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现代某些电视剧误导,好象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随便买个馒头要一两银子,简单吃顿饭上百两,给小二打赏也十几两,几十两,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影视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政府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政府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当朱棣迁都北京时,他开始建造紫禁城。众所周知,当时没有招投标程序,材料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官员的个人喜好。当时负责故宫地面装修的是工部。老板吴忠学过一些建筑规划的知识,一眼就看中了当年苏州的陆慕砖窑。
陆慕砖窑生产的砖在当时质量上乘,深得永乐皇帝的称赞,因此该窑得名“御窑”。紫禁城装修的时候,所有的地板都是御窑生产的方砖。有人要问了,故宫铺地板为什么选择砖而不是木地板或者瓷砖?首先,用砖铺地并不是紫禁城建造时创造的传统。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砖铺路了。所以你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木质地板的古建筑,一般都是纯粹的扯淡。
其次,可能是因为技术的原因,古代没有大规模使用木地板和瓷砖地板。明朝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皇帝不惜重金建造宏伟的宫殿建筑,对细节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就连踩在脚下的路都是需要装饰的物件,所以砖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最后也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
故宫建成后,故宫的辉煌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所以有“故宫所有的地方都是金砖做的”的传言。其实就是说皇帝太奢侈,用金砖铺地板。事实上,人们口中的“金砖”,其实是对一块大小为二尺二、二尺二、一尺七的方砖的雅称。而这个大方转就是苏州御窑生产的砖。当年,这种精品砖被命名为“京砖广州贺俊达”,因为京砖颗粒细,质地致密,敲击时有石击石的声音,且无孔洞,“京”的读音与“金”相近。
一块破砖真的那么值钱吗?从粘土到金砖,制作这样一块砖需要720天。当年“一两金砖”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一块砖不低于10万元。按照两尺二的方砖来算,一块砖怎么穿也得十五万一千平。几年前,永乐御窑的一块砖拍卖价在80万元以上。
当然,它有价值是有原因的。“金砖”的烧制工艺极其复杂精美。仅取土一项就要经过挖、运、干、磨、浆、磨、筛等七道工序。借土的过程和你家做饺子面差不多。所有的取土泥必须是太湖的泥,用的土必须是粘而不散,粉而不沙。所选土壤要露天放置一整年,不考虑其“土性”。然后泡水浸泡粘土,让几头牛反复踩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后使之成为密实的泥团。反复捶打后,将泥球放入模具中,盖上平板,两人踩在平板上,直至坚实。然后将砖阴干7个月以上再入窑烧制。
烧土的材料很精致。烧制时,先用烟糠草熏1个月除去水分,再劈柴1个月,再烧全木1个月,最后烧松枝40天才出窑。出窑后,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如果一批砖中有6块砖达不到“敲音”或“破洞”的程度,这批砖将被视为废品,必须重新烧制。虽然这种浪费在现代的车间主任眼里简直就是犯罪,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改善,是不可能进入故宫这样的地方的。这样从土到砖,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你以为这样的金砖就完了?你太天真了,出窑的砖都要用桐油泡过,直到砖的表面有光泽,才最终制成。砖块运到北京后,政府派官员一块一块地检查,每一块都必须仔细检查,然后才能进贡。金砖的运输、保管、发放都有严格的管理,不能丢失,不能伪造。当年是怎么防止金砖伪造的?如果你有机会潜入故宫,撬开地板,掀开地板上的砖,你会惊喜地发现,砖的背面不仅有年号,还有工匠的名字。是的,这里的每一块方砖都有它的来历。幸好当年没有“某宝”,否则金砖还在运往北京的路上,故宫的地板上就已经布满了“山寨货”了。
这些由太湖淤泥经过精心工艺制成的砖块已经成为一个神话。这种复杂的工艺和昂贵的价格,现在估计只有马云和王健林买得起了。钱能用吗?不好意思,这个技能现在已经失传了。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建成时用了8000多万块砖。不过这种看起来光滑如黑玉的方砖,在故宫里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实际上,故宫只是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会议室的地板上贴满了“金砖”。集中东、中、西三条路线,
在这些大方的砖上,有明永乐、郑德、庆干龙等的称号。以及“苏州府造”的印章字样。写到这里,百代突然觉得,真正的文化真的需要有心人去看。
你可以看一看这一刀5角钱的冠号,如果是A0A式开头的即两个字母冠中间加一个数字,则值50如果是什么珍品,最高应该可以上千,不过还是建议继续留存,升值空间还很大。
顺便告诫一下:其实这种“百钞金砖”在银行就可以换到。某些商家就是依靠做广告,把一刀很平常的钱吹得都快爆了,便以此来谋取利益。也就是这一刀本来值50,人家就可能卖300,还得告诉你是特价。不过有些时候在银行的确是换不到。遇到这种情况,只要你在银行有什么认识的人,拖个关系;或者可以扔掉节操,与银行工作人员吵两句,把那些软妹纸吓怂了,就可以换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