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有哪些名人

固始有哪些名人,第1张

固始历史名人

孙叔敖(公元前650—593年)春秋期思县潘乡人,其为民时,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曾带领当地百姓在县境内的史河、灌河流域建成期思--雩娄灌溉工程(此工程比全国劳动生产力的都江堰还早200多年),后人自然之为“百里不求天灌区”。

后来,楚庄王知其贤,任为令尹(宰相)。

孙叔敖国辅佐楚庄王治理国家使楚国强盛,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孙叔敖不只是一代名相,也是一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深受世人的崇敬和爱戴,故后人为其建庙立碑,以志纪念。

陈元光(公元657—711年)唐高宗时,戍卫归德将军陈政之也,今固始陈集乡人。

自幼聪明好学,13岁领光州乡荐第一,14岁随伯父陈敏、陈敷入闽,增援其父平息泉、潮间“蛮僚”啸乱。

仪凤二年(667年),陈政病逝,陈元光袭左郎将之军职。

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请建州县表》,建议在泉潮间设州立县,以便长治久安。

武后准奏,命元光兼任刺史,建立漳州。

陈元光治理漳州,主张民族团结,建章立制序,保持社会安定;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广泛传播中原文化,被后人誉为“开漳圣王”,圣王庙广及闽南和台湾等地。

我县陈集乡陈氏将军祠为陈元光孙辈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回故里暂居时所建,现已由县、乡投资修复。

随陈氏南征者有84姓近9000人。

现台湾省地方首长 即其后裔。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今固始分水乡王堂村人,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王审知与兄王潮、王审邽带固始5000乡民随黄巢义军首领王绪入闽。

乾宁五年(898年)朝廷任王审知为福州威武节度使。

王审知治闽期间,节剑自处,选任良吏,轻徭薄赋,除暴安良,兴农、兴工、兴商、兴教,发展海上运输,使福建经济文化得以较大发展,很快统一了全闽。

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闽正式建立。

王审知卒后,福建、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建有祭祀闽王的庙宇。

据初查,随闽王两次南迁者约有50多姓近10000人。

杨行密(公元852—905年)字化源,史载为庐江合肥淝人,虽其行状相近,但封王之事各书记载不一,仅作参考。

但据福建《五宝杨氏家谱》载:“我杨氏入闽始祖,始赠侍郎,谥安公”,“其故家在河南固始传庆乡海下里”,于唐僖宗时,族人“行密僭称王号据吴国,公惧祸及身,固欲避之”,乃“举家南行”。

“公仍带把总官军七人,同王审知及诸仕宦等一时同迁,暂寓仙游赵德山麓。

”可见,由于当时杨行密“僭称王号据吴国”,其真实籍贯可能另有隐情,族人才因此“惧祸及身”而“举家南行”,固始目前尚有其家庙遗址和其“据吴”时修建的水利工程为证,且列入本籍待考。

吴其浚(公元1758—1847年)今固始城关人。

清代河南唯一状元,一生“宦迹半天下”,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

吴其浚还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收录植物1714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收录植物838种。

《植物名实图考》19世纪七十年代传到法国、日本,其价值在于弥补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

祝庆藩(公元1777—1853年)今固始城关人。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十九年(1814年)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当过道光皇帝教师(太傅),历任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待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内阁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兵部、户部左侍郎、吏部左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著有《奏疏稿》、《蒙求》等书。

胡综

字:伟则

籍贯:汝南固始(今河南固始)

官职:侍中

家庭成员:子:胡冲

历史年表:

少孤,母将避难江东。

孙策领会稽太守,综年十四,为门下循行,留吴与孙权共读书。

策薨,权为讨虏将军,以综为金曹从事,从讨黄祖,拜鄂长。

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

吴将晋宗叛归魏,魏以宗为蕲春太守,去江数百里,数为寇害。

权使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加建武中郎将。

魏拜权为吴王,封综为亭侯。

黄武八年夏,黄龙见夏口,於是权称尊号,因瑞改元。

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命综作赋

权下都建业,综为侍中,进封乡侯时魏降人或云魏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颇见猜疑,综乃伪为质作降文三条赤乌六年卒

历史评价:

陈寿:①胡综,孙权之时干兴事业者也。

综文采才用,见信任,辟之广夏,其榱椽之佐乎! ②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或推引杯觞,搏击左右。

权爱其才,弗之责也。

余成斌

(1911—1978)河南省固始县人。

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固始县游击大队中队长、大队长,县独立团副团长,川陕省保卫局秘书长,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二师参谋长,西北保卫局特务大队政治教导员、执行科科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冀鲁豫军区第十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桐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五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许昌军分区司令员,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粤西军区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毛和发

(1919—2000)河南省固始县人。

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五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警卫班长,连队文书。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连政治指导员,副营长,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营长,第三师特务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二十一师六十一团团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一三二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师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一九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继续浙江自驾游,我们暂时还在德清——估摸着完成这两篇关于新市古镇的游记之后,将会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人们形容一个地方风水好,会用到 “人杰地灵”这样的词,用得多了这词汇的美感就“失灵”了, 久而久之人的“思觉”也疲劳了,甚至懒得去搞清楚潜藏在一方风景背后的 历史 故事了。

乍游新市古镇,也是这感觉——

这浙江的山水,哪处不是“人杰地灵”,前有乌镇的文豪,后有南浔的富豪,新市加在个中间,没听说过有什么如雷贯耳的人和事儿呀?

直到深入到新市的古建筑群中才发现: 原来这个默默无闻的低调小镇,“根子”这么深。

首先引起我们兴趣的,是这个建在庙里头的戏台子。以及,在这戏台下方的内院中,我发现了几块别致的墙壁。

墙上有字,字迹还挺清楚,中间穿插了一些无构图无章法的“画作”,一层盖一层。要不是景区用玻璃罩子给它保护起来,估摸着就当成小学生的涂鸦给略过了。

但离近了 仔细看了看才发现,我天?这是一面保存了一两百年的“手绘墙”啊!

研究了一下这些文字,可以确定,写这些字儿的人已经都不在人间了,少说也得保存了有100年,清代至民国初期的产物。

在各类“国粹”们日渐式微的今天,这有多难得?

比如 像《黄鹤楼》这样经典的传统曲目,我们只能在德云社的腿子活里才能听到一次,还是歪唱的。 而新市人说,它们在近年来其实依然低调地活跃在新市古镇的票友界和老戏台上。

旧的曲艺形式受众群体越来越小、流传面越来越窄,而在这个冷清的江南老庙中, 这些“过时”了的文化依然执着地存在着,清醒而清晰,仿佛昨天发生的事情

清朝末年是曲艺文化极其辉煌的时代,京剧、昆曲、河北梆子、黄梅戏们风靡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城镇、集市,包括很多大户人家的园子里都设置有戏台。如今它们大部分都仅仅作为古迹留存, 成为了“标本”。

如此活生生的原迹实属难得, 它们是京杭大运河上的各个地方曲艺剧种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流传、回转的上百年过程中的一些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这不是新市古镇规模最大的庙宇,建造时间也比香火旺盛的新市觉海寺要晚一些。刘王庙,源自宋代。

在华夏大地, 庙堂的存在通常来说都是一方百姓为了纪念某一位重要的人物而修建, 然后逢年过节去上炷香,以祈愿庙里的“神仙”保佑这一年平安顺遂,也是一种精神和人文的传承。但我看了看,这新市古镇的刘王庙里供着的也不是什么太有名的大人物:

《新市镇志》中记录,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有一位叫刘錡的将军为守江南一方土地立下了赫赫战功,“以二万人破金兵数十万”。

相对于赫赫有名的那些个孔子庙、关帝庙、岳飞庙、妈祖庙,屈原庙……而言,实在是人微言轻。但 它和它的“宝贝”们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如今,每年蚕花庙会上的社戏、新市一些剧团和票友的演出也会在这里举办。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新市小景点叫陈家潭,它位于我们前一篇游记中提到的吟仙亭北面的“交通枢纽”上。

临近出口,风景又带有江南水乡的经典画面,所以很多人把它的景色留在了自己的相机里,就匆匆赶路去了。但其实,如果把新市古镇比作 一本小说,那么陆修静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而这陈家潭背后的人物则属于“第一章” ,是有点东西的。

陈家潭是以新市古镇的一个人名所命名的。

明朝的时候,新市镇上出了一个当官的人叫陈檀,在京做兵马使,相当于城管大队长那个级别?虽说不是什么太大的官儿,但是 他的家族很灵光。

这老陈家原本是中原人家,逃难来到湖州之后,找人看了个风水,师傅说(陈家祖宅)这地方带有“光宗耀祖”之星。你还别说,河南人自古就信这一套,随即安家下来。

果不其然,这陈家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出了很多小有名气的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盖起了规模不小的宅。 为保名门“香火”的延续,陈家非常注重德行, 祖祖辈辈不仅对街坊四邻乐善好施,还会出钱修桥修路盖庙宇,做的都是行善积德的事儿。

祖辈走正道,陈檀也就耳濡目染。身入仕途之后,他始终保持着正直的作风,注重提拔人才且拒绝与权贵恶势同流。后来 由于“陈兵马”在京城工作成绩斐然,晋升为了都司。

明朝的都司是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它(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大概类似于现在的军区,相当于一个团级干部或副市长级别, 这在湖州来说那就算是非常大的官儿了。

屯粮驻兵是肥差,但是陈檀为官清廉、平易近人,新市老乡们提起他的时候无不交口赞颂。

在中国古代,老百姓是朴实纯良的一群人,喜欢把当地名人的好口碑挂在嘴边歌颂,为表达感激和钦佩,很多时候还喜欢以名人的名字命名家乡的街道和建筑。

再后来, 新市老百姓就自发地把陈檀家所在的那一条南潭街的称呼改成了“陈家潭”。

陈檀的故事,可以说是新市古镇的一个缩影。

一千多年来,新市人祖祖辈辈都务实、规矩、本分,但是很热情。这种低调、不争抢、厚道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环境对人生的方向、选择和成就是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的。

新市古镇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其实现在已经说不清了。人们从文字中找到的最早的记录是1700年前。晋代,有一群居住在“陆市”的人因家乡洪水泛滥而迁徙至此,与当地的零星原住民一起,繁衍生息下来。

“新市”取名相对于“陆市”,象征美好生活从“新”开始。从古至今,这一片江南乐土孕育出了 众多的著名人物,我会在接下来的游记中陆续分享。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 旅游 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郎永淳

1971年生于江苏睢宁。

1989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攻读针灸专业五年,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4年毕业后即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攻读新闻学专业(节目主持人方向)第二学士学位。

1995年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新闻30分》节目至今

郎永淳父亲现居官山镇黄圩中学!

王统业

1936年3月出生于睢宁县魏集镇桑庄村,中共党员。

1952年睢宁中学初中毕业,

1955年淮阴中学高中毕业,

1955年底至1956年底在大连留苏预备班学习一年,后赴苏联在列宁格勒化工学院学习

大学毕业回国后,1959年在国防部五院工作。

1961年以后,先后在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委从事国防科技管理工作。

1985年起,任国防科工委科技部部长,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4年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1996年晋升为中将。

韩寓群

原名韩兴臣,1943年出生于睢宁县双沟镇苏山村,

1962年从睢宁王集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南京化工学院读书

1966年8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济宁化工厂工作,历任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

1975年11 月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到山东省济宁市政府工作,历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济宁市委书记。

1993年11月,在中共山东省委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1994年任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

1995年6月任山东省副省长。

1998年4月在山东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山东省副省长。

2003年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同月,在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当选山东省代省长,同年4月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山东省省长。

2007年6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是中共山东省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魏礼群

1944年12月出生于睢宁县桃元镇(原朱集乡)魏圩村。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中国***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从睢宁县李集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8年8月毕业。

1968年至1977年在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管理局工作。

1978年至1994年7月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历任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体制改革和法规司司长,国家计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党组成员。

1994年8月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1998年3月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

2001年2月至今任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魏礼江

1946年11月生于睢宁县岚山镇魏山村,现任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副部级),同时还兼任国务院派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集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监事会主席。

魏礼江先后就读于岚山小学、王集中学,1960年9月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在金融系金融专业读书。

1970年大学毕业后,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6377部队82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

1972年1月,再分配到安徽省阜阳通用机械厂生产指挥组工作。

1975年10月,调入安徽省公安厅法律政策研究室,任副主任。

1986年,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先后任法规处副处长、处长,法制司副司长、司长。

1999年10月,转任审计署办公厅主任。

2000年7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安排调任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先后监督管理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经济信托投资开发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大型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目前,仍兼任国务院派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监事会主席。

杨波

1946年10月1日出生于睢宁县梁集镇(原刘圩乡)孙庙村杨庄。

1953年入孙庙村小读书,

1957年考入刘圩高小,

1959年考入高作中学,

1960年转入睢宁中学,

1962年考入睢中高中部,

1965年考入北京中国科技大学。

197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副科长、科长、部主任、副台长、台长兼总编辑。

1993年任安徽省广播电视厅厅长兼总编辑,

1996年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同时兼任省广播电视厅厅长。

1998年调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1999年国务院任命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

李光军,李少军父子俩

李光军:

睢宁县古邳镇象山村人,1919年出生。

1937年参军,历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连长、营教导员、新四军4师9旅26团营长、营教导员、副团长,

华东军区2纵6师17团团长、21军63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

1953年,李光军率63师入朝作战,在朝鲜升任54军副军长,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他担任39军副军长,赴苏学习,毕业于苏联高等军事学院。

李光军担任过64军军长、38军军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

主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1984年,李光军组织舟桥部队在黄河上使用多种舟桥器材和多种制式的、

应用的岸浅滩器材,架成浮桥和岸浅滩路面,成功地进行了通载试验。

1964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少军:

1949年11月生,李光军少将子。

196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红二连战士,班长,排长;

112师红军团参谋长,团长;

112师参谋长;第3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

2002年任第38军军长。

2006年12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2007年2月任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2000年晋升少将军衔

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原址位于飞凤山麓,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字画碑刻,稀世文物200余件,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张飞庙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 位于长江南岸飞凤山麓,离重庆市[1] 区

382千米,与云阳县城[2] 隔江相望,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勇毅刚直的张飞急于为义兄关羽报仇,被部将张达、范疆所害,其头颅被抛于江中。有渔人夜得张飞托梦,到江中打捞张飞头颅,意外捞到一罐金子,于是用此金造了张飞庙。据史载,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年,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已有1700多年历史。

庙前临江石壁上书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字体雄劲秀逸。庙内塑有张飞像,珍藏有汉唐以来的大量诗文碑刻书画及其他文物数百件,多为稀世珍品。素有“三绝”(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镌刻绝世)之盛誉,号称“文藻胜地”、“巴渝一胜境”。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此庙将会被淹没。届时将在南岸仿原庙建筑,修建一座新张飞庙。

历史传说

据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张飞大义大勇,为人民敬仰,历年来农历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众纷纷前来举行祭祀民俗活动,颇具一定规模与影响。

建筑特色

张飞庙[3]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临江,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

然一体,相互衬托。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瀑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场,秀美清幽。庙内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听涛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迭错落、独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点染、竹木掩映、曲径通幽。因此张飞庙素有“巴蜀胜境”的美称。

张飞庙面江背山,依山取势,由一组匠心独运的古建筑群组成,气势宏伟壮丽。主要建筑有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和得月亭等7座。前5个建筑为纪念张飞庙而建,后两个建筑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此客居两年而建,是难得的文武合庙。

张飞庙还收藏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画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如汉《张表碑》、梁《天临碑》、黄庭坚书《幽兰赋》、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等,因而早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说法。所以张飞庙又有“文藻胜地”之盛誉。 由于张飞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较高价值,1980年被定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三峡库区内重庆市唯一全淹全迁的重点风景名胜古迹。近些年来,它更为世人瞩目,中央领导、专家学者、中外游客都慕名前来考察游览,成为长江沿线一处主要旅游热点。 唐代诗人杜甫客居云阳时写下了“云安有杜鹃”的诗句,杜鹃鸟历来是重情重义的象征,云阳人民更为重情重义,远方的客人请到云阳来,张飞庙正向您张开热情的双臂。重庆云阳张飞庙门票价格:2000元/人

当地气候

云阳处于北回归线以北的东南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区,

张飞庙

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初夏雨量充沛,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少日照。年平均气温184℃。1月平均气温72℃。7月平均气温291℃。年平均日照数1484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01毫米。无霜期304天。

交通线路

到重庆市,距市区约23公里,从机场至市内,公共汽车车程不到1小时。重庆火车站和重庆汽车站都位于长江大桥西侧约3公里处的菜园坝,这里也是重庆往来旅客最集中的地方,约有20对火车与全国各主要城市相通。汽车则以通向成都的成渝高速公路为主动脉,到成都的班车很多,车程不足4小时。各汽车站到周边区市县的汽车班次也有很多 。

在朝天门交通广场汽车站乘坐长途汽车或在朝天门码头乘快艇5小时即抵达云阳县,然后在云阳县莲花车站可坐到盘石的车到云阳长江大桥下车。之后可步行或乘摩托车前往。

最佳旅游时间

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冬季气温平均在6-8℃,夏季气温平均在27℃—38℃之间,最高极限气温可达438℃。

重庆终年少霜雪、多云雾、冬暖、夏热、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历代诗人对“巴山夜雨”多有吟咏。

前往重庆旅游的最佳时间在春、冬两季,夏季酷热,秋季多雨,都不适合旅游。

三大看点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桓侯庙俗称张飞庙,它位于重庆市云阳县老县城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三国蜀将张飞所建。相传最初建于三国,实物资料最早见于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和扩建,汇集了历代建筑之精华。三峡工程蓄水后,张飞庙所在位置淹没于水下。为保存这一重要人文景观,国家投入资金4000万元,把这一古建筑群整体搬迁到长江上游距老庙32公里处。新的张飞庙有三大看点:

一看奇特的建筑艺术。张飞庙是一组完美的古建筑群。这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庙宇,充分利用了三峡库区地形的高差变化,依山取势,坐岩临江,形成“品”字结构。云阳县文馆所所长陈源林告诉笔者,现存的张飞庙是经过历代整修留下来的,它基本上汇集了历代建筑的精华。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诸多朝代川东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结义楼、得月亭、正殿等10多处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汇集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立体画,有“巴蜀胜景”之美誉。

张飞庙

二看瑰丽的书法艺术。张飞庙内现存着大量的书法珍品。远至汉唐,近至明清,无数名人墨客在这里挥毫抒情,赋诗留联。馆内收藏的碑刻、楹联、匾额、字画等800多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在字画廊、碑室、助风阁、《出师表》展室等亭阁里,笔者看到琳琅满目的题刻汇集了各种书画珍品。它们或纵横磅礴、苍劲挺拔,或温润隽秀、绵里藏针。既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手迹,还有岳飞泼墨挥毫的前后《出师表》,郑板桥清雅的竹、石、兰等,庙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也正是这些,成就了张飞庙“文藻胜地”的地位。

三看深蕴的历史文化。张飞庙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三国猛将张飞而修建的,里面用雕塑再现了张飞的英雄事迹。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在解说员的娓娓道来中了解张飞耿直豪爽的性格,而且可以回顾悠久的三国文化和历史。陈源林告诉笔者,除此之外,新张飞庙还将建设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专门陈列云阳县境内出土的地下文物,包括从举世闻名的李家坝巴人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文物。

整体搬迁

搬迁背景

因三峡工程建设,张飞庙作为库区唯一一个远距离整体搬迁的文物单位,于2002年10月8日闭馆拆迁,溯江而上30公里,从原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搬迁至盘石镇龙安村,2003年7月19日“搬旧如旧”的新张飞庙正式开馆。“张飞”的搬迁经费及规格都堪称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

搬迁后的庙宇

迁建后的张飞庙与云阳新县城隔江相望,相映增辉。张飞庙整体西移了32公里,庙内主要建筑有正殿、旁殿、结义楼、助风阁、杜鹃亭等,构成一组宏伟壮观、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庙外有许多上书“张”字大旗,迎风猎猎起舞。走入庙内,一楼入目皆为名人字画木刻。庙中不但建筑独特,收藏的书、画、雕、刻亦有“三绝”之誉:文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

四川阆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全国

张飞庙

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 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张飞在此镇守七年,章武元年,后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葬于阆中,故名之。汉桓侯祠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及墓后园林组成。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祠内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碑刻匾联,陈列有武后铜钟等100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了阆中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游客络绎不绝。 2007年又扩建了张飞主题展厅,主要展示张飞生平事迹、家族史及传说等;同时还修复了1300多平方米供游客休息的祠前广场。

四川阆中市张桓侯庙又名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年,其有实物可考的

历史可上溯到北宋宣和年间。根据四川省文物局提供的情况,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张飞庙整个建筑倾斜;墙体严重开裂、垮塌;屋脊断裂、塌陷;屋面瓦大面积脱落。

河北涿州

张飞故里碑

涿州张飞庙,是刘备、张飞的故乡。传说古时刘备、关羽、张飞曾结义于此。从京石高速公路驱车到涿州出口,就会见到醒目的交通标志:“张飞庙距此14公里”。穿涿州城过,见到107国道左转,往涿州城南行,大约在66公里标志过后不远,路右边便会看到“张飞故里”的宣传画。从画前混凝土小路穿过京广铁路下的涵洞,就是“结义路”,沿路直行过了西皋村就到了张飞故里忠义店,张飞庙即坐落于此。忠义店最早叫“桃庄”,因后来出了位妇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的张翼德,便称作了“张飞店”。到清末,有一位涿州知州觉得直呼张桓侯姓名似有不敬,遂令改为“忠义店”。

这座张桓侯庙,多年荒芜后于1991年重新复建。五十多亩的庙宇,依次排开山门、马殿、正殿、享堂和

涿州忠义店张飞庙

墓冢等建筑。马殿里塑一匹彪悍的乌骓马,回廊抱厦的正殿大门悬一块乾隆帝题的“万古流芳”匾额。廊柱上一幅楹联据说也是乾隆御笔:“雄赳赳吓碎老曹肝胆 眼睁睁看定汉室江山”,似乎有些直白了。

相传,当年镇守阆中、急于复东吴之仇的张飞为部将范疆、张达刺杀。奔逃东吴的范、张半路听东吴主意有变,便将所携张飞头颅抛入长江。后被捞起葬于云阳对岸的凤凰山,并修了最早的张飞庙。自此,有了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的传说。 据说,河北涿州忠义店的张飞墓冢取了阆中和云阳的一些张飞墓土,也算是一种象征、魂归故里吧!这墓冢之外,倒是庙里的明、清两代碑刻,应视为

张飞庙大殿[4]

珍物。桓侯庙之南,有一

大殿内张飞塑像

处“桃园三结义故里”,郁葱葱一片桃园。文物牌上写道:“……近于桓侯故里发现古碑残半,原题书失离不详。寻老者告之:汉昭烈帝结盟故里。桃园里有一口“张飞古井”和饮马槽,旁立汉昭烈帝结盟故里、张桓侯古井碑刻。

使君乃天下英雄,谊同骨肉;

寿侯为人中神圣,美并勋名。

——方葆岩题河北省涿州张飞庙

历史名人:

余靖北宋庆历年间著名谏官。,进士。历任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

陈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散曲家,擅诗文,工山水。散曲集有《梨云寄傲》、《秋碧乐府》、《公余漫兴》、《月香亭稿》、《可雪斋稿》、《滑稽余韵》,词集有《草堂余意》,杂剧有《花月妓双偷纳锦郎》、《郑耆老义配好姻缘》,传奇有《纳锦郎》。

当代名人:

晁玉奎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原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著名书法家、楹联家,原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楹联协会会员,上海榜书协会艺术顾问。

王桂英啊什么什么的

事例:

王桂英民间剪纸艺术家,合沟镇八杨村人,自小爱剪纸,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显神爷临洮八位“官神”之一

官神之一般是朝廷敕封的,地方官方下谕迎请的,地方县令要致祭的,但神分官神、方神、私神、坐神、走马神。所以八大官神又同时是方神和走马神。但临洮八大官神基本无考,县志古籍没有明确记载所以资料基本是民间流传。

显神爷“敕封天竺宝山显世大王”,显神爷伍子胥,

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员(吴子胥),因进谏未成,被吴王赐自尽。后人感其功德,建祠奉祀。是为水神,历朝历代都有册封,“显圣王”,入陕甘逐渐叫做显神(圣)大王!信仰广泛,几乎各县俱有奉祀。现秦安县叶堡镇有庙“三圣庙”供奉:显神伍员!财神关羽!文昌帝君!

扩展资料:

临洮八位“官神”:

常爷,金龙爷,濂洞爷,显神爷,大郎爷,二郎爷,白马爷,索爷。

白马爷和八蜡爷。

据史书可考,白马爷是春秋战国时郑庄公的一名白马大将,叫殷考夫。封神演义记载,八蜡爷当时封为五谷神,是商朝殷纣王的次子,叫殷蛟。

很早以前,在距金崖巴石沟13公里外北山卧牛坡庙沟岘老庙旁,一棵白刺长成人型,以白马点化被人发现的传说。人们便在这里的下庙沟修建了三间大的庙宇,叫白马庙,供奉白马爷。

传说由于“白马爷”、“八蜡爷”二神灵为民赐福降祥,消灾免难,于是敬神的乡民越来越多,香烟旺盛,缕缕香烟冲进了南天门,惊动了玉皇大帝。

玉皇便派天王下凡查访,始知白马、八蜡施展神恩,感动了黎民百姓,故有此盛大香烟,玉皇传旨赐封白马为天子,八蜡为田祖,二神为地方官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117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