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龙还有蚊子的幼虫,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它究竟是何物?

猪,龙还有蚊子的幼虫,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它究竟是何物?,第1张

关于龙,它是中华民族永不忘却的图腾和象征。而中华有龙最早的证明,是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在遥远的红山文化时期遗址上出土了一条玉雕的呈现英文字母“C”形状的玉器,它就是——“中华第一龙”。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便是红山文化时期的龙,它被称为“玉猪龙”,至于“猪龙”身后的秘密就让我们今天去一一揭开!

C形龙(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

玉猪龙此类兽首虫身的玉雕是红山文化遗址的常见之物,但它却不见于中原地区的其他文化。就其形象而言,它与目前所知的任何陆地上的动物都不太相似。

但从出土的位置来看,它对于当时人们的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它反复的出现在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其尺寸有大有小,小者七八厘米,大者有十五厘米左右的,它们都有一个佩戴的钻孔,从出土的位置判断,它们应该是佩戴于胸前,而非佩戴与腰际。

玉猪龙

玉猪龙上面的动物头顶上有两个大耳朵。这些耳朵大多呈不太规则的椭圆形,但又个别耳朵被制作成三角形,都有一对张开的圆眼睛,有的眼睛被制作成一道短浅线,好似在表现出一种睡眠的形状,额前和鼻子上都有好几道约略平行的长洼线,大致表现褶皱的脸部,身子蜷曲。通过以上描述以及实物应证来看,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到底是要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它的寓意是什么?

迄今为止关于这个动物形象也没有定论,大多数学家认为它是龙,又因其头部像猪,故称之为猪龙。根据考古学的经验古人从不会作没有根据的幻想,如此一再出现的动物形象肯定不是先民们想象的产物,它最初的造型肯定是基于实际的事物。通过出土的甲骨文中“龙”字形象和《说文解字》相关资料的考证,出土于红山文化时期的这件身上无鳞片,尾巴弯曲,头与尾相向的动物绝对不是龙,倒有点像“肙”,肙在甲骨文中头部凶恶,身子蜷曲,头尾相向,此字在殷商时期有去除疾病或灾难的意思,如甲骨文中载“有疾身,不其肙”“妣庚肙王疾”意为:身子得了疾病不能够去除吗?妣庚能够去除王的疾病吗?

玉猪龙

甲骨文学者认为肙是蚊子幼虫的描画,而在《说文解字》中肙被解释为小虫。那么在远古时代的先民为何认为蚊子的幼虫会有去除的意义呢?答案是:蚊子叮人吸血,虽不会痛,但能传染疾病,人们很想消灭它,但蚊子长大会飞之后是很难被消灭的,要想消灭蚊子最好的办法是在其幼虫时代消灭它们,因此蚊子的幼虫就有了消除的意义!

当先民们佩戴上玉猪龙之后,它的头略微下垂,很像蚊子幼虫寄生于水上的形状,研究者认为先民们佩戴这种玉雕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装饰,更多的是护身和祈求的目的,如果它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证实确实是蚊子的幼虫的形状,那么就可以断定很多因素,第一、五千年前的辽宁、内蒙古地区的气候比现在要温热;第二、红山时期的人们体毛已经基本退化了很多(已经难以很好的抵挡蚊子的侵扰);第三、就是当地的人们曾被蚊子所苦,因此他们佩戴这种形象的玉雕,以期达到庇佑之效。

玉猪龙

而这种领悟到蚊子是人体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媒介,并且通过去除蚊子的幼虫来达到去除蚊害的这种思想的形成,足以见得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的洞察力

  

生肖猪为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十二,十二地支配属“亥”,亥是地支的十二位,故一天十二个时辰中的“亥时”,晚上9-11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酣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唐代 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曰书》中记载:“亥,豕也,盗者大鼻”,东汉王充《论衡》中也有“亥,豕也”,《清稗类钞》讲“亥为豕、蜼、猪”“豕与猪之分,则豕为家畜,猪为野猪也”。

▲唐 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

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洞穴壁画中有人手的印模,还有一幅猪鹿的画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具象艺术了。

而在中国,前仰韶文化(距今7000-9000年前),家猪饲养已在大部分地区出现。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一期遗存出土就有家猪骨骼标本,时间距今9000年左右,这是目前可确认国内最早的家猪。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出现成熟或改良的家猪品种“殷墟肿面猪”,这是我国考古最早确认的家猪品种。

远在旧石器时代,猪的地位十分崇高,人们曾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玉猪龙应该是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玉猪龙头部和猪头部很像,还有个小小的獠牙,它的嘴还有褶皱。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般从侧面看,这个“龙”的上嘴唇就翻起来了。考古学家认为,玉猪龙是从猪的形象演变过来的。在红山文化之前,这个地区的人已经非常地喜欢和崇拜猪,他们甚至已经把猪神化了。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 玉猪龙 大英博物馆藏

古时猪的别称有很多,比如豕、豚、彘等。豕,有时称为野猪。豕、彘、猪、豚四个字在先秦时期指代上有所区别,豕、彘指大猪,猪、豚指小猪。

▲野猪到家猪身体比例变化图 绘图/吕鹏

猪还有其他别名“乌鬼”。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之一:

“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宋代《漫叟诗话》写道:

“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杜诗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作‘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

猪又名“乌金”“黑面郎”“黑爷”。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清末贵族祭官,称活猪为“黑爷”。

▲新石器时代 猪形陶罐 南京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 猪形陶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家猪还是中国古代先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可见它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直至今天也依然如此。

在许多古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人们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往往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并用做随葬品。

▲汉代 陶庖厨俑 成都博物馆藏

这件陶庖厨俑是为墓主人准备膳食的奴仆,案板上的猪头,狗头,带蹄牛腿,鱼等肉类食物。

▲魏晋时期 杀猪壁画

▲陕西郝滩东汉墓壁画中鼓瑟的神猪

2

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陶钵,钵体表面上的猪纹形态逼真。

▲1973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高116厘米,长217厘米,宽17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猪纹钵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人看到了七千多年前猪的模样,说明当时已饲养家猪。

古时有用猪形做为装饰。

战国时期,一款便携酒具盒,设计水平就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的新潮,盒身为双首连体猪形,四足蹲伏,为神话动物“并封”的形象。两端的把手呈猪嘴状,真是装饰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战国 猪形漆酒具盒 荆州博物馆藏

看下它的线图,既写实又艺术感很强!

你可能见过很多鸡首壶,看这款猪首壶,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支壶肩部堆贴猪首,口为流。

猪既然是财富的象征,存钱再好不过了。

▲清代 铸铁猪形存钱罐

▲圆明园猪首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版权声明

“文化淮安”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所发布的内容仅用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发布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商周战汉玉猪龙交文是中国文物中的重要珍品之一。这个文物是由商代的玉猪和周代的玉龙组合而成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的形态独特,设计精美,代表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巅峰之作。该文物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国宝”,因此其价值非常高。

目前,商周战汉玉猪龙交文的具体价值难以确定,因为它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而且数量极为稀少。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物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往往会受到买家的竞价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根据之前的拍卖记录,商周战汉玉猪龙交文的价格可能在几千万元以上。然而,它的珍贵和稀缺性,使得它的价值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至于钱币,商周战汉玉猪龙交文并不是一种货币,因此没有对应的钱币。它是一件文物,是用来展示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和文化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021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