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都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的碎银子,都是从哪里来的?,第1张

古代的色银子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直接把整锭的银子剪碎。或者是把家里的银质器皿砸成小块儿的银子。

第一,把整锭的银子剪碎

现在的人受到影视剧的影响,都认为古代的人花钱的时候主要是用银子。其实不然,古代的老百姓买东西的时候主要以铜钱为主。因为银子的价值比较高,只有再买贵重物品或者是价格比较高的东西的时候,才会用到银子。

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只有富贵人家出门才会经常花到银子,普通老百姓的话很少会花到整定的银子。

可是出远门的时候带很多铜钱又非常的不方便,所以古代就出现了银匠这个职业。

老百姓如果用到小块儿的银子,可以拿着自己家里整块的大银子去银铺,让银匠把这些银子融化掉,然后再重新炼制成小块的银子。

除此以外,老百姓也可以将小块的碎银子用剪刀剪一下,剪成更小的碎银子。

第二,将铜制器皿剪碎

老百姓除了会将大块的银子拿到银匠那里融化成小银子以外,他们还会将家里的银质器皿剪碎剪成小块的银子。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纯银非常的柔软,完全可以用铁质的剪刀剪碎。

如果把银子拿到银匠铺的话,银匠肯定会收取一些加工费。而老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节俭,他们不愿意掏这些加工费,所以就会把家里能自己剪碎的东西用剪刀剪一下。

可是一些富贵人家就不同了,富贵人的银质器皿是不会轻易剪碎的,他们怕招来别人的笑话。

富贵人家一般会将自己家里珍藏的大元宝拿到银处里面融化成小银块。

总结:古代的碎银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将银质器皿剪碎。还有就是把家里整块的银子拿到银匠铺,让银匠把这些银子融化成小块的。

会的。

在加工或者清洗过程中会有一些黄金被损耗掉,但通常这种损耗非常的少。

建议在清洗或加工金饰时,最好将金器称好重量,清洗或加工后一定要当面验收,尤其要复核重量。

通常是红灯

凤凰电动车,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名牌产品。上海凤凰电动车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电动车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优秀企业。凤凰股份有限公司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上市公司。

凤凰公司的前身可追溯至清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创设的我国最老的车行—同昌车行。1928年,同昌车行开始集资筹建制造厂,1930年10月13日正式开工。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外货暂时断绝,同昌开始自己制造部件供应市场。

企业简介

1956年合作化高潮,同昌车行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轨道。1958年5月1日,同昌车行和其余266家车行、零部件生产商、小铁工厂及个体银匠铺等合并,公私合营挂牌成立了上海自行车三厂。

1958年6月12日和6月14日,上海自行车三厂连续两天在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上刊登《征求排名商标广告》,共收到数千件应征稿。有三位应征者画了“凤凰”。其中,聋哑人周柏人设计“凤凰”图案,“意态并美楚楚动人”,最受欢迎。在全厂职工投票中,90%以上的票都投给了这只“凤凰”。

1959年1月1日“凤凰”品牌创建。同年2月,1000辆小批试制的“凤凰”自行车诞生。“凤凰”起飞。“凤凰”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很快就超过了当时自行车行业的老大“永久”。到70年代,“凤凰”的综合指标超过“永久”,成为行业老大。

1981年3月合并上海汽车起重机厂,使“凤凰”得以壮大,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凤凰”的需求。

今天,“凤凰”已经拥有普通车、载重车、轻便车、运动车、特种车、赛车、电动车等7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凤凰”商标在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

凤凰将改变此前oem的运营模式,在天津建立北方生产基地,在四川成都和广东东莞建立西南和东南生产基地。

凤凰品牌历经了半个世纪的洗礼,现如今的凤凰在改制改革之后,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凤凰的历史将会被延续,凤凰的未来将会更辉煌。

在阳谷县广泛流传着一则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今阳谷县古柳树还是一片沃野,这里的人们男耕女织,过着太平日子。在这片沃野的中心地带,长着一棵大树,树高千丈,树荫遮天蔽日,抬头望不到树尖。为劳累的人们提供了休息、闲聊的场所。

 一天中午,一位老汉正在树下休息,突然,从北边走来一个着官衣的青年,上前打躬问讯:“老者,请问上天的路在哪里?”老汉一下楞住了,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没听说哪里有上天的路,这个青年是疯了吧?既然这样何不将错就错,指了指身旁的大柳树说:“就在这里,沿着这棵树就能上天”。青年听了,向老汉深施一礼,道声“多谢了!”随即攀上树去,越上越高,转眼看不见人影了。老汉看看,觉得有点蹊跷,心想,“你反正得下来,我在这里等着你。”可等了两个时辰,不见人下来,老汉越发地奇怪了,于是就沿着青年的脚印,攀了上去,上去一看,这哪里是大柳树,乃是一条通天的金光大道,路边鲜花盛开,小鸟在歌唱,老汉放开脚步,不知不觉来到了天庭,举目一看,远处楼堂瓦舍,近前一个神坛,玉皇大帝在讲经,先上来的青年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老汉一路走来觉得有些累,抽了一袋烟,稍微缓过气来,猛想起,自己的锄头还在田边放着呢!他赶忙原路返回,哪里还有什么锄头,周围村庄都没有他认识的人和认识他的人,说起老汉沿树上天的事,人们告诉他,从他上树那时起,已经过了好几代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和这棵神树,逢年过节都到这里祭祀。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这里一直有一棵古柳树屹立其间。明初该村名西炉,并在柳树旁建庙宇一座。清同治年间(1862—1874),捻军配合太平天国军队在曹州一带反清抗满。清政府派亲王僧格林沁率骑兵镇压,兵过此村时,但见古柳参天,遮天蔽日,兵不能行,疑为神树,遂整衣参拜,兵才能行。当地居民认为,古柳树是吉祥之物,遂易村名为“古柳神树”,后简称古柳树。今古柳树村,属阳谷县阿城镇管辖,距十五里园镇“皇姑冢”(蚩尤冢)、张 秋镇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阿城镇王庄龙山文化城遗址都是75公里。

狮子楼旅游区是水浒英雄武松斗杀西门庆为民处害的地方,位于阳谷县城中心,狮子楼旅游区包括狮子楼和狮子楼旅游城两部分。

狮子楼座落在山东省阳谷县城中央十字街头,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1983年,阳谷县政府按北宋的建筑风格对狮子楼进行再次重修。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著名古建筑研究专家陈从周先生设计和指导。重修后的狮子楼为二层五开间三进深,建筑面积451平方米,高158米。狮子楼为重檐山式楼顶,斗拱硕大,支挑深远,鸱吻高耸,还有傧伽站列角。整座楼座西朝东,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是标准的宋代建筑。狮子楼可以说是宋代建筑风格的一个典型代表。

狮子楼内外彩绘,雕梁画栋,宋式门窗,古朴典雅。它的顶壁上描绘的是松鹤呈祥的图案,意喻吉祥如意。狮子楼的独特之处在于楼体的结构,狮子楼的楼体结构为全木结构,也就是说,整座楼没有使用一个铁铸体,完全是靠卯榫的牢固吻合建造而成。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狮子楼二楼的布局是按照古代尤其是宋代酒楼的情形设置的,古老拙朴的酒坛里陈放的是景阳冈美酒,它的前身就是当年曾被宋神宗御笔亲赐的“贵人佳酒”,被好汉武松在 “三碗不过冈”酒店痛饮十八碗的透瓶香酒。倚壁放置的三十三扇木屏风,上面祥细地描绘了打虎英雄武松的传奇人生。还有泥塑是天津艺人泥人张第四代传人的作品,描绘了“水浒传”在阳谷的主要故事情节。

狮子楼旅游城为位于阳谷县城中心,于2003年十月一日正式对游客开放,该景区以《水浒传》《金瓶梅》故事为背景的主题景区,反映宋代民风民俗,占地30亩。主要景点有:王婆茶馆、武大郎家、冷酒馆、纸扎店、西门药店、盐店、绒线铺、绸缎庄、客栈、狮子大酒楼、棋社、戏台、玉皇庙等。

狮子楼旅游城作为《水浒传》、《金瓶梅》两部奇书的文化交点,以狮子楼为主景开,将《水浒传》、《金瓶梅》在阳谷发生的有关场景按故事的发展、旅游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造就了一个专题的文化旅游工程,将文学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汇合一体表现出来,与景阳冈景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旅游区,使《水浒》文化、《金瓶梅》文化表现得更完美、更充实,使阳谷旅游更具文化特色,更有吸引力。

狮子楼旅游城以《水浒传》中武家与西门家矛盾的冲突为起点,以实景实貌来表现矛盾发展的过程。其景点有:武大郎家(烧饼铺)、王婆家(茶馆)、银匠铺、纸马铺、冷酒馆、阳谷县衙、紫石街,以县衙打官司武松被发配孟州城而结束《水浒传》故事,以西门庆五大店铺(生药铺、当铺、绸缎店、盐铺、绒线铺)来过渡到《金瓶梅》文化小区,以狮子街、狮子酒楼、玉皇庙、戏楼、西门庆七进庭院来表现宋代民风民俗、西门家豪华奢侈的官商生活和*逸无度的性生活文化。在西门庆七进庭院内,则以真景实物来体现西门庆妻妾的生活习惯、矛盾冲突和个人的心理活动及表现。主要景点有金莲居(二层楼)、瓶儿居(二层楼与金莲居对称)、侧花园、芙蓉亭、藏春坞及其他妻妾住房、客厅、书房等。

金大定七年(1167年)当时的寿张县治寿张集遭洪水冲毁,四周一片汪洋,寿张县治所被迫迁往地势相对高些的寿张西北隅竹口镇。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 年)还旧治寿张集。竹口镇作为寿张旧治仅历时十二年,并非建新城迁治,属无耐之举。竹口当地人除对历史充满悲凉情感外,还充满着一些调侃当权者的情绪。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下列传说。

  竹口,祝口,谐音猪口。传说一,寿张迁竹口时的县令姓蔡,百姓称蔡大人。蔡大人到竹口后即大呼“完了,完了”,人们当时纳闷,蔡大人病死后人们方悟出“蔡入猪口”巧合之处。继任者为康大人。到任后不久康大人也患病不治而亡。第三任县令姓丁,到任后不久也乌呼哀哉。当地人不解,丁大人不该死啊!一游仙道出个中懊秘。竹口镇附近有一小村,名炉里。丁入炉里哪能全身?

  对于竹口镇作为寿张县治时间仅十二年,民间也有一传说:当时因借地办公,没向上天乞求“囚地”(盖监狱的地方),犯人无论罪行轻重,无一得活,全部饿死。我们想像一下,四周一片泽国,官民食物奇缺,罪犯被饿死当在情理之中。

  关于竹口镇,民间还盛传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内容与水浒传相同。根据史实考证,宋江三打祝家庄为艺术虚构。而三打祝家庄倒真有其事,只不过时间晚了近八百年。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郭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一部,联合邱莘教教民在竹口镇筑台固守,抗击清军包围进攻。清军将领僧格林沁三次猛攻才攻下义军工事,义军全部阵亡此事在《清史稿》和《山东通志》皆有相关记载。

  五、王陵店寿张旧址(今寿张镇驻地):明洪武三年(公元1380年)---1964年,县治延用历时584年。

  寿张镇王陵店位在阳谷县城东南25华里处,南隔金堤河与河南省台前县相邻(台前全境在寿张撤县前归寿张所辖)。

1天至少读1本书打卡482天

书名:《阿弥陀佛么么哒》

用时:15分钟

推荐阅读:喜欢大冰的朋友

阅读心得:

作者大冰的身份很多,在自我介绍里他写的前三名是:山东人,作家,主持人。我知道大冰的时候他还没有第三个身份,而是作为山东台的明星主持被我们家乡人熟知,并且他是我第一个见过真人的“地方知名主持人”。

那时候我上初二,作为学生代表跟着学校的老师坐了好几个小时的车去省会济南参加电视台节目的录制,当初说是要参加节目的,所以选了一些学生代表,结果去了以后却成了观众,我们就默默的在后排坐了一下午,每出来一个明星都被指挥着鼓掌尖叫,我唯一想要去要签名的就是主持人大冰,因为他真的跟电视上一样笑起来很温暖,说话也让人很舒服。其他明星表演的时候他就在侧面候场,离我们很近,我的老师鼓励我拿着本子去要签名,我紧紧的攥着笔记本,给自己打了好几次气,但是每次都是终于鼓足勇气大冰已经上台了,于是直到录制结束我也没能要到他的签名。这件事的后遗症就是我再也没有看过这个节目。

再后来听说大冰,他就已经是著名的背包客作家了,去了西藏,去了丽江,写了很多路上的见闻,用散文的叙述方式,给我们讲了很多离我们很远但又很近的小故事。

今天这本书里他讲了12个故事,有默默的相爱却不能领结婚证的小伙子,他两度结婚都是为了做善事,自己的爱情却还不能被世人承认。有出身悬殊的毛毛木头恋,冷静的凤凰女终于被热情执着的富二代打动。也有追逐着自己歌手梦的老谢,漂泊多年也没真正混出人样,但是还在继续。就这么跟着作者的笔触去认识这些有故事的人物,然后很突然的,在读到小师姐的故事时,一下子泪目。

小师姐是大冰在银匠铺学习打银遇见的一个姑娘,她的故事也是在这种陌生人偶遇的情况下讲述的,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从上大学就一直暗恋一个男神很多年,毕业后学姐先找到了很好的工作,男神毕业的时候却很不如意,远没有他在学校里如鱼得水,后来是小师姐想办法帮了他,让他进入了自己的公司。再后来他们偷偷的恋爱了(公司禁止办公室恋情),同居了,一年多以后,小师姐怀孕了,她觉得像做梦一样幸福,自己居然有了与他的孩子。她给男神发信息说有好消息要庆祝一下,男神回复的很快,说师姐消息灵通,居然已经知道了。

晚上见面吃饭的时候才知道他们庆祝的不一样,师姐想庆祝的是孩子,而男神庆祝的是升职。得知有了孩子,男神明显的焦躁了,他们吵了起来,这时候,小师姐终于问出了同居以来从未说过的话:“你喜欢我吗?”男神愣了愣,说,“嗯”。但是这个孩子依然不能留,他的事业才刚起步,工资低,养不了他们三个。

然后,男神逼着小师姐去打掉孩子,还找好了诊所,小师姐没有去,男神说不来就永远都不要再见面了。小师姐还是没有去,而是收拾包袱离开了,于是,他们遇见了银匠铺的大叔。大叔说,原来你怀孕了,早知道不让你吃那么多天的山芋。大冰说,真不知道劝你生孩子是不是对的。他们送了小师姐一个豌豆粒扁铃铛。讲完故事的次日,小师姐离开了,说要找没人的地方想明白。大叔和大冰很担心,但是他们没有打那个电话。

读到这的时候,我很纠结,忍不住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然后又多么希望这不是真实的故事,那样就可以安一个好的结尾了。大冰也有这种想法,所以当她路过小师姐曾经工作的地方时打了小师姐的电话,但是却没有人接通。我想,这才是现实,那些奇迹般的相遇才是小说。

当我已经失望的时候,大冰却加了一段备注,说经过当事人的同意他补充了后续。多年后,大冰的签售会上来了一个特别好看的小正太,一看就是从外地赶来,还背着书包,臂章两道杠。大冰心想我还有这么小的书迷呢,小正太说,是妈妈让我来的。然后从包里翻出了那个扁扁的铃铛。

读到这,我就哭了。

原来生活里,真的有这样的故事,勇敢的姑娘承担了自己飞蛾扑火的代价,善良的姑娘舍不得那条生命,于是她拥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精灵。我们这些担心她的人,也终于放下了心。

当然,我还是希望姑娘们终其一生都不用做这样艰难的抉择。用一句大冰的口头禅结束今天的书评,阿弥陀佛么么哒。

其一:

古镇开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它真正的兴起却是在明代屯兵和移民之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造物赋予它衔接东北、华北的要塞位置,还有地下的宝贵资源,然而人的到来才让它的价值被挖掘和体现,尤其是山西、山东的移民带来的烧制陶瓷的技术,让这块沉睡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形象标签,从此生生不息,在每一页历史上都留下了轨迹。古镇走到今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已拥有骄人的工业文明业绩,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它血脉中最有温度的存在,把根留住是古镇永远的课题。

开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以后成为京东军事、经济重镇,清朝在这里开设了武备学堂,19世纪末叶,古城开平以丰富的煤炭资源闻名于世,20世纪末又以“河北第一村”、“中国乡镇之星”享誉大江南北,开平的古庙会、花会极富民俗特色,有浓郁的冀东风味,开平大集更以商品齐全、数量大、成交营业额高而著称,成为京东重要集镇之一。

一条陡河贯穿全境,土地肥沃,盛产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矿藏丰富,煤炭、矾土、石灰石使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位于燕山余脉风山南麓冀东平原上的开平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均为100公里,距唐山市中心区仅95公里。

据《滦州志》记载:夏、商、西周时,开平属孤竹国地,春秋为山戎地,战国时属燕国地,秦为辽西郡地,西汉时属幽州地,东汉、魏晋时皆属辽西郡地,北齐时属肥如县地,隋朝时为卢龙地,唐朝在这里设置石城县至辽金时代,元为义丰县,明改为开平中屯卫,属滦州、滦县、丰润,至清、民国年间,开平镇也由此得名。开平镇是进出山海关、出入京津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屯兵筑垒,抵御外患,护卫京师,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明永乐元年(1403年),高阳王高煦备边义丰县旧址。永乐三年开平中屯卫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迁至此地,建立开平镇,驻军屯扎,成为明朝北方军事重镇。明成祖朱棣曾两次亲临开平巡视劳军并驻跸开平。明成祖在位22年中一直把大同、兴和、开平当作重要防线,派多名侯、伯镇守开平。自建立中屯卫后,五千多名士卒迁来,原为土城堡的开平因城小人多而拥挤不堪。明成化四年(1468年)土城堡被改建为砖石城堡,并疏浚水道,架设桥梁,开挖了护城河,成为利居住、便防守的坚固、整齐的城镇。城周的辖区屯田垦荒,许多称为“营”、“屯”的村庄大部分是这个年代建立起来的。

开平中屯卫建制前后,明王朝不断从山东、山西等人口稠密的地区向这一带移民,屯兵和移民带来了开平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守军将领、官宦之家和商贾富户不断在开平城修建官府衙门、宅第及商业门市大院。明朝中叶,开平已成为京东颇具规模、很有影响的军事、经济重镇。

明朝曾把开平城作为军粮军草的贮备地。据《畿辅通制》记载:“开平城,在丰润县东南四十里,明万历年筑,以贮粮”。开平的集日为贮粮创造了集散的条件。旧《滦县志》记载:“明成化三年开平兴集,每月农历逢五排十为集日,由镇内商号划分粮食、柳编、农具、牲畜、木料、土产、山货、百货等市场,并确定市场价格。”至建国前夕,历经五百余年未变,只是受政局影响,有时兴旺,有时萧条。集日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一些手工业作坊相继开业。据考证,省优产品“双王”牌开平刀的祖先,就是500多年前由山东来开平落户的。粮油、食品肉类加工、酿造业开始兴起,山西人开设的“公升泉”、“公顺泉”是开平最早的两家酒烧锅。

明嘉靖年间,皇家开始允许开采开平的地下煤炭。小煤窑的开采带来陶瓷和烧石炭业的发展,17世纪末,开平大缸在东西缸窑生产。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平地区的开采业、陶瓷业、石灰烧窑业已初具规模,农耕也得到发展,开平镇成为年纳粮万石、捐银万两的重镇。

19世纪中叶,清朝在开平开设了“开平矿务局”,在乔屯、林西先后凿井开采煤炭,开平镇的经济全面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滦县志》载,光绪四年(1878年)开平煤矿开办后,八方人士云集,镇内商业兴旺发达,经商者达50余家。其中大商户有“公合兴”、“凯威”、“德昌栈”等八大粮庄;“福盛兴”等22家百货店;“惠丰号”等4家金银首饰楼,酿酒、酱醋酿造、食品加工等手工业作坊40余家,还有石油洋货店“义发祥”。以“孙家钱庄”为主体的四家大钱庄和他们开的“隆来”、“隆记”两家当铺是镇上最早的金融信贷机构。镇上开设了六家医药店,“德生堂”于明初洪武年间开设。一些长者听他们的长辈回忆,清末明初,小镇的商业主要汇聚在开平东西大街,酿酒业最为兴盛,大街小巷都飘着酒香。当铺的生意也十分红火,“隆来号”当铺什么都当,小到镰刀斧头,贵到古玩珍奇,没有不收的物件。

每逢集日,各方商客云集开平城,一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邻近的迁安、遵化、丰润、滦县、乐亭以及口外的粮油、木材、木炭、核桃、栗子、花生、鲜货、条编及腌制的水产品大量进入开平集市出售。开平集市很下货,货到即销,特别是粮食几乎没有剩市的,晚清《咏开平》一诗中就有“黄登岁晚千仓粟,绿长霜前一架瓜”,“千仓粟”并非泛指农家的富庶,实指开平在滦州一带烧锅极盛、粮铺最多,粮食的消费吞吐量最大,因此位列京东四大集镇之首,有“拉不败的建昌营,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

1888年开平铁路通车后,大量农副产品通过开平运往天津、北京、东北各地,开平商贸迅速发展,古城开平成为滦州以西、天津以东地带的政治、经济中心。

其二:□李树生

从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公元十六世纪末至1840)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没落时期,在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在江南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出现了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位于北方的军事、经济重镇开平,也显露了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成化三年至四年(1467至1468),官府将开平原来的土城堡改为砖石城堡。城池的坚固,安定的社会秩序,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居民消费不断增长,为开平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资本主义萌芽培育了土壤。

明代初期,政府曾两次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来开平。现在的214个村庄中,明代建制的达147个,占75%。这些来自山西、山东、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及河北南部的移民,建村舍修道路,垦荒造田,饲养六畜,给农村经济带来生机。官府为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一方面给移民分置田地,组织垦荒造田;一方面招抚流散的土著居民,回原籍耕种原有土地。据《永平府志》记载,当时皇家复业原籍的流民“特免差役三年”,又“新垦荒地免征赋税三年”。永乐元年,除驻军外,“屯田278顷,纳粮3348石,谷草660束”。移民垦荒,驻军屯田,很快在广袤农村出现了“村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景象,战乱后的农村经济得到复苏。

手工作坊发展。开平地处燕山余脉南麓平原,北部和西部丘陵区的煤炭、矾土、高岭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明代中后期,开平城北3公里处的山梁上,土法开采小煤窑、小矾土井、小石头坑已初具规模,从而促进了陶瓷手工作坊和土法烧制石灰业的发展。来自山东枣林庄及山西介休等地的移民,带来了烧制缸盆技术,自此境内有了烧窑业。因烧窑作坊多而得地名的东缸窑和西缸窑一带,以馒头窑烧制瓷器的陶瓷厂多达六、七十家。明嘉靖年间就有缸盆问世,产品主要是大缸、口盆、饭盆、饭碗等粗瓷。酿造业发达,有开平公升泉、公顺泉等八大酒烧锅,真可谓“酒旗林立,市井飘香”。拥有永泰等九家酱园,榨油作坊多处。铁匠炉颇多,山东移民中的铁匠世家王家的刀具、霍家的小农具,每日里叮当叮当生产不停。

商品经济活跃。在开平城内四条大街和城外三条大街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有公和兴、永和兴、天顺楼等八大粮庄,秋收后集中收购农民粮食,常年供应市民。有福盛兴等经营布匹、绫罗绸缎的布庄;有春茂永、天兴隆等经营日用百货的商店20多家;有包销“美孚”、“德士古”石油洋货的义发祥、德昌源等杂货店;有惠丰号、尹家银匠铺等四家首饰楼;有孙家钱庄,隆来、隆记当铺;有德生堂、同仁堂等六家中药铺,有仁德、多仁医院,还有4家中西医结合的诊所。总之,各种营销店铺门类齐全。

 开平于明成化四年(1468)兴集,农历逢五排十的集期。每逢集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市场,关外的木材,口外的骡马,遵化、迁西、迁安的干鲜果品,冀东各县的粮食,沿海的鱼虾海货,从针织百货到烟酒茶糖,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开平集以商品种类齐全,数量大,成交额高而著称,成为京东重要集镇之一,素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与此同时,服务业获得较大发展,一些传统风味小吃诞生,开平麻花、开平酥糖、油酥烧饼、谭家饺子、赵家切糕、孙家熏肉等风行一时。西门外的翟家大车店、南门外的王家客店,澡堂子、理发店、饭馆等也应运而生。

雇佣劳动出现。开平的店铺和手工作坊,以家庭成员经营者有之,以雇佣劳动力经营者也有之,少则雇上两、三个人,多者雇工十几个、二十几个人。被雇佣者以长期的居多,东家给固定的薪水,吃住在作坊,供给一日三餐。也有短期。还有临时工,被雇佣者每天清晨聚集在街头巷口等待雇佣。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

融资渠道增加。古时开平的小手工业者都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缸窑新明瓷厂由一个厂扩张到一、二、三、四厂。在筹措资金的方式上,不再局限于拆借,有股份制经营的,如“三合益(三合一的谐音)瓷厂”,“六和盛(六家合资)瓷厂”。也有以技术入股的,东缸窑秦庄秦氏家族出资建窑,常家出技术建立窑场,始称陶成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谋求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62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