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古族考生高考总分为900分,其中蒙古语文150分,汉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综和理综300分。
蒙古族(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 (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上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架木
架木包括套脑、乌尼、哈那、门槛。
甲、套脑
套脑为架木的首脑。现代蒙古包的套脑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作套脑的木料要求木质好,一般以檀木或榆木为之。
套脑长短大小的选择,是以其中间的横木(东西走向)为标准来度量。插椽式套脑分两个圈,内、外圈用互相十字交插的横木接连为一个整体,中间(圆心处)用钉子固定。另有固定内圈的四根小木条称为达嘎。套脑的大小 ,是以横木为标准量出来的,横木有四、五、六拃(zha)不等,因此说四拃长的套脑、五拃长的套脑……等等。套脑不是平的,要呈孤形作拱状。
联结式套脑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称之为指,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脑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但因为一分为二,运载起来反而十分方便。
乙、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略似也。乌尼为蒙古包的肩,上联套脑,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要一样。长短由套脑来决定,一般为横木的15倍。因此套脑大了以后,乌尼也要相应变长。其数量多少,也要随套脑而改变。长短一定要一样,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而浑圆。
乌尼为细长的椭圆或圆形木棍。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脑,头儿一定要光滑而稍弯,否则建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与哈那头套在一起。乌尼粗细以哈那来决定,一般在哈那头的丫形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制造乌尼的木种和木质一定要一样,桦木易折,柳木易弯。松木为宜。红柳不折不弯,做乌尼甚宜。
丙、哈那
哈那承接套脑、乌尼,决定毡包大小,最小四个。数量多少由套脑大小决定:五拃套脑要五个哈那,六拃套脑要六个哈那……加一拃要加一个哈那,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儿子成亲都是搭建五个哈那的新包,生儿育女后变成六个哈那、七个哈那。一般没有缩小毡包减少哈那的。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脑、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称为多少个头、多少皮钉的哈那,不言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菱形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为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 ,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地排列起来,形成许多菱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为最好,隔一个交叉点钉一个)钉住。因此用它做成的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包里容量就小;矮盖的话,包里容量就大。高盖的哈那的网眼要窄,低盖的哈那的网眼要宽。雨季要搭得立(高)一些,风季要搭扁(低)一些。这一特点,又决定了蒙古包 选址不严的要求。只要不是大坑大凹,稍微不平点儿、偏斜点儿都能对付,在网眼上做文章就行了。蒙古包四季游牧,不用为选择蒙古包地基犯愁,这是房子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 ,两旁和别一片哈那的丫口绑在一起的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 。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前凸出,腿要向后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丁、门
门,包括门框在内。哈那立起来展开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谜曰:“两个躺的,两个站的,一个唱的”。两个躺 的是门头门槛 ,两个站的是门框两边的立木,一个唱的是指门。
戊、柱和巴根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就要顶杆子(巴根)。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脑的某一部分向里弯曲。联结式套脑多遇这种情况。七个哈那的联结式套脑的蒙古包 ,如果向四周走得厉害,也要用柱子顶住套脑,两根即可。八至十个哈那的蒙古包 要用四根柱子。一般人家的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火撑的木头框儿。在其四角打洞,就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脑上加绑的木头上。杆子形式多样,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上花纹要与蒙古包相应,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2、苫毡的载制
苫毡由顶毡 、顶棚、围毡、外罩、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甲、顶毡
顶毡,人称毡包之帽、顶饰,素来看重。拆卸毡包时最先拿掉的就是顶毡 ,要放得离人脚远远的,防止践踏和跨越。它苫盖处于最高位置的套脑,为烟火所出,故重视之。迁徙时,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乘的最前面。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
顶毡是正方形,四角都要缀带子。顶毡的大小,以对角线的长度来决定。载剪的时候 ,以套脑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拃一拃地来量,四边要用驼、牛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者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带子。在缝的时候,苫套脑的那面一定要缝紧(一共二层)。这样才能扣在如锅底似的(拱形)套脑上,才不会让风灌进来把顶毡掀起来。揪开顶毡的时候 ,要把前面一半正好拉得叠在后一半上,呈等边三角线,即所谓“白天三角形”。
乙、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顶棚好像套在人脖子上的圆垫肩一样,每一半像个扇形。顶棚一般由三层或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日布格。量载顶棚的时候,以套脑的正中心到哈那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脑那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好天在包外铺好毡子,正中用木橛钉住,用绳子按上面的要求来度量和画圆,进行裁剪。什么包的顶棚,都要分前后两片。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而是必须错开,这样才能防止渗进雨水、刮风进尘土。里层的顶棚要比外面的多出半拃。因为里层苫毡必须把哈那头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的周边要镶边或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一般是用蓝布边。如不镶边,可以用两根马鬃或马尾毛搓的毛绳,并起来以后压在边上,再紧紧缝住。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因为毡子是软的,容易拉长变形,易起毛边),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顶棚缀八根带子:领二、腿(与领相对的部分)二、领腿中间二、襟二。
丙、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它是蒙古包的腰部。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那要高出一拃。在长度方面,西南的围毡从门框往西,比套脑的西横木长一拃;东南的围毡从门框往东,比套脑的东横木长出一拃;东北的围毡,从东横木往北,比套脑的北纵木长出一拃;西北的围毡,从北纵木到西横木就可以了。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边外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或压条。东南、西南围毡与门框相接的部分也要镶边或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围毡的襟(下面的部分)没压条,也不镶边。
丁、外罩
外罩是顶棚上披上披苫部分,用红布或蓝布做成,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可以看作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外罩的时候,其领正好和套脑的外圈一般大(和顶棚的领重合)。外罩的腿有四,和乌尼的腿平齐。东面和西面的腿,要顺着套脑的东西横木向下延伸。南面和北面的腿,要顺着套脑的南北纵木向下廷伸。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子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得非常美丽。远望着洁白的包顶如降祥云、开莲花。外罩的起源大约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戊、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很重,怕风刮起。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
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长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3、带子和围绳
除上文间接提到的以外,还有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等。这些东西虽然零碎,却能起很大的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至下滑,在风中不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廷长寿命都有很大关系。
甲、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分内围和外围绳子两种。用马鬃马尾做成。把鬃尾毛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夏天雨季怕沤烂围毡,也有缝成圆的,其佘季节都是扁的。用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脑下陷,蒙古包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的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滑落。
乙、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两面种。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脑下陷或上翘(套脑半边下陷、半边凸起,尤其联结式套脑易出现这种情况),使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像妇女的头套一样,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像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在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毡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他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到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很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丙、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面片哈那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脑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公马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蒙古包的搭盖
1、立架木
甲、圈哈那
立架木的第一道工序是圈围哈那。圈哈那时,在选好的包址上找好放火撑的地方(蒙古包的正中),将套脑纵木向北放在这里(联结式套脑平躺,插椽式套脑扣下)。将门框门头迎东南立起来。如果是有柱的大包,则首先要放下圈围火撑的框木,把柱子立在框木的四角。圈围哈那从西南开始捆绑,把相邻两片哈那的口子对好以后,从头上开始捆紧,如此几片哈那都捆完以后,立起门框,把留在哈那两边的口和门框(有时是门框两边的立木)捆在一起。然后用内围绳捆哈那。门框的东西立木上,各有四个双孔。捆内围绳的时候,把一头从西立木最上面的孔穿过来,在哈那上挽个疙瘩,再从哈那的上部围过来,从东立木上面的孔把另一头穿过来,虚挽在东南哈那片上,等架木全拴好后再抽紧。
圈围哈那后,就要决定门的中心位置,以正北哈那的中间与门头垂直的位置为门的正中心。从门口往前望,不能正对山尖、峡谷、沟壑。宜对山背或平滩。但也不能正好对正,须向左右稍偏。据说这样是为了躲开山水神的眼睛,避开各种伤害。定好门以后,去掉哈那上的毛剌。哈那头要对整齐(哈那的菱形网眼大小一样,哈那头就会对齐)。对齐以后,门头和哈那要一般高。
乙、立套脑
立套脑时,要使其上的纵木(南北向的)对着北举起,且使纵木北端对着正北的哈那,南端与门头正中垂直。举的时候,联结式套脑要抓住几根乌尼往起举,插椽式套脑要站在粪筐上往起举。先在四个方向上少插几根乌尼,使套脑固定,再从门两边开始插挂乌尼。如只从一头开始,受力会不均衡,蒙古包容易偏 。乌尼往哈那上固定的时候 ,必须把乌尼脚上的皮环儿挂在哈那头上,使乌尼的压力向下传导。如果挂在哈那外面的头上,哈那头外面的丫形就会向外撇出,哈那头和皮钉有挣断的危险。乌尼腿一定要与哈那头很好地对正以后再挂环。没有对好使劲拽或硬往上挂,架木就会走形。
丙、架木的调整
蒙古包的形状美不美,全在架木的调整上。调整架木有三种办法:
其一,站在哈那正北,看哈那的正中、套脑的纵木、门头的正中在不在一条线上。如果错开就得纠正。这样包里的空间才能匀称,形状浑圆美观。
其二,在离包十来步,从各个方向看哈那平滑不平滑,平整不平整。哈那头要完全在一个水平线上。再看乌尼腿挂在哈那头上以后,是不是拗着(拧劲,别扭)。
其三,调整哈那网眼,决定毡包搭得高一些,还是低一些。网眼大小均匀,搭出的蒙古包也匀称美观。网眼的大小要看季节,春秋风大,包要低一些;夏天雨大,包要高一些;冬天适中。
2、盖苫毡
甲、冷季盖苫毡
冬营地上盖苫毡 ,不同于其它三季:最先苫顶棚(即围绕套脑外圈,把乌尼——包顶苫住),多为三层。苫时先放前片,带子放在里面,为了卷放方便,苫时注意顶棚中心与纵木对齐,不要让套脑下垂,套脑木片不要翘出来。顶棚的领要和套瑙外圈对好。前片放好后,后片要对好前边的口来放置。里面的顶棚放好以后方能苫围毡,先放顶棚的用意,主要是为了保暧;压住顶棚的襟再放围毡,可以使包内不透风,所以能保暧。此外,先放顶棚,哈那头、乌尼脚都用顶棚的下部覆盖,这样围毡不会被顶破,从而能延长围毡的使用时间。
苫围毡,就是用围毡圈围住哈那。苫围毡时,迎风的那片要压住下风头那片的口子。从西南开始苫起或西南、东南同时开始。从两边开始时,两边的边要与门框对齐,其襟(下部)要扫地(冬天)。要用顶棚的襟(下部)把围毡的上部包住,两片围毡抽口上的绳头要系住。如此苫盖的时候,所有围毡上部都把哈那头包住,并用抽口上的绳子抽紧,使其正好贴紧如伞般的乌尼。下部把哈那腿苫住缝好,内顶棚苫好、内围毡也苫好后,再放中层的顶棚、中间的围毡 。苫外面的苫毡与前两层的不同处,在于先苫住围毡,后捆中间的那股围绳,最后苫顶棚。顶棚苫好,用两片顶棚的带子把顶棚固定。
乙、暖季盖苫毡
与冷季盖苫毡不同有三:
其一,围毡苫得靠上,因为暖季雨水、露水多,地潮,会把围毡下边沤烂,同时也是为了通风,使包里凉快。
其二,围毡苫在里面,这样适合雨季。先盖围毡 ,后上顶棚,这样围毡 就到了里面。雨水再大,也不会从毡 缝流进包里。只能在外面沿着顶棚、围毡流到地上。
其三、暖季苫毡薄。一、二层围毡和两层顶棚足矣。因而热天不仅凉快,下了雨也干得快,防止毡子沤坏。
既灭花刺子模,并分封诸子,旋兴师伐,灭之。太祖廿二年(公元1227年)> > 8月18日成吉思汗驾崩六盘山。继位后,假道连宋伐金。金亡。窝阔台遂发动远征,拔都西征即其远征之一。> > 拔都西征,史称蒙古人第二次西征,本战争分为两大段落:第一阶段为征俄罗斯之役,凡五年,起自窝阔台八年(公元1236年),上于十二年(公元1240年)。第二阶段为征匈牙利之役,起自窝阔台十二年,至窝阔台死后一年,凡二年。> > (按术赤封地,在咸海西南之花刺子模及其附近地区,术赤汗薨,长子鄂尔达以才不如弟,禅让拔都承嗣汗业。)> > 一、战前一般情势及战争导因> >西夏之亡:成吉思汗于成吉思汗廿年(公元1225年)西征花刺子模后,东返和林,乃以征服疆土,分封四子。翌年春复亲率大军再伐西夏,大败西夏军于贺兰 山,冬陷兴灵二州(今宁夏银川市及灵武县)灭之。此次作战期间,成吉思汗曾因冬间错于阿儿不合之地,坠马受伤。后复扶病作战,旋遂病没于六盘山(丁谦氏元 秘史考证,谓成吉思汗崩于库伦东方之纳领,哈柳图二河相会处之行宫),时为成吉思汗廿二年(公元1227年)8月18日也,享年七十三岁。临终遗嘱以未能 灭金为憾,并指示伐金机宜,须假道于宋,从关西进兵,然后南北会师,以取大梁。> > 窝阔台连宋灭金:成吉思汗死后,暂由拖雷监国,明年召 开库里尔台大会,诸王公咸至,遵遗嘱共奉窝阔台为大汗,是为蒙古太宗。太宗即位后,即召集将士,共议伐金。是时金朝仅保有河南开封洛阳及其以南等地,蒙古 为伐金,曾作一伟大进兵计划,太宗统领大军由潼关进兵,命其弟拖雷率骑兵三万迂回豫西南,经过宋境,北上与窝阔台会师,金兵大败于三山,汴京经速不台攻 下(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年),金主逃往蔡州,旋被蒙宋合围,金主自缢死,金途灭。(太宗六年)蒙古与宋人共分河南之地,以陈蔡为界,各自撤兵。> > 花刺子模王朝之灭绝:初花刺子摸王阿拉丁既殁,其于札勒哀丁嗣位,旋为成吉思汗大败于印度河畔,只身走亡印度。而阿拉丁之第三子吉亚代丁,俟蒙古军东还,出耕合余众;遂复据有伊拉克,呼拉商,马三德兰三部。旋札勒哀丁亦自印度还,而夺据吉亚代丁之地。> > 太宗三年札勒哀丁被杀,吉亚代丁亦为其部将所缢死。至是蒙古统将绰儿马汗已征服波斯全境,花刺子模王朝子孙,亦悉绝灭。> > 布里阿耳之地:布里阿耳在里海北,乌拉山西,当伏尔加河东、卡马河滨。都城曰布里阿耳:离喀山城三百五十华里,按拔都西征,先驻节于布里阿耳,城于此役中被毁。> > 奇卜察克叛附无常:奇卜察克,亦译作钦察。其主矛在顿河入黑海之口。初于太祖十九年(公元1224年)冬,为者别、速不合二将所征服,兵去复叛。有八赤蛮部,抗命拒敌,形同流寇。久苦蒙古军。> > 俄罗斯诸王内哄:初俄罗斯(斡罗思)联军,为者别、速不台二将大败于阿勒吉河。当时俄国虽丧师于外,然境内则铍兵未甚。至是已十四载,俄罗斯侯王惟事内争,不复虑及外患。> > 其人纵极勇猛,然专意自相攻伐,殊少团结对外之意识,故对于整体国防,显然疏于防范。> > 伏尔加河下游诸国:毛而杜因与波而塔斯诸部落(洪承钧认为均系芬兰一类人),聚族于伏尔加河下游建国,而毛而杜因曾被斡罗思侵扰,故与之有嫌怨。> >战争之导因:初窝阔台令拖雷亲王率军假道于宋伐金,至太宗六年(公元1243年),金亥宗死于蔡州,金亡,窝阔台还自中国,次年大会诸王百僚于和林,宴 乐阅1月,散赐其即皇帝位以来所获之财货。已而决定:遵守成吉思汗遗敦,开拓疆土,遣派数路大军,远征诸国,一军侵宋,一军征讨高丽,窝阔台则欲自率军征 平里海、黑海之地。当时亲王数人谏曰:> > “不可,既登帝泣,不应服战征之劳。否则安用话王诸将为?”由是窝阔台乃命拔都为统帅,率长子军西征。(多桑蒙古史二卷二章)> > 三、作战经过> >一、蒙古西征军之集中:太宗八年(公元1236)春,蒙古西征人马,集结完毕。诸王各自其地。率领所部新军迳向拔都统帅部报到。(按术赤分封西北,建矛 何地,虽无可征,然彼时俄罗斯、奇卜察克全境未定,且术赤于攻略毡的后,屯兵养吉干,是则拔都统帅部似在里海之东吉尔吉斯草原一带)。待大军推进后,拔都 之鄂尔多始进展至布里阿耳,嗣后再建金帐于撒来,是年夏。大军自拔都封地,向集结西进。其行军部署,概为分进并列态势:> > (一)右纵队(行军序列同)> > 第一梯团:拔都军——以速不台指挥鄂尔达部为战略前卫。(按不里军暨阔列坚,在何纵队,虽无可徵;然拔都为统帅,自应位于主力纵队。故应以右纵队为主力纵队。而不里军为右纵队之第二梯团。阔列坚亦应在右纵队为是)。> > (二)左纵队:(两纵队虽以并列态势前进,但纵队稍向后梯次)> > 第一梯团:蒙哥军,以不者克所部为战略前卫。> > 第二梯团:贵由军,在第一次梯团后续进。> > 是年秋,右纵队之鄂尔达军,先抵布里阿耳境上之伏尔加河畔,完成集结之警戒与掩护配备,已而诸王军马相继而至。西征军遂全队集中于伏尔加河的东部。> > 二、拔都之作战指导:西征军既疑中于伏尔加河下流草原地带,统帅拔都于其麾下招集首次作战会议,研讨其作战指导诸要点。> > (一)敌情分折:> > ①西征军感受两大威胁,布里阿耳在右,奇卜察克在左,而波而塔斯,毛而因等小部则错介于俄罗斯与集中地带之间。> > ②敌方诸部落,彼此构怨,相互倾轧,不相和睦。> > ③敌方作战准备,在时间上颇为充分;但在装备配置训练诸方面,则欠周密积极。> > ④敌方战斗技术,侧重剑击。> > 二本军方面:> > ①新征之兵,在精神上、在纪律上以及战斗技能等,均需要短期的训练。> > ②集中地带草原丰富,对远程跋涉疲劳之马畜,正适宜于畜牧休养。> > ③对敌情地形,仍须侦察搜索。> > ④作战时间,可自由选择,把握主动。> > (三)达成任务方案之分析。> > 任务既确定为征讨奇卜察克及俄罗斯诸地。其达成任务之方案,就可能性说,概分如下:> > ①同时一并进击俄罗斯及奇卜察克,暂置布里阿耳于不顾。> > ②先以全力取布里阿耳,然后以左旋回席卷毁罗斯及奇卜察克。> > ③先各以一部分取布里阿耳烟奋卜察克,然后全力进击俄罗斯。> > (四)擦都对当时状况之判断,采取如下之决心。> > 西征军应先以一部摊除翼侧之障碍,然后并力击破俄罗斯。> >三、扫荡布里阿耳及奇卜察克:拔都依议定之策略,于太宗八年冬,遣速不台一支有力部队,进击布里阿耳。于是速不合率军先进取布里阿耳,旺其都城布里阿 耳,此部诸酋迎战不胜,乃纳款请降,当拔都之受命也,窝阔台讯之曰“闻奇卜察克别部酋八赤蛮者,有胆勇,速不台可以胜之”。明年春夏之间,蒙哥军进击奇卜 察克,灭其一部份部众。其别一部西徒,余聚归降蒙古。而八赤蛮所部,形同流寇,抗命拒敌,待蒙古大军至。败匿于伏尔加河深林中,1日数迁,以避迹。蒙哥 令众军合围其林。擒之。八赤蛮为不者克手刃而死。(元史卷百二十一速不台传)> > 奇卜察克东北部,伏尔加河沿岸诸部族,若波而塔斯,若毛而杜因等小落部。皆震慑款服。> > 里海以北威定。(按此段作战目的,首在清除大军两翼之阻力,使尔后主力作战有利。故远不台及蒙哥两军,均作有限目漂之攻击作战)。> > 四、物拉的迷儿之攻围:西征军既领有里海及高加索山以北诸地。右翼布里阿耳之威胁亦已排除,于是拔都统帅再召开会议:议定全军征讨战罗斯。太宗九年(公元1247年,12月),蒙古军因毛而杜因向导之便,自东南进入俄境,于是首先进追物拉的米儿王国之边陲。> >当蒙古军之进击俄罗斯也,俄国诸王曰幼里、日罗曼,分守勒也赞、克罗姆纳二城。二蚊位于物拉的米儿公国东南,与布里阿耳及奇卜察克相界。蒙古军压境,二 城首当其冲。幼里、罗曼鉴于蒙古军凶猛,乞援于物拉的米儿共主攸利大王第二、攸利大王以须兵守境,未能派援军至。蒙古军既进,先迫勒也赞城。令出民赋十分 之一为岁贡,诸王子十人以一人入质。> > 幼里不从。蒙古军遂围城,乃筑长围绝俄军出路,力攻五昼夜至6日破城,蒙古军掷火罐冒烟呼噪入城。幼里阃门殉难。城亦被焚。(按城破之日,华尔甫作公元1237年年12月27日,俄史作21日)。> >当勒也赞之被攻也,攸利大王遗子勿赛夫洛托率众来援,兵至中道,勒也赞已破,乃改援克罗姆纳城。蒙古军既下勒也赞,续迫克罗姆纳,与勿赛夫洛托军战于城 下。罗曼阵殁。勿赛夫洛托败归物拉的米儿,未几克罗姆纳城与其南之勒乐斯城亦相继下,是役因蒙古亲王阔列坚受伤而硕,故屠城甚惨。> > 蒙古军自此而北,进追莫斯科城,城虽建百年。守具未备。蒙古军长趋直入,攻5日拔之。> > 获攸利大王之孙(或作子)物拉的米儿。> > 蒙古军乃继续东趋物拉的米儿都城,攸利大王求援诸藩。令其于勿赛夫洛托,木思提斯拉夫守国都,而自引兵壮驻锡第河。以待诸藩王之援兵。未几兄康士坦丁之二子遏罗思托王瓦里西,雅洛斯洛弗哀王扶赛服洛特务以师来会。其弟诺夫果罗特王及匹尔斯拉夫哀王,以道远未派援兵。> > 太宗九年(公元1238年)冬(或作十年春2月2日),蒙古大军薄物拉的米儿,拔都与诸王将轻骑绕城一匝,相其形势。已而率兵一队至正门外,似问守陴者:“攸利大王伺在?”> >不答。注矢下射,诸王各发一矢,射钟楼十字架以报。旋出攸利孙物拉的米儿以招降。守城者不从,乃杀之。于是拔都分军先下其北方数城,途合围物拉的米儿 城。力攻之。俄诸王妃主。见城将破。尽逃避教堂中。2月八日(或作14日)。蒙古军破城而入:纵兵杀掠,攸利二子皆战死,嫔御官绅同殉。> >五、扫藩北俄:蒙古军于攻下物拉的米儿都城后,乃分数军,于2月闻,连下莫斯科外围十二城。攸利大王在锡第河闻知物拉的米儿城陷落,及眷属尽死之情报, 大恸;即谋北窜。而北方之路已为蒙古军所断绝。既而蒙古军至,一战大破之,牧利战死瓦里西。蒙古军乃北趣诺夫果罗特。此城与物技的米儿、斯摩棱斯克两国为 邻,北抵白海及波尔米亚、与亚洲及波罗的海通贸易,故在北方最为强盛。俄罗撕始立国时曾建都于此。然蒙古军进至臣离拔百数十里时,因春暖雪滨,道路泥泞, 不能前进,乃复退去。故是城归服,反在最后。> > 六、屠郭尔在斯科:蒙古军北进既阻于泥水。乃退转而趋西南,择水草甘美之地,休军屯牧。以一军攻郭尔在斯科,其王瓦夕里据城坚守。蒙古军死亡凡四千众,且殒其三王。拔都大怒,令哈丹、不里往劝攻。阅两月始克之。遂屠其城,血流感渠,获瓦夕里,掩于血渠中淹毙之。> >七、牧平俄罗斯东南睹部族:蒙古军毡向伏尔加河、顿河下流东南进。秋,败奇卜察克,其部酋库滩西北遁,率帐四万逃往匈牙利,余众不及逃者,皆降附充军 役。时届寒冬,大川封冻,拔都分军,遣万户数人北徇物拉的米儿近境,东涉伏尔加河,略布里阿耳以北,直至乌拉山西北麓。同时命昔珏及不者克、不里扫荡奇卜 察克近黑海之蔑里姆部。是年11月,贵由、蒙哥与不里、哈丹围攻阿速部蔑却思城。明年(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正月拔之。> > 并取其旁近诸部落,阿速等韶悉平。> >八、路定南俄:拔都于扫荡俄罗斯东部俊,避暑休兵:已而乃谋南俄。基辅为南俄之大都会,先是全国奉为首都,尔后大势北移,虽两都并建,而以物技的米儿为 上邦。基辅位于聂伯河之中流西举,利用聂伯河及黑海与东罗马通贸易,商货四集,故甚富庶,缘故利大王既战殁,基辅王雅洛斯拉夫往援不及,乘蒙古兵退,遂人 物拉的米儿,嗣其兄位。而扯耳尼哥王米海勒亦乘雅洛斯拉夫北行,而据基辅。太宗十二年(公元1240年)拔都军至匹尔斯拉夫哀城。降之。继攻扯耳尼哥城, 守城者以沸汤浇攻坡人,蒙古军多被伤。年少诸王,一人战死。然蒙古军终克之。复东北掠棚娄矛城,枣至于顿河,以绝基辅之旁按。拔都军遂追基辅,围攻之前, 使蒙哥率师往侦其形势,而聂伯河河防甚严,且未冰冻,故不得波。蒙哥驻师河东,立马于扯耳尼哥岩岸,遥望基辅,崇雪白,城内敌堂三十区,金塔摩空。艳其壮 丽,思瓦全之。乃遣人谕降,使者被杀,守城主将米海勒惧祸,弃城出亡,由匈矛利转走波兰。斯摩旋斯宽王罗斯的斯拉夫,有胆勇,入守基辅。旋为加里西亚王达 尼尔所逐。达尼尔不自守,遣其部属狄米脱里守之。冬,聂伯河的冻合,拔都将全军俱渡,约五十万众,进筑长堤,缮备攻具,昼夜力攻,克之。12月6日城破, 城民犹巷战,终日不休。既而占夺全城,城民复抢筑新寨拒战,次日更战,士市民,争出死战。最后走入敌堂,登楼乘星以御。> > 人多势沉, 崩柱折,一时死者如麻。狄米脱里,伤而未死,执见拔椰。拔都佳其忠勇,释而不诛。蒙古军由此逦至加里西亚。加里西亚国,北界立陶宛,南抵喀尔帕阡川及普 鲁士、西来特河口,其君主达尼尔,闻警亦走匈牙利,城遂下。至是,南俄之地悉定,而俄罗斯全部至是概行敉平。拔都大军乃集结于加里西亚境内。休息整补,准 备对波兰甸矛利作次一步的攻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