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沙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阳关,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1、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2、玉门关地理位置:甘肃省。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3、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现存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堡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邮驿之路。现存城墙高97米,上宽约3米,墙基最宽处5米,上有城墙,城东南角有马道可以登顶。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玉门关是指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在甘肃敦煌西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之间。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玉门关景点:
玉门关城堡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邮驿之路。
现存城墙高97米,上宽约3米,墙基最宽处5米,上有城墙,城东南角有马道可以登顶。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汉长城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华。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汉长城,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玉门在唐朝也叫玉门关。
唐朝诗人对玉门关似乎情有独钟。
王之涣流传千年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的不朽地位。
李白的《关山月》吟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塞外诗人岑参的“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高适“借问梅落凡几曲,从风一夜满玉关”等,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今人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关注和向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
玉门关并非一个独立的关口要塞,而是一个规模宏大、构筑完整的古代防御体系,以玉门关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在这条线性遗址区域内,有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7段长城边墙遗址。其中两座城址即是小方盘城遗址——玉门关,和大方盘城遗址——河仓城。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所说的玉门关,现在只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只在西面和北面开有门洞。
玉门关是目前敦煌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它是开拓西域的前沿堡垒,又是丝绸之路通商口岸,负责征税、缉私、保护商旅的安全。从这道大门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道。
在今天的玉门关景区,是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蓝天、大漠、绿草和遗址构成辽阔壮美的画面。
史料记载,玉门关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阳关、玉门关。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旅人的前行灯塔和沙场将士的心灵归途。东汉驻守西域31年的都护班超垂暮之年上书陛下:“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王之涣写下《凉州词》时,唐玉门关在何方?《汉书地理志》载:“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史记•大宛列传》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玉门关在(龙勒)县西北一百十八里。”莫高窟晚唐抄本《沙州志》(S788)、五代写本《寿昌县地境》及《沙州归义军图经略抄》(P2691)也有记载,认为此关建于汉武帝时,约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史称故玉门关或古玉门关;东汉以来所置玉门关谓之“新玉门关”。
明清以来,关于新玉门关,《大明一统志》说在“故瓜州西北一十八里”。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说在今瓜州县东百余里之双塔堡东北;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说唐初玉门关在锁阳城西北,也推测在窟窿河下游双塔堡东或小王堡(当地称小宛堡)之西,还提出初唐以后可能移到瓜州城近处。林竞《西北丛编》、阎文儒《敦煌史地杂考》、《河西考古杂记》都对陶保廉观点加以推介。近年来,著名学者、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经过对瓜州历史地理考察研究,根据《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所载瓜伊驿道加以推测,唐玉门关应在锁阳城、北桥子及踏实乡破城子之间三角地带范围内。向达先生曾指出:“隋常乐有关官,其治所为玉门关无疑也……《隋书》亦云玉门关晋昌城,是自长安西去,必先至玉门关而后抵晋昌,与《元和志》所记合。”经考证,西南大城是隋常乐县(唐代为晋昌县),玉门关沿置未改。不管哪种观点,玉门关都“游动”在嘉峪关、玉门、瓜州、敦煌范围内,这片逶迤连绵在马鬃山与祁连山之间的广袤荒滩,几千年前,应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牧场。
烽燧(烽火台)
历史上玉门关在各朝代所指却不是同一个,据说汉代、隋唐、五代宋初的玉门关的位置就不同,但都在敦煌附近。
据考证,唐时玉门关已由敦煌故址移设到了晋昌城(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如今遗址湮没,关址难考。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关在晋昌城东二十步。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
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古长城遗址
一座玉门关,半部河西史。
玉门关经过漫长历史的无数次变迁,其原址已经变得虚幻,而玉门关已经成为历史的符号,永不磨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