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放大镜辨别瓷器真假?

如何使用放大镜辨别瓷器真假?,第1张

放大镜辨别瓷器真假的方式如下:

1、看氧化程度

用高倍数放大镜,可以发现古瓷其内部氧化程度,凡是用氢氟酸处理过的瓷器,高倍数放大镜下可显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非常容易辨别。

2、看磨损现象

古瓷是已经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风化,在顺着太阳光线,用几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古瓷器表面的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深浅粗细不一;而往往新瓷则无这一现象,很多作假者都是用砂纸摩擦,在线条、方向和力度方面几乎都一样。

3、看纹饰绘画

古代瓷器上大多有绘画,仿假品大多笔力拘谨,且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摹,必然需要十分小心谨慎,所以所画出来的纹饰缺乏灵魂,拘谨生硬,令人感觉不自然,用放大镜可以清晰的看出来。

扩展资料:

其他辨别瓷器真假的方法

1、仿品无使用后的光滑感

古陶瓷真品大都经理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在表面上均留有很自然的包浆,还有不太强也不太弱令人非常舒适的光滑感。仿古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上手把玩,是没有上述古瓷器的光滑感的,人工作旧的仿古作伪瓷器,其光滑陈旧感是非常不自然的。

2、仿品釉面光泽度过强

光泽度过强这一点也是因为没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形成的光滑感,仿品釉面光泽度显得过强,有人称这种现象叫“火刺”,釉面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不泛青不是老瓷。

3、同一瓷器有两件以上甚至大量

古代留下来的陶瓷数量是有限的,而仿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生产,所以只要看到同一品种的瓷器有多件相同的出现在市场,这时候藏家们就要谨慎小心了。

第一:放大镜对古陶瓷老化和裂变程度的辨别。现在古玩市场上高仿品可谓是技术精湛,不是一般人能看破的。这些赝品在纹饰、款识、器型等方面几乎可以和真品不相上下。有一方面是不能仿真的,那就是古陶瓷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的风化效果,在实际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反应。致使陶瓷上细微的剥秞现象、开片,只靠肉眼是观察不清楚的。这时古瓷鉴定就必须借助放大镜了。

第二:放大镜能看清陶瓷釉层下的细节。根据古陶瓷烧制的年代不同、施釉烧制工艺也不相同,所以气泡的分布、大小也不尽相同,如气窑烧造的、柴窑和电窑烧造的陶瓷。宋代以前的陶瓷的气泡是难得一见的,特别是汝窑器上的气泡极其罕见。眼里再好的人也无法分清现代电窑、气窑和古代柴窑的分别,不能知道清花是“下沉”还是“上浮”。而放大镜能做到这一点,让古瓷鉴别简单起来。

第三:放大镜能区分胎骨的新老。古陶瓷的秞是衣,而胎是骨,现在最高超的现代仿古者也是模仿不来老瓷器的胎骨的。由于古代和现代对胎泥的制造工艺的不同,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单凭肉眼观察秞下不能清晰的观察出。对陶瓷鉴定时其表面观察也是要借助放大镜的。

既然知道如何使用放大镜这个工具,了解一定的辨伪瓷器知识也是必要的,目前,上海瓷器鉴定中心有下面三种方法: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转载: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

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

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

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

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

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瓷窑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

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真伪,惟独从“气泡”方面可以容易区别。因为元代造瓷工艺还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艺,上釉是用干粉配方,撒布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独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气泡,仅凭这一点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气泡特别多,当青白釉薄时便见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气泡冲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时才可见到),这也是它的特征。

四、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的鉴别

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

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

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笔者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即有一点不对路,值得怀疑的地方就应该否决它,以免“走眼”。

看气泡,这几样仪器都可以用到。

1、用放大镜辨别高古瓷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表面光洁平整的瓷器,放大镜下看到釉下开片像田埂一样隆起的,是高古瓷特征。

2、换显微镜放大到100倍以上,可以看到开片像夏天暴晒后干透的池塘底的泥片那样一片一片边沿高高翘起。

放大镜的倍数一般在50--100倍之间就可以了,再高反而不方便了,青花瓷器的看气泡的新老他的理论目前还没有完全成型,就是说瓷器气泡理论目前发展的很不完善,在实践中指导意义不是太大,所以目前关于瓷器气泡理论还没有形成共识,所以瓷器的鉴定主要靠经验和眼学鉴定。谢谢

高仿瓷器几种常用的做旧方法,及鉴别小窍门

化学方法,氢氟酸烧,这东西有毒。常见的是草酸加高锰酸钾,红红的抹在新瓷器上,几分钟后一洗,旧了。这样的瓷器用放大镜看,表面的气泡都碎了。还有复烧也行,只限于单色釉,不知道怎么鉴别。

然后做岁月的痕迹,大概分三种:传世的、出土的、海捞的。做传世瓷器就要搞包浆出来,最懒的是抹油,看上去超级润,一摸就露馅了。再有是用有机物泡,各种脏东西,最恶心的是泡粪坑里。有个段子,有人买了个古董放家里,发现总落苍蝇。

鞋油是做紫砂壶用的,无论什么壶,一上鞋油就废了。鞋油壶有怪味,现在许多是用浓茶汁做,把壶泡透了再烘干,反复几次就成了。如果收了实用器的古董,壶杯碗盘,放那当摆设吧,最好别用,谁知道里面装过什么东西。

出土的东西就做土锈。越窑系的东西,尤其是带开片的,用泥汤煮三天。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土锈太均匀了,里外都是一样的。而真出土的瓷器,一般只有一面有土锈。还有的用502胶水粘土上去,用刀都挖不下来。瓷器埋在土里效果好,但是慢,要三五年。听说河北工用沥青,没见过。还有出土带水渍的,铅釉陶器会有银光,叫贝壳光。

真古董瓷,无论传世还是出土的,虽然有岁月痕迹,但都不会特别脏。假古董,尤其是低端的,普遍用力过猛了,过犹不及。所以你看到那种脏的看不出原色,一摸一手土的瓷器,肯定是假的。

海捞,一家海捞店臭一条街。把新瓷器放在海里,一年后捞出来,上面已经长满了贝壳藤壶海蛎子,就成海捞了。沉船上的花瓶,都是平着落到海底的,一半埋在泥里,另一半长贝壳。而大部分假海捞是通体有贝壳的,可见做假者是把花瓶立到海底的。但是他们干嘛犯这种低级错误,后来捂着鼻子近距离观察了几件海捞青花,画功超级烂,原来他们用贝壳掩盖烂画面。

做旧之前,底足要磨干净,曾经看到一把扇子,看到三个明清瓶底上粘着硼砂,而硼砂是五十年代才开始用做窑板的,太不敬业了。

还有两种高难度的,接底和加彩。接底是有官窑底款的旧瓷片,接上个新东西。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为碗底多,花瓶贵。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从这点可以判断。如果是白胎的话,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东西画面明显比胎新。

所以鉴定古董瓷的根本是看瓷器本身,从胎、釉、形、画去判断真伪。看做旧只是细枝末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553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