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储量205万吨。年产55万吨利润2万/吨11亿15=165亿。冬瓜山铜矿的前身狮子山铜矿,建于1958年,1966年建成投产。2004年5月,狮子山铜矿更名为冬瓜山铜矿,累计为国家生产铜料26万吨,黄金5000千克,白银162000千克。为中国铜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冬瓜山铜矿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座采选联合骨干矿山,地处享誉中国古铜都美称的铜陵市东陲,地理位置优越,矿区北邻宁铜铁路,东接芜大高速公路,西临长江通道,南毗黄山、九华山景点,交通十分便捷。
安徽铜陵
铜陵市,别名定陵、义安,安徽省辖市,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铜陵入选并纳入其中。
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铜陵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铜陵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铜陵市将继续发挥其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铜陵市还将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铜陵市的产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为主,其次是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等行业。铜陵市的有色金属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铜、黄金、银、铅、锌等为主的产业链。其中,铜业是铜陵市的支柱产业,占有重要地位。铜陵市的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等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铜陵市还将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强与南京、合肥等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打造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铜陵市的经济将会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国有色金属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铜陵市的产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为主,其次是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等行业。铜陵市的有色金属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铜、黄金、银、铅、锌等为主的产业链。其中,铜业是铜陵市的支柱产业,占有重要地位。铜陵市的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等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铜陵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铜陵市将继续发挥其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铜陵市还将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二、经济优势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七家子公司:
1、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安徽铜冠(庐江)矿业有限公司。
2、铜陵有色股份铜冠黄铜棒材有限公司。
3、铜陵有色股份金翔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4、铜陵有色股份天马山黄金矿业有限公司。
5、铜陵有色股份铜冠电工有限公司。
6、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铜陵有色股份凤凰山矿业有限公司。
新桥铜(硫、铁、金、银)矿,位于铜陵市(县)东27公里。东北距芜湖市80公里,属铜陵县新桥乡。矿山属铜陵市管辖。矿区范围东自矶头山,西至黄毛岭,南起朱冲,北止下楼铺,面积为575平方公里。
矿区北西距芜铜铁路的顺安(镇)站5公里,顺安至“七○一”工厂(铁道部修理厂)再至凤凰山铜矿的专营支线在矿区北边穿过,公路有铜陵—顺安—凤凰山油面路经矿区北部穿过。矿区距铜陵市长江航运横港码头38公里。
本矿床所在地质构造部位为舒家店背斜开始向西南倾没的西北翼和大成山背斜向东北倾没端的斜列交汇地带。断裂构造主要为纵向层间断裂和西北向的三条横断层,前者为成矿主要构造,是矿液活动和沉淀的良好空间;后者亦为成矿前断层,对矿液活动起阻挡作用。区内地层属下扬子地层区,从志留系到三叠系均有出露。火成岩为石英闪长岩,呈岩株状位于矿区中心部位,面积仅03平方公里,穿过所有地层。矿体围绕火成岩体周边分布,面积近4平方公里,矿体底板为高骊山组砂页岩,顶板主要为栖霞组或船山组的灰岩。矿体主要占据了黄龙组灰岩、部分船山组灰岩和少部分火成岩体的空间。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夕卡岩化,次有大理岩化、硅化、绢云岩化、高岭土化等;地表主要是褐铁矿化。矿床氧化带和次生富集带都很发育。氧化带形成厚大的褐铁矿铁帽;次生富集带形成沿一定标高分布的铁帽型金、银矿体和辉铜矿富集带。
矿床由40个矿体组成,铜、硫、铁矿体以1号矿体最大,5号次之。
1号矿体,长2560米,最大延深1810米,最大厚度60米,平均厚度21米;矿石量占矿床总矿石量的88%,铜金属量占矿床铜金属总量的98%。矿石以含铜黄铁矿为主,呈似层状,矿层倾角上陡、中部水平、下缓,倾向北西,中间被火成岩体占据,近接触带处矿体加厚,铜品位增高,远离岩体渐变薄至尖灭。
5号矿体,长1000米,最大延深550米,最大厚度55米,平均厚度20米,基本由褐铁矿组成,矿石量占矿石总量的1%。呈不规则似层状位于上盘栖霞组灰岩的破碎带中,标高自74米至负254米。因含金、银很低,推测为菱铁矿所氧化,下部见有原生菱铁矿体。
铜、硫、铁矿床共分4种工业矿石(铜、硫、铁、铅锌),9种自然类型,17个工业品级,即褐铁矿矿石(分贫矿、富矿)、褐铁矿型铜矿石、浸染型铜矿石、黄铁矿型铜矿石(分块状、松散状、混合矿石和原生矿石)、磁铁矿型铜矿石、黄铁矿矿石(分一、二、三级品)、磁铁矿矿石、铅锌矿矿石、菱铁矿矿石。其中黄铁矿矿石为主体,贯穿全矿床;次为黄铁矿型铜矿石。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菱铁矿、铅锌矿石在外部,向内为黄铁矿型铜矿石,内为磁铁矿矿石及叠加的磁铁矿型铜矿石。矿石基本由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褐铁矿、菱铁矿、方解石、石英等九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氧化矿物和多种成分变种矿物多达几十种。化学成分除主元素外,普遍含金、银、铋、锑、镉、钴、碲、铟等。1号矿体可分出完整的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氧化带深度200米左右。
铁帽型金、银矿由33个矿体组成,主要位于铜、硫、铁1号矿体的氧化带,呈块状和松散状褐铁矿型金、银矿石;原生硫化矿型金矿也主要在1号矿体中,以含铜黄铁矿型金矿为主,次为黄铁矿型和磁铁矿型金矿;少量含铜黄铁矿型银矿。金、银呈自然金、自然银和银金矿矿物。
对矿床成因类型的认识是在不断工作、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提出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热液成矿:高、中温热液交代矿床(1971年勘探报告)。
2火山喷发-沉积(块状黄铁矿)成矿:与石炭纪海底火山活动有关(南京大学,70年代)。
3、海底火山喷发-热液-沉积(块状含铜黄铁矿)-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成矿:为多期叠加成矿,以中温热液成矿为主(1990年科研报告)。
矿床虽经20多年普查、详查、勘探,已形成一个很有价值的多金属矿产重要基地,但其继续发现新的矿床(体)潜力很大:
1在矿区西北深部及向斜过渡部位,遥感环状构造影像显示铜、硫矿体有可能延深。
2矿区西侧(77线以西)出现银高含量信息,黄毛岭有银化探异常,马山有金、银矿体出现,是找银矿的远景地段。
3在矿区南侧矿体底板砂页岩中有电法异常分布,并见有金矿化铁帽,有找砂、页岩型含金硫化物矿床的前景。
4原生带共生金、银矿有待继续全面的勘探控制,可望成为大型规模。
该矿床早在我国唐代即有地表试采历史的记载。日伪时期也曾做过地质调查,但认为“本区赤铁矿产于石英岩中无工作必要”。矿床的真正发现者是1956年冶金部地质局南京地质勘探公司的八○三队,该队在开展1∶5万区域地质普查找矿时,发现地表褐(赤)铁矿露头,同年9月即做了槽井探工作。1957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普查队继续投入工作,草测矿区地质图等。1958年初八○三队划归安徽管理,成立安徽省重工业厅第一地质勘探队,仍在该区继续工作。1960年2月由黄德英等编写了《矶头山—牛山矿区地质普查勘探中间报告》,经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探明铁矿石储量558万吨(并概算铜金属量243万吨、黄铁矿400万吨)。1962年铜陵采矿总场因其矿石中铜、铅、锌等有害成分高于工业指标而停采;又因当时在冶金部工作的苏联专家否定了在该区找铜矿的前景,致使铁矿勘探工作也随之告终。
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应化学工业部的要求,该队由张德英、尹从龙等编写以勘探黄铁矿为主的总体设计,经冶金部和国家计委审批,列为国家重点勘探项目。1963—1966年该矿勘探重点由铁矿转为硫铁矿,1966年1月提交了《矶头山黄铁矿储量计算说明书》。随后向深部继续找矿,1964年在侵入体周边施工的13个钻孔,有11个孔见到铜矿(含铜黄铁矿),部分地段铜还很富集。特别是ZK183和ZK191两孔见矿后,使矶头山和牛山两个原不联结的矿体相联成一个大的矿体,从而展开了由硫铁矿转向铜矿的大规模的深部地质工作。
1965年10月—1966年5月,中南矿冶学院实习队和重工业厅物探队合作,提供1∶5000磁法、自然电场(22平方公里)、联合剖面(4条)、激电(2条)和电测深资料,结论为应用电测深法理论计算和模拟试验手段可以区分矿致异常和碳质岩石干扰异常,圈定新桥似层状硫化矿体效果良好。根据地质、物探资料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了本矿床的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1966年下半年在冶金八○三队队长严玉书的支持下,开始进行铜、硫、铁综合勘探评价,勘探面积为277平方公里。
1971年6月,由张德贵(区段负责人)、尹从龙、赵松年、邓学成(水文地质)、赵德中、张志学、魏世美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储量报告》。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岩心钻探413万米,浅钻211米,探槽4700立方米,井探1400米,1∶2000地形地质测量55平方公里,采集普通分析样品4058个、组合样品450个、铜矿可选性试验样3个。
1972年,由冶金部和上海成立新桥矿筹备指挥部,进行矿山基建。1973年根据矿山建设需要,仍由八○三队补充地质勘探工作,共施工钻孔18个,计047万米,当年11月该队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补充勘探储量报告》。报告主编为尹从龙、赵松年、张德贵、赵德中,12月新桥矿工程指挥部审查通过该报告;1974年2月经安徽省储委会和冶金工业局再次审查通过,同意该报告可以作为设计开采依据,批准储量:铜金属储量486万吨,平均品位077%;硫铁矿矿石储量87105万吨,平均品位2954%;铁矿石储量2485万吨,平均品位4599%;铅金属储量12万吨,平均品位247%;锌金属储量397万吨,平均品位746%。主要伴生有益组分:金11589吨,平均品位078克/吨;银206896吨,平均品位1412克/吨;锌2936万吨(铜硫矿石中),平均品位0258%;镉354191吨,锑2196813吨,钴229515吨,碲18623吨,铟3885吨。矿床水文地质亦进行了补充勘探工作,由八○三队与华北地质勘探公司五四七队共同完成,于1973年10月提交水文地质补充报告,当年经冶金部审查批准。
本矿床历经17年,完成铜、硫、铁矿勘探任务,共施工钻孔207个,总计为6万米,地勘费投入约1200万元,综合勘探成本为200元/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全国掀起寻找金矿热潮前夕的1979年,八○三队尹从龙、楚之潮、张志学等通过综合研究,发现新桥矿床无论是上部的氧化带铁帽中还是下部的硫化矿中都有不少组合样含金、银很高,随即三次深入积尘多年的副样库查找单样,重新进行金、银分析,很快获得不少单样具有金、银高含量的资料,接着于1980年4月至1985年6月,首先选定矿体上部铁帽对独立金、银矿进行重新普查评价,通过这项地质工作,肯定了在铁帽矿产中金的工业价值,也是在全国较早地圈出独立铁帽型金、银新类型的矿床。1985年9月,由张思钰、尹从龙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铁帽金银矿地质评价报告》,次年经冶金地质勘查公司批准金储量554吨(平均品位404克/吨)、银储量298吨(平均品位21713克/吨)。投入主要工作量:钻探92个孔,进尺055万米;探槽3760立方米,浅井44米,1∶2000地质测量068平方公里,普通分析样2442个。总的地勘费约160万元,单位综合成本约300元。
1986年起,八○三队又对新桥矿床西部和东部原生矿体中的共生金进行了普查、详查工作;同时进行了金矿分布规律的专题研究。张思钰提出:“距岩体100—200米范围是金的富集地段,金呈对称分布”的认识,后经钻探揭露证实,新桥矿床金的分布具有明显围绕岩体对称分布的规律。1990年9月,由楚之潮、贺正军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乡铜硫铁金矿床西部金矿段详查地质报告》和由楚之潮主编了《新桥矿床金的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科研报告,经冶金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查局(会同省储委)组织审查通过。1991年6月批准金矿金属储量3155吨,平均品位631克/吨,其中黄铜矿型金矿3082吨,平均品位639克/吨;黄铁矿型金矿73公斤,平均品位404克/吨。并批准伴生金金属储量416吨(平均品位076克/吨)、银储量76566吨(平均品位1632克/吨)。投入主要工作量:地表钻探32个孔,计1万米;坑内钻探18个孔,计465米;天井13个,计380米;修测1∶2000地形地质图15平方公里;采集普通化学样品2474个;实验室选矿试验样1个。地勘费投入约350万元。
本矿床在详查金矿的同时,发现在硫化矿床的顶板栖霞组石灰岩下段和船山组石灰岩上段有原生(或已氧化)的菱铁矿层赋存,经钻孔圈定菱铁矿石储量2689万吨,全铁平均品位3636%。这一发现揭示沿湖北黄梅菱铁矿矿床向北东进入安徽、江苏沿江地段,除新桥矿外,若进一步工作,有继续找到菱铁矿的可能;同时也增加了矿区综合找矿远景和矿床经济价值。
1990年10月,八○三队楚之潮、高道明等继续对新桥矿床东部(29线以东)金矿段提出详查设计(书),总结1986年以来东部原生金矿的普查资料,计算储量为:金的金属储量619吨,平均品位426克/吨;伴生银金属储量2289吨,平均品位1738克/吨。
1991年,冶金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查局批准金储量37吨,平均品位431克/吨。
几十年来,冶金八○三队对新桥铜(硫、铁、金、银)矿床进行了大量的找矿勘探工作,虽然在各不同的历史时期,普查找矿的方针、政策有新的提法,要找的重点矿种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说,冶金八○三队始终坚持了综合找矿、综合勘探的思想,找矿思路是开阔的,综合研究是深入的。所以对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的认识在逐步加深,有用组分不断被发现,矿床的经济效益不断被提高。目前已查明本矿床为硫、铜、金、银、铁、锌、铅共生的多金属矿床。硫为大型,铜为大型,金具大型远景,银、铁、锌加铅均为中型矿床规模。这种大型—中型多种矿产共生的组合矿床,国内是比较少见的,它的开发与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一直得到国家、省政府及工业部门的重视,也吸引了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深入研究,并提出很多综合开发建议,安徽省计委提出“关于铜陵新桥含金硫铁矿综合回收利用问题的报告”报国家计委。冶金八○三队的找矿功绩和重大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载入史册。1990年被安徽省黄金工业领导小组评为“七五”期间为发展安徽省黄金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
本矿床第一次勘探结束后,1971年即由上海冶金局对新桥矿开始筹建,由南昌设计院进行开采设计,1972年正式进行矿山基建,1976年因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改为缓建。1983年由国家计委决定,矿山改由安徽省化工部门接收,并成立铜陵市新桥硫铁矿,继续筹(基)建,1992年改为“铜陵化工集团公司新桥硫铁矿”,重新设计开采规划,选择矿床西翼负180—负230米中段标高进行坑采,年产50万吨硫铁矿,为一期工程。1983年4月底新桥矿在重新筹建初期,为使西翼29线—41线开采地段D级储量升级,同时采取发火试验小型工业选矿试验样品,委托冶金八○三队进行加密勘探,至1984年2月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硫铁矿西部加密勘探工程总结报告》。投入主要工作量:钻孔15个、计3941米,修改1∶2000地形地质图035平方公里,普通分析样品389个。使绝大部分储量升级。加密勘探后的储量分别为:硫铁矿9116万吨;铜金属量306万吨,平均品位057%;锌金属量156万吨,平均品位281%;铅金属量004万吨,平均品位124%。本次加密地段硫铁矿减少3210万吨,但新增铜金属储量7753吨。报告由新桥矿组织审查通过。
新桥矿根据二期工程扩建需要,于1989年12月又委托八○三队进行东翼11—31线负180米标高以上矿体的补充勘探,该项工作于1991年12月完成并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硫铁矿东翼加密勘探报告》。本次投入主要工作量:钻孔10个、计1713米,普通分析样598个,选矿样4件。本次报告是利用了大量前期金矿详查时的钻探资料进行编制的。1992年2月新桥矿委托冶金部华东地勘局组织审查,批准铜金属储量958万吨,平均品位094%,硫3487%;硫铁矿矿石储量1850万吨,平均品位硫2946%,铜011%。
新桥硫铁矿在1983—1991年一期工程基建期间,即在东部(5—11线)和西部(77—79线)进行自营铜矿(辉铜矿)和硫铁矿露采(截至1991年底已采矿石180万吨以上),1991年12月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当年即同时进行东翼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采场大剥离、补勘、筹建日处理2000吨的选厂、年产90万吨的露采设计及帷幕工程试验等。
本矿床前后历经6次以铜、硫、金、银为主要对象的详查、勘探、补勘工作,矿山也经历二次三期工程建设,矿床选冶试验也同样进行了多次,主要的有:
11980年以前的试验,以选铜为主,进行了:①铜、硫矿物可选性试验(含混合铜矿石);②氧化铜可选性试验;③硫化矿石可选性试验。
21980—1990年间的试验,以选金、银为主,进行了:①铁帽型金、银矿的初步可选性试验;②低含铜、含金硫铁矿试验;③含金、银铁帽扩大可选性试验;④硫化矿型金(银)试验室试验。
31992年,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又进行了以铜、锌、硫综合选矿为主的二期工程补充勘探采样试验。同年6月,提出了选矿报告。
综上所有选矿试验流程及其成果说明,本矿床铜以优浮选为好,金则以高析浮选和高温氯化选矿为佳,综合回收以闭路选矿为好。无论哪种选矿流程,该矿最大的优点是没有尾矿,所谓“尾矿”,即为硫精矿。
在矿山基建自营生产期间,已自建一座日处理1800吨选铜厂,浮选流程,处理辉铜矿。1988年生产铜精矿314万吨,含铜523182吨,含金8117公斤,含银31271公斤。另外,当年处理部分硫铁矿,回收金仅16%,银为30%。
1988年,还建成日处理100吨的全泥氰化厂,处理铁帽金、银矿石,当年处理矿石117万吨,以外购矿石为主,后扩建成日处理200吨,以自产矿石为主。
目前矿山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选铜厂,现已生产,日处理矿石1000吨,该选厂的建成,加强了铜、金、银的综合回收,矿山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