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的银饰简介

苗族银饰的银饰简介,第1张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区域广阔,服饰的区域性差异很大。仅从大的差异看,即可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

中国奇特女子风情录 直通财富,一键直达 旅途权益,携手关注 旅途安全应急小手册 西型和海南型等五大类别480余种。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苗族银饰无论是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都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名列前茅。

苗族的银饰主要有银冠、银角、银梳、银耳环、耳柱、耳坠、项圈、项链、亚领、手镯、戒指等。这些银饰多为苗族银匠手工制作。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等。工艺方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图案多系龙凤花鸟等动植物纹样,其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银饰种类最多的当首推贵州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较少。黔东南地区的革一式、施洞式、黄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饰的银饰配件最多。就拿革一式为例;妇女全身银饰重约300余两。施洞式,妇女从头到脚有银饰30余件。苗族服饰不仅品种多,而且与服装一样,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尤其是苗族银头饰更为一绝。

银冠帽

银冠帽是苗族支系革一式和黄平式必不可少的银饰之一。湖南湘西型凤凰松桃式也有银帽,但不普遍,只有极少数富有人家才必备,一般仅在“接龙”等重大仪式中才穿戴,故又称“接龙帽”。黄平式银帽由三层结构组成。里层叫帽窝,按人头大小用粗银丝或铁丝、竹条扎成框架,一般直径为24厘米左右;第二层称叶层,由方形银叶片造型为朵朵雷纹或图案组成,用银丝弹簧与帽窝相连;第三层为花层;用细如发丝的银丝做成弹簧柄,将百余朵用银箔做成的苦菜花、菜银花与叶层相连;柄长约3至4厘米,银花密布于帽的外层,犹如古代宫妃嫔娥戴的花冠。冠顶中央用银片做成表面看似鸟笼的齿形饰片,高16厘米;形若凤冠,压线字纹或涡漩纹图案。中间窗孔有一只神若踏枝的银凤鸟,凤鸟两侧插有二至四只形状不同的小银鸟。冠的正面,从上至下挂三块长短不一的银牌。上面的银牌长,至两眉梢为宜;银牌上的花纹是双凤朝阳;有的是两鸟中间嵌一圆镜;第二块银牌略长,至两鬓;银牌上的花纹是双龙戏珠或因花、鸟纹;第三块银牌最长,至两耳后与凤冠后的尾带相连。银牌上的花纹为圈花。三块银牌的宽度大致一样,均为一寸五左右。每块银牌下都缀有小银喇叭或银菱角,随着头部的转动;它们会发出悦耳的响声。银冠后有三层冠尾银带,形似凤的尾;外面一层冠尾银带有八片,可遮住银冠中的铁丝架中间一层冠尾银带有十二片,吊长或延至肩部,可遮住颈部;最里层的冠尾银带有五片,吊长可延长至腰部。三层冠尾带均沿冠后沿排列,组成凤尾;每片银带上刻有三个距离相当的“寿’形纹,以示长寿富贵。银冠帽净重在一公斤以下。革一式银冠帽基本与黄平银冠帽结构相似,只是花形为细杜鹃;帽沿以雕马银片装饰,帽顶另插银角。

水牛角银冠

银冠

凯里苗族盛装也以银饰为主。施洞的银冠是在高高的发髻上直插一银牛角。牛角用薄银片制成,其外形像双角。两角备雕一龙,头朝下向中;尾沿角尖上翘,中为一宝珠,为二龙戏珠状。两角间有十五片左右一指宽的银片,作放射状排列,好似那宝珠发出的光芒。银角是银饰中的,高可达0.8米,最宽可达1米,重约1公斤。通常装置在帽子上,并与其它银线、银牌配用。《清平县南》有“挽高髻,插银角” 之记载。发髻用银链缠绕,插上银牛角梳,梳背吊一排小银叶牌和银瓜子牌。脑门及后脑各用一棱形片勒住;银片上雕有蝶、龙、花.草等。银耳环、银项圈也是必备之饰物。姑娘出嫁时,所有银饰都为她终身占有,丈夫是无权处理的。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46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