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吉祥寓意如下:
1、蝉只饮露水和树汁,加上其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圣洁、纯真、清高。
2、蝉,又名知了,就是知道了的意思,寓意读书一听便会,功课进步,考试高分、努力向上。
3、蝉的鸣声可谓是余音绕梁,所以有着一鸣惊人之意,佩戴于胸前象征着可以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一夜成名、事业红火。
4、蝉是周而复始,延绵不断的生物,寓意子孙万代、生生不息。
蝉的生活习性:
每当盛夏酷暑,热浪常常带着蝉知——了,知——了的鸣声迎面而来。雄蝉高歌是靠收缩腹部的鸣肌,振动鼓膜,产生响声的,鸣唱是一种求偶行为。雌蝉听到雄蝉的鸣声能飞越几十米远,前去相会。雄蝉完成繁殖任务后就悄然死去。而卵随着树皮脱落或风吹雨淋,堕人泥土,幼虫发育钻入泥土深处开始生活史。
蝉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地下度过的,少则3至5年,多则十几年,在地下靠吸吮树根的汁液生长,成熟后钻出土层,爬上树干,最后蝉蜕,飞到树上开始鸣叫。
《蝉》古诗意思:蝉将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垂下,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它的叫声不断,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它的声音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它在高处,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唐·虞世南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虞世南由隋入唐后,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诗人的一生极为坎坷,先是在南朝陈任职,后隋灭陈,与其兄虞世基一同到了长安,“大业初,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虞世南被挟持至聊城,“又陷于窦建德,伪授黄门侍郎。”“太宗灭建德,引为秦府参军。”
此后他一直辅佐唐太宗,逐渐位高爵显,死后“敕图其形于凌烟阁。”可见诗人一生始终坚持正道而行,在纷纭乱世谨身守持,终于得逢明主,成就美名。此诗即是诗人勤于自勉的写照。
1、一鸣惊人是玉蝉的寓意之一。蝉这种生物是需要孕育4-5年的时间才能破土而出,长出翅膀,这是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但最终都能蜕变成功,翱翔天地。蛰伏数年,一朝放声,响彻天地。所以佩戴玉蝉吊坠,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事业上都有一鸣惊人、一夜成名的美好寓意。
2、富贵延绵也是玉蝉的寓意之一,蝉谐音“缠”,所以也有腰缠万贯的寓意,同时蝉的鸣叫声又是延绵不绝,自然富贵钱财也会延绵不绝的到来。
意思: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蝉》古诗的意思: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原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