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巴人(Sherpa),族名在藏语中表示“来自东方的人”,相传先祖来自中国甘孜地区。是一个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的民族,操藏语族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书面使用藏语。
春夏之交,一羣驴友在犛牛队的带领下,翻过积雪深厚的朗玛拉雪山,穿越风景如画的嘎玛沟、“兰花谷”,一路冲破重重艰难险阻,领略珠穆朗玛峯、洛子峯、马卡鲁峯等雪山的雄奇美景,一步步深入夏尔巴人生活的秘境——陈塘,在夏尔巴人的围拥中,大桶喝酒,大手抓肉,沉浸在当地的生活习俗之中……
展开地图,你很难找到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个叫做陈塘的地方,但就是在那里,却生活着一个隐秘而独特的族羣——夏尔巴人。一些专家认为,其祖先可能是西夏王朝的党项人,西夏灭亡后,一部分西夏贵族为逃避追杀,辗转去到四川甘孜等地,最终定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的喜玛拉雅山脉腹地,其后裔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与西夏有关的生活习俗。
雪山下的道路
在上世纪登山运动兴起前,外界对夏尔巴人知之甚少,这个质朴谦逊的游牧民族几乎与世隔绝,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他们始终过着自食其耕的日子,顽强地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长期的高山生活,赋予了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在尼泊尔,夏尔巴人几乎成了登山运动的同义词。1953年,人类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峯,两个勇士中就有一位是夏尔巴人。由于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吃苦耐劳,夏尔巴人在登山队伍中担任着向导、助手或搬运工,满载重荷攀登珠穆朗玛等高峯。如今,在每一支攀登珠峯的队伍中,几乎都能看到夏尔巴人的身影。在我国境内,夏尔巴人仅约4000人,主要分布在珠穆朗玛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其中2000多人集中分布在珠穆朗玛峯东侧的陈塘镇。
夏尔巴人,据说是西夏王朝的后裔
陈塘隐藏在高山深壑之中,进入的山路崎岖难行,几乎所有的物资都要靠人力背负,唯一能利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犛牛。因此,“陈塘”的意思就是“运输的路”,因为当年修建萨迦寺时大量拖运木材而得名——在萨迦寺现存的两幅壁画上,还清楚地描绘着当时运送木材的场面。
为了深入探访隐秘的夏尔巴人羣落,也为了近距离接触壮丽的雪峯和美丽的山谷,2012年5月初,我和队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穿越喜玛拉雅的完整路线——既能观赏珠穆朗玛等雪峯,又能穿越夏尔巴人最后的秘境——嘎玛沟。但是,这条线路却充满了崎岖与坎坷……
1 翻越朗玛拉雪山时,犛牛开始罢工,怎么赶都不走,有几头索性来了“牛脾气”,调头往山下冲,把一名队友撞倒在雪坡上,幸好他及时制动,才未酿成大祸。
从定日县曲当乡到定结县陈塘镇,嘎玛沟是必经之路。从曲当进入嘎玛沟有3条路。为了能与多座8000米级高峯亲密接触,我们最终选择了其中最为艰辛的路——翻越路程最长、海拔最高(5360米)的朗玛拉山口。
5月8日一大早,我们从曲当乡沿陡峭的山路赶到伦珠林,跟提前联系好的犛牛工会合。伦珠林是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小村,它的一边是卡达藏布,一边是朗玛拉雪山。5月初,村子周围的山上仍挂满了积雪,清晨的气温还在零度以下,村边的田地一派萧条,还在继续着冬天的故事。
雪中营地
我们原计划第一天就翻过朗玛拉雪山,可没走多远,就有队员出现了高原反应,上吐下泻。在海拔4000米以上爬坡痛苦难熬,随着海拔越来越高,脚步越来越慢,喘气越来越粗,休息也越来越频繁。高原小气候也变幻无常,中午还晴空万里,到了下午,大雾便笼罩了山峦,能见度极低,没过多久就乌云压顶,飘起了大雪。我们只好临时决定先在拉则扎营休息,养精蓄锐。
大雪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队伍冒雪爬过一片碎石坡,看到有个插着经幡的玛尼堆,我们误以为到达了最高点,都很兴奋,但拿出GPS一测海拔,却发现只有5086米,才知道刚走三分之一路程,大家瞬时崩溃了。行进中,有些地方积雪深达数米,犛牛踩进去,肚皮就贴在雪面上。在爬一个陡坡时,犛牛开始罢工了,怎么赶都不走,有几头索性来了“牛脾气”,调头往山下冲,把一名队友撞倒在雪坡上迅速滑坠,幸好他及时制动,才未酿成大祸。
雪山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
从拉则营地到朗玛拉山口,尽管上升只有500多米,但翻越的难度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很多。厚厚的积雪,陡峭的路线,有时必须手足并用,慢慢移动,有时雪坡上甚至没有立足之处,找个 大的地方坐一下都很困难。此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涌上我的心头——我再次感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2 这3座8000米级高峯近在咫尺,白当牧场的高山草甸花红草绿,紫色的雪山报春花遍地绽放,鹫、獭兔、岩羊等雪山精灵在自由追逐、嬉戏。
5月10日,又下了一夜雪。从邦布其牧场到汤湘,一路下坡,山谷里的云雾缥缈地游来荡去。到了下午,能见度稍稍好转,而远处的珠穆朗玛峯还躲在云雾里。从汤湘进入卓穷山谷,因为高原反应和体力不济,有5名队员留在巴当扎营,我们7名队员继续前进,沿着卓穷藏布右侧一处塌方后的乱石坡,大家精疲力竭地爬升了400米,终于到达冰川边上的傲嘎营地。扎营后,雪粒开始肆虐,冷风裹着雪粒打得帐篷“啪啦”作响。已是连续第三天遇到降雪,难道珠穆朗玛真不想露面?几个弟兄实在不甘心,干脆趴在地上叩拜起来:“珠穆朗玛,让我们看你一眼吧!”
海拔八千米的高峯
一夜没有睡好,天未亮就醒了,帐篷里透进了银色的月光,我突然翻身大叫一声:“天晴了,快起牀看日照金山!”这就像一针兴奋剂,大家立刻振奋起来。向外探望,一轮残月还高挂在山尖,珠穆朗玛的轮廓清晰可见,晨曦还躲在朦胧的夜幕下,随时准备划破漫漫长夜。过了不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点亮了“世界之巅”那宝塔般的山体边缘,镶上了一圈金色霞光,在蓝天的映衬下,东坡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洁白无瑕。接着,阳光依次点亮了洛子峯、珠穆朗卓峯……每座冰峯都闪耀着圣洁的光芒。看来,虔诚的祈祷和跪拜真的打动了山神。
与雪山合影
卓穷山谷孕育了珠峯东坡最大的山谷冰川——卓穷冰川,成为嘎玛藏布的源头之一。冰川融化,河水咆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队伍继续沿着卓穷冰川旁的山坡上行,渐渐深入到珠峯东坡腹地,海拔排名世界第一的珠穆朗玛峯、第四的洛子峯、第五的马卡鲁峯,这3座8000米级的冰峯近在咫尺,白当牧场的高山草甸花红草绿,紫色的雪山报春花遍地绽放,鹫、獭兔、岩羊等雪山精灵在自由追逐、嬉戏。那一刻,所有的疲倦都被激动和喜悦代替,队友干脆 上衣,欢呼雀跃起来。
下午,我们顺利返回巴当营地,与留在那里的队友会合。
3 在河滩沼泽地上,乍看是一般草甸,脚踩下去,软软的草甸就冒出水来,站着不动就慢慢下陷,一会儿鞋子就完全被水淹没……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朋曲,汇集了希夏邦马、卓奥友、珠穆朗玛、洛子、马卡鲁五大高峯的冰川融水,把世界上最高的雪山屏障自北向南切出一条豁口。朋曲在陈塘汇集了嘎玛藏布和那当河,一路奔腾到恒河平原后,又沿河谷把印度洋暖溼气流引入喜马拉雅山腹地,复制了一个陈塘版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受暖溼气流影响,陈塘山高林密,原始森林四季常绿,栖息着多种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因此被划归为珠穆朗玛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秘境中的草甸
5月12日,我们离开卓穷山谷。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穿起汤湘、夏浓等几个牧场,构成一条连续的高山草甸带,像一块绿毡毯斜铺在山坡上。傍晚前,进入卓湘山谷的原始森林,在谷底河边的卓湘牧场扎营。因为山谷里生长着很多兰花,所以有“兰花谷”之称,可惜我们去时还未开花。这里是个三岔口,往南进入嘎玛沟河谷,便可通往沙基塘、陈塘。
第二天,我们进入沙基塘。很多当地人都没有走过这条路,我们的犛牛工中,只有55岁的老边巴走过。沿途山势陡峭,植被茂盛,有时需要从河牀滩地上通过。其中一段河滩沼泽地,乍看是一般草甸,脚踩下去,软软的草甸就冒出水来,站着不动就慢慢下陷,一会儿鞋子就完全被水淹没。
夏尔巴人 小男孩
第三天,随着海拔降低,天气渐渐闷热。离开沼泽钻进密林,形态各异的巨树树干上爬满了藤蔓与青苔,树枝上挂着松萝,随风摇曳,足显岁月的沧桑。高大的杜鹃枝顶着红色的球状花束,像在墨绿阴暗的林海中点燃的蜡烛,温馨可爱。林中的小道,平时只有放牧人和散养的犛牛穿行。有时倒下的枯树挡住了去路,犛牛需要绕行,实在不行,犛牛工就拔出弯月形砍刀,砍掉挡路的枯木。
路渐渐变得险峻,有时队员走在悬崖边上,都不敢往下看;有时走在一根晃悠悠的木头上,心提到了嗓子眼。时而还会下起小雨,让坑坑洼洼的路面更加泥泞不堪,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蚂蟥也出来凑热闹,粘到裤子上就往皮肤里钻,抖也抖不掉,弄得大家一路上都神经兮兮的。
如此恶劣的环境,生活在这里很艰难
第四天,进入“夹牛沟”——其狭窄之处犛牛都过不去,我们不得不把背包卸下,“减肥”的犛牛擦着崖壁通过后,再把背包驮到犛牛上。雨中,石壁非常溼滑,旁边就是悬崖,人则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挪过去,犛牛则需要把前蹄跪在石阶上才能“爬”过去。突然,一头犛牛“牛失前蹄”滑了下去,犛牛工老边巴急忙窜上前去捉住牛尾巴,犛牛借势把前蹄跪在石壁上,利用自身毛皮的摩擦力制动,才幸运地爬了上来。这些犛牛就像夏尔巴人,早已习惯了这里的恶劣环境。
4 陈塘的建筑都高低起伏,巷道也因此蜿蜒、曲折,十分狭窄,最宽也仅一米有余。路面上都辅了石板,由于经常有牲畜通过,路面结了一层灰暗的泥土。
夏尔巴人大多有自己的夏营地和冬居地。陈塘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夏天溼热时,他们就会迁到高山上的夏营地,冬天再从高山上迁下来,到海拔较低、阳光温暖的地方去过冬。嘎玛沟虽然植被茂盛,但也有一些零星草地,牧场里那些简易木板房和石头房,就是夏尔巴人搭建的夏营地。
陈塘,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小村
5月15日下午,滂沱大雨。云雾沿着陡峭的山谷向上爬升,薄云浮动的葱绿山间,隐现出几块不规则的梯田,那就是陈塘的田地。陈塘村高居在河面以上三四百米的半山坡上,前面是嘎玛藏布与朋曲切成的两面悬崖,身后是夏尔巴人尊崇的神山共巴拉——它像母亲一样紧紧地拥抱着陈塘,并为它的子女提供土地,护佑着那里的一切。
通往陈塘的小道是起伏不平的碎石路,稍不留神就会摔跤。去陈塘就要爬上共巴拉神山下的巨大悬崖。当地人在上山之前,都会在山脚下先休息一会,喝一些饮料、鸡爪谷酒等来补充体力。一些中青年男子,甚至在半路上还要喝几口烈性白酒来提神。我们冒着大雨,拖着沉重的步子,不知歇了多少次,总算翻上最后的陡坡,一步一步挨到了陈塘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夏尔巴人村落。
在雪山脚下扎营
陈塘仅200余户人家,背山面河,左有朋曲河,汇集了诸多雪峯融水,从山脚环绕而过;右有嘎玛藏布,从珠穆朗玛峯一路流淌过来,是中尼边境的天然分界线。几条粗木架在河上,铺些木板,就成了一条国际通道——“中尼友谊桥”。虽说是“国门”,却十分简陋,桥面宽不足一米,仅容人畜通过。
狂欢
陈塘的建筑全都高低起伏,巷道也蜿蜒、曲折,十分狭窄,最宽也仅一米有余。路面上都辅了石板,由于经常有牲畜通过,路面结了一层灰暗的泥土。田地是典型的坡地,与村子没有任何距离,直接由各个住屋向沟沟坎坎延伸。住屋大都修建成两层,四周用石块垒成厚墙,然后在墙上架梁造楼。楼下一般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牛羊,楼上住人。2011年9月,锡金地震对陈塘影响较大,许多房屋倒塌后正在重建, 援建的新房都是红色铁皮屋顶,以前盖的木板房也改成了白色或蓝色的铁皮屋顶。晴天时,阳光照耀的屋顶灼灼发光,煞是眩目。
5 不喝鸡爪谷酒,就不算到过陈塘——桶里装着酒水和正在发酵的鸡爪谷醪糟,插上一根竹管用力吸饮,并随时往桶里加热水,直至桶底温热了,酒味冲没了,这桶酒就算喝完了。
陈塘仅有一家旅店,但正在重建。镇 的工作人员帮我们找了几间空房子住下,恰巧县里的领导下乡来检查工作,听说我们从嘎玛沟徒步而来,既吃惊,又佩服——除了少数的曲当藏民和陈塘夏尔巴人,几乎无人进过嘎玛沟。就连40多岁的陈塘镇镇长拉加这个土生土长的夏尔巴汉子,也没进去过。
陈塘真有点异域感,当地的夏尔巴人几乎都不懂汉语,藏族犛牛工跟他们交流都很困难。他们见到我们,那眼神就跟看外星人一样,充满了好奇与迷惑。要不是县 的工作人员拉巴贵吉帮忙翻译,还真没法和他们沟通交流。拉巴贵吉还热情地当起了向导,先带我们到边防派出所登记了通行证,又带着我在陈塘转了一圈,最后带我去夏尔巴人家里买了其自酿的鸡爪谷酒。
到了陈塘,决不能错过的就是品尝美味的鸡爪谷酒。鸡爪谷酒是夏尔巴男人的最爱,也是他们招待远方来客的佳酿。因此,不喝鸡爪谷酒,就不算到过陈塘。晚餐时,犛牛工和我们一起,团团围着桌子,每人手捧一个包银边的大木桶,里面装满了鸡爪谷酒。用大木桶碰杯,我是有生第一次。大桶喝酒,大手抓肉,感觉极其豪爽。桶里装着酒水和正在发酵的鸡爪谷醪糟,插上一根竹管用力吸饮,并随时往桶里加热水,直至桶底温热了,酒味冲没了,这桶酒就算喝完了。
所有人都一边欢呼一边痛饮。也许是受到了气氛的感染,犛牛工的夏尔巴亲戚也来了,陈塘镇镇长也加入了,县领导也加入了……整整一个汉藏民族大狂欢,直喝到下半夜。
6 陈塘夏尔巴人的负重方式很独特:先用绳子把货物捆好,再预留一个绳套。背负时,将绳套顶在额头上,重物附在后背上,遇到危险时,便于弃货保人。
由于陈塘尚不通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背夫背妇队伍成为夏尔巴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上午,我们告别了陈塘,背着大包徒步来到山下的藏嘎村,也算体验了背夫生活。一路遇到的全是陈塘的运输队,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六七十岁的老翁老妪,很少有人空手往山上走。尤其那些勤劳的夏尔巴妇女,背的东西一点也不比男人少。盖房子用的水泥、沙子、钢筋等建材,甚至连饮水都往山上背。听说只有富裕的人家,才有几头犛牛或毛驴来帮忙,差一点的就得依靠自己的肩膀了。
独特的负重方式
过去,物资只能转运到日屋镇。陈塘到日屋,虽然只有几十公里,但都是崎岖的山路,非常难走,一般人要走3~5天,路上没有村庄,晚上就住在山洞里。由于常年穿行在高山峡谷之中,陈塘夏尔巴人的负重方式很独特:先用绳子把货物捆好,再预留一个绳套。背负时,将绳套顶在额头上,重物附在后背上。这种背负方式,是他们在喜马拉雅高山深壑中的崎岖山路上,不知由多少代人摸索出来的血泪经验。山路险峻,攀爬悬崖,如果将重物挎在双肩,一旦失足,人货俱损;用额头顶负重物,遇到危险时,便于弃货保人。
2001年,国家投入巨资修建日屋至陈塘的公路。几十公里的沙石路,一寸一寸往前挪:2005年通到孔定玛;2010年通到离陈塘不到10公里的那当村;2011年,这条路开建10年后,才通到距陈塘15公里的藏嘎村。目前,朋曲大桥正在日夜施工,通车指日可待,陈塘夏尔巴人走出大山的梦想终于可以成真了。虽然路修通了,可是每遇到下雨,两侧的山体仍然随时可能滑坡,通行随时可能中断。
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下午,我们的车就被滑坡挡在了那当村。前方5公里处正在抢修。在那当村,我们看到一羣身着盛装的夏尔巴妇女,正悠然地坐在阳光下,一边做着手头的零碎活,一边闲谈。小孩羞怯地躲在大人身后,好奇地盯着我们这羣陌生来客。路边,夏尔巴男子正在忙活,手中挥舞着夏尔巴独有的弯月形砍刀。田地里,传统的高山马铃薯正开着紫花,偶有夏尔巴妇女在劳作……
相关阅读:
寻找中国好声音的发源地 奔赴一场民族的约会
古人杰作:南北七大悬空寺 堪称鬼斧神工
找到陶器的,你看下瓷器的,看对你有帮助吗
一 看造型、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造型的,有的时候从器形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是什么时代的瓷器。
二 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
三 看纹饰、不同时代的作品纹饰也是各具特色。
四 看款识、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识,每个朝代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从款识上也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 看工艺、在收藏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瓷器的年代器形,工艺的高低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影青碗,北宋时采用仰烧,故碗底留有印记;而南宋时则采用复烧(碗底朝上,一个叠一个),故碗沿留有“芒口”,所以南宋时的碗,多数是有包边的,宫廷用的碗是包金边的,有钱的大户人家是包银边的,而普通的百姓用的碗就只能包铜边了。在收藏的时候,从这些碗采用的包边残留材质就可以推断出这瓷碗以前的主人的身份,从而认定它们的价值。
六 看手感、所谓手感,就是指收藏者在购买瓷器时把玩这些瓷器的感觉。据说有些真正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火枫の仓月 2008-07-01 19:10 检举
你喜欢这东西吗 只要喜欢 就不算贵 千金难买爷乐意 你喜欢 而且这价钱能接受就行了
但要是需要知道细算成本 这样的佛以前我帮我娘做保险的同事带过 时间比较远 大概2年前 送客户用 一打是100块 这样的包边 大概如果不是批量做 每个单做也要20来块钱 所以要是按两年前的价格 差不多这玩意成本30多 最近两年翡翠价格涨的没谱了 虽然低档翡翠也在涨 也许没涨的那么凶 就这么算的话 这东西成本估计也得50几吧 做证书的话 批量证书 小卡5块 大卡10块 单做的话 小卡10块 大卡25 这成本也可以算进去
买翡翠也好 其他石头也好 按自己能接受的价格就可以了 不用问值不值 有时候真知道真实价值的话 反而会倒胃口
绿碧玺 最适合你 我这刚好有一个 200块 (还没有包边,如果你要的话,免费帮你包银边,加红绳子) (白水晶中间一条直直的绿碧玺,寓意 “小家碧玉” 很小资 )
上海博物馆十大宝物都是:雍正粉彩福寿橄榄瓶(清)、王羲之《上虞贴》(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子仲姜盘(春秋)、王献之《鸭头丸贴》(唐)、怀素《苦笋帖》(唐)、《淳化阁帖》(北宋)、孙位《高逸图》(唐)、 晋侯稣钟(西周)、大克鼎(西周)。
1、大克鼎(西周)
大克鼎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所铸的青铜重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大克鼎铭文共28行290字,记载了周天子对贵族“克”的册命辞,字体圆润古拙,又不失劲健,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
2、晋侯稣钟(西周)
晋侯稣钟是西周时期重要乐器,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刀痕明显,为海内孤品,而且无从得知古人是用什么刻上去的。刻凿在16枚钟上的文字是连读的。
3、孙位《高逸图》(唐)
唐代著名画家孙位仅存的真迹,上博所藏书画中的第一名作。画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画面上描绘了是竹林七贤中的四位高人: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这件展品似乎从来没有展出过。
4、《淳化阁帖》(北宋)
《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所谓法帖,就是古代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秘阁所藏晋唐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院侍书王著编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