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岩石组合及层序

 分布、岩石组合及层序,第1张

新太古代陆缘沉积岩带是指分布在华北地台中部河北和山西境内以新太古代表壳岩组合为主体的地质体。它包括太行山区的阜平群、赞皇群,吕梁山区的界河口岩群,恒山地区的董庄表壳岩以及冀东地区的滦县岩群。它们分布较广,是华北太古宙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太行山地区

在太行山地区,阜平群和赞皇群在岩石组合和地层层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属同一岩石构造单元,其中阜平群出露完整,研究程度较高,故以阜平群为代表,阜平群主要由黑云斜长(二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基性麻粒岩、浅粒岩(变粒岩)、铁英岩、大理岩、钙硅酸盐岩、黑云刚玉钾长片岩、钾长黑云片岩组成。笔者等(伍家善等,1989)曾对各类岩石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自1965年1∶20万盂县幅地质图正式命名阜平群以来,许多单位和研究人员对阜平群的地层层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案(王启超等,1986;张寿广等,1986;河北省地质矿产局,1989;山西省地质矿产局,1989;伍家善等,1989;谭应佳等,1989,1993),尽管这些方案在名称、亚群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不同意见,但有以下几点认识是一致的。

1.本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是以变质表壳岩为主组成的。尽管近年的研究表明该区的北部,如祭刀岭、走马驿等地出露一些变质深成片麻岩(王凯怡等,1991),但就全区而言,变质表壳岩仍为其主体。

2.地层的划分方案虽不尽相同,但总体地层组合自下而上的相对位置是大体一致的。

3.不同方案中“亚群”、组的划分和命名虽不尽相同,但许多划分界线的位置是大体相同的,作为基本岩石地层单位的“岩组”、“组”的上、下顺序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对界线的性质存在较大分歧。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仍将该区的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组合称为阜平群,地层的划分基本采用河北区域地质志的方案。其层序由下而上为:

索家庄组: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浅粒岩,中间夹一层不稳定的白云质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在北部大柳树一带下部为角闪斜长片麻岩、二辉斜长麻粒岩、辉石斜长角闪岩等。本组上部由蛇纹石(或透辉石、含云母)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大柳树附近相变为斜长角闪岩夹含铁石榴紫苏石英岩。

团泊口组:该组北部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较多的斜长角闪岩、向南浅粒岩逐渐增多,主要由混合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钾长浅粒岩组成。浅粒岩中常含有夕线石石英球集合体,底部浅粒岩层中可见对称、不对称的波痕和不规则的交错层。赞皇地区的岩性也大体如此,只是其下部为角闪铁英岩。

南营组:在阜平地区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部分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少量黑云二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浅粒岩。底部为不稳定的浅粒岩,其中常见夕线石石英球集合体,与片麻岩呈相变关系,局部见残余交错层,顶部为各种薄层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在赞皇地区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二长斜长片麻岩、石榴(或黑云)角闪片岩,时夹斜长角闪岩和浅粒岩,顶部为含方解石、透闪石变粒岩和透辉岩。

漫山组:在北部(阜平县西南)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夹有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等。在南部(合河口以南)以巨厚的二长浅粒岩或钾长浅粒岩为主,夹有白云钾长片麻岩和黑云二长片麻岩。该组上部由(透辉方柱、金云橄榄)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等组成。

木厂组:主要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底部为不稳定的变粒岩等,上部为大理岩、斜长角闪岩、透闪透辉岩和透闪变粒岩等。

四道河组:中下部岩层为各种片麻岩夹薄层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层位在团泊口以南地区以各种大理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及透辉变粒岩互层为特征,在团泊口以北地区则以透辉透闪岩、透辉变粒岩夹大理岩为标志。

红土坡组:该组以巨厚的浅粒岩为特征,片麻岩及变粒岩仅以5~10m的薄层夹于浅粒岩中,上部以钙质岩为特征,主要为金云母大理岩、透闪透辉岩、透辉斜长角闪岩。

由上述岩层序列可以看出,从索家庄组到南营组,下部原岩为一套碎屑岩、泥质岩和基性火山岩等组成的火山沉积建造,上部原岩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由漫山组至红土坡组的原岩建造是一套成熟度较高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岩建造,具有类复理石特征。

二、吕梁山地区

吕梁山地区的界河口岩群主要出露在山西兴县、离石县、岢岚县等地,在阳县、文水等地也有零星出露。该岩群主要由夕线二云母片岩、白云片岩、变粒岩夹石墨大理岩、石英岩、含石墨细粒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组成。

北京地质学院山西实习队最初(1959)建立界河口群时仅划分出碾子沟片麻岩和奥家滩片麻岩两套组合,后经1∶20万离石幅地质调查,曾把界河口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奥家滩组,小蛇头组、黑崖寨组、马国寨组和烧炭沟组等五个组。近年的研究表明,在原划分的界河口群中有一部分为深成片麻岩,应把它们从地层系统中剔除掉,剩余的变质表壳岩一部分连续分布可进行地层划分,还有一部分残存于深成片麻岩中,与其它变质表壳岩无直接接触,难以进行地层划分。因此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地层清理小组(1994)将界河口群划分为成层有序和成层无序的两部分。其中成层有序的地层系统自下而上为:

圆子坪组:主要由含石榴斜长角闪岩夹石英片岩、含石榴透闪片麻岩构成,其下因片麻岩(原岩为深成侵入体)侵入而未见底。该组的原岩相当于碎屑岩和泥灰岩。

阳坪上组:下部以薄板状长石石英岩、灰白色—杂色含石墨大理岩夹条带状黑云透辉变粒岩、透闪透辉变粒岩及石英岩为主。上部以黑云变粒岩、夹灰白色大理岩及薄层透闪石大理岩为主。它们的原岩相当于石灰岩、钙质石英岩和石英砂岩。

贺家湾组:以本组底部的夕线二云片岩为底界,是一套以片岩和变粒岩为主的组合,上部以富铝片岩(含石榴夕线二云母片岩)为主夹黑云变粒岩,这套岩石条带构造发育,条带主要由粉砂质—泥质小韵律(1~2cm)组成,常见有小冲刷面。

界河口岩群除成层有序的地层序列外,在深成片麻岩中还夹有一些成层无序的岩石组合,不同地点出现的岩石组合不一致。有的地段以白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黑云变粒岩为主,夹少量大理岩和石英岩。有的地段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夹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和大理岩,有的地段则以大理岩为主,偶夹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夕线片岩。

界河口岩群的原岩主体相当于粘土、半粘土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沉积岩,中上部局部夹有基性火山岩。

三、恒山地区

恒山地区晚太古代的表壳岩系一部分分布在恒山的北坡,从董庄到凌云口一带,被称为董庄表壳岩(吉成林等,1992;李江海等,1994),另一部分在恒山南坡的北部,从前庄旺到温庄以东,称为前庄旺表壳岩(吉成林等,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1994;李江海等,1994)。其中董庄表壳岩呈零星包体及顶垂体弧立地分布在恒山片麻岩之中,在董庄、大石头村、西泥沟以及大川岭以北等地出露较为集中。前庄旺表壳岩呈残留体分布于恒山灰色片麻岩之中,或与恒山灰色片麻岩构造叠置。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在恒山地区尽管有许多变质表壳岩,但它们都孤立分布,出露不连续,目前尚无法建立完整的地层层序。

董庄表壳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斜长角闪岩,基性麻粒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铁英岩等,局部还见有透镜状的含刚玉夕线二云母片岩等。浅粒岩-角闪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有时构成韵律层,斜长角闪岩中浅色和暗色矿物含量呈韵律渐变。这些特征指示董庄表壳岩为火山-沉积成因。前庄旺表壳岩是一套以变粒岩(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粒岩)类岩石为主的变质表壳杂岩系,其中夹有薄层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浅粒岩等,它们的成层性良好,在变粒岩和浅粒岩中见有变余砂状结构、变余粉砂结构,表明其属碎屑沉积成因。浅粒岩、变粒岩之间常为渐变过渡关系,具有旋回特征。变粒岩与灰色片麻岩的区别在于前者粒度细、含有更多的石英(一般大于40%),上述特征表明前庄旺表壳岩主要为沉积成因。

四、滦县地区

滦县岩群主要分布在冀东—卢龙—迁安南部,是一套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改造的新太古代表壳岩系。它主要由变粒岩类、斜长角闪岩、条带状铁英岩、片麻状混合岩等组成,局部含有长石石英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

滦县岩群由于变形改造较强,出露不连续使地层划分较困难。李万亨等(1983)将其自下而上分为炮架山组、阳山组、媳妇山组、司家营组和长凝组。赵宗溥等(1993)则将其划分阳山组和司家营组。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以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黑云变粒岩、石榴角闪变粒岩、浅粒岩等薄层,主要分布在卢龙仙景山一带。中部主要以(角闪)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相间互层为特征,主要分布在卢龙阳山、府君山一带。上部以黑云变粒岩为主,夹大量条带状铁英岩及薄层斜长角闪岩、黑云长石石英岩等。在长凝附近还有少量石英片岩、大理岩和钾长浅粒岩。

滦县岩群中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玄武岩和基性凝灰岩;黑云变粒岩和角闪变粒岩的原岩为中性火山碎屑岩和半粘土质粉砂岩,黑云长石石英岩的原岩为凝灰质粉砂岩。根据岩石组合可以判断,该岩群下部以基性火山-火山凝灰岩为主,中部为火山碎屑岩和半粘土质粉砂岩,上部以凝灰质粉砂岩和硅铁建造为主,局部出现碳酸盐岩建造,从下至上构成一个火山-沉积旋回。

羊脂白玉的鉴别要点必须满足五个方面,即质地纯、结构细、水头足、颜色羊脂白、油性重。

1、质地纯——羊脂玉中透闪石矿物含量达到99%。

羊脂玉存在于围岩蚀变的地段。当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岩接触产生一系列接触变质岩系,白云岩变为白云石大理岩,岩浆晚期热液沿白云石大理岩构造裂隙通道,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透闪石岩。

围岩蚀变形成了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岩三种岩相,羊脂玉就赋存于透闪石岩岩相中。

2、结构细——羊脂玉中透闪石呈显微纤状变晶结晶及成集合体,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可对透闪石结晶粒度进行测定,羊脂玉中透闪石纤维状长度(纵向)0033-001mm。

宽度(横向)00006-0001mm,这些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互相交织在一起,组成绒毛状结构、毡状结构、交织结构。 

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的特点就是在相同角度内,不显示均一的消光现象。

3、水头足——水头、灵地都是玉石透明度的称谓,在透闪石玉中常从厚度2mm为标准,白玉在这准则中呈现半透明—不透明,羊脂玉的水头足说明呈现半透明状。

4、颜色为羊脂白——羊脂白不是纯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质地差的也可在白色里透出微微的浅灰色调。

5、油性重——羊脂玉在人们手掌中不断的触摸过程中,自而然之,在玉石表面产生一种"油性"感,在一些和田细白玉中也有此现象,当羊脂玉坠于水中,提起玉体,可滴水不粘,因此油性重的羊脂玉绵性也特好,所谓绵性,也就是韧性。

扩展资料:

类别

羊脂白玉分“籽玉”与“山料”。

“籽玉”:所谓“籽玉”是从昆仑山下玉河中捞取的,这种“籽玉”细密、温润、光泽如脂肪。有的“籽玉”肌里内含“饭渗”,呈欲化未化的白饭状,这是水产白玉的肌理特征之一;还有的因长期浸泡在水沙中带有各色的皮子。此种“籽玉”优于山料,极为珍罕。

“山料”:产于山上原生矿的称为山料,是从原生矿床开采所得,呈块状,不规则状,棱角分明,无磨圆及皮壳。纯白如脂肪者少。

据有关材料介绍,自春秋战国至元代之前的和田玉,均为采集的籽料;到元代开始采集山料;到清代,籽料逐渐稀少,始大规模采集山料。

特征

一是质地纯硬度高——羊脂白玉中透闪石矿物含量高达99%以上,硬度为6~6.5,仅次于翡翠,韧性和耐磨性是玉石中最强的。

二是结构细——羊脂玉中透闪石呈纤维毛毡状结构,由于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羊脂白玉才能呈现出独特的“凝脂感”,也称为“油性”。

三是颜色为羊脂白——不是纯白苍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

-羊脂白玉

广布于胶北地层小区,其环绕太古宙变质岩系展布,其岩性稳定,连续性好。共划分荆山群、粉子山群、芝罘群三个岩石地层序列。其群间关系虽不明,然群之各组关系清晰。荆山群呈不整合-韧性剪切盖于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之上;粉子山群与栖霞超单元、荆山群之间均系韧性剪切构造接触。芝罘群出露少而局限,与粉子山群被第四系阻隔,被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侵入岩穿切。前两群是山东省石墨、菱镁矿、滑石及大理石饰材赋存层位。关于粉子山群与荆山群的关系到底如何,目前虽有争议,但多数认为属同时异地异相产物,其三者同属古元古代裂陷槽正常碎屑-碳酸盐岩沉积。

1古元古代荆山群(Pt1j)

荆山群呈近东西向孤岛状或断块展布于胶北地层小区南边缘的莱阳荆山、旌旗山,平度明村、仙山,莱西南墅,牟平光山、祥山,海阳晶山、栖霞塔顶、乳山午极等地,此外在荣成、威海亦有零星者;呈不整合—韧性剪切盖于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TTG花岗岩系之上,与粉子山群为韧性剪切构造接触;被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侵入岩脉动穿切,并被早白垩世莱阳群不整合覆盖;由一套高铝片岩、变粒岩、透辉岩、大理岩和含石墨岩系等岩石组合构成。区域延伸稳定,褶皱变形强,常构成叠加褶皱构造。自下而上划分为禄格庄组(Pt1jL)、野头组(Pt1jY)和陡崖组(Pt1jD),各组间均二分二段,组、段间为整合关系(表2-1)。总厚3339m。

(1)禄格庄组(Pt1jL):呈不整合—韧性剪切盖于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之上,与上覆野头组整合接触,二分性明显。下部安吉村片岩段(Pt1jLa):石榴矽线黑云片岩夹二云片岩、石榴黑云变粒岩、含石墨石榴矽线黑云片岩、透辉变粒岩及大理岩等,厚1272m;上部光山大理岩段(Pt1jLg):蛇纹石化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夹透辉大理岩、橄榄大理岩及透辉岩等,厚447m。该组各地出露情况均有差异,缺失上段或下段。总厚1719m。

(2)野头组(Pt1jY):与下伏禄格庄组和上覆陡崖组均系整合关系,分为两段。下部祥山变粒岩段(Pt1jYx):透辉黑云变粒岩、绿帘石化黑云变粒岩、透辉岩夹长石石英岩、透辉透闪岩、浅粒岩及大理岩透镜体,厚634m;上部定国寺大理岩段(Pt1jYd):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透辉大理岩夹透辉岩、方解大理岩,厚540m。各段主体岩性稳定,仅夹层各地不尽相同,总厚1174m。

(3)陡崖组(Pt1jD):除莱阳荆山和牟平祥山一带出露较全外,其余各处仅存石墨岩系段。未见与上覆地层关系。下部徐村石墨岩系段(Pt1jDx):石墨黑云变粒岩、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石墨透辉变粒岩夹长石石英岩、大理岩,厚329m;上部水桃林片岩段(Pt1jDs):矽线石榴黑云片岩、石榴二云片岩、蓝晶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厚117m。石墨岩系段各地含石墨层多寡不同,是胶东晶质石墨矿赋存层位,总厚446m。

荆山群环绕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展布,是古老结晶基底组成部分,是省内石墨矿赋存层位,另外其内的滑石矿、透辉石、大理石饰材等亦颇可观。三个组二分性明显,反映该群由三个海侵旋回构成。原岩系一套高铝、富碳的粘土质、砂质等碎屑沉积—碳酸盐沉积,属类复理石—碳酸盐岩建造,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局部角闪麻粒岩相,为一套经受高级变质的孔兹岩系。其多由相似同斜和倒转褶皱构成的开阔纵弯褶皱,叠加明显、顺层韧性剪切构造发育。其同位素年龄值多集中于1847~2478Ma之间,故归属古元古代。

2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1f)

系鲁东地层分区与荆山群在岩性组合上颇为相似的又一古元古代群级岩石地层单位,其分布于胶北地层小区北部沿海一带的莱州粉子山、蓬莱金果山、烟台市南部、福山及栖霞庙后等地,另外在平度灰埠亦有零星分布,是古老变质基底之组成,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的一套层状变质岩系。主要由含铁岩系、变粒岩、片岩、浅粒岩、长石石英岩、透闪岩、大理岩、含石墨岩系夹菱镁矿、滑石矿等一套复杂的岩石组合。与下伏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和荆山群均为韧性剪切构造接触,与芝罘群关系不明,被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侵入岩穿切,自下而上划分为小宋组(Pt1f X)、祝家夼组 、张格庄组 、巨屯组(Pt1f J)和岗嵛组(Pt1f G)5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各组间均系整合关系,不同地区各组发育状况和厚度差异较大。总厚2000~3393m。

(1)小宋组(Pt1fX):北东东向窄条带断续展布,与下伏栖霞超单元为断层或韧性剪切构造接触。岩性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夹电气矽线浅粒岩、长石石英岩、磁铁石英岩、矽线黑云片岩,偶夹透闪大理岩和变质砾岩。区域上岩性和厚度变化大,该组系胶北一带铁矿层位。

(2)祝家夼组 :庙后、金果山一带与下伏栖霞超单元为韧性剪切构造接触,大庄头一带其与荆山群禄格庄组亦为韧性剪切构造接触。岩性为浅粒岩、长石石英岩、黑云变粒岩夹石榴矽线黑云片岩、透闪岩、大理岩及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等。

(3)张格庄组 :岩石组合自上而下可分三段。一段:白云大理岩、透闪大理岩夹长石石英岩、黑云变粒岩;二段:透闪片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变粒岩夹黑云片岩、滑石透闪岩;三段:白云大理岩夹黑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等,粉子山地区为白云大理岩、菱镁矿、滑石片岩、滑石绿泥片岩。该组岩性稳定,富镁,系菱镁矿、滑石矿赋存层位。

(4)巨屯组(Pt1fJ):其以含细晶质石墨为特征,岩性为石墨黑云变粒岩、石墨方解大理岩、石墨透闪岩、石墨透闪变粒岩、石墨黑云片岩夹黑云变粒岩、透辉石英岩等,该组岩性稳定。

(5)岗嵛组(Pt1fG):区域上被震旦纪蓬莱群不整合覆盖,岩性为疙瘩状石榴矽线黑云片岩、黑云片岩、二云片岩夹黑云变粒岩、长石石英岩等。

粉子山群多形成近东西向开阔复式纵弯褶皱,顺层韧性剪切构造发育,岩石组合与荆山群相似,原岩亦是含铝砂、泥质碎屑岩、富镁碳酸盐岩、钙镁硅酸盐和碳质、泥质碎屑岩类,属类复理石—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经受区域性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一套中级变质的孔兹岩系。同位素年龄值介于1848~2478Ma之间,属于古元古代。是山东省菱镁矿、滑石矿、变质沉积型铁矿的产出层位。

3芝罘群

出露少,局限分布于烟台芝罘岛、崆峒岛及附近小岛屿。北西向延伸,向南陡倾单斜产出,未见顶、底及其上下压盖关系,是一套以石英岩为主并含镜铁矿的岩石组合,划分三组,下部老爷山组 :钾长石英岩、镜铁石英岩、夹白云石英片岩、白云钾长片麻岩、含砾钾长石英岩,顶部白云片岩、大理岩;中部兵营组 :厚层状石英岩、钾长石英岩夹含电气石石英岩、顶部白云石英片岩、黑云变粒岩及大理岩;上部东口组 :厚层状钾长石英岩、石英岩。该群孤立产出,未见与其他地层直接关系,原岩系一套分选性较好的陆源碎屑岩沉积,属陆源碎屑夹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变质作用达低角闪岩相。同位素年龄值2171Ma。归属古元古代,总厚度1632m。

燕山期岩浆活动在中国境内最为强烈,产出之岩浆岩分布广,数量多,岩体面积大。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藏、滇、川地区。中国东部NE—NNE向岩浆岩带,是环太平洋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岩浆活动的时间上看,该带自西向东,出露岩体时代由老到新,即西部从侏罗纪早、中、晚世向东逐步到白垩纪早、晚世,尤其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活动最为强烈;岩石特征上主体是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但由西向东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增多,粤、闽、浙、鲁沿海地带断续出现晶洞碱长花岗岩和晶洞(钾质)花岗岩,在藏、滇、川还伴有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沿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出露有举世瞩目规模巨大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蛇绿岩带。

该期火山岩,在中国东部自北而南也作规律性变化,在东北、华北主要为中性岩类安山岩系,下扬子区主要为粗安岩系,闽浙地区主要为酸性岩类流纹岩系,在南岭地区主要为英安岩系;在火山活动时间上,自西而东出现由早到晚的演化规律,即在内陆腹地活动期主要为燕山早期(J1、J2),在闽西、浙西主要燕山中期(J3、K1),在东南沿海主要为燕山晚期(K1、K2)。综合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以反映出燕山期岩浆活动自西向东由老到新,由少钾到富钾到富钠的迁移演化趋势。

火山岩

燕山期火山活动,大致可分为大兴安岭、辽—鲁、浙—闽3条NNE向的火山带,以及燕辽、长江中下游及粤东3条近EW向的火山带,构成一幅纵横交错宏伟壮观的火山岩的画面。

侵入岩

(一)超基性-基性岩

1、 甘肃龙门西沟区

区内见有燕山晚期纯橄榄岩(116 Ma)、单辉橄榄岩、橄榄单辉岩、单辉岩呈4个串珠状小岩株,侵入到燕山早期岩体。

2、雅鲁藏布江区

藏南仲巴-萨伽-日喀则-墨脱带,见有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该带长约1 500 km,宽30~50 km,带内有岩体(群)60余个,出露面积4 000 km 2,其岩石包括含长纯橄岩-含长异剥橄榄岩-橄长岩-辉长岩组合、含单辉纯橄榄岩-异剥(二辉)橄榄岩-异剥辉石岩-辉长岩组合、辉长岩-辉 绿岩组合;席状岩床(墙)的岩类有辉绿岩、粒玄岩、辉绿玢岩、细晶辉绿岩等。

3 、班公错—东巧—丁青—怒江区

区内见有中侏罗世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型、方辉辉橄岩-橄辉岩型为特征,K-Ar 法年龄值179 Ma。

4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燕山早期的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有辉绿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岩、单辉橄榄岩、角闪石岩、角闪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石岩、异剥辉石岩等岩株、岩脉、岩墙等,零星出露于浙江的浦江、诸暨、东阳,江苏南京蒋庙,湘南及赣南、粤北等地,多沿断裂带,呈独立岩体分布或与同期火山岩共生;一些大岩体内尚能划分出岩相,如蒋庙岩体,由内向外分别为角闪橄榄辉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湘南千里山地区,辉绿岩年龄142 Ma(Ar-Ar,刘义茂等,1995)。燕山晚期的岩体出露于福建莆田和长乐-南澳NE向断裂带和仙游-漳平EW向断裂交汇处,岩石已变质为蛇纹岩、透闪石岩、滑石岩。湘东北及湘南地区的一些辉绿岩岩脉,侵入于白垩纪花岗岩体中,属晚白垩世形成。浙江黄岩和台湾大南澳等地片岩分布区内,燕山晚期有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岩株、岩瘤、岩墙、岩脉等产出。

5 、海南岛中部区(包括白沙、琼中、万宁一带)

区内有中侏罗世形成的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小岩瘤或岩脉、岩墙成群分布。

6、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燕山晚期的辉长岩、二辉闪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在鲁西和太行山南段(130 Ma~160 Ma)等地有分布,因岩体规模小,编图时已归并掉。

7 、其他地区

各地尚有较多的云煌岩、云斜煌岩、闪斜煌斑岩、闪辉正煌岩、棕闪钠煌岩、拉辉煌斑岩等岩脉。其中已获年龄值者有:湘东北棕闪钠煌岩149 Ma,湘东邓阜仙岩体内的云煌岩K-Ar 年龄 107 Ma~120 Ma(5);湘中锡矿山闪斜煌斑岩K-Ar法 年龄值102 Ma;千里山岩体北侧云煌岩K-Ar法年龄值157 Ma。

(二)中性-酸性岩

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是中国中酸性侵入岩岩浆活动最发育、最强烈的时期,岩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南、川—滇—藏三江带、昆仑山、秦岭、大别山等地区。

(三)碱性岩

燕山期碱性岩零星分布。

1、内蒙古西部乌海地区

乌达矿区以北的沙漠中见奇格特敖包碱性侵入岩,为霞石正长岩、碳酸岩等,出露面积约018 km2。

2 、攀西西昌、冕宁等地区

区内有与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相伴产出的含霓石的碱性花岗岩。

3 、云南个旧地区

有两个碱性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岩体,面积约30 km2。哀牢山近中越边境处的勐坪,有含霓辉石的角闪石二长花岗岩。

4 、广东及海南地区

海南省出露的为霞石正长岩岩脉及岩墙,个别为岩株体。粤中则有佛岗岩体内的霞石正长岩。

5 、其他地区

宁芜地区及庐枞火山盆地南缘等地,有燕山晚期偏碱性的辉长岩(δ=53~565)及正长岩类(δ=496~765)和偏碱性火山岩伴生。

羊脂玉的鉴别方法

羊脂白玉是和田玉中的宝石级材料,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具备最佳光泽和质地,表现为:温润坚密、莹透纯净、洁白无暇、如同凝脂,故名。对于此玉和普通白玉,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在白色的日光灯下观看。羊脂白玉对着日光灯,所呈现的是纯白半透明状,而且带有粉粉的雾感。而一般的白玉,对着日光灯虽也呈半透明状,但没有粉雾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白玉无论档次等级的高低,以肉眼看均很白,但在白色日光灯下必定带有深浅不一的微**,因此在日光灯下若有一丝丝微**,就不能称之为羊脂白玉了。符合苛刻标准的珍稀名贵的羊脂玉,是绝对容不下丝毫杂质的。

羊脂玉的鉴别要点必须满足五个方面,即质地纯、结构细、水头足、颜色羊脂白、油性重

质地纯--羊脂玉中透闪石矿物含量达到99%。

羊脂玉存在于围岩蚀变最完美的地段。当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岩接触产生一系列接触变质岩系,白云岩变为白云石大理岩,岩浆晚期热液沿白云石大理岩构造裂隙通道,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透闪石岩。

围岩蚀变形成了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岩三种岩相,羊脂玉就赋存于透闪石岩岩相中。

结构细--羊脂玉中透闪石呈显微纤状变晶结晶及成集合体,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可对透闪石结晶粒度进行测定,羊脂玉中透闪石纤维状长度(纵向)0033-001mm,宽度(横向)00006-0001mm,这些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互相交织在一起,组成绒毛状结构、毡状结构、交织结构。

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的特点就是在相同角度内,不显示均一的消光现象。

水头足--水头、灵地都是玉石透明度的称谓,在透闪石玉中常从厚度2mm为标准,白玉在这准则中呈现半透明-不透明,羊脂玉的水头足说明呈现半透明状。

颜色羊脂白--羊脂白不是纯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质地差的也可在白色里透出微微的浅灰色调。

油性重--羊脂玉在人们手掌中不断的触摸过程中,自而然之,在玉石表面产生一种"油性"感,在一些和田细白玉中也有此现象,当羊脂玉坠于水中,提起玉体,可滴水不粘,因此油性重的羊脂玉绵性也特好,所谓绵性,也就是韧性。

因此,只有满足以上五个方面的才是真正上好的羊脂白玉。

能否明白

首先,从上可得出,在早古代和前早古生代时段,区内岩浆作用类型相对是以不同时代地层中的火山沉积建造发育为特征。而晚古生代则是以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事件为特色。其间的超基性—基性岩类可代表两次不同类型岩浆作用事件中的一种深源岩浆作用产物。

就火山岩类比较,较突出的特点是,从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敦煌岩群到奥陶纪窑洞努如和中-晚志留世公婆泉群,无论是岩石化学或是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均表现出较一致的相似性。

如岩石的m/f比值、TiO2和P2O5含量,几乎都落于同一成分区内,并具TTG组合共性。特别是3个时代地层中的玄武岩类,其稀土和微量元素的丰度和图式均呈现一种标准平坦富集型模式。这似乎揭示,区内的古陆系统从晚太古代到志留纪,即在近20亿年的地史时期内,地幔成分未曾发生过较大的扰动或改变,或者说虽经历过多次裂解和闭合,但基本未造成被裂解的古陆系统大规模的漂流分离,出现地壳成分或结构的某些改变,而始终处于一种陆内裂解增生发展演化过程。

再一方面,就中酸性端员的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与玄武岩类比较,尽管这些岩石在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某些近似性,但实际上,在岩源属性上却有完全不同的解释。警如,奥陶纪窑洞努如和中-晚志留世公婆泉群中的中酸性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合的无明显负铕异常特征,可以肯定它们不是由玄武岩岩浆分离结晶作用之后的派生岩浆所形成,而是一种正常陆壳下部或加厚陆壳中、上部由榴辉岩相局部熔融并无斜长石残余矿物相的中酸性岩浆作用产物(邓晋福等,2004)。这样,发生在奥陶-志留纪的这套火山岩组合,明显应具一种壳幔双层岩浆房的成岩作用模型。Nichalls and Garmicheal(1972)通过熔浆-矿物热力学平衡计算,提出“Wt(SiO2)为55%~60%的安山岩浆不能与上地幔橄榄岩相平衡,这样排除了安山岩浆直接来源于地幔橄榄岩的可能性。因此,推测安山岩浆可能来源于榴辉岩局部熔融”的结论。另一方面,W yllie(1977)曾提出“TTG如果留下残余矿物为石榴子石,其形成深度必须大于50km,温度高于残留角闪石需要的湿度”。据此,可以认为,于奥陶-志留纪时段形成的这套火山沉积组合,应是一种较典型的大陆裂谷模式。这也可由相关岩石的较高Nb、Ta、Zr、Hf含量情况所说明。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正如邓晋福等(2004)所认为的“底侵于壳底(正常地壳厚度的)的玄武岩再熔融(如有足够的热)可以产生低Al2O3、T1T2和常见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那样,应当是一种底侵的玄武质岩浆或是像晚太古-早元古代敦煌岩群古老变质岩系中的斜长角闪岩那样的岩源局部熔融产物。

如上模型与中-晚泥盆世墩墩山群相比,虽然它们都形成于一种大陆裂谷环境,但在岩浆源区模型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奥陶-志留纪的火山沉积组合是一种双层岩浆房的熔融模式,而墩墩山群则更显示一种壳幔岩浆混合分异模式。

其次,就中酸性侵入岩类分析,除勒巴泉南花岗闪长片麻岩具典型的壳源成因的S型花岗岩特性外,发生在泥盆-石炭纪的中酸性岩浆作用不但在此时段缺少相应火山沉积建造,较单一地表现为一种构造-岩浆侵入事件,而且还有近同时侵入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作用相伴随,明显地构成一种双峰式火成构造组合。按照中酸性侵入岩具有TTG组合和Ⅰ-A型花岗岩类特性,以及微量元素Nb、Ta、Zr、Hf相对亏损模式,无疑应近似于一种挤压造山环境下的火成构造组合。但从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同时性分析,却应当是一种伸张机制下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事件的典型代表。在此,如注意到某些中酸性侵入岩中的深源包体的物性,如图幅东面野马街震旦-寒武纪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中所见的超基性岩包体(蛇纹石化含榴透辉岩、透闪岩、橄榄角闪岩等),早古生代英云闪长质糜棱岩中的辉长质暗色包体,晚古生代火石山序列的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内的辉长岩包体和残留体等,则说明古陆系统的下地壳可能主要由辉长质和部分超基性岩质所构成。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的时限上,具辉长质和超基性岩质的下地壳,起码由两期以上的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浆底侵或添加作用所造成。可能正是这种添加或底侵作用,造成中下地壳的局部熔融,从而形成具TTG组合特征的双峰式火成构造组合。不过,从相关火山沉积建造发育情况还可判断,早古生代(奥陶-志留纪)时段的双峰式,明显是属一种大陆裂谷环境的双峰式;而由单纯岩浆侵入事件分析,晚古生代时段的双峰式,更显一种隆升造山过程底侵作用的双峰式。

再就基性超基性岩类比较,与上有所不同,同样含铜镍硫化物矿化的黑山岩体,依其某些岩石地球化学特性与泥盆纪墩墩山群火山岩的可对比性,也应属一种大陆裂谷环境的幔源岩浆作用产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72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