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带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错金带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第1张

错金: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

带钩: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判断是不是黄金的方法如下:

1、看色泽:金以赤**(黄红色)为佳,成色在95%以上。

2、用火烧:用火烧红,冷却后。表面仍呈原色是纯金;如颜色变暗或不同程度变黑,则不是纯金。

3、用金试金:用已确定纯度的金首饰磨道,对比颜色。

4、折硬度:97%纯度以上黄金,弯折两三次后会出现皱纹

5、用酸点:金元素化学性质稳定,不与酸反应,颜色不变。若非金或非纯金,金道会消失起变化。

6、掂重量:真金在手上有坠手感,而铜或其它只有重感无坠感。

7、听声音:黄金敲击时,会发出“噗嗒、噗嗒”的沉闷低声,假的或成色低的黄金声音脆而无沉闷感。

答案是:金字,读[ jīn]

[释义]

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

2、金属:五金。

3、钱:现金、助学金。

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金收兵、金鼓齐鸣。

5、比喻尊贵、珍贵:金口玉言。

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发(fà)、金灿灿。

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金组词如下 :

金色、金黄、金秋、金鱼、奖金、金桂、淘金、金属、金融、鎏金

金帛、佣金、开金、金瓯、赎金、金衡、赤金、烫金、母金、错金

按金、金龟、薪金、押金、金星、美金、冶金、吞金、定金、金针

资金、金乌、合金、金额、菜金、聘金、金瓜、基金、平金、金婚

除了鎏金、镶嵌、锤_、错金银、掐丝、炸珠、錾花、累丝。其他的都不是。

1、鎏金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近代称“火镀金”。系将金熔于水银之中,形成金泥,涂于铜或银器表面,加温,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于器表,谓之鎏金。其工艺流程大体分5个步骤:做“金棍”,将铜棍前端锤扁,略翘起。打磨光滑,抹上热酸梅汤后沾满水银,晾干;煞金,将黄金碎片放入水银之中,加热熔解;随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浓稠的黄金和水银的混合物金泥;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浓硝酸(古时以盐、矾等量混合液代替),将其涂在铜器上;用细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匀;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扁形铁丝笼内,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烘烤,让水银蒸发,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压光,用玛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压子,在镀金面上反复磨压,以使镀金光亮耐久。二里头文化三期所出铜刀刀背细纹间见有鎏金痕迹,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鎏金实物。到战国时期,鎏金工艺比较成熟,辉县固围村战国墓所出鎏金铜兽为其代表。以后历朝各代均使用鎏金技术增强器物的美感。2、镶嵌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浅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整光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春秋时期较盛行。二里头遗址所出镶嵌绿松石的圆形铜器为目前所见最早的镶嵌实物。3、锤_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此法乃利用金、银极富延展性的特点,用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一般来说,凡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经过锤_制成的。北京市平谷县刘家河商代墓葬所出金臂钏、耳环就是以锤_法打造而成。锤_技术是金细工艺的基本技法之一,一直沿用至今。4、错金银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亦称金银错。先在青铜器表面铸成凹槽图案,然后在凹槽内嵌入金银丝、片,再用错石(即磨石)错平磨光,利用两种金属的不同光泽显现花纹,谓之错金银。如果是将纯铜片嵌入青铜器表面,可叫做镶嵌红铜。此种工艺产生于春秋时期,栾书缶上的错金铭文和洛阳中州路所出错金带钩就是这种工艺的早期实物。战国时期广为运用,东汉以后逐渐衰落。5、掐丝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的曲屈转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谓之掐丝。江苏刊江东汉广陵王墓所出龙形金饰即有掐丝工艺制成的图形。此项工艺不仅在宝石、金银饰上运用,珐琅器也运用,如掐丝珐琅器等。6、炸珠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将黄金溶液滴入温水中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谓之炸珠。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银器物上以作装饰,如联珠纹、鱼子纹等。7、錾花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系用各种大小、纹理不同的錾子,用小锤敲击錾具,使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达到装饰器物的目的。这种工艺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它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变幻的立体效果,既光彩绮丽,又非常和谐。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此后历朝各代均沿用。8、累丝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将金拉成金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在器物上,谓之累丝。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所出精美绝伦的金锁链就是以多股细如毫发的金丝编累而成,不仅代表了战国时期的工艺水平,亦是匈奴金属编丝工艺的杰作。

手工制作的避免不了。制作手法按照流程分为:镶嵌法和涂金法。

1、镶嵌法: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

2、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

3、镶嵌。

4、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5、涂金法:制造“金汞剂”。“金汞剂”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6、金涂。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7、金烤。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如果说,

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代表,

那么错金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伟大的巅峰创作。

错金银工艺是用两种金属,

以不同光泽显现花纹的工艺。

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运用,

始于春秋中期,

盛行于战国。

错银螭首带钩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来说,

错金银的制作,

分为两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直接锤制。

要先在青铜器外表铸出或錾刻出,

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

然后嵌入金或银丝片,

锤打结实,

再用蜡石将其打磨润滑,

利用金属间不同的性质,

使二者牢牢结合,

凸显器物上预先设置好的图案。

错金镶松石带钩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种称为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次要装饰手法,

汉代记载这种工艺说:“错,金涂也”。

错金铜尊 汉代 国家博物馆藏

第一步是制造“金汞齐”。

古人发现,

汞,也就是水银,

和黄金接触之后,

可以将黄金包裹其中,

形成金汞混合的金属。

古人称“泥金”。

水银

第二步是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的凹槽上涂饰,

各种精美的纹饰,

或者富含深意的铭文,

就逐渐填满了泥金。

错金马首形䡇 三国魏 国家博物馆藏

第三步就是加热,

汞的沸点大概在356摄氏度,

而黄金熔点在1000度以上,

只要控制好温度,

汞就会从器物表面蒸发,

留下金灿灿的图案。

错金铜蟠龙 三国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秦汉时期,

人们愿意在青铜器上錾刻铭文,

但是,铭文与铜器的本性没有区别,

而且材质相同不易读出铭文的内容,

错金银工艺的出现,

使铭文变成了华丽的装饰。

经过地下千年埋藏,

铜器本身已全身覆盖墨绿铜锈,

而错金铭文的光芒丝毫不减,

熠熠生辉,美轮美奂。

《鄂君启金节》 战国 安徽省博物馆藏

金银错青铜器多用几何纹装饰,

其中的云纹象征高升和如意,

在古代错金银器物中,

是最常见的装饰纹饰。

错金几何云纹带钩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错金云纹敦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礼器,

青铜兵器上,

也普遍地运用了金银错工艺。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官吏的佩刀制度:

“佩刀,乘舆黄金通身貂错……诸侯王黄金错。”

给官吏王侯每人配置如此精美的随身兵器,

可见汉代朝廷的实力。

错金铁书刀 东汉 国家博物馆藏

不过要说错金银工艺最经典作品,

还是要属越王勾践剑上的铭文。

1965年越王勾践剑出土,

剑身清洗完毕后,

闪烁着寒光的剑刃千年不变,

但最耀眼夺目的是剑身上的八个字,

“钺王鸠浅,自乍用鐱”。

剑身上的铭文

用今天的汉字表达,

意思就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这八个字正是使用错金银工艺制造的。

春秋时期,

金银错的日常生活用器很少见。

但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

则普遍盛行。

生活中的各种锅碗瓢盆,

都被贵族披上了金银外衣,

保存到今天的,

从酒杯到食具,

从镜子到熏炉,

甚至连方便用的虎子,

都经常能发现错金银的身影。

错金五兽纹铁镜 东汉 国家博物馆藏

错金银鸟纹虎子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银的高贵属性,

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早有认知。

而中国人更是早早将这两种,

分别代表太阳与月亮的光辉,

完美的从天上融入了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682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6
下一篇2023-08-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