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指的是否是重量计量单位分?
斤、两、厘、分、毫……忽(此类已无实际意义)还有些现在已经用不上的,如锱铢必较的锱铢、钧、镒……
1、古代漫长,计量单位变化较多,各朝代,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计量单位都有所不同。
2、今天的2斤=1千克、3尺=1米……是1929年民国政府度量衡改革后的结果。
3、在此之前,通常的重量计量大致如此:
1斤在590-600克之间,目前香港地区的斤依然是600克左右。 1斤=16两。1两约37-40克。1厘=4克。1分=04克。
0372克
中医临床及研究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而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常常就重量换算问题产生疑惑;一些资料以讹传讹,更是曲解国粹、误人子弟鉴此,愚斗胆献拙,将关于重量换算的资料加以整理,姑名《中药重量单位换算解惑》,供网友参考愚学识有限、错漏难免,恳请先生、网友指正勘误,愚深表感谢!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钱”换算为“克”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综述: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1钱=10分)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中国历史悠久,换算都不太一样。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中国历史悠久,换算都不太一样。其实不要说古代 就是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斤都不同,台湾的斤是600克。咱们去买1斤东西,会觉得台湾人特热情:)给这么多。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钱”换算为“克”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1分=3g
0372克。 中医临床及研究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
1分=0372克中医临床及研究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据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和中国国家计量总局编写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可知: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约等于15克;1铢=065克
汉1合=20毫升;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1斛=2000毫升;
汉1尺=230毫米;1寸=23毫米
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基本保留了汉制,没有随官制的变化而变化。(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这在《唐六典》、《唐会要》中都有说明,如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即一般用大秤,较汉秤将近大三倍。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等方面的应用。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1大尺(唐尺)=12小尺(汉尺);1大斗(唐斗)=3小斗(汉斗)。《晋书·律历志》指出药秤不能随便改变得意义:“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这就是唐代以前一直保留汉制的原因。
至宋代,折1两为10钱,并设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皆为10进制。仍积16两为1斤。宋代以后的方书,中药计量都采用了这一新制,并与官秤相一致。宋制到清代的库平制,权量基本变化不大,每斤近似600克,一直沿用到建国前,俗称“旧秤”。1949年以后,为进一步统一国家的度量衡制,并便于和公制换算,于是把1斤定为500克
经方中以重量计量的药物,可以直接折算为现代计量(如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的药物,可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粳米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今用100毫升半夏称重约50~60克;五味子半升约30克;厚朴1尺,据《医心方》、《小品方》云,当以“厚3分,广1寸半为准”,今用中等厚度的厚朴,宽35厘米,长23厘米者称重约15克。以数量计量的药物,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需称重者,可按原数再称重。如有人秤得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乌头1枚=5克。
一钱相当于3125克。
由于”一钱“这种计量是延续古人的计量单位,在建国初期的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十钱。“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
扩展资料:
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但是现在的一些中药方(尤其是传统中药方)以及一些食谱的计量单位还习惯沿用‘两、钱、分’。
中医使用的钱是十六两制,一钱为3125克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