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给我分谢谢。这些说的都是精华。
1、嘉庆通宝,宝陕,普通品,背景:嘉庆年间陕西省铸造。价格1——2元。
2、嘉庆通宝,宝源,普通品,背景:嘉庆年间在北京铸造。价格1——2元。
3、乾隆通宝,宝源,普通品,背景:乾隆年间在北京铸造。价格1——2元。
4、康熙通宝,未见背面的局标识,一般价钱在3——5元左右。
5、元佑通宝,宋钱,普通品,背景:北宋哲宗元佑年间铸造。价格3——4元。
6、寿字厂牌,背玄武,无价值。
7、正隆元宝,金代,普通品,背景:正隆元宝为金建国四十二年第一钱,与前此沿用之辽、宋钱并行。价格:3——4元。
8、天禧通宝,宋钱,普通品,背景:北宋真宗天禧年间铸。价格3——5元。
9、开元通宝,唐代,普通品,背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价格2——3元。
10、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普通品,背景:光绪年间机制铜元。价格3——4元
秦朝:(前221~206)
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西汉:(前221~23)
帝王:高祖(刘邦)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帝王:少帝恭(刘恭)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
帝王:少帝弘(刘弘)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
帝王:文帝(刘恒)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
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 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
帝王: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昭帝五铢
帝王: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帝五铢、小五铢
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 国宝金匮直万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刘玄)年号:更始 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东汉:(25~220)
帝王:光武帝(刘秀)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武五铢
帝王:灵帝(刘宏) 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帝王:废帝(刘弁)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
帝王:献帝(刘协)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三国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号:黄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
帝王:明帝(曹睿) 年号:太和、青龙、景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
吴(222~280)
帝王:大帝(孙权) 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汉)(221~363)
帝王:昭烈帝(刘备)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 直百五铢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晋、东晋、十六国
西晋(265~316)
帝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旧钱
帝王:惠帝(司马衷) 年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一类小型私铸泉泉、货货、货泉、布泉、货布可能为当时豪强铸造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赵王石勒造“丰货”
帝王:明帝(司马绍)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沈充造“沈郎五铢”
帝王:成帝(司马衍)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凉造“凉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马德文)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夏造“大夏真兴”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刘义隆)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
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刘子业)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武帝(萧赜)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萧衍)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帝王:敬帝(萧方智)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南朝:陈(557~589)
帝王:文帝(陈倩)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嘉五铢
帝王:宣帝(陈顼)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货六铢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寿)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和五铢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平五铢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北朝: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小样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常平五铢(齐)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宇文觉)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杨坚)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 发行钱币及备注: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编辑本段古币的价格
某些古币虽年代久远,由于其铸量极大,出土的数量也很多,故其价格并不一定比后期钱币的价格高,如西汉从武帝至平帝共铸五铢钱280亿枚,使用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价仅1至3元;而比汉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钱币定价普遍高于汉五铢,如明代“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定价均在20元以上。
宋、明、清的古币价值较低,先秦、汉、隋、唐、元各代的古币价值较高;黄铜、红铜、铁质古币价值较低,金、银币价值较高;正式流通的钱币价值较低,非正用钱,如供养钱、春钱、秘戏钱、宫钱、打马钱等价值较高;方孔圆钱价值较低,圆孔圆钱、刀币、布币价值较高;正统王朝的古币价值较低,偏安王朝、区域政权的古币价值较高;光背古币价值较低,双面均有钱文、双面均为钱背、背星、月纹、背文字等古币价值较高。
一些皇帝年号较短暂的货币,以及执政时间较短的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政权和地方割据政权所发行的货币,因流通时间短、数量少,故价格较高。如宋钦宗的“靖康通宝”、“元宝”每枚的价格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而普通宋钱只值1元左右。
价格由珍稀程度而定
明末张献忠农民政权所铸“西玉赏功”铜钱,现价格达3万多元。我国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辽、金、西夏、元等朝代铸造的钱币.其价值也远远高于同期汉族政权铸币,“雕母”、“母钱”、“钱范”、“开炉钱”,“库镇钱”等更是古钱中的珍品,其价格往往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之间。
不同比值,不同宝文的钱币有时价格悬殊。如宋代“皇宋通宝”,一般铜钱价格在一元以下,而折二篆书铜钱如今定价在2万元以内;南宋的“建炎通宝”的价格却在3000元以内。
古钱币在市场上价格相差很大,有些虽然年代久远,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但因出土数量多,所以价格低廉。1、嘉庆通宝,宝陕,普通品,背景:嘉庆年间陕西省铸造。价格1——2元。
2、嘉庆通宝,宝源,普通品,背景:嘉庆年间在北京铸造。价格1——2元。
3、乾隆通宝,宝源,普通品,背景:乾隆年间在北京铸造。价格1——2元。
4、康熙通宝,未见背面的局标识,一般价钱在3——5元左右。
5、元佑通宝,宋钱,普通品,背景:北宋哲宗元佑年间铸造。价格3——4元。
6、寿字厂牌,背玄武,无价值。
7、正隆元宝,金代,普通品,背景:正隆元宝为金建国四十二年第一钱,与前此沿用之辽、宋钱并行。价格:3——4元。
8、天禧通宝,宋钱,普通品,背景:北宋真宗天禧年间铸。价格3——5元。
9、开元通宝,唐代,普通品,背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价格2——3元。
10、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普通品,背景:光绪年间机制铜元。价格3——4元
我找百科的资料放这里。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十几个割据政权,主要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般传统的说法为:北宋建立于960年,因此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期间;另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是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十国只是称其大者,事实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最著名的如晋、武平、定难等,晋国存在于唐末五代十国前期,是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也是后唐的前身;武平是继楚国之后湖南的五代十国地图(12张)割据势力;定难则贯穿于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并成为后来西夏王朝的前身。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后周九年,而后汉仅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后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附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 朱温
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两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徐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 李存勖
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后周取代后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后梁
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叛变投唐后,朝廷封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天复元年(901年)封为梁王。后朱全忠于903年再起反心,挟持唐昭宗并诛宦官数百人,彻底翦除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904年,朱全忠杀昭宗,另立李柷为太子即位,是为唐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贬逐朝官,并将崔枢等被贬的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历史称之为“白马驿之祸”。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扫除后,朱全忠遂于907年废哀帝自立,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都于开封。至此唐朝完全灭亡。中国历史由此也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的军阀混战时代。公元912年6月,朱温第三子朱友圭杀父朱温自立称帝。913年2月,朱温第四子朱友贞讨逆之名又杀兄自立,称梁末帝。923年被后唐所灭。
后唐
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勗继其父晋王李克用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晋王。后攻破幽州,尽并卢龙(桀燕国)及河北之地,923年称帝,建后唐,称庄宗,同年攻占开封梁末帝死,后梁随即灭亡,庄宗遂定都洛阳。926年后唐魏州发生兵变,庄宗被乱兵所杀。太祖李克用养子李但遂入洛阳,称后唐明 石敬瑭
宗。明宗死后,933年明宗第三子李从厚嗣位,称闵帝。后为李从珂部下所杀。934年明宗养子李从珂乃即位,936年大将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洛阳,李从珂自焚身亡。
后晋
936年李克用部将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称高祖。割燕云十六州与辽,对辽主臣称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贵嗣位称出帝。946年,辽兵攻入汴,出帝被掳至辽建州,后晋亡。
后汉
沙陀部人刘知远曾与石敬瑭合谋反唐。后唐灭亡后,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后晋亡,他便改国号汉,后定都于汴,称高祖。948年高租第二子刘承佑嗣位,称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隐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杀之,郭威遂反,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
后周
950年后汉大将郭威以邺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灭后汉,即帝位,建后周,称太祖,后于954年卒。同年柴荣以太祖养子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训嗣位,称恭皇帝。960年正月,辽兵南侵,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御,策动陈桥兵变,建宋代周,恭帝在位仅六个月。
前蜀
王建
前蜀是唐朝册立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温建梁后,王建亦于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在位12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又因长年没有战争,因此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强国。但918年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公元925年,后唐伐蜀,蜀军战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后蜀
孟知祥
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不久吞并东川节度,遂据有两川之地。933年二月,后唐封为蜀王。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发生内乱时自立,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当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继位。孟昶继位之初励精图治,扩展疆土,后蜀一度国势强盛,并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于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后期开始贪图逸乐、不思国政,朝政变得十分腐败。公元965年,宋军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趁势进攻成都,孟昶出降,后蜀灭亡。
吴
杨行密
南吴的创始者杨行密在892年被唐封为淮南节度使,902年被封为吴王。公元905年,杨行密逝世,其子杨渥继位,但他喜好游玩作乐,又排挤功臣宿将。张灏、徐温因故发动兵变,杨渥被架空权力,并在908年被杀,由其弟杨隆演继位。公元919年,杨隆演正式即吴国王位,改元武义。由于徐温继续独掌大权,杨隆演仍然无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郁郁而终,由其子杨溥继位。杨溥在927年正式称帝,大权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杨溥让位于徐温养子徐知诰,南吴灭亡。
南唐
李昪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吴大将徐温。杨渥继承杨行密之后,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旧将。907年,徐温和张颢借此发动兵变,剥夺了杨渥的权力,并在908年将其处死。杨渥死后,张颢企图自立,而徐温想继续立杨氏为后。最终,徐温推杨隆演继位,张颢感到不满,两人遂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徐温杀掉张颢,独揽大权,吴主只是傀儡而已。 徐温一开始让其子徐知训掌握大权,但徐知训经常凌辱杨氏和部将,918年最终被部下朱瑾所杀。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平定叛乱,遂开始执政。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自此成为南吴的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杨氏和手下部将,逐渐得到民心[7]。937年,徐知诰见时机成熟,便篡吴称帝,国号为齐,史称徐齐。939年,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王室的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跟邻国和好,南唐国力强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继承皇位。李璟积极用兵,在945年攻灭闽,又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将其灭亡。不久,南楚旧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对湖南一带的控制,连年用兵使南唐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采取联合契丹来压制后周的政策,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957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败,割让长江以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虽然是一个出色词人,但却不是一个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灭亡。
吴越
钱镠
吴越的建立者为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902年封为越王,904年,改封吴王,都城杭州,盛时疆域为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南部、福建东北部。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故该年为吴越建国之年。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卒,子钱元瓘继位。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钱元瓘去世,其子钱弘佐继位。辽国会同十年(公元947年),钱弘佐去世,其子年纪尚幼,故由其弟钱弘倧继位。但钱弘倧欲限制将领权力,结果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在当年十二月发动政变,改立钱弘倧的弟弟钱弘俶继位。公元978年,钱弘俶向北宋献出土地投降,吴越灭亡。
闽
王审知
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间逐渐控制福州一带,王潮被授为威武军节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审知继承。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使闽国迅速发展。925年王审知去世,长子王延翰继立。王延翰个性骄傲荒*,残忍凶暴,结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钧及王审知之养子王延禀杀掉。王延钧继承闽王位,在933年称帝。935年王延钧被其子王继鹏所弑,王继鹏夺位。王继鹏个性猜忌,屡杀宗室,结果在939年朱文进、连重遇的兵变中被杀,由其叔王延曦继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进、连重遇两人认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杀王延羲。朱文进自称闽王,但不久就被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政击败。945年,南唐抓住闽国内乱机会进攻,南唐军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闽国亡。
楚
马殷
南楚的创立者马殷在896年被唐封为武安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建立,马殷主动向中央称臣,被封为楚王。马殷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927年,后唐正式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930年马殷去世,由其子马希声继位。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承。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此举导致马希萼的不满,楚国内乱爆发。950年 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战败,马希萼自立为楚王。但马希萼自得位后志得意满,纵酒荒*。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南楚大乱。南唐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进攻楚国,攻占长沙,南楚灭亡。
南汉
南汉的奠基者是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唐亡后臣服后梁。刘隐率兵平定了岭南,又从南楚手中夺取了容、邕两管。他重用岭南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了基础。911年刘隐去世,由其弟刘岩继位。刘岩在削平岭南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后,于917年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南汉。刘岩与邻国和好,又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在国内推广科举制度,使南汉国力蒸蒸日上。 942年,刘岩去世,其子刘玢继位。但刘玢贪图享乐,不思治国。结果境内发生反抗起义,南汉国力开始走下坡路。943年,刘晟杀兄自立,虽然他从南楚手中夺取了不少地盘,但他却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大肆屠杀皇族和部下,使南汉每况愈下。958年,刘晟病逝,由其子刘鋹继位。刘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汉在他手中彻底腐坏堕落。结果在971年宋军进攻时,南汉无力抵抗,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南平(荆南)
高季兴
荆南的建立者高季兴为朱温部下,907年朱温称帝后被封为荆南节度使,其首府为江陵。后梁灭亡后,高季兴继续向后唐称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曾表示要帮助后唐进攻,但实际并未兑现承诺。后唐明宗继位后,高季兴却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发兵征讨荆南。所幸因为江南雨季到来,唐军粮草不济,高季兴才摆脱被灭亡的命运。929年高季兴逝世,其子高从诲上台后,重新修复与后唐的关系,于934年被封为南平王。 荆南地小国弱,因贪图赏赐,几乎向所有附近称帝的政权称臣,而且还抢夺其他政权的贡品。各国称高季兴和高从诲为“高赖子”。948年高从诲逝世,其子高保融继位,继续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继冲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继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继冲继承。963年宋军南征时路过江陵,高继冲见宋军兵威深感恐惧,遂投降于宋,荆南灭亡。
北汉
刘崇
北汉的开国君主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951年年,郭威灭汉建周。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 北汉是十国中最弱的国家之一,所以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公元954年,刘崇试图趁周世宗刚继位的机会进攻后周,结果被后周打得惨败,国力大衰。刘崇于同年逝世,其子刘承钧继位,继续侍奉辽国的政策,称辽主为父皇帝。公元968年,刘承钧病逝,养子刘继恩继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荣刺杀。刘继恩之兄刘继元继位,残忍嗜杀,亦动辄将忤逆他的臣属灭族,北汉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宋军久攻不下退兵。但宋军在979年卷土重来,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宋军势不可挡,刘继元向辽军求救,辽国援军亦被击退,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亡。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赵王石勒造“丰货”
帝王:明帝(司马绍)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沈充造“沈郎五铢”
帝王:成帝(司马衍)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凉造“凉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马德文)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夏造“大夏真兴”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刘义隆)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
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刘子业)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武帝(萧赜)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萧衍)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帝王:敬帝(萧方智)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南朝:陈(557~589)
帝王:文帝(陈倩)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嘉五铢
帝王:宣帝(陈顼)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货六铢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寿)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和五铢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平五铢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北朝: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小样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常平五铢(齐)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宇文觉)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杨坚)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 发行钱币及备注: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赵王石勒造“丰货”
帝王:明帝(司马绍)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 沈充造“沈郎五铢”
帝王:成帝(司马衍)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 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北凉造“凉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马德文)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夏造“大夏真兴”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刘义隆)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 四铢
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刘子业)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武帝(萧赜)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萧衍)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帝王:敬帝(萧方智)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南朝:陈(557~589)
帝王:文帝(陈倩)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嘉五铢
帝王:宣帝(陈顼)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太货六铢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寿)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太和五铢
北魏 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平五铢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 小样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常平五铢(齐)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宇文觉)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 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杨坚)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 发行钱币及备注: 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
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 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 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会昌开元有背:
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
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
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
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 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
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
备注: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
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
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
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
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
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
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
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
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 币及备注: 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
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 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
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 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 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 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 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 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 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 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 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 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 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 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不用1、2年研究。。难知其底蕴。。目前甚至看那些书都不清楚。
要了解的问题1、宋代宫殿布局。
2、宋代宫廷等级结构。
3、宋代宫廷制度。
4、宋代宫廷礼节。
5、宋代宫廷饮食习惯。
6、宋代宫廷服饰。
7、宋代宫廷首饰。
8、宋代宫廷仪卫
9、宋代宫廷俸禄。
10、宋代口语、习语。
等等。
就我所知答题。宫殿《宋东京考》最为详尽此为《宋史地理志》
1、
东京,汴之开封也。梁为东都,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建隆
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雍熙三年,
欲广宫城,诏殿前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罢。宫城周回五里。
南三门:中曰乾元宋初依梁、晋之旧,名曰明德,太平兴国三年改丹凤,大中
祥符八年改正阳,明道二年改宣德。雍熙元年改今名 ,
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西面门曰东华、西华旧名宽仁、神兽,开宝三年改今名。熙宁十年,又改东华门北曰謻门 ,
北一门曰拱宸旧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宁十年,改门内西横门曰临华 。
乾元门内正南门曰大庆,东、西横门曰左、右升龙。左右北门内各二门,曰左、右长庆熙宁间,改左、右长庆隔门曰左、右嘉肃 ,
左、右银台。东华门内一门曰左承天祥符乾德六年赐名,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书降其上,
诏加“祥符”二字而增茸之 。
西华门内一门曰右承天。左承天门内道北门曰宣祐旧名光天,大中祥符八年改大宁,明道元年改今名 。
正南门内正殿曰大庆,东、西门曰左、右太和,宋初曰日华、月华,大中祥符八
年改今名 。
正衙殿曰文德宋初曰文明,雍熙元年改今名。熙宁间,改南门曰端礼 。
两掖门曰东、西上阁,东、西门曰左、右嘉福宋初曰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 。
大庆殿旧名崇元,乾德四年重修,改曰乾元,太平兴国九年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改天安,明道三年改今名 。
北有紫宸殿旧名崇德,明道元年改 ,视朝之前殿也。
西有垂拱殿旧名长春,明道元年改。 常日视朝之所也。
次西有皇仪殿开宝四年,赐名滋福,明道元年十月改。 ,又次西有集英殿旧名广政,开宝三年曰大明,淳化间曰含光,大中祥符八年名会庆,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 宴殿也。
殿后有需云殿旧名玉华,后改琼华,熙宁初改今名。 东有升平楼旧名紫云,明道元年改。 宫中观宴之所也。
宫后有崇政殿旧名简贤讲武,太平兴国二年改今名。熙宁间,改北横门曰通极。 阅事之所也。
殿后有景福殿,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大中祥符七年,建后苑东门,洎北向便殿
成,赐名宣和门、承明殿,明道元年改端明,二年改今名。 凡殿有门者,皆随殿名。
宫中又有延庆、旧名万岁,大中祥符七年改。
安福、观文、旧名集圣,明道二年改肃仪,庆历八年改今名。 清景、庆云、玉京等殿,寿宁堂旧名清净,明道元年改。
延春阁。旧名万春,宝元元年改。
福宁殿即延庆,明道元年改。
东西有门曰左、右昭庆。观文殿西门曰延真,其东真君殿曰积庆,前建感真阁。又有龙图阁,下有资政、崇和、宣德、述古殿。天章阁下有群玉、蕊珠二殿,后有宝文阁,即寿昌阁,庆历元年改。
阁东西有嘉德、延康二殿,前有景辉门。
后苑东门曰宁阳,即宣和门,明道元年改。 苑内有崇圣殿、太清楼,其西又有宜圣、化成、即玉宸殿,明道元年改。 金华、西凉、清心等殿,翔鸾、仪凤二阁,华景、翠芳、瑶津三亭。
延福宫有穆清殿,延庆殿北有柔仪殿,初有殿无名,章献太后名曰崇徽,明道元年改宝慈,景祐二年改今名。 崇徽殿北有钦明殿。旧名天和,明道元年改观文,又改清居,治平三年改今名。
延福宫北有广圣宫,天圣二年建,名长宁, 景祐二年改。内有太清、玉清、冲和、集福、会祥五殿,建流杯殿于后苑。明道元年八月,修文德殿成。是夜,禁中火,延燔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延庆、崇徽、天和、承明八殿,命宰相吕夷简为修茸大内使,枢密副
使杨崇勋副之,发京东西、河北、淮南、江东西路工匠给役,内出乘舆物,左藏库
易缗钱二十万助其费,以故改诸殿名。
又有慈德殿,杨太后所居,景祐元年赐名。
观稼殿,在后苑,观种稻,景祐二年创建。
延义阁,在崇政殿西。
迩英阁,在崇政殿西南,盖侍臣讲读之所也,与延义同,景祐三年赐名。
隆儒殿,迩英阁后小殿,皇祐三年始赐名。
慈寿殿,皇太后所居,治平元年赐名。
庆寿宫,保慈宫,熙宁二年建。
玉华殿,在后苑。 基春殿,熙宁七年建,在玉华殿后。 睿思殿,八年建。
承极殿,元丰三年建。
崇庆、隆祐二宫,元祐元年建。 睿成宫,神宗所居东宫,绍圣二年赐名。
宣和殿,在睿思殿后,绍圣二年四月殿成,其东侧别有小殿曰凝芳,其西曰琼芳,前曰重熙,后曰环碧。元符三年废,崇宁初复作,大观三年,徽宗制记刻石,实蔡京为之。 圣瑞宫,皇太妃所居,因以名宫。
显谟阁,元符元年建,藏神宗御集,建中靖国元年,改曰熙明,寻复旧。
玉虚殿,元符初建。 玉华阁,大观初建,在宣和殿后。 亲蚕宫,政和元年建。
燕宁殿,在延福北,奉安仁宗慈圣光献皇后御容。 延福宫,政和三年春,
新作于大内北拱辰门外。旧宫在后苑之西南,今其地乃百司供应之所,凡内酒坊、
裁造院、油醋柴炭鞍辔等库,悉移它处,又迁两僧寺、两军营,而作新宫焉。
始南向,殿因宫名曰延福,次曰蕊珠,有亭曰碧琅玕。其东门曰晨晖,其西门曰丽泽。
宫左复列二位。其殿则有穆清、成平、会宁、睿谟、凝和、昆玉,群玉,其东阁则
有蕙馥 、报琼、蟠桃、春锦、叠琼、芬芳、丽玉、寒香、拂云、偃盖、翠葆、
铅英、云锦、兰薰、摘金,其西阁有繁英、雪香、披芳、铅华、琼华、文绮、绛萼、
穠华、绿绮、瑶碧、清阴、秋香、丛玉、扶玉、绛云、会宁之北,叠石为山,山上
有殿曰翠微,旁为二亭:曰云岿,曰层巘。凝和之次阁曰明春,其高逾一百一十尺。
阁之侧为殿二:曰玉英,曰玉涧。其背附城,筑土植杏,名杏冈,覆茅为亭,修竹
万竿,引流其下。宫之右为佐二阁,曰宴春,广十有二丈,舞台四列,山亭三峙。
凿圆池为海,跨海为二亭,架石梁以升山,亭曰飞华,横度之四百尺有奇,纵数之
二百六十有七尺。又疏泉为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堤中作梁以通湖,梁之上又为茅
亭、鹤庄、鹿砦、孔翠诸栅,蹄尾动数千,嘉花名木,类聚区别,幽胜宛若生成,
西抵丽泽,不类尘境。初,蔡京命童贯、杨戬、贾详、蓝从熙、何等分任宫役,
五人者因各为制度,不务沿袭,故号“延福五位”。东西配大内,南北稍劣。其东
直景龙门,西抵天波门,宫东西二横门,皆视禁门法,所谓晨晖、丽泽者也,而晨
晖门出入最多。其后又跨旧城修筑,号“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浚壕,深者水三
尺,东景龙门桥,西天波门桥,二桥之下叠石为固,引舟相通,而桥上人物外自通
行不觉也,名曰景龙江。其后又辟之,东过景龙门至封丘门。景龙江北有龙德宫。
初,元符三年,以懿亲宅潜邸为之,及作景龙江,江夹岸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对
峙,中途曰壶春堂,绝岸至龙德宫。其地岁时次第展拓,后尽都城一隅焉,名曰撷
芳园,山水美秀,林麓畅茂,楼观参差,犹艮岳、延福也。宫在旧城,因附见此。
保和殿,政和三年四月作,九月殿成,总为屋七十五间。 玉清神霄宫,政
和三年建,旧名玉清和阳,在福宁殿东,七年改今名。 上清宝阴宫,政和五年
作,在景龙门东,对景晖门。既又作仁济、辅正二亭于宫前,命道士施民符药,徽
宗时登皇城下视之。又开景龙门,城上作复道,通宝阴宫,以便斋醮之路,徽宗数
从复道上往来。是年十二月,始张灯于景龙门上下,名曰“预赏”。其明年,乃有
期门之事。 万岁山艮岳。政和七年,始于上清宝箓宫之东作万岁山。山周十余
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山之东有萼绿华
堂,有书馆、八仙馆、紫石岩、栖真嶝、览秀轩、龙吟堂。山之南则寿山两峰并峙,
有雁池、噰噰亭,北直绛霄楼。山之西有药寮,有西庄,有巢云亭,有白龙沜、濯
龙峡,蟠秀、练光、跨云亭,罗汉岩。又西有万松岭,半岭有楼曰倚翠,上下设两
关,关下有平地,凿大方沼,中作两洲:东为芦渚,亭曰浮阳。西为梅渚,亭曰雪
浪。西流为凤池,东出为雁池,中分二馆,东曰流碧,西曰环山,有阁曰巢凤,堂
曰三秀,东池后有挥雪厅。复由嶝道上至介亭,亭左复有亭曰极目,曰萧森,右复
有亭曰丽云、半山。北俯景龙江,引江之上流注山间。西行为漱琼轩,又行石间为
炼丹、凝观、圜山亭,下视江际,见高阳酒肆及清澌阁。北岸有胜筠庵、蹑云台、
萧闲馆、飞岑亭。支流别为山庄,为回溪。又于南山之外为小山,横亘二里,曰芙
蓉城,穷极巧妙。而景龙江外,则诸馆舍尤精。其北又因瑶华宫火,取其地作大池,
名曰曲江,池中有堂曰蓬壶,东尽封丘门而止。其西则自天波门桥引水直西,殆半
里,江乃折南,又折北。折南者过阊阖门,为复道,通茂德帝姬宅。折北者四五里,
属之龙德宫。宣和四年,徽宗自为《艮岳记》,以为山在国之艮,故名艮岳。蔡条
谓初名凤凰山,后神降,其诗有“艮岳排空霄”,因改名艮岳。宣和六年,诏以金
芝产于艮岳之万寿峰,又改名寿岳。蔡绦谓南山成,又改名寿岳。岳之正门名曰阳
华,故亦号阳华宫。自政和讫靖康,积累十余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楼台
亭馆,虽略如前所记,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数计。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
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拆闸,数月乃至,赐号“昭功敷
庆神运石”,是年,初得燕地故也。勔缘此授节度使。大抵群阉兴筑不肯已。徽宗
晚岁,患苑囿之众,国力不能支,数有厌恶语,由是得稍止。及金人再至,围城日
久,钦宗命取山禽水鸟十余万。尽投之汴河,听其所之。拆屋为新,凿石为炮,伐
竹为笓篱。又取大鹿数百千头杀之,以啖卫士云。
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东二门:北曰望春,宋初名和政。 南曰丽
景。南面三门:中曰朱雀,东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创建。 西曰崇明。西二门:
南曰宜秋,北曰阊阖。北三门:中曰景龙,东曰安远,西曰天波。以上宋初仍梁、
晋旧名,至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
新城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大中祥符九年增筑,元丰元年重修,政和六年,
诏有司度国之南展筑京城,移置官司军营。旧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显德
三年筑。 南三门:中曰南薰,东曰宣化,西曰安上。东二门:南曰朝阳,北曰
含辉。太平兴国四年改寅宾,后复。 西二门:南曰顺天,北曰金耀。北四门:
中曰通天,天圣初改宁德,后复。 东曰长景,次东曰永泰,西曰安肃。初号卫
州门。以上皆因周旧名,至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 汴河上水门,南曰大通,
太平兴国四年赐名,天圣初,改顺济,后复今名。 北曰宣泽。旧南北水门皆曰
大通,熙宁十年改。 汴河下,南曰上善,北曰通津。天圣初,改广津,熙宁十
年复。 惠民河,上曰普济,下曰广利。广济河,上曰咸丰,下曰善利,旧名咸
通。 上南门曰永顺。熙宁十年赐名。 其后又于金耀门南置开远门。旧名通
远。以上皆太平兴国四年赐名,天圣初改今名。
西京。唐显庆间为东都,开元改河南府,宋为西京,山陵在焉。宫城周回九里
三百步。城南三门:中曰五凤楼,东曰兴教,西曰光政。因隋、唐旧名。 东一
门,曰苍龙。西一门,曰金虎。北一门,曰拱宸。旧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
五凤楼内,东西门曰左、右永泰,门外道北有鸾和门,太平兴国三年,以车辂院
门改。
右兴善,左、右银台。苍龙、金虎门内第二隔门曰膺福、千秋。膺福门内道北门曰
建礼。
正殿曰太极,旧名明堂,太平兴国三年改。 殿前有日、月楼、日华、月华
门,又有三门,曰太极殿门。后有殿曰天兴,次北殿曰武德。西有门三重,曰:应
天、乾元、敷政。内有文明殿,旁有东上阁门、西上阁门,前有左、右延福门。后
又有殿曰垂拱,殿北有通天门,柱廊北有明福门,门内有天福殿,殿北有寝殿曰太
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东又有广寿殿,视朝之所也。北第二殿曰明德,
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天福殿西有金鸾殿,对殿南廊有彰善门。殿北第二
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阳,第七殿
曰善兴。西有射弓殿。千秋门内有含光殿。拱宸门内西偏有保宁门,门内有讲武殿,
北又有殿相对。内园有长春殿、淑景亭、十字亭、九江池、砌台、娑罗亭。宫城东
西有夹城,各三里余。东二门:南曰宾曜,北曰启明。西二门:南曰金曜,北曰乾
通。宫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区。夹城内及内城北,皆左右禁军所处。
皇城周回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南面三门:中曰端门,东西曰左、右掖门。东
一门,曰宣仁。西三门:南曰丽景,与金曜相直,中曰开化,与乾通相直;北曰应
福。内皆诸司处之。
京城周五十二里九十六步。隋大业元年筑,唐长寿二年增筑。 南三门:中
曰定鼎,东曰长夏,西曰厚载。东三门:中曰罗门,南曰建春,北曰上东。西一门,
曰关门。北二门:东曰安喜,西曰徽安。政和元年十一月,重修大内,至六年九月
毕工。朱胜非言:“政和间,议朝谒诸陵,敕有司预为西幸之备,以蔡攸妻兄宋昪
为京西都漕,修治西京大内,合屋数千间,尽以真漆为饰,工役甚大,为费不赀。
而漆饰之法,须骨灰为地,科买督迫,灰价日增,一斤至数千。于是四郊冢墓,悉
被发掘,取人骨为灰矣。”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应天府为南京。宫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门曰重熙、
颁庆。殿曰归德。元丰六年,赐度僧牒修外城门及西桥等。 京城周回一十五里
四十步。东二门:南曰延和,北曰昭仁。西二门:南曰顺成,北曰回銮。南一门,
曰崇礼。北一门,曰静安。中有隔城,又有门二:东曰承庆,西曰祥辉。其东又有
关城,南北各一门。
北京。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驻跸行
宫。城南三门:中曰顺豫,东曰省风,西曰展义。东一门,曰东安。西一门,曰西
安。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东西门二:东曰凝祥,
西曰丽泽。殿东南时巡殿门,次北时巡殿,次靖方殿,次庆宁殿。时巡殿前东西门
二:东曰景清,西曰景和。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门一十七。熙宁九年,改正
南南河门曰景风,南砖曰亨嘉,鼓角曰阜昌。正北北河门曰安平,北砖曰耀德。正
东冠氏门曰华景,冠氏第二重曰春祺,子城东曰泰通。正西魏县门曰宝成,魏县第
二重曰利和,子城西曰宣泽。东南朝城门曰安流,朝城第二重曰巽齐。西南观音门
曰安正,观音第二重曰静方。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内城创置北门曰靖武。
鵩元丰七年,废善利、永济关。
行在所。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自建康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宫。宫室制度皆从
简省,不尚华饰。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随事易名,实一殿。
重华、慈福、寿慈、寿康四宫,重寿、宁福二殿,随时异额,实德寿一宫。延和、
崇政、复古、选德四殿,本射殿也。慈宁殿,绍兴九年,以太后有归期建。 钦
先孝思殿,十五年建,在崇政殿东。 翠寒堂,孝宗作。损斋,绍兴末建,
贮经史书,为燕坐之所。 东宫,在丽正门内,孝宗、庄文、景献、光宗皆常居之。 讲筵所,资善堂。在行宫门内,因书院而作。 天章、龙图、宝文、显
猷、徽猷、敷文、焕章、华文、宝谟九阁,实天章一阁。
2、参看《宋史》。没空,有空再来。
通宝自唐代始,一直沿用到清代,为方孔钱,意为“通用宝货”,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始不再以重量为名称。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汤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纣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220——280)[魏、蜀汉、吴]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222——280)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265——420)[东晋、西晋]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
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
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
康帝(司马岳)——建元
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
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
海西公(司马奕)——太和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齐、梁、陈)
宋(420——479)
武帝(刘裕)——永初
少帝(刘义符)——景平
文帝(刘义隆)——元嘉
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
明帝(刘彧)——泰始、泰豫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
顺帝(刘淮)——升明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建元
武帝(萧赜)——永明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
明帝(萧鸾)——建武、永泰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
和帝(萧宝融)——中兴
梁(502——557)
武帝(萧衍)——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简文帝(萧纲)——大宝
元帝(萧绎)——承圣
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永定
文帝(陈倩)——天嘉、天康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
宣帝(陈顼)——太建
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圭)——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皇兴
孝文帝(元宏)——延兴、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诩)——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义、永安
长广王(元晔)——建明
节闵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兴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废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宁、河清
后主(高纬)——天统、武平、隆化
幼主(高恒)——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宝炬)——大统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赟)——大成
静帝(宇文阐)——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文帝(杨坚)——开皇、仁寿
炀帝(杨广)——大业
恭帝(杨侑)——义宁
唐(618——907)
高祖(李渊)——武德
太宗(李世民)——贞观
高宗(李治)——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显,又名哲)——嗣圣
睿宗(李旦)——文明
武后(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神龙、景龙
睿宗(李旦)——景云、太极、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开元、天宝
肃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德宗(李适)——建中、兴元、贞元
顺宗(李诵)——永贞
宪宗(李纯)——元和
穆宗(李恒)——长庆
敬宗(李湛)——宝历
文宗(李昂)——宝历、大(太)和、开成
武宗(李炎)——会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昭宗(李晔)——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长兴
闵帝(李从厚)——应顺
末帝(李从珂)——清泰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贵)——天福、开运
后汉(947——950)
高祖(刘皓,本名知远)——天福、乾佑
隐帝(刘承佑)——乾佑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广顺、显德
世宗(柴荣)——显德
恭帝(柴宗训)——显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赵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赵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赵曙)——治平
神宗(赵顼)——熙宁、元丰
哲宗(赵煦)——元佑、绍圣、元符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赵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建炎、绍兴
孝宗(赵慎)——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赵敦)——绍熙
宁宗(赵扩)——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理宗(赵昀)——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度宗(赵祺)——咸淳
恭宗(赵显)——德佑
端宗(赵是)——景炎
帝丙(赵丙)——祥兴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天赞、天显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会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禄
穆宗(耶律璟)——应历
景宗(耶律贤)——保宁、乾亨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天庆、保大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文,本名阿骨打)——收国、天辅
太宗(完颜晟)——天会
熙宗(完颜亶)——天会、天眷、皇统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至元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大德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延佑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致和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至顺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至顺
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乐
仁宗(朱高炽)——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镇)——正统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镇)——天顺
宪宗(朱见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载后)——隆庆
神宗(朱翊钧)——万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宗(朱由检)——崇祯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世宗(爱新觉罗胤祯)——雍正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仁宗(爱新觉罗顒琰)——嘉庆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宣统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月10月1日成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