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金饰并不一定是纯金,也不一定是黄铜。古代的金饰通常包含多种金属,包括黄金、黄铜等。在古代,人们并没有像现代这样的精密检测技术和设备,因此无法确定金饰的纯度。尽管有些金饰可能含有较高纯度的黄金,但并不是所有的金饰都是纯金。
从西汉开始,中国已经能够区分黄铜和黄金的区别,因此古代的黄金通常被认为是金子,而不是黄铜。然而,古代的金饰中黄金的纯度可能存在差异,因为不同的金属可能会被混合在一起制作金饰。
总之,古代的金饰并不一定是纯金,而是可能包含多种金属。
在古代中国,虽然不像西方那样频频发生因抢夺黄金而引发的战争,但历代统治者对于黄金储备同样很重视。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后,设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专司府库之职,专门负责管理各种财务的出纳,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国库雏形。
史书中,西汉时期向来有“多金”的记载,当今有种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西汉的黄金储备已经等于中国2003年的414%,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虽然古籍中的“金”并不一定指黄金,但从当代出土大量汉代黄金制品来看(例如陕西博物馆中的大量金饼),似乎也能从侧面印证“西汉多金”的说法。
由于古代国库中的黄金主要来源于金矿的开发,至少可以推断,“多金”的西汉是我国进行黄金开采的一个高峰期。此外,近年来古玩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唐朝“黄金蛙”“黄金龟”据说出自唐朝金库,但在史料中并未找到明文记载,汉、唐毕竟时代久远,当时国库中的黄金储备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唐代的黄金产量与储备虽难以考证,但当时广西与湖南金矿的开发却是南方金矿开始得到利用的标志。到北宋王朝,西部大片国土丢失,山东半岛金矿成为金矿开发的主要来源。蒙元王朝时期,黄金峰值年产量突破1吨(3万余两),有关东北金矿的记载开始出现在史书中。到了明朝,云南丽江与四川北部成为黄金产量最高的地区,峰值年产量为125吨(4万余两)。
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战乱等因素影响,黄金产量一度进入低谷。晚清之际,东北及内外蒙古金矿产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时期年平均产量达135吨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吨,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复至15吨以上(48万两)”。
黄金的一斤,习惯上仍以过去的16两计算。在我国香港和台湾都是这样来衡量黄金的。 在内地,改“斤”为“千克”(公斤)虽已多年,但人们还是习惯用 “斤”作为衡量重量的单位(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买菜、买油等等)。 1斤=500克。1斤等于10两,1两等于10钱。 在黄金的计量过程中(我国的香港、台湾): 1斤(16两)=500克。所以,1两(10钱)=3125克,1钱=3125克。 在内地,黄金的计量都已改用“克”计。还算关系如下: 1斤(10两)=500克。1两(10钱)=50克。1钱=5克。 白金(铂金,PT)和白银的计量,在我国范围内如同上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