩管深部形态和矿石品级状况了解较差。目前地下作业日渐困难,正面临矿石不够吃,选矿厂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亟待新的资源补充(图3-48)。

2007年,七○一矿合资成立蒙山钻石有限公司,开展金刚石产品营销和加工,生产金刚石工具、装饰品等,年营业额逐步加大,成为矿山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以前单一的矿山开采模式发展成为集矿山开发、设计加工、品牌营销为一体的新型企业,从而使七○一矿金刚石开发经营石走向一条品牌化、规模化、社会化的道路(图3-49)。

2005年,依托矿山露天采矿遗址,建成国家矿山公园——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这是我国首批,也是山东省唯一的矿山公园。公园以“普及地质科学、治理矿山环境,保护和利用矿山”为主题,以“弘扬钻石文化,打造精品旅游,带动相关产业”为目标,建设AAAAA级旅游景区。公园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共设国内外金刚石透视、钻石展览、矿坑探秘、钻石加工展销、休闲度假等十大区域,56个景点。至2008年,计划第一期工程投资16亿元的采坑整修,钻石博物馆及园区主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并开始对外科普、旅游服务(图3-50)。

目前矿山各部分积极有序地运转,全矿职工正在开展岩管深部勘查找矿,拓展金刚石资源储备,调整生产组织,改进选矿工艺,提高操作技能,开展金刚石精加工,为力争实现矿山企业新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图3-49 蒙山钻石有限公司部分钻饰产品

图3-50 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

8种钻石镶嵌工艺:

 1

爪镶

爪镶是常见的镶嵌工艺,以金属爪/柱紧扣钻石,牢固效果佳,也极大限度展露出钻石本身的光芒,如六爪皇冠款、四爪公主方。适用于各种材质的刻面单颗大宝石,堪称“万用镶嵌法”。而爪镶设计中,爪子太长容易钩挂到针织物,太细则容易发生变形。不过,只要稍加注意保养,一般是不会发生此种情况的。

2

排镶

排镶是将钻石排成串紧密镶嵌在一起,比爪镶对钻石的保护性更强,而且能够在戒托上呈现更为悠长的闪亮,增加佩戴者的温润感,此种镶嵌方式的钻戒不适用大克拉钻石,多用于设计简约的结婚对戒中,而很多情侣选择定制对戒,将沉稳内敛的款式赋予真爱的承诺,

比如备受年轻人喜欢的德西尔珠宝,将至美·给至爱,寓意:一生只给至爱,男士凭身份证签订真爱证书,实名定制“一生只爱一人”的真爱承诺。代表真爱的钻石编号,见证着每一对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3

包镶

包镶是用贵重金属薄片作边将钻石腰部以下部分包裹起来,并封在金属托架之内,该镶嵌方式的牢固效果好,对钻石保护更为全面。只是包镶对钻石有遮挡的影响,光芒可能不如爪镶璀璨。

 4

埋镶

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镶嵌方法,要求戒托金属有一定厚度,才能够将钻石全部都埋在里面。埋镶钻戒佩戴起来非常舒适,并且钻石的安全度极高,虽然不能将钻石完全的展现出来,但是这份低调的奢华往往更让人心动,充满了惊喜感。

5

槽镶

在戒托上制作沟槽,把钻石夹进去。这种方法适合相同口径钻石的排列镶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非常整齐流畅的感觉。不过,这种方式对于收放更改戒圈大小来说非常困难,会直接导致钻石的脱落,所以在定制槽镶钻戒前,一定要确认好佩戴的手寸大小。

 6

卡镶

卡镶是利用金属的张力来完成的,固定钻石的腰部或底尖部分,是目前市面上比较时尚的方式。可以说,卡镶是爪镶的进一步优化,让钻石看上去更为熠熠生辉,只是从钻石的牢固安全性考量,还是需要提升。

7

吉普赛镶

吉普赛镶一般在男士钻戒中非常流行,也被称作抹镶、藏镶,将钻石镶入能较好包住钻石腰部的孔洞中,这种镶嵌方式对技术的要求格外高,耗时较长,不过,好的吉普赛镶钻戒,能够呈现出大气经典的整体效果。

 8

起钉镶

在金属材料上镶口的边缘铲出几个小钉,以此来固定钻石。还可分为两钉镶、三钉镶、四钉镶和密钉镶(群镶),此种镶嵌方式不适宜镶嵌大克拉数的钻石,却能完美呈现小钻的璀璨光芒。

这8种镶嵌方式,各有优缺点,至于如何选择,从自己出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221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