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诸侯,为什么不把成色好的黄金给帝王,是因为不舍得黄金吗?

身为诸侯,为什么不把成色好的黄金给帝王,是因为不舍得黄金吗?,第1张

黄金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诸侯舍不得黄金也是可以理解的。汉文帝在统治时期定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皇室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来祭奠刘邦。各地诸侯身为汉太祖的子孙后代自然也要在祭祀的时候贡献祭品。按照汉文帝的规定,诸侯们必备的一种祭品就是酎金。

所谓酎金,就是指高纯度、成色好的黄金。因为这条规定的颁布,汉代各诸侯每年都要准备大量的黄金进贡到宫中。这些黄金说的好听祭祀刘邦的祭品,实际上都是进入了皇帝的国库。诸侯非常清楚这个事实,所以也就开头一两年乖乖听话,上交的都是成色好的黄金。但是之后诸侯就开始偷工减料,将成色好的黄金留给自己,趁机大肆敛财。

不过对于诸侯来说,每年需要准备大量黄金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虽然有专门管理、冶炼黄金的官方机构,但是它保证了质量却保证不了数量。所以诸侯只能另外通过民间开采来达到皇帝要求的黄金量,但是这样一来黄金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在酎金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诸侯也就只能以次充好,用成色不好的黄金交差了事。

不过等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就不敢以次充好了。因为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势力,严格规定祭祀时诸侯上交的必须得是酎金,如果被发现不是直接撤销他们的诸侯身份。就曾经有一百多位诸侯因为上交的黄金成色不足而遭受罢免。

古代人本来就不分黄铜和金的 战国时代动不动报君黄金台上意赏金千金 五百两黄金买了千里马的马骨就是最好的说明

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近几天我看《史记》,看出不少啼笑皆非的疑问。比如我越来越感觉司马迁太爱胡说八道,赶情浮夸风吹牛皮这样的事儿都得以他为鼻祖。

你看他那满纸的日食月晦,桃冬花,大雨雪,深二尺五寸,说得那个确确凿凿,就跟他亲自用尺子量过似的。即便他下笔前的确参考了很多史料,亲临历史现场考察过,并聆听了很多百姓的陈述,我仍旧对这些数字和记载表示怀疑。百姓的主观记忆是不可靠的。这里面肯定有许多以讹传讹的地方。比如这个二尺五寸的大雪,我就认为绝对不是科学测量的数据,有可能只是某个低洼地的厚度,或者虚张声势的一个数字而已。

越看史记,越感觉它更像一部小说,也许是我过高估计了正史的严肃。反正司马迁是特能夸张的一个人。从尧舜禹到项羽刘邦,如此漫长的时间,浩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他竟能把他们一个个还原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话,看上去太真实生动了,真实得让我无法相信。这种写作效果如果作者没有非凡的想象力是难以成就的。而靠卓越想像力写就的书是否还叫历史?史书只是记载被还原的过去事实的简单载体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困惑不解中。

司马迁特别大方,动不动就让史记里的人物获封黄金几百几千甚至几万斤。他给我的印象是,反正是历史,多写点大家都有面子。呵呵。于是大笔一挥,那些已归尘土的死人便都成了放在现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也赫然有名的主儿了。

比如刘邦听了田肯的话,很高兴,当下赐黄金五百斤给他,孝文帝因诸臣在清除吕产等吕后余势中有功,便“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城乡陈平,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童,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你看,这里黄金不仅都论斤称,还都上吨了。这么重的东西,不知他们怎么运回家的。想想红楼梦里也不过论两,我们现在更好,一提黄金都论克,这么看,中国人的日子竟是越过越穷了,而且古今的穷富差别也太大了吧。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个问题。

难道那个时代比E时代还富有?似乎不可能。联想到古人的鲍鱼竟是臭咸鱼,我开始推测古代的黄金也许就是黄铜,但这样好像也讲不通,因为这两千年里,黄金是什么时候又怎样从黄铜变成现在的黄金的呢,从没人说过。如果的确如此,不可能没有记载,否则杨白劳们完全可以拿二斤黄铜还黄世仁,就没有诸如白毛女那样的悲剧了。

要么是古代黄金的纯度有问题?古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提炼黄金,顶多靠人力在江河边浪沙里淘金。所以这里动辄千斤的黄金可能只是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金砂。别说18K了,估计连12K都不会有。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由于发展到汉代,人类的文明历史尚短,自然资源被人力开采利用得极少,黄金遍地都是,因此那时黄金虽然也值钱,但价值远不可和现在相提并论。所以赐个千把斤黄金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且不说刘邦为了削掉项羽这块心腹大患,一霸天下,决定采用陈平的离间计,于是他给了陈平的四万斤黄金作为活动基金,陈平果然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失去了智囊相助后,就成了有勇无谋的孤胆英雄了,一路败走麦城,最后更是别无选择地做了悲情英雄,以此历史上有了霸王别姬这出好戏。这是妇孺能详的典故。

我们只来看陈平手里的这四万斤活动基金究竟值多少钱呢?

我查到了一个我认为不可靠的换算古今货币换算数据。

有人将古代的黄金白银和铜钱人民币的比率换算如下: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1石米=1两白银

(1石米=10斗米,1斗=10升 1升=125斤 1石米=125斤米)

姑且按照这个比率,我们把这笔活动基金换算一下。

1两黄金=10石米

1斤黄金=5000石米

4万斤黄金=4万X5000石米=2亿石米=250亿斤米

4万斤黄金=2亿两白银

4万斤黄金=4万X500X人民币2000元=人民币400亿元

而据确凿史料,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大约7千万两白银,如果这个换算比率有参考价值的话,那么陈平的活动基金便相当于清朝三年的国库收入。相当于人民币400亿元,这似乎更像无稽之谈。我甚至认为汉代人的所有财富都不及这个数字。可以反鉴,如果司马迁没有胡说,那么汉代时黄金就是不怎么值钱的东西。

在春秋战国时期,金大部分指的是铜和锡,后面到了汉朝,黄金慢慢增多,金才成为黄金的代称,即金才是真的金子。所以在汉朝,赏金千两可能真的是赏一千两黄金呢,只是纯度没有现在的高。

历史记载的赏金千两非常少。各朝代的皇帝,都是非常抠门的,没几个人能得到这么多的赏赐,就算有,也都是些铜钱、碎银子。古代计量单位不一样每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样。在汉代以后,金后面加计量单位两,才代表是黄金。如果皇帝说,赏金万钱,那就是赏一万个铜钱。

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就是指银子。赏50金,就是赏赐50两白银。古代度量也不一样每个朝代的度量也不一样,秦汉之后,度量统一之后,16两代表现在的1斤,赏金千两,相当于现在625斤。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黄金100斤。

扩展资料:

黄金(Gold)是化学元素金(化学元素符号Au)的单质形式,是一种软的,金**的,抗腐蚀的贵金属。金是较稀有、较珍贵和极被人看重的金属之一。国际上一般黄金都是以盎司为单位,中国古代是以“两”作为黄金单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

黄金不仅是用于储备和投资的特殊通货,同时又是首饰业、电子业、现代通讯、航天航空业等部门的重要材料。

在19世纪之前,人类社会的黄金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认为: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

-黄金 (贵金属)

下面这段是搜到的资料 主要是计算北宋时期的贵金属 你可以重点看一下《潜规则》的那部分 因为《万历十五年》和《潜规则》都是明史的研究著作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639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5
下一篇2023-08-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