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橄榄石(橄榄石) Chrysolite

贵橄榄石(橄榄石) Chrysolite,第1张

(Mg,Fe)2[SiO4]

斜方晶系

Ng=1690~1731

Nm=1671~1715

Np=1655~1692

Ng-Np=0035~0039

(±)2V=(+)88°~(-)83° r<v(正光性)或 r>v(负光性)

a‖Ng,b‖Np,c‖Nm,光轴面‖(001)

化学组成 一般所说的橄榄石是指贵橄榄石,它是镁橄榄石和铁橄榄石的类质同象中间变种,成分中镁橄榄石分子(Fo)超过铁橄榄石分子(Fa)。MgO 可达40%~50%,FeO 8%~12%,少数达20%,有时尚含NiO、MnO、Cr2O3、TiO2等杂质。

结晶特点 晶体沿c轴呈短柱状,集合体为粒状,作为火山岩和煌斑岩的斑晶往往呈完好的自形晶,纵切面呈两端尖锐的长六边形,其上常见断续的{010}解理缝(照片414),横切面近菱形(也可见解理缝),因此当斑晶经过熔蚀则出现双凸透镜状轮廓,其形态较特征。侵入岩中多为不规则等向粒状。常具环带构造,核部富镁,边部富铁,环带不同部位的双折射率和光轴角有所不同。常具反应边结构,中心为橄榄石,边部被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等环绕。幔源岩中的地幔包体或捕虏晶中的贵橄榄石亦可见状似双晶的“肯克带”(照片416)。{010}解理不完全,裂纹发育。

光性特征 橄榄绿色,遭蚀变而呈**、褐色或红色,薄片中无色,正高突起,干涉色二级顶到三级底(照片413,415)。平行消光,由于c‖Nm,延性可正可负。双晶少见。光性符号和光轴角与含铁量有关,含铁较少者为正光性,光轴角大,随铁含量增加,光轴角达90°,随后,光轴角减少至83°,且变为负光性。因光轴角始终近于90°,故在垂直光轴干涉图中黑臂近似直臂。

变化 橄榄石性质不稳定,最易蚀变成蛇纹石,并伴随析出磁铁矿,往往沿裂缝或边缘开始蚀变,形成网状(照片417),直至被蛇纹石与磁铁矿混合物所取代,保留假象。此外,还可变为透闪石、黑云母、滑石(照片418,419,427)、碳酸盐矿物(照片425,426,427)。在火山岩或某些浅成岩中,橄榄石常变为伊丁石(照片419,420,421)和皂石(照片421,422,423),有时也常变为绿鳞石或蒙脱石(微高岭石)-绿泥石的集合体(照片425)。(蒙脱石-绿泥石集合体为绿色或无色,弱多色性,二级干涉色,平行消光,正或负低突起,表现出绿泥石和蒙脱石之间的光性。根据突起,颜色可与绿鳞石区别)。

鉴别特征 橄榄石与斜方辉石有时易混淆,区别在于橄榄石双折射率高,解理不发育而裂纹发育。延性可正可负,而斜方辉石具辉石式解理、干涉色低(一级)、正延性。与普通辉石、透辉石、斜顽辉石区别是后三者均具辉石式解理、干涉色低于橄榄石、斜消光、光轴角较小(中等)。此外,若能找到⊥Bxa切面(对橄榄石来说,一般干涉色为一级顶左右),锥光下观察其⊥Bxa干涉图(也可近于⊥Bxa),找出图中二光轴点连线方向(因为橄榄石光轴角大,转动物台,二光轴会很快移出视域外,因此要注意跑出方向为二光轴连线方向)即光轴面方向,此时勿动物台,将锥光系统去掉,观察所测矿物的解理缝方向与光轴面方向(二光轴点连线)之间的关系,若二者垂直,则为橄榄石(参看图4-121),若二者平行则为普通辉石、透辉石或紫苏辉石(参看图4-134、132、127)。与绿帘石有时也容易相混,区别是绿帘石常显彩色异常干涉色,具有较好的解理,无蛇纹石蚀变,硅镁石常具无色—淡**的多色性,折射率、双折射率及光轴角均较橄榄石小。

产状及其他 橄榄石主要产于 SiO2不饱和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中如辉长岩、苏长岩、橄榄岩、玄武岩、苦橄岩、碧玄岩、玻基辉橄岩、金伯利岩,也产于榴辉岩中。一般不和石英同时出现,但在石英玄武岩中曾发现橄榄石斑晶。在有方英石或鳞石英的熔岩空洞内也见到橄榄石。它也是石陨石的主要组分之一,同辉石、金刚石、石墨、碱性长石、钛铁矿、磷灰石、尖晶石、铬铁矿、金红石、磷钙铁锰矿等一起产出。橄榄石还可产于某些煌斑岩、碱性岩及结晶灰岩、白云岩中。

石英熔点高。

石英砂是一种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的硅酸盐矿物,其主要矿物成分是SiO2 。石英砂的颜色多种多样常为乳白色、无色、灰色。硬度为7,性脆,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密度为265克/立方厘米,其化学、热学和机械性能具有明显的异向性。不溶于酸,微溶于KOH溶液,熔点1750℃。具压电性。

 在常压下,镁橄榄石有非常高的熔点(接近1900°C),但铁橄榄石的熔点就低了很多,只有约1200°C。熔点以及其他物理量随橄榄石的成分在镁橄榄石与铁橄榄石这两种端元组分之间连续变化。除了氧、硅、镁和铁这四种元素之外,橄榄石只含有很少量的其他元素,常见如锰和镍。

扩展资料:

橄榄石是一种相当常见的造岩矿物,也是岩浆结晶时最早形成的矿物之一,多见于辉长岩、玄武岩和橄榄岩之类的暗色基性或超基性火成岩成为附属矿物或成为主要矿物。共生矿物有钙斜长石和辉石。

橄榄石显微特征:橄榄石中常见矿物包体,这些固体包体周围常伴有盘状应力纹或者是气液包包体,称之为“睡莲叶”状包体,除此之外还有红褐色黑云母、铬透辉石、石墨、方解石等,也可见锆石晕、负晶、云雾状包体等。

参考资料:

-铁橄榄石

参考资料:

-橄榄石

化学组成(Mg,Fe)2[SiO4]。成分中除Mg和Fe呈完全类质同象外,还可有Fe3+,Mn,Ca,Ti,Ni等次要的类质同象组分。镁橄榄石端员MgO含量为5729%,SiO2含量为4271%;铁橄榄石端员 FeO含量为7051%,SiO2含量为2949%。

晶体结构斜方晶系;单岛状结构(图19-14),O2-平行(100)近似六方最紧密堆积,Si4+充填其1/8的四面体空隙,Mg2+和Fe2+充填其1/2的八面体空隙;空间群 -Pbnm,其中镁橄榄石Mg2[SiO4]的a0=04754nm,b0=10197nm,c0=059861nm;铁橄榄石Fe2[SiO4]的a0=048261nm,b0=10478nm,c0=06089nm,Z=4。

形态对称型2/mmm。柱状或厚板状(图19-15)。常见他形粒状集合体,或呈散粒状分布于其他矿物中。

图19-14 橄榄石的单岛状结构

[SiO4]四面体为单岛状,Mg2+和Fe2+等阳离子存在于M1畸变八面体和M2八面体中

图19-15 橄榄石的晶体形态

平行双面a{100},b{010},c{001};斜方柱m{110},l{120},d{101},n{011},g{021};斜方双锥o{111}

物理性质镁橄榄石为淡黄、淡绿色;铁橄榄石为绿色、墨绿色;通常为橄榄绿色,随Fe2+含量增高而颜色加深;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65~7;解理{010}中等;常见贝壳状断口。相对密度为327~437,随Fe2+含量同步增大。

成因产状产于富镁铁贫硅的基性岩、超基性岩等地幔岩和石陨石、富镁矽卡岩中。镁橄榄石不与石英共生,铁橄榄石可见于黑耀岩、流纹岩等酸性及碱性火山岩。受热液作用易蚀变成滑石、蛇纹石。

鉴定特征橄榄绿色、粒状、解理差、贝壳状断口。

主要用途镁橄榄石可作耐火材料;透明,且晶粒粗大(8mm以上)者可作宝石原料。

岩浆岩的矿物共生组合规律与其化学成分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化学成分不同的岩浆所形成的矿物成分也不一样,两者之间的关系可概述如下(图1-1,图1-3):

橄榄岩和辉石岩类(超基性岩类) SiO2含量<45%,富MgO和FeO,贫Na2O和K2O。反映在矿物成分上,以铁镁矿物为主,一般含量多>90%,长石含量很少或无。

图1-3 主要岩浆岩类中主要矿物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情况(据Cox,1967)

辉长岩类(基性岩类) SiO2含量45%~52%,较超基性岩类SiO2增多,MgO和FeO明显减少,Al2O3和CaO剧增。出现铁镁矿物和近等量的基性斜长石(拉-培长石)的共生现象。

闪长岩类(中性岩类) SiO2含量52%~66%,SiO2有所增高,同时相应的Na2O和K2O也增高,MgO、FeO和CaO则降低。出现了普通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的共生;铁镁矿物则降低到30%左右;另外,K2O和Na2O含量很高的中性岩类(正长岩类),其出现的矿物组合是碱性长石和铁镁矿物。

花岗岩类(酸性岩类) SiO2含量>66%,和前面的几类岩石相比,其SiO2含量更高,K2O和Na2O的含量也高,只有MgO、FeO和CaO较低。因此,铁镁矿物很少,通常只有10%左右;常见石英、碱性长石、酸性斜长石和黑云母共生。

由上述可知,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对矿物的形成和共生组合影响很大,不同化学成分的岩浆岩会有不同的矿物和矿物共生组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硅酸的量比(或叫酸度,当岩浆岩中酸度较大或硅酸过饱和时,就会出现石英。所以,石英是硅酸过饱和产物,含有石英的岩浆岩就是硅酸过饱和岩石。镁橄榄石、霞石和白榴石则出现于硅酸不足的岩浆岩中,它们是硅酸不饱和产物,含有这些矿物的岩浆岩就是硅酸不饱和岩石。因此,石英和镁橄榄石或似(副)长石(霞石、白榴石)一般不会平衡共生。这是因为它们共生在一起时,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反应形成新矿物,如:镁橄榄石+石英→顽火辉石;霞石+石英→钠长石。

此外,黑云母多出现在富硅和碱的花岗岩中。原生白云母很少见于含角闪石和辉石的岩浆岩中,碱性辉石和碱性角闪石只产于碱性岩浆岩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968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