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买的翡翠玉佛里面有很多棉絮一样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我刚买的翡翠玉佛里面有很多棉絮一样的东西是怎么回事?,第1张

翡翠内部的棉絮是聚集在内部的一种白色晶状体,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块块的棉一样,并且分布形式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大小颗粒状的,也有是雾状和花状的。

因为是天然的,所以形状会有所不同,这种翡翠里的白色晶体称为白棉,棉絮的主要成分为纳长石,然后为霞石、方沸石以及一些气液态包体。

因为翡翠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在其中很难避免有杂质进入翡翠中形成棉絮,除非是经过化学优化的翡翠,但这种经过人工干预的翡翠价值会大打折扣。

单靠棉絮不能鉴定一块翡翠的好坏。翡翠经过了上万年的演变才形成,里面就算有少量的杂质也无可厚非,翡翠的好坏不仅仅与棉絮有关还跟种水底子等各方面都有关系。单靠棉絮还决定不了一块翡翠的品质。

主要看您的玉佛的大小和镶嵌的工艺选择了

是全镶嵌还是半镶嵌?

通常采用K金镶嵌,每克成本加上工艺不超过三百元

加上一点设计费用

总之普通大小的话,半镶嵌中高三位数即可

全镶嵌通常也不超过小小四位数

仅供参考吧,要采纳哦

祝你好运!

  翡翠A、B货的肉眼鉴定

  传统上认为所谓的A是指除了切磨和抛光外,没有对翡翠进行外观(颜色、净度等等)、耐久性、或者可用性进行人为改变的品种。而B货是通过酸洗除脏后注入有机物质以便弥补因酸而破坏的结构及坚固度的翡翠。所以早在80年代初期,注蜡的翡翠一度被划归到B的范围里面,但是,那个时候显然是因为鉴定技术相对落后,红外光谱仪没有被广泛应用到翡翠的鉴定中来,单纯凭借常规小仪器难以区分蜡和环氧树脂。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1996年,我们国家的国家标准发布,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搞翡翠加工的人坚持煮蜡是抛光的必要步骤,而红外光谱区分不开是为了抛光而加的蜡还是因为经过了酸洗而加的蜡,所以96年版本的国家标准把注蜡放在了优化的范畴,因为不需要在交易、证书中标注,所以,在商业上就被划归到了A 的范畴。

  随着形势的发展,近年来,包括翡翠在内的多种玉石发现了大量注蜡的现象,大到可以放大镜(10倍)下可以看见气泡,甚至肉眼就能看见,所以,2003年版本的标准又把这种注蜡归到了“处理”的范畴,在商业上就是B的范畴。目前国家标准对于因为加热使得翡翠呈现红色定义为优化,而在商业上,优化的东西就被当作A了。

  所以,目前翡翠A的范畴是:1、除了切磨抛光外,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处理的翡翠,其中包括为了抛光而必须煮蜡的翡翠。2经过加热使得一些富铁质变红的翡翠。3、经过酸洗,但没有注胶的翡翠,这个酸洗往往是弱酸,如草酸或者杨梅酸,不会对翡翠结构造成破坏。而B的范畴是:1、经过酸洗且注胶的翡翠。2经过酸洗、大量注蜡的翡翠。

  楼主要是感兴趣,推荐去意绵绵珠宝wwwfunzjcom看看吧,那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介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675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